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一、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郭克锋,常英英,李宗民[1](2021)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采用肝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P <0.05)。术后2年,两组的无瘤生存率(90.0%vs. 92.5%)与复发率(10.0%vs. 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与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增加肝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超,郑柏,桂茂崇,陈小鹏,江元勋,纪杏怡[2](2021)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与微创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远期预后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与微创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4月海南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小肝癌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分为消融组和切除组,每组40例。消融组接受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切除组接受微创切除术。比较两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循环肿瘤细胞(CTC)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ALT、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术后ALT、AST、TBIL水平低于切除组(P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CEA、GPC3、AF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GF、C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术后HGF、CTC水平低于切除组(P <0.05)。消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除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术后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微创切除术比较,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在减少肝功能损伤、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GF和CTC水平,两者具有相似的远期预后效果。

胡月[3](2021)在《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价值;探索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不同时期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超声引导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31例(67个病灶)。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41-81岁,平均年龄(60.6±10.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按照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粒子植入,且均一次性植入成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并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复查,观察病灶大小的变化,术前术后的超声造影均做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分析。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对部分病例的粒子区及粒子区周边行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1、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病灶有效率分别为53%、82%、86%、87%。2、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逐渐增大,t PI、t WIS、ΔRT、ΔTTP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AUC、ΔAUC、ΔPI、ΔW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1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增大,t PI、t WIS、ΔRT、ΔTTP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病理组织学活检显示粒子区病灶组织已变性坏死,粒子区周边区域仍有125I粒子的放射性损伤作用。结论:1、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可以成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定量评估方法。3、组织学活检的病理变化验证了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6个月时病灶组织已经被彻底灭活。

何勇[4](2020)在《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目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疼痛性疾病,患者多以颈部不适、疼痛、畏寒发热、乏力前来就诊,传统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缺点在于症状缓解慢,服药时间长;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缺点在于不良反应大且易诱发、加重感染。本研究采用在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评估其疗效与优势。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因低热、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前来我院就诊并确诊的5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按照治疗的方式不同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口服药治疗组25例,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泼尼松,20-40mg/d,但每日最大剂量<60mg/d,维持治疗1-2周后,待症状控制后开始减量,维持剂量约5-10mg/d,疗程约6-8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内局部注射治疗组25例,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患侧叶回声减低区局部注射1-1.5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每周一次,总疗程约6-8周。每治疗2周对所有患者复查彩超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1)局部注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口服药治疗组(76%),且3月后患者复发率为4%,低于口服药治疗组(2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局部注射治疗组在患者甲状腺局部疼痛、低热等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5.2±2.1)天、甲状腺功能恢复时间(9.2±3.5)天均短于口服药治组(7.3±3.2)天、(11.2±2.7)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局部治疗组外周血ESR平均计数水平为(57.00±17.913mm/H),与口服药治疗组(58±18.103mm/H)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局部注射治疗组的外周血ESR分别为(35.00±9.384mm/H、25.00±10.286mm/H)、与口服药治疗组(49.00±11.278mm/H、39.00±12.458mm/H)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外周血ESR平均计数水平接近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局部治疗组外周血CRP平均计数水平为(46.53±25.399mg/L),与口服药治疗组(45.20±20.566mg/L)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局部注射治疗组的外周血CRP分别为(26.23±10.651mg/L、18.70±5.708mg/L)、与口服药治疗组(35.22±11.532mg/L、22.65±7.253mg/L)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外周血CRP平均计数水平接近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局部注射治疗组平均用药次数为(6.2±2.4)次,口服药治疗组平均用药次数为(35.2±10.4)次,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局部注射治疗组有2例患者(8%)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与口服药治疗组相比(8例、3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松地塞米磷酸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作用迅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黄宇飞[5](2020)在《LUS引导下行原发性肝癌RFA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und,LUS)引导下行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的技术要点,对比多影像融合介入导航系统(Real-time Virtual Sonography,RVS)引导的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评估LUS引导下行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2.探讨不同引导方式的RFA治疗的差异以及不同的RFA治疗方式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74个肝癌结节。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LUS组(30例患者共41个肝癌结节)和RVS组(30例患者共33个肝癌结节)。LUS组行LUS引导下的LRFA治疗,RVS组行RVS引导下的PRFA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发现病灶比例、安全消融边界、首次完全消融率、肝功能(肝酶、胆红素)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74个肝癌结节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治疗。LU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RVS组[(82.13±38.20)min比(50.53±8.04)min],(P<0.05)]。LUS组术中新发现病灶6个,占治疗总数的14.63%(6/41),RVS组未见新发现病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S组的平均安全消融边界大于RVS组[(1.36±0.18)cm比(1.24±0.1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S组的首次消融完全率为95.12%(39/41),LUS组为93.94%(31/33),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LUS组术后第一天的谷丙转氨酶(ALT)变化量[(26.10±4.49)比(23.22±3.73)]和间接胆红素(IBIL)变化量[(2.24±0.71)比(1.90±0.59)]均高于RV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7.93±2.60)天比(8.20±2.00)天]、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内复发率[6.67%(2/30)比10.00%(3/30)]、1年总生存率[100%(30/30)比100%(30/30)]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S引导的LRFA治疗与RVS引导的PRFA治疗均是有效的RFA治疗方式;LUS引导的LRFA治疗可以在术中发现微小、隐匿病灶或新发病灶,其对病灶消融的安全边界更大,消融更彻底;RVS引导的PRFA治疗在穿刺引导、手术便捷性、手术创伤等方面具有优越性;针对不同的病例选择适合的射频消融方式可以提高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

