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冠与文人

唐代女冠与文人

一、唐代的女冠与文人(论文文献综述)

冯春雨[1](2021)在《英语汉学界的唐代知识女性性别意识研究批评》文中认为

倪宇航[2](2021)在《李商隐女冠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商隐为晚唐诗坛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创作的女冠诗,因其隐约、晦涩、空灵、飘渺的特性,尤其不易为人所把握,引发了人们种种猜测和争论。故而对其女冠诗进行深入探究,对前人争论的焦点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对李商隐女冠诗的特性和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绪论部分对当前李商隐女冠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对李商隐诗集中具体有哪些女冠诗进行辨识。第一节探析清人有关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情况。清人运用“仙家典故的运用”、“本事的考证”、“猜谜索引式的附会”三大手段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突破了一些清人单纯以“政治”观点解读女冠诗的局限,但在解诗过程中也产生了“主观性过于放大”这一讹误。第二节确定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针对清人辨识的不足,提出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运用“以意逆志”的手段,再通过“就诗论诗”的方法辨识李商隐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道教典故”、“比兴手法”和“悲剧气氛”为女冠诗的三大条件,只有具备这三大条件,才为女冠诗。以此来确定女冠诗的篇目。第二章讨论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第一节探析前人对玉阳恋诗的讨论,即分为赞成和否认两大派别。第二节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赞成玉阳恋爱,这分为两个步骤来讨论。第一,对否认玉阳恋爱的周振甫、吴荣富二位先生的观点予以反驳。第二,对赞成玉阳恋爱的钟来茵、苏雪林、陈贻焮诸位先生的部分说法予以补正。通过这两个步骤,以此来说明玉阳恋诗是存在的,但不必深究本事。第三章探析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的关系。第一节论述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认为“《归藏》”和“道家学说”是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并从“理论构建”和“女仙谱系的建构”两大方面探讨道教崇阴思想的具体表现。第二节论证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李商隐思想中的“元气论”源于道教,证明其对道教的认可且其对女性悲惨的遭遇表达同情、愤慨之情,又说明了其对女性的尊重。第三节论证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分别从心态的女性化、选词的阴柔化和空间的闭锁化三大方面来论证。第四章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文化解读。第一节分为两部分,第一,论证李商隐女冠诗中的数字“十二”和动物“蟾”都代指西王母。第二,先分析李商隐不含“十二”或“蟾”但又具备王母意象的女冠诗,再分析含“十二”或“蟾”意象的女冠诗,步步深入,以此论证王母意象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第二节,运用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分析。首先论证阿尼玛原型与王母意象的契合,再以此为基础讨论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的支配,认为王母生死转换的功能在他内心融汇成了爱情的生死转换,而王母形象的兽人化与其掌管灾疫的能力在他那里异化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隔离感。结论部分对全文的论述予以总结。

