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an和Teno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Socan和Teno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一、Socan、Teno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荆丹峰[1](2021)在《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胸腰椎骨折的患者7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先入院35例患者)、观察组(后入院35例患者),前者利用常规开放式内固定治疗,后者利用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撑开复位治疗,对不同治疗措施下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及伤椎椎体后凸Cobb角及VA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103.47±28.01)min、术中出血量(118.32±30.22)m L、总住院时间(10.72±2.33)d,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用时(118.32±30.22)min、术中出血量(354.65±115.49)mL、总住院时间(18.64±5.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患者伤椎椎体后凸Cobb角及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而言,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撑开复位治疗疗效显着,且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王艺澎[2](2021)在《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策略有开放后路的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及微创短节段固定。长节段固定能够提供良好的复位及足够的强度,然而会损失更多的运动节段。短节段固定虽然可以保留更多的运动节段,但是远期出现断钉断棒及矫正丢失的可能性大。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弥补了单纯短节段固定的缺点,研究表明伤椎置钉不仅能够提供与长节段固定相似的复位效果与强度,而且保留了更多的运动节段。随着微创治疗的发展,经皮及经Wiltse入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的优点,但微创技术的早期复位效果不理想。在微创技术基础上结合伤椎置钉,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避免了更大的创伤。目前,有关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的系统评价大多数为传统的成对meta分析,以经皮对比短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对比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及经Wiltse入路对比短节段固定这三组对比为主,但这些meta分析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目前仍未能得出具体哪一种手术技术的临床综合效果最好。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多种不同的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间接得出经皮与经Wiltse入路两种微创技术的对比结果,同时能在几种不同的手术技术的比较中得出临床效果最优的技术。研究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Wanfang、CNKI、VIP数据库,检索随机对照试验与非随机对照试验,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软件、Stata软件等进行网状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52篇文献,总计3392例患者,比较了6种手术技术,包括单纯短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皮短节段固定、经皮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末次随访VAS评分。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在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VAS评分的比较中,效果最好;单纯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手术技术手术用时最短,而经皮短节段固定技术在术中失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中效果最好。研究结论:经Wiltse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置钉在术后即刻Cobb角的矫正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上效果明显,并且在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的维持也有出色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疼痛缓解好的优点;单纯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技术手术用时最少,而经皮短节段内固定技术的优点更多的体现在创伤小及出血量少。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研究质量有限,因此得出的结论仍需在未来由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论证。

霍祥祥[3](2021)在《前入路与后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主要通过研究两种不同术式(前入路和后入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疗效,进一步对比和分析两种手术的优劣之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2019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脊柱病区收住院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人,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符合要求的62例病人,其中男48例,女14例,年龄21~62岁。分为A组和B组,A组31例为前入路手术治疗患者,B组31例为后入路手术治疗患者,受伤节段共包括72个,其中T12节段损伤有8例,L1为18例,L2为26例,L3为16例,L4为5例。高处坠落伤为34例,车祸撞击伤15例,重物砸压伤13例,根据美国脊柱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B级为10例(其中A组6例,B组4例),C级为45例(其中A组21例,B组24例),D级为7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两组患者分别行不同手术方式,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术前及术后CT扫描伤椎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术前及术后Cobb角、术前及术后伤椎上下椎体间高度,并且随诊患者16~22个月(平均约19个月),通过综合分析两种手术数据及随诊ASIA神经功能恢复来比较和探讨两种手术的优劣之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手术时间A组为(214.52±24.34min),B组为(175.16±25.28mi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893.87±211.36)ml,B组术中出血量为(341.61±127.67)ml,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及术后1月JOA评分分别为和(10.91±3.37)分和(16.74±3.07)分,B组术前及术后1月JOA评分分别为和(10.71±3.47)分和(14.83±2.95)分,A、B两组手术单独对比术前JOA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单独对比术后1个月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CT扫描椎管内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为(38.29±13.36)%,术后CT扫描为(2.42±0.92)%,B组术前CT扫描椎管内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分别为(34.81±10.84)%,术后CT扫描为(8.94±2.77)%,两者单独对比术前CT扫描椎管内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单独对比术后CT扫描椎管内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及术后Cobb角为(21.23±2.25)°和(3.09±0.93)°,B组术前Cobb角为(21.16±2.31)°和(3.45±0.99)°,A、B两组手术前或手术后Cobb角对照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伤椎上下椎体间高度为(38.52±2.80)mm和(55.03±2.18)mm,B组术前伤椎上下椎体间高度为(37.61±2.65)mm和(50.74±2.29)mm,两者术前单独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单独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前ASIA神经功能对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随诊16~22个月后,A、B两组手术后的ASIA神经功能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后入路术式均对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意义,都具有强大的矫形能力及减压效果,且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疗效。2.后入路术式方法简便,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于椎管占位容积恢复及伤椎上下椎体间高度矫正不如前入路术式,术后随诊神经恢复的疗效方面较前入路术式欠佳。3.前入路术式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较大,且比后入路术式具有更多的并发症,但前入路术式减压充分,且具有强大的脊柱矫形修复能力,术后随诊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较后入路有一定的优势。4.前后入路的术式选择需在参考指南评分细则时结合临床,虽然前入路手术在神经恢复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已发生完全性神经损伤的病人,旨在减少创伤及临床并发症的前提下,行后入路手术治疗。

