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车轮定位的新变化

现代汽车车轮定位的新变化

一、现代轿车车轮定位的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何春丽[1](2020)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同时,传统汽车严重依赖化石能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加剧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传统燃油汽车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其在节能与缓解环境压力中的双重优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先选择,但是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产品,在技术上与传统的燃油车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我国当前正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从市场消费需求的角度,基于私人需求引导产业向市场驱动转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和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安全以及产业的结构升级,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导向四个角度逐步展开。首先,本文在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思路、研究的重难点、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然后,在第二章进行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并对当前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在第三章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证分析部分中,研究基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思路展开:在宏观层面,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分成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两类情况,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二项Logit模型,对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影响新能源汽车长期和短期接受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二是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对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意愿的影响;三是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中观层面,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项Logit模型,对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进行了实证,一是对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对消费者的车型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就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对消费者偏好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别对消费者的各类偏好分地域和性别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微观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五个方面的产品属性,即经济性、个性化、环保性、品牌化和科技感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各属性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影响。最后,在第七章中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消费者购车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认知、产品特征、消费者特征、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统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个体认知,无论对购车的长期意愿还是短期意愿都呈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产品特征中,充电成本、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对短期意愿影响显着,其中充电成本和充电时间对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特征中,购车年限和购车经验显着地影响短期购车意愿,其中,购车经验越丰富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家庭充电设施对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都呈显着影响,公共充电设施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影响显着;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年龄和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均呈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收入水平对消费者购车的长期和短期意愿影响都不显着。城市公交系统的完善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公交出行越便捷的城市,消费者购车的短期意愿越低;城市越大,交通线路条数越多,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地铁站点越多,消费者出行越便捷,短期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越低。从区域特点看,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越高。第二,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结论。消费者品牌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用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且对选择国产品牌存在比较显着的负向影响;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中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消费者选择国产品牌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从地域特征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消费者,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消费者,在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之间做选择时,都更偏好于国外品牌,品牌偏好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因素对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不同,例如用车经验等因素对男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显着影响,对女性消费者影响不显着;里程偏好对女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一定的显着影响,对男性的品牌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国产品牌的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消费者对国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信心不足。消费者车型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比如有动力偏好和里程偏好的消费者在轿车和SUV之间偏向于选择SUV;有价格偏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SUV或MPV;用车经验对消费者车型偏好影响不显着。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家庭规模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例如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偏向于MPV和SUV车型的选择,家庭规模越大消费者越倾向MPV车型。职业特征对消费者车型偏好有一定的显着影响,例如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对轿车的偏好更显着。车型偏好存在较显着的地区差异,例如中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对MPV车型的偏好更显着。不同因素对消费者车型的偏好也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购车经验和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女性对车型的选择,但对男性选择车型的影响不显着。在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上,政策认知、购车年限、里程偏好和购车经验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其中购车年限、里程偏好以及购车经验对消费者选择纯电动汽车有显着影响。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也显着地影响消费者选择,尤其是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动力偏好和价格偏好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的选择也存在地域差异,例如副省级城市消费者在纯电动汽车和其他类型之间,更偏向与选择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对纯电动汽车显示出显着偏好。