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帕隆藏布泥石流谷纵剖面统计分析

西藏帕隆藏布泥石流谷纵剖面统计分析

一、西藏帕隆藏布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馨月,徐梦珍,吕立群,崔一飞,张风宝[1](2020)在《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边缘泥石流沟分类》文中提出青藏高原地形急变带受构造运动、极端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呈现泥石流高发、群发的特点。对泥石流沟地貌特征的科学分类有利于探索泥石流发生机制、确定防治对策,对山区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边缘7个泥石流高发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地貌测量和统计分析。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将泥石流沟分为3种类型:I型是基岩下切区暴雨型泥石流;II型是基岩下切区冰川融水型泥石流;III型是沉积盆地下切区暴雨型泥石流。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进一步分析3类泥石流沟地貌差异性,从地质、地貌与气候等方面探讨了3类泥石流沟的松散物来源与水沙输移特性。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II型泥石流的活跃性将增大;随着极端降雨频率的增加,I型和III型泥石流活跃性也将增加。

赵岩[2](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白龙江流域潜在低频泥石流沟识别》文中指出泥石流是山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于不同发生频率的泥石流沟,中高频泥石流沟由于受重视程度较高,防灾措施相对完善,但潜在的低频泥石流沟容易被忽视,特别是随着山区人口增加,这些沟沟口较平坦的地方成为居民的理想居住环境,然而一旦遭遇罕见暴雨激发泥石流,常造成严重的灾害。这类泥石流沟因其隐蔽性而常被忽视,相关研究薄弱,特别是在山区勘察困难的条件下,如何快速有效的对其识别显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数据建库和模型构建等方法,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对白龙江流域潜在低频泥石流沟进行识别和预测,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认为地貌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主控因子”,物质条件为“相对动态的控制因子”,激发条件为“相对随机的激发因子”。并基于地貌参数对泥石流沟发育阶段进行了定量划分。(2)基于空间深度学习模型构建了泥石流堆积扇遥感影像自动识别模型,在训练区模型的召回率为93.8%,在检测区模型的召回率为90.9%,并新发现泥石流沟20个。表明泥石流堆积扇识别模型总体识别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坡面泥石流的识别,是现有方法的重要补充。(3)基于机器学习回归模型构建了泥石流发生频率的预测模型,并发现对泥石流发生频率影响最大的因子是10分钟平均降水量,次之的是植被覆盖指数。总体上,在研究区对泥石流发生频率影响最大的是激发条件,物质条件次之。模型预测的研究区泥石流发生频率分布图可为泥石流减灾做科学指导。(4)基于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构建了低频泥石流沟识别模型,可对研究区低频泥石流沟进行快速识别。研究发现综合物质条件是低频泥石流沟的主要影响因子,低频泥石流沟主要发育在岩性较弱,滑坡较少,以及植被覆盖较高的地方。模型预测的研究区低频泥石流沟分布可为泥石流隐患点勘察和预防提供支持。综上,通过建立的潜在低频泥石流沟识别方法和模型,深入了解了低频泥石流沟的发育条件,是对潜在低频泥石流灾害预防的有效对策。可以对研究区内潜在的低频泥石流沟进行快速有效的识别,弥补现有方法的不足,可为泥石流隐患点勘察和预防、危险性评价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新的技术和理论支撑。

李淑松[3](2019)在《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演化特征及其综合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小江流域堆积扇作为居民生产生活重要场所却饱受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威胁,因此堆积扇危险性及其可开发利用程度的研究能够最大化开发堆积扇土地资源,同时堆积扇演化研究对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价值。而作为泥石流产物的堆积扇,主要受流域内部特征和堆积区特征影响。本研究从地形条件、物源量和激发条件探讨流域内部特征;根据泥石流出口处的地形特征、主河宽度和主河能量,分析堆积区特征对堆积扇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根据野外调查数据、DEM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泥石流沟和堆积扇,获取泥石流堆积扇的分布特征和形态特征。基于沟谷纵剖面形态指数和地貌信息熵原理,将泥石流沟的发育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描述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下堆积扇的形态特征、分布特征和演化特征,阐述泥石流沟的发育状况对堆积扇演变的影响。并根据泥石流所处的发育阶段,将堆积扇划分为3个时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处于发展阶段、旺盛阶段和衰退阶段的泥石流沟数量分别为46、82和14,2010到2017年堆积扇面积分别增长了2.52、3.47和5.04km2。利用大白泥沟的两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单沟泥石流沟的灾次情况对堆积扇演化影响,验证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利用转移矩阵对小江流域两个时期泥石流堆积扇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堆积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发现研究区堆积扇面积不断扩大,堆积扇上恒定面积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耕地、林草地、居民地土地利用面积不断增长,增长率分为0.04,0.23和0.04。堆积扇上土地利用的总体趋势是:裸地向林草地、居民地、耕地转移。根据堆积扇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预测,可以得出堆积扇上的裸地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潜能。研究结果可为泥石流堆积扇土地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并从城镇选址、公路选线、耕地开发三方面,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议。

