一、计算机技术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茜丝[1](2021)在《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并作为一门覆盖面较大的专业公共课在专业音乐院校、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其教学内容涵盖视唱、练耳及基础理论等音乐知识技能,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文章从高等师范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出发,结合新时代科技发展现状,以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视唱练耳教学技能为主要研究内容,对视唱练耳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提出视唱练耳教学中借助多种教具提升学生本体性知识能力、学生视唱练耳学习经验培养以及学生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方法等见解,旨在满足新时代学生需求,提升高师院校学生视唱练耳教学技能。文章框架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综述,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现状进行阐述,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阶段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以及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等问题。第二章对具体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别从本体性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学习经验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以教具为主线,设计新颖、科学的教学形式,采用恰当、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具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教学技能,采用三阶段的学习经验评价法对学生教师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掌控和调节。第三章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注重学生“教与学”的双重定位,为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提出合理且具有实践性的应用性结论。文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专业学科发展状况,以问题提出、研究、实践的递进关系为研究思路,对新时代背景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进行剖析。一方面,以科学的态度探讨提升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培养出集自身专业和综合能力为一体的教学性人才。另一方面,采用适应新型教学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以打破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的被动性、枯燥性,提供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思考,为视唱练耳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见解。
潘思伊[2](2021)在《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曲在西方音乐教育中是一门开设历史悠久,理论丰富,教学系统完备的学科。在我国作曲专业的开设可追溯自上个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后,以民主与科学为标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使民主革命斗争和文化建设跨入新阶段。音乐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并成立了以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学院.其中国立音乐院是最早建立作曲系的专业音乐学院,在成立初期便引入欧洲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设置模式与课程安排,使当时还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使得中国近代作曲学习与创作能与世界接轨。在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中,中国作曲事业在创作、研究与教育方面不断发展,到当代作曲的教育教学已不仅只开设于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音乐学院,在以培养面向各级学校教育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师范类大学也多开设作曲方向。笔者因在本科作曲学习过程中发现该方向在国内师范院校的专业系统与教学模式基本与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相同,但两类院校性质不同,培养人才目的也不同,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是为了培养出色的作曲家、音乐人,更应是能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发挥专业水平用以培养更新一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对之进行思考,为高等师范类院校的作曲专业发展提供有利建议。本研究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开设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两所学校作曲方向开设进行对比分析,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以此寻找有利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发展的条件,为学科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即绪论、正文、结论与思考,其中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作曲专业开设现状,从作曲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开设现状入手进行阐述,第二章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分析,笔者通过对两校的调查,分别对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两所学校音乐学院开设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培养目标、师生情况、课程设置、考核评价体系、毕业情况一一进行阐述;第三章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对比分析,将从第二章所阐述各方面进行两所学校的比较分析,并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对作曲学科发展、对从事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帮助程度方面进行对比结果的分析。最后以此结论进行总结与提出思考。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同是我国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音乐学院培养方案也基本以培养教育人才为目标,二者虽在多方面存在共性,但由于建校历史长短不同、两校所处地区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两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在共性基础上寻找个性与差别,以此提出有利建议,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的发展。
杨亮[3](2020)在《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本文对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进行研究。在对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焦峤[4](2020)在《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数字音频技术不仅在专业音乐制作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它更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音乐教育中。当前国外对音乐表演专业的研究逐渐开始呈现出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特点,尤其对音乐表演风格的诠释和音乐特点的分析,越来越趋向于运用数字音频技术将表演特征的音响参数“数据化”和“可视化”。由于数字音频技术具有强大的操作空间,它给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体验。数字音频技术在国内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起步虽然较晚,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到这项技术在音乐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并开始投入研究。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从我国职业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职业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特点,阐述数字音频技术在国内外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应用状况,对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应用方案的设计并加以实施,解决传统音乐表演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后实训效率偏低等问题。