景炜[3](2021)在《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研究》文中提出唐朝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妇女生活最为自由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道教兴盛,道观众多,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皇室公主们的牵头,出现了女子入道为冠的热潮。女冠诗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其中以李冶、鱼玄机最为着名。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亦为娼妓这一行业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娼妓逐渐成为下层女子谋生的职业。而她们为了迎合当时的男性审美,作诗成为她们技艺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才高者渐成女诗人中独特一类——娼妓诗人,她们当中首推薛涛。李冶、鱼玄机、薛涛并称“三大女诗人”。李冶被称为“女中诗豪”,现有存诗十八首,擅五言,有些诗作“置之大历十子之中,不复可辨”。薛涛一生最为坎坷,“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现有存诗九十一首,其诗工绝句,无雌声。鱼玄机率性自然,泼辣大胆,现有存诗五十首,诗风较于其他二人偏靡丽柔弱。三位诗人诗风各异,但又有着时代风气留下的印记。专门研究三位女诗人的诗歌创作,可以窥见唐代女性社会地位、政治权利、文化状态下的具体生活情状,延及唐代女性创作动机、创作心理等女性创作意识,由此探析唐代社会女性创作独特的文学追求。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概述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唐代三大女诗人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创新与方法。正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写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地位。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概述宗法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唐代社会对女诗人创作的影响、唐代女诗人的职业以及唐代三大女诗人的职业。唐代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妇女地位有所回升,这为女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她们所从事的职业亦为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第二章写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文化基础。分为三小节,分别写唐以前的女性教育、唐代女性教育、唐代三大女诗人的教育情况。受教育的权利为唐代三大女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文化条件。第三章写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辑录状况及诗歌创作研究。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写唐代三大女诗人诗歌辑录情况;第二节为唐代三大女诗人诗歌内容研究,分为两个部分:李冶、鱼玄机、薛涛共有诗歌题材研究和鱼玄机、薛涛特有诗歌题材研究。第三节根据唐代三大女诗人不同诗歌题材在其诗作中所占比重,来比较三人的不同创作倾向。第四章主要从唐代三大女诗人的创作风格看她们的独特性别意识,分为三小节:性别意识界定;李冶、薛涛诗歌风格的“拟男”倾向,这种倾向使她们的女性意识较为淡薄;鱼玄机靡丽柔弱的诗歌风格反而催生了她的女性意识的萌芽。结语肯定了唐代三大女诗人对文学史的贡献和价值并总结研究内容。

冼雨彤[4](2020)在《唐传奇女妖形象特征的道教文化观照》文中指出与前代相比,唐传奇中的女妖形象出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仙性化、艳情化和道德化,具体表现为才貌兼美、品格高尚、恪守正统和身负家国的思想境界。与唐朝重道、崇道的社会氛围有着莫大的联系。道教的重阴思想和女仙崇拜融塑了女妖形象的才貌双全和高尚品格,女冠制度与文化与女妖形象的艳情化紧密关联,儒道融合是造成女妖或恪守妇德,或身怀家国的直接原因。

尹莹[5](2020)在《唐代公主的宗教信仰与生活》文中认为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并以其自由开放着称,不论是中国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在唐代大放异彩,吸引无数信众,其中尤以佛、道二教最为流行。唐代公主是唐代社会中的上层阶级,也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在妇女地位普遍提高的唐代,她们凭借着自身的特殊身份地位获得了普通妇女不曾拥有的自由和权力。也正因如此,唐代公主才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她们的所拥有的财富也能进一步支撑起宗教生活的开支,她们的宗教生活也比普通妇女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唐代公主信教的社会环境进行介绍,首先是各大宗教发展的概况,主要是在唐代比较流行的佛、道二教以及其他宗教,在宗教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唐代公主信教成风,而这种风气的形成又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统治者信教以及公主的受教育水平提高息息相关。第二部分是在墓志资料以及史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公主的宗教信仰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佛教信仰、道教信仰以及巫术信仰,以及一些史料无法肯定其宗教信仰,只能从文献中推断出其宗教信仰的唐代公主。第三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公主的宗教生活,包括信教公主的经济来源、宗教的修行与活动等,其中对唐长安城内公主道观的数量和位置进行了考证,并介绍了入道公主在道观内的生活情况。

张梦玥[6](2020)在《宋代女道及其生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继唐代道教大发展和女冠盛行之后,宋代道教发展日趋平民化,女道数量有所减少,参与活动也日益受限。但宋代女道在修行上却有所发展,一方面充实了道教修仪,另一方面发展了道教贵柔守雌的思想内涵。首先,本文探析了宋代女道的入道缘由、修行之法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状况。其中具体包括孟皇后、杜贵妃等在内的后妃、宗室等贵族女道,以及何仙姑、曹三香等平民女道。其次,分析了宋代女道的日常修行生活以及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她们居住在宫观山林中,穿着朴素,通过女丹养炼等方式进行修炼。与普通女性生活重在处理各种家庭与家族关系不同,宋代女性入道后疏离家庭、家族的同时,仍与之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宋代女道参与社会活动既包括了官场政治活动,也包括私人的医药养生、文人雅士的文学审美等。最后,分析了宋代女道的地位及其影响。相较于唐代女冠,宋代女道的数量和地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贵族女道在宋真宗、宋徽宗等崇道帝王的推动下,数量与地位有所回升,女道特别是平民女道的影响力则明显增加,民间仙道传说流行。然而,宋代女道在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甚至被边缘化成为三姑六婆中的道婆。

