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则《新闻调查》的联想(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双[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改变和创新之处是将新闻作品集中编写为一个单元,以“活动·探究”的新样式呈现出来。新闻单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设置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大任务。新闻阅读任务中的新闻篇目不仅由分散编排变为集中编排,而且在新闻体裁和新闻篇目上较以往的人教版教材都有所增加。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改变和创新足以看出教材编者对新闻教学的重视。新闻之于中学生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新闻知识的学习,独立判断能力的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是培养学生的时事关心、人文情怀以及现实责任与担当。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使新闻单元受到了较大的重视,但是新闻单元教学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新闻单元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教师既没有挖掘出新闻教学的独特价值,也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新闻采访与写作任务指导不足,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最后,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不合理,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教师评价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检验学生新闻单元的学习效果。基于以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第一,教师要确立明晰的新闻单元教学理念,优化新闻教学目标,树立新闻教学意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师要转变新闻单元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新闻情境,提供优质的新闻资源,整合新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新闻学习兴趣。第三,要整体提升教师新闻专业素养,既要从多方面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提升新闻素养,又要时刻关注新闻热点和动态研究,夯实教学基础。第四,完善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建立合理有效的新闻写作评价标准。根据以上改进策略,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有的新闻阅读篇目的基础上,对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三类新闻体裁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并对在新闻单元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任务进行活动设计。
陈红芸[2](2020)在《后真相时代新闻短视频的意义再生产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短视频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新闻短视频作为新的文本形式成为新闻生产者和接受者意义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场域。新闻短视频的生产者通过编码将主控符码支配下的意义植入符号文本之中,为受众解读设定框架。当受众不认可时,就会基于新闻短视频符号文本进行意义重构。新闻短视频的生产者建构的意义在受众的二度编码中被消解。互联网时代,公众的主动性和话语权被解放,对新闻短视频的意义再生产也越来越丰富。本文首先分析新闻短视频的意义生产,结合符号学理论,总结专业媒体与自媒体构建新闻短视频意义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具体案例,针对受众对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表现和特点做出总结,分析认为新闻短视频既可以作为受众解读的蓝本,也可以成为受众再生产的素材。后真相时代新闻短视频的意义再生产具有传播个人符码更具主动性、参与更显情绪化、对抗解读多样化、社群真知重构化的特点。研究发现后真相时代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心理机制涉及二元对立的逆反心理、解构拼贴的狂欢心理、表达诉求的利益动机以及进一步觉醒的权利意识。而社会机制方面则涉及文化、技术、阶层三重因素,传统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交织、技术的赋权和话语手段的更新、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对立,都推动了受众对新闻短视频的意义再生产。
孙恺悦[3](2019)在《新华网“VR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随后,国家“十三五”规划将虚拟现实等六大领域列在研究前沿,VR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不断实现融合创新与发展。由此可见,VR虚拟现实技术也如“互联网+”一般,形成以“互联网+VR虚拟现实”为特点的特色产业。“VR+”将会是“互联网+”的重要创新领域,为传统行业带来颠覆型的商业模式,“VR+”也将为各行业、各领域创造出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四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网络、图书馆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专业书刊、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按己所需内容一一对应整理文献;其次,借作者在新华网实习的机会,采访该网VR部门相关人士,从制作、执行和实践角度全面了解该新闻种类的发展进程;然后在文献研究以及采访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现状设计调查问卷,线上线下同时分发。随后回收问卷、分析数据,真实、客观地了解我国“VR新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最后以我国权威、严谨、最早一批接触“VR新闻”的官媒——新华网作为典型案例,再结合国外一些典型事例制定未来发展对策。全文将VR置于媒介大领域中,以观察者或使用者的视角,在拉斯韦尔模式——5W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研结论及国外发展现状,重点探究和讨论第三、四、五部分,即通过对“VR新闻”的“沉浸”“全景”“互动”和“范式革命”等特征的详述,总结出其发展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实施性的建议及对策。这不仅是该篇论文的重点,也是该篇论文的创新之处。