通过数字音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表演的音准、节奏、技术细节三方面进行及时反馈训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使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更加直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实训的效率,与此同时还加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朴荟霖[5](2018)在《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要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就必须要从自身发展入手,产出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而优秀作品的呈现和优秀人才的出现,除了社会环境氛围营造、媒体宣传推广、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等社会“外因”积极介入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面发挥艺术类高校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根本优势,切实加强高等艺术教育尤其是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这一“内因”的发展,努力培养优秀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产出优秀作品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深入推进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培育流行音乐人才也就日益为学界和乐界所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在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发展、关注青年价值观引领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今天,作为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应如何找准定位、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呼应社会、媒体关注和青年期待,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先声,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切实加强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问题背景,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如何、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在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就成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基于当代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这一核心,本文以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大陆艺术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基点,论文并非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简单的历史分析和现状描述,亦非孤立的为研究专业建设而研究,而是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放在国家、社会、当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去综合考量,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与高等教育使命与担当相结合、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民族振兴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站位上审视和思考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要跳出专业观专业、跳出教育谈教育、跳出流行论流行。结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发展建设策略这一主要线索,按照历史纵深研究与现状横向比较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特征,破解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当前流行音乐发展和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包括绪论、结论)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集中进行研究背景分析,提出问题、阐释思路,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文献材料展开详细分析与综述,对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解读;第一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论证分析;第二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剖析;第三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整体思路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挖掘和集中探讨,尝试提出新的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第五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建设与基本保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提出新的辅助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结论部分对全文论证结果进行陈述,总结研究不足,并对外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启示研究、高校流行音乐专业评估体系与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贯通一体化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延展性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照和思考。本文得出如下结果:研究结果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宏观设计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依据,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学理基础,要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整体要求和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一般原则,在宏观设计方面要依据“整合理念”和“内涵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思路开展设计。研究结果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需要在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宏观设计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实践探索,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实践:在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要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在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要完善音乐审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创造教育”理念;在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要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在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要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在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研究结果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是核心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至上,尊重规律、彰显个性,承典塑新、中西融通”的全新设定目标,进而将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合理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创造当代健康流行文化的、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广博文化素质的、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本研究为目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做出的贡献在于:1.尝试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从音乐教育大类专业建设发展史中剥离出来,首次独立完成了专业建设史的梳理;2.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3.通过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建设提出了建设的目标定位、整体思路、理论依据,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策略;4.结合自身研究,本文从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视角提出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宏观设计构想,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王颖[6](2017)在《浅谈慕课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融合和渗透》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高科技网络平台开始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慕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在高师器乐教学之中,慕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不断提高着课堂效率以及质量,积极地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和不足。慕课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慕课在高师器乐教学之中的融合和渗透。
