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袖珍式生理信息采集器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庞小婷[1](2020)在《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着眼于吃饱穿暖,对自身的健康管理越来越重视,防患于未然,不会像以往一样等身体出现严重病变时才去诊治。由此衍生了对身体健康信息收集和管理的需求。掌握健康信息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身体的调节,同时能在发生疾病时将个人的日常健康信息提供给医生,让医生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传统医疗设备因其自身的特点在广泛应用时受到时间或空间上的制约,无法满足人们快速便捷的应用需求。因此快速便捷的移动式医疗服务设备与技术逐渐成为当今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热点。移动终端式健康服务设备相对于传统医疗设备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开发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其作为智能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智能医疗产生重要影响。心率作为人体中最重要指标之一,它可准确反映人体心脏工作的最基本情况。目前,市场上的心率检测系统主要由大型医疗设备机构提供,其具有数据处理速度快和计算精度高的优势,同时存在体积太大不便于携带等缺点。为满足用户的便利性需求,本文设计一款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心率信息的实时测量和采集,并借助蓝牙技术将收集到的效数据同步传输到移动终端。本文在充分研究国内外便携式医疗监护系统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当前较前沿的传感技术和通讯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的电路以EFM32G230F64 MCU为核心,设计了系统心率采集电路、蓝牙5.0电路、OLED电路和RTC电路等;心率信号检测与采集则采用了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设计了心率采集器相对应的移动终端安卓应用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收集监测被监测者心率数据,并发送到移动终端,在通过移动终端上传到中心服务器,从而达到对患者身体健康异常的预警功能。
刘赟卓[2](2016)在《野生动物生命体征监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和野生动物都是这个地球上的高等生物,两者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整个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只有在野生动物的生存没有威胁、稳定的前提下,人类才能够和谐发展,稳步前进。因此,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关系着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更加方便的观测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需要对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生存状况进行有效的收集。本系统为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准确的信息,由此方便对野生动物进行现代化的统计和管理,并且为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提供决策帮助。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套野生动物生命体征监控系统。基于可穿戴技术和远程监控技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要求,设计了一套可穿戴远程通信硬件终端。一方面,可以对野生动物生命体征信息数据和地理位置信息进行精确采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将采集到的数据远程传输到后台监控中心,完成对野生动物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控。(2)对系统软件部分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对信号采集算法和数据传输算法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实现了对心率信号的高效处理和分析,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节省了存储空间和传输成本。最终通过对系统进行了主要模块验证和系统整体性能测试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对野生动物为目标的实验对象进行心率信号和地理位置信息收集,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远程传输到后台服务器端,后台服务器端能够对所采集数据准确接受和存储,并进行后期的统计和分析,能够实时远程监控野生动物的生命体征。
陈弘达[3](2015)在《电子信息材料》文中认为1前言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正飞速地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关键性历史转折。在度过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也迎来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2049年是新中国100年华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那时的中国已列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的科学技术将跻身科技强国的前列,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也将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
