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称:2004年价格上涨不可避免(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指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邵伊琪[2](2021)在《“信达雅”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俄罗斯商业资讯”财经新闻笔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语料源自俄罗斯新闻网站“俄罗斯商业资讯”上的财经新闻,同时也是笔者在研究生期间的翻译练习材料。笔者此次针对财经新闻的练习材料进行了二次翻译,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总结财经新闻翻译技巧,进一步提高翻译技能,反思提高译者素质的途径。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符合财经新闻的翻译要求,同时也可以指导财经翻译实践。笔者在“信达雅”视角下,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从语料文本的标题、词汇、句式、修辞层面出发,阐述各层面常见特点,选取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例子,结合翻译策略进行案例分析,从而进一步总结财经新闻翻译特点,总结翻译常见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使得译文达到忠实原文,语句通畅,讲“财言财语”的效果。本实践报告的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翻译任务描述,第二章翻译项目介绍,第三章案例分析,第四章笔译实践翻译质量评估。其中第三章案例分析,结合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比原译和改译后的译文,总结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和相关思考。
段田园[3](2021)在《五款机器翻译译文质量评测 ——以四类文本翻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机器翻译诞生以来,机器翻译能否取代人工翻译这一疑问一直存在,尤其是目前机器翻译正处于繁荣期。这一疑问促使学者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进行评测研究。但是,已有研究在评测对象和待测文本类型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机器翻译译文错误的分析方面也缺少一定的理论指导。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利用网络来发布问卷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机器翻译使用者的客观需求。另外,语言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在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机器翻译译文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分析,增强了评测结果的科学性。本文以五款机器翻译为研究对象,其中有道翻译、谷歌翻译、百度翻译和腾讯翻译君为调查问卷中96位使用者使用率最高的四款机器翻译,另一款机器翻译为Deep L,是目前流行且评分较高的机器翻译。四种待测文本为使用者常遇到的新闻、文学、经济和科技文本。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五分制,选用可懂度和流畅性两个评测标准对20个译文进行打分。其次,以表格的形式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进行对比评测。在分析译文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译文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在语言学“错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子和其他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类,并选择典型例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对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机器翻译译文质量评测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因此结论中也指出了充分利用机器翻译的方法。研究发现,在英译汉翻译中,有道整体表现最佳,Deep L位居第二,百度次之,腾讯和谷歌表现最差。在翻译四个类型的文本时,机器翻译在翻译新闻文本时整体表现最佳,在翻译文学文本时整体表现最差,在翻译科技和经济文本时表现一般。而且译文中仍存在错误,词汇和句子层面的错误比较严重,其中语境分析和表达的地道性是机器翻译的难点。但是,就机器翻译的整体质量而言,机器翻译整体表现较为可观。本文最后指出对于机器翻译不能全盘否定,使用者可以通过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同时使用多个机器翻译来充分利用机器翻译。
冯如(Anastasiia Fediakova)[4](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区域性组织的重要性明显提高了。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是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之一。几年前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关注安全问题的同时开始积极推动经济领域的发展。当前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可以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为经贸合作提供新平台。本文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全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概述了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基础,详细地说明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并指出了亚欧一体化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在亚欧地区发挥的作用以及该组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的现状;第四部分详述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贸合作状况,这一部分主要研究该组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经贸合作此前和目前的状况,研究围绕能源、贸易、自贸区建设、金融、投资、交通与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展开;第五部分分析了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以此为基础,笔者在第六部分中提出了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研究发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不断发展能源、贸易、自贸区建设、金融、投资以及交通与运输等多个领域的合作。
刘瑜[5](2019)在《南昌市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南昌市目前已经发布的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分别为:2011年2月1日起实施的限购政策、2011年3月1日起实施的限购政策、2013年11月27日起实施的限购政策、2016年10月8日起实施的限购政策和2017年3月8日起实施的限购政策。本研究通过对南昌市已经发布的5次房地产限购政策具体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南昌市现有房地产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价格和成交量的影响,归纳南昌市现有房地产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价格和成交量的影响特点,并总结其现有房地产限购政策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南昌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完善建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现状分析、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问题和完善建议、研究结论与讨论;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现状分析、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问题和完善建议3部分。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现状分析是在介绍南昌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对南昌市现有的5次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情况进行分析,南昌市前3次所提出的限购政策,于2014年8月12日起,南昌市区全面取消限购,而2016年10月8日起,南昌市又重新提出了新的限购政策,可以将南昌市限购政策以2014年8月12日为分界点分为两阶段。