吴鸿伟[4](2021)在《复元活血汤联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复元活血汤联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以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筛选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完成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且在行手术治疗后的1个月仍存在腰背部疼痛(气滞血瘀证)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从复诊次日起,开始服用塞来昔布胶囊,0.2g,2次/日,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元活血汤(免煎颗粒,水冲服,日一剂,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五点支撑法锻炼(每组12次,早晚各1组),疗程为4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VAS评分、ODI指数、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中医疗效评定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的一般资料及VAS评分、ODI评分、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2、治疗后第2周、第4周,对照组、试验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第2周、第4周中医证候疗效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联合腰背肌锻炼(五点支撑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腰背痛(气滞血瘀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腰背痛(气滞血瘀证)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高军胜,姚帅辉,李振涛,董晖,张冲,张陆[5](2021)在《经皮与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经皮与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其中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26例(经皮组),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36例(多裂肌组),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经皮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1 d、1周VAS评分低于多裂肌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和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均良好,但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术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胡学华[6](2021)在《两种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术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种术式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旁肌的损伤程度,探讨两种手术的优缺点。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因胸腰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且完成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其中A组患者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24例;B组患者行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26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三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ODI评分伤,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对比A、B术前、术后3天CK、LDH;12月术后多裂肌瘢痕形成,脂肪浸润,测量磁共振T2信号下的多裂肌的净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百分比。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血量比A组增加,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椎前高度、椎后高度、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CK、LDH值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多裂肌净横截面积术前与B组未见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百分比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经后路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椎旁肌的损伤,特别是多裂肌的损伤逐渐受到重视;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是目前主流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式。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术中出血少,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术中脂肪浸润程度小,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手术器械的要求较高,尚不能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施彦龙[7](2021)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比较采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单纯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效果差异,评价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推广使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按照本研究所设定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使用甘肃省中医院东华HIS病历系统筛选出6个骨科临床科室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确诊为A1型胸腰椎骨折并收住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病案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40)和B组(n=38),其中A组均采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均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所有纳入病例术前与术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变化,并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所有纳入病例进行电话回访,根据腰背部功能描述与影像学数据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月的临床疗效,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A1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观察指标经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可比性: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分布、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术前观察指标可比性:两组病例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经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病例的术前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3.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得到有效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9.46+2.37,B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7.85+3.84,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8.70+2.36,B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6.62+3.40,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7.48+2.37,B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5.55+3.85,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均得到有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7.37+2.20,B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57+1.36,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7.51+1.64,B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89+2.04,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37+1.40,B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9.21+1.75,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Cobb角均得到有效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Cobb角为7.74+3.26,B组病例术后3天Cobb角为8.47+2.86,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Cobb角为9.35+2.25,B组病例术后3月Cobb角为11.17+3.99,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Cobb角为10.51+1.83,B组病例术后6月Cobb角为12.21+2.41,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6月临床疗效评价:本项研究结果表明,A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7.50%,B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为92.11%,两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经?(17)检验后,得P=0.02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能够有效恢复A1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但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治疗效果更好;2.术后随着患者下地活动,两组A1型胸腰椎骨折病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均有一定量丢失,但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丢失更少;3.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确切,较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有效率更高,有更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秦进[8](2021)在《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与双侧椎弓根植骨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两组,单侧组(n=30)即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组(n=30)即经伤椎椎弓根双侧植骨。限定手术入路均采用Wiltse入路。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AO分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量、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术后6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等研究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格式为(c?±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方差齐性数据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采取两两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病因、伤椎节段、骨折AO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双侧组较单侧组能够植入的同种异体骨量更多(P<0.05);3.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4.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侧组患者在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椎前缘高度比均明显优于单侧组(P<0.05);两组在术后3天及术后3月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双侧组在术后6月时矢状位Cobb角优于单侧组(P<0.05);5.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两组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术后3天与术后3月、术后3天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6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经伤椎椎弓根双侧植骨对比单侧植骨能够植入的骨量更多,远期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恢复效果更好。

