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三个公式的功能挖掘(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8)在《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衔接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物体形与量的关系的科学。学生由初中升入到高中后会面临很多学习问题,尤其是数学这门课程,思维跨度大是其特点。几何在中、高考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在高中立体几何中要用到的一些内容在初中教科书里没有或属于了解、选学内容,这样初、高中的几何内容就出现了“断层”现象,这种现象使得学生对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立体几何初步”的学习明显感到吃力,所以高中阶段学习的立体几何与初中阶段学习的平面几何的衔接教学是很重要的。为了研究立体几何如何去衔接平面几何来教学的问题,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学科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必修2的“立体几何初步”的要求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图形与几何”的要求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立体几何初步”的内容与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到九年级的教科书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解读并分析了初、高中几何的内容要求。然后通过对学生立体几何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对高中教师教学现状的访谈,分析了结果,寻找出内容的衔接点,寻找出思维与思想方法的衔接点,并对这些衔接点进行了整合,经由实际解答例题来呈现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衔接教学并给出衔接对策,从而使学生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过渡,进而会学、学会立体几何的内容,也为今后教师们顺利有效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殷玲[2](2018)在《立足发展思维品质的公式课教学——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数学中,作为一般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是以定理、法则、公式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让学生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做题,而是为培养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所需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若每节课都自然朴实,让学生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才是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李善良博士在《与数学教师谈专业发展》中指明:教学要有高度、深度、精度、透度、横度、广度等,笔者认真体会,并在课堂中不断实
郭帅平[3](2015)在《非齐次问题边界积分方程中域积分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在工程结构设计和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边界积分方程方法为CAE分析中重要的数值计算方法之一。边界面法是一种几何精确的边界积分方程方法,采用边界面法求解工程问题具有计算精度高、几何模型无误差、降维、容易实现CADCAE的一体化等特点。降维是边界积分方程方法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即仅需对问题域的边界进行离散和积分,这将降低模型网格划分难度、减少积分计算时间、降低问题的计算规模,使得边界面法与非边界积分类型方法相比更有优势。但非齐次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域积分,如含有内部热源的热传导问题和有体力的力学问题等,这些已知场分布的域积分可根据场分布是否能用解析函数表示而分为解析函数型和非解析函数型,若直接在问题域内划分体单元对域积分进行计算,将会削减边界积分方程的降维优势;若物理问题的控制方程无解析基本解,则只能使用该方程不完整算子的基本解,这将导致方程中出现包含未知变量的域积分,如弹性屈曲问题,此时域内节点的未知变量将参与方程组的求解,增加了方程的维度,使得降维优势完全丧失,所以,边界积分方程方法中域积分转化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现已有几种域积分转化方法被提出,并被成功地应用于稳态热传导、弹性静力等问题中。由于域积分中包含基本解,且域积分转化方法均与控制方程有关,因此在控制方程和基本解较为复杂的问题中,域积分更加难以处理,如三维瞬态热传导问题以及弹性屈曲问题,其域积分的计算精度和效率仍有待提高。本文将以边界面法为基础,研究转化工程问题边界积分方程中三类域积分的有效方法,最终实现在无需域内单元和域内源点的前提下进行仿真分析。本文主要完成的内容如下:(1)针对解析函数型域积分,提出了基于修正Helmholtz方程基本解的频域多重互易公式,成功地将解析函数型域积分转化为了等效的边界积分。新推导的频域多重互易公式打破了传统多重互易法对Laplace方程基本解的依赖,解决了传统多重互易法收敛性差和无法进行误差估计等问题,且由于修正Helmholtz基本解与高阶基本解之间简单的倍数关系,使得转化得到的边界积分级数形式十分简洁,对应的矩阵方程中没有增加新的系数矩阵,节约了计算和存储的成本。本文将频域多重互易法应用于三维瞬态热传导问题的积分方程中,首先选择频域法降低问题控制方程和基本解的复杂度,并采用修正Helmholtz方程的基本解将控制方程转化为边界积分方程;其次运用基于修正Helmholtz基本解的频域多重互易公式将方程中解析函数型域积分转化为等价的边界积分,得到了瞬态热传导问题的纯边界积分方程形式,其离散模型仅需边界网格,且无需任何域内插值点,降低了模型的离散难度,成功地将与时间有关的四维问题转化为与时间无关且仅需边界离散的问题,达到了降维的目的。(2)针对非解析函数型域积分,提出了频域三重互易法,对无解析函数表达式的已知物理场分布进行三重互易插值后,可成功地将域积分转化为边界积分。频域三重互易公式与传统的时域三重互易法相比,其频域基本解与时间无关,高阶基本解简单且无需进行时间积分,转化域积分后得到的边界积分形式更为简洁,可节约系数矩阵的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本文应用频域三重互易法转化三维瞬态热传导问题积分方程中的域积分,成功地将非解析函数型域积分转化为边界积分,达到了降维的目的。