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网络的虚拟制造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关鹏[1](2018)在《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业呈现出以计算机为基础,以数字化信息为描述手段,以产品数字化开发为方法的新特征。相对于物理样机,数字化样机是在计算机上表达的产品数字化模型。数字化设计技术是数字化样机建立的手段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装备产品设计与开发领域。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是一种高效而经济地生产出高质量零件的现代加工技术。超高速磨削加工的实现载体是超高速磨削机床。东北大学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研究所于1996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功率超高速磨削试验台。试验台砂轮线速度可达250m/s,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推动了我国高速/超高速磨削研究的发展。由于当时设计和制造条件有限,在试验台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液体动静压轴承胶合,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振动以及加工精度降低等。如何使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超高速磨削机床数字化设计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超高速磨削试验台的改造提供设计基础和依据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以东北大学超高速磨削试验台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为技术支撑。通过理论,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和探讨磨削加工仿真方法,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及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整机动力学特性,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热结构耦合变形,超高速磨削试验台虚拟加工仿真系统构建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使用有限元方法对超高速磨削加工进行仿真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磨削加工仿真的可行性。提出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超高速磨削加工宏观仿真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详述。在不同磨削参数条件下,对磨削力和磨削温度进行仿真计算,并对仿真结果予以分析。使用三向测力仪与热电偶对磨削力与磨削温度进行测量实验,将仿真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仿真方法的正确性。(2)对超高速磨削试验台关键部件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进行动态特性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使用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液体动静压轴承油膜进行压力场与温度场仿真分析,描述不同参数影响下油膜承载特性变化。以小扰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油膜支撑刚度与阻尼计算模型。在融入油膜支撑刚度和阻尼参数情况下,使用有限元方法对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进行有限元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对主轴系统进行固有频率测量实验,验证仿真分析方法正确性,并指出所分析对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3)对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整机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对机械结构中结合部对其动力学特性影响进行分析。对超高速磨削试验台中存在的不同结合部进行等效替代分析与数值计算。建立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整机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整机动静态特性分析。对机床整机进行固有频率测量实验,验证仿真分析方法正确性,并指出所分析对象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4)结合前文所进行的磨削加工仿真分析和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轴承油膜温度场仿真分析,对主轴系统进行热结构耦合变形求解。在不同磨削参数条件下根据主轴系统热源差异,使用有限元方法对主轴系统进行三维温度场求解,进而对主轴系统进行热结构耦合变形求解,分析其在多场条件影响下的位移变化。(5)构建基于网络的超高速磨削试验台虚拟加工仿真系统,提出仿真系统的层次构架及开发流程。对虚拟加工几何仿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建模语言的解决方法。使用Matlab网络接口功能,对虚拟加工物理参数仿真模块进行开发和编程,实现磨削加工物理参数仿真功能。
颜媛媛[2](2018)在《VR虚拟现实的理念实现与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现实技术正从贵族化走向平实,从试验室走入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最伟大的革命是数字化技术的推广,那么最伟大的数字化技术成果就是虚拟现实。这一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此我们的生活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世界。两种世界的不断交织,闪现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火花。探索虚拟世界的奥秘成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一部分。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从最初的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到当今百花齐放的X3D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VR技术作为经典的呈现方式是当今所有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本源。鉴于此,课题重点分析了VR的技术细节。同时也兼顾了当今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构造平台,并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了详细的讲解。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最大的特色是注重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采用大量的图例配合具体的研究或设计实例。可以为虚拟现实研究人员提供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
