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更新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玲燕[1](2020)在《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空间重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工业用地布局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利用程度是否高效集约,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对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水平进行综合研究,为工业用地管理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针对发展转型时期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快,传统调查评价时效性不高、客观性可靠性难保障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杭绍甬经济带为研究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图兴趣点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并探索2005-2018年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然后从宏观尺度上分析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并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综合绩效水平,同时进一步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绩效水平的差异性。通过建立全面客观调查评价工业用地利用状况的方法,在研究区加以应用,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遥感监测建设用地时空变化与POI动态反映利用类型信息的优势,以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POI为主要数据源,提取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与退出的变化信息。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法,通过中文分词、词向量化和TF-IDF特征提取,充分挖掘公司名称信息,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文本分类模型,筛选出表现最优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文本分类模型用于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产业结构的预测与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2.8%,实现了不同类型工业用地的有效识别。同时,借助住宅小区、宾馆酒店、行政机构和公园广场等多种类型的POI,对工业用地退出后的更新类型进行追踪。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城市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能够满足快速高效的工业用地调查与评价研究。(2)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扩张和产业结构分类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的格局:(1)工业用地由快速扩张阶段进入控制扩张阶段,2005-2009、2009-2014年分别新增工业用地16051.1公顷、26770.1公顷,2014-2018年下降至仅7040.4公顷。(2)2005-2018年,工业用地呈现显着的集聚发展,78.2%的新增工业用地落实在各类工业集聚区内。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2162.7公顷,居所有工业集聚区的首位。各省级工业集聚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差异较大,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和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位居前列。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的数量多、规模小,扩张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在萧山区、北仑区、镇海区和慈溪市等。(3)工业用地出让的产业结构方向在逐步改变,食品轻纺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的比例下降,现代制造业的比例上升。高新技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是各城市的重点发展领域。(3)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类型识别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的格局:(1)工业用地退出持续推进,退出面积由2005-2009年的685.6公顷增加至2014-2018年的2851.9公顷。早期工业用地退出主要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主城区,如杭州的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和上城区,宁波的三江口沿岸,以及绍兴的越城区和柯桥区,随着“腾龙换鸟”措施和“三改一拆”行动在浙江省的推进,工业用地退出逐渐蔓延至下辖县(市)区的老城区。(2)2005-2018年,住宅用地凭借其短期收益高、资金回笼快等优势,成为工业用地退出后最主要的更新路径,比例达36.4%;其次转换为交通运输用地和商服用地,比例分别为12.8%和12.1%。公园与绿地及林地、河流等生态用地的比例较小,分别仅为3.6%和6.3%。(4)结合2005-2018年工业用地信息提取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宏观尺度探究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建设用地“节流减量”供应计划的实施和存量建设用地挖潜行动的开展,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得到了有力控制,杭州、宁波的工业用地比例在2014-2018年呈下降态势。(2)经济绩效分析结果表明,杭绍甬经济带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在2005-2014年显着增加,但在2014-2018年有所下降,其中绍兴在这一时期的下降幅度达32%,这是由于绍兴大力推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削减污染物、淘汰落后产能、搬迁集聚等整治提升措施,降低了产能、减少了产出。2005-2018年,杭州滨江区、上城区和江干区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增加较为明显,这是由于近年来杭州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视频安防等电子信息产业,这些行业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污染少、土地利用强度低,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3)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万元工业总产值用电量呈下降趋势,节能降耗成效良好。(5)构建工业用地“经济-社会-生态-用地结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水平,并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的绩效水平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工业用地利用状况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2018年,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参差不齐,一级综合绩效的工业用地比例较小,仅为13.3%,二级综合绩效水平的工业用地占28.5%,工业用地的绩效水平有待提高。(2)典型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发现,在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而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低。在省级工业集聚区中,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前进工业园、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最低。(3)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发现,电子信息业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用地结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而造纸印刷业的绩效水平最低。