阎睿[4](2019)在《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技法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非虚构的概念进入我国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各学者的关注。非虚构写作以深度报道为主要特点,日益成为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南方周末》、《时尚先生》、《人民文学》等都相继开设非虚构写作专栏。非虚构写作以广泛调查和深度报道为主要着力点,其作品更是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融入文学写作的手法,以真实事件的可读性特点吸引读者,同时强调“深”阅读和文字美。本文试图从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的作品入手,采取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下优秀的非虚构写作作品的写作技法进行研究,分析在纸媒、广播电视、新媒体三种传播媒介中非虚构写作技法的应用,并对纸媒、广播电视、新媒体中的优秀非虚构作品及节目进行整合分析,通过非虚构写作记者手记与访谈内容,梳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媒介事件中的应用模式以及写作技巧。探讨当下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点和叙事方法,分析对于非虚构写作作品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即从绪论部分探讨非虚构写作在新闻学领域的应用,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综述两方面,进一步追溯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根源,同时梳理新闻领域中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并论述与非虚构文学本质上的差别,为后续的新闻领域中非虚构写作技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介绍非虚构写作作品的整体发展脉络,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的两个方面论述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到第四章三部分,对中国当下报纸、电视和新媒体等三种传播媒介中优秀的非虚构写作作品进行研究,对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分析,深入探讨非虚构写作作品在题材、场景、人物刻画等三个方面所采用的叙事技巧,并对中国当下众多优秀的非虚构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五章主要分析影响非虚构写作作品的因素,即沉浸式报道和报道的姿态视角的问题。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的技法,目的是为了总结其叙事规律,发现其叙事特点,从而对整个新闻报道领域中这一特殊写作题材,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也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参考。
候改改[5](2019)在《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随着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学科素养之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逐渐成为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写作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写作主体思维品质的高低、思维能力掌握情况、写作构思技能以及思维调控能力的强弱,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写作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将写作思维定义为:写作主体在写作思维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构思技能和调控能力的综合体现。本研究通过对以往的文献研究整理分析,归纳出写作思维训练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写作思维品质、写作思维技能、写作构思技能和写作思维调控技能四个方面。本研究将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的现状水平,通过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高中生的写作思维水平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访谈结果的研究分析得出高中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水平和教师写作思维训练策略的现状水平。结合学生实际的习作和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整理构建出高中生的写作思维教学训练策略内容框架。本研究以上海W和S两所学校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写作思维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选取了两所学校的十位高中语文老师作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关于高中生写作思维教学培养现状的访谈。根据实证调查结果,高中生总体的写作思维能力不高,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逻辑思维能力和构思技能方面比较薄弱。在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训练方面学生的反馈总体上良好,但在思维能力、思维调控技能训练上还有待加强。全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案的制定;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主要阐述了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是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及训练策略的现状分析,主要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访谈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及对高中生的写作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第四章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构建,主要是从写作思维品质、写作思维技能、写作构思技能和写作思维调控技能四个方面提供具体的思维训练策略内容;第五章是研究结论、问题和展望,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不足及展望。
吴晔[6](2019)在《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群出现,实用文阅读教学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尽管学界和一线教育界早已意识到实用文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笔者在梳理相关资料、深入一线调研之后发现,当前高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实践仍存在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笔者以新课标的颁布为研究背景,将高中实用文阅读教学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希望能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实用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本文首先从内涵与外延两个角度厘清“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用类文本进一步细分,明确实用类文本的各个亚类及其包含的多种文体。