并且结合变量代换法求解了几类功能梯度材料的瞬态热传导问题,成功转化了该问题中经变量代换后更加复杂的非解析函数型域积分。最后得到了频域三重互易法和频域多重互易法的结合方法,可转化三维瞬态热传导问题中任何已知物理场分布的域积分。(3)针对含有未知变量的域积分,得到了基于径向基函数插值的双重互易公式,避免了域内离散且降低了问题的维度。采用径向基函数对同时包含基本解、非解析场分布和未知位移变量的域积分进行插值,成功地分离出了域积分中的未知位移变量,且分离出的位移变量仅与边界节点相关,降低了问题的维度,无需补充以域内节点为源点的积分方程,最后采用双重互易法将域积分转化为边界积分,避免了域内离散。本文将转化未知变量型域积分的双重互易公式应用于弹性屈曲问题中,首先基于完整实体理论得到了弹性屈曲问题的控制方程,避免了传统稳定性分析中梁杆板壳的假设,消除了因忽略模型细小特征和初始缺陷带来的误差;其次运用基于径向基函数插值的双重互易法将积分方程中的非解析函数型域积分转化为边界积分;考虑到屈曲分析的模型均为长条形或者扁平形模型,在对域函数进行插值拟合时仅选用边界节点作为插值点,使得分离出的位移变量仅为边界变量,不但避免了域内离散,而且降低了方程未知数的维度,无需补充以域内节点为源点的积分方程。最终在无需域内单元和任何域内插值点的前提下实现了三维弹性屈曲问题的双重互易边界面法,达到了降维的目的。
王龙[4](2011)在《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导通电阻和温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半导体结构和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和集成电路(IC)设计与优化技术的进一步前进,高压功率器件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元器件基础。可以在同一块芯片上用功率器件和逻辑控制模块组成特定的系统来实现所需要的功率集成电路(PIC)的性能,这在保证系统的稳定、能量利用率的提升、制造成本的下降以及减小器件的体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进一步改进与发展的空间。高压功率LDMOS器件可以承受较高的漏源电压,并且在设计开关电路以及在高频率、高温度的条件下性能优异,LDMOS器件的三个电极位于器件的上表面,这有利于制造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具有记忆功能的模块相关工艺。因此,这种器件在通信系统、雷达系统等多个领域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LDMOS的源区和漏区之间有一个低掺杂大电阻的耐压区,称为漂移区(Drift Region),这个区域使器件在应用时更加稳定,高频性能良好,寄生BJT效应和沟道长度变短时产生的影响显着减弱。有研究表明:当漂移区为线性(Linear)变掺杂时,器件能够承受更高的漏源电压。但是较低的导通电阻对于提高器件性能也是不可或缺的。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漂移区掺杂浓度的上升,载流子浓度大幅度上升,导通电阻明显减小,但击穿电压的变化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此通过研究,使器件的性能达到最优化,从而使其更好地应用于高压集成电路设计等重要领域,这就离不开建模、仿真、工艺等程序。本文将重点研究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电学和温度特性,并将其与均匀掺杂漂移区LDMOS的对应性能进行对比。本文首先对高压功率器件及电路的发展及特点进行了概述;对LDMOS的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介绍了LDMOS器件及相关集成电路在移动通信、雷达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其次对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制造工艺以及击穿电压、饱和电流、阈值电压等电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并和均匀掺杂漂移区LDMOS的对应性能参数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得出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电学特性优于均匀掺杂漂移区LDMOS的结论。再次,对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导通电阻进行了建模,通过计算、推导,得出其解析模型,用MATLAB软件对总导通电阻以及漂移区四个等效电阻与横向线性变掺杂系数a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然后用MEDICI软件对器件特性进行了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得出a取不同值时的导通电阻的值。然后对两种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二者基本一致。因此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实用性。本文最后对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导通电阻、击穿电压、阈值电压等电学参数的温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温度下对器件的电学参数进行模拟和分析有助于把握器件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特点,对于LDMOS在高温领域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本部分内容先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然后用MATLAB软件和MEDICI软件对均匀掺杂漂移区以及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器件的对应电学参数的温度特性进行了模拟和深入的分析、讨论,得出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高温特性优于均匀掺杂漂移区LDMOS的结论。