同时各类因素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呈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政策认知显着地影响男性对汽车类型的选择,对女性的影响不太显着,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男性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对女性选择纯电动汽车影响不显着。第三,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影响的结论。产品的经济性和个性化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均有显着影响;产品的环保性和科技感主要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科技感对消费者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正向相关。消费者产品属性的感知对消费者购车意愿呈现显着的性别差异。产品的个性化对女性长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对男性消费者长期购车意愿影响不显着;产品环保性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且呈负向相关,但对男性短期购车意愿的影响不显着;科技感显着地影响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但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没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针对引导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出从宏观上增强消费者环保等个人认知,提高产品技术强化产品质量,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和完善公交设施等政策;从中观层面提出增强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补贴的调整和转向等政策;从微观上提出企业应充分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鼓励企业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基于消费者感知注重产品设计和品牌管理等策略。并针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打破区域壁垒等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目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补贴措施和政策上。本文从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研究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对新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选题和视角具有创新性;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上从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上进行实证,中观上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车型的偏好和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进行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各类偏好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微观上就消费者感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上实现了创新。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针对研究目的进行问卷设计,收集较为完备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较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形成了一个研究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和购车偏好的指标体系较为完整的量化模型,系统地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比较直观和准确的科学引导。

胡红舟[2](2019)在《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能与环保是汽车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能源、环境、资源等方面问题的加剧,这个主题显得更加突出。轻量化是汽车节能与环保的重要途径。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汽车的能耗与其重量近似成正比。轿车作为汽车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轻量化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其占有率超过汽车总量的三分之二。近些年来,汽车动力电动化和汽车驾驶智能化成为重要趋势,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也期待汽车轻量化技术的进一步提升。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需求的不断出现,轻量化不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尤其国内汽车正向开发技术还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有不少轻量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寻找更好解决办法。本论文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汽车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开展了轿车轻量化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首先,提出了面向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并构建了面向轿车关键件的柔性共享的工况模拟载荷计算平台;然后,重点以基于轻量化材料应用的结构创新和优化为主线,开展悬架、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身关键件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汽车部件的正向开发流程,提出了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方法,为保证给定可靠性条件下轿车关键件的轻量化设计和优化奠定基础。该方法采用基于等效应变的断裂失效准测、基于等效应力的塑性损伤准则和基于SN曲线与线性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逐步判别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的有效性,既满足计算正确性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降低计算工作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轿车关键件的柔性共享工况模拟载荷仿真平台,为不同类型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中的工况模拟载荷提取提供工具。该平台具备参数化轮胎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数据库、测试法规中的强化路面仿真模型等,并可以依据需要按不同的强化试验场建模。该平台还可以兼顾显式和隐式两种仿真方法,动态仿真建立在显式和隐式联合仿真的基础上,结合了两种动态分析的特点和优势,并对隐式分析的线性部分采用了子模型技术来压缩模型大小以减少仿真所需资源。提出了联合仿真中基于轮心位移判据的隐式计算时间步长的确定准则,既保证联合仿真的正确性又最大限度节约计算时间。联合仿真克服了整车多体动态仿真的常见假设,如刚体及线性假设,从而提高了仿真计算精度。(2)综合考虑结构变形的非线性特征对部件载荷水平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的轻量化优化方法与流程,该方法建立在反映实际载荷特征的有限元模型上,并包含主要非线性影响因素如轮胎的大变形及其与路面的接触摩擦等,从而保证了计算有效性和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优化方法,其中包括结构轻量化参数化模型、轻量化设计流程与基于质量灵敏度和应力灵敏度的寻优策略等。基于该设计流程与寻优策略建立了悬架摆臂和转向节的轻量化参数优化模型和方法,并具体应用到摆臂和转向节的轻量化优化设计中,实现了显着的轻量化效果。通过与拓扑优化结果的比较,展示了该优化流程及相关方法、准则的特点和实用性。提出了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可靠性分析方法,并应用到摆臂的疲劳可靠性分析中。通过采取与验证载荷一致的整车强化路面谱,克服了传统设计中设计载荷与验证载荷脱节的问题,并通过载荷循环迭代来保证结果的收敛性。(3)对动力传动链开展系统分析,提炼出了其轻量化条件下影响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提出了空心化、内压增强的传动半轴轻量化方法。该方法在等应力的条件下,通过空心化复合结构设计,并采取内压增强方式提升轴的稳定极限,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结构轻量化。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大幅减少轴的质量,部分方案可以减少3/4左右的质量,轻量化效果明显。针对动力系统强化试验流程,在动力部分的强化试验分析中,提出了基于材料性质、载荷、关键尺寸变化等因素的部件通过强化疲劳试验概率的理论及计算方法,改进了传统疲劳设计中基于平均疲劳强度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通过分析电机主轴的结构特征及疲劳失效模式,揭示了电机主轴装配误差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影响减速箱可靠性的密封问题,提出减速箱密封性能与刚度及加工精度的关联理论,并据此建立CAE分析模型,依据关键参数的变化,预测密封间隙的变化特征,为箱体的密封设计提供定量依据;分析了油封的密封性及关键参数对密封功能的影响,提炼并改善了密封件功能可靠性设计方法。与目前国际标准中建议的密封件设计方法相比,该设计方法更全面地体现了密封件的功能可靠性设计要求。(4)针对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复合梁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波纹板不同结构特征参数的设计原则。通过仿真计算与―十字平板‖加强结构和铝合金泡沫加强结构复合梁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加强结构方式的性能特点;波纹板加强结构复合梁和其他加强结构复合梁相比,在同等质量下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轻量化结构设计的优越性。通过车身常用盒形骨架梁在极限载荷下的变形模式与失效研究,对车身骨架梁以横向、扭转载荷为基础比较了用于极限载荷分析的三种方法的特点,揭示了基于弹性及理想塑性材料模型的极限载荷确定方法在精度及评估客观性上更好。以横向和扭转载荷为基础,比较了不同焊接结构疲劳分析方法及特点,揭示基于这几种方法,尤其是在复杂焊接结构下的局限性及各自特点,线性断裂力学法更适合复杂结构的分析。以纵向失稳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基于设计公差的不同缺陷组合对盒型梁最低失稳力的影响。在同一公差下,不同缺陷组合所导致的失稳力差别可达到1/5,考虑与不考虑公差的分析结果相差约1/3。上述研究成果为在汽车正向设计中更多更好应用不同类型的高强度钢板实现轻量化设计打下了理论和方法基础。(5)开展了整车强化试验载荷仿真研究。基于柔性共享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平台,建立了完全基于变形体及非线性特征下的某C级仿真模型,并开展联合仿真模拟。该轻量化样车骨架为高强度钢材料,悬架关键件和四门两盖主体为铝合金材料。整车模型包含所有必要的非线性因素,如整车环境下制动工况的模拟等。基于该样车设计了悬架K&C特性静态试验和强化路面动态可靠性试验方案并开展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套反映整车和关键件的运动和动力特征的关键参数,如整车速度、加速度、摆臂应变等。静态和动态试验数据与相应的仿真数据比较验证了整车仿真建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基于悬架部件的应变数据,通过雨流计数法与线性疲劳损伤理论,把强化路面上悬架所受的疲劳应力转化为等效疲劳应力,建立了轮胎接地点处相对于应变测量点的载荷模型,把悬架在强化试验场内所受的疲劳载荷转化为作用在轮胎接地点的等效疲劳应力,为悬架在强化路面上的疲劳分析提供有效参考载荷。