欧阳睿琪[7](2016)在《计算机音乐技术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辅助性工具已经越来越常见。在器乐教学方面,尤其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实现高师器乐教学目的的教学尤为突出。教师通过将计算机音乐技术和器乐教学理念相结合,根据器乐教学特点对计算机音乐技术所承载的软硬件进行配置,再将其应用于器乐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打破学生在器乐学习中的壁垒。由教学实践可知,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大大促进高师器乐的教学效果。
林逾静[8](2016)在《教师教育科研视角下的《中国音乐教育》(1989-2015)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刊于1989年的《中国音乐教育》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育专类期刊。本文以《中国音乐教育》为主体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音乐教育》刊载文章的归类、整理,归纳出音乐教育界大家所关注的中小学阶段的热点话题,找寻其实施现状与线上教师的反映情况,同时分析其研究方法,透过这些文章探讨现今我国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撰写能力的现状,研究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科研的发展情况,为我国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新的发展之路。笔者通过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基础文献、学科文献和专题文献的研读,对《中国音乐教育》所刊载的讨论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话题的论文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以此,分析《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较为关注的中小学课堂教育的主要视域、焦点问题,归类总结《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研究型论文的研究方法,最后由研究结果对我国音乐教师的教育科研进行思考,希望从中能总结出有关于我国现今音乐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李薇[9](2015)在《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吉林省V学院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专业化、专门化已经成为社会日益走向外在分化的一种趋势和表现形态,昭示着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标志。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穿行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较早地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专业化特点。如,子曰“诲人不倦”。再如,韩愈的《师说》强调:“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是我国先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种种表述,对于当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仍有其重要价值与启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都在不断认识、评估教师及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地位,都在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育质量,都试图建立有关教师职业、教师专业化的衡量标准。教师将被视为学校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心脏。而改革教师教育必然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成为各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及范畴。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诸多国家都有着清醒而深刻地认识:教师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第一阶梯,其责任就在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已经成为改革的热点。伴随着教师专业素质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这一问题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术教师、特别是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且有进一步研究提升的空间。本论文研究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问题,也在于回应全球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期盼。本文充分借鉴以往专家、学者的各项研究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系统地架构了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框架,并运用此结构框架,对长春市V学院12位声乐教师开展研究。研究的核心问题着力指向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其改进策略。通过文献梳理、教师和教学院长访谈、课堂观察、录音、录像分析以及5位声乐专家评价等质的个案研究方法,全面了解个案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实然现状,探寻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改进策略,进一步丰富了声乐教师学的研究意义。本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两部分。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价值及研究问题。正文共有七章:第一章,厘清相关概念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为本研究的论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明晰研究思路,对研究问题及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第三章,从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即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所包含的若干具体问题,对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结构进行理论阐释;第四章,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研究者对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总结;第五章,分析影响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三个方面,即主观因素、声乐教育专业发展和声乐专业发展机制;第六章,提出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策略;第七章,得出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通过对个案学校的12位声乐教师等相关人员的36次访谈、24节课堂观察以及四次统计分析发现,目前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如教师的学历层次、声乐技巧、声乐教学水平等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研究结论一,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情意结构表现为,理想态度积极,但主观能动性不强;研究结论二,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偏重基础知识,轻视音乐鉴赏和人文艺术综合素养;研究结论三,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重视基本技能,轻视科研创新能力,忽视教学的培养目标。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音乐院校是专门向各级学校提供音乐师资力量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同时,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在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中国声乐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抓住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这一核心问题,不断深入研究探索,不断提升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深化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引起教师、音乐院校、以及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对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内涵、价值、意义的重视,为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日益丰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高师声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尽绵薄之力。但由于受研究时间、条件和自身学识等因素限制,使得本研究一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非常真诚地恳请各位师长提出宝贵的意见!
