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日本陶渊明研究

20世纪日本陶渊明研究

一、二十世纪的日本陶渊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晶岩[1](2020)在《二十世纪以来英语学界陶学研究相关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十九世纪末陶渊明被译入英语世界,陶渊明其人其诗文的研究始终是汉学界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系统梳理英语世界陶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译着、研究专着两方面对国内学界遗漏的相关研究进行评价。

陈翀[2](2019)在《日本文选学论着索引(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钟书林[3](2015)在《学科视野下的百年陶渊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百年中,陶渊明研究一直为古代文学研究关注的中心之一。从20世纪初叶的走出国门到当下的研究范式转型,在不同时代中研究名家辈出,展现了陶渊明及诗文的魅力,以及陶渊明研究自身学科体系的形成。不同时代的陶渊明研究,是各自时代文化潮流特征的投射与反映。

邓富华[4](2015)在《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其人其诗研究的论着甚多,本文拟对陶诗的接受研究作一总览,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陶诗接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陶诗接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冉启位[5](2015)在《陶渊明集文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围绕陶渊明集进行文献问题的探讨性研究,其研究思路是在对陶渊明集相关文献研究情况的了解考察及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试图解决新问题。陶渊明集文献问题涉及众多,版本问题,校勘整理,生卒年等考证问题都属于陶集文献研究考察的范畴,但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呈现难以再突破的局面。本文在第一章中对各陶集文献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而把分析结果中发现的问题放到第二、三、四章中逐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研究。第二章是对陶集明清版本问题做探讨研究,对明清两代的陶集现象及其成因予以综合分析与归纳总结,并由此对陶集版本流传的共性做出总结。第三章是对陶集校勘异文部分的探讨。首先是对陶集异文的分类进行讨论,然后将陶集前四卷诗歌中存在的“多字异文”逐条列出,分析此类异文之间的差异,并解释出现此类异文差异的原因,以期对陶集异文研究做新的尝试。最后一章是对陶渊明享年问题的再讨论,首先分析享年问题各种说法,将争议最大的两种说法之间的焦点问题提炼出来,然后经过分析论证给出自己的意见。本论文旨在对陶集文献研究能有所补益,把研究切入到具体的问题中去探究问题。

马骏[6](2014)在《文化视阈下的陶渊明及其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着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其人其作对后世文人以及古典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学术研究也源远流长,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厚实。然而从陶渊明的独特成就和地位来看,这些研究尚一些环节稍嫌薄弱,比如关于陶渊明的美学思想、陶渊明形象的现代文化意义、各历史时期陶渊明研究的发展规律等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上,都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基于已有的陶渊明研究大多侧重于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笔者尝试着从文化视阈中去观照陶渊明及其创作,以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及其创作的诗、文、赋为研究对象,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陶渊明这一兼具传统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文化形象。本文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特质及其成因。陶渊明的艺术成就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的,在论述陶渊明人生经历时,为求全文严谨,本文采用了逯钦立校注本的《陶渊明集》里对陶渊明人生经历的考证。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可见他刚直、真率、耿介、洒脱的性格和精神,而这些人格精神的形成不能不说有其特别的原因。与此前的研究不同,我们在分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形成原因时,从文化视角切入,以法国着名批评家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为支撑,认为个人家庭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哲学宗教因素等等都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格特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部分具体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由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因此其作品的主题内容也是很丰富的,主要涉及有民生、农耕、生死、爱情等等方面。分析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以他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陶渊明诗歌在风格上有自然平淡的一面,也有刚健豪放的一面;语言上是明白之上有天趣,平淡之中现精奇。此外,在分析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陶渊明作品的文化意蕴,对其中包含的审美文化、隐逸文化以及饮酒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陶渊明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格美、社会美、自然美,使其充满了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这一普世价值。第三部分论述陶渊明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重点讨论陶渊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人们关注陶渊明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隐逸者形象的存在,直到宋代开始,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才被全面认识和肯定,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陶渊明高尚傲岸的品格都是倍受文人们推崇的。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陶渊明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启发,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能普遍应用于现代消费社会,他追求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也能在这个拥挤喧嚣的社会中找到共鸣,并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