胡志伟[3](2017)在《中信戴卡公司铝车轮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销策略是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和需求,进行有效的有计划的组织相关经营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渐淡化,国内经济的稳步向前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也开始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汽车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社会对汽车及其相关产业变得愈发重视。营销策略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龙头,也引发了经济学者和汽车行业企业家们的进一步关注和探索。中信戴卡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发掘新的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市场营销相关环境理论、细分理论、营销策略理论等基础理论,为今后论文打下基本理论基础。然后分别针对中信戴卡公司铝车轮国内市场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内部环境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其次对中信戴卡公司的铝车轮产品国内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然后选择确定目标市场,并针对选定的目标市场进行品牌、质量、价格和服务四方面定位。再次以4PS营销理论为基础,分析现有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上的不足,之后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结合营销目标制定出优化后的营销策略。在论文的最后,本文针对前述提出的营销策略给予完善集团化生产制度、企业文化保障、提高销售队伍素质、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升技术开发与质量控制能力等实施保障方案,以确保新的营销策略可以落地实施。

许津[4](2016)在《基于ADAMS/Car的皮卡车悬架优化与操稳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居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已经平民化。随着汽车数量的激增以及驾驶员水平的限制,行车安全令人堪忧,如何提高行车安全成为各领域面临的严峻考验,汽车操稳性能的改善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悬架是连接车轮与车身的纽带,并对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发生位移特性起决定性作用,当车轮定位参数和车辆侧倾中心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严重影响汽车行驶的操纵稳定性。本文结合某国产皮卡车研发项目,按照悬架结构决定悬架运动特性,悬架运动特性影响整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思路,对双叉臂悬架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本文概括国内外对操纵稳定性的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悬架运动特性角度研究前悬架车轮定位参数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Car建立前悬架的多刚体模型并进行平行轮跳仿真试验,结果显示该前悬架的车轮定位角参数变化量过大,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存在影响。采用ADAMS/Insight对影响车轮定位角参数的悬架结构硬点进行优化;接着,将优化后的双叉臂悬架作为某皮卡车的前悬架子系统,与后悬架子系统、车身子系统等进行组装成整车模型;最后,按照GB/T6323-2014对整车模型进行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并进行评价。从优化后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采取的优化方案是合理有效的,双叉臂悬架运动特性经优化后,性能明显提高,文中采用的优化方法可对悬架及整车操纵稳定性研究和设计课题起到推动作用。

张有根[5](2016)在《某微车麦弗逊悬架运动学性能优化及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公路交通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汽车设计时速的不断提高,由此引发的汽车安全性问题日趋严重。操纵稳定性是汽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对车辆的行驶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悬架系统作为整车设计和底盘开发的核心内容,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操纵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微车在整个汽车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既是民族汽车品牌自主研发技术提高的表现,也是汽车轻量化微型化发展的必然。在微车安全法规有待完善的环境下,开发出具有良好性能的悬架系统,从而提高操纵稳定性,不仅是保障微车安全行驶的前提,也是保持微车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某前置后驱新型微车为研究对象,从悬架运动学性能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基于多体动力学原理,通过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Car模块建立了微车前麦弗逊悬架系统运动学模型,采用双轮同向激励试验工况来模拟汽车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的车轮跳动,对悬架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合灵敏度分析和试验优化设计的方法,对车轮定位参数进行了多目标试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目标的拟合度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优化前后的悬架运动学性能对比,主销后倾角和前轮前束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规律趋于合理。基于ADAMS/Car分别建立了动力总成、轮胎、后悬架等子系统模型,建模过程中针对建模方法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以建立支持多种整车性能分析为目标的整车仿真模型的建模思路。最后通过搭建完整的整车动力学模型,按照国标中规定的整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要求,实现了悬架优化后的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分析。本文通过以虚拟样机技术为核心的建模仿真流程,支撑对微车操纵稳定性及主动安全的深入研究,实现悬架结构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以利于开发出适用于微车的悬架系统,并为整车多性能分析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刘玉标,曾晓辉,邢云林,赖姜,张营营,吴晗,陈启生,刘秋生,李家春,胡开鑫,杨中平,刘文正,王文静,孙守光,张卫华,周宁,李瑞平,吕青松,金学松,温泽峰,肖新标,赵鑫,崔大宾,吴兵,钟硕乔,周信[6](2015)在《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文中认为在过去10年时间,中国和谐号系列高速列车经历了一系列速度上的飞跃.在最初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研制了新一代高速列车并大规模投入运营,伴随这一过程的大量试验与工程实践,大大促进了对高速铁路这样一个车-线-网-气流强耦合的复杂大系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研究.该文将从6个方面对高速列车研制和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个梳理.考虑到这样一个大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为了使对高速列车感兴趣的技术与科研人员对这些力学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中将分别就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弓网关系、车体振动与车体模态设计、车体运行稳定性、高速轮轨关系、关键结构的运行可靠性和列车噪声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同时也对中国及国际高速列车发展趋势及其中的力学问题做了一个简要介绍.