冯卉[10](2014)在《黑龙江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辅修”琵琶演奏的教学与研究》文中提出现阶段,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们要做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高校的培养教学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就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来看,很多高校对于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和教育非常重视,其中具有三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民族器乐之一琵琶在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现阶段怎样使院校的音乐课程开设更加符合时代的特点,并且有利的促进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成为现代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方面最为紧迫的任务。因此,笔者以师范院校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琵琶的认知为研究对象,并主要以黑龙江省内高校的琵琶“辅修”课程开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现阶段我省对传统民族器乐琵琶“辅修”课程教学进行分析及研究。本论文首先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研究史进行回顾。其次,本论文阐释了的问题,并分析了在的必要性。第三,本文为以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辅修”琵琶课为例,探索了在院校开设中国传统器乐课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中出现而对问题。第四,本文就院校琵琶“辅修”课程开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指出中国传统器乐琵琶教学能辅助非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的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进师范高校院校相关音乐教育建设,为中小学输送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
二、计算机技术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技术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一章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综述 |
第一节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
一、高师视唱练耳学科综述 |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目的 |
三、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和特点 |
四、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分析 |
一、高师视唱练耳培养教学技能现状分析 |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分析 |
第二章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实践研究 |
第一节 视唱练耳本体性知识教学实践研究 |
一、钢琴教具本体性知识教学研究 |
二、多种器乐本体性知识教学研究 |
第二节 视唱练耳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
一、设计课程活动能力培养 |
二、课程教学技能培养 |
三、评价技能培养 |
四、研究技能培养 |
第三节 视唱练耳学习经验评价研究 |
一、教学过程前学生经验认知 |
二、教学过程中学习经验评价 |
三、教学成果性的学习经验评价 |
第三章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高师视唱练耳本体性知识培养方法 |
一、学生阶段特点分析 |
二、学生学科知识能力培养 |
第二节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多种乐器教学方法 |
一、钢琴作为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教具 |
二、多样乐器作为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教具 |
第三节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定位 |
一、教与学双重定位 |
二、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列入视唱练耳课程考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由与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4.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章 作曲专业的设置情况概述 |
1.1 国内外作曲专业设置的历史与现状 |
1.2 高等音乐院校中作曲专业设置情况 |
1.3 师范类高校音乐(艺术)学院(系)中作曲方向设置情况 |
1.4 专业音乐院校作曲专业与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作曲方向对比 |
第二章 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分析 |
2.1 西南大学作曲方向设置情况分析 |
2.2 湖南师范大学作曲方向设置情况分析 |
第三章 两所师范院校本科作曲方向开设情况对比 |
3.1 两所学校开设历史与地理条件对比 |
3.2 两所学校培养目标的对比 |
3.3 两所学校师生情况对比 |
3.4 两所学校专业设置对比 |
3.5 作曲方向相关课程设置对比 |
3.6 两所学校考核评价对比 |
3.7 两所学校毕业情况对比 |
3.8 两所学校作曲方向对比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总结与思考 |
4.1 总结 |
4.2 .思考 |
参考文献 |
1.中文专着 |
2.中文期刊 |
3.硕博论文 |
4.会议记录 |
5.其他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概述 |
二、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主体意识和认知层面 |
(二)在线教学管理监督层面 |
(三)在线教学信息技术保障层面 |
三、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实践探索的策略 |
(一)完善在线教学制度体系 |
第一,完善管理组织建设。 |
第二,完善教学监督责任建设。 |
第三,建立在线教学信息员制度。 |
第四,完善弹性学制制度建设。 |
第五,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
(二)加强在线教学实践水平 |
(三)强化监督问责机制 |
(四)加快信息化在线教学体系建设 |
第一,努力提升信息化应用管理能力。 |
第二,高校通过与第三方研发机构进行项目合作提高管理技术创新。 |
第三,高师“器乐小组课”中,应该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 |
四、结论 |
(4)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3.4 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
1.4 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具备现代音乐教学的理论依据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
2.1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总体情况 |
2.1.1 专业设置情况调查 |
2.1.2 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
2.1.3 课程体系调查 |
2.1.4 实训场所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
2.1.5 教学评价体系 |
2.1.6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2.2 数字音频技术应用于音乐表演教学可行性调查分析 |
2.3 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
2.3.1 音乐表演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 |
2.3.2 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优势 |
第三章 数字音频技术应用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设计 |
3.1 教学设计原则 |
3.1.1 符合专业需求原则 |
3.1.2 符合实用性原则 |
3.1.3 符合易用性原则 |
3.2 数字音频技术应用的教学环境设计 |
3.2.1 硬件构成 |
3.2.2 软件构成 |
3.2.3 声学设计 |
3.3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
3.3.1 教学目标的确立 |
3.3.2 教学设计的原则 |