罗锡文,廖娟,邹湘军,张智刚,周志艳,臧英,胡炼[3](2016)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保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中国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作业和管理等环节,使农业机械装备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介绍了参数化设计、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并行协同设计等农机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与网络制造等农机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田间管理等农业机械作业的关键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调度等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信息化的不足,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创新,该文建议,应突破一批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导航协调控制技术及农业装备现场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大田和设施农业生产作业系统、果园作业智能装备和畜禽水产精准生产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构建一批水肥药田间精准作业系统、畜禽水产自动饲喂系统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农业机械精准作业系统,从而进一步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杨志立[4](2011)在《数字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数字制造技术的内涵与关键技术,并简要介绍了数字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对我国数字制造技术的发展及职业院校针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王剑锋,蔡黔鹰,韩赢[5](2010)在《基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是一个现代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同时对物质、信息和知识进行处理的产业,这种情况下,是否能确实有效地协调设计与制造各阶段的关系,成为寻求企业整体全局最优效益的必要途径。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出现,虚拟制造技术应运而生,信息化制造将成为现代制造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论述了先进制造技术中虚拟制造技术特点、发展概况,以及信息化环境中虚拟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
陈敏[6](2009)在《基于X3D技术构建机械制造技术虚拟装配实验室研究》文中提出虚拟实验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验环境,具有交互性好,沉浸感强、制作和使用方便等特点。机械制造技术虚拟装配实验室是一种开放的实验室,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验坏境,其设计与应用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并能提高协作性。参与虚拟实验的人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学习、开拓了思维并能提高协作性。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虚拟实验的发展,应用到教学领域很好的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对虚拟现实和虚拟实验等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X3D技术的特性和优越性。对系统开发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分析,提出并制定了实现虚拟实验系统的方案和技术路线。对基于X3D的虚拟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开发做了详细论述。在虚拟实验平台开发中,3D建模和系统交互功能的实现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基于X3D的建模原理及方法方而,文中做了理论性研究和说明,并分析了利用AutoCAD、3DMAX、X3D进行三维虚拟实验建模的优点以及过程。在交互功能实现原理及方法方面,以交互实例来论述了交互功能实现的理论和过程。对构建基于X3D的虚拟装配中的碰撞检测与干涉的关键技术提出了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文中还对虚拟实验系统的构建优化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慕灿[7](2008)在《虚拟制造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制造业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改进产品功能、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售后服务已经成为制造业面临的共同任务。虚拟制造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对制造过程进行仿真,从而对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性能分析、生产管理和调度、售后服务作出综合评价,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开发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本文介绍了虚拟制造技术的产生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虚拟制造的定义和分类,讨论虚拟制造技术的特点和技术基础,研究虚拟制造的主要支撑技术及其与其他相关技术的关系,给出虚拟制造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实例,指出目前我国虚拟制造技术发展在宏观上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和科研经费紧缺等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虚拟制造技术发展的战略和建议:1.高度重视和全面规划;2.实施和完善基础工程;3.以企业需求为切人点,逐步推广虚拟制造技术;4.重视人才培养。以期推动我国虚拟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王成勇[8](2007)在《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研究国内外模具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模具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将模具产业的发展放在制造业全球化背景下,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结合多种先进制造理论,提出采用模具动态联盟(MDA)的思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提升我国模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分布式协同技术搭建模具企业的协作联盟平台,组建虚拟的模具生产集群,通过共享各自优势的模具设计人才资源和模具制造设备资源,使中小模具企业能够实现群体协作,完成复杂的成套模具生产任务,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MDA是中小模具企业提高敏捷性、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基于Web的MDA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动态联盟方式下实现模具分布式协同设计、协同工艺和网络制造所涉及的关键支撑技术。在MDA的组建技术方面,主要讨论了盟员优选问题、协同数据管理问题和专业网络门户技术。