杨阳[6](2020)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行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射频消融缓解率的因素,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最佳适应症和提高消融率提供一个研究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行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射频消融术前、术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甲胎蛋白、肝炎病史、肝硬化程度,肿瘤大小、位置、数目等,运用统计学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等方法分析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影响射频消融缓解率的因素。结果:70例肝癌患者行RFA治疗85个病灶,男性52例,女性18例;年龄33-83岁,平均年龄59.73±10.21岁,肿瘤直径0.8-5.0cm,平均直径(2.3±0.91cm),住院天数平均为7.5(6-9)天;术前超声:低回声癌灶57个,等回声癌灶12个,高回声癌灶8个,强回声癌灶5个,混合回声癌灶3个;术后1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86%(60/70);RFA术后AFP较前明显好转(P<0.05);术后暂时出现肝功能损害(P<0.05),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与肝功能分级有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热与病灶直径有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是否合并肝炎及肝硬化、肿瘤大小、位置、数目等与射频消融缓解率无显着相关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需要临床大样本进一步研究;单发病灶者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多发病灶者,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是一种疗效满意的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可重复治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肝癌术后复发、肝转移癌、年老体弱、位置偏高、中心型等类型的小肝癌,可作为肝部分切除术的有效补充治疗手段,而且可以实现与手术切除相类似的长期生存获益;由于肿瘤的立体性、不规则性,术前需要提前进行穿刺路径和穿刺平面的规划,以保证彻底消融;肿瘤的消融率与肿瘤大小有直接的相关性,≤3cm的肿瘤可以达到彻底的消融,3-5cm的肿瘤有潜在无法彻底消融的可能且消融率明显降低;RFA术后并发症较少见,一般以肝功能轻微改变、疼痛、发热为主,经对症治疗后多可缓解,其中两例发生肝脓肿,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经及时诊断、穿刺引流加抗炎治疗后治愈出院。

曹秋颖[7](2020)在《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2014.3~2018.10在我院微创介入科就诊的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患者共51例,其中位于第二肝门区肿瘤为54个。收集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并发症。所有患者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均常规行保肝降黄治疗,术后一周复查肝功能恢复至Child-Pugh A或B级后对所有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患者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位于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完全消融率为81.48%(44/54),部分消融率为18.52%(10/54)。患者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0%、57.50%、31.00%: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9个月。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400或>400 ng/ml)和肝内肿瘤个数(包括第二肝门区肿瘤,≤2或>2个)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均<0.05)。严重并发症(气胸3例、胸腔积液1例、出血1例)发生率为9.80%(5/51),无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可以有效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前AFP(≤400或>400 ng/ml)和肝内肿瘤个数(包括第二肝门区肿瘤,≤2或>2个)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张伟民[8](2018)在《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长期生存率及其复发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细胞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长期生存率,死亡及复发风险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规范化经皮超声引导下HCC根治性射频消融治疗后大样本长期随访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率及死亡与复发风险因素。方法:2005年6月-2016年6月,4个中心1000例HCC经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525例HCC根治性射频消融病例入组,研究HCC根治性RFA术后1-10年总体生存率,其中,射频消融前,高AFP浓度410例HCC患者入组,分析AFP及AFP治疗后反应是否影响生存率及复发率;临床及生化指标作为变量,分析生存及复发影响因子,术前410例高AFP浓度HCC患者分复发组(n=348)及非复发组(n=62)分析两组间中位生存时间。结果:1,2,3,4,5,6,7,8,9,10年生存率分别是97%,86%,72%,61%,52%,46%,40%,35%,29%,23%。肿瘤最大直径(HR=1.305,95%CI:1.042-1.634),肿瘤边界((HR=1.812,95%CI:1.224-2.683),凝血酶原时间PT(HR=2.467,95%CI:1.697-3.585),抗乙肝病毒治疗(HR=0.766,95%CI:0.579-1.013),AFP治疗后应答(HR=1.789,95%CI:1.320-2.424)为HCC根治性射频消融术后独立死亡风险因子。结节最大直径(HR=1.141,95%CI:1.007-1.293),HBVDNA拷贝数(HR=3.364,95%CI:1.296-8.638),AFP浓度(HR=2.271,95%CI:1.026-5.030),AFP治疗后应答(HR=588.96,95%CI:39.376-999)为HCC根治性RFA后独立复发风险因子。HCC根治性射频消融后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54月(95%CI:45-58)和62月(95%CI:48-80),(log-rank,P=0.04).结论:肿瘤大小,边界,凝血酶原时间,抗乙肝病毒治疗,AFP治疗应答是HCC经皮超声引导下根治性射频消融术后独立死亡风险因子;肿瘤大小,HBVDNA拷贝数,AFP浓度,AFP应答是HCC经皮超声引导下根治性射频消融术后独立复发风险因子。HCC根治性RFA后复发相对于未复发有比较差的中位生存时间。