在具体分析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之后,本文发掘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丰富阅读教学文体类型、综合提升阅读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四方面的教学价值。为把握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使研究扎根现实,笔者选择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进行调研。通过进班听课、参与备课、课后访谈、聆听公开课等方式,笔者发现了实用文教学的可喜变化,同时也注意到仍需改进的地方,包括教学目标浅显化、功利化,教学内容模糊化、知识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化等。而这些既与实用文的矛盾属性、课标指导缺失等客观因素有关,又与教师对实用类文本认识不足等主观因素不无联系。在深挖教学价值,明确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笔者分别从课程标准、考查方式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比较两版课程标准的异同,获得课程标准在强化文体意识、关注言语实践、重视情境创设、强调关系型学习四方面的方向指导;借助近年考试大纲、历年高考真题的梳理,明确考查方式对扩大阅读视野、加强关联阅读、培养高阶能力、兼顾形式内容四方面的实践要求。在把握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走向后,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按照“理论引导+课例说明”的方式,分别对新课标下提高考试能力、适应社会生活、提升语文素养的三种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实践展开探讨,以求最大化实现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
刘雪莉[7](2019)在《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以近五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每个人的综合能力与终身发展。“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明显,致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了现代阅读的重要内容。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及实用类文本阅读应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必须重视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语文教师通过精选教学内容,辅之以恰当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随着高考命题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关注度得到提升,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题量在以前只考查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分值也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18分。高考是评估学生能否进入更高层次学习的必要手段之一。高考的选拔功能突出,促使以考促教模式成为常态。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者侧重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层面的探索,少有对阅读试题本身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的正文部分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第一章为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概述。目前学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依据PISA测试、课标内容以及巢宗祺教授的论述将“非连续性文本”界定为:形式上不连续,内容上相关的图表、图文和文字材料组合体,具有直观性、情境性和实用性特征。“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科性不强,具体到学科上语文学科上,具有分散性、跳跃性和隐蔽性特点。第二章主要从PISA测试、《新课标》和学术传统方面论述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质量目标。从课程改革和学生终身发展角度阐发“非连续性文本”进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既是为了顺应《新课标》和高考改革的要求,也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第三章梳理近五年(2014—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情况,具体从测试能力、分值、题型、文本呈现方式以及材料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归纳出试题特点:内容上,侧重分析综合能力,以语言文字运用考查为主;聚焦立德树人,素材内容丰富。形式上,试题分值波动较大;材料呈现方式独特;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简答题,论述题次之。第四章论述教学启示。以高考试题分析为基础,再结合教学现状得出启示:其一,强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其二,讲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针对性教学;其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活学活用和学以致用。
孟光升[8](2019)在《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里的宠爱与烦恼》制作阐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宿舍里的宠爱与烦恼》是一部调查大学生在校养宠物现象的新闻调查片,它以出镜记者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在校养宠物展开一步步深入的调查。全片通过采访不同年级养宠物的大学生,步步展现在校大学生养宠物的原因,以及在校养宠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片从生活中身边的热点现象入手,由浅入深,通过记者调查采访,探寻事实真相,调查涉及各方的观点,调查力求理性、客观和深入,这是本片区别于其他同类新闻调查的最大特点。本片的设计说明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里的宠爱与烦恼》的选题和立意,选题的背景和缘由,阐述了从发现新闻热点,资料收集、问卷调研、文案策划和撰写、出镜记者的选择、拍摄地点的选择和后期剪辑等创作过程。通过电视艺术将大学生在学校饲养宠物的现象融汇在镜头表现中,以专业实践的方式展现调查纪实美学。本片取材于昆明呈贡大学城校园的真实现象,通过采访身边的代表性的人物,从旁观者的角度调查大学生养宠物的这一热点现象,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故事,并且这也对了解当今大学生思想状态和校园生活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俞灵灵[9](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施爱东[10](2017)在《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文中指出食品谣言是民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自我提醒和自我教育。现代食品工业日渐脱离公众视线和常识,给公众造成了不安全感。"三鹿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丑闻,引发了民众对于食品工业、企业良知、政府监管的不信任情绪,刺激了谣言的生产和传播。网络食品谣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攻击频率上都远远超出了传统食品谣言,但多数都是传统谣言的变体,如食品添加剂谣言、虫害与病害谣言、污秽食品谣言、食疗与食物相克谣言等。网络食品谣言的叙事生长点主要体现在:一、新材料新技术背景下新题材的产生;二、劝导篇幅加大,专业术语和精确数字的出现;三、图像的出现改变了谣言信息的构成要素。