付琪智[4](2019)在《茂县三龙乡刁花沟泥石流动力学模拟与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刁花沟位于四川省茂县西南部,属三龙河支流。刁花沟内松散固体物源较丰富,堆积体较松散。据记载曾发生过两次泥石流,泥石流暴发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纳呼村28户108人及三龙河下游两处水电站及一处养猪场的安全。本文以茂县刁花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与地质勘测,详细分析了刁花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Flo-2D数值模拟对刁花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野外调查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研究,将比较可靠的结果运用于泥石流危害性评价与泥石流治理灾害防治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对研究区的现场调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从刁花沟泥石流的形成发育环境入手,分析了刁花沟泥石流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地质环境条件,然后综合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起动条件及发育特征,为研究泥石流的动力特征提供了支撑。(2)从研究区泥石流发展过程、特点分析,得出刁花沟内松散固体物源较丰富,堆积体较松散;泥石流暴发时具有能量大、冲击力强、侵蚀能力强的特点,泥石流在运移过程中存在极短暂的“堵-溃效应”,该类“堵-溃效益”主要发生于流通区。(3)刁花沟泥石流属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从发生频率看属低频泥石流,发展阶段属发展期。通过野外调查、试验和计算,刁花沟主沟泥石流重度均小于1.60g·m-3,表现为从上游到下游重度降低的规律;泥石流流速、流量受地形坡度的影响较大,一次泥石流总量约为9.64×104m3,一次固体物质冲出量约为2.97×104m3,属50年一遇的中型泥石流。(4)通过Flo-2D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刁花沟泥石流在2%、5%、10%三种暴雨频率下的泥石流泥深、流速及运动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ArcGIS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泥石流运动模拟的结果。(5)通过准确度评估因子及相对误差百分比对模拟的结果进行精度进行验证发现:模拟精度在70%以上,该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6)最后结合模拟结果和现场调查实际情况,在摸清研究区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发育特征之后,在综合分析其起动条件和危害对象的特征的基础上,对刁花沟泥石流的防治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拦排结合的治理工程措施。