模具盟员选择的约束条件复杂,对盟员能力的评定指标众多,其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而且各评定指标之间又有主次层级关系。因而,模具盟员选择属于模糊多目标决策问题,本文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对模具盟员的多项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实现模具动态联盟的盟员优选。为了实现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产品数据的管理。提出将传统的PDM技术延伸至网络,形成基于网络的协同数据管理(cPDM),并对cPDM的相关开发技术进行了讨论,描述了cPDM在MDA系统中的数据管理功能以及实现模具数据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在服务平台的搭建技术方面,研究了目前主流的网络门户(Web Portal)开发技术,提出在通用门户平台中增加模具相关的支撑组件和协同工具,构成专业化的网络门户,即MDA网络服务平台。在异构模具CAD模型数据交换与共享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交换模型,即专用接口模型和通用接口模型,指出在MDA中应优先选用通用交换模型。研究了适合通用数据交换的STEP中性文件建模语言,提出基于专业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快速提取方案,该方案可以在不改变STEP数据格式、不扩展图元类型定义的情况下,利用STEP规范的特征命名机制直接嵌入模具专业语义标记,实现快速准确的特征识别和提取。文中以一副典型的模具型腔三维STEP数据作为实例,详细描述了该方案的实现过程及相关算法,并开发了Java APPLET样例程序。为了减小模具三维模型数据量,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实现三维模型异地同步协同浏览,研究了三维模型的轻量化技术。通过对常用三维CAD软件中的轻量化技术和国际组织制定的中性轻量化模型规范的研究,本文利用各轻量化技术的API接口,将轻量化图形数据解析内核以ActiveX形式进行集成,开发出集成的轻量化模型浏览器,供盟员脱离专业CAD设计环境,直接浏览多种格式的模具轻量化模型。为了便于在MDA中将数据集中存储和提取,研究了将模具中性数据交换模型STEP数据与轻量化模型Web3D数据进行集成,形成具有中性交换功能和网络显示功能的单一文件;开发了基于整体封装集成方案的中间件,中间件利用XML DOM技术实现数据封装、解析、提取与还原。在模具协同设计方面,提出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同步协同设计方案。该方案将各客户端CAD软件的交互操作命令采用宏录制的方法提取出来,形成文本格式的命令流,以本文所开发的组播中间件为协同工具,在设计群组内组播命令流,实现动态联盟环境下的模具同步协同设计。在模具协同工艺讨论方面,研究了多用户共享的三维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了共享桌面和共享屏幕技术的不足,提出共享三维交换矩阵的模具模型远程同步浏览方案,开发了具有多用户同步浏览功能的模具工艺协同工具。为了在动态联盟中实现模具的网络制造,研究了适合网络制造的开放式数控系统STEP-NC,通过对STEP-NC规范的XML格式数控程序的分析,并借助开放源码的Java程序开发了三维XML刀路数据可视化工具,支持三维刀路在线检视。同时,还提出一种真实感模具加工过程切削效果动态仿真方法,便于模具专家通过动态联盟网络平台查看模具型面、型腔等关键部位的数控切削效果,介绍了动态仿真文件的合成技术。
邓静[9](2007)在《网络化制造及其教学集成系统》文中提出当前,网络化制造已成为国际制造业竞争的焦点,积极推广网络化制造技术是迅速提升我国制造业,使其脱离低端地位的重要途径。网络化制造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构建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信息化、自动化、模块化的实验体系结构,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本文在对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和应用实施方法的介绍中,重点阐述了参考模型视图的构成、面向独立企业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以及网络系统应用工程需求分析、总体设计、项目管理及实施、运行、维护等。在对作为网络化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数控加工技术的研究中,作者首先对网络化数控系统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相关说明,然后就网络化数控加工技术的组成、基础工作框架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当前流行的一些网络化数控CNC、DNC系统的重要功能。在以上学习、探讨的基础上,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数控实训中心的网络建设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建立一种集网络制造、网络制造教学及研究为一体的网络集成系统,称之为“网络化制造及教学集成系统”,并初步研究了该集成系统实验平台的总体结构。建立、探索该集成系统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搭建起一个集网络制造、教学、研究为一体的实用性平台,以同时满足企业、教学科研单位生产、培养人才及开展科研工作的需求。
井浩[10](2007)在《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化制造是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制造全球化的挑战,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企业群体)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是一个支持网络化制造的企业间协同支撑环境,它为实现大范围异构分布环境下的企业间协同提供基础软硬件环境、相关协议、公共服务、使能工具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同时为企业间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资源共享提供透明、一致的信息访问与应用互操作手段,为实现不同企业间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与制造资源共享提供支持。开展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本论文课题以国家863计划项目“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开发与应用”为背景,以支撑区域网络化制造应用为目标,深入研究了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若干关键技术,包括VPN、XML、Web服务、WSRF、制造资源建模与封装、应用系统集成、集成平台门户开发、制造知识发现等技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的开发。作者的主要研究开发工作与贡献如下:在深入分析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六层体系结构,为区域性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制造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系统地建立了网络化制造资源层次结构模型,提出了遵循Web服务资源框架(WSRF)规范封装制造资源的新方法,可把制造资源封装成符合WS-Resource结构的制造网格服务,通过集成平台的Web服务系统发布,为实现异构分布环境下制造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提出并实现了集成平台门户的系统结构,以及基于WSRF的集中认证系统解决方案,可实现用户身份集中验证与授权的统一机制,以及对制造资源服务级的访问控制。应用模块化门户网站设计技术,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可根据用户级别以及系统安全需要进行灵活控制,减小了权限管理的负担和代价。