张悦[7](2020)在《唐人选唐诗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诗作为“一代之文学”,是唐代文学繁盛的最突出代表。唐朝建国至五代,不过三百年间,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各成气候,五言、七言齐头并进,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诗风逐渐摆脱浮靡而追求风骨与雅正,唐诗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了其盛世帝国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唐人对于自身所处时代是满足而骄傲的,对于当时的文学发展也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尤其在诗歌方面,唐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编选同时代人的诗歌集子。这种现象到了元代被称作“唐人选唐诗”。唐人选唐诗在当时的数量应该是很多的,迄今我们可以考察到的就有一百几十种。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所涉猎唐五代的唐诗选本就有三十九种之多,但很多都已经散佚了,难以得见全貌。据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整理辑校,现存唐人选唐诗共十七种。长久以来,在唐诗研究的领域中,唐人选唐诗作为一个整体或是出现在唐代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诗选现象,并没有成为研究者们青睐的对象,他们更喜欢从唐以后的诗话和笔记中去寻找线索。自唐以降,历代都不乏唐诗选本,宋、元、明、清都在不同程度上宗唐和崇唐,与之相适应的,各个时期都出现了数目可观的唐诗选本,体现了各自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与倾向。而唐代人自己编选的唐诗集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唐人选唐诗不仅展现了盛世大唐的文学自觉和文化自信,更体现了唐代诗歌审美趣味与诗歌特点,更可以观测出唐人诗歌风尚的动态流变。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唐人选唐诗的溯源和述评,从最早的有关唐人选唐诗的资料入手,追溯唐代唐诗选本的源流与各个选本在唐代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上梳理选本自唐代出现以来,经过宋、元、明、清、民国以及近现代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和贡献,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之处。通过对清代以来唐人选唐诗研究现状的分析、整理和评述,更加精准地掌握唐人选唐诗的研究现状以及薄弱部分,从而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几种重要的唐代唐诗选本梳理唐代诗歌风尚的动态流变,探讨唐诗内部发展演变过程。第三部分研究受关注相对较少的新增的三种唐人选唐诗,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是傅璇琮、陈尚君和徐俊先生等在既往编纂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覆校增订而出版的。其中新增三种唐诗选本即《元和三舍人集》、《窦氏联珠集》和《瑶池新咏集》研究相对较少,并且有值得深入探究的空间。第四部分通过对几种收录女诗人诗歌的唐诗选本的分析,探究唐人选唐诗收录女诗人诗歌的原因及意义。第五部分通过对诗僧这一特殊群体的诗歌收录情况以及唐代文人与诗僧的交往酬和情况进行阐释和分析,探讨唐人选唐诗中收录僧诗的积极意义。第六部分是诗人个案分析。通过对几位唐代着名诗人在唐人选唐诗诸本中的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并以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和仕宦经历相结合进行考察分析,还原诗人的诗歌作品在唐代被接受的真实情况,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张九龄和孟浩然等。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首先,第一次对二十一世纪以来唐人选唐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评述,总结已有取得的成就,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对于前人较少涉猎的女诗人群体及诗僧群体的观照和研究。分别列两章内容进行论述和分析,探寻女诗人和诗僧这两类特殊群体在唐代唐诗选本出现的原因和价值意义,既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体现了唐人多元的、包容的、开放的、雅正的思想文化审美趣味。