张毕辉[5](2019)在《元谋海洛大箐泥石流演化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元谋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研究区海洛大箐位于元谋县东山,该地属于中高山地貌,沟谷深切,坡度陡峭,东山沿线有大大小小20多条泥石流冲沟。海洛大箐是其中一条较为典型的泥石流沟。前人对东山沿线泥石流展开过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但对泥石流沟的演化、堆积物特征、其与新构造的联系未展开相应研究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为沿线泥石流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堆积物特征、泥石流演化期次以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颗分实验、孢粉实验、年代学研究综合评价泥石流演化,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海洛大箐物源区、流通区、堆积物的研究,认为该大箐沟口及各阶地堆积物为古泥石流发育物,并根据其现在分布情况划分为Ⅰ→Ⅴ期次泥石流堆积物,其物源主要为上游崩塌、滑坡物质以及早期堆积物的侵蚀物质。该沟是一条多次暴发的泥石流沟,现代沟谷具备发育大规模泥石流的条件,最近一次暴发时间是2016年9月。(2)泥石流堆积物颗粒分析发现,颗粒的不均匀系数与曲率系数变化表明泥石流堆积物总体分选性差,级配累计曲线反映出早期至晚期级配越来越好,表明泥石流在运移过程中粗细颗粒含量的变化;分选系数来看该流域内分选较差,分选系数平均值为2.39;偏度由正偏态向负偏态演变,说明泥石流物质组成从早期中粗颗粒向晚期细颗粒演变;峰态类型为尖窄(>1.11)的有3个,中等(0.911.11)的有1个,为宽平、很宽平(<0.90)的有4个。其总体反映出的沉积环境为浊流相。(3)通过对孢粉研究笔者认为,研究区孢粉带分为V1和V2两个带,V1带以Pinus、Tsuga—Gramineae、Betula组合为主,V1带顶部主要以Pinus、Tsuga为代表,表明当时整体温度较低,与年代学研究结果一致,到V1带底部则以Gramineae、Betula等禾本科、草本类植物为主,揭示了农耕种植活动已在此地出现,少量中碳屑也表明有局部焚烧庄稼的行为,该带综合来看发现气候从早期寒冷逐渐向晚期温暖所转变;V2带以Pinus-Gramineae、Cannabis组合为主,Cannabis等耐旱植物的出现,表明2200年以内研究区气候从湿冷向干旱环境转变。该带碳屑主要以微观碳屑为主,表明近百年内区内及附近有大火灾发生。(4)年代学的研究表明,泥石流Ⅰ期晚期泥石流发育时间27.7±1.5Ka B.P.,Ⅱ期泥石流、Ⅲ期泥石流发育时间早期介于27.7±1.52.2±0.1KaB.P.,晚期发育时间晚于2.2±0.1 Ka B.P.。后期次泥石流发育时间为2.2±0.1 Ka B.P.之后。该时间段位于第四纪冰期末次冰盛期阶段、MIS2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元谋地区不存在第四纪冰期遗迹。通过对泥石流成因控制因素分析、泥石流年代学研究、泥石流堆积物特征研究,得出海洛大箐古泥石流发育演化情况,其形成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青藏高原隆升向东南扩展的远程响应。本文可以为东山系列泥石流演化提供参考,为泥石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赵岩,孟兴民,庆丰,刘林通,郭富赟[6](2018)在《基于地貌参数的泥石流沟发育阶段划分》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与泥石流沟发育阶段相关的地貌参数,认为使用面积高程积分值(S)对泥石流沟发育阶段进行定量的划分比较便捷和可靠。并根据白龙江流域550条泥石流沟爆发频率与S值的统计关系将泥石流沟发育阶段定量划分为发育期、发展期、旺盛期、衰减期和消退期五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对应泥石流沟的发育特征,以期能为泥石流沟在各个发育阶段的防治对策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对潜在泥石流的判定、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以及泥石流发生频率等的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罗文功,魏学利,陈宝成,李伟,李宾,谢永利[7](2018)在《中巴经济走廊泥石流活动性分析——以中巴公路奥布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巴经济走廊内的中巴公路奥布段泥石流频发且类型复杂,严重影响着安全出行和贸易流通。在对中巴公路奥布段沿线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形态指数特征和活动程度,并从区域地形、地质和气象等因素方面探讨泥石流的活动性差异成因及危害性。研究发现:公路沿线泥石流类型主要包括冰川型和降雨型两种,冰川型泥石流为27条,降雨型为26条。冰川型泥石流活动性强烈,形态指数N≥1的沟谷占冰川型沟谷总数的81%,多数沟谷形态呈下凹状;降雨型泥石流活动性相对较弱,形态指数N≥1的沟谷占其总数的50%,沟谷形态多呈上凸状。研究区大落差地形、不同物源供给和充沛水源条件等对泥石流的发育和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不同类型泥石流活动性差异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泥石流预测和防治提供指导,也可为中巴经济走廊区内交通工程选线和泥石流防治提供参考。

高波,王军朝,张佳佳,陈龙,李元灵[8](2018)在《帕隆藏布流域(波密-索通)典型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帕隆藏布流域是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在此区域具有发育密度高,危害性强等特征。针对该区域(波密-索通段)发育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冰川泥石流,即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研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进行典型泥石流发育特征调查和分析,总结了此类泥石流较其他类型泥石流在物源、沟谷地形和水源方面的不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物源以沟源冰碛物和沟岸崩滑型堆积物源为主,分布面积广,储量大;沟谷宽缓呈"U"形,为典型冰川作用侵蚀地形;流域内水源以冰川融水为主,水量大。此类泥石流沟谷支沟暴发泥石流概率大于主沟,暴发频率为中高频,主沟泥石流潜在威胁更大。