提出了基于门户、以流程为中心的网络化制造服务导航系统,给出并实现了主要算法。提出并实现了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集成框架,以及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中间件算法,包括集成事务管理引擎和SOAP路由器算法。提出了一种融合Web服务与网格技术,基于WSRF的网络化制造应用集成框架模型,为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虚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Web的制造知识检索系统体系结构,包括一系列支持知识共享以促进网络化制造协作的机制。建立了基于五元组的语义信息检索模型,提出了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测试方法。开发实现了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并投入实际运行。该平台包括访问、应用服务、通用服务、工具集、资源和基础六层。其中:基础层提供集成平台运行的基础硬件、软件支撑环境。资源层提供成员企业可共享的制造资源。工具集层包括实现资源整合所需支持工具。通用服务层提供集成平台的一系列共性基础服务。应用服务层以门户的形式连接了产品创新设计、开放式制造和网络化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三:大应用系统。用户访问层提供了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统一的单点登录用户界面。本论文课题的研究开发成果,将对我国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网络的虚拟制造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网络的虚拟制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超高速磨削加工研究概述 |
1.2.1 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特点 |
1.2.2 超高速磨削加工关键技术 |
1.2.3 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数字化样机技术在机床设计领域应用 |
1.3.1 国外数字化样机技术在机床设计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数字化样机技术在机床设计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
1.4 虚拟加工仿真技术研究方法 |
1.4.1 虚拟加工几何仿真研究方法 |
1.4.2 虚拟加工几何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虚拟加工物理仿真研究方法 |
1.4.4 虚拟加工物理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有限元技术的磨削加工宏观仿真研究 |
2.1 前言 |
2.2 磨削加工过程及机理 |
2.2.1 磨削加工过程要素 |
2.2.2 磨削力与磨削温度 |
2.2.3 超高速磨削机理 |
2.3 有限元方法求解高速碰撞问题 |
2.3.1 砂轮与工件高速碰撞现象解释 |
2.3.2 空间域离散方法 |
2.3.3 时间域离散方法 |
2.4 磨削加工过程宏观仿真分析 |
2.4.1 有限元分析几何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2.4.2 仿真材料参数与边界条件确定 |
2.4.3 仿真结果分析 |
2.5 磨削力与磨削温度测量实验研究 |
2.5.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2.5.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高速磨削主轴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3.1 前言 |
3.2 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结构分析 |
3.3 液体动静压轴承油膜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
3.3.1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原理 |
3.3.2 轴承油膜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3 轴承油膜压力场与温度场求解 |
3.3.4 仿真参数对油膜支承特性影响 |
3.3.5 轴承-转子结合部动力学参数计算 |
3.4 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3.4.1 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模态分析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动态特性测试 |
3.5.1 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组成 |
3.5.2 动态特性测试参数及条件设置 |
3.5.3 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高速磨削主轴系统热结构耦合分析 |
4.1 前言 |
4.2 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热结构耦合求解方程 |
4.2.1 导热微分方程 |
4.2.2 定解条件 |
4.2.3 热弹性变形基本方程 |
4.3 液体动静压轴承油膜温度场仿真分析 |
4.3.1 换热系数计算 |
4.3.2 不同参数下油膜温度场仿真结果 |
4.4 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热结构耦合分析 |
4.4.1 液体动静压主轴系统热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2 材料属性与边界条件设定 |
4.4.3 热结构耦合变形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整机动态特性分析 |
5.1 前言 |
5.2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整机建模与结合部分析 |
5.2.1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整体结构与模型建立 |
5.2.2 结合部等效动力学模型 |
5.2.3 超高速试验台结合部动力学参数计算 |
5.3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5.3.1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整机有限元模型建立 |
5.3.2 结合部等效动力学模型有限元处理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整机动态特性测试 |
5.4.1 实验过程及结果 |
5.4.2 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网络的超高速磨削试验台虚拟加工仿真研究 |
6.1 前言 |
6.2 仿真系统层次结构 |
6.2.1 主要功能工作流程 |
6.2.2 仿真系统开发方法及流程 |
6.3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网络化建模 |
6.3.1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三维实体建模 |
6.3.2 模型转换处理 |
6.3.3 工件和砂轮线框建模 |
6.4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加工几何仿真关键技术 |
6.4.1 基于正则表达式数控代码编译 |
6.4.2 机床主要运动部件碰撞检测 |
6.4.3 工件材料去除 |
6.4.4 仿真系统界面与功能 |
6.5 基于网络的虚拟加工系统物理参数仿真功能开发 |
6.5.1 Matlab的Web原理与开发流程 |
6.5.2 基于网络的超高速磨削试验台虚拟加工物理参数仿真系统结构 |
6.5.3 磨削参数计算脚本文件建立 |
6.5.4 仿真系统界面开发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作者简介 |
