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的旗帜:20年猎猎迎风(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黄颖[2](2021)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材选文进入师生视野之前,大多被加工处理。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节选文与原文之间关系,如何发挥节选文自身教学价值,如何通过节选文教学带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分析编者对节选原文进行了怎样的加工以及加工得怎么样,将有助于语文教师合理客观地认识节选文的加工现象,促进教师与编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同时,也将利于教师将节选文的加工处理部分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并通过节选文的教学真正带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本论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节选文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加工修改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节选文教学带来价值和意义。除绪论、结语,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节选文进行加工情况统计,主要从节选文加工方式、加工对象以及加工分布三大方面进行呈现。在节选文的加工方式中,分析增加、删减、替换三种加工方式占比情况以及三种加工方式组合情况。在节选文的加工对象中,分析段落、句子、字词和标点符号加工占比以及每种对象的具体加工情况。在节选文的加工分布中,分析年级、体裁、题材和年代分布情况。第二章,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动因进行分析,主要从语言发展内因、教与学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语言发展内因方面,主要是基于规范表达的需要以及主流意识考虑。在教与学外因方面,主要是基于学生发展考虑以及教师教学要求。第三章,将节选文与课下注释标注的原文进行了细致比较,针对具体加工情况探究加工的合理之处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实现统编版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合理化发展并促进教师和教材之间的有效“对话”。第四章,针对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提出教学原则以及策略建议。比如节选文教学原则应该注重整体性、差异性和适当性原则。针对节选文教学,除了立足节选文本身的教学目标,还应放眼整本书。另一方面,可以将节选文与原文进行比较式阅读,比如从遣词造句入手进行比较阅读或从标题细节入手进行比较阅读,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张红微[3](2020)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动物农场》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物农场》作为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经典文学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寓言小说体现了奥威尔对广大工人阶级的同情,以及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改革开放至今,现已有36版中文译本。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优秀译本不断涌现,从侧面体现出《动物农场》的翻译研究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选取了傅惟慈,荣如徳和李继宏三位译者的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从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初始规范三方面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在预备规范方面,本文将着重分析隐藏在译本选择背后的翻译政策,重构译者的预备规范;然后从译本出发,在实际案例中对比分析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重构译者的操作规范;最后在初始规范方面,作者将结合前两部分的分析,从宏观上总结推导出不同译者遵守的初始规范,也就是译者一系列翻译策略的选择背后隐藏的规律。同时试图在具体的分析中纳入社会文化背景的考量,来更加全面系统地对翻译行为进行解释与重构。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发现三位不同背景的译者体现出了出各自不同的翻译模式。傅惟慈的译文体现了在结构形式上偏向译入语,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在内容上偏向原语,注重“充分性”的翻译主张。荣如徳整体体现了“可接受性”的翻译主张,注重译文在目的语中的文学价值的体现。李继宏则整体偏向翻译的“充分性”,语言简洁平实,高度还原了奥威尔的原作的语言特征。通过对三位来自不同背景和时代的译者的对比分析,便于从一个多元的角度去对《动物农场》的翻译进行解读,发现不同译者各自所遵循的翻译规律;并借助翻译规范理论,使翻译复杂的本质在更多层面得到解释。
王妍[4](2018)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词语教学应该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也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淡化词语教学,学生词汇量贫乏、词语乱用错用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提倡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问题,改进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题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二部分,首先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分析了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词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认识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淡化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方式僵化,未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词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训练。