曲明佳[9](2021)在《经皮短节段伤椎置钉与不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目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了两种不同的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即经皮伤椎置钉与不置钉,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9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分为PSSPF组(经皮短节段伤椎不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PPSSF组(经皮短节段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SSPF组29例,PPSSF组30例。根据AO骨折系统分类,所有患者的骨折类型均为不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节段和LSC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即刻伤椎高度矫正率和术后即刻Cobb角矫正率,术后12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和术后12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术前及术后1个周、3个月、1年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的情况及内固定有无失败的病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P=0.926)、年龄(P=0.701)、受伤后至手术时间(P=0.318)、受伤原因(P=0.979)、骨折节段(P=0.875)及LSC评分(P=0.586)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P=0.494)、平均出血量(P=0.381)、住院时间(P=0.082)、术后并发症(P=0.241)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置钉组术后伤椎即刻高度矫正率(P=0.756)、术后Cobb角即刻矫正率(P=0.921)与不置钉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P<0.001)及12个月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率(P<0.001)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过程中发现,ODI评分:2组相比术前(P=0.756),术后1周(P=0.630)、3个月(P=0.862)和1年(P=0.214);VAS评分:2组相比术前(P=0.727),术后1周(P=0.316)、3个月(P=0.905)和1年(P=0.239),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相比术后1周、3个月、1年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伤椎置钉与不置钉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伤椎置钉较不置钉能够更好的恢复术后椎体的高度、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和维持矫正的效果。同时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对椎旁肌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

傅扬[10](2021)在《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内固定与微创经皮万向钉内固定以及传统的后路开放手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研究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的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我院在2015年8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入院的胸腰椎患者进行筛选,回顾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通过筛选,我们将符合标准的97例患者进行编组,其中34例患者采用了伤椎植入经皮万向螺钉,而伤椎的邻椎使用经皮单平面螺钉的方式;30例患者伤椎及邻椎均采用经皮万向钉进行固定;另外有33例患者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我们分别将这些患者记为A组,B组,C组,并记录分析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疼痛状况(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进一步对患者的影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以及这些影像学指标的术后疗效损失)。结果A、B、C三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三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vs B组vs C组:27.62±2.41 vs 29.23±3.61 vs 29.06±5.83,P>0.05)。C组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上明显高于A组与B组(50.49±11.32 vs 49.53±10.37 vs 63.84±12.58,P<0.01;53.21±4.87 vs 52.6±5.09 vs 181.37±33.42,P<0.01),而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A、B组显着低于C组(2.53±1.11 vs 2.90±1.52 vs 4.27±0.57,P<0.05;1.29±0.46 vs 1.33±0.48 vs 2.30±0.98,P<0.05)。影像学指标上,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的相关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组间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A组与C组相关影像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二者的相关指标均优于B组(P<0.05)。在术后疗效损失方面,A组与C组相关指标同样的B组,而A组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A、B、C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以及矢状面指数指标的术后疗效损失依次为4.76±4.40 vs 8.03±3.71 vs3.91±3.19;1.68±0.84 vs 2.90±1.54 vs 1.76±1.04;3.23±6.94vs 7.12±6.15 vs 2.48±6.75,P>0.05)。另外,通过进行X线片复查三组均未见螺钉螺帽移位,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退钉现象的出现。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无论在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上还是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及以及矢状面指数等影像学指标上,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内固定的疗效都明显优于常规的经皮万向钉,而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二、Socan、Teno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can、Teno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2)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发展
        2.1.1 第一代脊柱内固定
        2.1.2 第二代脊柱内固定
        2.1.3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
        2.1.4 椎弓根螺钉
    2.2 胸腰段骨折的分型及发展
    2.3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
        2.3.1 手术入路的选择
        2.3.2 固定节段的选择与伤椎置钉
        2.3.3 伤椎椎体植骨
        2.3.4 微创脊柱外科
    2.4 网状meta分析
        2.4.1 定义与现状
        2.4.2 网状meta分析的两个学派
        2.4.3 网状meta分析的“三个假设”
        2.4.4 网状meta分析的实现
    2.5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评价指标
        3.3.1 疗效性指标
        3.3.2 安全性指标
    3.4 文献的筛选和数据的提取
    3.5 文献质量评价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检索结果
    4.2 文献质量评价
    4.3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
        4.3.1 网状证据关系图
        4.3.2 术后即刻Cobb角
        4.3.3 末次随访Cobb角
        4.3.4 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
        4.3.5 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
        4.3.6 术中失血量
        4.3.7 手术时间
        4.3.8 切口长度
        4.3.9 末次随访VAS评分
        4.3.10 两种模型下的拟合优度比较
        4.3.11 发表偏倚
第5章 讨论
    5.1 手术疗效性结果分析
    5.2 手术安全性结果分析
    5.3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介
致谢

