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心包间皮瘤的诊断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峰[1](2021)在《霍奇金淋巴瘤放化疗后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1例》文中研究说明心包间皮瘤是临床上少见的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无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只有手术获得病理组织或尸检才能确诊。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有报道认为与局部区域放疗相关,预后极差。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霍奇金淋巴瘤放化疗后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加强患者防护措施,减少放射性心脏损伤。
张琳[2](2020)在《原发性心脏肿瘤特点 ——附2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讨论不同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通过北京医院住院患者病案系统,收集2010年1月1 日~2020年1月1日于北京医院住院治疗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5年第4版《WHO肺、胸腺和心脏肿瘤分类》1为依据,以心房、心室、间隔、心包与心脏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心脏占位、心脏赘生物的排列组合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入选标准:(1)有明确影像学检查或病理资料证实为心脏、心包占位病变;(2)收住院,资料齐全患者。排除标准:(1)心腔内血栓形成或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等其他占位病变;(2)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心脏转移;(3)患有心脏肿瘤但已于外院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根据上述检索策略共检出35例患者。包括:“左房粘液瘤”13例、“左房占位”1例、“左室占位”3例、“右房粘液瘤”2例、“右房血管肉瘤”1例、“右房平滑肌瘤”1例、“右房占位”4例、“房间隔血管瘤”1例、“心包间皮瘤”2例、“心包血管肉瘤”1例、“心包占位”6例。除外心包囊肿3例、肺腺癌心心包转移2例、直肠腺癌心包转移1例、慢性心包炎1例、心房内血栓形成1例,共纳入研究27例。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心脏粘液瘤组(n=18例)、非粘液瘤组(n=9例),其中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6例。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瘤体位置、辅助检查诊断意义、治疗及预后的差异。研究结果:1、共27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年龄23~87岁(61.3±17.4)岁,男性12例、女性15例。接受手术治疗19例,8例未接受手术治疗,其原因为高龄、合并症多不能耐受手术3例、心脏恶性肿瘤伴广泛转移不宜手术1例、患者拒绝手术3例、患者术前发生大面积脑梗死不能耐受手术1例。获得病理样本19例,病理诊断提示心脏粘液瘤14例、心脏血管肉瘤1例、心包血管肉瘤1例、心包间皮瘤1例、血管瘤1例、平滑肌瘤1例。另外8例根据影像特点判断为粘液瘤4例、良性肿瘤1例、心脏恶性肿瘤3例。2、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两组,有症状组2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13例(48%)、胸闷10例(37%)、气短5例(19%)、脑及外周动脉栓塞5例(19%)。无症状组7例,均因体检或行影像学检查时无意发现心脏肿瘤而就诊。无症状组合并慢性病比例高于有症状组患者,主要合并症有高血压、冠心病、房颤、COPD、哮喘、糖尿病、高脂血症。3、27例患者中25例行超声心动检查,超声诊断为心脏粘液瘤17例,诊断为心脏占位6例,另有2例心包病变患者(包括心包间皮瘤1例和心包血管肉瘤1例),超声心动未查出心包结构异常,仅提示有大量心包积液。15/17例心脏粘液瘤位于左心房。心包间皮瘤和血管肉瘤均为CT、MR检出,心包间皮瘤患者以发现大量心包积液入院。恶性心脏肿瘤胸片可见胸腔、心包积液表现。胸片检查在5例恶性中脏肿瘤提示合并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余22例患者未见特异性诊断意义。27例患者心电图均无特异性改变,对诊断无特殊提示。4、27例患者,共随访24例,中位随访7.5个月(2~92个月)。心脏恶性肿瘤共随访5例,其中院内死亡1例,为心脏血管肉瘤;1例术后7个月死亡,为心包间皮瘤,其余3例均在出院后2个月内死亡,分别为心脏血管肉瘤1例、心包血管肉瘤1例、另1例为PET-CT诊断的心脏恶性肿瘤,提示心脏恶性肿瘤预后极差。良性肿瘤随访21例,1例87岁心脏粘液瘤患者于诊断1个月后死于合并疾病,其余心脏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及复发。3例外地患者失访。研究结论心脏肿瘤是一类罕见实体肿瘤,本研究提示心脏原发性肿瘤中良性肿瘤多见,肿瘤部位多位于左心房,肿瘤病理类型以粘液瘤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以贫血、胸闷、气短最为常见。心脏超声检查方便、准确,为首选检查;心包肿瘤CT检查更为准确。对位置特殊或怀疑恶性倾向,MR检查可较准确判断良性肿瘤病理类型,PET-CT能够准确鉴别肿瘤良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决定其预后,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好,血管肉瘤等恶性肿瘤手术效果不佳、预后极差。
周兵[3](2020)在《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脱落细胞的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在肺腺癌性心包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细胞蜡块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在恶性心包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晚期肺腺癌发生心包转移的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41例恶性心包积液的液基细胞学制片、细胞蜡块HE切片以及免疫组化En Vison两步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液基细胞学及细胞蜡块组织学不同的形态特点,免疫组化标记TTF-1、Napsin A、CK7、P40、CK5/6、GCDFP-15、ER、Cg A、Villin、CK20、CDX-2、CR、MC、CD20和CD3明确诊断及判断肿瘤组织学来源。