学生方面: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词汇贫乏症”普遍存在;词语错读、错写、错用现象严重;词语学习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第一,初中词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第二,词语教学应该坚持四大原则:注重‘双基’目标;关照学情;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第三,提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联通汉语、文言与方言进行词语教学;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第五部分,笔者尝试提出构建初中语文词语库,希望本词库能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杜文娟[5](2017)在《红雪莲》文中认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张太兵[6](2016)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族小说是当代文学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与其他类型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显现出殊异的景象,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藉此窗口,既可以考察家族小说的源流、主题、叙事、审美等走向,亦可审视当代文学的回归本体之路。论文以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赵树理、梁斌、欧阳山、柳青、朱晓平、莫言、霍达、苏童、陈忠实、王安忆、李锐、张炜、周大新、庞瑞垠、李佩甫、范剑平、阿来、王蒙、张炜、桑邑、刘震云、高建群、余华等人家族小说文本的研读,阐释家族文化与家族小说内在关系,梳理家族小说的源与流、时间分期与主题呈现等问题。论文共九章,论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展开。一至五章侧重讨论家族小说“写什么”,六至九章则主要讨论家族小说“怎么写”。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探讨家族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模式、叙事利弊及家族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元素,找寻家族小说创作的规律及走向,挖掘文本中潜隐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因素。讨论家族小说中的历史书写怎样最大可能逼近历史真相、历史本相,规避人物形象塑造雷同化、平面化、符码化等问题,进而阐释家族小说的审美价值。
佘爱春[7](2011)在《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文中认为对中国抗战文化史、文学史来说,被誉为“独特的历史现象”的桂林文化城无疑是一个独特而值得大书特书的所在。作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沿阵地和大后方文坛重镇,桂林文化城既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一个政治、文化“特区”,一个多元政治文化力量的交汇地带和对立性的政治、文学话语的缓冲空间,又是一个抗战文学多元共生、互动共存的文学生态空间,对大后方抗战文学以及中国抗战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本文以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桂林被称为“文化城”的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化城”的报刊、杂志、文学出版等原始资料的实证考辨与梳理,结合作家的生命文本和创作文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考察了报纸、杂志、出版机构等文学生产体制与桂林文化城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揭示了桂林文化城文学生成的特殊状况和复杂意味,从整体上呈现了桂林文化城文学生动、丰富、复杂的历史景观,及其在抗战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贡献和地位。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桂林文化城是由多方力量共同合力的结果。除了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优势外,桂系相对开明的政治态度和文化人群体的爱国热情是桂林文化城得以形成和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中国共产党的多方引导则起到了催化剂和指明方向的作用。作为一个多元政治话语中的文学空间,桂林文化城的文学场始终受到国民党中央、桂系、中共等多元政治力量的制约与影响,而多方力量之间的对抗与制衡又为桂林抗战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桂林抗战文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整体风貌,成为了解抗战时期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的一个最佳窗口。报纸副刊、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作为桂林抗战文学生产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共同建构了桂林文化城绚烂多姿的文学景观,展现出了桂林文化城文学生产与传播的原始风貌;不仅左右了桂林抗战文学的生产,而且有力促进了桂林抗战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而从报纸副刊到文学期刊再到文学出版,既展现了桂林抗战文学生产由毛胚状作品到精品佳作再到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也反映了一些作家由无名到出名再到知名的成长历程。报纸及其文艺副刊,作为抗战舆论阵地和文学空间在桂林文化城形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共同推进了桂林及大后方抗战文化及文艺运动的繁荣与发展。桂林《救亡日报》作为在中共直接领导下的一份报纸,在桂林文化城崛起时期起到了引领潮头的作用;它始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实践着抗战救亡和文化统战的历史使命,巩固和扩大了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文学的交流与互动,推进和引导了国统区特别是桂林抗战文艺大众化、民族化进程和健康发展。桂林《大公报》作为一份民间报纸,是桂林文化城中后期的舆论重镇和中坚力量;它站在不偏不倚的民间立场,以“文人论政”姿态实践着“文章报国”理想,进一步活跃了桂林文化城的抗战舆论氛围;它对文学艺术性的坚守和多样化的追求,促进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局面的形成。