徐振福[4](2014)在《ZigBee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信息化成为人们主流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现代化、智能化居住环境的期望更加强烈,为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智能化的需求,智能化家居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宽带通信、无线通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家居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智能家居系统不能满足低碳以及用户对新技术的需求。ZigBee技术作为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实现低功率、低成本无线通信。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中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论文首先对相关的ZigBee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模型进行了综述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然后搭建了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控制嵌入式开发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最后对家居系统中的照明系统进行了测试,将ZigBee技术融合到智能家居系统中提高了智能家居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论文主要工作分以下几个部分:(1)阐述了ZigBee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相关技术,分析了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原则及模型。在此基础上将ZigBee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中,组建了一个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2)设计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控制嵌入式开发系统,硬件采用三星的S3C2440开发板,无线网模块采用CC2440射频模块,采用四线制SPI通信方式。操作系统采用1inux移植到该嵌入式。在移植了linux操作系统以后,搭建起Qt嵌入式开发平台,在Qt平台下进行开发用户应用程序;(3)本文最后通过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环境监控和厨房安全监控的测试来分析ZigBee网络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经测试表明该系统设计实现了ZigBee的智能家居网络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
谭亮[5](2012)在《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针对隔离和战地病区在监测生命体征过程中的特殊需求,以提高监测效率、节点可灵活组网、非接触数据采集、降低医生患者交叉感染率为原则,设计一种基于无线短距离传输技术的人体生理参数监测传输系统。该系统以低成本、普适性好的STC89C52单片机为信号处理单元,结合nRF2401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实现患者体温和脉搏两个生理参数的多点对一点的实时采集、无线传输和动态显示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高效地反映患者状况,满足特殊病区的需求,同时该系统为下一步开发具有心电、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参数的无线监护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生理参数监护系统的发展情况、无线技术在监护系统领域的应用、远程医疗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短距离医疗监护的发展;其次结合系统设计的要求详细的分析了实现多点温度、脉搏采集与无线传输方案的器件选型;再次具体的阐述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过程。系统结构简单,误码率低,可靠地实现了数据的无线传输。
赵飞帆[6](2012)在《基于人脸视频测量脉搏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率是人体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理参数之一,在健康指标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测量方式要求测量者与医生或者仪器有一定的物理接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测量的不便。本文探讨一种基于光电容积生物光学原理,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独立成分分析分析一段人脸视频,实现非接触式测量脉搏的方法,具体分成三个部分:1.获取视频数据。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一段含有人脸区域的视频帧,在RGB色彩空间模型中,对人脸区域进行三色通道分离,将其空间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2.独立成分分析。结合信息论非高斯独立性的判定和ICA算法的特点对原始数据进行FastICA算法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零均值、白化,然后选取目标函数,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ICA算法,分离独立成分,接着作了算术均值过滤和去趋势化,最后,确定有效独立成分。3.与传统方法的一致性分析。由于本实验是一种新的测量脉搏方法,为确定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用Bland Altman法对本实验和传统的把脉测量作了一致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人脸视频测量脉搏的方法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在日常生活和远程医疗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闫伟[7](2011)在《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理信号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生物反馈技术在治疗心身疾病等方面的应用越发得到人们的关注,它可以通过设备引导受试者学习自我调节生理状态,达到非药物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的效果。