田语[8](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夏克丽[9](2020)在《宋代女冠研究》文中提出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利用道教,女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获得了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女冠入道需要通过正规的一套程序直至获得度牒,宋代统治者给予道教很多的扶持和优待政策,然而记录在册的正规女冠人数相比男性道士、僧尼仍是很少。虽然史载人数较少,但她们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还是发挥了一些影响力。根据史料记载,女冠入道的原因各有不同,上层社会入道的女冠多为因罪被贬入道,而下层平民女冠则多出于宗教信仰而自愿入道。上层女冠和下层女冠也因为身份的原因而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政治上,上层女冠中两位皇后因妃嫔争宠上位与内官奸臣相谋诟陷而获罪,终被贬入道,引起不小的政治波澜。仁宗朝郭后被废入道,宰相与台谏互为敌垒在此事上相争不下,最后以谏官流放为终局;而哲宗朝孟后被废入道,乃是宰相内侍相互勾结,妄图左右中宫,借以谋权而制造的阴谋。两位皇后入道事件本身将宋代文官集团的弊端展露无遗。而与此同时,下层平民女冠借宗教信仰参与政治生活,或如于仙姑受诏入京而多获荣宠,又或如吴知古、刘德妙等攀附朝臣勾结内侍而乱政谋私。由此可见,女冠在宋代政治上的作用并非全是积极的。文学上,宋代女冠多有贡献。文人多因敬仰女冠而留下较多的描写女冠的诗作。在这些诗作中,有些描绘女冠清修的神姿风貌,有些更是能于其中看出女冠与文人间的一些往来交际和心心相惜的知己情分。女冠自身也创作了很多诗词,尤以女冠王清惠和曹道冲两位为佳,王清惠创《满江红》,其中爱国之情深和亡国之悲痛引得文人的纷纷唱和。王清惠更与汪元量情分颇深,二人相互留下很多酬赠诗;女冠曹道冲尤善诗词,不仅可立随声韵作诗,其诗作常颇有道风,更与诗中表达自身的修道旨趣。另外,女冠宫素然所画《明妃出塞图》更是宋代白描画作的杰出之作,也证明女冠在宋代艺术上也有突出的表现。学术上,女冠曹道冲贡献颇多。她不仅亲注《老子》,更亲创《灵源大道歌》《胎息诀》等道教作品。曹注原本已佚,今据彭耜、董思靖、李霖三本中征引的曹注为据。曹注《老子》阐要妙之道,并在其基础之上重内丹修炼、性命双修,属于钟吕南宗内丹体系,其注解方式和侧重点充分体现宋代老学注解的特色。而其《灵源大道歌》《胎息诀》中更是具体阐释安神养气的内修之法,于道教的内丹理论也有所贡献。

晋如意[10](2020)在《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阮遇仙”故事最早记录在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一书中,一直广为流传,到唐代吟咏更甚,并产生了专咏“刘阮遇仙”故事的三大词牌,从这些词牌及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阮遇仙”故事对唐宋词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词牌名出发,从四个方面分析三大词牌在唐宋词中的生成与发展:首先,分析“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产生。《天仙子》最晚产生于盛唐时期,到五代有较多词作出现,但体制尚未定型。《忆仙姿》与《阮郎归》产生于五代时期,虽词作较少,但体制却已定型。三大词牌在创作之初,就有着不同的声情特点。第二,通过对唐五代“刘阮遇仙”相关词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此故事在词中有着新的叙述特点。不仅对本事进行了故事元素、情节模式、人物形象上的综合改造,还将“桃源”故事与女冠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刘阮遇仙”故事更加动人。第三,分析“刘阮遇仙”三大词牌在宋代的发展与成熟。“刘阮遇仙”词牌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众多同调异名现象,《天仙子》的体制在宋代定型,《忆仙姿》、《阮郎归》体制也更加成熟。而在声情特点上,三大词牌在继承五代词作韵部使用的基础上,对新的韵部进行尝试,呈现出多样的声情特点。第四,分析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主题承变。宋代以三大词牌创作的词,继承了五代时期以恋情为主的特色,并从男女不同角度阐述深情。除恋情之外,三大词牌在宋代还扩展出咏物、伤春、送别、羁旅、隐逸、长寿等诸多主题,使得“刘阮遇仙”词牌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