二、一则《新闻调查》的联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则《新闻调查》的联想(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概述及价值 |
第一节 新闻单元的概述 |
一、新闻的定义 |
二、新闻单元的内涵 |
三、新闻单元的特点 |
第二节 新闻单元的教学价值 |
一、落实语文课程的相关规定 |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现状 |
第一节 新闻单元教学现状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
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三、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新闻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对新闻单元缺乏兴趣 |
二、新闻单元的教学方式单一 |
三、新闻采访和写作指导不足 |
四、新闻单元教学检测形式化 |
第三节 新闻单元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对新闻单元认识不足 |
二、教师新闻单元教学理念欠缺 |
三、教师的新闻专业素养不足 |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
第一节 确立明晰的新闻单元教学理念 |
一、优化新闻教学目标,关注全面发展 |
二、树立新闻教学意识,强化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改进教师新闻单元教学方式 |
一、创设真实新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二、引进优质新闻资源,促进“1+X”式阅读 |
三、改变新闻授课方式,促进活动整合 |
第三节 整体提升教师新闻专业素养 |
一、完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提升新闻素养 |
二、关注新闻热点和动态研究,夯实教学基础 |
第四节 完善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体系 |
一、不断优化宏观评价体系 |
二、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 |
第一节 新闻阅读任务的教学 |
一、消息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
二、特写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
三、通讯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任务的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部编版新闻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部编版新闻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2)后真相时代新闻短视频的意义再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一) 关于“后真相”的研究现状 |
(二) 关于新闻短视频的研究现状 |
(三) 关于意义再生产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
一、新闻短视频的概念及特点 |
(一) 新闻短视频的概念 |
(二) 新闻短视频的特点 |
(三) PGC新闻短视频与UGC新闻短视频的区别 |
二、意义再生产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 意义与符号 |
(二) “再生产”的概念界定 |
(三) 意义再生产概念界定 |
三、后真相语境分析 |
(一) 社交媒体推动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
(二) 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受到挑战 |
(三) “后真相”与新闻短视频 |
第二章 新闻短视频的传播符号分析 |
一、新闻短视频中的视觉符号 |
(一) 新闻短视频中的像似性符号 |
(二) 新闻短视频中的指示性符号 |
(三) 新闻短视频中的象征性符号 |
二、新闻短视频中的非视觉符号 |
(一) 新闻短视频中的文字符号 |
(二) 新闻短视频中的听觉符号 |
第三章 后真相时代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前提——意义生产 |
一、新闻短视频意义生产主体 |
(一) 专业媒体 |
(二) 新闻短视频意义生产的补充者——自媒体 |
二、新闻短视频意义生产主体的符码 |
(一) 专业媒体的符码 |
(二)自媒体的符码 |
三、新闻短视频的意义生产过程 |
(一) 构建事实和神话运作 |
(二) 不同主体的新闻短视频意义生产过程 |
第四章 后真相时代新闻短视频的意义再生产的表现与特点 |
一、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主体: 更为主动的受众 |
二、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主要表现 |
(一) 作为生产者的受众: 对符号文本的解构和重组 |
(二) 作为解读者的受众: 三种不同的解读模式 |
三、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特点 |
(一) 化被动为主动: 更有效的个人符码传播方式 |
(二) 情绪化参与: 视觉呈现更能集聚注意力 |
(三) 多形式对抗: 对抗式解读为主流 |
(四) 重构社群真知: 真相愈加模糊 |
第五章 后真相时代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 |
一、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心理机制 |
(一) 逆反心理——二元对立 |
(二) 狂欢心理——解构拼贴 |
(三) 利益动机——表达诉求 |
(四) 权利动机——公民权利意识进一步觉醒 |
二、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社会文化机制 |
(一) 文化因素 |
(二) 技术因素 |
(三) 阶层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闻短视频意义再生产的心理机制调查问卷 |
致谢 |
(3)新华网“VR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5W”理论 |
2.1.2 拟态环境理论 |
2.1.3 媒介即人的延伸 |
2.2 概念界定 |
2.2.1 VR技术 |
2.2.2 “VR新闻” |
第3章 “VR新闻”的发展现状 |
3.1 对“沉浸”的研究 |
3.1.1 沉浸虚拟式的叙事方式使用户“在场” |
3.1.2 润化加强式的叙事方式让用户“投入” |
3.2 对“全景”的研究 |
3.2.1 全景式的叙事方式给予用户“新意” |
3.2.2 自主式叙事方式使用户“个性化” |
3.3 对“互动”的研究 |
3.4 对传统媒体的“范式革命” |
3.4.1 VR技术破坏了传统的新闻叙事程式 |
3.4.2 VR技术对新闻真实性的重塑 |
3.4.3 VR技术重新定义了新闻价值体系 |
第4章 新华网“VR新闻”的调查问卷设计及回收结果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 结果分析 |
4.3.1 性别年龄职业分布 |
4.3.2 基于5W理论分析“VR新闻”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我国“VR新闻”发展对策 |
5.1 扩大传播主体范围 |
5.2 丰富报道内容 |
5.3 拓展传播途径 |
5.3.1 “入驻”社交软件 |
5.3.2 硬件设备人性化 |
5.4 扩展受众思维 |