(6)对比国际大都市,杭绍甬经济带的工业用地总量大、占比偏高,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多、小、散,工业用地绩效偏低、差异大,分行业绩效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实施工业用地减量化、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任君宇[2](2020)在《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库大道因连接张家口和库伦(今乌兰巴托)而得名,其向南延伸至湖北、福建,向北达恰克图、莫斯科,形成了跨越欧亚大陆,距离逾万里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草原丝绸之路衰落后连接欧亚大陆的又一重要陆上通道,对清朝至民国时期中蒙俄三地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万里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是中蒙俄三国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作为一个拥有着重要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的域跨多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万里茶道正在积极申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张库大道作为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境内的中路,是万里茶道在中国北方极具代表性的线路,其拥有张库官马大道即张家口驿站、张库商道、张库汽车路及张库邮政路四种不同功用的路线,是万里茶道进入蒙俄地区的重要中转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万里茶道的申遗、科研、遗产保护及沿线经济的开发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目前学界对张库大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往来、行商文化、兴衰变迁等方面,从考古学角度对张库大道的路线、沿线遗址点及沿线环境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仍属空白。张库大道所涵盖区域十分广袤,整体面积将近6万平方公里,交通线路距离达一千多公里,而且所属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人烟稀少,十分不利于对其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因而需采用遥感考古学的手段对该线路进行调查分析。遥感考古虽在我国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广泛的应用到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中。因其具有耗费时间和财力人力较少、调查范围广、对遗存破坏小、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对张库大道此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及保护。本文根据对室内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了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实地田野考古调查的区域和疑似遗址点,并依据在田野考古调查中采集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进行了相关的空间GIS分析,进而解析张库大道线路的环境概况,同时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分析了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遥感考古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对国内遥感考古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线性遗产与万里茶道申遗的内在联系及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的需求,为张库大道进行遥感考古调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第三部分介绍了张库大道暨万里茶道的形成背景,从交通线路的角度对张库大道的变迁和兴衰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研究张库大道的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论证了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张库大道的调查范围和疑似遗址点。同时对该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进行概括,为之后的GIS空间分析提供相关的论证支持。第五部分运用ArcGIS软件对老地图中张库大道的台站路线和汽车道进行矢量化,确定卫星遥感影像的采集区域和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继而通过对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待调查的疑似遗址点,为田野考古调查提供数据支持。第六部分对疑似遗址点、拟调查区域和拟调查的重点村镇进行实地田野考古调查,并依据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总结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同时以伊林驿站考古发掘为例,对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和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和环境进行验证。其后,依据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并对张库大道进行水文、人口、坡度进行了GIS空间分析,继而解析张库大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第七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不足和以后的工作展望进行了陈述。
李思婕[3](2020)在《视频影像空间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机器视觉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人类第二双“眼睛”的摄像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理场景之中,为人类提供了海量的视频影像数据。视频影像空间化是视频时空信息提取的基础命题之一,目前主要通过相机标定或者搭载外部定位设备来获取相机的地理位置和姿态信息,从而实现视频影像向二维地理空间的映射。然而,并非所有的视频影像都具备相机标定条件或者能够获得影像的初始定位信息。相同或者近似尺度下的影像可以利用图像的几何特征匹配实现空间定位,但是对于没有初始定位且不包含地标的视频影像,难以实现从大范围、尺度差异较大的海量视频影像数据库中检索出正确匹配,从而无法完成视频影像空间定位的任务。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无人机视频影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开源影像作为定位基准,通过影像中各类地物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及空间分布关系,分别构建相应的地理空间图模型,以图匹配的方式来实现无人机视频影像的空间定位,从而获得影像中每个像素的空间坐标,拓宽视频影像空间定位方法的应用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多场景视频影像的图模型构建规则。本文将视频影像根据其拍摄视角分为侧视影像与俯视影像,俯视影像不仅能够表示图像内容特征,还能够提供特征间的空间关系,适宜利用图形式进行表达。根据不同城市场景中地物的类别和空间分布特征,将视频影像划分为城市中心区、城郊、乡村三种类型,分别制定相应的图模型构建规则。(2)视频影像图模型构建方法。首先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视频影像多尺度分割与分类,然后将同类别的相邻分割区域进行再合并,构建面向影像类别的邻接关系图模型,并且根据合并后分割区域的几何属性和空间结构,设计基于影像对象的空间分布图模型构建方法。(3)基于图模型匹配的视频影像空间定位方法。利用邻接矩阵表示邻接关系图中各节点间的拓扑关系,通过计算特征值间的差值实现视频影像邻接关系图模型的相似性度量。针对在影像内容表达中贡献程度不同的对象,构造多层次空间分布图模型,设计结合图像结构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匹配方法,完成视频影像空间粗定位。最后,将正确匹配的图模型节点作为影像控制点,实现无人机视频影像的地理空间化。本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频影像空间定位方法,丰富和扩展了视频影像特征匹配与定位的理论和方法,从应用角度出发,空间化后的日常视频可以帮助追踪失踪人员,为城市管理提供异源视频影像的辅助定位信息,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和决策给予有效支持。