本课题是生物反馈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能够将受试者的生理信号通过蓝牙上传至智能手机,进行波形显示和简单的存储,接下来再通过GPRS网络上传至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以便下一步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系统为软件项目开发,采用J2ME编程技术。论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概况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对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做了阐述。介绍了JAVA技术的特点和分类,J2ME开发环境的搭建。本文重点介绍了在手机端和服务器端程序的开发,包括蓝牙技术,文件存储、显示功能以及http联网等技术所涉及的类及其使用方法。服务器端重点介绍了tomcat服务器的搭建和servlet小程序的编写。在文章的最后,进行了系统调试的介绍,重点是程序在手机上如何调试。
王华亮[8](2011)在《基于蓝牙传输的便携式脉搏信号检测与分析系统》文中提出为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无创快速检测,设计了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反射式光电脉搏信号实时检测系统。系统通过C8051F020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由光电脉搏传感器采集脉搏信号,并将采集到的脉搏信号通过放大滤波电路送入单片机。单片机通过内置的12位ADC对脉搏信号进行转换,并对转换后的脉搏数据预处理,根据脉搏波特征计算脉搏速率,并由液晶屏显示。处理后的数据通过蓝牙技术,传输到带有蓝牙的手机中,并对脉搏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该检测系统有无创、检测方便及操作简单的特点,不仅应用于临床,更适用于家庭使用。脉搏信号检测系统是基于反射式光电脉搏传感器来提取脉搏信号,包括I/V转换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电压跟随电路等。单片机将处理后脉搏信号通过UART接口发送到蓝牙模块,进行实时发送。在脉搏信号接收端,通过蓝牙技术将脉搏数据无线实时传送到手机上,对脉搏信号的生理参数进行记录和分析。在C8051F020单片机控制端,编程实现模数转换处理、脉搏信号的采集、脉率计算和脉搏数据的无线传输,接收的数据在手机上用C#语言来编制脉搏数据显示软件,并对脉搏数据实时分析和处理,通过对脉搏波形的分析,可以判断该被测人员生理参数是否正常。C8051F020单片机作为主机控制BF10-A蓝牙模块所构成的系统,能够实现脉搏信号的无线传输和检测。脉搏信号检测系统采用反射式脉搏传感器采集脉搏信号,经过信号调理电路后,送入单片机处理,可以很方便动态实时采集脉搏信号。远程医疗监护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既可以省去复杂的连接导线,又便于操作者使用,节省使用空间,很方便地将脉搏信号通过蓝牙模块发送到手机接收端,手机端对实时地接收的脉搏信号进行生理参数的分析。对本系统进行实验测试,脉搏信号能够通过蓝牙无线传输到带有蓝牙功能的手机上,验证了本医疗监护系统采用蓝牙技术进行无线测试控制是可行的,这也为将来手机在医疗监护领域的普及应用奠定了良好技术基础。
李尔松[9](2011)在《无线躯干网络构建及其移动生理监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躯干传感网络综合了微型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是移动医疗的基本单元。它通过布置在人体上的多个微型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采集人体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体温等日常的生理参数,并将采集到的生理数据采用无线的方式发送到远端的监护终端,实现生理参数的移动监测。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星形网络的无线躯干传感网络系统,同时,利用虚拟仪器设计了实时生理信息监测系统。本文所设计的躯干传感网络系统由心电信号传感器节点、血氧饱和度信号传感器节点、体温信号传感器节点及汇聚节点组成,各个传感器节点均基于片上可编程系统芯片(PSoC)进行构建。文中对传感网络中各个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方案及相应节点控制软件进行了详细介绍。传感器节点硬件电路主要由生理信号采集模块和射频模块组成。生理信号采集模块实现生理信号的采集、放大、模拟滤波和A/D转换等,为了实现传感器节点的小型化要求,采用集成了丰富外围资源的PSoC系列芯片CY8C3866-021作为传感器节点的主控制芯片;信号的无线收发由低功耗NRF24L01无线芯片构成的射频模块完成,其工作在2.4GHz ISM频段。在硬件系统基础上,基于PSoC Creator完成了传感器结点控制软件的设计,控制传感器节点实现生理信息采集和无线发送功能,并对生理信息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使用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设计了监护终端的实时生理信息监测软件,对躯干传感网络监测到的生理信息进行实时显示,并采用差分阈值法实现心率检测。本文设计的无线躯干传感网络结点与监护终端,能实现人体心电、血氧饱和度及体温和心率等生理参数的无线移动实时检测,为下一步移动医疗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贾海政[10](2009)在《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传统的温室控制系统中,温室环境检测器与相应执行机构之间通过有线电缆进行通信。有线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差,限制了农业机器人等移动作业设施的使用以及温室设施的更新。蓝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用来替代数字设备间的有线电缆连接,本文将蓝牙技术和其它比较成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采用蓝牙技术设计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测控的总体设计方案,以无线方式取代温室环境参数检测器和相应执行机构之间的有线连接,避免了温室内大量电缆的铺设,以达到便捷地对温室环境参数自动监测,灵活地对温室执行机构的自动控制,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确保温室经济效益。在总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以温度因子测控为例,研究了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由温度采集点、控制端以及蓝牙通信链路三部分组成。温度采集点处的温度传感器DS18B20负责采集温室内的温度信息,控制端通过液晶显示器LCD-1602显示采集温度值,并将采集值与预先设置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超过范围蜂鸣器报警,同时控制继电器启停相应执行机构,温度采集点与控制端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蓝牙模块GC-05实现。系统的整体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很好地实现了温度采集点和控制端之间的无线通信,系统运行稳定,性能达到温室自动控制的要求。系统通用性强,可用于果蔬储藏保鲜、畜舍、冷库、粮库、生产车间等环境控制领域。