利用COX曲线评估TTF-1和Napsin A两项抗体在肺腺癌心包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液基细胞学玻片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团簇状或散在排列,细胞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可见;细胞蜡块玻片见肿瘤细胞集中,部分保持了原始细胞学形态特征及组织学结构。41例恶性心包积液细胞学蜡块经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肺腺癌来源的29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70.7%。肺小细胞癌来源2例,肺鳞状细胞癌来源1例,乳腺癌来源4例,淋巴瘤来源2例,胃肠道来源腺癌2例及间皮瘤1例。TTF-1和Napsin A在肺腺癌心包转移中阳性率分别为89.7%和82.8%,两者联合诊断肺腺癌心包转移灵敏度为94.1%,特异性为100%。结论:液基细胞学制片能够清晰的观察到肿瘤细胞结构及排列方式;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技术不仅能明确心包积液的性质和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而且有助于后续分子检测材料的收集;肺腺癌转移占恶性心包积液中绝大部分,联合免疫组化抗体TTF-1和Napsin A有助于肺腺癌心包转移的诊断。第二部分: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脱落细胞的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目的:恶性心包积液是晚期肺腺癌的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肺腺癌心包转移的分子学改变对确定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拟探讨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的细胞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论文第一部分确诊的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MPCE)29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MPE)22例为对照组;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学玻片并依据(IASLC/ATS/ERS)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标准进行形态学分类;分别提取两组细胞蜡块基因组DNA,应用ARMS法检测EGFR和KRAS基因突变;采用FISH法检测ALK和c-MET基因表达。结果:MPCE组细胞学形态以微乳头型和实性黏液型最为常见,分别占44.8%(13/29)和31%(9/29),而MPE组中腺泡型占大多数,微乳头型和实性黏液型仅为4和3例(P=0.002);在86.2%(27/29)的MPCE组和95.5%(21/22)MPE组完成了分子检测病例中,两组EGFR突变、KRAS突变、ALK基因重排和c-MET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EGFR,55.6%vs42.9%,P=0.383)、(KRAS,7.4%vs 9.5%,P=0.792)、(ALK,7.4%vs9.5%,P=0.792)和(c-MET,7.4%vs 0%,P=0.311)。此外,MPCE组中检出2例EGFR-T790M突变和1例EGFR Ins+L858双突变,而MPE组中未检出相关基因突变。所有MPCE与MPE组病例中,EGFR在贴壁生长为主型和微乳头为主型较其它形态学亚型突变率显着增高(70.6%vs 38.7%,P=0.035),ALK在黏液实体为主型中的表达较其它形态学亚型存在统计学差异(27.2%vs2.7%,P=0.033)。同时,暂未发现KRAS突变和c-MET扩增与组织学亚型存在相关性。结论:微乳头型和实性粘液型为MPCE最常见的细胞形态学类型;MPCE可作为基因突变检测的标本,但与MPE的分子学特征存在不一致性,重复的分子检测可能会发现新的分子改变,为肺癌心包转移的患者提供更准确的靶向治疗;微乳头型相对于其它类型,EGFR突变率更高,ALK基因重排在实体黏液型中最常见。第三部分:二代测序技术在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二代测序法(NGS)与突变扩增阻滞系统法(ARMS)及FISH法检测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MPCE)分子学改变的差异,探索更合适的分子学检测方法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收集论文第二部分完成基因检测的27例MPCE细胞蜡块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NGS法对样本EGFR、KRAS、ALK、c-MET、BRAF、ERBB2、RET和ROS1基因进行高通量检测,并与论文第二部分ARMS及FISH法检测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GS法与ARMS/FISH法对MPCE标本检出基因突变的一致性为77.8%(21/27),特异性为83.3%。不一致性表现在3例ARMS/FISH法检测为单基因突变,NGS法检测为双基因突变;1例ARMS法未检测到基因突变,NGS法检测到突变;2例为两种方法检测的基因突变类型发生改变。两组间各基因突变阳性率(EGFR,59.3%vs 55.6%,P=0.783)、(KRAS,11.1%vs7.4%,P=1.000)、(ALK,3.7%vs 7.4%,P=1.000)和(c-MET,7.4%vs7.4%,P=0.6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NGS法检出ERBB2和BRAF突变各1例,同时显示各基因突变丰度值。结论:NGS和ARMS/FISH法均适用于MPCE基因突变检测,在单基因检测上两者结果可靠,可以相互替代。相对于ARMS/FISH检测的点突变,NGS检测范围更广,对稀有突变和共存突变也能检出,同时还能提示突变丰度。
万君君[4](2020)在《内科胸腔镜及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生存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具有临床表现多样性,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病程进展较快,存活率低,预后较差的特点。其发病多与石棉接触或相关的职业环境有关。近年来,MPM的发病率随石棉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增加。恶性间皮瘤患者往往以胸腔积液所致的胸闷、胸痛症状就诊,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容易漏诊。MPM目前仍是医学界棘手的难题。目前,中国的石棉消耗量逐渐增多,恶性间皮瘤的发病率也必将随之增加,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掌握相关的预防救治策略。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往往提示疾病晚期和预后不良。内科胸腔镜检查(Medical thoracoscopy,MT)是诊断胸腔积液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已被临床广泛使用。