通过南昌市已经发布的5次限购政策对比可以发现,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发布特点和趋势:前一阶段的3次限购政策主要是以居民家庭为单位进行限购,而后一阶段2次限购政策主要是以居民个人为单位进行限购;两阶段的限购范围和政策要求趋势均越来越严厉;两阶段限购对象既包括户籍居民,又包含非户籍居民;前一阶段以家庭为单位户籍家庭对已有两套住宅限购,而非户籍家庭则对已有一套住宅限购;后一阶段以个人为单位户籍和非户籍居民均对已有一套住宅限购,同时未成年人不得在市区购买住宅。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是在分析南昌市2002—2017年房价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南昌市限购政策影响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南昌市已经实施的5次房地产限购政策中,2013年11月27日起实施的限购政策和2017年3月8日起实施的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价格影响无效,其他3次实施的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价格影响有效。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实施对房地产价格方面、对房地产成交量方面、影响时效性方面、限购对象和时间方面的影响特点,尤其是影响时效性特点:南昌市现有房地产限购政策显着影响时效非常短暂,仅有1-2个月效果;南昌市现有房地产限购政策非显着影响时效较长,在房地产限购政策发布一年以内,南昌市房地产限购政策仍然能对南昌市房地产住宅成交价格和成交面积产生部分影响。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问题和完善建议是在分析南昌市现有已经实施的限购政策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本研究主要从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有效及时效方面、限购对象和房产套数方面、限购机制方面3方面归纳了当前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有效及时效方面、限购对象和房产套数方面、限购机制方面3方面问题提出了具体完善建议和措施。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主要是在分析南昌市当前已经发布的5次房地产限购政策发布特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南昌市5次限购政策在房地产价格方面、对房地产成交量方面、影响时效性方面、限购对象和时间方面的影响特点,并归纳了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有效及时效方面、限购对象和房产套数方面、限购机制方面3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最终提出了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存在问题的具体完善建议,从而为南昌市今后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的发布和完善提供了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研究基础。
石立春[6](2019)在《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强化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现实社会状况、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前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深思重大理论问题的题中之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工作的系统开展,从学术意义上来说,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认知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进一步丰富发展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乃至于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来说,有助于网络民粹主义疏导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全球治理能力提升提供经验借鉴。当前,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激流勇进的演绎态势,这与国内外大环境密切相关:民众政治参与觉醒中责任问题备受关注、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以及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等。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以酿发舆情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将1994—2009年视为以贴吧、博客等为主要载体的舆情爆发阶段,将2009—2012年视为以微博为主要载体的民众狂欢阶段,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视为新时代公民政治心态民粹化阶段;可以划分为贫富对抗(如“杭州飙车案”,2009)、官民对立(如“我爸是李刚案”,2010)、反智主义(如“复旦大学黄山门”,2010)、底层叙事(如“夏俊峰案”,2011)、裹挟爱国主义(如“反日保钓游行”,2012)以及环境保护(如“什邡钼铜事件”,2012)六种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不同阶段的网络民粹事件呈现出不同的演绎态势,不同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具有着不同的演绎特征。从诱发要素上来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复杂矛盾的持续浇灌,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发的前提与基础;部分民众在社会进步中迷失信仰、在物质丰裕中失去幸福、在追求理性中集聚戾气、在感恩时代中滋生怨恨,成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演绎的重要因素。从时代表征上来说,在诱发因素维度,坚守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重点关注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深度演绎的首要特征;在叙事方式维度,强调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实现道德情感主义式的群体认同与大众狂欢,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演绎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影响维度,衍生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诱发阶层鸿沟与社会撕裂,成为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持续演绎的又一特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网络监督以及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但是,相对于其正面价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激流勇进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危害,更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以底层、哄客、对抗叙事为演绎手法,将矛头直指官员、富人、警察以及专家学者,与民主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必然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严重干扰,消解社会精英权威,诱发政府公信力失范危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掌握社会资源精英群体的仇视,形塑出对官员、富人、警察、专家等群体的“仇+”心理,对普通人生活的浪漫化描述以及普罗大众崇拜,与民族主义相合流的极端演绎态势,势必进一步助长社会上的暴戾之气,极易诱使民众在形塑极化心理中走向零和博弈,背离社会理性平和的发展方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二元对立话语方式的推崇,将进一步深化社会阶层间的信任危机,激化民众间的阶层对立情绪,势必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间的隔阂,诱发社会分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均贫富”观念的推崇,误导民众将共同富裕与平均富裕、同步富裕,共享发展与平均发展、齐步发展相等同,主张通过对内“清算原罪”、对外“清理外资”来实现共享发展,实则是对实现共享发展方式的错误选择,鼓动非理性、非法治式的共享发展,破坏社会秩序、损害法律权威,必将动摇当代中国共享发展之基、危及共享发展之路。