梅素敏[5](2009)在《美术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设立美术特长班有利于提高学校升学率和普及学生素质教育.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我省美术考生逐年增多,美术高考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这是每—位执教艺术门类的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本人对普通高中设置的美术特长班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美术专业与立体几何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美术专业与立体几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二者之间有很多知识是相关甚至相同的.学好立体几何对作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对美术生、美术老师、数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从美术生的平面几何基础,空间几何体及其表面积和体积,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心理因素四个方面了解美术生学习立体几何学习的现状.最后,根据自己和同行的教学经验以及在教学中的教学实验,提出改善美术生立体几何学习的若干策略.作为对美术生这一群体的研究,只以一所学校的三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虽然难以概括美术生这一群体的一般学习规律,但是希望同行老师能从我校美术生的学习规律中得到启发,不断改进和完善对美术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学,使他们的立体几何能与美术专业互相促进.
王文婧[6](2006)在《水中兵器三维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景仿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具有许多优点。视景仿真技术用于军事领域,建立一个虚拟的、逼真的电子战场环境,将更有效的辅助指挥员做出准确的判断。本文提出了一个水中兵器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 本文分析了水中兵器视景仿真系统实际需求,利用建模软件3DS MAX建立了潜艇、鱼雷等水中兵器的三维模型。然后设计了基于OpenGL水中兵器视景仿真系统的总体框架和体系结构。为了满足实时性的要求,该系统建立了水中兵器的运动仿真模型,通过建立Socket网络通信,实现了水中兵器的运动仿真端与视景仿真端的信息传输,在开发的虚拟视景中实现了水中兵器的运动仿真。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多视点的观察选择,满足了用户对不同角度和方式下的虚拟现实视景漫游要求。该系统同时提供三维模型库管理功能,可对各种武器的三维模型和相关属性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方便用户查询。 结果表明,该三维仿真系统符合仿真系统三维化的发展趋势和虚拟现实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马小平[7](2000)在《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三个公式的功能挖掘》文中指出对于截面问题,高考只要求会解决与几种特殊截面以及已给出图形或它的全部顶点的其他截面的有关问题,而作为平行于底面的特殊截面,考生往往难于把握.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性质在锥体、台体中有着广泛应用,并可被推广到被分割的侧面积之比,体积之比.若对此进行挖掘,其结论在解题中往往可简化思路,减少运算,提高正确率.在《立体几何》教材(必修)第3页的[例2]中,给出上下两底面面积,求得中截面面积与上下两底面面积之间的关系.如果此截面不为中截面,那么此截面与上下两底面面积之间有何结论?
二、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三个公式的功能挖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三个公式的功能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1)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衔接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初高中“数学课标”几何内容要求与概述 |
1.1.2 初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内容的比较 |
1.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调查研究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衔接的涵义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2.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范希尔理论 |
第3章 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衔接问题的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
3.1 对学生几何课的学习现状调查 |
3.1.1 对学生的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1.3 调查学生的结果分析 |
3.2 对教师几何课的教学现状调查 |
3.2.1 对教师的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2.3 调查教师的结果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第4章 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衔接对策 |
4.1 知识点的衔接对策 |
4.1.1 查漏补缺,构建几何知识体系 |
4.1.2 温故知新,优化几何知识网络 |
4.2 思想方法的衔接对策 |
4.2.1 类比思想在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衔接中的应用 |
4.2.2 化归思想在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衔接中的应用 |
4.3 思维的衔接对策 |
4.3.1 利用展开图使空间问题平面化 |
4.3.2 利用折叠使平面问题空间化 |
4.3.3 利用截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
4.4 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衔接教学设计案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3)非齐次问题边界积分方程中域积分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边界面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工程问题边界积分方程中的域积分 |