魏学利[9](2018)在《中巴公路奥布段泥石流活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巴公路奥布段泥石流发育且类型复杂,对公路运行危害严重。本文通过对公路沿线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形态指数特征和活动程度,并从区域地形、地质、气象等因素探讨泥石流活动差异成因。研究发现:公路沿线泥石流类型主要包括降雨型和冰川型,降雨型泥石流为26条,冰川型为27条。其中冰川型泥石流活动性强烈,大部分沟谷形态呈下凹状,形态指数N≥1的沟谷占到冰川型总数的81%;降雨型泥石流活动性相对较弱,沟谷形态多呈上凸状,形态指数N≥1的沟谷占其总数的50%。研究区大落差地形梯度、不同物源供给形式和主河道侵蚀淤积变化对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发育和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现今泥石流活动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公路沿线泥石流预测和防治提供指导。

张佳佳,王军朝,陈龙,高波,李元灵[10](2017)在《川藏公路扎木到索通段第四纪堆积体的分布及产出特征》文中提出川藏公路是进出西藏的主要交通命脉之一,所在帕隆藏布河谷地区是重大交通干线(川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场镇、水利工程所在的关键地带,开展前期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是工程建设的前提。以扎木到索通段为研究区,以第四纪松散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地质调查方法,结合遥感解译和钻探勘察结果,查明研究区第四纪堆积体的分布情况,总结了第四纪松散堆积体的成因和产出特征,为研究区即将修建的川藏高速、川藏铁路以及其他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二、西藏帕隆藏布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帕隆藏布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边缘泥石流沟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泥石流沟地貌参数
        2.2.2 泥石流差异性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泥石流沟分布特征
    3.2 泥石流沟分类
    3.3 不同类型泥石流沟地貌因素差异
4 讨论
5 结论

(2)基于机器学习的白龙江流域潜在低频泥石流沟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学科概述
        1.2.2 泥石流发生频率与活动性
        1.2.3 泥石流识别、分类与人工智能
        1.2.4 研究区泥石流减灾措施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科学问题与论文创新
        1.4.1 科学问题
        1.4.2 论文创新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植被土壤
    2.4 土地利用
    2.5 泥石流灾害
第三章 白龙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演化
    3.1 白龙江泥石流的现状与形成条件
        3.1.1 地貌条件
        3.1.2 物质条件
        3.1.3 激发条件
        3.1.4 三个条件的不同组合
    3.2 白龙江泥石流的历史演化
    3.3 白龙江石流的演化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泥石流参数体系与数据库构建
    4.1 泥石流参数体系构建
        4.1.1 泥石流灾害数据与处理
        4.1.2 地貌条件相关数据与处理
        4.1.3 物质条件相关数据与处理
        4.1.4 激发条件相关数据与处理
    4.2 泥石流沟参数空间数据库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空间深度学习的泥石流堆积扇遥感自动识别
    5.1 泥石流堆积扇样本的目视解译
        5.1.1 泥石流堆积扇形状特征
        5.1.2 泥石流堆积扇演化特征
        5.1.3 泥石流堆积扇解译结果
    5.2 泥石流堆积扇训练样本数据生成
    5.3 泥石流堆积扇识别模型训练
    5.4 泥石流堆积扇模型评估与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机器学习回归模型的泥石流发生频率预测
    6.1 参数选取
    6.2 数据处理
    6.3 初始模型
    6.4 参数优化
    6.5 模型评估
    6.6 模型预测
    6.7 参数重要性
    6.8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模型的低频泥石流沟识别
    7.1 低频泥石流主控因素分析
    7.2 参数选择与数据探索
        7.2.1 参数选择
        7.2.2 数据质量
        7.2.3 数据探索
    7.3 数据准备与处理
        7.3.1 数据清洗
        7.3.2 特征选择
    7.4 训练模型与评估优化
        7.4.1 模型介绍
        7.4.2 评价参数
        7.4.3 情景设计
        7.4.4 模型建立
        7.4.5 模型评估与优化
        7.4.6 最终模型
    7.5 模型预测
    7.6 低频泥石流沟参数特征与模型实用性
        7.6.1 低频泥石流沟的物质条件特征
        7.6.2 低频泥石流沟的地貌条件特征
        7.6.3 最终模型的实用性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各类文献、资料记录白龙江流域泥石流事件汇总表
    2.缩写词对照表