霍青兰[4](2020)在《国产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地图制图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之前我国遥感影像的质量不高,难以满足遥感卫星影像制图的要求,且国产卫星影像的辐射光谱较少,难以全面反映地物光谱特征。因此,国内外传统的遥感卫星影像地图制图大多主要采用国外的遥感卫星影像。随着我国遥感卫星事业的发展,国产卫星影像的分辨率实现了从亚米级到几十米的多层次化,为国产遥感卫星影像地图制图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基础。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制图技术逐渐成熟,但依然存在几个问题,一方面,遥感影像制图幅员辽阔,通常涉及多幅或多轨道卫星影像镶嵌,而遥感卫星影像在获取过程中,由于拍摄时间、地物属性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遥感影像的质量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单幅遥感卫星影像内部或者多幅影像之间出现亮度或色彩上的分布不均匀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影像后续的处理以及最终生成的遥感卫星影像地图的质量,给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制图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地图的图面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幅面上,影像地图通常表达地物的宏观信息时,会出现纹理细节和信息丢失、地物辨识不明晰、区域的地表特征和空间格局不明显等问题,丧失了地理地物的特殊性,遥感影像的直观性和易读性严重降低。(1)通过分析国产卫星资源三号、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三种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的波段特性,对三种国产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的波段加权合成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得到效果较好的真彩色波段合成方法。(2)针对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过程中多幅遥感影像拼接时出现色彩和亮度不一致的问题,采用色阶和曲线工具相互配合,应用色彩基本原理对其进行调节,使其达到基本一致,为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奠定了数据基础。(3)针对国产遥感影像地图中出现的地物类型不清晰,影像细节纹理丢失等问题,分别以水体、城市、裸地及特殊建筑物为例,分别举例说明地物增强的处理方法,使各类地物在遥感影像地图上清晰、美观。(4)地图符号和地图注记可以辅助遥感影像更好的诠释地图内容。遥感卫星遥感影像地图涉及范围辽阔,为了使读图者能快速获取影像地图信息,设计制作了一套遥感影像地图符号和注记标准,从而使遥感影像地图层次分明。
李唯嘉[5](2019)在《面向遥感影像分类、目标识别及提取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遥感影像记录了几十年来地球表面的各类信息及其变化情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气候、农林水利、城市规划、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如何从海量的遥感影像中自动提取出有效信息,精确而高效地进行遥感影像的分析和理解,是在上述领域中成功应用遥感技术的关键。近年来,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蓬勃发展对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带来巨大推动,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主的深度学习方法已经在地表覆盖分类、目标识别及提取等问题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在研究区域尺度、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准确率等方面依然存在局限。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智能化地理解遥感影像中的结构化信息为目标,从粗尺度下的“地表覆盖分类制图”到精细尺度下的“油棕榈树识别”和“建筑轮廓提取”,以深度学习为主要方法,在数据集构建、方法模型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首先,本研究提出基于图像分类深度学习模型的中国地表覆盖制图方法,首次将深度学习应用于中国尺度地表覆盖问题,在数据层面融合了谷歌地球高分辨率影像和Landsat等中分辨率数据,在方法层面充分利用了不同数据在纹理和光谱等方面的特点。本研究在整个中国验证样本上取得84.4%的准确率,在现有研究最高准确率基础上提升4%,显着减少了不同植被类型及不透水层之间的混淆。其次,本研究提出基于目标检测深度学习模型的油棕榈树识别方法,首次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卫星影像树木识别问题,在数据层面建立了基于Quick Bird卫星影像的油棕识别数据集,在方法层面提出了基于二阶段卷积神经网络和基于端到端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模型的油棕识别方法。本研究在位于马来西亚的面积约55平方千米的区域上取得最高94.53%的整体准确率,与已有的树木识别方法相比提高了7%-16%,显着减少了油棕和其他植被之间的混淆。最后,本研究提出基于语义分割深度学习模型的建筑轮廓提取方法,在数据层面首次对融合多源地图数据和卫星影像对建筑轮廓提取的作用进行探索,在方法层面提出了完整的基于U-Net语义分割模型的建筑轮廓提取方案。本研究在Space Net建筑数据集上取得约70.4%的整体F1分数,在2017 Space Net建筑提取竞赛第一名基础上提升了1.1%,并结合四个城市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地改进了大尺度地表覆盖制图、树木识别、建筑轮廓提取结果,为大范围的生态、农林、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
郝庆丽[6](2019)在《多维度城市夜间光环境数字观测与空间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夜间照明快速发展,不良的人工照明造成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生态健康、节能环保等产生了严峻的威胁。完善夜间光环境观测和模型构建系统是防控光污染的根本方法。当前研究中,地面实测主要关注单一层次观测且研究区域范围受限,遥感观测数据分辨率低,限制街区尺度光环境的研究,遥感和实测通常独立研究。因此,本文初探多维度实测和遥感数字协同观测夜间光环境,构建空间光环境模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光环境分布特征。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以下几项。(1)系统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和遥感技术在城市夜间光环境应用研究中的最新动态。(2)基于遥感观测的国际典型国家夜间光环境评估:利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efenc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DMSP/OLS)和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the 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NPP-VIIRS)夜光数据,研究了1992-2018年27年间世界典型国家的夜间光环境亮度水平和变化趋势,确定了中国夜间光环境的国际水平。(3)基于遥感观测的国内典型城市夜间光环境评估:利用最新珞珈夜光数据,研究了中国典型城市的夜间光环境水平和分布模式,确定了大连夜间光环境的国内水平。(4)基于地面实测的城市中心光环境观测与评估:通过地面实测,研究了城市广场两个时间段、三个空间层次的光谱分布、星等亮度分布、照度分布、色温分布以及整体光环境特征,并基于ArcGIS构建多层次、多参数、不同时间段的夜间光环境地图。(5)夜光遥感数据与地面实测数据相关性分析:对大连市四个广场的地面实测数据与珞珈夜光数据进行可视化对比及相关性分析,发现遥感数据(辐射亮度)和实测数据(亮度)之间显着相关。(6)基于遥感观测的城市夜间光环境研究:利用珞珈夜光数据研究了大连市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广场)和城市边缘区域(山区林地和近岸海域)夜间光环境分布及衰减趋势。本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遥感夜光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从多个空间维度以数字观测方法研究了夜间光环境的时空变化;利用珞珈夜光数据探索了滨海城市的夜间生态光环境。