而《广西日报》作为贯穿于桂林文化城始终的报纸,是桂林文化城起落沉浮的最好见证者和亲历者;它既展示了桂系在团结抗战旗帜下不同阶段的政治立场和言论姿态的多变性,又表现出桂系对新文化新文学的倚重、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进行文化抗战的决心。这些报纸及其副刊不同的价值取向,不仅展现了桂林文化城多姿多彩的原生态的文学生成图景和桂林抗战文学的发展变化历程;而且通过对无名作家和文学新人的培植与提携,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培养了后继力量和生力军。桂林抗战文学活动的空前繁荣,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学期刊的兴盛与运作。作为桂林抗战文学主要的言说空间和生存空间,文学期刊不仅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桂林抗战文学的实绩,为知名作家的新作力作和新作家的成名成长提供了展示空间和广阔舞台;而且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抗战文学由空洞的呼喊到凝重的写实、由单一的救亡宣传到抗战现实的多元展现、由短小凝炼到篇长厚实的发展变化轨迹;并引领了桂林抗战文学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潮流。《文艺杂志》作为大型综合性纯文学期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抗战中后期抗战文学的发展变化和对文学本体性追求,提升了抗战文学的艺术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大后方抗战文学的发展方向。《野草》作为大后方最有影响的杂文刊物,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杂文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为桂林文化城及大后方树立了一面战斗的旗帜;不仅开启了大后方抗战杂文的创作热潮,而且拓展了杂文的表现空间和艺术类型,推动了杂文艺术的发展。而《诗创作》和《戏剧春秋》作为桂林最有代表性的诗歌刊物和戏剧刊物,真切地展现了抗战诗歌和抗战戏剧由短篇(独幕)到长篇(多幕)、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变化趋势,并通过对诗歌和戏剧理论的探讨,对建构民族化、现代化的抗战诗歌和抗战戏剧理论体系作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文学图书出版作为对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文学作品筛选和提纯的结果,最大限度地浓缩和展示了桂林抗战文学的成就。对桂林文化城文学出版来说,出版丛书和单行本是最普遍的出版方式,而对文化普及的重视和文学经典的推崇是其最显着的特点。文化普及为新文化、新文学培养了一大批读者群和潜在的生力军;而文学精品力作的出版,为抗战文学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给作家的成长和生活带来极大帮助的同时,促进了抗战文学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并为桂林抗战文学的经典化和新作家的成名提供了可能。文化供应社作为出版领域的统一战线机构,以较为激进和贴近现实的出版风格,推进了大众文化普及和抗战文化建设,集中展示了左翼文人的抗战文学实绩,指引和推动了抗战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而开明书店作为民营出版机构,以温和、稳健的出版风格和立足于文化建设的出版理念,体现了文学出版的精英化倾向和文学本位色彩,推动大后方文化启蒙与普及和新文学的“经典化”。总而言之,作为抗战中国一个独异的文化空间,桂林文化城以较为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环境、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空间和对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拓展,不仅为中国抗战文坛培养一批文学新军和奉献了众多精湛的文学作品,而且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健康发展和抗战文学多样化的生态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宁肯[8](2011)在《天·藏》文中研究指明0雪白色。午后。沉思者。加持。谷地。冬天沉降的河流。草。沙洲。对岸。长发。牛仔裤。吸烟。腕上戴着佛珠。吸烟的样子与佛珠不太相称。空间关系。记忆。我的朋友王摩看到马丁格的时候,雪已飘过那个午后。那时漫山皆白,视野干净,空无一物。
寓真[9](2010)在《六十年史诗笔记》文中提出前言史诗,在辞典中通常释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这种释义显然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为楷范,以为只有那种塑造英雄形象、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诗,才叫做史诗。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史诗的概念有别于西方,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向有史诗之称。史诗意识一直
蒋巍[10](2010)在《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文中认为"灾难史和文明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蒋巍用宏阔而敏锐的目光,扫视了自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大灾大难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国家行动、社会事件、文化思潮,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时事观察"的基础上,向读者奉献出了这部"断代史"式的纪实文学作品,警示世人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
二、阅读的旗帜:20年猎猎迎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阅读的旗帜:20年猎猎迎风(论文提纲范文)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意义 |
特别说明 |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
三 悼亡与追思 |
小结 |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
一 探寻流放之路 |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
四 训诫与期望 |
小结 |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
致谢 |
(2)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概念界定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语料来源与格式 |
第一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情况统计 |