二、唐代的女冠与文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的女冠与文人(论文提纲范文)

(2)李商隐女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李商隐女冠诗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李商隐女冠诗篇目辨识
    第一节 清人对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
        一、清人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的方法
        二、清人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的成就与讹误
    第二节 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
        一、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
        二、李商隐女冠诗的具体篇目
第二章 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
    第一节 前人对玉阳之恋的讨论
        一、赞成玉阳之恋
        二、否认玉阳之恋
    第二节 本文肯定玉阳之恋的存在
        一、对否定玉阳之恋的观点的反驳
        二、本文赞成玉阳之恋的存在,但对于赞成派的一些说法并不认同
第三章 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
    第一节 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
        一、思想来源
        二、道教尊崇女性的表现
    第二节 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
        一、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
        二、李商隐对女性的尊重
    第三节 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
        一、心态的女性化
        二、选词的阴柔化
        三、空间的闭锁化
第四章 李商隐女冠诗中王母意象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西王母
        一、西王母的象征——数字“十二”和“蟾”
        二、女神西王母背后的意韵——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
    第二节 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王母意象分析
        一、阿尼玛原型理论与王母意象的契合
        二、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心灵的支配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3)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唐代三大女诗人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论文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地位
    第一节 唐代社会与女诗人
        一、男尊女卑的儒家思想
        二、唐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的回升
        三、唐代社会对女诗人影响
    第二节 唐代女诗人职业
    第三节 唐代三大女诗人职业
        一、李冶、鱼玄机的职业——女冠
        二、薛涛的职业——官妓、女校书、女冠
第二章 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唐以前的女性教育
    第二节 唐代女性教育
    第三节 唐代三大女诗人教育状况
第三章 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辑录状况与诗歌创作研究
    第一节 李冶、鱼玄机、薛涛诗歌辑录状况
    第二节 李冶、鱼玄机、薛涛诗歌内容研究
        一、李冶、鱼玄机、薛涛共有诗歌题材
        二、鱼玄机、薛涛特有诗歌题材
    第三节 唐代三大女诗人诗歌创作比较
        一、三人诗歌题材分类
        二、三人诗歌中共有题材比较
        三、三人诗歌中特有题材比较
第四章 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风格与性别意识研究
    第一节 性别意识
    第二节 李冶、薛涛“拟男”的诗歌风格与性别意识
    第三节 鱼玄机“靡丽柔弱”的诗歌风格与性别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唐传奇女妖形象特征的道教文化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仙崇拜与女妖形象的仙性化
二、女冠制度、文化与女妖形象的艳情化
三、儒道并融与女妖形象的道德化