杨子彦[7](2013)在《“清出于老”:论冈村繁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文中认为《冈村繁全集》于2002年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陶渊明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①,后代不乏赞美之词,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肯定的意义上展开的。所以日本学者冈村繁提出陶渊明"其为人处世是相当不顾节义并十分功利主义的"②的观点,这一另类的声音,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丢入一粒石块,激起不小的水花。对

孙建辉[8](2008)在《论日本汉学家冈村繁对陶渊明的研究》文中认为冈村繁先生是日本着名汉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所撰陶学论着《陶渊明新论》以几近颠覆性的观点曾在日本读者中和国际汉学界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以《陶渊明新论》为研究对象,辨析其观点,探究其研究特点及其成因,旨在通过辨析和探究,深化对陶渊明及其创作成果的再认识,揭示陶渊明及其作品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接受和被创造性解读或误读,通过对话拓展视野,在碰撞与交流中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简要介绍陶渊明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冈村繁《陶渊明新论》的基本论点以及本文的分析策略。第一章概述二十世纪日本学界陶渊明研究概况和成果,介绍冈村繁先生的学术道路和主要学术成果,兼及日本陶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走向,意在梳理冈村繁陶学研究的个人学术背景和日本汉学研究的宏观背景。第二章在研读相关史料、陶渊明诗文和冈村繁论着的基础上,就冈村繁先生对陶渊明诗文的误读和曲解、陶渊明评价中存在的局限和错误作深入辨析,对其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系统评述和富于思辨性的批判。第三章从先立后证的预设评价、个人的主观性在论证中的放大、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冈村繁先生陶渊明研究的特点,并从二十世纪后半叶日本文化和学术氛围、中曰文化差异等角度,揭示形成冈村繁陶渊明研究特点的主客观原因。结语部分由冈村繁先生陶渊明研究之个案,就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某些思考。

吕菊[9](2007)在《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背、侧画法表明对陶渊明精神气质的更深入关注和面容五官在此情况下的悄然退避。陶渊明与玫瑰花的另类搭配则表明其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渗入的其它文化因素和固有形象的变形。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社交关系方面从赠答诗切入,从他的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答诗与赠诗的比例、称呼的方式说明陶渊明归隐后仍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但处于被动地位,他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赠答诗也是他塑造自我形象、渴望知音、寻求理解的途径。陶渊明在诗文作品中进行自我神化,以《五柳先生传》和《拟古九首》其五展示完美的自我形象,并通过对上古之民心境的美化和达到了自我神化、通过尚友古贤来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第二部分对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作出历时性的描绘,构成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各种生平事迹的不断添加并最终固定,陶渊明声名的上升过程也是其文化形象的变化过程。陶渊明的形象经历高士—→名士+文士—→圣贤+顶尖诗人—→高尚的凡人和中国文化的代表这一变化过程。对陶渊明的神化和圣化从宋代开始,对他的拔高和人性化挖掘两条路子齐头并进,可见宋人对陶渊明有意识的偶像化。第三部分从横向把握陶渊明文化形象构成的层面,主要从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和思想的多重性、他的人生态度来考察。陶渊明的形象基本上是内敛的,这来自中国人“温良”的典型性格。他的无所于忤的总体形象的形成,与他的“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的正面意义密切相关,也与“忤”的限度和魏晋时代对个性化行为容忍度密切相关。他的多重身份和思想的多重性使他成为一个开放的解释体,可以多方位地代表中国文化。而他的人生态度是在常年的疾病和亲人的死亡中挣扎和领悟的结果,使他在俗世的空气中作着天人的呼吸,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合,我们可以在他所表露出来的对“新”和“夕”这两个相悖的词语的喜爱中体察出来。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和思想、他的人生态度所体现出来的多义与兼容性及正面性,使他充分具备了成为一个文化偶像的条件。第四部分的内容则是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力量:中国文化的偶像崇拜特点、读者的接受和塑造、相关的争论和异域的视野。从战国、汉朝到六朝的墓葬绘画的考察发现,中国人的偶像崇拜的对象在六朝时期由神灵向人间的文化英雄转化。陶渊明继嵇康之后被塑造为另一个文化英雄。读者对于经典的形成和偶像的树立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作用力,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视点影响他们对陶渊明形象的建构。争论的产生说明形象把握的分歧之存在,静穆之争、“忠愤”说来展开。静穆之争导致陶渊明形象的研究中观念的革新和对陶渊明形象的平面性和至高性的质疑、对全面性和凡俗性的深入。对“忠愤”说的质疑显示了陶渊明忠臣义士形象的动摇,而至今不衰的支持则表明政治因素在陶渊明形象中的作用。第五部分是陶渊明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留下的印迹。菊、酒、桃花源、舟船与渔夫、北窗高卧的闲适姿态,是其诗酒风流的风雅士、怀抱深忧的隐君子、浊世中的梦想家等诸多不同的形象所留下的文化印迹。菊是陶渊明的身份证。嗜酒是陶渊明作为风流雅士的面目之一,饮酒与高雅、风流、深沉的痛苦、自我的掩藏以及极致的哲理追求联系在一起。通过和李白、白居易喝酒方式的比较,说明渊明喝酒的瘾头比较大,而且并不计较酒的种类与喝酒的方式、花样和时间,只凭兴之所至,反而更能品出“酒中深味”。舟船意象在文学史上全面建立是陶渊明的功绩,这显示了长江流域的现实生活在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中的深刻影响,他对舟船意象进行的哲学层面和诗意层面的申发(虚舟、壑舟是哲学层面的,诗意层面的月之船应该还没有论者述及)表明他对此意象的深刻把握。北窗高卧则是以闲适的姿态在中国文人的休闲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北”的方向和“窗”的物理属性为之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意义。