谢聪[7](2019)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文中认为湖泊作为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重要的调节器,在陆地表层系统与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地的湖泊水资源水环境经历了显着的变化,面临着蓄洪能力减弱、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中国正在经历着复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我国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分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然而,由于受数据源与技术手段等原因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所有湖泊面积长期连续时空分布数据,并且缺乏定量分析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中国湖泊面积变化影响的研究。本文利用长时序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全球地表水数据和中国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气象站点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系统地探究了中国近30年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并重点分析了人口密集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建立了中国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数据库,而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主要内容如下:1.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分析。长江中下游流域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淡水湖泊资源,在长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面积经历了急剧的变化,目前还没有研究定量地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面积的影响。本文利用长时序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建立了流域近40年湖泊面积变化数据库,系统地分析了流域湖泊数量、面积及分布的时空演化历程。在19752015年间,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水域面积经历了快速的萎缩,湖泊总面积减少了2132.3 km2(减少了13.8%),湖泊个数从389个减少至363个。其中洞庭平原湖泊水域面积减少最为严重(减少了855.1 km2),长江三角洲地区湖泊水域面积减少程度最低(减少了153.7 km2)。并提出了遥感信息指数土地解译方法获得了所有湖泊土地利用转化类型与面积,结合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讨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对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围湖造田、围栏养殖和填湖造房等人类活动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驱动因素,湖泊水域转化为农业耕地、养殖坑塘和建筑用地的面积分别达898.3 km2(34.6%)、627.7 km2(24.2%)和64.5 km2(2.5%)。气候变化、泥沙沉淀以及水文调控等因素对湖泊面积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导致湖泊湿地中裸露洲滩植被面积达967.0 km2(37.3%)。本研究揭示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演化历程,对流域湖泊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湖泊是中国湖泊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水域面积萎缩与景观破碎等水环境问题,目前仍然缺乏全国尺度上城市湖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研究。本文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集,通过人工目视检查与修正获取了1990年和2015年中国32个主要城市的建筑用地面积和湖泊水域面积,结合景观形态指数分析了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动态变化,提出了湖泊萎缩类型指数定量地描述了城市化进程中湖泊水域面积演化历程。在近25年间,中国32个主要城市的湖泊水域面积与景观形态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城市湖泊水域面积减少了176.2 km2(减少了24.2%),湖泊斑块数量减少了30.5%。同时,中国城市湖泊边缘密度增长了9.0%,并且景观形状指数和分形维度分别减少了4.6%和0.5%,这可以表明中国城市湖泊景观破碎程度变大且水域边界形状变得更加简单和规则。通过统计城市湖泊水域土地利用转化的类型与面积,探讨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城市用地面积快速扩张是城市湖泊水域面积锐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建设活动将城市湖泊水域转化为建成区以及工业区等建筑用地的面积占据了湖泊减少面积的67.9%。此外,土地围垦活动也是造成城市湖泊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城市湖泊水域被围垦为农业耕地的面积比例达19.9%。3.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探究中国湖泊面积长期连续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一直以来是湖泊水资源水环境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利用长时序全球地表水分布数据集,经过了大量的人工目视检查与修正,建立了近30年(19852015)中国湖泊面积变化数据库,分析了中国湖泊数量、面积和分布的时空动态变化,比较了不同湖区的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趋势。在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湖泊总面积增加了4616.7 km2(增加了6.0%),湖泊总数量从2924个减少至2919个。其中包括109个消亡湖泊,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50个)和内蒙古自治区(49个);以及104个新生湖泊,主要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3个)和青藏高原湖区(49个)。从长时序变化趋势来看,东北平原与山地、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湖区湖泊水域面积呈现显着的减少趋势(0.48≤R2≤0.91,p<0.05),而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湖区湖泊水域面积具有显着的增长趋势(R2分别为0.66和0.82,p<0.05)。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获取了中国湖泊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与变化,探讨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面积时空动态的影响。并结合气象站点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对不同湖区的湖泊水域面积变化和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系统地评价了中国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中国东部平原、东北平原与山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湖泊水域面积萎缩主要是由于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灌溉、过度放牧、煤矿开采、城市扩张以及水利工程建造等),而青藏高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湖泊水域面积不断扩张,主要驱动因素是降水量增长以及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积雪、冻土融解与退缩增大了湖泊水量补给。
凌志伟,郭昌平,王跃杰,杨晓磊[8](2013)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更新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字地图是制图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具有信息化的特点。我国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对测绘技术和信息更新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中应用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就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中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城市地图的绘制技术和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陈杰[9](2010)在《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成像系统正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遥感和摄影测量领域。这类成像系统不仅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全色,多光谱影像,而且具有立体成像功能。卫星影像数据是测绘所依赖的必不可少的数据保证,也是快速获取大比例尺现势性地理信息、进行新一代快速测图的必由之路。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提取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存在急迫的、巨大的需求,在测绘为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尤其在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数字区域/数字中国/数字地球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在对工作中接触到的卫星影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简单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卫星的特点和技术参数,分析了航测法成图与卫星立体影像成图的区别,最后介绍了利用卫星影像制作正射影像图、卫星立体像对进行全数字测图和卫星影像进行1:5万地形数据库更新的方法,得出卫星影像分辨率在中小比例尺测图中使用规律。