李亮[7](2013)在《烟草收获机前轮定位参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烟草种植大国,烟叶的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数百年来,由于我国烟叶的采摘以及收集完全靠人工完成,采收效率很低,难以保证烟叶及时采收,使得烟叶的质量下降。所以,烟叶采收的自动化已经刻不容缓。本课题将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ADAMS软件对烟草收获机的前轮定位参数进行优化,得出使收获机能够平稳运行的前轮定位参数的最优值。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进行的研究:1.本课题首先阐述了车辆前轮参数的发展历史、未来趋势以及前轮参数对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悬架和转向系统和它的关系。设计了烟草收获机转向机构以及前轮参数的初值。2.本课题以多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运用ADAMS软件,对烟草收获机的结构进行适当的精简,绘制了收获机的整车ADAMS仿真模型。并对其前悬架进行车轮跳动的激振台试验,以侧滑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进行收获机前悬架的优化,使前悬架获得良好的结构性能。3.按照GB/T6323.4-1994~GB/T6323.6-19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中的要求,对整车进行仿真分析,其内容包括收获机稳态回转试验、前轮转向回正性试验以及转向轻便性试验,从试验结果中分析收获机在稳定性方面的不足。4.以QC/T480--1999《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中所规定的指标参数为限定值,以收获机的横摆角速度超调量为目标函数,优化收获机的主销后倾与内倾角,加强了收获机的自动回正能力。最后,经过分析得到,前轮定位参数对收获机的安全行驶有着很大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烟叶采收的效率,通过合理的调整前轮定位参数可以很好的改善其操纵稳定性能。

刘真[8](2013)在《基于整车形态的轮毂造型设计与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环境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开始降低汽车自重,以节省油耗,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轮毂作为汽车重要零部件之一,为配合汽车自身降重,除优化自身结构外,选用质量轻、强度高、成型性好、回收率高、价格适中的铝合金作为主要工艺材料也是关键。高速旋转的轮毂是车辆行驶最重要的安全部件,起着承载、转向、驱动和制动的作用。其内在的质量和可靠性关系到车辆本身及人员、物资的安全,影响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操纵性、舒适性。这要求轮毂的尺寸精度高、动平衡好、疲劳强度高、有好的刚度和弹性、质量轻、美观等,而铝合金轮毂散热性能好、安全可靠、轮胎寿命长、生产简单、外型美观、图案丰富多彩、尺寸精确、平稳性好,符合需求并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文化是设计的基础,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是轮毂造型设计的最好源泉。本文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支撑,透析国人的审美心理和消费观念,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符号、方法、技术、思想等的内涵,把握流行趋势,顺应国际设计潮流及设计方向,吸收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并参照国产长城哈弗H6对轮毂进行本土化设计,使其不仅满足各项技术要求,满足国人的文化情感需求,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最关键的是要与整车形态相协调,开创出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色的汽车轮毂设计之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辅助三维实体造型技术,有限元分析技术为基础的零部件造型、结构设计、性能分析、运动仿真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软件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采用CAD/CAE相关软件对精选的铝轮毂方案进行造型建模、结构分析、受力分析、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以保证轮毂造型结构在满足性能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心理和消费心理,体现本土化设计原则,同时缩短轮毂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今后轮毂的发展方向是在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向轻量化、高强度、大直径、美观化、本土特色化等方向发展。

奉铜明[9](2011)在《汽车多连杆悬架的多目标优化与分析》文中指出悬架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轮定位参数(前束角、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等)与侧向滑移等参数会产生运动学上的变化,悬架的运动学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与平顺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多连杆悬架在中高级轿车中应用日益广泛,多连杆悬架可以通过各连杆的配置以及对连接运动点的约束角度设计,使悬架在跳动时能主动调整车轮定位,设计自由度很大,完全能针对不同车型作匹配和调校。多连杆式悬架与其他类型悬架之间的差别,除了控制臂的物理特性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多连杆悬架没有可以从物理意义上定义的主销轴线,其主销轴线是以虚拟主销的形式出现,这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优化的空间非常大。本文采用湖南大学“中气计划”自主高档轿车的前悬架的结构与相关数据,应用空间运动学中刚体姿态坐标变换理论、采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多连杆悬架的数学模型,基于瞬时旋转轴的近似数值方法确定其虚拟主销轴线。在Matlab中得到了前悬架车轮定位参数的运动学曲线。利用ADAMS/CAR软件建立了该多连杆式前悬架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前轮定位参数与侧向滑移等参数的仿真曲线与数学模型的仿真曲线吻合,一致的运动学曲线相互验证了数学模型与多体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在Matlab中编写了多连杆悬架的NSGA-Ⅱ遗传算法程序,结合NSGA-Ⅱ算法,对多连杆悬架跳动过程中车轮前束角、车轮外倾角和车轮侧向滑移等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多目标遗传优化,获得了该悬架的三目标Pareto最优解集。在Pareto最优解集中选取一组数据,与优化前的模型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出:该方法对于多连杆悬架的优化设计有明显的效果,为多连杆悬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雷刚[10](2010)在《基于ADAMS的麦弗逊式悬架系统的虚拟仿真分析及其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某一型号微型轿车的前悬麦弗逊式独立悬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一些客户反映该类型汽车前轮磨损严重的问题,以虚拟样机软件ADAMS为应用平台,并结合对整车的仿真分析,从新车型开发过程中悬架系统选型配置和对其结构优化的角度,对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系统做运动学仿真分析研究。并对配置有优化后的麦弗逊式悬架的该微型轿车进行整车仿真分析,验证了该微型轿车操纵稳定性能的改善,以达到改进选型开发新产品的目的并能够较好的解决轮胎磨损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发展现状,概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以及主要内容。接下来简要的介绍了虚拟样机技术的代表软件ADAMS的相关理论以及本论文用到的主要模块,然后在ADAMS/Car环境下建立了整车仿真分析所需要的各个子系统模型。在论文的第三章里面详细的研究了麦式悬架的运动特性对车轮定位参数的影响,从而造成车轮的异常磨损,然后从几何的角度研究了前轮轮胎磨损的因素以及评价指标,最后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研究前轮定位参数对轮胎磨损的影响。接下来重点研究了对麦弗逊式悬架系统总成的仿真分析及对其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思路是从解决前轮轮胎磨损异常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前轮定位参数与前轮轮胎磨损的关系并对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这个过程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系统的9个关键点为设计变量,以前轮的定位参数为目标函数,之后再利用ADAMS软件中的后处理模块PostProcessor以及Insight模块分析并优化麦弗逊式悬架系统总成的车轮定位参数,以达到对该类型悬架系统性能的改进。本论文通过对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系统以及整车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成功的得到了针对该微型轿车悬架系统的最优选型方案,有效地缩短了汽车的研发周期,大大的降低了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对提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轿车车轮定位的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轿车车轮定位的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消费者偏好与需求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1.3 基于新古典主义的耐用品模型
    2.2 文献综述
        2.2.1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2.2.2 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2.2.3 产品竞争力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2.2.4 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2.2.5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1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1.1 国外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1.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2.1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3.2.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3.1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3.3.2 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3.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收集与问卷设计