陈忠[10](2003)在《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渊明研究的情况

二、二十世纪的日本陶渊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世纪的日本陶渊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世纪以来英语学界陶学研究相关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译着评价
    (一)艾克尔《陶隐士:陶潜诗歌六十首》(W illiam Acker,T'AO THE HERMIT-Sixty Poems by T'ao Ch'ien(365-427),Thames and Hudson,1952)相关书评
    (二)张、辛合译的《陶潜诗》(Lily Pao-hu Chang、Marjorie Sinclai,The Poems of Tao Ch’ien)相关书评
    (三)海陶玮《陶潜诗》(James.Robert.High tower,The Poetry of T’ao Ch’ien)的相关书评
    (四)戴维·亨顿的《陶潜诗选》(David Hinton,The Selected Poems of T’ao Ch’ien)相关书评
二、研究专着评价

(2)日本文选学论着索引(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西晋
六东晋
七南北朝

(3)学科视野下的百年陶渊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陶渊明与百年国际
二、百年“陶学”与隐藏的研究名家
三、百年研究亮点

(4)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的陶诗接受研究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陶诗接受研究
    (一)综论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诗接受研究
    (三)隋唐时期的陶诗接受研究
    (四)宋代的陶诗接受研究
    (五)金元时期陶诗接受研究
    (六)明清时期陶诗接受研究
    (七)关于现代陶诗的接受研究
    (八)陶诗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三、陶诗接受研究之不足及展望