梁松[10](2010)在《城市规划动态监管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Quickbird、Geoeye-I等亚米级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卫星的陆续升空及其商业运营,为城市规划遥感监测提供了有效而适用的数据源和应用研究机会。本文以Quickbird、IKONOS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针对我国迅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监管任务,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变化检测、遥感信息模型和Web GIS监管服务的研究。通过对城市规划遥感监测业务分析,确定了研究的遥感数据源和处理流程。针对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的特点,介绍了常用的一些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改进的小波融合算法。根据城市规划遥感监测的特点,提出了采用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信息提取和分类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的遥感信息模型建立方法,研究了监测目标的光谱和空间特征,并建立了相应的遥感应用模型。在监测系统设计方面,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GIS监测分析方法。
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更新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更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研究 |
1.3.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
1.3.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工业集聚区概况 |
2.2 基础数据介绍 |
2.2.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
2.2.2 地图兴趣点数据 |
2.2.3 工业普查数据 |
2.2.4 其他数据 |
3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研究 |
3.1 工业用地扩张及其产业结构识别 |
3.1.1 工业用地扩张监测 |
3.1.2 工业用地产业结构识别 |
3.2 工业用地退出及其更新类型识别 |
3.2.1 工业用地退出监测 |
3.2.2 工业用地更新类型识别 |
3.3 讨论与小结 |
4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
4.1 工业用地扩张格局 |
4.1.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
4.1.2 扩张规模特征 |
4.1.3 工业集聚区视角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
4.1.4 产业结构特征 |
4.2 工业用地退出及更新格局 |
4.2.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
4.2.2 退出规模特征 |
4.2.3 空间分布特征 |
4.2.4 更新路径分析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工业用地扩张时空特征 |
4.3.2 工业用地扩张结构特征 |
4.3.3 工业用地退出时空特征 |
4.3.4 工业用地退出后更新路径 |
5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
5.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概述 |
5.2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 |
5.2.1 评价思路与数据介绍 |
5.2.2 四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3 指标现状值测算与理想值确定 |
5.2.4 数据标准化 |
5.2.5 指标权重确定 |
5.2.6 绩效评价模型确定 |
5.2.7 工业集聚区的绩效比较 |
5.2.8 分行业的绩效比较 |
5.3 四维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
5.3.1 经济指标测算结果 |
5.3.2 用地结构指标测算结果 |
5.3.3 社会指标测算结果 |
5.3.4 生态指标测算结果 |
5.4 地块尺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4.1 单一绩效结果分析 |
5.4.2 综合绩效结果分析 |
5.5 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 |
5.5.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
5.5.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
5.6 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 |
5.6.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
5.6.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
5.7 讨论与小结 |
5.7.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 |
5.7.2 地块尺度工业用地绩效现状 |
5.7.3 研究进展与不足 |
6 提升对策与建议 |
6.1 工业用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6.1.1 工业用地总量大 |
6.1.2 工业集聚区多、散、小 |
6.1.3 工业用地亩均产出绩效偏低 |
6.1.4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差异大 |
6.1.5 分行业绩效不平衡 |
6.2 提升对策与建议 |
6.2.1 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 |
6.2.2 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 |
6.2.3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
6.3 讨论与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 |
7.1.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 |
7.1.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 |
7.1.4 提升对策与建议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2)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遥感考古的发展与应用 |
2.1 遥感考古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2.1.1 遥感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
2.1.2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
2.1.2.1 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
2.1.2.2 研究机构 |
2.1.3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应用 |
2.2 遥感考古的理论与展望 |
2.2.1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
2.2.2 遥感考古的优势与展望 |
2.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的需求 |
2.3.1 线性遗产概念的由来和形成 |
2.3.2 我国线性遗产和万里茶道的申遗 |
2.3.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需求 |