(3)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演化特征及其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的发育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堆积扇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3 水文气象
        2.3.1 气象条件
        2.3.2 水文条件
    2.4 植被条件
    2.5 地震活动
    2.6 人类活动
3 基于遥感与GIS的信息提取
    3.1 遥感影像数据
    3.2 影像数据处理
        3.2.1 预处理
        3.2.2 监督分类
    3.3 GIS处理
        3.3.1 流域单元提取
        3.3.2 数据处理
4 堆积扇演化特征
    4.1 堆积扇形成条件与特征分析
        4.1.1 泥石流堆积扇形成条件
        4.1.2 泥石流堆积扇成因与分布
        4.1.3 堆积扇形态特征
    4.2 泥石流堆积扇演化特征
        4.2.1 沟谷演化特征
        4.2.2 泥石流发育阶段与堆积扇关系
    4.3 泥石流堆积扇演化趋势
    4.4 典型案例分析—大白泥沟
        4.4.1 大白泥沟概况
        4.4.2 大白泥沟演化分析
        4.4.3 大白泥沟土地利用
5 堆积扇土地利用
    5.1 2010 —2017 年堆积扇上恒定面积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5.1.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5.1.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变化指标
        5.1.3 2010 -2017 年堆积扇上恒定面积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5.1.4 2017 新增堆积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5.2 土地利用趋势
    5.3 土地利用建议
        5.3.1 城镇选址
        5.3.2 公路选线
        5.3.3 耕地开发
    5.4 总结与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江流域泥石流沟属性表
附录 B 主要程序
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4)茂县三龙乡刁花沟泥石流动力学模拟与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运动机理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调查研究现状
        1.2.4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研究现状
        1.2.5 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泥石流发育的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5 水文地质
3 刁花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发育特征
    3.1 刁花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1.1 刁花沟泥石流地形条件
        3.1.2 刁花沟泥石流物源条件
        3.1.3 刁花沟泥石流水源条件
    3.2 刁花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动力特征
        3.2.1 泥石流流体重度
        3.2.2 泥石流流速
        3.2.3 泥石流流量
        3.2.4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
        3.2.5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
        3.2.6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
        3.2.7 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
4 基于Flo-2D的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
    4.1 泥石流Flo-2D模拟模型及应用
        4.1.1 模拟的基本理论概括
        4.1.2 Flo-2D模拟的基本应用
    4.2 刁花沟泥石流参数选取
        4.2.1 DTM及网格划分
        4.2.2 降雨强度
        4.2.3 泥石流起动点
        4.2.4 清水流量过程线
        4.2.5 重度及体积浓度
        4.2.6 流变参数(η、τy)的计算
        4.2.7 层流阻滞系数
        4.2.8 曼宁系数
    4.3 刁花沟泥石流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4.3.1 100年一遇泥石流运动状态模拟结果
        4.3.2 不同频率下最大泥深模拟结果
        4.3.3 不同频率下最大流速模拟结果
        4.3.4 不同频率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3.5 模拟结果的精度评价
5 刁花沟泥石流防治对策研究
    5.1 泥石流防治的原则
    5.2 泥石流防治的目标及思路
    5.3 设计标准、工况和参数的确定
        5.3.1 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和设计标准的确定
        5.3.2 拦挡工程设计工况及荷载组合的确定
        5.3.3 设计参数的确定
    5.4 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5.5 生物治理方案
    5.6 泥石流监测预警措施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元谋海洛大箐泥石流演化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泥石流研究进展
        1.2.1 泥石流研究简史
        1.2.2 泥石流形成条件的研究
        1.2.3 泥石流演化历史的研究
        1.2.4 泥石流沉积相的划分
    1.3 泥石流堆积物的测年研究
    1.4 研究区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3 已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理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貌特征
    2.2 自然地理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区域地质条件
        2.3.1 区域构造背景
        2.3.2 地震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
    3.4 水文地质条件
    3.5 人类工程活动
第4章 泥石流发育特征
    4.1 泥石流沟形成条件
    4.2 各期次古泥石流发育特征
        4.2.1 T5 阶地(Ⅰ期)泥石流发育特征
        4.2.2 T4 阶地(Ⅱ期)泥石流堆积物发育特征
        4.2.3 T3 阶地(Ⅲ期)泥石流堆积物发育特征
        4.2.4 T2 阶地(Ⅳ期)泥石流堆积物发育特征
        4.2.5 T1 阶地(Ⅴ期)泥石流堆积物发育特征
    4.3 沉积相分析
第5章 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研究
    5.1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5.1.1 采集
        5.1.2 样品处理
    5.2 海洛大箐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参数分析
        5.2.1 海洛大箐各阶地粒度含量
        5.2.2 基于累计曲线的堆积物粒度特征
        5.2.3 粒度参数计算结果
第6章.孢粉分析研究
    6.1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处理方法及鉴定
    6.2 孢粉鉴定结果
        6.2.1 孢粉植物概况
        6.2.2 主要孢粉类型及形态描述
    6.3 孢粉数据分析
        6.3.1 孢粉百分比含量计算与浓度计算
        6.3.2 图谱绘制
    6.4 结果讨论
        6.4.1 孢粉浓度对环境植被生态的作用
        6.4.2 孢粉浓度与碳屑的指示意义
        6.4.3 古环境特征
第7章 年代学研究
    7.1 测试原理
    7.2 样品采集
    7.3 样品制备及测试仪器
        7.3.1 样品制备
        7.3.2 测试仪器
    7.4 样品等效剂量和环境剂量率的测定
        7.4.1 样品等效剂量
        7.4.2 样品环境剂量率
    7.5 结果讨论
第8章.海洛大箐泥石流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8.1 泥石流成因的控制因素
        8.1.1 物源因素
        8.1.2 地质因素
        8.1.3 水文因素
        8.1.4 地形因素
    8.2 元谋断裂对泥石流的控制作用
        8.2.1 元谋断裂对东山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
        8.2.2 元谋断裂对东山地层岩性的控制作用
    8.3 泥石流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地貌参数的泥石流沟发育阶段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貌信息熵与超熵的应用与来源
    1.1 地貌信息熵与超熵的应用
    1.2 地貌信息熵与超熵理论来源
2 H和?xP与泥石流发育阶段的关系
3 基于S与N的泥石流发育阶段划分
    3.1 S、N划分泥石流发育阶段研究现状
    3.2 S、N计算方法与实际意义分析
    3.3 基于S的泥石流发育阶段划分
4 结论