1.2.3 域积分转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齐次瞬态热传导问题的频域边界面法 |
2.1 引言 |
2.2 基于拉普拉斯变换的频域边界面法 |
2.2.1 频域控制方程 |
2.2.2 频域边界积分方程 |
2.2.3 边界面法的离散 |
2.2.4 方程的组装 |
2.2.5 拉普拉斯逆变换 |
2.3 数值算例 |
2.3.1 立方块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2.3.2 圆形薄板散热片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2.3.3 针阀体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转化解析函数型域积分的频域多重互易法 |
3.1 引言 |
3.2 解析函数型域积分及常用转化方法 |
3.2.1 解析函数型域积分 |
3.2.2 双重互易法 |
3.2.3 径向积分法 |
3.2.4 多重互易法 |
3.3 频域多重互易法 |
3.3.1 频域多重互易公式 |
3.3.2 频域多重互易法的收敛性 |
3.3.3 域内节点物理量的计算 |
3.4 频域多重互易法的瞬态热传导算例 |
3.4.1 含多项式型域积分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3.4.2 含三角函数型域积分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3.4.3 含指数函数型域积分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化非解析函数型域积分的频域三重互易法 |
4.1 引言 |
4.2 非解析函数型域积分及常用转化方法 |
4.3 频域三重互易法 |
4.3.1 三重互易插值 |
4.3.2 频域三重互易法的域积分转化 |
4.3.3 频域三重互易法与频域多重互易法的结合 |
4.3.4 功能梯度材料瞬态热传导问题中的域积分转化 |
4.4 频域三重互易法的功能梯度材料瞬态热传导算例 |
4.4.1 功能梯度立方体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4.4.2 含非解析热源功能梯度立方体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4.4.3 含非解析初始温度功能梯度球体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转化未知变量型域积分的双重互易法 |
5.1 引言 |
5.2 未知变量型域积分及常用转化方法 |
5.3 转化屈曲问题中未知变量型域积分的双重互易法 |
5.3.1 三维实体弹性屈曲理论及其边界积分方程 |
5.3.2 屈曲问题中未知变量型域积分 |
5.3.3 转化未知变量型域积分的双重互易法 |
5.3.4 特征值方程的组装 |
5.4 双重互易法的弹性屈曲分析算例 |
5.4.1 矩形截面梁的屈曲分析 |
5.4.2 正方形薄板的屈曲分析 |
5.4.3 矩形薄板的屈曲分析 |
5.4.4 变截面圆杆的屈曲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导通电阻和温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言 |
1.1 高压功率器件与电路概述 |
1.2 LDMOS的研究进展 |
1.2.1 准确建模的必要性 |
1.2.2 小尺寸效应 |
1.2.3 SOI技术 |
1.2.4 导通电阻和击穿电压 |
1.2.5 温度特性 |
1.2.6 对高阻漂移区的研究 |
1.3 LDMOS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 |
1.3.1 LDMOS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 |
1.3.2 LDMOS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工艺及电学特性分析 |
2.1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制备工艺 |
2.1.1 线性变掺杂LDMOS的特点和优势 |
2.1.2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掺杂浓度的解析模型 |
2.1.3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实现工艺 |
2.2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伏安特性和击穿特性分析 |
2.2.1 伏安特性的推导 |
2.2.2 击穿电压的解析模型 |
2.2.3 均匀掺杂漂移区LDMOS伏安特性和击穿特性分析 |
2.2.4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伏安特性和击穿电压的分析 |
2.3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转移特性的分析 |
2.3.1 LDMOS跨导的解析模型 |
2.3.2 LDMOS阈值电压的解析模型 |
2.3.3 均匀掺杂漂移区LDMOS转移特性的分析 |
2.3.4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转移特性的分析 |
第三章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导通电阻的建模 |
3.1 LDMOS导通电阻研究现状简介 |
3.2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导通电阻成分分析 |
3.3 沟道区的线性电阻 |
3.4 漂移区电阻的计算 |
3.4.1 积累层电阻R_(ac) |
3.4.2 扩展电阻R_(sp) |
3.4.3 体电阻R_(sh) |
3.4.4 具有电流集边效应的体电阻R_(cd) |
3.5 软件仿真及分析 |
第四章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的温度特性 |
4.1 导通电阻的温度特性 |
4.1.1 影响导通电阻的因素的温度特性 |
4.1.2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导通电阻的温度特性 |
4.2 击穿电压的温度特性 |
4.2.1 击穿电压与温度的解析关系 |
4.2.2 均匀掺杂漂移区LDMOS击穿电压的温度特性 |
4.2.3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击穿电压的温度特性 |
4.3 阈值电压的温度特性 |
4.3.1 阈值电压与温度的解析关系 |
4.3.2 均匀掺杂漂移区LDMOS阈值电压的温度特性 |