第3章 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变迁 |
3.1 张库大道的形成 |
3.1.1 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 |
3.1.2 中俄贸易 |
3.1.3 万里茶道与张库大道 |
3.2 张库大道的道路及变迁 |
3.2.1 张库大道的路况及运输工具 |
3.2.1.1 张库大道的路况 |
3.2.1.2 主要的运输工具 |
3.2.2 官马大道 |
3.2.3 张库商道 |
3.2.4 张库公路 |
3.2.4.1 商办汽车运输公司 |
3.2.4.2 筹办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 |
3.3 张库大道的贸易兴衰 |
第4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室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4.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区域概况 |
4.1.1 地形与水文 |
4.1.2 气候 |
4.2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的文献及地图资料收集 |
4.2.1 文献资料 |
4.2.1.1 官马大道 |
4.2.1.2 张库商道和张库汽车路 |
4.2.2 地图资料 |
第5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影像收集与解译 |
5.1 老地图的数字化及研究区域的确定 |
5.2 卫星影像的目视判读及分析 |
第6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和GIS空间分析 |
6.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与分析 |
6.2 伊林驿站田野发掘 |
6.2.1 伊林驿站 |
6.2.2 伊林驿站考古发掘 |
6.3 制图及GIS空间分析 |
6.3.1 张库大道路线图的绘制 |
6.3.2 张库大道线路的GIS空间分析 |
6.3.2.1 水资源分析 |
6.3.2.2 人口聚居情况分析 |
6.3.2.3 地势地貌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视频影像空间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相机成像模型和控制点的定位方法 |
1.2.2 基于图像匹配的定位方法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视频影像图模型构建规则 |
2.1 视频影像分类 |
2.1.1 视频影像拍摄视角分类 |
2.1.2 视频影像场景分类 |
2.2 多场景视频影像图模型构建规则 |
2.2.1 城市中心区视频影像图模型构建规则 |
2.2.2 城郊视频影像图模型构建规则 |
2.2.3 乡村视频影像图模型构建规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像数据预处理 |
3.1 无人机视频影像感知范围计算 |
3.1.1 单幅无人机影像感知范围计算方法 |
3.1.2 视频影像序列感知范围计算 |
3.2 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筛选 |
3.2.1 基于感知范围的卫星遥感影像层次划分 |
3.2.2 基于显着地物识别的卫星影像筛选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影像图模型构建方法 |
4.1 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割与分类方法 |
4.1.1 多尺度分割 |
4.1.2 影像分类 |
4.2 基于图论的图模型构建方法 |
4.2.1 基于分类属性的区域再合并算法 |
4.2.2 图模型节点构造 |
4.2.3 图模型边的生成 |
4.3 实验与分析 |
4.3.1 实验数据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图匹配的视频影像空间定位方法 |
5.1 图匹配方法概述 |
5.2 邻接关系图相似性度量 |
5.3 结合图像结构与空间位置的图匹配方法 |
5.3.1 图模型节点分级描述 |
5.3.2 图模型边的描述 |
5.3.3 多层次空间分布图模型构造 |
5.3.4 基于多层次图模型的相似性度量 |
5.4 视频影像地理空间化 |
5.5 实验与分析 |
5.5.1 实验数据 |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产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地图制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产卫星发展现状 |
1.3 研究现状 |
1.3.1 遥感卫星影像制图技术 |
1.3.2 遥感卫星影像匀光匀色算法 |
1.4 研究内容 |
2 遥感影像地图制图区域与数据基础 |
2.1 制图区域 |
2.2 数据基础 |
2.2.1 国产光学遥感影像数据 |
2.2.2 遥感影像地图数据预处理 |
2.2.3 地理矢量要素数据 |
3 遥感影像地图制图流程与研究方法 |
3.1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流程 |
3.2 研究方法 |
3.2.1 真彩色影像合成 |
3.2.2 色彩增强常用方法 |
4 遥感影像色彩对比与分析 |
4.1 遥感影像真彩色显示 |
4.2 多幅遥感影像匀光匀色 |
4.3 单幅遥感影像色彩增强 |
5 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 |
5.1 地图图幅设计与数学基础 |
5.2 地理数据的选取与表达 |
5.3 地图符号和注记的设计 |
5.4 地图整饰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地图符号与注记设计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面向遥感影像分类、目标识别及提取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 |
1.2 遥感影像的应用领域及分析方法 |
1.3 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展 |
1.4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分析:机遇与挑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研究现状分析 |
2.1 地表覆盖分类研究现状 |
2.2 树木目标识别研究现状 |
2.3 建筑轮廓提取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图像分类深度学习模型的中国地表覆盖制图 |
3.1 引言 |
3.2 研究区域及数据 |
3.2.1 样本及分类体系 |
3.2.2 30米分辨率样本数据集 |
3.2.3 高分辨率样本数据集 |
3.3 方法设计 |
3.3.1 基于30米分辨率样本数据集的地表覆盖分类 |
3.3.2 基于谷歌地球高分辨率样本数据集的地表覆盖分类 |
3.3.3 基于特征融合和决策融合的地表覆盖分类 |
3.3.4 基于多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大尺度地表覆盖制图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1 仅使用30米分辨率数据得到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 |
3.4.2 融合30米分辨率和高分辨率数据得到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 |
3.4.3 大尺度地表覆盖制图结果分析 |
3.4.4 使用不同高分辨率样本影像尺寸得到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 |
3.4.5 使用不同分类器组合得到的地表覆分类结果 |
3.4.6 提升地表覆盖制图精度的其他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目标检测深度学习模型的油棕榈树识别统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二阶段卷积神经网络的油棕识别方法设计 |
4.2.1 基于二阶段卷积神经网络的油棕识别方法概述 |
4.2.2 研究区域及数据集构建 |
4.2.3 地表覆盖分类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优化 |
4.2.4 目标分类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优化 |
4.2.5 面向大尺度卫星影像的油棕识别 |
4.3 基于二阶段卷积神经网络的油棕识别结果分析 |
4.3.1 超参数设置及分类准确率 |
4.3.2 油棕识别结果评估 |
4.3.3 整个研究区上的油棕识别结果 |
4.3.4 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架构得到的油棕识别结果 |
4.3.5 不同方法得到的油棕识别结果比较 |
4.4 基于端到端卷积神经网络的油棕识别方法设计 |
4.4.1 基于端到端卷积神经网络的油棕识别方法概述 |
4.4.2 数据集构建及预处理 |
4.4.3 端到端的卷积神经网络目标检测模型训练 |
4.4.4 面向大尺度卫星影像的油棕识别 |
4.5 基于端到端卷积神经网络的油棕识别结果分析 |
4.5.1 不同方法得到的油棕识别结果 |
4.5.2 后处理策略对油棕识别结果的影响 |
4.5.3 模型分数阈值对油棕识别结果的影响 |
4.5.4 主干网络模型对油棕识别结果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语义分割深度学习模型的城市建筑轮廓提取 |
5.1 引言 |
5.2 研究区域及数据 |
5.2.1 Space Net建筑数据集 |