(7)中巴经济走廊泥石流活动性分析——以中巴公路奥布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泥石流类型与分布特征
2 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模式
3 泥石流沟谷的活动性
4 泥石流活动性强弱成因分析
    4.1 大落差地形梯度促进了泥石流的发育
    4.2 物源供给形式决定了泥石流活动性强弱
    4.3 优越水热条件促进了泥石流频发
    4.4 泥石流活动性影响着盖孜河主河道的侵蚀淤积变化
5 结论

(8)帕隆藏布流域(波密-索通)典型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及泥石流发育概况
    1.1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概况
    1.2 研究区泥石流发育概况
2 典型冰碛物-崩滑物源型冰川泥石流实例
    2.1 卓隆沟泥石流
    2.2 嘎龙沟泥石流
    2.3 旦卡隆巴泥石流
3 冰碛物-崩滑物源型冰川泥石流总体发育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10)川藏公路扎木到索通段第四纪堆积体的分布及产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1.1 地形地貌
    1.2 地质条件
    1.3 气候与水文条件
2 第四纪松散堆积
    2.1 第四纪堆积体的分布
    2.2 第四纪堆积体成因及分布规律
        2.2.1 泥石流堆积
        2.2.2 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2.2.3 冲洪积
        2.2.4 湖相沉积
        2.2.5 崩滑堆积
3 结论

四、西藏帕隆藏布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边缘泥石流沟分类[J]. 梁馨月,徐梦珍,吕立群,崔一飞,张风宝. 地理学报, 2020(07)
  • [2]基于机器学习的白龙江流域潜在低频泥石流沟识别[D]. 赵岩. 兰州大学, 2020(01)
  • [3]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演化特征及其综合利用[D]. 李淑松.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9)
  • [4]茂县三龙乡刁花沟泥石流动力学模拟与防治对策研究[D]. 付琪智.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9)
  • [5]元谋海洛大箐泥石流演化及其构造意义[D]. 张毕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基于地貌参数的泥石流沟发育阶段划分[J]. 赵岩,孟兴民,庆丰,刘林通,郭富赟. 灾害学, 2018(04)
  • [7]中巴经济走廊泥石流活动性分析——以中巴公路奥布段为例[J]. 罗文功,魏学利,陈宝成,李伟,李宾,谢永利. 冰川冻土, 2018(04)
  • [8]帕隆藏布流域(波密-索通)典型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J]. 高波,王军朝,张佳佳,陈龙,李元灵.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19)
  • [9]中巴公路奥布段泥石流活动性分析[A]. 魏学利. 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 2018
  • [10]川藏公路扎木到索通段第四纪堆积体的分布及产出特征[J]. 张佳佳,王军朝,陈龙,高波,李元灵.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32)

标签:;  ;  ;  

西藏帕隆藏布泥石流谷纵剖面统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