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博物馆概况

法门寺博物馆概况

一、法门寺博物馆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吴禹力[1](2021)在《中国古代佛教舍利函内容分析》文中认为舍利函系中国古代佛教舍利容器的主要类型,初兴于南北朝、隋代,唐宋时期获得大发展,元明清时期在衰落中延续。本稿网罗式地收集214件汉文化地区舍利函,分为南北朝隋代、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四个时期,逐一分析了各时期石函、金属函和其他质地函的形制与图像,舍利函铭文的书写格式与内容,以及舍利瘗埋和容器组合方式。全盘梳理可知,石函、金属函占舍利函的绝大多数,南北朝隋代基本流行方形盝顶函,唐代以降方形、长方形盝顶函并行发展。在舍利函图像方面,南北朝隋代出现少许禅修和涅盘图像,唐五代流行舍利供养和天王护法图像,宋辽金流行礼拜供养、涅盘图像,装饰纹样比重不断增加,元明清流行对禽、对兽图像,世俗气息变得浓郁。舍利函铭文内容包括建塔造函经过、供养人名、发愿文等,反映的舍利供养则由官方行为向民间行为转化。在瘗埋与容器组合方面,石函多用作外层大容器,金属函居于内层。南北朝隋代舍利函常与瓶、盒组合,瘗入塔基地室,唐五代以来,函、棺、塔并行发展,相互套合,藏于天宫或地宫。舍利函作为佛舍利供奉活动的物质体现,真切地体现了各时期佛教思潮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赵凌飞[2](2021)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唐代丝织品考古发掘及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凡谈及中国文化史者不能不提到丝绸,凡谈及中国经济史者不能不提到丝绸,凡谈及中国科技史者不能不提到丝绸,凡谈及中外关系史者也不能不提到丝绸。丝绸,已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质,丝绸之路,已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象征,而唐代,正是中国丝绸史上的高潮期。1

王睿[3](2021)在《6~12世纪塔基地宫、天宫奉纳瓷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6~12世纪,主要有瓷器奉纳的舍利塔基,时代集中于唐宋元时期,本文将以这些材料为基础,介绍其类别、组合,略述与同时奉纳的银器、玻璃器的关系等问题,进而分析其在舍利瘗埋中所起到的作用。

张婧[4](2021)在《法门寺导游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诸多学者对导游口译进行了探讨,但是宗教旅游方面的内容较少。陕西省法门寺供奉了世界唯—一枚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佛教寺院。本次导游口译主要以交替传译的形式,为游客介绍了法门寺的历史兴衰,景区建筑的特点及其寓意,法门寺博物馆展示的历史文物以及佛祖释迦牟尼和十尊菩萨的故事。本文包括翻译任务介绍,翻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及翻译实践总结四大部分。在案例分析部分,笔者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漏译,错译,重复表达等问题并探究了源语理解偏差和脱离语言外壳失败等原因。本次口译实践信息量大,佛教专业词汇和文化负载词较多。笔者运用接受性原则、补充性原则、对应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相关的策略处理了口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难。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笔者充分体会到了释义理论在口译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希望该报告能为其他佛教导游口译活动提供经验。

邹尧[5](2021)在《延伸阅读:蔚蔚茶风 唐长安城及周边遗址出土茶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传说炎帝神农氏时已有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茶的记载逐渐增多,但饮茶的范围不广,尚未普及。到了唐代中期,受禅宗饮茶风尚的影响,饮茶的范围逐步扩大。陆羽详细考证茶史并整理出流程完备的煎茶方法,饮茶之风大盛。《封氏闻见记》记载了饮茶在唐代风行大江南北的景象:

杨效俊[6](2020)在《道宣对法门寺佛舍利崇拜制度形成的促进作用》文中提出前言前人研究认为唐代法门寺佛舍利崇拜等级是中国佛舍利崇拜的最高等级[1],显庆年间基本形成法门寺佛舍利崇拜制度[2]。杨维中指出法门寺佛骨崇拜的出现与唐初佛教僧侣的传教宣传和唐高祖李渊、太宗世民对其格外关注有很大关系,法门寺佛骨崇拜的意义最终超出了宗教范围,而产生了政治、文化影响[3];张高举、李发良研究了武则天对法门寺佛舍利崇拜制度形成的贡献[4]。