由此我们推测,内科胸腔镜下不同的表现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预后有无影响,我们对此尚不知晓。肿瘤标志物在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及预后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MPM患者的预后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腔镜下表现及肺部肿瘤标志物对MP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 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山东省立医院行内科胸腔镜检查的856例未确诊的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一般特点、临床表现、病理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胸腔镜下表现等相关数据。若胸腔镜胸膜活检证实恶性胸膜间皮瘤,纳入本研究,通过电话随访确定每位患者的生存状态,如果生存状态不确定,或者因其他原因导致死亡的患者均排除。所有入组患者均通过组织或细胞病理学检查明确恶性间皮瘤诊断。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间皮瘤患者的单一预后因素,绘制存活曲线,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症状(胸闷、胸痛)、PS分级、组织病理学类型、肿瘤分期、胸膜粘连程度及病变分级、胸腔积液的类型、胸膜刷检及胸水的细胞学检查、EPC评分、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应用对数秩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应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共随访到63例患者,其中因胸膜间皮瘤死亡59例,最终确定入组分析。1.59名患者中男性30例(50.8%),女性29例(49.2%),年龄19-79岁,中位年龄为56岁,中位生存时间为13.5个月,最高生存时间96个月,最低生存时间0.8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4.2%、22.0%。经分析,MPM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吸烟史、PS评分等基线资料对总生存期无显着影响(P>0.05)。肿瘤临床分期(P=0.023)是影响MPM总生存时间的预测因子。2.胸腔镜下表现可提示MPM患者的不良预后。EPC评分、胸腔镜胸膜刷检结果及胸水的性质是影响MPM患者预后的单一因素,EPC评分越高,胸膜刷检细胞学检测阳性,胸腔积液呈血性导致患者预后越差,P值分别为<0.001,0.008,0.008。胸腔积液细胞学、胸膜粘连程度、胸水量不是MPM预后的影响因素。3.我们对血清和胸水的肿瘤标志物进行预后分析,发现血清CA125、CYFRA211是间皮瘤患者预后的单一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28和0.025。血清CEA、NSE、胸水肿瘤标志物不影响恶性间皮瘤的生存期。4.我们将EPC评分,胸腔积液性质,胸膜刷检细胞学检测,血清CA125,血清CYFRA211,肿瘤临床分期6种恶性间皮瘤患者生存期的单一影响因素综合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cox回归分析,最终发现EPC评分(HR 2.43,95%CI 1.16±18.69,P=0.033),胸膜刷检细胞学检测(HR 3.64,95%CI 1.08±5.47,P=0.013),血清 CA125(HR 4.65,95%CI 0.71±4.28,P=0.030),肿瘤分期(HR 2.15,95%CI 1.11±3.59,P=0.027)是恶性间皮瘤患者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预测变量。结论:胸腔镜下EPC评分(P=0.033)、胸膜刷检细胞学(P=0.013)、血清CA125(P=0.030)、肿瘤分期(P=0.027)是MPM总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内科胸腔镜在MPM诊断中有很高的阳性率,且安全性高。多种临床特点可影响MPM患者的生存,考虑到这些因素,医生在提供个人治疗时可以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冯奇[5](2020)在《53例腹水病因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肝硬化、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是腹水形成的常见病因,此外,其他原因如心源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一些少见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也可导致腹水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53例腹水病因的归纳与分析,以期为临床上腹水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临床思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以“腹水原因待查”的入院病例,共560例患者。剔除肝硬化、常见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收集到符合本研究项目的其他病因腹水患者共53例,按照不同病因将这53例患者分成非癌性腹水组和癌性腹水组2组。非癌性腹水组(31例)病因包括:布加综合征(13例)、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限制性心肌病(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POEMS综合征(1例);癌性腹水组(22例)病因包括:原发性腹膜癌(8例)、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5例)、病因不明(2例)、壶腹癌(1例)。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腹水常规及生化,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消化内镜、腹腔镜探查及组织病理等各项检查结果。通过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剔除肝硬化、常见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腹水病因复杂多样。非癌性腹水的疾病种类呈多样化趋势,以布加综合征(41.9%)及门静脉血栓形成(25.8%)常见,还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3.2%)、肝窦阻塞综合征(3.2%)等少见病因;癌性腹水中少见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原发性腹膜癌(36.4%)、腹膜恶性间皮瘤(27.3%)、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2.7%)为主,其中2例病因不明病例,腹水呈乳白色。2.