二、袖珍式生理信息采集器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袖珍式生理信息采集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心电仪国内外研究历史与未来 |
1.2.3 国内研究 |
1.3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篇章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心电信号的产生与采集处理 |
2.1.1 典型的心电信号波形和特征 |
2.1.2 心电信号采集处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低功耗蓝牙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 |
2.2.2 移动式用户健康信息感知系统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总体架构 |
3.2 心率采集器设计 |
3.2.1 MCU模块设计 |
3.2.2 脉搏血氧探头模块 |
3.2.3 时钟模块 |
3.2.4 蓝牙模块设计 |
3.2.5 电源模块设计 |
3.2.6 OLED显示模块 |
3.2.7 电路实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终端的设计 |
4.1 移动终端的功能 |
4.1.1 移动终端接口设计 |
4.1.2 移动终端的数据显示的应用实现 |
4.1.3 蓝牙设备连接与数据传输 |
4.2 移动终端在心率测试仪中测试 |
4.2.1 移动终端在心率测试仪中测试的介绍 |
4.2.2 移动终端在心率测试仪中测试结果与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野生动物生命体征监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跟踪定位技术 |
1.2.2 无线传输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需求目标 |
2.2 应用场景描述 |
2.2.1 应用背景 |
2.2.2 场景描述 |
2.3 系统总体结构 |
2.4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2.4.1 生命体征采集 |
2.4.2 GPS位置信息获取 |
2.4.3 生命体征数据处理 |
2.4.4 无线通信 |
2.4.5 系统报警 |
2.4.6 远程监控 |
2.4.7 系统设备配置 |
2.5 功能性需求 |
2.6 非功能性需求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平台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3.2 硬件架构设计 |
3.2.1 心率采集硬件设计 |
3.2.2 数据处理模块 |
3.2.3 GPS定位模块 |
3.2.4 数据传输模块 |
3.2.5 电源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总体规划 |
4.2 心率采集信号优化 |
4.2.1 数字滤波器设计 |
4.2.2 心率波特征点识别 |
4.2.3 心率信号数据压缩算法 |
4.3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和优化 |
4.3.1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4.3.2 AT指令 |
4.3.3 数据收发程序设计 |
4.4 服务器端信息处理优化 |
4.4.1 数据解压算法 |
4.4.2 数据筛选和报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
5.1.1 测试目的 |
5.1.2 测试方法 |
5.1.3 测试环境 |
5.2 单元测试 |
5.2.1 心率信号采集测试与分析 |
5.2.2 GPS定位信息测试与分析 |
5.3 系统整体运行可行性测试与分析 |
5.3.1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
5.3.2 GPRS通信测试 |
5.3.3 系统报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电子信息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今天的电子信息材料 |
2.1 微电子材料 |
2.1.1 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
2.1.2 单晶硅材料的发展 |
2.1.3 绝缘体上硅(Silicon-on-insulator,SOI)的发展现状 |
2.1.4 应变硅的兴起 |
2.2 存储器材料 |
2.2.1 存储技术的发展 |
2.2.2 存储架构变革 |
2.2.3存储技术关键材料 |
2.3 信息材料与技术 |
2.3.1 传感器材料 |
2.3.2 可见光通信 |
2.3.3 激光技术 |
2.3.3.1 激光显示技术 |
2.3.3.2激光加工技术 |
2.3.3.3 激光探测技术 |
2.3.4 柔性印刷电子材料 |
3 面向2049 的电子信息材料 |
3.1 微纳电子产业及材料的发展趋势 |
3.1.1 基础材料—单晶硅 |
3.1.2 逻辑电路的主体材料 |
3.1.3 硅基光电集成 |
3.1.4 超越CMOS时代的材料 |
3.2 新存储技术与新型存储器材料 |
3.2.1 类脑存储与新存储技术 |
3.2.2 嵌入式存储技术 |
3.2.3 新型存储器材料 |
3.3 信息材料的发展方向 |
3.3.1 多功能及智能化的传感器材料 |
3.3.2 可见光通信在未来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
3.3.2.1 发射、接收带宽拓展技术及其集成 |
3.3.2.2 编码与调制 |
3.3.2.3 应用软件 |
3.3.3 激光技术的多元化、广泛化应用 |
3.3.3.1 显示方面 |
3.3.3.2 材料加工方面 |
3.3.3.3 激光探测方面 |
3.4 柔性印刷电子材料快速发展 |
4 未来的电子信息材料与人类生活 |
4.1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改变人类生活 |
4.2 未来场景 |
5 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
5.1 微电子材料方面 |
5.2 存储技术与材料方面 |
5.3 传感技术与未来物联网的发展方面 |