(2)VR虚拟现实的理念实现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虚拟现实的相关概念 |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 |
2.2 行业前景 |
2.3 主要技术 |
2.3.1 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 |
2.3.2 显示 |
2.3.3 声音 |
2.3.4 感觉反馈 |
2.3.5 语音 |
2.4 VR重要特征 |
2.5 虚拟制造技术 |
2.5.1 定义虚拟制造 |
2.5.2 虚拟制造技术与其它先进制造技术的关系 |
3 VR理念实现 |
3.1 关键技术 |
3.1.1 实物虚化 |
3.1.2 虚物实化 |
3.2 高性能数字技术 |
3.3 强大的软硬件支撑 |
3.3.1 虚拟环境制造器 |
3.3.2 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 |
3.3.3 数据接口 |
3.4 国内VR技术教育案例现状 |
4 VR教育理念 |
4.1 VR教育理念引入 |
4.2 VR学科的教育方法 |
4.2.1 技术性特征 |
4.2.2 应用性特征 |
4.2.3 分类性特征 |
4.3 可穿戴屏幕虚拟仿真引入 |
4.3.1 技术性特征 |
4.3.2 应用性特征 |
4.3.3 类别性特征 |
4.4 专用传感器技术 |
4.4.1 技术性特征 |
4.4.2 应用性特征 |
4.4.3 分类性特征 |
4.5 视力虚拟现实技术 |
4.5.1 技术性特征 |
4.5.2 应用性特征 |
4.5.3 类别性特征 |
4.6 真实画面视频技术 |
4.6.1 技术性特征 |
4.6.2 应用性特征 |
4.6.3 类别性特征 |
5 教学研究策略 |
5.1 教学案例实践体验 |
5.2 虚拟教学环境平台的搭建 |
5.3 VR时代实践教学的机遇 |
5.3.1 实践教学环境的虚拟化 |
5.3.2 实践教学时空的自由化 |
5.3.3 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和实践兴趣 |
5.3.4 实现情境化教学 |
5.4 VR时代开展实践教学的挑战 |
5.4.1 相关案例与教学研究 |
5.4.2 虚拟成瘾以及道德挑战 |
5.5 实践教学的对策 |
5.5.1 政府和行业携手共同促进技术的发展 |
5.5.2 深入拓展教学应用 |
5.5.3 教师对学生正确认识虚拟和现实关系要进行引导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VR推进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设计水平 |
1.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1.2 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 |
1.3 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并行协同设计 |
1.4 农机产品的虚拟设计 |
2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
2.1 柔性制造技术(FMT) |
2.2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技术 |
2.3 农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
2.4 面向农机制造资源管理的ERP技术 |
2.5 虚拟制造与网络制造技术 |
2.6 农机产品的定制 |
3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及作业水平 |
3.1 农情信息采集 |
3.1.1 土壤信息采集 |
3.1.2 作物长势信息采集 |
3.1.3 作物病虫害信息采集 |
3.2 农业机械导航 |
3.3 农业机械作业 |
3.3.1 耕整 |
3.3.2 种植 |
3.3.3 田间管理 |
3.3.4 收获 |
3.3.5 干燥 |
4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管理及调度水平 |
4.1 农业机械管理 |
4.2 农业机械调度 |
5 结论 |
(5)基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信息化制造 |
1.1 虚拟制造技术 |
1.2 基于网络的远程制造 |
2 网络时代的企业虚拟化 |
2.1 虚拟企业 |
2.2 虚拟制造 |
3 网络化虚拟制造应用的现实思考 |
3.1 全局意义上的规划和引导 |
3.2 现实企业的创新与突破 |
3.3 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4 结论 |
(6)基于X3D技术构建机械制造技术虚拟装配实验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虚拟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虚拟实验技术研究 |
2.1 虚拟实验技术的分类 |
2.1.1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 |
2.1.2 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技术 |
2.1.3 基于网络的虚拟技术 |
2.1.4 混合型虚拟现实技术 |
2.2 虚拟实验类型 |
2.2.1 演示型虚拟实验 |
2.2.2 交互式虚拟实验 |
2.3 虚拟实验的技术 |
2.3.1 虚拟实验场景建模技术 |
2.3.2 虚拟实验交互技术 |
2.3.3 虚拟实验中的实时显示处理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特征建模-AutoCAD、3DAMAX与VRML/X3D的应用研究 |
3.1 AutoCAD建模 |
3.1.1 AutoCAD概述 |
3.1.2 AutoCAD建模 |
3.1.3 AutoCAD建模时应注意的问题 |
3.2 3DSMAX建模 |
3.2.1 3D Studio MAX简介 |
3.2.2 3DSMAX建模的优点 |
3.2.3 3DSMAX建模功能 |
3.3 VRML/X3D建模 |
3.3.1 VRML/X3D技术概述 |
3.3.2 X3D工作原理 |
3.3.3 X3D建模的优点 |
3.4 利用AutoCAD、3DSMAX、X3D组合精确建模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基于X3D实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虚拟装配实验系统的构建 |
4.1 基于X3D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虚拟装配实验室的总体设计 |
4.1.1 基于X3D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虚拟装配实验场景建模流程 |
4.1.2 系统的结构设计 |
4.1.3 基于X3D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虚拟装配实验的总体设计步骤 |
4.1.4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虚拟装配实验系统的构成 |
4.1.5 网站的结构设计 |
4.2 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 |
4.2.1 三维场景模型构建机制 |
4.2.2 X3D场景制作过程 |
4.2.3 三维场景功能的实现 |
4.2.4 在虚拟环境中添加光照 |
4.2.5 在虚拟环境中添加声音 |
4.3 虚拟实验系统交互功能的实现 |
4.3.1 X3D实现交互功能的原理 |
4.3.2 基于X3D的动态交互建模的方法 |
4.3.3 虚拟实验交互功能的实现 |
4.3.4 摄像机的创建 |
4.4 浏览器的构建 |
4.4.1 浏览器概述 |
4.4.2 浏览方式的实现 |
4.4.3 视点切换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虚拟装配实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5.1 基于虚拟装配的碰撞检测算法研究与实现 |
5.1.1 X3D的碰撞检测模型 |
5.1.2 碰撞检测算法描述 |
5.1.3 包围盒算法 |
5.1.4 面向虚拟装配的分层精确碰撞检测算法 |
5.1.5 基于X3D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虚拟装配实验碰撞检测的实现 |
5.2 装配过程干涉的解决 |
5.3 机械制造课程虚拟装配实验构建过程中的其它关键技术 |
5.3.1 虚拟场景的优化技术 |
5.3.2 空间复杂精确模型的建立与优化技术 |