腹水LDH、CEA、CA199在癌性腹水组与非癌性腹水组间差异显着(P<0.05)。癌性腹水组中腹水LDH是非癌性腹水组的5倍,腹水CEA是非癌性腹水组的89倍,腹水CA199是非癌性腹水组的2倍。本研究中16例癌性腹水病例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有10例腹水中找到肿瘤细胞。3.53例患者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了腹水的存在。经B超检查发现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各1例;经CT检查发现布加综合征12例、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原发性腹膜癌8例、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例;经MRI检查发现限制性心肌病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例;经PET/CT检查发现原发性腹膜癌、腹膜恶性间皮瘤各1例。4.本研究中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行胃镜检查,有4例镜下直接诊断为十二指肠癌。2例患者行腹腔镜探查,经组织病理确诊,1例为原发性腹膜癌,1例为腹膜恶性间皮瘤。结论1.剔除肝硬化、常见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其他病因腹水复杂多样。非癌性腹水中以布加综合征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常见,此外,尚应警惕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肝窦阻塞综合征等少见病因;癌性腹水中以原发性腹膜癌、腹膜恶性间皮瘤、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等少见部位的肿瘤为主;乳糜性腹水临床罕见,且病因诊断困难。2.腹水多指标联合检测、脱落细胞学检查并结合消化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PET/CT等有助于腹水病因的鉴别诊断。3.对经多种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的疑难腹水,应尽早行腹腔镜探查及镜下活检。
王艳[6](2019)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胸腹腔积液性质的判断,以及进一步判定胸腹腔积液的组织来源及病理学分型在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理诊断依据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收集2015年至2017年天津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11例胸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等),同时收集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和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光学显微镜下采图并对比分析各样本的形态学特点,最后综合分析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在胸腹腔积液性质的判定及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组织来源上的优越性。2.收集211例胸腹腔积液样本中35例根据综合判断为恶性积液,并同时送检传统细胞学涂片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的样本,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检出率。结果:1.根据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良性胸腹腔积液102例,恶性胸腹腔积液109例。2.比较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1)35例传统细胞学H&E染色涂片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11例可见肿瘤细胞(阳性结果),18例可见核异质细胞(阴性结果),6例未见肿瘤细胞(阴性结果),传统细胞学涂片对恶性肿瘤细胞检出率31.4%(11/35);2)35例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31例可见恶性肿瘤细胞(阳性结果),4例未见肿瘤细胞(阴性结果),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肿瘤细胞的检出率为88.6%(31/3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传统细胞学涂片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P<0.05)。3.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分类:通过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恶性胸腹腔积液109例,其中腺癌90例(82.6%)、恶性间皮瘤3例(2.75%)、鳞状细胞癌2例(1.83%)、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7例(6.42%)以及病理分型及组织来源不确定7例(6.42%)。90例腺癌包括肺腺癌52例(57.8%)、乳腺癌3例(3.30%)、卵巢腺癌12例(13.3%)、胃肠道腺癌11例(12.2%)、胰腺癌2例(2.20%)以及肿瘤组织来源不确定腺癌10例(11.1%)。结论:1.与传统细胞学涂片相比,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检出率显着提高。2.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为胸腹腔积液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通过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的初步判断,然后结合相应的抗体联合检测不仅可以判断胸腹腔积液的良恶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的病理学分型,揭示肿瘤的组织来源或缩小组织来源鉴别诊断的范围。3.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通过收集患者胸腹腔积液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或是否发生了第二种原发性恶性肿瘤从而引起胸腹腔积液。