5.5 重视新闻伦理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综述 |
0.2.1 文献综述 |
0.2.2 理论综述 |
0.3 研究目标 |
0.4 研究方法 |
1 中外非虚构写作发展的历史脉络 |
1.1 国外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 |
1.2 中国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 |
2 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的叙事题材选择 |
2.1 题材选择更具“群像式”特点 |
2.2 题材选择更加倾向“小人物”故事 |
2.3 矛盾性故事 |
3 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的叙事场景建构 |
3.1 挖掘内在场景 |
3.2 选择场景 |
3.3 布景 |
3.4 赋予场景生命力 |
4 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的叙事细节刻画 |
4.1 外表特征 |
4.2 身份标识 |
4.3 动作描写 |
5 影响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的因素 |
5.1 沉浸式报道 |
5.1.1 沉浸式报道的内容获取 |
5.1.2 沉浸式报道的创作方式 |
5.2 姿态和视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提出新要求 |
(二)高中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适宜对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三)高中生写作现状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预期研究成果,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一)思维 |
(二)写作思维 |
(三)思维能力 |
(四)思维品质 |
二、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学科素养理论 |
三、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内容分析框架 |
(一)写作思维品质 |
(二)写作思维技能 |
(三)写作构思技能 |
(四)写作思维调控技能 |
第三章 高中生写作思维及训练策略现状分析 |
一、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与选用 |
(三)调查的实施 |
二、高中生写作思维现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策略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写作思维技能训练策略现状分析 |
(二)写作构思技能训练策略现状分析 |
(三)写作思维调控训练策略现状分析 |
四、高中生及教师希望获得的写作思维教学策略分析 |
(一)高中生希望获得的写作思维策略 |
(二)教师希望获得的写作思维教学支持 |
五、高中生写作思维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写作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
(二)写作思维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生写作思维教学训练策略的构建 |
一、写作思维品质训练策略 |
(一)追根溯源,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
(二)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
(三)另辟蹊径,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
(四)审慎思辨,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
(五)灵活多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
二、写作思维技能训练策略 |
(一)形象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
(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
三、写作构思技能训练策略 |
(一)选材聚材训练策略 |
(二)审题立意训练策略 |
(三)结构布局训练策略 |
(四)定体选技训练策略 |
四、写作思维调控训练策略 |
(一)内部调控:自我调控训练策略 |
(二)外部调控:非认知因素训练策略训练策略 |
第五章 结论、问题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高中生总体写作思维水平不高 |
(二)高中生写作思维教学策略缺乏 |
(三)高中生写作思维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
二、研究不足和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的概念、特征与教学意义 |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的概念 |
一、实用类文本的内涵与外延 |
二、实用类文本亚类及文体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的特征 |
一、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 |
二、高中常见的实用类文本亚类的个性特征 |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意义 |
一、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需要 |
二、丰富阅读教学的文体类型 |
三、促进阅读能力的综合提升 |
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
第二章 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探究 |
第一节 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 |
一、教学目标浅显化、功利化 |
二、教学内容模糊化、知识化 |
三、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化 |
第二节 教学现状背后的成因分析 |
一、客观方面 |
二、主观方面 |
第三章 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走向 |
第一节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走向 |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
二、课程标准的方向指导 |
第二节 从考查方式看高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走向 |
一、考试大纲的变化 |
二、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对比 |
三、考查方式的实践要求 |
第四章 新课标下的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提高考试能力的教学实践 |
一、从高考试题中寻觅教学方向 |
二、于主干提取中理清逻辑层次 |
三、在即时练习中把握真实学情 |
四、由梯度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 |
第二节 适应社会生活的教学实践 |
一、重视创设学习情境 |
二、积极开展言语实践 |
三、切实保证足量阅读 |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
第三节 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实践 |
一、建构思考路径,提升思维品质 |
二、积累言语经验,追求语言得体 |
三、参与文化生活,加强社会认知 |
四、加强任务群互动,实现关系型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以近五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 |