        4.1.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4.1.2 问卷设计与样本结构
    4.2 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4.2.1 离散选择模型分类
        4.2.2 模型的选择
    4.3 理论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4.3.1 理论分析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4 模型的回归与分析
        4.4.1 新能源汽车的长期/短期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4.2 城市公交系统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
        4.4.3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5.1.1 理论分析
        5.1.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5.2 基于消费者品牌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5.2.1 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的需求研究
        5.2.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5.2.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5.3 基于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5.3.1 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
        5.3.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需求研究
        5.3.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偏好研究
    5.4 基于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5.4.1 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研究
        5.4.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5.4.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6.1.1 理论分析
        6.1.2 模型的选择
    6.2 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影响
        6.2.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6.2.2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6.2.3 模型的解释与分析
    6.3 调查结果的统计性描述
        6.3.1 消费者家庭车辆的拥有情况及消费偏好
        6.3.2 消费者个人认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调查结果
        6.3.3 消费者的汽车共享出行情况调查
        6.3.4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与偏好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7.1 基于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政策导向
        7.1.1 加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等意识的个体认知
        7.1.2 强化产品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7.1.3 加强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7.1.4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7.2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7.2.1 增加新能源汽车国产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7.2.2 鼓励自主研发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7.2.3 产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调整和转向
        7.2.4 针对消费者特点的产业发展策略
    7.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7.3.1 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
        7.3.2 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提高产品性能
        7.3.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注重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
    7.4 市场需求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7.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7.4.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机制
        7.4.3 打破区域壁垒增进区域协同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与建议
    8.2 后续研究展望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分析
        1.1.1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背景及重要性
        1.1.2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2 轿车结构轻量化技术的若干难点问题
        1.2.1 材料选择与工艺创新问题
        1.2.2 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1.2.3 可靠性分析与保障问题
    1.3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3.1 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概念
        1.3.2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方法
        1.3.3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及可靠性目标的确定
    1.4 轿车结构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CAE技术基础
        1.4.1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CAE技术
        1.4.2 显式分析与隐式分析CAE技术
        1.4.3 有限元单元类型与建模要点
    1.5 研究目标定位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定位和总体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第2章 面向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理论和方法
    2.1 轿车运行工况载荷的不确定性及其关键件设计载荷依据
        2.1.1 轿车运行工况载荷的不确定性
        2.1.2 轿车关键件设计中的一般载荷依据
    2.2 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方法
        2.2.1 轿车承载传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及主要传力路径
        2.2.2 基于全正向开发条件下的源载荷强度准则
        2.2.3 强化路面道路工况载荷模拟计算方法
    2.3 面向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的轿车整车仿真建模平台构建方法
        2.3.1 轿车承力关键件及整车仿真建模的柔性共享平台构建原则
        2.3.2 参数化轮胎模型构建
        2.3.3 仿真共享参数库构建
        2.3.4 强化路面仿真建模
    2.4 显式与隐式联合仿真方法
        2.4.1 整车动态仿真的总体思路
        2.4.2 子模型隐式仿真方法
        2.4.3 隐式与显式联合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轻量化优化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3.1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轻量化设计流程
        3.1.1 悬架仿真模型建立
        3.1.2 载荷工况分析
        3.1.3 关键件受力分析
        3.1.4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轻量化设计流程
    3.2 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优化方法
        3.2.1 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模型
        3.2.2 悬架锻压件轻量化流程与寻优策略
    3.3 悬架关键件的轻量化结构优化
        3.3.1 摆臂轻量化参数优化
        3.3.2 转向节轻量化参数优化
    3.4 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可靠性分析
        3.4.1 可靠性分析目标设定与计算方法