3.3.3 教学流程的设计 |
3.3.4 教学方法 |
3.3.5 教学重难点 |
3.3.6 评价制度的制定 |
第四章数字音频技术应用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实施 |
4.1 教学实施的前期准备 |
4.1.1 确定实施对象 |
4.1.2 确定分组 |
4.1.3 确定教学内容 |
4.1.4 确定教学目标 |
4.1.5 课前准备 |
4.2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 |
4.3 数字音频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 |
第五章 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中应用的结果分析 |
5.1 教学结果分析 |
5.1.1 教学结果 |
5.1.2 数据结果分析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2.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3 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教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5.3.1 影响教学进度 |
5.3.2 教学硬件设施问题 |
5.3.3 教学软件设施问题 |
5.3.4 师资问题 |
5.4 进一步优化策略 |
5.4.1 优化实训设施 |
5.4.2 树立更积极的教学态度 |
5.4.3 优化操作方法 |
5.4.4 完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
5.4.5 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中国流行音乐相关研究 |
(二)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
(四)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五、创新点 |
(一)理论研究注重史论结合 |
(二)实践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
第一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概念、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流行音乐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本质特征 |
(一)艺术性与通俗性 |
(二)传统性与时尚性 |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 |
(四)统一性与独立性 |
(五)综合性与跨域性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流变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概述 |
第二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与设计方法 |
(一)文献研究设计 |
(二)访谈设计 |
二、调查研究实施过程 |
(一)文献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
(二)访谈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
三、调查研究结果汇总 |
(一)文献调查结果呈现 |
(二)访谈调查结果汇总 |
四、基于调查研究结果的成绩概述与问题分析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成绩概述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与整体思路 |
一、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以多学科理论基础为支撑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青年思想 |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四)音乐教师心理结构建构理论 |
(五)存在主义课程与价值观 |
(六)音乐流行理论 |
二、目标定位: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 |
(一)立德树人、培养至上 |
(二)尊重规律、彰显个性 |
(三)承典塑新、中西融通 |
三、整体思路:“整合理念”与“内涵式发展” |
(一)基于“整合理念”的建设思路 |
(二)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建设思路 |
第四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 |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规划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 |
(二)建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 |
(三)建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 |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完善音乐审美教学 |
(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 |
(三)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创造教育”理念 |
三、关于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 |
(二)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 |
第五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与基本保障实践策略 |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 |
(二)构建“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 |
(二)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 |
三、关于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
(二)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 |
结论 |
一、结论总结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 |
二、创新与反思 |
三、延展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年表 |
附录2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3 :五位流行音乐教育界资深专家访谈记录摘编 |
附录4 :专业基础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100 首经典民歌 |
附录5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经典流行音乐作品词例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浅谈慕课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融合和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一、慕课基本介绍 |
二、慕课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作用 |
(一) 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
(二) 扩大了受众范围 |
(三) 推动了教育革新 |
三、慕课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融合和渗透 |
(一) 音乐理论课中的资源共享 |
(二) 音乐技巧课中的实践展示 |
(三)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
四、结语 |
(7)计算机音乐技术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化器乐教学的应用 |
二、提高学生器乐训练效果的应用 |
三、结语 |
(8)教师教育科研视角下的《中国音乐教育》(1989-2015)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对教育类期刊的研究 |
二、对音乐类期刊的研究 |
三、对教师科研相关问题的研究 |
四、对《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概述 |
一、《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创刊背景 |
二、《中国音乐教育》的办刊宗旨 |
第一章 关注视域 |
第一节 音乐美学视域下的音乐教育研究 |
一、对“以审美为核心”概念的探讨 |
二、对“以审美为核心”实践的探讨 |
第二节 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音乐教育研究 |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 |
二、课堂歌唱课的教学 |
第三节 音乐心理学视域下的音乐教育研究 |
一、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二、对儿童音乐心理的研究 |
三、其他角度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焦点 |
第一节 关注农村音乐教育 |
一、中国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
二、关于中国农村音乐师资建设的讨论 |
三、发展农村音乐教学对策与途径的探讨 |
第二节 关注器乐教学 |
一、器乐教学发展轨迹追踪 |
二、器乐教学的课堂实践 |
三、器乐教学的作用 |
第三节 关注多媒体教学 |
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二、多媒体辅助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 |
一、定性与思辨方法的运用情况 |
二、定性与思辨具体方法的运用比例 |
第二节 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 |
一、定量与实证方法的运用情况 |
二、定量与实证具体方法的运用比例 |
第三节 研究资料展示的方法 |
第四章 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科研的思考 |
第一节 音乐教师的教育科研所取得的进展 |
一、紧随政策法规,关注一线教育信息 |