雷国强[7](2020)在《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越窑青瓷茶具鉴赏与研究(下)》文中研究指明(二)越窑秘色瓷茶碗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

谭欣[8](2020)在《伊斯兰玻璃于丝绸之路的传输与影响(8-16世纪)》文中研究指明相传玻璃制造技术起源于腓尼基人。中东地区在古代腓尼基人、埃及人玻璃制造的基础上,其技术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罗马玻璃,萨珊波斯玻璃和伊斯兰玻璃三个重要发展时期。伊斯兰玻璃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它继承了罗马玻璃、萨珊玻璃的技术和风格,又为以威尼斯玻璃为首的现代玻璃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玻璃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东西方物质文明交流的物证,精美的伊斯兰玻璃在陆海丝绸之路上都留下了重要痕迹。依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可以看到从晚唐到明代中期,伊斯兰玻璃通过朝贡关系或互市贸易源源不断地输入东方及中国,体现了其作为古代中东地区重要商品的价值和地位。伊斯兰玻璃器的东传,既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又传播了其制造技术,并为中国陶瓷产品的造型和装饰提供了借鉴。

鲁宇[9](2020)在《宝鸡地区博物馆现状调研》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的重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良好,数量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349家,增长到现如今的5535家,其中,中小型博物馆在整个博物馆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实践中,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长并没有带动质量的同步上升,中小型博物馆由于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中小型博物馆自身发展缓慢,同时对于博物馆的整体发展也存在影响。宝鸡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西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宝鸡地区的博物馆类型丰富,对于研究区域内中小型博物馆发展而言,该地区的博物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论文以宝鸡地区的博物馆作为研究主体,对该地区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研究,首先是宝鸡地区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调查,主要从数量分布、陈列展览、人才队伍、社会服务等几方面对该地区博物馆的现状进行调查;其次是宝鸡地区博物馆的现状分析,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途径,获取资料,分析该地区博物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是对宝鸡地区博物馆的发展与展望,针对该地区的具体现状和问题,从不同角度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宝鸡地区博物馆的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以期对中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潘飚[10](2020)在《摩竭纹中国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摩竭纹源出于印度,其在印度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纳入佛教体系。在印度佛教经典中,摩竭是一种力量强大,常在水中兴风作浪,但慑服于佛法的巨型恶兽。印度佛教摩竭纹的形态呈海兽状,含义主要有两点:第一,彰显摩竭巨兽的某种或多种强大力量;第二,赞叹佛法广大无边,能慑服摩竭恶兽。随着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摩竭纹也传入了中国,并开始中国化。摩竭纹中国化的进程可分为北魏至隋代的肇始期、初盛唐的渐变期、中晚唐至五代的转折期、宋辽金的繁荣期、元明清的衰落期等五个阶段。在肇始期和渐变期,摩竭纹的形态、含义均与印度佛教摩竭纹一致,这两个时期的摩竭纹在数量、载体、分布区域等方面发展的都十分有限,使用群体也局限于皇族与贵族。当摩竭纹发展至转折期,开始出现具有强烈中国化倾向的鲤鱼形和鱼龙形摩竭纹,并占据摩竭纹发展的主流。在形态和含义上,鲤鱼形摩竭纹受到中国鱼文化影响,鱼龙形摩竭纹受到中国鱼文化与龙文化的影响,本性为“恶”的摩竭在此时一转为有丰富吉祥含义的瑞兽。这一时期摩竭纹在数量、载体、分布区域等方面也都有极大发展,使用群体也从皇族、贵族间拓展至民间。经过转折期的中国化后,摩竭纹进入其发展的繁荣期,并以鱼龙形摩竭纹为主流,愈趋于龙形和吉祥化。此时摩竭纹在数量、载体、分布区域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使用群体则覆盖了皇族、贵族、平民等阶层。随后,摩竭纹步入衰落期。此时摩竭纹受中国龙文化影响更为强烈,且佛教色彩被削弱,逐渐成为世俗世界中一种边缘化的吉祥纹饰。这一时期摩竭纹的数量、载体、分布区域等方面也出现极大萎缩,使用群体似乎既有贵族也有平民。至清代,摩竭纹被龙纹完全取代。摩竭纹中国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鱼文化与龙文化,这是摩竭纹中国化的外部原因,对异域文化的摩竭纹起改造作用;第二,佛教菩萨道思想,这是摩竭纹中国化的内部原因,对作为佛教纹饰的摩竭纹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起积极促进作用。摩竭纹中国化对汉传佛教发展的启示有三点:第一,立足于菩萨道;第二,坚持在地化;第三,注重时代性。