孙佳莹,马淑梅[7](2018)在《一例顺铂联合培美曲塞治疗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及文献分析》文中认为原发性心包间皮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预后较差的肿瘤,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本文报道1例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患者。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予顺铂联合培美曲塞化疗,7个月后死亡。组织学上主要呈椭圆形编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团,细胞核深染。此类病例较少见,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认为其为一类可诊断的心包肿瘤。为发现这种罕见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需要积累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
孙佳莹,马淑梅[8](2017)在《恶性心包间皮瘤一例及文献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包间皮瘤是一种极为罕见、发病率极低、进展缓慢的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各年龄均可发生,多见于30~50岁男性,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心包炎,如不能解释的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等,当肿瘤侵袭到冠状动脉时可引起心肌梗死。这里我们介绍1例心包间皮瘤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回顾对该病的诊治经验。患者男,45岁,以"左肩区疼痛半年,胸闷半个月余"为主诉入住我院。半年前开始出现左肩区疼痛,半个月来,患者于上呼吸道感染后胸闷发作伴气短,活动耐量明显减
刘成[9](2017)在《原发性心包间皮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心包间皮瘤(Primary Pericardial Mesothelioma,PPM)是一种在间皮细胞中发展的极罕见的心包肿瘤,因部位特殊,均为恶性,也可称为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Primary Malignant Pericardial Mesothelioma,PMPM)。一项大型尸检研究报告指出PMPM的发生率极低<0.0022%,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在1277岁,平均年龄47岁。目前PPM的病因仍未明确。其症状和体征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颈静脉怒张、水肿、肝肿大、奇脉等心脏压塞表现,当肿瘤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其症状和体征非典型和非特异,易误诊或者延误诊断。需要通过CT、MRI、PET-CT等多模态成像方法辅助诊断。心包积液中进行充分的细胞学诊断是非常困难的,间皮瘤为双向分化的肿瘤,以上皮或肉瘤性分化为主时诊断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成为诊断的要点,但间皮瘤细胞暂无用于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需症状、影像学、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PMPM。对诊断明确的患者,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现暂无系统化疗的可靠临床试验,系统化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病例报告证明。目前暂无化疗或放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这些治疗的证据水平相当低。虽然放射疗法和化疗都没有被证明是有益的,但两者仍被用于具有不完全肿瘤切除术患者的辅助治疗。PP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平均约为6个月,预后较差。本病例报告了1例患有复发性心包积液的48岁女性。初始症状无特异性,表现活动后胸闷、气喘症状。后进行了心包穿刺术,但是恶性细胞和结核病的检测为阴性。病情进展后出现肿瘤浸润表现,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恶性间皮瘤。诊断明确,胸外科会诊无手术指证。予以“培美曲塞(500mg/m2)”方案化疗6次,病人的状况得到改善。后短期内再次进展,并出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调整方案予以“培美曲塞(500mg/m2)+顺铂(75mg/m2)”方案化疗4次,出现II度骨髓抑制表现,予以升白细胞治疗后好转,现继续化疗中。
孔令云,王晶锐,孙兰兰,朱维维,石艳萍,吕秀章[10](2017)在《中国内地164例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PPM)误诊情况并分析可能原因。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收集中国内地近35年报道的、有临床诊断或影像学记录的PPM患者诊断及误诊信息。结果:164例患者中,65例(39.6%)患者报道误诊,且存在误诊为多种疾病的情况(共88例次):71例次(80.7%)临床误诊,17例次(19.3%)影像学误诊。前者以结核性心包炎最常见(40例次,56.3%),其次为缩窄性心包炎(17例次,23.9%);后者以纵隔占位最常见(11例次,64.7%),其次为心包囊肿(4例次,23.5%)。结论:PPM罕见的发病率及缺乏特异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导致该病早期易误诊,结核性心包炎是最常被误诊的疾病,反复细胞学、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原发性心包间皮瘤的诊断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心包间皮瘤的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原发性心脏肿瘤特点 ——附2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心脏肿瘤的诊断 |
2.3 治疗和预后 |
3. 讨论 |
3.1 心脏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 |
3.2 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特点 |
3.3 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 |
3.3.1 粘液瘤及其栓塞症状 |
3.3.2 病理类型、治疗和预后的相关性 |
4.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原发性心脏肿瘤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3)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脱落细胞的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在肺腺癌性心包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标本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方法 |
1.4.1 TCT制片 |
1.4.2 细胞蜡块制作 |
1.4.3 免疫组化染色 |