鉴于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是民粹主义全球性泛滥与区域本土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尚需借鉴参考国外应对民粹主义的经验教训。在苏俄,列宁采取“以激进对激进”,实现社会民主党的社会革命党化,保持一种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迅速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最终在十月革命中掌握了政权。但是,苏俄应对民粹主义的教训又是惨痛的,社会民主党依靠比社会革命党更激进的革命策略,赢得革命胜利,但胜利之后,未能及时清算激进革命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继续推行更加激进的方针、策略,导致苏俄在“激进→更激进”的道路上积重难返,最终深受斯大林模式消极因素所害而沉疴难愈,这实质上是前苏式马克思主义对民粹主义斗争的失败。在拉美地区,以庇隆主义为代表的民粹派领袖,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采取迎合底层民众、短期效益良好的民粹式政治经济策略,往往能迅速赢得广大城市劳工的支持,但是,这种“寅吃卯粮”、“涸泽而渔”的政治经济政策,使得国家逐渐陷入政治、经济恶性循环之中,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在中东欧地区,匈牙利等国家在社会剧烈变迁进程中,承继本国政治文化传统,契合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形成了劣质但能抵御危机的民主体制,成功规避了类似于拉美民粹型威权独裁统治的生成,这也可视为应对民粹主义的成功经验,虽然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并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其应对民粹危机的方式,仍值得我们多加参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人民主体思想,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防御性与竞争力、权威性与吸引力,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民众形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从而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利益诉求中彰显社会公正。当前,人们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正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的必然性与存续的长期性,基于世界民粹史纵向审视、基于全球视野横向对比,认识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强化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研究,实现对网络舆情中民粹元素的精准识别、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演绎态势的跟踪分析,从而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疏导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公民教育,培育负责而又积极的新时代公民,强化公民社会心态引导工作,助推公民理性参与政治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聚焦社会问题,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易于诱发网络民粹事件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重点清理易于引发公权力质疑的相关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充实人民获得感、保障人民幸福感、增强人民安全感,进一步压缩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空间;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干扰,从而在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正中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新时代网络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提升治理实效性,消解网络空间的暴戾之气、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营设良好环境。
潘玉[7](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申博[8](2018)在《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维护金融稳定是当前我国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而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不断加快、种类不断增多,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高企,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的库存又非常突出,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出现金融不稳定的潜在危险性日趋明显。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如何牢牢坚守住不发生金融危机这条底线,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2017年度央行工作会议在确定全年十项主要任务时,特别强调要大力防范金融风险,明确提出金融市场发展总的原则是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近几年以来,我国金融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金融发展转型过程中,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如股市、汇市等领域的风险问题、影子银行、地方债务风险、违法犯罪风险、流动性风险不断涌现等。区域金融不稳定对系统金融风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区域金融风险诱发、积累、扩散,很容易造成全国性的系统金融风险。造成区域金融不稳定的因素中最具有现实性的一个因素就是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而房地产市场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房地产价格问题和库存问题。2015年国家明确提出去库存政策,说明房地产库.存积累已经触及了金融稳定的底线,而各地区实行去库存化政策之后,房地产价格问题又凸显出来,其中较不发达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价格飙升问题,对当地金融稳定亦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房地产库存问题和价格问题是否对不同区域金融稳定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房地产库存和价格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联系性,而这种联系性在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之中是否有区别?本文正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探究房地产市场变化对区域性金融稳定的影响,并从去库存和抑制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角度,提出维护区域性金融稳定的一些对策。为实现上述研究任务,本文分为如下6章进行阐述:第1章:导论。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有关区域金融稳定方面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现实作用等,对国内外关于金融稳定、区域金融稳定、房地产行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然后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配合框图对各章内容进行了概述,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章:区域金融稳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第一节首先对金融风险的一般性理论进行阐释,界定了区域金融稳定的内涵,阐述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特点,论述了我国区域性金融稳定存在的隐患、影响因素以及危害性;第二节主要结合上述分析和中国国情对当前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方面提及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将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划分为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并考察了其代表性指标,旨在为第4章的实证研究的指标选取提供依据;第三节对本文关于区域金融稳定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本文拟以金融地理学理论为依托,强调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同时以空间计量经济学做为研究区域金融稳定的主要模型方法,并结合引力模型突出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性,本文第4章、第5章的实证分析正是以此为方法论基础;最后的第四节对本文关于区域金融稳定问题的分析框架进行了图示和简要说明。