5.2.2 GIS地图数据 |
5.3 方法设计 |
5.3.1 建筑轮廓提取方法概述 |
5.3.2 数据融合及数据增强 |
5.3.3 语义分割网络模型训练 |
5.3.4 结果集成和后处理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1 预测结果评估方法 |
5.4.2 实验设置以及基于像素的预测准确率 |
5.4.3 基于对象的建筑轮廓提取结果评估 |
5.4.4 不同方法得到的建筑轮廓提取结果 |
5.4.5 不同策略对建筑轮廓提取结果的影响 |
5.4.6 不同城市预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多维度城市夜间光环境数字观测与空间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光污染形式分类 |
1.1.2 人工照明类型 |
1.1.3 夜天空亮度分级 |
1.1.4 光环境影响因素 |
1.1.5 光污染广泛危害 |
1.1.6 城市照明限制方法 |
1.1.7 光污染防治措施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环境研究及保护机构 |
1.2.2 光环境数学量化模型 |
1.2.3 光环境地面实测 |
1.2.4 光环境遥感观测 |
1.2.5 光环境 3S交叉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在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1 地理信息系统在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1.1 GIS在夜间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2.1.2 GIS在夜间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
2.1.3 Arc GIS在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2 遥感在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2.1 遥感与夜间光环境研究 |
2.2.2 遥感在夜间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2.2.3 遥感在夜间光环境研究中的研究成果 |
2.2.4 遥感在夜间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限制及探索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遥感的国内外夜间光环境研究 |
3.1 国际典型国家夜间光环境 |
3.1.1 夜光图像光照指标 |
3.1.2 1992-2013 年典型国家夜间光环境 |
3.1.3 2013-2018 年典型国家夜间光环境 |
3.2 国内典型城市夜间光环境 |
3.2.1 研究区域 |
3.2.2 珞珈夜光遥感数据 |
3.2.3 中国典型城市光环境 |
3.3 本章小结 |
3.3.1 国际典型国家夜间光环境 |
3.3.2 国内典型城市夜间光环境 |
4 基于实测的城市中心区域夜间光环境研究 |
4.1 研究区域 |
4.2 观测方法 |
4.2.1 测量环境 |
4.2.2 测量时间 |
4.2.3 测量层次 |
4.2.4 测量仪器 |
4.2.5 GIS插值方法 |
4.3 星等亮度空间模式分析 |
4.3.1 空间差异性分析 |
4.3.2 视窗方向差异的原因 |
4.4 恒隆广场区域 |
4.4.1 主要光源类型 |
4.4.2 光谱分布 |
4.4.3 星等亮度分析 |
4.4.4 照度分析 |
4.4.5 色温分析 |
4.4.6 整体光环境 |
4.5 港湾广场区域 |
4.5.1 主要光源类型 |
4.5.2 光谱分布 |
4.5.3 星等亮度分析 |
4.5.4 照度分析 |
4.5.5 色温分析 |
4.5.6 整体光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遥感的城市中心及城市边缘区域夜间光环境研究 |
5.1 珞珈夜光数据研究城市街区尺度光环境的潜力 |
5.1.1 研究区域 |
5.1.2 遥感与实测数据可视化及相关性 |
5.2 基于遥感的城市中心及城市边缘区域夜间光环境研究 |
5.2.1 研究区域及数据处理 |
5.2.2 大连市夜间生态光环境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 |
表格目录 |
附录A 遥感数据在城市夜间光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成果 |
附录B 大连市恒隆广场区域DNLS夜间全天空光环境实景图及亮度分布 |
附录C 大连市恒隆广场区域SNLS夜间全天空光环境实景图及亮度分布 |
附录D 大连市恒隆广场区域夜间光谱分布 |
附录E 大连市港湾广场区域DNLS夜间全天空光环境实景图及亮度分布 |
附录F 大连市港湾广场区域SNLS夜间全天空光环境实景图及亮度分布 |
附录G 大连市港湾广场区域夜间光谱分布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研究现状 |
1.3.2 中国城市湖泊研究现状 |
1.3.3 中国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
2.1 遥感影像数据及预处理 |
2.1.1 光学卫星遥感数据概述 |
2.1.2 陆地卫星数据及预处理 |
2.2 水体数据 |
2.3 土地利用数据 |
2.4 辅助数据 |
2.4.1 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 |
2.4.2 SRTM地形数据 |
2.4.3 谷歌地球遥感数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时空变化 |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
3.2 湖泊遥感监测及精度分析 |
3.2.1 湖泊水体遥感提取方法 |
3.2.2 湖泊土地利用转化遥感解译方法 |
3.2.3 湖泊水体遥感提取精度分析 |
3.2.4 湖泊土地利用转化精度分析 |
3.3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时空变化 |
3.4 湖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分析 |
3.4.1 不同地区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
3.4.2 不同类型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 |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
4.2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分析 |
4.3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变化分析 |
4.3.1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指数统计 |
4.3.2 不同地区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 |
4.3.3 城市湖泊面积收缩模式分析 |
4.4 城市化背景下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
4.4.1 不同地区城市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
4.4.2 不同城市的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
4.4.3 城市扩张对湖泊流域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 |
5.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
5.2 中国湖泊面积提取与影响因素分析 |
5.2.1 中国湖泊面积提取方法 |
5.2.2 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5.2.3 湖泊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5.3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 |
5.3.1 中国湖泊面积数据精度验证 |
5.3.2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
5.3.3 中国湖泊面积时序变化分析 |
5.4 中国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5.5 中国湖泊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与论文情况 |
致谢 |
(8)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更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技术 |
2 城市数字地图 |
3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更新中的应用 |
3.1 做好地图更新准备工作 |
3.2 进行地形图的准备工作。 |
3.3 处理好遥感影像 |
3.4 将融合图像与城市数字地图重叠 |
3.5 更新好最后的地图 |
4 结语 |
(9)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卫星影像的种类和特点 |
2.1 遥感卫星的分类 |
2.1.1 气象卫星 |
2.1.2 资源卫星 |
2.1.3 海洋遥感卫星 |
2.1.4 军事侦察卫星 |
2.2 资源卫星的特点 |
2.2.1 法国的SPOT 卫星 |
2.2.2 美国的Landsat 卫星 |
2.2.3 美国的Ikonos 卫星 |
2.2.4 美国的QuickBird 卫星 |
2.2.5 美国的WorldView 卫星 |
2.2.6 印度的Cartosat 卫星 |