5.4 可见光通信方面 |
5.5 激光技术发展方面 |
5.6 柔性印刷电子材料方面 |
(4)ZigBee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智能家居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1 国外智能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智能家居系统发展现状 |
1.2.3 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综述 |
2.1 智能家居系统 |
2.1.1 智能家居系统构成 |
2.1.2 传统智能家居系统的特点 |
2.1.3 控制系统在智能家居系统中重要性 |
2.1.4 短距无线网络—现代智能家居发展形势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 |
2.2.1 节点组成 |
2.2.2 网络体系结构 |
2.2.3 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2.2.4 传感器网络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
2.3 常用家居无线通信技术对比 |
2.4 ZigBee技术介绍 |
2.4.1 ZigBee物理信道 |
2.4.2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和设备类型 |
2.4.3 ZigBee Mesh网状网络 |
2.4.4 ZigBee协议栈概述 |
2.4.5 ZigBee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前景 |
2.5 智能家居设计原则 |
2.6 智能家居模型 |
2.6.1 智能家居概念模型 |
2.6.2 智能家居软件模型 |
2.6.3 智能家居数据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智能家居设计方案分析 |
3.1.1 智能家居功能需求 |
3.1.2 智能家居网络框架 |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 系统设计的要求 |
3.3.1 硬件的设计要求 |
3.3.2 软件的设计要求 |
3.4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特点及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
3.4.1 传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特点和不足 |
3.4.2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ZigBee智能家居网络研究与设计 |
4.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4.1.1 智能家居网关硬件开发平台 |
4.1.2 Linux开发环境搭建 |
4.2 家庭网关硬件平台及总体方案设计 |
4.2.1 核心控制模块S3C2440 |
4.2.2 ZigBee无线模块CC2440 |
4.2.3 家庭网关总体方案设计 |
4.3 传感器节点设计 |
4.3.1 传感器电路 |
4.3.2 网关节点设计 |
4.3.3 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 |
4.4 基于ZigBee技术的家庭网络的组建 |
4.4.1 ZigBee网络的特点 |
4.4.2 家庭网络的自组织建立 |
4.5 家庭网关软件总体架构 |
4.6 家庭网关应用程序开发 |
4.6.1 Qt/Embedded开发环境的建立 |
4.6.2 家庭网关应用程序开发 |
4.6.3 Qt/Embedded编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测试目标 |
5.2 系统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 灵敏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
5.4 功耗测试 |
5.5 智能家居系统整体测试 |
5.6 系统评价与改进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监测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
1.2.1 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1.2.2 无线医疗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1.2.3 远程医疗的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
1.2.4 无线短距离医疗监测的发展 |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
1.3.1 论文的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无线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2.1.1 系统的硬件设计思路 |
2.1.2 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 |
2.2 系统方案 |
2.2.1 数据采集方案 |
2.2.2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方案 |
2.3 器件选型 |
2.3.1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2.3.2 脉搏传感器的选择 |
2.3.3 无线射频收发芯片的选择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病房节点设计 |
3.1.1 脉搏采集电路 |
3.1.2 体温采集电路 |
3.1.3 处理单元 STC89C52 |
3.1.4 显示模块电路 |
3.2 护士站节点设计与射频模块 |
3.2.1 报警电路 |
3.2.2 单片机和 PC 机接口电路设计 |
3.2.3 电源转换电路 |
3.2.4 射频模块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的通信协议 |
4.2 病房节点程序 |
4.2.1 发送端体温测试子程序 |
4.2.2 发送端脉搏采集子程序 |
4.3 护士站节点程序 |
4.3.1 接收节点串口通信子程序 |
4.3.2 接收节点报警子程序 |
4.4 无线收发流程及程序 |
4.4.1 nRF2401 无线收发流程 |
4.4.2 nRF2401 无线收发程序 |
第五章 印制板的制作与实验 |
5.1 制版 |
5.2 实验结果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人脸视频测量脉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脉搏测量的历史和趋势 |
1.2.2 基于人脸视频测量脉搏方法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