第3章:房地产行业的区域差异性分析。第一节对我国的区域划分及城市等级划分进行界定,分析了 2009年以来各个地区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进而论述了房地产行业总体发展状况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作用;第二节主要分析了2009年以来各个地区房地产价格和金融体系数据,并通过图表直观显示了东中西部地区和代表性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和差异性,及其对当地金融体系的影响,发现较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房地产价格趋势和当地金融稳定的关系有所不同:相对于不发达地区,较为发达地区的房价和金融稳定相关指标的联系性偏弱。这不禁让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房价飙升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是否因各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第三节主要阐述了本文对于房地产库存的定义,并分析了 2009年以来各个地区房,地产库存量和金融体系数据的联系性和差异性,与上节类似,结合图表发现,相对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较为落后地区和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对于当地房地产价格、金融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发现,相对于不同省区之间,不同城市之间的房地产行业差异更为明显。由此,我们进而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其房地产库存对于当地金融稳定的影响是否不同?房地产库存对于房价的影响在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是否有所差异?接下来的第4章、第5章的实证工作,正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第4章:房地产行业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章第一节利用第2章提出的指标对各省区的金融稳定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和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在区域金融稳定综合评价当中位于前列;第二节对空间面板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引入引力矩阵做为空间权重矩阵以更好地体现区域金融的联系性,同时,对各个地区的金融吸引力进行了排名,发现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金融吸引力较强;第三节将第一节得到的区域金融稳定综合得分做为被解释变量,同时将第3章分析的房地产价格指标、库存指标,以及房地产行业发展指标做为解释变量,然后将本章第二节的引力矩阵引入模型进行空间面板建模,结果发现对于不发达地区,房地产价格因素、房地产库存因素当中的人均积压库存、人均一般库存对于当地区域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更大。第5章:房地产行业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城市面板数据。考虑到第3章的描述分析表明,房地产行业在城市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在省区之间的差异,分析城市数据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较难在整体上对各城市的金融稳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建模,同时第4章分析结果表明,较为不发达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库存对于对区域金融稳定具有显着影响,而库存指标-待售面积在城市数据中具有可获得性,故本章重点研究了各个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和价格的关系,以期在第4章结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城市房地产库存和价格的关系,进而推论城市房地产库存是否通过影响房地产价格来影响城市的金融稳定。结果发现:金融稳定受到房地产库存和价格的共同影响,参与建模的较为不发达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增长与房地产价格关系更紧密,而较为发达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和价格的关系却不是很明显。所以,结合第4章的结论,我们推断较不发达城市房地产库存的增加,其对金融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这说明,相对于发达城市,不发达城市应该更加谨慎的对待去库存政策。第6章:结论及政策建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本文最终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房地产价格上升,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的金融稳定均带来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更为严重。(2)房地产库存对于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就省区金融而言,较为发达的省区房地产库存保持适当存量有利于地区金融稳定,而落后省区房地产库存对区域金融稳定具有负面影响;就城市金融而言,房地产库存对于不发达城市的金融稳定同样具有不良影响。最后,本章结合区域金融稳定和房地产库存、价格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杨文进[9](2012)在《论货币紧缩政策对价格水平上涨的助推作用——货币资本和总供求视角的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货币在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资本获取货币剩余,而不是追逐商品。这种性质决定了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只有进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影响取决于新增货币是从总需求还是总供给角度进入(退出)经济系统。从供给角度进入(退出)的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成反比。我国当前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是成本推进与气候异常所致,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成本上升和供给减少,反而助推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李洪德[10](2011)在《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首先,论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概述,包括房地产的概念和类型、房地产价格的含义和构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其次,论文系统回顾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和变动特征。再次,论文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论文提出遏止我国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一系列措施。本文的主要观点:第一,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速度过快,主要城市房屋租售比和房价收入比偏高。第二,土地价格、家庭人均收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是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第三,要遏制我国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必须对土地供给量、人均收入水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因素进行有效调控。
二、专家称:2004年价格上涨不可避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家称:2004年价格上涨不可避免(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信达雅”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俄罗斯商业资讯”财经新闻笔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项目介绍 |