        3.4.2 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摆臂可靠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驱传动系统中复合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基于制造误差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4.1 电驱传动系统关键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要点
        4.1.1 电驱传动系统的构成及载荷类型与可靠度分配
        4.1.2 电驱传动系统关键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难点
        4.1.3 密封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难点
    4.2 基于装配误差的电机主轴的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4.2.1 电机主轴的结构特征及建模仿真
        4.2.2 电机主轴的轻量化设计及疲劳失效分析
        4.2.3 电机主轴装配误差对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4.3 基于多参数变化的减速箱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4.3.1 电驱传动减速箱的有限元模型及轻量化设计要点
        4.3.2 减速箱轴的可靠性分析
        4.3.3 电驱传动减速箱的机械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内压增强的传动半轴的轻量化设计与失效分析
        4.4.1 传动半轴的结构与载荷特征分析
        4.4.2 基于复合结构的传动半轴轻量化设计
        4.4.3 传动半轴的疲劳寿命分析
    4.5 基于刚度匹配性和几何型面匹配性的减速箱的密封系统可靠性分析
        4.5.1 减速箱密封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几何与力学特征
        4.5.2 基于刚度和公差影响的金属密封面的可靠性分析
        4.5.3 基于刚度和公差影响的油封密封件可靠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复合梁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5.1 车身的一般结构形式
    5.2 高强度钢车身结构特点分析
        5.2.1 高强钢车身的强度与刚度的矛盾
        5.2.2 高强度钢车身成型工艺与结构设计要求
        5.2.3 高强钢零部件的连接
    5.3 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的车身骨架复合梁轻量化设计
        5.3.1 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梁的结构形式与受力变形模式
        5.3.2 波纹板加强结构设计及主要特征参数与仿真建模
        5.3.3 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的车身骨架复合梁的性能分析
    5.4 典型车身骨架梁的可靠性分析
        5.4.1 盒形骨架梁在极限载荷下的变形模式与失效研究
        5.4.2 骨架梁的焊接失效模式研究
        5.4.3 基于设计公差的骨架梁结构失稳模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轻量化样车在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的CAE建模仿真与道路试验验证
    6.1 整车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基本要求及CAE仿真的主要难点
    6.2 基于柔性共享平台的轻量化样车整车动态仿真建模
        6.2.1 车身系统与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6.2.2 底盘系统建模
        6.2.3 联合仿真结果及分析
    6.3 悬架K&C特性试验
    6.4 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
    6.5 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6.6 可靠性试验结果分析及仿真结果对比
        6.6.1 静态测试-K&C特性参数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2 静态测试-摆臂应变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3 动态工况-车身系统关键参数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4 动态工况-摆臂应变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中信戴卡公司铝车轮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2.1 营销环境理论
    2.2 STP理论
    2.3 营销策略理论
        2.3.1 产品策略
        2.3.2 价格策略
        2.3.3 渠道策略
        2.3.4 促销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需求分析
        3.2.2 行业营销特点分析
        3.2.3 现有竞争者
        3.2.4 潜在竞争者
        3.2.5 替代品分析
        3.2.6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2.7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3 中信戴卡内部环境分析
        3.3.1 组织结构分析
        3.3.2 人力资源分析
        3.3.3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3.3.4 研发能力分析
        3.3.5 企业文化分析
        3.3.6 生产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信戴卡国内铝车轮产品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4.1 市场细分
        4.1.1 按整车厂产品类型进行市场细分
        4.1.2 按整车厂地理位置进行细分
        4.1.3 按整车厂品牌类型进行细分
    4.2 目标市场的选择
        4.2.1 各细分市场需求分析
        4.2.2 确定目标市场
    4.3 目标市场的定位
        4.3.1 品牌定位
        4.3.2 质量定位
        4.3.3 价格定位
        4.3.4 服务定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信戴卡铝车轮国内市场营销策略
    5.1 产品策略
        5.1.1 现有产品策略分析
        5.1.2 延长锻造车轮产品线长度
        5.1.3 发展涂装工艺增加产品组合深度
    5.2 价格策略
        5.2.1 现有价格策略分析
        5.2.2 对不同客户施行差异化定价
        5.2.3 对铸旋和锻造车轮施行特殊定价
    5.3 促销策略
        5.3.1 现有促销策略分析
        5.3.2 广告和展会促销
        5.3.3 公共关系促销
    5.4 渠道策略
        5.4.1 现有渠道策略分析
        5.4.2 延伸销售渠道网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完善集团化生产制度,降低物流成本
    6.2 营销组织机构优化
    6.3 企业文化保障
        6.3.1 以企业文化引领戴卡营销事业发展
        6.3.2 促进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工作的融合
    6.4 提高销售队伍素质,完善激励机制
        6.4.1 做实培训工作,提高销售队伍素质
        6.4.2 加强销售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6.5 加强销售工作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6.5.1 强化市场监控,严防政策风险
        6.5.2 增强客户协作关系,共同防范市场风险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基于ADAMS/Car的皮卡车悬架优化与操稳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悬架系统基本理论
    2.1 虚拟样机技术
    2.2 悬架运动特性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2.3 悬架定位参数设置与调整
    2.4 悬架运动学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DAMS/Car前悬架模型建立
    3.1 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
    3.2 双叉臂前悬架仿真模型建立
        3.2.1 双叉臂悬架
        3.2.2 双叉臂悬架模型建立
        3.2.3 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
        3.2.4 前悬架总成系统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及优化
    4.1 引言
    4.2 ADAMS/Insight模块
    4.3 仿真试验设计
    4.4 双叉臂悬架优化设计
        4.4.1 优化设计的方法
        4.4.2 确定优化参数的设计变量
        4.4.3 确定约束条件
        4.4.4 优化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模型建立
    5.1 引言
    5.2 ADAMS/Car整车建模流程
    5.3 建模简化
        5.3.1 后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5.3.2 车身模型的建立
        5.3.3 轮胎模型的建立
        5.3.4 动力传动系统模板模型的建立
        5.3.5 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与评价
    6.1 汽车操纵稳定性国标试验概述
    6.2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及评价
        6.2.1 稳态回转试验
        6.2.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2.3 试验评价
    6.3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仿真分析
        6.3.1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
        6.3.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3.3 试验评价