二、法门寺博物馆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门寺博物馆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佛教舍利函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北朝隋代舍利函
    1.石函
    2.金属函
    3.铭文格式与内容
    4.瘗埋与组合方式
二、唐五代时期舍利函
    (一)唐五代舍利函
        1. 石函
        2. 金属函
        3. 木函
        4. 铭文格式与内容
        5. 瘗埋与组合方式
        6. 瘗藏法舍利做法
    (二)渤海国舍利函
三、宋辽金时期舍利函
    (一)宋代舍利函
        1. 石函
        2. 金属函
        3. 其他材质函
        4. 铭文格式与内容
        5. 瘗埋与组合方式
    (二)辽金舍利函
        1. 石函
        2. 金属函
        3. 其他材质函的形制与图像
        4. 铭文格式与内容
        5. 瘗埋与组合方式
    (三)大理国舍利函
四、元明清舍利函
    (一)石函的形制与图像
    (二)金属函的形制与图像
    (三)木函的形制与图像
    (四)铭文格式与内容
    (五)瘗埋与组合方式
五、与古印度和西域舍利函的关系
六、小结

(3)6~12世纪塔基地宫、天宫奉纳瓷器(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宋辽时期塔基地宫、天宫等奉纳瓷器
    1.唐代塔基地宫、天宫奉纳瓷器
    2.宋代塔基地宫奉纳瓷器
    3.辽代塔基地宫、天宫奉纳瓷器
二、相关问题讨论
    1.瓷器舍利容器、供养品及其他材质
    2.奉纳瓷器的意义
    3.特殊的法门寺
    4.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

(4)法门寺导游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erpreting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2.1 Characteristics of Guide Interpreting
        1.2.2 Characteristics of Guide Words in Famen Temple
    1.3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3.1 Literature Review of Guide Interpreting
        1.3.2 Literature Review of Buddhism Interpreting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Interpreting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for Interpreting
        2.1.1 The Interpreting Theory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of Buddhism and Famen Tample
        2.1.3 Glossary Collection
        2.1.4 Simulation Exercises
    2.2 Interpreting Process
    2.3 Assessment of Interpreting
Chapter Three Interpreting Case Analysis
    3.1 Guide Interpreting Errors
        3.1.1 Failure of Information Delivery
        3.1.2 Loss of Information
        3.1.3 Repetition of Information
    3.2 Causes Analysis
        3.2.1 Failure of Comprehension
        3.2.2 Failure of Deverbalization
        3.2.3 Failure of Re-expression
    3.3 Interpreting Princip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ngTheory
        3.3.1 Principle of Acceptability
        3.3.2 Principle of Supplementarity
        3.3.3 Principle of Correspondence
        3.3.4 Principle of Flexibility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4.2 Limitations and Proposal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cknowledgements

(5)延伸阅读:蔚蔚茶风 唐长安城及周边遗址出土茶器(论文提纲范文)

茶碾
茶罗
盐台
茶匙
茶则
茶盏
茶托

(7)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越窑青瓷茶具鉴赏与研究(下)(论文提纲范文)