5.3.3 其它场景文件的压缩与优化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总结及进一步的工作 |
6.1 研究总结 |
6.2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虚拟制造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虚拟制造产生的背景 |
1.1.1 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动力 |
1.1.2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虚拟制造的出现成为可能 |
1.1.3 世界政治局势的转变为虚拟制造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 |
1.2 研究意义 |
1.2.1 我国制造业现状 |
1.2.2 研究虚拟制造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二章 虚拟制造及其特点 |
2.1 传统的制造模式 |
2.1.1 传统的制造模式开发流程 |
2.1.2 传统制造模式存在的问题 |
2.2 虚拟制造的定义 |
2.2.1 虚拟制造的提出 |
2.2.2 虚拟制造的定义 |
2.3 虚拟制造的分类 |
2.3.1 以设计为中心的虚拟制造 |
2.3.2 以生产为中心的虚拟制造 |
2.3.3 以控制为中心的虚拟制造 |
2.4 虚拟制造的特点 |
2.4.1 虚拟的产品及制造环境 |
2.4.2 分布式的协同工作环境 |
2.4.3 柔性的组织形式 |
2.4.4 建模与仿真 |
2.5 虚拟制造与实际制造的关系 |
2.6 虚拟制造的技术基础 |
2.7 虚拟制造的功能要求 |
2.8 虚拟制造的理论体系 |
2.8.1 开放机理 |
2.8.2 分布机理 |
2.8.3 动态机理 |
2.8.4 并行机理 |
2.8.5 集成机理 |
2.8.6 人机和谐机理 |
第三章 虚拟制造的主要支撑技术 |
3.1 建模技术 |
3.1.1 模型分类 |
3.1.2 虚拟制造对模型的要求 |
3.1.3 模型的层次关系 |
3.1.4 主要建模方法 |
3.2 仿真技术 |
3.2.1 加工过程仿真 |
3.2.2 虚拟加工 |
3.3 虚拟现实技术 |
3.3.1 虚拟现实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
3.3.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
3.3.3 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
3.3.4 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 |
3.3.5 虚拟现实工具 |
3.4 其它相关技术 |
3.4.1 精益生产 |
3.4.2 并行工程 |
3.4.3 敏捷制造 |
3.4.4 绿色制造 |
3.4.5 智能制造 |
第四章 虚拟制造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
4.1 产品设计 |
4.1.1 产品的外形设计 |
4.1.2 产品的广告与漫游 |
4.1.3 产品装配仿真 |
4.1.4 布局设计 |
4.1.5 模具制造 |
4.2 产品加工 |
4.2.1 加工工艺仿真 |
4.2.2 加工过程仿真 |
4.2.3 企业生产过程仿真与优化 |
4.2.4 钢管行业 |
4.2.5 家电生产 |
4.3 产品及生产线测试 |
4.3.1 虚拟样机和产品工作性能评测 |
4.3.2 虚拟质量检测 |
4.3.3 虚拟仪器VI(Virtual Instruments) |
4.3.4 生产线诊断 |
4.4 虚拟企业 |
4.4.1 虚拟企业的特点 |
4.4.2 虚拟企业的必要条件 |
4.5 虚拟制造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研究 |
4.5.1 基于CATIA的虚拟零件设计 |
4.5.2 基于CATIA的虚拟装配设计 |
4.5.3 基于CAXA的可乐瓶底模具的虚拟加工 |
第五章 我国虚拟制造技术发展策略及建议 |
5.1 我国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 |
5.1.1 二十一世纪制造业的重要性 |
5.1.2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5.2 虚拟制造技术尚存在的问题 |
5.3 我国虚拟制造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5.4 我国发展虚拟制造技术的策略及建议 |
5.4.1 高度重视和全面规划 |
5.4.2 实施和完善基础工程 |
5.4.3 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逐步推广虚拟制造技术 |
5.4.4 立足实用,稳步发展 |
5.4.5 企业方面 |
5.4.6 政府方面 |
5.4.7 科研方面 |
5.4.8 加强同国外有关研究机构的联系 |
5.4.9 重视人才培养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成果 |
6.2 后续研究方向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我国模具产业的现状 |
1.2.2 中小模具企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 |
1.2.3 模具动态联盟生产模式的优点 |
1.2.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2.5 课题来源 |
1.3 动态联盟产生背景及其技术特征 |
1.3.1 动态联盟的产生背景 |
1.3.2 动态联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
1.3.3 动态联盟的特征与内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5 动态联盟的应用情况 |
1.6 基于Web的动态联盟相关支撑技术 |
1.6.1 分布式对象技术和B/S、C/S模式 |
1.6.2 产品数据表达与共享技术 |
1.6.3 虚拟现实技术 |
1.6.4 组播技术 |
1.7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模具动态联盟组建技术 |
2.1 模具动态联盟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及关键技术 |
2.1.1 模具动态联盟组建的动因 |
2.1.2 模具动态联盟网络服务平台的功能 |
2.1.3 模具动态联盟网络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
2.2 动态联盟组建过程中的盟员选择 |
2.2.1 盟员选择的过程模型 |
2.2.2 盟员选择技术的研究现状 |
2.3 模具盟员选择算法及其实现 |
2.3.1 AHP法的数学模型 |
2.3.2 AHP法的计算方法 |
2.3.3 模具盟员选择问题层次模型 |
2.3.4 模具盟员的选择算例 |
2.3.5 模具盟员选择的模糊群决策问题 |
2.4 协同数据管理(cPDM) |
2.4.1 cPDM的三种支撑技术 |
2.4.2 模具动态联盟协同数据管理的关键要素 |
2.5 模具动态联盟服务平台的网络门户技术 |
2.5.1 门户技术概述 |
2.5.2 门户开发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具动态联盟数据共享与交换 |
3.1 模具协同设计过程中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概述 |
3.1.1 模具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的提出 |
3.1.2 基于模具专业语义的STEP数据共享及特征提取 |
3.2 模具协同设计服务平台的共享机制 |
3.3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模式选择 |
3.3.1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交换与共享需求分析 |
3.3.2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共享交换模型 |
3.4 模具模型数据表达 |
3.4.1 模具数字模型结构定义 |
3.4.2 模具模型实例 |
3.5 中性三维 CAD建模语言 |
3.5.1 EXPRESS语言特点 |
3.5.2 EXPRESS语言规范 |
3.6 STEP数据结构及实现数据交换的方法 |
3.6.1 STEP标准的体系 |
3.6.2 STEP数据交换实现方法 |
3.6.3 STEP AP203应用协议数据格式 |