    6.4 转向盘角脉冲输入仿真分析
        6.4.1 转向盘角脉冲输入
        6.4.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4.3 试验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某微车麦弗逊悬架运动学性能优化及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悬架运动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操纵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某微车悬架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2.2 ADAMS/Car建模方法介绍
    2.3 某微车麦弗逊悬架系统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微车悬架系统运动学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3.1 某微车悬架系统运动学性能仿真分析
    3.2 优化设计及灵敏度分析概述
    3.3 某微车悬架运动学性能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微车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4.1 整车操纵稳定评价及试验标准
    4.2 某微车整车仿真模型的搭建与调校
    4.3 某微车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轮轨关系
    弓网关系
    流固耦合关系
2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
    2.1 引言
    2.2 高速列车气动阻力
        2.2.1 车体下部区域的优化
        2.2.2 头车气动外形优化
        2.2.3 尾车气动外形优化
        2.2.4 转向架侧罩
        2.2.5 车间风挡
        2.2.6 受电弓罩
    2.3 高速列车诱导的流动
        2.3.1 脉冲压力的影响
        2.3.2 列车诱导气流的影响
        2.3.3 列车风对附近人员的影响
        2.3.4 隧道内列车风
    2.4 高速列车交会气动效应
        2.4.1 高速列车交会过程中的非定常流动现象
        2.4.2 高速列车交会过程中的气动力特性
        2.4.3 速度对气动力的影响
        2.4.4 列车间距对气动力的影响
        2.4.5 相同列车不同速度交会时的气动力和力矩特性
        2.4.6 列车交会过程中作用在侧窗玻璃上的气动压力
    2.5 高速列车横风气动效应
        2.5.1 横风作用下简化列车模型周围的流动
        2.5.1. 1 表面时均压力分布
        2.5.1. 2 高速列车周围的时均流动结构
        2.5.1. 3 横风条件下高速列车周围的瞬态流动结构
        2.5.2 横风条件下高速列车气动力和力矩特性
        2.5.3 桥梁上高速列车的横风气动特性
        2.5.4 路堤上高速列车的横风气动特性
        2.5.5 高速列车横风安全性研究
    2.6 高速列车隧道气动效应
        2.6.1 隧道内压力波
        2.6.2 隧道内压力波影响因素
        2.6.2. 1 隧道长度
        2.6.2. 2 隧道形式
        2.6.2. 3 列车速度和车型
        2.6.2. 4 列车长度
        2.6.2. 5 列车外形
        2.6.2. 6 堵塞比
        2.6.3 隧道出口处微气压波
        2.6.3. 1 微气压波与列车速度的关系
        2.6.3. 2 微气压波与隧道长度的关系
        2.6.3. 3 微气压波与阻塞比的关系
        2.6.3. 4 优化列车头型控制微气压波
        2.6.3. 5 隧道内分叉隧道控制微气压波
        2.6.3. 6 隧道口缓冲段控制微气压波
        2.6.4 隧道内的高速列车摆动
        2.6.4. 1 隧道内列车摆动现象的特征
        2.6.4. 2 作用在列车尾部的气动力特性
        2.6.4. 3 列车与隧道壁之间的流动结构
        2.6.5 最不利隧道长度和临界隧道长度
        2.6.5. 1 最不利隧道长度
        2.6.5. 2 临界隧道长度
        2.6.5. 3 最不利隧道长度下压力场演化分析
    2.7 本节小结
3 高速弓网关系*
    3.1 引言
    3.2 弓网关系关键问题
        3.2.1 弓网耦合振动
        3.2.2 高速气流扰动
        3.2.3 结构柔性变形及不平顺
        3.2.4接触网波速及利用率
        3.2.5双弓受流
        3.2.6小结
    3.3高速弓网系统的结构及类型
        3.3.1接触网结构
        3.3.2受电弓结构
        3.3.3小结
4高速轮轨关系*
    4.1引言
    4.2高速轮轨关系问题一般描述
    4.3轮轨滚动接触基本理论
    4.4高速轮轨型面匹配设计平台
    4.5高速轮轨滚动黏着理论和机理问题
    4.6高速轮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问题
        4.6.1轮轨横断面磨损
        4.6.2车轮滚动方向(纵向)不均匀磨损
        4.6.3高速钢轨波浪形磨损
    4.7高速轮轨噪声问题
    4.8本节小结
5高速列车车辆动力学*
    5.1引言
    5.2车辆动力学分析方法
        5.2.1多刚体建模与分析方法
        5.2.2刚柔混合建模与分析方法
    5.3蛇行运动稳定性
        5.3.1铁路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分析模型
        5.3.2铁路车辆蛇行运动线性稳定性
        5.3.3列车蛇行运动非线性稳定性
        5.3.3.1单轮对非线性稳定性
        5.3.3.2转向架非线性稳定性
        5.3.3.3铁路车辆非线性稳定性
    5.4乘坐舒适性
    5.5车辆特性对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结构弹性对列车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5.5.2非线性因素影响
        5.5.3气动载荷对运行安全性影响
    5.6车辆轨道耦合
    5.7减振
    5.8本节小结
6高速列车结构疲劳可靠性*
    6.1引言
    6.2结构疲劳可靠性研究方法
    6.3结构动应力测试与疲劳评估
        6.3.1线路动应力测试
        6.3.2疲劳可靠性评估
    6.4结构载荷与载荷谱
        6.4.1动车转向架构架载荷类型
        6.4.2载荷测试方法
        6.4.3载荷特性研究
        6.4.4载荷谱的编制
    6.5本节小结
7高速列车噪声*
    7.1引言
    7.2高速列车气动噪声评估
        7.2.1气动噪声计算方法
        7.2.2非线性声学求解器
        7.2.3 K-FWH方法
        7.2.4气动噪声分布
        7.2.5高速列车头型评估
        7.2.6噪声与速度关系
        7.2.7高速列车受电弓及连接处的气动噪声影响
        7.2.8车内噪声
    7.3本节小结
8 结束语*
作者声明
致谢

(7)烟草收获机前轮定位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任务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前轮参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前轮定位参数的历史
        1.3.2 前轮定位参数的发展趋势
2 前轮定位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2.1 前轮定位参数
        2.1.1 主销后倾角
        2.1.2 主销内倾角
        2.1.3 前轮外倾角
        2.1.4 前轮前束
    2.2 前轮定位参数的影响因素
        2.2.1 悬架与前轮定位
        2.2.1.1 非独立悬架
        2.2.1.2 独立悬架
        2.2.2 转向机构与前轮定位
3 转向机构和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
    3.1 前轮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3.2 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
        3.2.1 主销后倾角及主销内倾角初值的确定
        3.2.2 前轮外倾角γ及前轮前束ε初值的确定
4 烟草收获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 ADAMS
    4.2 收获机仿真模型的相关参数获取
        4.2.1 几何定位参数的获取
        4.2.2 质量特性参数的获取
    4.3 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4.3.2 转向机构模型的建立
        4.3.3 后轮模型的建立
        4.3.4 创建轮胎
        4.3.5 整车模型
5 模型的仿真分析与优化
    5.1 前悬架的仿真分析
        5.1.1 车辆前轮定位的变化规律
        5.1.2 前悬架仿真
    5.2 整车模型的仿真分析
        5.2.1 收获机的稳态转向特性及实验
        5.2.2 转向轻便性的仿真实验
        5.2.3 转向回正性的仿真实验
    5.3 前轮定位参数的优化
        5.3.1 转向及回正过程分析
        5.3.2 基于转向回正性的优化设计
    5.4 优化结果验证评价
6 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8)基于整车形态的轮毂造型设计与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铝合金轮毂的应用
        1.1.2 铝合金轮毂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市场及研究现状
        1.2.2 国外市场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方法、着重点及可行性分析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3.3 论文着重点及可行性分析
        1.3.4 论文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中国文化理念的轮毂造型的研究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2.1.1 传统文化“形而上”思想意识形态
        2.1.2 传统文“形而下”具体元素符号
    2.2 本土化轮毂造型的审美研究
        2.2.1 审美的理解
        2.2.2 汽车轮毂造型审美定位
        2.2.3 汽车轮毂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分析