沈桢,阎皓[9](2016)在《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到目前为止,肝癌的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仍为肝癌患者能获得较好生存率的首选方法。但由于很多患者发现肝癌时,晚期患者较多,很多肝功能较差剩余肝组织不能代偿,或全身情况较差,已不适合手术治疗。基于此种情况,现很多非手术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有着微创,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可反复应用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常用手段。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可分为开腹射频,腔镜下射频。影像学引导下经皮射频等。治疗方式可单独射频治疗,也可与介入治疗、酒精注射、中药、生物等联合应用。

张雯雯[10](2016)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应用要点和miR-130a与肝细胞癌迁移侵袭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总结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技术要点,分析应用特点、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方法及预后。2、探讨三维重建术前规划对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意义。3、研究一种nicroRNA(微小RNA)—-miR-130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肝癌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1、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研究本中心10年905例行LRF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情况和生存时间等,总结分析肝癌LRFA技术的应用特点、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方法及预后。2、通过配对研究的方式研究本中心24个月内32例通过三维重建术前规划指导LRFA的病例资料(同第一部分),评价三维重建术前规划对肝癌LRFA技术的意义。3、通过实时定量PCR、构建载体下调表达、Transwell、Western Blotting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肝癌组织标本和高转移性肝癌细胞株中研究miR-130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肝癌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肝癌的LRFA治疗是肝癌综合治疗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病例数量逐年增加。2006-2010年组患者在把LRFA作为肝癌的首次治疗手段的例数较少、肝功能Child-Pugh B或C级比例较高、肿瘤>30mm比例较大(均P<0.05)。相对于经皮RFA,更适合行LRFA的适应症包括:①肿瘤位于肝脏表面,或外生性生长;②肿瘤较大,需多次、多针消融;③或紧邻空腔脏器、膈肌(位于肝脏膈顶部)、胆囊、心脏、第一肝门重要管道结构。2.使用术后一个月增强影像学的消融区描述肿瘤是否完全灭活。89.72%(812例)患者参加了术后1个月的回访,总首次消融完全率87.31%。2006-2010年组和2011-2015年组两组患者首次消融完全率(81.41%,9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单因素分析显示与LRFA首次消融完全率有关的10个因素中,仅有①是否危险部位(OR=3.225,P=0.000)、②肝硬化(OR=1.110,P=0.040)、③肝功能Child-Pugh评级(P=0.000)、④术肿瘤最大径(P=0.000)、⑤肿瘤数目(P=0.001)是首次消融完全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两组患者的病理活检比例、活检阳性率(53.62%,74.82%)都较低。2006-2010年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长(P<0.001)、术后ALT变化较明显(P=0.011)。4.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Clavien-Dindo Ⅰ-Ⅱ级并发生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2011-2015年组患者III级、IV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33,P=0.029)。由于LRFA在腹腔镜直视下操作,腹腔出血(18/905)、气胸(15/905)、胆漏(4/905)等并发症发生率不高。肿瘤的种植转移(4/905)应通过减少穿刺次数及增加保护措施等方法避免。5.576例患者参加了术后3个月以上的回访,回访时间3-60个月。本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Median disease free survival, Median DFS)为23.0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总肿瘤复发率分别达38.24%、50.87%、52.44%。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均较长,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达93.00%、87.00%、62.03%。Cox回归分析显示:在单因素分析显示与LRFA术后DFS有关的10个因素中,仅有①是否危险部位(RR=2.130,P=0.012)、②是否为转移、复发性肝癌(RR=3.488,P=0.003)、③肝功能Child-Pugh评级(P=0.000)、④肿瘤最大径(P=0.000)、⑤肿瘤数目(P=0.001)、⑥术前存在梗阻性黄疸(RR=1.633,P=0.031)、⑦术前存在门静脉癌栓(RR=2.311,P=0.005)、⑧合并糖尿病(RR=1.168,P=0.028)均是研究对象行LRFA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LRFA术后无瘤生存期、远期生存率正在逐步提高。