第二节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特点 |
一、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
二、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
第二章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第一节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意义 |
一、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
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质量目标 |
一、基于PISA测试 |
二、基于《新课标》 |
三、基于学术传统 |
第三章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数据分析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内容分析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形式分析 |
第二节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特点分析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内容方面的特点 |
二、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形式方面的特点 |
第四章 教学启示 |
第一节 强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一、充实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内容 |
二、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常态化 |
第二节 指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一、“读”“析”“悟”“述”解读图画类 |
二、“抓”“看”“联”解读图文类 |
三、“扣”“比”“规律”解读图表类 |
四、“抓”“联”“整”解读纯文字类 |
第三节 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 |
一、利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高学习效率 |
二、体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里的宠爱与烦恼》制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里的宠爱与烦恼》的选题背景及缘由 |
1.2 研究与创作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创作现状 |
1.3《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新闻调查片的制作思路 |
1.4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4.1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的理论意义 |
1.4.2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的实践意义 |
1.5《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的前期策划 |
2.1 大学生养宠物现象的前期调研与策划 |
2.1.1 关于大学生养宠物原因的网络问卷调查 |
2.2 关于大学生养宠物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2.2.1 大学生养宠物的花费情况 |
2.2.2 养宠物存在的问题 |
2.2.3 同学们对学校禁止养宠物这一规定合理性的认识 |
2.3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主题确立 |
2.3.1 被调查对象的确立 |
2.3.2 影片的拍摄结构表 |
第三章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的中期拍摄 |
3.1 拍摄设备的选择 |
3.1.1 摄像设备 |
3.1.2 辅助设备的选取 |
3.1.3 拍摄场地的选取 |
3.2 实际拍摄 |
3.2.1 拍摄方法 |
3.2.2 长镜头的使用 |
3.2.3 拍摄角度与画面构图的选择 |
3.2.4 出镜记者的设立和独特作用 |
3.2.5 采访观点人物的选择 |
第四章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的后期制作 |
4.1 素材的分类与选取 |
4.2 剪辑软件的选择 |
4.3 影片的粗剪和复剪 |
4.4 视频和声音的精剪 |
4.5 影片的后期包装 |
4.6 影片的输出 |
4.7 出镜记者的采访问题 |
第五章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的制作总结与反思 |
5.1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制作的总结 |
5.2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的宠爱与烦恼》制作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B 关于大学生在校养宠物的问卷调查 |
附录C 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里的宠爱与烦恼》字幕 |
(9)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10)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品谣言日渐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
二、四类传统食品谣言 |
三、食品添加剂 (下毒) 谣言 |
四、虫害与病害 (下蛊、下瘟疫) 谣言 |
五、污秽食品 (下秽物) 谣言 |
六、食疗与食物相克谣言 |
七、新题材一:假食品 |
八、新题材二:基因变异的食品 |
九、食品谣言的叙事生长点 |
(一) 新材料新技术背景下新题材的产生 |
(二) 劝导篇幅加大, 专业术语和精确数字的出现 |
(三) 图像的出现改变了谣言信息的构成要素 |
四、一则《新闻调查》的联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D]. 孙艳双.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后真相时代新闻短视频的意义再生产研究[D]. 陈红芸. 苏州大学, 2020(03)
- [3]新华网“VR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孙恺悦.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4]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作品技法研究[D]. 阎睿. 辽宁大学, 2019(01)
- [5]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策略研究[D]. 候改改.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 吴晔.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以近五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D]. 刘雪莉.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8]新闻调查片《大学宿舍里的宠爱与烦恼》制作阐述[D]. 孟光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10]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J]. 施爱东. 民族艺术,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