    2.3 汽车轮毂本土化造型的审美内涵分析
        2.3.1 本土化理解
        2.3.2 基于国人审美心理的本土化轮毂造型分析
        2.3.3 本土化轮毂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轮毂造型分析
    3.1 通过构成法则分析轮毂造型
        3.1.1 平面构成相关因素在轮毂造型上的运用
        3.1.2 色彩构成在轮毂造型上的体现
    3.2 汽车轮毂造型方法分析
        3.2.1 功能主导几何造型法
        3.2.2 语意造型法的表现
        3.2.3 仿生造型法介绍
    3.3 轮毂造型与整车形态匹配观念
        3.3.1 轮毂造型追随汽车形态发展的演变过程
        3.3.2 越野SUV车型与其轮毂形态匹配理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轮毂构造设计
    4.1 整体式轮毂结构分析
    4.2 轮毂结构设计参数及要点
        4.2.1 轮毂主要参数分析
        4.2.2 汽车轮毂结构设计要点
        4.2.3 轮毂结构设计要求
    4.3 CAD/CAE技术在轮毂构造设计中的应用
        4.3.1 CAD/CAE简述
        4.3.2 CAD软件CATIA在造型方面的优势
        4.3.3 UG设计仿真模块在结构分析方面的特点及优势
        4.3.4 CAE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与长城哈弗H6造型匹配的本土轮毂设计流程
    5.1 国产哈弗H6匹配轮毂CAD/CAE开发流程
        5.1.1 哈弗H6选用论述
        5.1.2 轮毂CAD/CAE一体化开发流程图
    5.2 设计初步阶段
        5.2.1 轮毂造型草图方案绘制
        5.2.2 轮毂造型草图方案确定
    5.3 设计深入阶段
        5.3.1 国产哈弗H6轮毂结构所用参数详解
        5.3.2 轮毂方案进行非参数化建模
        5.3.3 轮毂方案效果渲染图展示
    5.4 轮毂13°冲击有限元虚拟分析完善阶段
        5.4.1 13°冲击实际试验过程
        5.4.2 轮毂方案13°冲击虚拟实验分析
    5.5 轮毂多样设计完成展示阶段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汽车多连杆悬架的多目标优化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悬架系统概述
        1.2.1 非独立悬架概述
        1.2.2 独立悬架概述
    1.3 多连杆悬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3.1 多连杆悬架运动学研究概况
        1.3.2 多连杆悬架系统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多连杆悬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1 多连杆悬架简介
        2.1.1 多连杆悬架类型及特点
        2.1.2 多连杆悬架自由度分析
    2.2 刚体运动学基础
        2.2.1 刚体的姿态坐标
        2.2.2 空间坐标变换矩阵表示法
        2.2.2.1 空间共原点坐标变换的矩阵表示法
        2.2.2.2 空间一般坐标变换的矩阵表示法
        2.2.3 求解多元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学方法
    2.3 多连杆悬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空间位置求解
        2.3.2 虚拟主销的确定
        2.3.3 悬架特性参数的确定
    2.4 基于数学模型的运动学实例分析
        2.4.1 车轮前束角变化特性
        2.4.2 主销内倾角变化特性
        2.4.3 主销后倾角变化特性
        2.4.4 车轮外倾角变化特性
        2.4.5 侧向滑移特性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多连杆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3.1 ADAMS 软件及其计算方法简述
        3.1.1 ADAMS 概述
        3.1.2 ADAMS 分析软件的计算方法
    3.2 多连杆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3.3 多连杆悬架系统运动学特性分析
        3.3.1 悬架刚度与偏频
        3.3.2 外倾角变化特性
        3.3.3 前束角变化特性
        3.3.4 转向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后倾拖距变化特性
        3.3.5 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偏移距变化特性
        3.3.6 侧向滑移变化特性
    3.4 多连杆悬架数学模型与ADAMS 模型验证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NSGA-Ⅱ 遗传算法的多连杆悬架多目标优化
    4.1 遗传算法简述
        4.1.1 遗传算法的原理与方法
        4.1.2 遗传算法流程与运行参数
        4.1.3 遗传算法的手工模拟计算示例
    4.2 多目标优化简述
        4.2.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
        4.2.2 经典的多目标进化算法
    4.3 NSGA-Ⅱ 遗传算法程序设计与验证
        4.3.1 NSGA-Ⅱ 程序设计
        4.3.2 NSGA-Ⅱ 算法程序验证
    4.4 基于NSGA-Ⅱ 遗传算法的多连杆悬架多目标优化
        4.4.1 目标函数的建立
        4.4.2 设计变量及约束条件
    4.5 优化结构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总结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多连杆悬架数学模型MATLAB 程序
附录 C 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 的MATLAB 部分程序

(10)基于ADAMS的麦弗逊式悬架系统的虚拟仿真分析及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和课题相关的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本章内容总结
第2章 基于虚拟样机的麦弗逊式悬架总成的开发研究
    2.1 虚拟样机技术的内涵
    2.2 虚拟样机技术实现——ADAMS软件介绍
        2.2.1 本论文用到的重要模块简介
        2.2.2 ADAMS建模仿真工作流程
    2.3 麦弗逊式悬架模型的建立
        2.3.1 参数准备
        2.3.2 模型建立
        2.3.3 模板介绍
        2.3.4 子系统
        2.3.5 集成模型
    2.4 转向系模型的建立
    2.5 横向稳定杆模型的建立
    2.6 轮胎模型的建立
    2.7 车身模型的建立
    2.8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2.9 整车模型的建立
    2.10 本章内容总结
第3章 麦式悬架的结构参数对轮胎磨损的影响研究
    3.1 麦式悬架的结构分析
        3.1.1 麦式悬架的简化和假设
        3.1.2 麦式悬架模型的运动学分析
    3.2 前轮轮胎磨损的评价指标
    3.3 前轮定位参数对轮胎磨损的影响
    3.4 本章内容总结
第4章 对麦弗逊式悬架系统性能的初步评估及优化
    4.1 目前几种常见的悬架运动学仿真试验方法
    4.2 麦弗逊式悬架系统总成性能的初步评估
        4.2.1 前束角
        4.2.2 车轮外倾角
        4.2.3 主销内倾角
        4.2.4 主销后倾角
    4.3 机械优化设计理论
    4.4 对麦弗逊式悬架系统总成性能的优化
    4.5 本章内容总结
第5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研究
    5.1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5.2 整车仿真分析相关数据参数
    5.3 整车仿真分析相关知识
    5.4 国内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试验标准和评价指标
        5.4.1 开环试验方法
        5.4.2 闭环试验方法
    5.5 角脉冲转向仿真实验(Impulse Steer)
    5.6 制动仿真实验(Braking)
    5.7 正弦扫频转向仿真实验(Swept-Sine Steer)
    5.8 以上三种仿真试验的不足之处研究
    5.9 本章内容总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现代轿车车轮定位的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D]. 何春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2]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胡红舟. 湖南大学, 2019(07)
  • [3]中信戴卡公司铝车轮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胡志伟. 燕山大学, 2017(12)
  • [4]基于ADAMS/Car的皮卡车悬架优化与操稳性仿真研究[D]. 许津.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5]某微车麦弗逊悬架运动学性能优化及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D]. 张有根.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6]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J].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刘玉标,曾晓辉,邢云林,赖姜,张营营,吴晗,陈启生,刘秋生,李家春,胡开鑫,杨中平,刘文正,王文静,孙守光,张卫华,周宁,李瑞平,吕青松,金学松,温泽峰,肖新标,赵鑫,崔大宾,吴兵,钟硕乔,周信. 力学进展, 2015(00)
  • [7]烟草收获机前轮定位参数的研究[D]. 李亮.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8]基于整车形态的轮毂造型设计与结构分析[D]. 刘真.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9]汽车多连杆悬架的多目标优化与分析[D]. 奉铜明. 湖南大学, 2011(07)
  • [10]基于ADAMS的麦弗逊式悬架系统的虚拟仿真分析及其优化设计[D]. 雷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现代汽车车轮定位的新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