第二部分:1、32例行三维重建术前规划、并按规划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3D-LRFA)的患者,对应其诊断、肿瘤部位、肝硬化程度、乙肝背景,配对同期开展的未经术前三维重建规划的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LRFA)的患者64例。3D-RFA组与LRFA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023),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1813),平均进针时间明显缩短(P=0.0214)。2.两组首次消融符合率(P=0.871)、术后Clavien-Dindo Ⅰ-Ⅱ级和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P=0.659,P=0.458)并无统计学差异。但3D-LRFA组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160)、术后ALT变化程度较小(P=0.0477)、术后TNF-α水平较低(P=0.0273)。3.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期(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2)。3D-LRFA组和LRFA组患者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636%和65.736%,LRFA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6个月,而3D-LRFA组大于24个月。4、通过三维重建术前规划构建了腹腔镜超声引导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规范化路径,通过规范化路径行肝癌LRFA治疗能够缩短外科医生学习曲线。第三部分:1. miR-130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显着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01),miR-130a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P=0,000)。2. 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通过miR-130a inhibitor降低miR-130a水平的高转移性肝癌细胞系(MHCC97-H、HCCLM3)的侵袭和转移的能力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004、0.0001、0.0002、0.0005)。3.Western Blotting显示下调miR-130a水平的MHCC97-H、HCCLM3两种肝癌细胞中MMP-9和MMP-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Western Blotting条带灰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4、0.000、0.006)。本研究证实miR-130a可以通过一定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促进肝癌细胞EMT的过程。结论:1.由于LUS具有紧贴肝脏肿瘤表面扫描、分辨率较高的特点,以及腹腔镜下能够直视操作治疗过程、处理突发状况的优势,LRFA作为肝癌经皮超声引导消融的有益补充,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体现了精准、微创的治疗理念及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一些无法切除的小肝癌,肿瘤毗邻肝内较大管道系统或肝脏周围脏器,尤其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LRFA既是很好的手术治疗方案,也是肝移植等待期的桥接方案。但LRFA的广泛开展仍需要较高的腹腔镜肝脏外科技巧和腹腔镜超声技术。2.基于患者真实影像信息的肝脏重建模型是肝脏外科手术规划中有力的工具,其可在术前模拟患者肿瘤位置和重要管道结构、规划介入治疗方案,从而缩短肝癌LRFA术中进针时间、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减少平均住院日、明显延长无瘤生存时间,是对LRFA技术的重要补充。3. miR-130a通过一定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促进了肝癌细胞EMT的过程,从而造成肝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增加。miR-130a的靶基因以及相应的信号通路仍值得进一步研究,miR-130a有可能成为肝癌分子治疗的靶向之一。

二、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情况
    2.2 术后随访结果
3 讨论

(2)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与微创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远期预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消融组
        1.2.2 切除组
    1.3 评价指标
        1.3.1 肝功能
        1.3.2 肿瘤标志物
        1.3.3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
        1.3.4 并发症
        1.3.5 远期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比较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GF、CTC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2.5 两组患者远期预后比较
3 讨论