二、重视实践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根本 |
三、科研意识增强,教育科研活动兴盛 |
第二节 音乐教师的教育科研存在的局限性 |
一、创新意识淡薄 |
二、心理研究匮乏 |
三、研究方法单一 |
四、学术不够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吉林省V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对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
(二)教育改革对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相对滞后的挑战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素质 |
(二)教师专业素质 |
(三)声乐教师专业素质 |
二、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
(一)有关教师政策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
(二)有关教师专业素质内容与要求的研究 |
(三)有关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
(四)有关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与构成要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
(一)有关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与知识、能力结构关系的研究 |
(二)有关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与声乐教学关系的研究 |
(三)有关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关系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取向 |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一)个案学校的选取 |
(二)个案教师的选取 |
五、研究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七、调查实施与步骤 |
第三章 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 |
一、高师声乐教师专业情意结构 |
(一)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理想 |
(二)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态度 |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 |
二、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
(一)专业知识理论 |
(二)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 |
三、高师声乐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
(一)专业能力理论 |
(二)高师声乐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 |
第四章 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
(一)高师声乐教师专业情意 |
(二)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知识 |
(三)高师声乐教师专业能力 |
二、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
(一)高师声乐教师主观因素 |
(二)高师声乐教育专业发展 |
(三)高师声乐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
第五章 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
一、高师声乐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
(一)缺少声乐教育的自我意识 |
(二)学习意识淡薄 |
(三)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滞后 |
(四)缺乏为基础教育和学生的服务意识 |
二、高师声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影响 |
(一)高师声乐教育模式的非师范性 |
(二)高师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针对性 |
(三)轻视人文艺术综合素质的专业教育 |
(四)声乐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的缺失 |
三、高师声乐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影响 |
(一)高师声乐教师的管理理念 |
(二)高师声乐教学评价存在工具化倾向 |
第六章 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策略 |
一、改革高师声乐教育的基本模式 |
(一)更新高师声乐教育理念 |
(二)完善高师声乐课程体系 |
(三)革新高师声乐教学方法 |
二、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和职前职后教育的连贯性 |
(一)终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
(二)职前职后教育的连贯性 |
三、建立“研培一体”的专业发展机制 |
(一)“研培一体”的内涵与特色 |
(二)“研培一体”专业发展观念的确立 |
(三)“研培一体”专业发展体制的优势 |
(四)“研培一体”的实施策略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理想态度积极,但主观能动性不强 |
(二)偏重基础知识,轻视音乐鉴赏和人文艺术综合素养 |
(三)重视基本技能,轻视科研创新能力,忽视教学的培养目标 |
二、研究建议 |
(一)对声乐教师的建议 |
(二)对音乐院校的建议 |
(三)对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黑龙江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辅修”琵琶演奏的教学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目的和意义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
注释 |
第二章 黑龙江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辅修”琵琶演奏的教学现状 |
一、 辅修琵琶演奏专业的发展背景与主要存在问题 |
(一) 发展背景 |
(二) 存在问题 |
二、 课程设置与教学 |
三、 培养目标与就业情况 |
注释 |
第三章 黑龙江省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辅修”琵琶演奏的教学内容——以哈师大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 |
一、 音乐教育专业“辅修”琵琶演奏的教学内容及授课形式 |
(一) 基本内容和要求 |
二、 教学方法 |
(一) 课堂教学 |
(二) 课外专题讲座 |
(三) 校内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
(四) 教学评价 |
三、 音乐教育专业“辅修”琵琶演奏的教学价值 |
(一) 琵琶“辅修”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就业大有帮助 |
(二) 琵琶教学的艺术价值在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方面意义重大 |
(三) 琵琶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个人发展,体现实用价值 |
注释 |
第四章 黑龙江省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辅修”琵琶的课程改革策略 |
一、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
二、 高师琵琶辅修课程的重构及基本思路 |
(一) 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
(二) 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设置与优化 |
(三) 合理构建课堂教学 |
三、 具体改革策略 |
(一) 课程设置 |
(二) 教材的编撰 |
(三)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计算机技术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技能培养研究[D]. 李茜丝.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师范大学本科作曲方向开设现状比较研究 ——以西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D]. 潘思伊. 西南大学, 2021(01)
- [3]高师“器乐小组课”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杨亮. 北方音乐, 2020(24)
- [4]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焦峤.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D]. 朴荟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浅谈慕课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融合和渗透[J]. 王颖. 北方音乐, 2017(19)
- [7]计算机音乐技术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应用[J]. 欧阳睿琪. 北方音乐, 2016(20)
- [8]教师教育科研视角下的《中国音乐教育》(1989-2015)杂志研究[D]. 林逾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9]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吉林省V学院为个案[D]. 李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10]黑龙江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辅修”琵琶演奏的教学与研究[D]. 冯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