第2章 实验原理 |
2.1 引言 |
2.2 光电容积原理 |
2.3 色彩空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盲源分离和 AD 转换滤波 |
3.1 引言 |
3.2 盲源分离 |
3.2.1 线性瞬时混合盲源分离 |
3.2.2 线性卷积混合盲源分离 |
3.2.3 非线性混合盲源分离 |
3.3 独立成分分析 |
3.3.1 ICA 数学模型 |
3.3.2 ICA 的不确定性 |
3.3.3 ICA 的典型算法 |
3.4 ICA 算法的一般过程 |
3.4.1 数据预处理 |
3.4.2 ICA 核心算法 |
3.5 AD 转换滤波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采集和处理 |
4.1 引言 |
4.2 采集数据 |
4.2.1 实验装置 |
4.2.2 视频分析 |
4.3 ICA 处理过程 |
4.3.1 零均值 |
4.3.2 白化 |
4.3.3 核心处理算法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去趋势化和一致性评估 |
5.1 引言 |
5.2 去趋势化 |
5.3 常用的一致性评价方法 |
5.3.1 配对 t 检验 |
5.3.2 Pearson 积距相关系数 |
5.4 Bland Altman 法评价一致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7)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理信号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2.1 J2ME技术简介 |
2.2 配置(Configuration)与简表(Profile) |
2.3 开发环境的搭建 |
2.4 本章小结 |
3. 手机端和服务器端程序的开发 |
3.1 生理信号传输流程 |
3.2 手机端软件开发 |
3.3 服务器端程序的开发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调试 |
4.1 调试工具 |
4.2 调试方法 |
4.3 调试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蓝牙传输的便携式脉搏信号检测与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技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技术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脉搏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脉搏信号检测分析系统现状 |
1.3.2 国内外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发展状况 |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脉搏信号采集系统 |
2.1 引言 |
2.2 反射式光电脉搏传感器的设计 |
2.3 脉搏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2.3.1 脉搏信号检测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
2.3.2 脉搏信号检测的滤波电路设计 |
2.3.3 脉搏信号检测的后级放大电路设计 |
2.4 脉搏信号的A/D转换电路 |
2.4.1 ADC0的启动运行 |
2.4.2 ADC0的跟踪时序 |
2.4.3 ADC0的建立时间 |
2.5 液晶显示模块 |
2.5.1 SED1335的硬件结构 |
2.5.2 液晶显示的硬件电路 |
2.6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单片机的脉搏信号的处理与分析 |
3.1 C8051F020单片机的特性与应用 |
3.2 脉搏信号的采样 |
3.3 脉搏信号的预处理与分析 |
3.4 脉搏信号的提取与滤波 |
3.4.1 传感器采集脉搏波形 |
3.4.2 单片机采集的脉搏波形 |
3.5 脉搏信号速率计算 |
3.6 脉搏信号的液晶显示 |
3.7 实验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脉搏数据的蓝牙传输 |
4.1 蓝牙技术简介 |
4.1.1 蓝牙技术的应用 |
4.1.2 蓝牙体系结构 |
4.2 蓝牙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BF10-A蓝牙模块的简介 |
4.2.3 蓝牙模块与单片机的连接 |
4.3 基于单片机的蓝牙软件设计 |
4.3.1 单片机UART接口 |
4.3.2 BF10-AT指令 |
4.3.3 主模式与手机蓝牙相连 |
4.3.4 主控制器接口指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蓝牙脉搏数据测试系统的实现与分析 |
5.1 手机显示脉搏信号 |
5.2 脉搏数据分析 |
5.2.1 脉图特征分析 |
5.2.2 脉搏信号波形分析 |
5.2.3 脉搏信号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硬件实物图 |
(9)无线躯干网络构建及其移动生理监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躯干传感网络技术 |
1.2.2 躯干传感网络通信协议研究 |
1.2.3 躯干传感网络低功耗研究 |
1.2.4 躯干传感网络微型化研究 |
2 无线躯干传感网络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
2.1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
2.2 网络系统结构 |
2.3 系统工作过程及程序流程 |
2.4 器件选择 |
2.4.1 微控制器的选择 |
2.4.2 无线通信模块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器核心板电路设计 |
3.1.1 JTAG 编程接口 |
3.1.2 外部晶振电路 |
3.1.3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
3.2 血氧饱和度监测节点设计 |
3.2.1 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测的基本原理 |
3.2.2 血氧饱和度监测节点外围电路及片内资源设计 |
3.2.2.1 发光脉冲产生电路 |
3.2.2.2 I/V 变换及信号分离电路 |
3.2.2.3 芯片外部滤波及信号放大电路 |
3.2.2.4 芯片内部放大及A/D 转换 |
3.3 心电监测节点设计 |
3.3.1 心电监测的基本原理 |
3.3.2 心电信号的特征及节点设计要求 |
3.3.3 心电信号监测节点外围电路及片内资源设计 |
3.3.3.1 电源电路 |
3.3.3.2 前置放大及右腿驱动电路 |
3.3.3.3 基线回零电路 |
3.3.3.4 工频陷波电路 |
3.3.3.5 带通滤波电路 |
3.3.3.6 后置放大及电位平移电路 |
3.4 体温监测节点设计 |