1.4.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TCT细胞制片观察 |
2.2 细胞蜡块切片观察 |
2.3 免疫组化诊断分型 |
2.4 TTF-1和NapsinA在肺腺癌心包转移细胞中诊断价值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脱落细胞的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标本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病理资料 |
2.2 细胞形态学特征 |
2.3 分子学特征 |
2.4 细胞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的相关性 |
3.讨论 |
4.结论 |
第三部分 :二代测序技术在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标本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NGS法检测结果 |
2.2 NGS法与ARMS法检测EGFR结果比较 |
2.3 NGS法与ARMS法检测KRAS结果比较 |
2.4 NGS法与FISH法检测ALK和c-MET结果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内科胸腔镜及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生存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53例腹水病因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1.1 研究对象与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癌性腹水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腹水的病因及性别、年龄 |
2.临床表现 |
3.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
4.腹水的实验室指标检测 |
4.1 腹水常规及生化指标的检测 |
4.2 腹水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
4.3 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 |
5.影像学和消化内镜检查 |
6.腹腔镜探查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水病因分析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材料 |
2.研究对象 |
3.实验方法 |
4.诊断标准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1.胸腹腔积液病因分类 |
2.比较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
3 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分类 |
讨论 |
1.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
2.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良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
3.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腺癌的诊断价值 |
4.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间皮瘤诊断价值 |
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
6.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 |
7.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恶性胸腹腔积液诊断中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细胞蜡块技术在晚期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一例顺铂联合培美曲塞治疗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9)原发性心包间皮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病案报告 |
讨论与文献复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中国内地164例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信息采集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及患者特征 |
2.2 辅助检查特征 |
2.3 误诊情况 |
3 讨论 |
四、原发性心包间皮瘤的诊断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霍奇金淋巴瘤放化疗后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1例[J]. 陈海峰. 心电与循环, 2021(04)
- [2]原发性心脏肿瘤特点 ——附2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 张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肺腺癌恶性心包积液脱落细胞的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D]. 周兵. 南昌大学, 2020(08)
- [4]内科胸腔镜及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生存预测[D]. 万君君. 山东大学, 2020(11)
- [5]53例腹水病因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析[D]. 冯奇.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王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一例顺铂联合培美曲塞治疗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及文献分析[J]. 孙佳莹,马淑梅.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8(04)
- [8]恶性心包间皮瘤一例及文献回顾[J]. 孙佳莹,马淑梅.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10)
- [9]原发性心包间皮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D]. 刘成.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10]中国内地164例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误诊分析[J]. 孔令云,王晶锐,孙兰兰,朱维维,石艳萍,吕秀章.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