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1](2022)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文献功能及建设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文献作为记录乡村的重要载体,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发挥文献价值功能,是适应新时期发展,历久弥新的探索。本文从地方文献特点范围、文献类型出发,探讨了地方文献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功能,包括文化传承与保护、文化赋能与增值、乡村记录与推介,并提出了地方文献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策略:拓展地方文献时代特色、突出内容建设实用性、发挥县级图书馆核心作用、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研究成果转化。
刘永强[2](2021)在《关于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到2020年"两全目标"基本完成,全国地方志工作"修志编鉴"两项主业转变为一段时间里只有"编鉴"一项主业,年鉴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宝贵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确立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战略部署,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进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指明了方向。文章全面梳理近年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引领的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创造,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坚持精品理念、探索打造模式、完善质量机制、发挥专家作用、深化学术研讨、做好宣传推广等建议。
潘捷军[3](2021)在《近现代中国史志关系研究述要》文中认为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在中国现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方志学系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史志关系历来十分密切,同时也是一个始终未予厘清的难题。自章学诚在方志学有关问题上作出重要贡献后,不少方志编纂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历史着述者和史学研究者继之,以实践为基础开展理论研究,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这一研究日趋引人关注。本文在重修《浙江通志》与《浙江通史》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近现代史志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又相对侧重于方志学视域,对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初步构建现代史志关系的总体研究框架。
刘健,李玮玉,阳树柱[4](2021)在《一方之全史,擘画事业发展新篇章》文中研究表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自古以来,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除系统地记述一个地区的发展史实外,还承载着传承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近年来,临桂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临桂区志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
刘永强[5](2021)在《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到2020年"两全目标"基本完成,全国地方志工作"修志编鉴"两项主业转变为一段时间里只有"编鉴"一项主业,年鉴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宝贵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战略部署,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进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指明了方向。笔者全面梳理近年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引领的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创造,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坚持精品理念、探索打造模式、完善质量机制、发挥专家作用、深化学术研讨、做好宣传推广等建议,为科学谋划好下一步的中国精品年鉴建设、引领推动年鉴事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参考。
朱文宇[6](2021)在《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文中提出官箴书即为官之箴言,是中国古代阐释为官道德与从政经验的特殊着作形式。近年来,官箴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尚有深入空间: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成果相对侧重于文本内在信息的梳理,而疏于从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或政治生态等角度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其次,在研究对象上,明宣宗御制《官箴》作为极罕见的由皇帝本人亲自撰写的官箴书,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因此,兼顾官箴文化和政治文化两个维度对明宣宗御制《官箴》加以全面解读,是对学界现有成果的一次有益补充。本文以明宣宗御制《官箴》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而动态地考察了该文献的出台背景、写作主体、阅读客体、基本内容、写作手法、流传方式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出其两个维度的文献地位和文献价值:一是,官箴文化维度。其一,较之主流官箴文献,明宣宗御制《官箴》具有以下内在特性:从写作主体角度看,主流官箴书多由各级官吏所作,而此箴的作者是皇帝本人,这也导致它在语气态度、箴规力度、逻辑起点等方面,衍生出与主流官箴书的多重差异;从阅读客体角度看,主流官箴书多为面向全体官吏或特定层级(类别)官吏所作,而此箴逐一针对三十五个(类)国家机构的主官加以训谕,既有全面性,又有针对性;从中心内容角度看,主流官箴书有“为官之道”与“从政经验”两大取向,而此箴既有道德性,又有针对各岗位官员的现实性;从写作手法角度看,主流官箴书以概论体和语录笔记体居多,行文风格相对自由,而此箴采用了较为罕见的“百官箴体”,且通篇四言,无一句例外。其二,明宣宗御制《官箴》促使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官箴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此箴无论是在强化“官箴”文体,还是深化官箴文化发展方面,都发挥了历史性的推进作用:从作品角度看,此箴带动了明代中后期官箴作品数量骤增、篇幅扩大、体裁创新、内容多元化;从作者角度看,此箴带动了明代中后期官箴创作的主体意识强化,不仅作者数量骤增,作者所处的政治、文化、社会圈层也迅速扩大。二是,政治文化维度。其一,明宣宗御制《官箴》是由皇帝本人亲自撰写的官箴书,其中关于诸司官员职责和道德的说法已经不是主流官箴书的温和劝勉之语,而是出自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和要求,其精神要旨也不再是主流官箴书基于官僚群体内部利益的功利性诉求,而是皇权对诸司官员服务帝制国家的相关期待。因此,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皇帝对内外诸司的政治定位、对各机构主官政治角色的理解,实际上还具有类似行政法典与道德法典的文献属性,并代表了皇帝总结过去、治理当下、寄望未来的现实政治意图。即宣宗试图通过此箴应对王朝统治策略上的“宽严”之辨,整顿官僚队伍,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政治生态。其二,明宣宗御制《官箴》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殊性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典章制度史书的分析价值,这一点与宣宗的深层用意有关。即宣宗试图通过此箴将各主要政府机构的职能、运作方式、地位和重要性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对帝国政治结构作出体制和机制上的统筹、布局和规划。其三,明宣宗御制《官箴》清晰地表达了明宣宗朱瞻基心目中的理想政治秩序及其治国理念。