3.4.1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检测体温法 |
3.4.2 体温监测节点外围电路及片内资源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无线躯干传感网络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开发工具 |
4.2 软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4.3 系统内数据包防碰撞 |
4.4 心电监测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
4.5 体温监测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
4.5.1 二次多项式拟合电压-温度关系 |
4.5.2 体温传感器节点软件流程 |
4.6 血氧饱和度监测节点软件设计 |
4.6.1 PWM 波形产生及A/D 转换 |
4.6.2 主程序流程 |
4.6.3 无线发射程序 |
4.7 汇聚节点软件设计 |
4.7.1 主程序流程 |
4.7.2 无线发射程序 |
4.8 本章小结 |
5 监护终端生理监测系统设计及系统测试 |
5.1 串口通信及数据包检测 |
5.2 心电信号预处理 |
5.3 心率检测 |
5.4 血氧饱和度及体温信号处理 |
5.5 系统测试及性能分析 |
5.5.1 无线通信性能测试及分析 |
5.5.2 系统低功耗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传感器节点实物图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数据通信系统的通信链路 |
1.3.1 有线通信的种类和特点 |
1.3.2 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选择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GC-05 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温室环境因子分析 |
2.1.1 温度因子 |
2.1.2 湿度因子 |
2.1.3 光照强度因子 |
2.1.4 CO_2 因子 |
2.2 温室环境各因子的控制 |
2.2.1 温度控制 |
2.2.2 湿度控制 |
2.2.3 光照控制 |
2.2.4 CO_2 控制 |
2.3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1 总体设计 |
2.4.2 硬件设计 |
2.4.3 软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C-05 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的硬件实现 |
3.1 系统简介 |
3.2 系统主要构成器件介绍 |
3.2.1 温度传感器DS18B20 |
3.2.2 微控制器AT89S52 |
3.2.3 蓝牙模块 |
3.2.4 液晶显示模块LCD_1602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3.3.2 温度采集电路 |
3.3.3 蓝牙模块GC-05 外围电路 |
3.3.4 AT89S52最小系统 |
3.3.5 液晶显示电路 |
3.3.6 继电器输出电路 |
3.3.7 声光报警电路 |
3.4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4.1 去耦电路 |
3.4.2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C-05 的温室温度测控系统的软件实现 |
4.1 温度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2 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4.3 单片机串口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调试 |
5.1 硬件平台 |
5.2 模块电路调试 |
5.3 串口通信调试 |
5.4 系统实物以及GC-05 通信距离测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温度采集点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控制端电路原理图 |
附录3 温度信号采集程序清单 |
附录4 LCM 控制指令表 |
附录5 液晶显示器初始化清单 |
附录6 温度采集点串口通信程序清单 |
附录7 控制端串口通信程序清单 |
附录8 采集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效果图 |
附录9 采集温度超过温度上限效果图 |
附录10 采集温度低于温度下限效果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袖珍式生理信息采集器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庞小婷.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2]野生动物生命体征监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刘赟卓.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3]电子信息材料[J]. 陈弘达. 新型工业化, 2015(11)
- [4]ZigBee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徐振福.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4(04)
- [5]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D]. 谭亮. 长安大学, 2012(08)
- [6]基于人脸视频测量脉搏方法的研究[D]. 赵飞帆.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7]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理信号传输系统设计[D]. 闫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1)
- [8]基于蓝牙传输的便携式脉搏信号检测与分析系统[D]. 王华亮.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0)
- [9]无线躯干网络构建及其移动生理监测应用研究[D]. 李尔松. 重庆理工大学, 2011(05)
- [10]基于蓝牙模块GC-05的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D]. 贾海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智能家居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脉搏传感器论文; 无线传感器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