3.7 模具 STEP文件关键特征数据的提取 |
3.7.1 STEP数据中图元特征识别和关键提取算法研究 |
3.7.2 基于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快速提取 |
3.7.3 数据检索流程 |
3.8 基于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的提取和重构中间件设计 |
3.8.1 中间件运行模式及开发环境 |
3.8.2 中间件程序实现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具动态联盟三维数据轻量化与数据集成 |
4.1 三维数据轻量化技术概述 |
4.1.1 三维数据轻量化问题的提出 |
4.1.2 三维数据轻量化技术的现状 |
4.1.3 模具动态联盟协同工艺对轻量化技术的需求 |
4.2 主流三维 CAD软件对轻量化技术的支持 |
4.2.1 UG的轻量化技术 |
4.2.2 SolidWorks的轻量化技术 |
4.2.3 Pro/ENGINEER的轻量化技术 |
4.2.4 CATIA的轻量化技术 |
4.3 常用中性三维轻量化格式及其在模具动态联盟中的应用 |
4.3.1 中性三维轻量化格式对模具动态联盟的重要性 |
4.3.2 Acrobat 3D |
4.3.3 VRML与Web3D |
4.4 Web3D与STEP数据的集成 |
4.4.1 两种数据集成的必要性 |
4.4.2 STEP的XML表示 |
4.4.3 Web3D与STEP集成方案 |
4.4.4 整体封装集成方案的中间件功能及数据共享流程 |
4.5 常用三维轻量化数据集成浏览器的开发 |
4.5.1 三维轻量化模型集成浏览器的功能 |
4.5.2 三维轻量化模型集成浏览器的开发思想和实现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 |
5.1 动态联盟环境下的模具分布式协同设计 |
5.2 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系统框架 |
5.3 组播技术 |
5.4 命令流组播的实现 |
5.4.1 基于 JAVA的 IP组播实现 |
5.4.2 建立命令流组播的关键代码 |
5.5 基于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群的建立及运行控制 |
5.6 命令流组播中间件开发实例 |
5.6.1 CAD命令流的提取与封装 |
5.6.2 中间件的功能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的模具专家在线讨论工具 |
6.1 基于Web的同步协同浏览技术概述 |
6.1.1 网络环境下协同工艺讨论的关键技术 |
6.1.2 三维协同浏览开发技术 |
6.2 典型协同浏览与同步交互方案 |
6.2.1 基于共享屏幕的协同浏览方案 |
6.2.2 基于共享桌面的协同浏览方案 |
6.2.3 基于模型复制的协同浏览方案 |
6.3 共享变换矩阵的协同浏览解决方案 |
6.3.1 共享变换矩阵的协同浏览原理 |
6.3.2 共享浏览的模型选择 |
6.4 基于 Java 3D的三维协同浏览开发技术 |
6.4.1 三维空间几何变换的图形学原理 |
6.4.2 三维场景图中对象的定义及控制 |
6.5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协同浏览的实现 |
6.5.1 三维协同浏览工具的功能框图 |
6.5.2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的关键代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的网络制造 |
7.1 模具的网络化制造及其关键技术 |
7.2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网络制造对开放式数控技术的需要 |
7.2.1 现有数控技术在模具网络制造中的不足 |
7.2.2 开放式数控系统STEP-NC在模具网络制造中的优势 |
7.3 STEP-NC数控程序文件格式 |
7.3.1 STEP-NC两种应用模型 |
7.3.2 基于ISO 10303 Part 21的STEP-NC物理文件格式 |
7.3.3 STEP-NC数控程序的XML描述 |
7.4 基于Web的数控加工刀路运动仿真 |
7.4.1 刀路运动仿真与校验目的 |
7.4.2 基于 JAVA的刀路运动仿真工具的程序实现 |
7.5 真实感模具型面加工过程切削效果的动态检验 |
7.5.1 真实感数控切削过程仿真的优点 |
7.5.2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数控程序开发及仿真结果的制作发布流程 |
7.5.3 真实感数控仿真动画技术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专着 |
(9)网络化制造及其教学集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选题背景 |
1.1 网络化制造产生的背景和原由 |
1.2 网络化制造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关键技术 |
1.3 网络化制造是国际制造业竞争的焦点 |
1.4 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网络化制造业的决心、政策措施 |
1.5 网络化制造系统应用实例 |
1.6 迅速推广网络化制造技术的捷径——网络教学 |
1.7 网络化制造及其教学集成系统的提出 |
1.8 网络化制造及其教学集成系统国内外及我省研究现状 |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10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创新特色 |
1.11 本课题在我院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
1.12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的研究及应用实施方法 |
2.1 体系结构 |
2.1.1 概念及参考模型视图构成 |
2.1.2 面向独立企业的网络化制造系统体系结构 |
2.2 网络化制造系统应用实施方法 |
2.2.1 概述 |
2.2.2 网络化制造系统应用工程的需求分析 |
2.2.3 网络化制造系统应用工程的总体设计 |
2.2.4 项目管理 |
2.2.5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实施、运行和维护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化数控加工技术 |
3.1 概述 |
3.2 网络化数控系统的发展及我国现状 |
3.3 网络化数控加工技术组成 |
3.4 网络化数控的基础工作框架 |
3.5 网络化数控系统的构架 |
3.6 网络化数控技术的一些研究 |
3.7 网络化数控加工技术模型研究与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贵州师范大学机电学院实训中心网络制造及教学集成系统建设规划设计 |
4.1 前言 |
4.2 我院现状 |
4.3 网络化制造及教学集成系统总体规划及目标 |
4.3.1 系统需求分析及可行性报告的撰写 |
4.3.2 系统总体结构规划设计 |
4.3.3 一些相关技术的解决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化制造及其教学集成系统平台设计 |
5.1 平台总体构思与总体结构 |
5.2 平台的建设内容和技术 |
5.3 项目的创新与特色以及预期成果 |
5.4 主界面的一些简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
1.2.2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 |
1.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发展 |
1.3.1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概念 |
1.3.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关键技术 |
1.3.3 国内外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研究情况 |
1.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5 论文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的章节安排和技术路线 |
1.7 论文创新之处 |
1.8 本章小结 |
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需求分析 |