2.2.7 日本的Alos 卫星 |
2.2.8 中国的CBERS 卫星 |
2.3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
2.4 遥感数据源的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3 航测成图与卫星成图的比较 |
3.1 航测成图现状 |
3.2 卫星影像成图的现状 |
3.3 测图原理 |
3.3.1 航测成图 |
3.3.2 卫星影像测图 |
3.4 卫星影像的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 |
3.4.1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
3.4.2 卫星立体影像理论测量精度估算 |
3.5 两者的利弊 |
3.6 本章小节 |
4 卫星影像在制作、测图及更新中的应用 |
4.1 卫星影像地图的制作 |
4.1.1 已有资料情况 |
4.1.2 数据规格与技术指标 |
4.1.3 工艺流程和软、硬件环境 |
4.1.4 工作底图影像数据生产 |
4.1.5 质量控制 |
4.2 应用 Cartosat 1 号卫星进行立体测图研究 |
4.2.1 试验背景 |
4.2.2 试验目的 |
4.2.3 试验内容 |
4.2.4 参考技术标准 |
4.2.5 资料概况 |
4.2.6 技术指标 |
4.2.7 试验流程 |
4.2.8 试验过程 |
4.2.9 试验采集要素与1:1 万DLG 比较分析 |
4.2.10 精度分析 |
4.2.11 试验结论 |
4.3 利用卫星影像进行地形图更新 |
4.3.1 已有资料情况 |
4.3.2 数据规格与技术指标 |
4.3.3 作业流程 |
4.3.4 资料预处理 |
4.3.5 室内判绘 |
4.3.6 外业调绘 |
4.3.7 数据编辑整理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在测图中的应用 |
5.2 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发展趋势 |
5.2.1 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不断提高 |
5.2.2 普遍采用离轴三反设计,减小光学系统体积 |
5.2.3 普遍采用线阵CCD 推扫方式成像 |
5.2.4 减小相对孔径,配以TDICCD 成像技术 |
5.2.5 采用多种技术,实现相机的轻小型化 |
5.2.6 卫星设计注重平台大角度快速姿态机动能力 |
5.3 我国自主的测绘卫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城市规划动态监管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方面 |
1.2.2 国外方面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相关的研究课题 |
1.3.2 特色和重点研究问题 |
1.3.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1.3.5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组织 2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业务与技术流程 |
2.1 概述 |
2.1.1 城市规划相关概念 |
2.1.2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业务流程 |
2.1.3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技术流程 |
2.2 数据获取 |
2.2.1. 城市规划监管数据需求 |
2.2.2. 城市规划监管数据源分析 |
2.3 面向城市规划监管的遥感数据处理 |
2.4 变化信息提取与识别 |
2.5 核查与成果发布 |
2.5.1 核查 |
2.5.2 成果发布 |
2.6 小结 3 遥感图像处理核心技术 |
3.1 图像纠正与配准 |
3.2 遥感影像的数字镶嵌 |
3.3 图像变换 |
3.4 图像增强 |
3.5 多源遥感图像数据融合 |
3.5.1 融合的概念 |
3.5.2 融合的基本理论 |
3.5.3 主要融合方法 |
3.5.4 融合方法的应用比较 |
3.6 改进型小波融合算法 |
3.6.1 小波理论的发展 |
3.6.2 基于小波变换的融合算法 |
3.6.3 基于PCA变换、小波变换与高通滤波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 |
3.7 实例分析 |
3.8 小结 4 变化信息检测(提取)分类的理论和方法 |
4.1 概述 |
4.2 变化检测的地物及其遥感图像特征分析 |
4.2.1 变化检测中地物的地学特征 |
4.2.2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 |
4.2.3 地物与遥感图像间的对应关系 |
4.2.4 地物遥感信息空间 |
4.3 变化检测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
4.3.1 分类后比较法 |
4.3.2 代数运算方法 |
4.3.3 可视化分析法 |
4.3.4 光谱特征变异法 |
4.3.5 主成分分析法 |
4.3.6 变换向量分析法 |
4.3.7 小波变换法 |
4.3.8 面向对象法 |
4.3.9 变化检测方法分析 |
4.4 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分类方法 |
4.4.1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特点 |
4.4.2 面向对象分类的概念 |
4.4.3 面向对象分类的优点 |
4.4.4 面向对象分类的难点 |
4.4.5 面向对象分类的流程 |
4.4.6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专题对象分析 |
4.5 实例分析及评价 |
4.5.1 Definiens分类软件 |
4.5.2 实例分析 |
4.6 小结 5 城市规划遥感专题监测模型研究 |
5.1 概述 |
5.2 遥感信息模型 |
5.2.1 遥感信息模型的概念 |
5.2.2 遥感信息模型的建立 |
5.3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专题目标的光谱、空间和纹理等特征 |
5.3.1 建设工程监测目标的特征 |
5.3.2 城市道路监测目标的特征 |
5.3.3 城市水系监测目标的特征 |
5.3.4 城市绿地监测目标的特征 |
5.3.5 建设用地监测目标的特征 |
5.3.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监测目标的特征 |
5.4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专题应用模型 |
5.4.1 面向对象的遥感模型建立方法 |
5.4.2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专题模型 |
5.5 遥感信息模型的数学表达 |
5.6 实例分析 |
5.7 小结 6 基于WEB服务的GIS监测分析研究 |
6.1 概述 |
6.1.1 Web Services简介 |
6.1.2 Web Services的工作原理 |
6.2 基于WEB服务的监测系统设计 |
6.2.1 监测系统技术框架 |
6.2.2 基于Web服务的监测系统功能设计 |
6.2.3 系统的运行环境 |
6.3 基于GIS技术的监测分析 |
6.3.1 监测数据管理 |
6.3.2 基于GIS技术的监测分析 |
6.4 实例分析 |
6.4.1 变化提取 |
6.4.2 GIS辅助监测分析 |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7.1.1 主要研究成果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城市规划遥感监测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四、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更新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D]. 黄玲燕. 浙江大学, 2020(01)
- [2]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D]. 任君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视频影像空间定位方法研究[D]. 李思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4]国产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地图制图技术研究[D]. 霍青兰.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面向遥感影像分类、目标识别及提取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D]. 李唯嘉. 清华大学, 2019(02)
- [6]多维度城市夜间光环境数字观测与空间模型构建研究[D]. 郝庆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D]. 谢聪. 武汉大学, 2019(06)
- [8]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数字地图更新中的应用[J]. 凌志伟,郭昌平,王跃杰,杨晓磊.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09)
- [9]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陈杰.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10]城市规划动态监管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D]. 梁松.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