(5)陶渊明集文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庞大的陶学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陶集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陶集善本问题
        (一)陶集善本源头情况
        (二)陶集善本问题讨论
    第二节 陶集版本研究
        (一)陶集版本研究的现状与困境
        (二)陶集版本研究的开拓
    第三节 陶集异文问题
        (一)陶集的校勘异文情况
        (二)陶集异文研究的争议与思考
    第四节 陶集年谱修订
        (一)陶谱文献
        (二)陶渊明享年问题的争议
第二章 明清陶集版本研究
    第一节 明代陶集文献情况
        (一)明代陶集及其特点
        (二)明代陶集的源流情况
    第二节 明代陶集现象之成因
    第三节 清代陶集现象及其成因
        (一)清代陶集及其特点
        (二)清代陶集现象之成因
第三章 陶集异文问题新探
    第一节 陶集异文的分类
        (一)关于陶集异文分类的讨论
        (二)陶集“多字异文”分析例说
    第二节 陶集“多字异文”之分析
        (一)第一卷之“多字异文”
        (二)第二卷之“多字异文”
        (三)第三卷之“多字异文”
        (四)第四卷之“多字异文”
第四章 陶渊明享年问题的再讨论
    第一节 享年问题争论的焦点
    第二节 关于享年问题的探讨
        (一)《游斜川》诗的异文问题
        (二)沈《传》之可信度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文化视阈下的陶渊明及其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二十世纪前的研究(公元1919年以前)
        2. 二十世纪的研究(公元1919年—1998年)
        3. 二十世纪国外的陶渊明研究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陶渊明人格精神及其成因
    (一) 人生经历及精神特质
        1. 陶渊明生卒年
        2. 陶渊明人生的三个阶段
    (二) 影响其人格精神形成的诸文化因素
        1. 个人家庭因素
        2. 社会政治因素
        3. 哲学宗教因素
二、陶渊明作品的文化分析
    (一)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涵
        1. 固穷守志,安贫乐道
        2. 关注民生,悲悯疾苦
        3. 崇尚田园,乐享农耕
        4. 豁达人生,看淡生死
        5. 抒发爱情,慰以寄托
    (二)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
        1. 风格上,平淡自然为先,兼具刚健豪放之气
        2. 语言上,明白中自有天趣,平淡中尽现精奇
    (三) 陶渊明作品的文化意蕴
        1. 审美文化
        2. 隐逸文化
        3. 饮酒文化
三、陶渊明及其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一) 陶渊明作品对后代田园山水诗派的影响
    (二) 陶渊明精神对后世文人人格的影响
    (三) 陶渊明研究的当代意义
        1. 诗意地栖居
        2. 心灵的生态重建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日本汉学家冈村繁对陶渊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背景和生平
    第一节 二十世纪日本学界陶渊明研究概述
    第二节 冈村繁及其学术成果简介
第二章 冈村繁对陶渊明的研究
    第一节 世俗与超俗
    第二节 出仕与归隐
    第三节 真隐还是假隐
    第四节 “真”与“固穷之节”
    第五节 人与文学
第三章 特点和原因
    第一节 冈村繁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冈村繁陶渊明研究的成因
结语
附录:冈村繁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9)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作为文化符号的陶渊明
一、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基础
    (一) 陶渊明的基本真实与想象:形貌、居所与社交
    (二) 陶渊明的自我神化
二、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
    (一) 陶渊明生平事迹的不断添加和形象的逐渐定型
    (二) 陶渊明声名的上升轨迹和文化形象的变化过程
三、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层面
    (一) 不怜于物的中国性格
    (二) 多重身份的集合和思想的多层次性
    (三) 生活态度:人间情怀与天人呼吸
四、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力量
    (一) 偶像崇拜与文化英雄
    (二) 读者:各种社会阶层的接受与认知
    (三) 争论导致的形象冲突
    (四) 异域视野
五、陶渊明形象留下的文化印迹
    (一) 东篱菊
    (二) 陶公酒
    (三) 桃花源
    (四) 舟船与渔夫
    (五) 北窗高卧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四)
(五)

四、二十世纪的日本陶渊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以来英语学界陶学研究相关述评[J]. 侯晶岩.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0(02)
  • [2]日本文选学论着索引(下)[J]. 陈翀.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 2019(02)
  • [3]学科视野下的百年陶渊明研究[J]. 钟书林.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4]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J]. 邓富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5(02)
  • [5]陶渊明集文献问题研究[D]. 冉启位. 西南民族大学, 2015(01)
  • [6]文化视阈下的陶渊明及其创作研究[D]. 马骏.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7]“清出于老”:论冈村繁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A]. 杨子彦.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七辑)——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 2013
  • [8]论日本汉学家冈村繁对陶渊明的研究[D]. 孙建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9]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 吕菊. 复旦大学, 2007(06)
  • [10]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J]. 陈忠. 九江师专学报, 2003(04)

标签:;  ;  ;  

20世纪日本陶渊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