(3)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超声造影评估~(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
    2.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2.1.1 ~(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
        2.1.2 ~(125)I放射性粒子对肿瘤的治疗机制
        2.1.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2.2 超声造影应用
        2.2.1 超声造影剂
        2.2.2 超声造影的应用领域及现状
    2.3 超声造影对于肝脏的临床应用
    2.4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理论基础
    2.5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优势
    2.6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纳入标准
        3.1.2 病例排除标准
    3.2 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125)I放射性粒子
        3.2.2 超声造影剂
        3.2.3 仪器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病理组织学活检
        3.3.2 超声造影检查
        3.3.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意义
        3.3.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3.3.5 治疗后疗效评价
        3.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病灶局部控制情况
    4.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5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6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6个月CEUS 定量参数变化
        4.2.7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与12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病灶局部病理变化
第5章 讨论
    5.1 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5.2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5.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病理变化分析
    5.4 本研究的优势
    5.5 本研究的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仪器设备及耗材
    3 治疗药物
    4 研究方法
        4.1 甲状腺细针细胞学穿刺
        4.2 口服药治疗组
        4.3 局部注射治疗组
    5 观察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研究技术路线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技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LUS引导下行原发性肝癌RFA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腔镜超声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研究现状
    2.1 射频消融的基本原理
    2.2 适应症和禁忌症
        2.2.1 适应症
        2.2.2 禁忌证
    2.3 RFA入肝的路径和各自特点
        2.3.1 开腹直视射频
        2.3.2 超声/CT引导经皮射频
        2.3.3 腹腔镜引导
    2.4 RFA联合其他治疗方式
        2.4.1 RFA联合TACE
        2.4.2 RFA联合PEI
        2.4.3 RFA联合HR
        2.4.4 RFA联合索拉菲尼
        2.4.5 RFA联合全身化疗
        2.4.6 RFA联合局部化疗
        2.4.7 RFA联合免疫治疗
    2.5 RFA与其他治疗方式的比较
        2.5.1 RFA和手术治疗
        2.5.2 RFA和TACE
        2.5.3 RFA和PEI
        2.5.4 RFA和MWA
    2.6 并发症及处理
        2.6.1 消融后综合征
        2.6.2 感染
        2.6.3 出血
        2.6.4 种植转移
        2.6.5 肝功能衰竭
        2.6.6 邻近脏器损伤
    2.7 疗效评价及预后
    2.8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资料收集
    3.3 观察指标
    3.4 仪器设备
    3.5 治疗过程
        3.5.1 术前准备
        3.5.2 手术过程
        3.5.3 术后治疗
    3.6 疗效评价
    3.7 随访复查
    3.8 研究方法
        3.8.1 数据收集
        3.8.2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一般信息
    4.2 疗效分析
        4.2.1 术前及术后1个月复查AFP、肝功能变化
        4.2.2 RFA治疗前、术后1d监测肝功能变化
        4.2.3 完全消融率
    4.3 术后并发症
        4.3.1 RFA术后并发症及比例
        4.3.2 RFA术后并发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4.3.3 RFA术后并发症与病灶直径的关系
    4.4 RFA缓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RFA术后患者的1年生存率
第5章 讨论
    5.1 RFA疗效分析
    5.2 RFA术后并发症分析
    5.3 RFA术后肝功能变化分析
    5.4 RFA消融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癌的经皮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长期生存率及其复发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第一部分:肝癌的基础与临床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肝肿瘤射频消融术
发表论文和成果
缩略词表
作者简介
致谢

(10)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应用要点和miR-130a与肝细胞癌迁移侵袭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的肝癌射频消融术单中心10年应用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收集指标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开展情况
        2.2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首次消融完全率
        2.3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术后情况
        2.4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远期疗效
    3 讨论
        3.1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2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技术要求
        3.3 腹腔镜超声引导的肝癌射频消融的术后情况
        3.4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远期疗效
        3.5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重点和难点
    4 结语
第二章 三维重建术前规划在腹腔镜超声引导的肝癌射频消融术应用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术前规划与手术方法
        1.4 收集指标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三维重建对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进行术前规划
        2.2 术前三维重建行LRFA的手术规划对手术过程的影响
        2.3 术前三维重建行LRFA的手术规划对术后患者恢复过程的影响
        2.4 术前三维重建行LRFA的手术规划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3 讨论
        3.1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三维模型构建
        3.2 术前三维重建规划对LRFA治疗肝癌的影响
        3.3 腹腔镜超声引导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规范化路径
    4 结语
第三章 miR-130a的表达与肝细胞癌迁移侵袭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miR-130a在不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2.2 肝癌细胞迁移实验
        2.3 肝癌细胞侵袭实验
        2.4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
    3 讨论
        3.1 低表达microRNA-130a对肝癌细胞转移侵袭的影响
        3.2 低表达microRNA130a减少EMT相关分子表达
    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多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有效性研究[J]. 郭克锋,常英英,李宗民. 临床医学工程, 2021(09)
  • [2]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与微创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远期预后比较[J]. 王超,郑柏,桂茂崇,陈小鹏,江元勋,纪杏怡.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16)
  • [3]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D]. 胡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4]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评估[D]. 何勇. 皖南医学院, 2020(04)
  • [5]LUS引导下行原发性肝癌RFA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黄宇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7]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D]. 曹秋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8]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长期生存率及其复发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D]. 张伟民. 苏州大学, 2018(01)
  • [9]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概况[J]. 沈桢,阎皓. 河北医药, 2016(18)
  • [10]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应用要点和miR-130a与肝细胞癌迁移侵袭关系的研究[D]. 张雯雯.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