(3)前入路与后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随访结果
    2.3 并发症
    2.4 典型病例
第三章 讨论
    3.1 胸腰椎损伤TLICS评分
    3.2 胸腰椎损伤AO分型及研究
    3.3 前后入路术式选择及进展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复元活血汤联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及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项目
        3.5 中医疗效判定
    4 统计学处理
    5 伦理学申明
研究结果
    1 病例脱落、排除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5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 安全性评估情况
分析与讨论
    1 胸腰椎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进展
    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术后腰背痛的认识
        2.1 病证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进展
    3 术后慢性腰痛的主要发病机制与危害
    4 现代医学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慢性腰背痛的治疗
    5 炎性因子与骨关节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6 复元活血汤及腰背肌功能锻炼作用机理分析及研究进展
        6.1 复元活血汤
        6.2 腰背肌功能锻炼
    7 本研究结果分析
        7.1 VAS评分结果及分析
        7.2 ODI评分结果及分析
        7.3 炎性指标结果及分析
        7.4 中医疗效评定及总有效率结果及分析
        7.5 安全性分析
        7.6 小结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中药治疗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腰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两种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
    2.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的比较
    3.伤椎骨性结构的改变
    4. 疼痛和功能评价
    5. 血清指标比较
    6. 多裂肌的损伤程度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的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术前影像学资料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一般处理
        2.5 术后康复
    3 术后疗效评价
        3.1 影像学指标评价
        3.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
    2 纳入病例数据比较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术前影像学观察指标比较
        2.3 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比较
    3 术后6 月临床疗效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与治疗记载
        1.1 中医学关于胸腰椎骨折的记载
        1.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基本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记载与临床应用
    2 现代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与治疗
        2.1 胸腰椎骨折发病特点
        2.2 胸腰椎骨折AO分型
        2.3 A1 型胸腰椎骨折常见致病原因
        2.4 A1 型胸腰椎骨折损伤机制
        2.5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A1 型胸腰椎骨折
    3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A1 型胸腰椎骨折的优势
        3.1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A1 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3.2 中医正骨手法代表之陇中正骨
        3.3 A1 型胸腰椎骨折协同治疗的结论分析
    4 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可能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3.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致谢
参与科研课题与发表学术论文

(8)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组间比较
        2.4.1 伤椎前缘高度比组间比较
        2.4.2 矢状面Cobb角组间比较
    2.5 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组内比较
        2.5.1 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的组内比较
        2.5.2 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组内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3.2 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的优缺点
    3.3 展望与不足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Wiltse 手术入路及术中植骨照片
    单侧组影像资料1例
    双侧组影像资料1例
附录3
致谢

(9)经皮短节段伤椎置钉与不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技术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脊柱载荷评分系统LSC评分的计算
    2.3 一般资料
    2.4 术前准备
    2.5 手术方法
    2.6 术后治疗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综述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处理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相关治疗及护理
    2.5 观察指标
    2.6 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3.2 疼痛评估相关指标比较
    3.3 影像学相关指标比较
4.讨论
    4.1 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4.2 经皮单平面螺钉的发展
    4.3 经皮邻椎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与其他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4.4 经皮邻椎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与其他术式的影像学指标比较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Socan、Teno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J]. 荆丹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0)
  • [2]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王艺澎. 吉林大学, 2021(01)
  • [3]前入路与后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疗效比较[D]. 霍祥祥. 延安大学, 2021(11)
  • [4]复元活血汤联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鸿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经皮与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J]. 高军胜,姚帅辉,李振涛,董晖,张冲,张陆.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0)
  • [6]两种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研究[D]. 胡学华.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D]. 施彦龙.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D]. 秦进.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9]经皮短节段伤椎置钉与不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曲明佳.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D]. 傅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Socan和Teno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