1.2 翻译任务意义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文本分析 |
2.2 翻译流程 |
2.3 翻译工具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财经新闻翻译的“信达雅”标准 |
3.2 标题问题 |
3.2.1 成分转换 |
3.2.2 补充信息 |
3.2.3 直译和意译 |
3.3 词汇问题 |
3.3.1 财经术语的处理 |
3.3.2 词义的确定 |
3.3.3 数词结构的处理 |
3.4 句式问题 |
3.4.1 直接引语的处理 |
3.4.2 间接引语的处理 |
3.4.3 复合句的处理 |
3.5 修辞问题 |
3.5.1 借代 |
3.5.2 拟人 |
3.5.3 比喻 |
第4章 总结 |
4.1 心得体会 |
4.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词汇表 |
附录二 原文和译文 |
致谢 |
(3)五款机器翻译译文质量评测 ——以四类文本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
1.3 Machine Translation |
1.4 Literature Review |
1.4.1 Research Statu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
1.4.2 Research Status of Quality Evaluation of MT Outputs |
1.5 Research Questions and Innovations |
1.5.1 Research Questions |
1.5.2 Innovations |
Chapter 2 Manual Evaluation of MT Outputs |
2.1 Questionnaire Results |
2.1.1 Five Machine Translations |
2.1.2 Four Text Types |
2.2 Evaluating Criteria |
2.3 Evaluating Process |
2.4 Evaluating Results and Its Analysis |
2.4.1 The Performance and Analysis of Each MT |
2.4.2 Overall Quality and Analysis |
Chapter 3 Error Analysis of MT Outputs |
3.1 Error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
3.2 Detection of Errors |
3.3 Classification of Errors and Sample Analysis |
3.3.1 Lexical Errors |
3.3.2 Sentence Errors |
3.3.3 Other Errors |
3.3.4 Context Analysis |
3.4 Sources of Errors |
3.4.1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
3.4.2 Limitations of MT |
3.4.3 Limitations of Users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Main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理论的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区域一体化 |
第一节 全球化与区域化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一 诞生背景 |
二 派系划分 |
三 发展态势 |
第三节 亚欧一体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上海合作组织在亚欧地区的作用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源起和发展阶段 |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内的经济状况 |
一 俄罗斯的国内经济形势 |
二 中国的国内经济形势 |
三 中亚国家的国内经济形势 |
第三节 上合组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 |
第四章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第一节 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经贸合作指标的回顾 |
第二节 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的类型 |
一 能源合作 |
二 贸易合作 |
三 自贸区建设 |
四 金融合作 |
五 投资合作 |
六 交通与运输合作 |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
1 能源合作的挑战 |
2 经贸合作的挑战 |
3 自贸区建设的挑战 |
4 金融合作的挑战 |
5 投资合作 |
6 交通与运输合作 |
第六章 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挑战的解决方法 |
解决经贸合作挑战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南昌市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措施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措施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限购政策的理论基础 |
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 供求理论 |
2.3 有效政府理论 |
3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现状分析 |
3.1 南昌市简介 |
3.1.1 经济社会现状 |
3.1.2 房地产开发、竣工及住房公积金发放现状 |
3.2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现状分析 |
3.2.1 概况 |
3.2.2 对比分析 |
3.2.3 发布特点和趋势 |
4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
4.1 南昌市房地产价格发展趋势 |
4.2 限购政策发布前后南昌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及成交量 |
4.2.1 2010 年8 月—2012年2 月南昌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及成交量 |
4.2.2 2013 年5 月—2014年10 月南昌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及成交量 |
4.2.3 2016 年4 月—2017年9 月南昌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及成交量 |
4.2.4 2016 年9 月—2018年2 月南昌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及成交量 |
4.3 影响分析 |
4.3.1 限购政策发布前后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
4.3.2 限购政策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
4.4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特点分析 |
4.4.1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有效性分析 |
4.4.2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时效性分析 |
4.4.3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特点分析 |
5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问题和完善建议 |
5.1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问题分析 |
5.1.1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有效及时效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2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限制购房对象、房产套数和区域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3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限购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完善建议 |
5.2.1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影响有效及时效方面完善建议 |
5.2.2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限制购房对象、房产套数和区域范围方面完善建议 |
5.2.3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限购机制方面完善建议 |
5.3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缘起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脉络与文献综述 |