(5)唐代公主的宗教信仰与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唐代公主概况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唐代公主信仰宗教的背景
    第一节 唐代的宗教发展情况
        一、佛教
        二、道教
        三、其他宗教
    第二节 唐代公主信教风气形成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二、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统治者的信教风潮
第二章 唐代公主的宗教信仰情况
    第一节 唐代公主与佛教信仰
        一、信佛公主人数考证
        二、信佛原因分析
    第二节 唐代公主与道教信仰
        一、入道公主人数考证
        二、入道原因分析
    第三节 其他宗教信仰情况
    第四节 唐代公主宗教信仰的特点
        一、女冠与女尼公主之差异
        二、集中于佛道二教
        三、公主信教的时间分布特点
第三章 唐代公主的宗教生活
    第一节 经济来源
        一、“食实封”制度
        二、皇帝赏赐与嫁妆
        三、其他收入
    第二节 宗教活动
        一、公主的佛教活动与修行
        二、公主的道教活动与道观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宋代女道及其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女性入道情况概述
    第一节 贵族女性入道缘由及生活状况
    第二节 平民女性入道缘由及其生活
    第三节 宋代女道的数量与地位
第二章 宋代女道的修行生活
    第一节 衣:素衣法服
    第二节 “食”:女丹养炼
    第三节 住:宫观山林
    第四节 行:预言世事
第三章 宋代女道与家庭
    第一节 女无外事:传统礼法下的家庭女性
    第二节 身处家庭之“外”的女道
    第三节 俗家女性在家奉道
第四章 宋代女道的社会交游
    第一节 女道参与政治
    第二节 女道参与医药养生
    第三节 女道与文学审美
    第四节 士大夫对女道的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唐人选唐诗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人选唐诗研究述评
    第一节 唐代唐诗选本的陆续出现
    第二节 宋代笔记与诗话中的唐代唐诗选本
    第三节 元代文人与唐代唐诗选本
    第四节 明代“唐人选唐诗”研究
    第五节 清代至1949年间的“唐人选唐诗”研究评述
    第六节 1949年至2000年的“唐人选唐诗”研究评述
    第七节 新世纪以来“唐人选唐诗”研究评述
第二章 唐人选唐诗诸本与唐诗的发展
    第一节 唐人选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特殊阅读对象:初唐《翰林学士集》与中唐《御览诗》
        二、“声律风骨始备”之盛唐气象——殷璠《河岳英灵集》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类相感——元结《箧中集》
        四、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诗特色
        五、沧海遗珠——唐写本《唐人选唐诗》的重要价值
        六、慧眼识老杜,广选唐英才——韦庄《又玄集》
    第二节 “雅正”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题材广泛,众体皆备
第三章 新增三种唐人选唐诗
    第一节 《元和三舍人集》
        一、同题而作,超群异彩——令狐楚出色的边塞诗
        二、文人团体酬唱合集的现象叙述与意义评定
    第二节 褚藏言《窦氏联珠集》
    第三节 蔡省风《瑶池新咏集》
第四章 唐人选唐诗中的女诗人诗歌
    第一节 收录女诗人诗歌的唐代唐诗选本
    第二节 不同阶层的女诗人
        一、帝王和女官
        二、女道士
        三、文士之妻妾
        四、倡伎
        五、女郎
        六、其他女性
    第三节 女诗人的诗歌题材
        一、交友酬赠诗
        二、闺情诗
        三、应制宴和诗
        四、写景咏物诗
        五、寓言诗
        六、边塞诗
        七、感兴诗
    第四节 女性诗人入选唐人选唐诗的意义与价值
        一、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女性文化圈的形成
        二、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对女性参与文学活动的接受和肯定
第五章 唐人选唐诗中的僧诗
    第一节 僧诗的出现与繁荣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僧诗的产生
        二、僧诗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僧诗的题材与风格特色
        一、僧诗的题材
        二、僧诗的风格特色
    第三节 唐代文人与诗僧的交往及士僧酬赠诗
        一、唐代文人与佛教
        二、唐代文人与僧侣的交往
        三、唐人选唐诗中的士僧酬赠诗
    第四节 僧诗的繁盛在唐人选唐诗中的重要意义
        一、僧诗在中晚唐唐人选唐诗中繁盛的原因
        二、僧诗在诗歌发展中的贡献及意义
第六章 唐人选唐诗与诗人个案研究
    第一节 唐人选唐诗对李、杜、白诗歌的品评
        一、壮美飘逸,“嚷出来”的诗歌代表——李白
        二、仕途偃蹇,沉郁顿挫的“未来的开始”——杜甫
        三、《又玄集》与《才调集》对白居易的诗歌品评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对张九龄的诗歌接受研究