4.3.3 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阈值电压的温度特性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美术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美术生的背景 |
1.1.1 美术生的产生 |
1.1.2 美术专业的学习内容 |
1.2 美术生的特点 |
1.2.1 美术生的分类特点 |
1.2.2 美术生的个性共性特点 |
1.2.3 美术生的心理特点 |
1.2.4 美术生专业学习的特点 |
1.2.5 对美术生教学的特点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对象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美术与几何关系密切 |
2.1.1 透视法与几何的联系 |
2.1.2 素描与几何的联系 |
2.1.3 美术中的几何学 |
2.2 几何学习的要求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1 研究框架 |
3.2 文献分析 |
3.3 问卷与访谈 |
3.4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美术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
4.1 平面几何基础 |
4.1.1 美术生的平面几何基础对立体几何学习的影响 |
4.1.2 改善美术生平面几何基础对立体几何学习影响的策略 |
4.2 空间几何体及表面积和体积 |
4.2.1 美术生的空间几何体的学习现状 |
4.2.2 美术生的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现状 |
4.2.3 提高美术生的空间几何体其表面积和体积学习的策略 |
4.3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4.3.1 美术生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学习现状 |
4.3.2 提高美术生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学习策略 |
4.4 心理因素 |
4.4.1 美术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心理状态 |
4.4.2 改善美术生学习立体几何心理状态的的策略 |
第五章 结论和教学建议 |
5.1 平面几何基础对立体几何学习的影响 |
5.2 空间几何体及表面积和体积 |
5.3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5.4 心理因素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A 问卷 |
附录B 美术老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数学老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美术班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6)水中兵器三维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目的与意义 |
1.3 视景仿真技术 |
1.3.1 仿真动画技术 |
1.3.2 视景仿真技术 |
1.3.3 水中视景仿真 |
1.4 视景仿真技术国内外现状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视景仿真开发工具 |
2.1 引言 |
2.2 建模软件3D Studio MAX |
2.2.1 3D Stodio MAX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
2.2.2 3D Studio MAX基本建模方法 |
2.3 基于 OpenGL的图形系统设计 |
2.3.1 OpenGL的基本功能特点 |
2.3.2 OpenGL的工作流程 |
2.4 Visual C++中使用 MFC的可视化编程 |
2.4.1 MFC概述 |
2.4.2 MFC中类的组织结构及主要的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体建模 |
3.1 引言 |
3.2 实体建模相关技术 |
3.2.1 几何建模 |
3.2.2 纹理映射技术 |
3.3 水中兵器的3DS建模过程 |
3.3.1 潜艇艇身的创建 |
3.3.2 潜艇推进系统的创建 |
3.3.3 潜艇舰桥的创建 |
3.3.4 潜艇武器系统的创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中兵器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建立水中场景坐标系的相关技术 |
4.2.1 几何变换 |
4.2.2 投影变换 |
4.3 水中兵器视景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 |
4.4 水中兵器视景仿真系统的总体框架 |
4.5 水中兵器视景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
4.6 子模块设计 |
4.6.1 模型读入模块 |
4.6.2 视图绘制模块 |
4.6.3 水中兵器模块 |
4.6.4 视点控制模块 |
4.6.5 模型库管理模块 |
4.6.6 场景绘制模块 |
4.6.7 网络接口模块 |
4.7 三维动画实现技术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三个公式的功能挖掘(论文参考文献)
- [1]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衔接教学研究[D]. 李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2]立足发展思维品质的公式课教学——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为例[J]. 殷玲.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18(Z1)
- [3]非齐次问题边界积分方程中域积分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郭帅平. 湖南大学, 2015(02)
- [4]线性变掺杂漂移区LDMOS导通电阻和温度特性研究[D]. 王龙. 安徽大学, 2011(04)
- [5]美术生立体几何学习现状及策略研究[D]. 梅素敏. 苏州大学, 2009(S2)
- [6]水中兵器三维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D]. 王文婧.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7]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三个公式的功能挖掘[J]. 马小平. 中学数学杂志,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