第一节 节选文的加工方式 |
一 加工方式的基本类型 |
二 基本方式的组合 |
第二节 节选文的加工对象 |
一 加工对象的基本类型 |
二 基本对象的加工 |
第三节 节选文的加工分布 |
一 年级分布 |
二 体裁分布 |
三 题材分布 |
四 年代分布 |
第二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内因 |
一 规范表达的需要 |
二 主流意识的考量 |
第二节 教与学的外因 |
一 学生发展的考虑 |
二 教师教学的要求 |
第三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得失 |
第一节 合理之处 |
一 优化语言形式 |
二 修正思想内容 |
三 明确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不利影响 |
一 削弱原着艺术魅力 |
二 影响文章意脉结构 |
三 其他细节问题 |
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原则 |
一 整体性原则 |
二 差异性原则 |
三 适当性原则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策略 |
一 立足节选文 |
二 放眼整本书 |
三 比较式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篇目 |
附录 B 原文与节选文对比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动物农场》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Domestic Research o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Animal Farm |
2.2 Foreign Research on Translations of Animal Farm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A Brief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
3.2 Definition of Toury's Translation Norms |
3.3 Classification of Toury's Translation Norms |
3.3.1 Initial Norms |
3.3.2 Preliminary Norms |
3.3.3 Operational Norms |
Chapter Fou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AnimalFa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
4.1 Analysis of the Three Transl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elininary Norms |
4.1.1 Translation Policy Reflected in Fu's Version |
4.1.2 Translation Policy Reflected in Rong's Version |
4.1.3 Translation Policy Reflected in Li's Version |
4.2 Analysis of the Three Transl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Operational Norms |
4.2.1 Choice of Words and Phrases |
4.2.2 Choice of Sentences |
4.2.3 Choice of Rhetorical Devices |
4.3 Analysis of the Three Transl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itial Norms |
4.3.1 Fu Weici's Inclination to Adequacy and Acceptability |
4.3.2 Rong Rude's Inclination to Acceptability |
4.3.3 Li Jihong's Inclination to Adequac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5.1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References |
(4)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一节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词语教学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拓展延伸 |
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石 |
三、词语教学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 |
第二节 词语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一、词语教学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二、词语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 |
三、词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
二、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
第二节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词语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 |
二、教师自身字词教学能力不足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为词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
第二节 坚持词语教学的四项原则 |
一、注重“双基”目标 |
二、关照学情差异 |
三、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 |
三、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 |
第三节 初中词语教学方法 |
一、联通汉语与文言、方言进行词语教学 |
二、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 |
三、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四、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第四章 关于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构想 |
第一节 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意义 |
一、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
二、为初中语文教材、教辅及字词典的编撰提供材料 |
三、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词语库 |
一、关于词语库的编排说明 |