        一、“九龄文雅”
        二、张九龄未入辛文房《唐才子传》
        三、唐人选唐诗对张九龄的诗歌收录及品评
    第三节 唐人选唐诗对孟浩然的诗歌接受
        一、“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二、纵情山水
        三、唐人选唐诗对孟浩然的诗歌收录及品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9)宋代女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学术前史回顾
        1、宋代道教史研究
        2、宋代道教的专题研究
        3、关于宋代女冠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研究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重难点
        2、创新点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宋代道教与女冠概述
    一、宋代道教的发展
    二、宋代女冠基本情况
        1、女冠披戴与紫衣师号
        2、女冠人数考证
        3、女冠来源与入道原因
第二章 女冠与政治
    一、上层女冠掀政治波澜
        1、郭后入道引宰谏对弈
        2、孟后入道现朝官之弊
    二、平民女冠作用政治
        1、帝后宠信,赴阙赐号
        2、深获圣心,扰政受谏
        3、勾结弄权,密交朝臣
第三章 女冠与文学
    一、宋代诗词中女冠的形象
    二、女冠王清惠及其诗词作品
        1、王清惠诗词作品
        2、文人唱和《满江红》
        3、王清惠与汪元量
    三、女冠曹道冲及其诗作
        1、 曹道冲生平
        2、曹道冲诗作
    四、其他宋代女冠诗词及艺术创作
第四章 女冠与学术
    一、曹道冲的《老子注》
        1、对道的理解
        2、内修方法
    二、曹道冲《灵源大道歌》等其他道教作品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唐宋词中“天台仙女”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唐宋词中“刘阮遇仙”典故运用的研究
        (三)关于“刘阮遇仙”故事与相关词牌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五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
    第一节 《天仙子》
        一、“刘阮遇仙”故事的传播与初盛唐士人的神女情结
        二、《天仙子》的生成与体制
        三、《天仙子》与天台二女的仙化
    第二节 《忆仙姿》与《阮郎归》
        一、“刘阮遇仙”故事的传咏与晚唐五代创制新词的风气
        二、《忆仙姿》的生成与体制
        三、《阮郎归》的生成与体制
第二章 唐五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叙述创造
    第一节 本事叙述的改造
        一、故事元素的丰富和转换
        二、故事情节的删改和强化。
        三、故事人物的形象变革
    第二节 “桃源”故事的融合
        一、“桃源”仙化与“刘阮遇仙”的情境契合
        二、“桃源”化的遇仙地点与意象组合
    第三节 女冠文化的结合
        一、女冠、女仙与西蜀词人
        二、仙女身份下的女冠与《女冠子》内容的交汇
第三章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成熟
    第一节 同调异名的大量产生
        一、求新求变与误用混用
        二、异名现象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体制与声情的变化
        一、《天仙子》
        二、《忆仙姿》
        三、《阮郎归》
第四章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主题承变
    第一节 恋情主题的丰富
        一、女子深闺独处的寂寞
        二、男子寻欢作乐的风流
    第二节 多重主题的拓展
        一、咏物
        二、伤春
        三、羁旅
        四、隐逸
        五、别离
        六、长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唐代的女冠与文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汉学界的唐代知识女性性别意识研究批评[D]. 冯春雨. 西南大学, 2021
  • [2]李商隐女冠诗研究[D]. 倪宇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唐代三大女诗人创作研究[D]. 景炜. 喀什大学, 2021(07)
  • [4]唐传奇女妖形象特征的道教文化观照[J]. 冼雨彤. 文教资料, 2020(17)
  • [5]唐代公主的宗教信仰与生活[D]. 尹莹. 安徽大学, 2020(07)
  • [6]宋代女道及其生活研究[D]. 张梦玥. 河北大学, 2020(08)
  • [7]唐人选唐诗相关问题研究[D]. 张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9]宋代女冠研究[D]. 夏克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D]. 晋如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唐代女冠与文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