1.2.1 研究脉络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预期创新 |
第2章 民粹主义的理论解读 |
2.1 民粹主义的概念测量与类型学划分 |
2.1.1 民粹主义的概念与测量指标 |
2.1.2 民粹主义的类型学划分 |
2.2 民粹主义的滋生土壤 |
2.2.1 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危机 |
2.2.2 后发国家(地区)转型发展的产物 |
2.3 民粹主义的理论渊源 |
2.3.1 中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迹象 |
2.3.2 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浇灌 |
2.4 马克思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回答 |
2.4.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考察 |
2.4.2 恩格斯与特卡乔夫的论战 |
2.4.3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4 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5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解答 |
第3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背景与演绎样态 |
3.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背景 |
3.1.1 政治参与觉醒中民众责任备受关注 |
3.1.2 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 |
3.1.3 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 |
3.1.4 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 |
3.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演绎历程 |
3.2.1 基于演绎载体变迁的阶段划分 |
3.2.2 网络民粹事件典型案例评析 |
第4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诱发要素与时代表征 |
4.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诱发要素 |
4.1.1 社会矛盾的深度浇灌 |
4.1.2 社会焦虑的持续诱发 |
4.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时代表征 |
4.2.1 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 |
4.2.2 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 |
4.2.3 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 |
第5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影响 |
5.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正面价值 |
5.1.1 关注弱势群体 |
5.1.2 强化网络监督 |
5.1.3 提升公民政治素养 |
5.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危害 |
5.2.1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解构社会精英权威 |
5.2.2 助长暴戾之气,背离社会理性平和发展方向 |
5.2.3 加剧阶层对立,诱发社会分裂 |
5.2.4 混淆视听,干扰共享发展大局 |
第6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可鉴经验与疏导原则 |
6.1 国外疏导与消解民粹主义思潮的经验教训 |
6.1.1 苏俄:以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 |
6.1.2 拉美: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 |
6.1.3 中东欧:能抵御危机的低质民主体制 |
6.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原则 |
6.2.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
6.2.3 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 |
第7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策略 |
7.1 推进公民教育,提升民众政治参与能力 |
7.1.1 塑造负责而又积极的公民 |
7.1.2 公民理性平和心态的形塑 |
7.1.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 |
7.2 聚焦社会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
7.2.1 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 |
7.2.2 着力解决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 |
7.2.3 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
7.3 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
7.3.1 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消解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理念的误导 |
7.3.2 健全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方式的干扰 |
7.3.3 夯实共享发展的秩序之基,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非理性倾向的侵蚀 |
7.4 强化网络社会协同治理,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7.4.1 推进网络治理的法治化 |
7.4.2 实现网络治理的规范化 |
7.4.3 提升网络治理的实效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本文的理论价值 |
1.2.2 本文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结构安排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区域金融稳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
2.1 区域金融稳定理论简介 |
2.1.1 区域金融稳定的内涵 |
2.1.2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特点 |
2.1.3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危害性 |
2.1.4 金融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在区域性金融稳定研究中的适用性 |
2.2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影响因素 |
2.2.1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影响因素 |
2.2.2 设置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对相关因素的取舍 |
2.3 区域金融稳定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分析框架 |
2.3.1 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理论指导:金融地理学 |
2.3.2 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技术指导:空间计量经济学 |
2.3.3 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新领域:引力模型 |
2.4 区域金融稳定的研究框架 |
第3章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3.1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3.1.1 关于区域划分及城市等级划分 |
3.1.2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区域差异性分析 |
3.1.3 房地产行业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
3.2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3.2.1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3.2.2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
3.3 我国房地产库存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3.3.1 房地产库存相关指标的界定 |