二、初中语文词语库(见附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语文词语库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二 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 论题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家族、家族文化与小说文本 |
第一节 家族、家族文化与家族小说 |
第二节 作家的家族情怀与经验书写 |
第三节 家族文化对文本的浸润与滋养 |
第二章 家族小说的源与流 |
第一节 家族小说溯源 |
第二节 家族小说流变 |
第三章 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时间分期 |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的家族小说 |
第二节 1980年代的家族小说 |
第三节 1990年代以来的家族小说 |
第四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主题呈现 |
第一节 个体、家族、民族的整合 |
第二节 宏大主题的消解 |
第三节 个人话语的重建 |
第五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历史书写 |
第一节 家族小说的抗日战争书写 |
第二节 家族小说的土地改革书写 |
第三节 家族小说的“文化大革命”书写 |
第六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叙述视角 |
第一节 全知视角与次知视角 |
第二节 “正常人”视角与“非正常人”视角 |
第三节 魔幻叙述与现实书写 |
第七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 |
第一节 家族小说的村落史模式 |
第二节 家族小说的家族史模式 |
第三节 家族小说的权力斗争史模式 |
第八章 当代家族小说叙事的利弊阐释 |
第一节 寻根的复杂性 |
第二节 审美的多元化 |
第三节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错位 |
第九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元素 |
第一节 家族小说的文化学元素 |
第二节 家族小说的社会学元素 |
第三节 家族小说的心理学元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传媒视阈与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 |
第一章 桂林:大后方抗战文坛重镇 |
第一节 桂林文化城形成的历史语境 |
一 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优越的地理条件 |
二 桂系相对开明、自由、开放的政治姿态 |
三 文化人群体的爱国热情和抗战精神 |
四 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和多方引导 |
第二节 多元政治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场 |
一 政治场:中央、桂系、中共权力的博弈 |
二 文化统制与市场控制下的言论空间 |
三 流寓、多变、杂合:桂林抗战文学场的特征 |
第三节 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生产 |
一 报纸副刊与抗战文学生产 |
二 文学期刊与抗战文学生产 |
三 文学图书出版与抗战文学生产 |
第二章 报纸副刊与公共舆论空间 |
第一节 桂林《救亡日报》:中共文化统战的舆论阵地 |
一 救亡呼号与舆论压制:创刊、复刊与停刊 |
二 救亡与统战:办报思想和文化使命 |
三 《文化岗位》与抗战文艺运动的舆论导向 |
第二节 桂林《大公报》:抗战时期“文人论政”的言论空间 |
一 中间姿态和文人论政:桂林《大公报》的文化品格 |
二 《文艺》副刊与抗战语境下文学的多元取向 |
第三节 《广西日报》:桂系团结抗战的舆论空间 |
一 桂系抗战言论空间的多变性 |
二 艾青与《南方》文艺副刊 |
三 《漓水》:在变与不变中积极推进文艺抗战 |
第三章 文学期刊与抗战文学的言说空间 |
第一节 《文艺杂志》:“文人办刊”与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一 用生命培育的刊物:王鲁彦与《文艺杂志》 |
二 救亡与启蒙:《文艺杂志》的文化诉求 |
三 《文艺杂志》与抗战时期的乡土文学 |
第二节 《野草》月刊与大后方抗战杂文的勃兴 |
一 鲁迅杂文传统的继承与阐扬 |
二 秦似与《野草》月刊 |
三 直面现实与叩问历史:《野草》上的杂文 |
第三节 《诗创作》与抗战诗歌的多元化 |
一 刊物的经营策略和编辑风格 |
二 抗战诗歌的多元呈现 |
三 长诗:抗战诗歌的新发展 |
四 抗战诗学理论的探索 |
第四节 《戏剧春秋》杂志与抗战戏剧运动 |
一 刊物的刊行和文化使命 |
二 抗战戏剧理论的探索与构建 |
三 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杂志上的戏剧文学 |
四 “戏剧兵”的情感与信息空间 |
第四章 文学出版与桂林抗战文学实绩 |
第一节 文化供应社:出版领域的统一战线 |
一 推进大众文化:文化供应社的出版理想 |
二 文化供应社的文学图书出版 |
三 《文化杂志》月刊与抗战文化建设 |
第二节 桂林开明书店:文化启蒙与文学“经典化” |
一 逆境中复兴:桂林开明书店及其出版概况 |
二 启蒙与经典化:桂林开明书店的文学出版 |
三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知识的传输与文艺青年的培养 |
余论 桂林文化城与抗战时期文学生态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阅读的旗帜:20年猎猎迎风(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D]. 黄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动物农场》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D]. 张红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4]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D]. 王妍.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
- [5]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6]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研究[D]. 张太兵.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7)
- [7]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D]. 佘爱春. 南京大学, 2011(08)
- [8]天·藏[J]. 宁肯.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1)
- [9]六十年史诗笔记[J]. 寓真. 黄河, 2010(05)
- [10]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J]. 蒋巍. 中国作家,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