2.2.1 功能性需求 |
2.2.2 非功能性需求 |
2.2.3 可用性需求 |
2.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数学模型 |
2.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 |
2.4.1 软件体系结构理论描述 |
2.4.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总体结构 |
2.4.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功能详述 |
2.4.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技术体系 |
2.5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网络支撑结构 |
2.5.1 VPN技术概述 |
2.5.2 基于VPN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网络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3 企业制造资源建模与封装 |
3.1 引言 |
3.2 Web服务资源框架技术原理 |
3.2.1 WSRF技术架构和核心规范 |
3.2.2 WSRF的资源管理模式 |
3.3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内涵和分类分析 |
3.3.1 制造资源的定义 |
3.3.2 网络化制造中制造资源的特点 |
3.3.3 网络化制造对制造资源的功能要求 |
3.3.4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分类 |
3.4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制造资源层次模型 |
3.5 基于WSRF的制造资源封装 |
3.5.1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属性分析 |
3.5.2 基于XML的资源模型 |
3.5.3 应用WSRF实现制造资源的封装 |
3.6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研究开发 |
4.1 引言 |
4.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系统功能结构 |
4.2.1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的功能分析 |
4.2.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的功能结构 |
4.2.3 网络化制造门户网站的功能特点 |
4.3 基于UML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建模 |
4.3.1 系统用例图 |
4.3.2 系统类图 |
4.4 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
4.4.1 基于WSRF的单点登录系统 |
4.4.2 服务导航系统设计 |
4.4.3 模块化门户网站设计 |
4.4.4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
4.4.5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Web服务的企业应用系统集成 |
5.1 引言 |
5.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特征 |
5.3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 |
5.4 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集成框架与关键技术 |
5.4.1 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EAI框架 |
5.4.2 集成架构关键技术分析 |
5.5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中间件设计 |
5.5.1 应用集成事务管理引擎的主要算法与实现 |
5.5.2 SOAP路由器开发 |
5.6 基于WSRF的网络化制造应用集成框架 |
5.6.1 基于WSRF的虚拟企业内应用集成 |
5.6.2 基于WSRF的虚拟应用集成 |
5.7 本章小节 |
6 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知识发现 |
6.1 引言 |
6.2 语义Web技术简介 |
6.2.1 语义Web的概念与体系结构 |
6.2.2 语义Web的研究现状 |
6.3 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系统体系结构 |
6.4 基于语义的Web信息检索改进模型 |
6.4.1 基于语义的Web信息检索模型的支撑技术 |
6.4.2 一种基于五元组的语义信息检索模型 |
6.4.3 一种领域模型的语义树生成算法 |
6.4.4 一种基于OST的语义互操作推理算法 |
6.5 一种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测试方法 |
6.6 本章小节 |
7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实例研究 |
7.1 引言 |
7.2 项目研究背景和目标 |
7.3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组成 |
7.4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
7.5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
7.6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门户 |
7.7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基础服务系统 |
7.7.1 集成平台管理系统 |
7.7.2 集成平台服务导航系统 |
7.7.3 集成平台知识发现系统 |
7.8 本章小节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引言 |
8.2 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网络的虚拟制造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速磨削试验台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研究[D]. 关鹏. 东北大学, 2018(12)
- [2]VR虚拟现实的理念实现与教学研究[D]. 颜媛媛.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5)
- [3]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J]. 罗锡文,廖娟,邹湘军,张智刚,周志艳,臧英,胡炼.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0)
- [4]数字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杨志立.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 [5]基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J]. 王剑锋,蔡黔鹰,韩赢. 制造业自动化, 2010(09)
- [6]基于X3D技术构建机械制造技术虚拟装配实验室研究[D]. 陈敏. 南昌大学, 2009(S1)
- [7]虚拟制造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 慕灿.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8]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D]. 王成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9]网络化制造及其教学集成系统[D]. 邓静. 贵州大学, 2007(03)
- [10]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井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