(二)越窑秘色瓷茶碗
(三)越窑青瓷盏托与盏台
(四)越窑青瓷执壶

(8)伊斯兰玻璃于丝绸之路的传输与影响(8-16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伊斯兰玻璃工艺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倭马亚王朝与早期伊斯兰玻璃生产
    第二节 阿拔斯王朝玻璃工艺特征的形成
    第三节 13-16世纪伊斯兰玻璃的发展
第二章 伊斯兰玻璃于丝绸之路的传输
    第一节 伊斯兰玻璃于海上的东向传输
    第二节 陆地丝路贸易中的伊斯兰玻璃
第三章 中古时期伊斯兰玻璃的在华传输
    第一节 大食玻璃于唐五代的输入
    第二节 辽宋时期输入的大食玻璃
    第三节 元明两代的伊斯兰玻璃品
第四章 伊斯兰玻璃工艺的在华影响
    第一节 伊斯兰玻璃器形的借鉴
    第二节 伊斯兰玻璃的在华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9)宝鸡地区博物馆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相关界定及研究方法
    三 相关研究述评
    四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宝鸡地区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宝鸡地区文化资源分布
        一 宝鸡概况
        二 宝鸡地区文化资源
    第二节 宝鸡地区博物馆基本情况
        一 宝鸡地区博物馆发展历程
        二 宝鸡地区博物馆基本情况
第三章 宝鸡地区博物馆的现状分析
    一 博物馆分布与馆址
        (一)博物馆分布特点
        (二)博物馆选址特点
    二 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基础设施
        (一)专业人员缺乏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 博物馆展览教育与宣传
        (一)陈列展览不规范,社教活动欠缺
        (二)线上宣传及信息公开度低
    四 非国有博物馆建设
        (一)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欠缺
第四章 宝鸡地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第一节 宝鸡地区博物馆发展优势分析
    第二节 宝鸡地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 针对博物馆数量与分布的思考
        二 针对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思考
        三 针对博物馆展览与宣传教育的思考
        四 针对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记录
附录 B
后记

(10)摩竭纹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摩竭纹探源
    第一节 摩竭纹的起源
    第二节 摩竭纹在印度佛教中的形态及含义
第二章 摩竭纹中国化的进程(上)
    第一节 肇始期——北魏至隋代
        一、肇始期摩竭纹的形态及含义
        二、肇始期摩竭纹的分布情况及使用群体
    第二节 渐变期——初盛唐
        一、渐变期摩竭纹的形态及含义
        二、渐变期摩竭纹的分布情况及使用群体
第三章 摩竭纹中国化的进程(下)
    第一节 转折期——中晚唐至五代
        一、转折期摩竭纹的形态及含义
        二、转折期摩竭纹的分布情况及使用群体
    第二节 繁荣期——宋辽金
        一、繁荣期摩竭纹的形态及含义
        二、繁荣期摩竭纹的分布情况及使用群体
    第三节 衰落期——元明清
        一、衰落期摩竭纹的形态及含义
        二、衰落期摩竭纹的分布情况及使用群体
第四章 摩竭纹中国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外部原因:中国鱼文化与龙文化
        一、中国鱼文化与龙文化概述
        二、中国鱼文化与龙文化对摩竭纹的中国化改造
    第二节 内部原因:佛教菩萨道思想
        一、佛教菩萨道思想概述
        二、佛教菩萨道思想对摩竭纹中国化的促进
第五章 摩竭纹中国化对汉传佛教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立足于菩萨道
    第二节 坚持在地化
    第三节 注重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法门寺博物馆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佛教舍利函内容分析[J]. 吴禹力. 大足学刊, 2021(00)
  •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唐代丝织品考古发掘及研究述评[J]. 赵凌飞.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1(00)
  • [3]6~12世纪塔基地宫、天宫奉纳瓷器[J]. 王睿. 南方文物, 2021(03)
  • [4]法门寺导游口译实践报告[D]. 张婧.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延伸阅读:蔚蔚茶风 唐长安城及周边遗址出土茶器[J]. 邹尧. 紫禁城, 2021(04)
  • [6]道宣对法门寺佛舍利崇拜制度形成的促进作用[J]. 杨效俊. 唐史论丛, 2020(02)
  • [7]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越窑青瓷茶具鉴赏与研究(下)[J]. 雷国强. 东方收藏, 2020(17)
  • [8]伊斯兰玻璃于丝绸之路的传输与影响(8-16世纪)[D]. 谭欣. 暨南大学, 2020(04)
  • [9]宝鸡地区博物馆现状调研[D]. 鲁宇.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摩竭纹中国化研究[D]. 潘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法门寺博物馆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