3.3.2 我国房地产库存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3.3.3 房地产高库存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房地产行业对省区金融稳定的影响 |
4.1 区域金融稳定综合评价 |
4.1.1 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计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
4.1.2 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金融稳定综合指数的计算 |
4.2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简介及空间权重的设定 |
4.2.1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简介 |
4.2.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
4.3 房地产行业对各省区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检验 |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4.3.2 空间相关性检验及模型选择 |
4.3.3 模型结果 |
4.3.4 基本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房地产行业对城市金融稳定的影响 |
5.1 房地产行业对城市金融稳定的影响路径 |
5.2 城市房地产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非均衡性 |
5.3 房地产库存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5.3.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5.3.2 空间相关性检验及模型选择 |
5.3.3 模型估计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房地产去库存视角下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基本对策 |
6.2.2 抑制房地产价格暴涨视域下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现实性对策 |
6.2.3 兼顾去杠杆与去库存,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房地产政策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论货币紧缩政策对价格水平上涨的助推作用——货币资本和总供求视角的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货币职能与性质 |
二、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的一般关系 |
三、近期价格上升性质 |
四、紧缩型货币政策助推价格水平的上升 |
(10)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思考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四节 独到见解 |
第一章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房地产的概念和类型 |
一、房地产的概念 |
二、房地产的特点 |
三、房地产的类型 |
第二节 房地产价格的含义和构成 |
一、房地产价格的含义 |
二、房地产价格的构成 |
第三节 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
一、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 |
二、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及其价格变动 |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
一、1949-1977 年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 |
二、1978-1997 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
三、1998 年以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变动 |
一、1949-1977 年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情况 |
二、1978-1997 年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变动 |
三、1998 年以后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变动 |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价格变动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一节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供给因素 |
一、成本 |
二、房地产开发额投资 |
三、竣工面积 |
第二节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需求因素 |
一、需求意愿 |
二、人口数量 |
三、心理预期 |
四、收入水平 |
五、社会稳定程度 |
第三节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其它因素 |
一、通货膨胀率 |
二、金融杠杆 |
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四、GDP |
五、宏观调控 |
第四节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特点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一节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数理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原始数据及数据的处理 |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一、房地产价格的供给影响因素检验 |
二、房地产价格的需求影响因素检验 |
三、房地产价格的其它影响因素检验 |
四、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结果的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遏制中国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大房地产市场供给方面的对策 |
一、土地政策方面的对策 |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竣工面积方面的对策 |
三、控制房地产业的建筑成本 |
四、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 |
第二节 控制房地产市场需求方面的对策 |
一、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控制人口数量 |
二、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们对房地产的消费信心 |
三、鼓励满足正常消费需求 |
四、遏制投机性需求 |
第三节 有关其他影响因素方面的建议 |
一、房地产金融方面的建议 |
二、房地产税收方面的建议 |
三、建立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预警机制 |
四、控制通货膨胀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专家称:2004年价格上涨不可避免(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信达雅”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俄罗斯商业资讯”财经新闻笔译实践报告[D]. 邵伊琪.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五款机器翻译译文质量评测 ——以四类文本翻译为例[D]. 段田园. 河北大学, 2021(02)
-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分析[D]. 冯如(Anastasiia Fediakova).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南昌市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D]. 刘瑜.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D]. 石立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7]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申博.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5)
- [9]论货币紧缩政策对价格水平上涨的助推作用——货币资本和总供求视角的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关系[J]. 杨文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0]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洪德. 黑龙江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