宏观来看,此箴的根本政治诉求是巩固明朝统治秩序,确保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局势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政治过程的有序运行。具体来看,要全面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国家机关层面的总体设计,二是官僚队伍层面的道德规范。其四,明宣宗御制《官箴》既是明宣宗朱瞻基构建理想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是宣德朝政治实践的缩影和成果,同时也是串联起明代政治生态演变的一条线索,并构成了明代乃至整个帝制时代政治文化的一种象征:一方面,此箴反映了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契合性。从权力互动角度看,此箴是皇权对官僚权力的一次正面界定,它不仅表达了皇帝对于官僚士大夫政治角色的理解和要求,实际上它也是皇权对于宋代以来逐渐活跃的士大夫政治所作出的一次积极回应;从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角度看,此箴更高度契合了儒家士大夫“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在明代后来的历史中,此箴逐渐凝结为一种理想政治的典范和“祖制”依据,它不仅在官僚士大夫中间广为传颂,甚至直接构成了其对抗现实政治的有力武器。明代中后期舆论场高度活跃,以激扬道德、鼓励政治批评为基本精神,此箴正是这种政治文化的推演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此箴也反映了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分歧性。从君主专制政体的精神内核角度看,此箴本质上是明初皇权政治发展演变的产物,遵循的是一套相对独立于士大夫政治的运行逻辑。它既是明初强势皇权的表达方式,同时又反映了皇权政治的内在局限;从思想渊源角度看,此箴也透露出与儒家士大夫政治理念的重要差别。根据此箴提及孔子的两次表述,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周”所代表的帝王治统,而非儒家士大夫所尊崇的“孔孟”道统。而在帝制时代,治统与道统之间存在必然的冲突性,从根本上说,是秩序观与民本观、“私”与“公”的分歧。
颜越虎[7](2021)在《魏桥方志学说的特色与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魏桥在长期的地方志工作中,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方志学说。其主要特色与贡献为:该学说贯穿一条红线,即强调志书的政治性,确保新方志的社会主义底色;来自修志实践,闪耀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光芒;源自永不停息的思考,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有其深刻性;既注重传承,更注重创新,体现出当今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关注"大志",也关注"小志",体现出视野的开阔性与全面性;对修志实践具有贴近、贴切、好用、管用的特点,指导性强,指导成效明显,极具生命力。
钱茂伟,王笑航[8](2021)在《大规模推广村村修志的必要性与成功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地方志角度来看,"一村一志"是地方志发展下延到村一级的必然形态。从公众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村庄的历史都值得记录。修编村志是新中国地方志编修的最大创新所在,村村修志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由广州天河区、青岛崂山区、上海金山区等地的实践经验可知,地方政府是实现大规模村志编修的基本动力所在,以县区为单位、以项目形态开展"村村修志"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政府主办,地方史志部门承办,高校学者助力,广大村民参与,是村村修志的特点。要解决诸多落后观念问题,让村志编修入法,列入地方五年规划,且设置编纂平台,才有可能实现大规模修村志活动。
李莉[9](2021)在《让青少年走进方志馆成为常态——利用方志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路径初探》文中认为让青少年走进方志馆,让方志馆贴近青少年,发挥方志馆在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思想道德品格、丰厚历史文化素养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是挖掘方志馆发展新动能、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新路径、拓展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利用方志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独特作用、工作基础、主要困境、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探讨方志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
黄辉[10](2021)在《影像志助力地方志文化传播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心骨",方志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主打歌"。在新时代"编用并举"理念的引导下,地方志的开发利用也在迎难而上、创新发展。尤其是影像志,为"唱响地方志、传承历史智慧"开辟了新路,为方志文化传播带来新动力,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新思考,并激发公众对地方史志的热爱与追寻。
二、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文献功能及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及研究意义 |
2 地方文献特点及类型 |
3 地方文献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功能 |
3.1 文化传承与保护 |
3.2 文化赋能与增值 |
第一,参与规划、打造乡村旅游。 |
第二,服务乡村文化品牌打造。 |
第三,为设计提供史料和文化内涵。 |
3.3 乡村记录与推介 |
第一,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留史存志。 |
第二,宣传乡村文化,吸引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 |
第三,服务招商引资和交流活动。 |
4 地方文献服务乡村振兴策略思考 |
4.1 拓展地方文献时代特色,丰富地方文献类型和建设标准 |
4.2 突出内容建设实用性,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文献需求 |
4.3 发挥县级图书馆核心作用,重心下移承上启下 |
4.4 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文献价值 |
4.5 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助力文献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 |
(2)关于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探索 |
(一)第一阶段:试点探索(2015年12月—2017年5月) |
(二)第二阶段:规范引领(2017年5月至今)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培育精品意识任重道远 |
(二)试点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三)申报环节质量把关不严 |
(四)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
三、若干思考 |
(一)坚持精品理念谋划新局 |
(二)探索全流程精品打造模式 |
(三)完善精品质量控制机制 |
(四)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 |
(五)深化精品年鉴学术研讨 |
(六)积极做好精品宣传推广 |
四、结语 |
(3)近现代中国史志关系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志关系研究缘起 |
(一)历史积惑之久 |
(二)现实工作之需 |
(三)学科发展之要 |
二、史志关系研究的发展梳理 |
(一)形式分立:历史地理学与史学之争 |
1.“地理书说”及图志一体的传统格局。 |
2.“史书说”及章学诚的学术创见。 |
(二)过程嬗变:从史“志”到方“志”[5] |
三、史志关系的研究视域及相应重点 |
(一)类型异同 |
1. 史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
2. 志书:受史书的传统形式影响,志书同样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
(二)编纂形式方法异同 |
(三)史志关系结构分析———以“工”字图为例 |
工 |
(4)一方之全史,擘画事业发展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盛景收进经笥中,一展方志担当 |
二轮修志后来居上,年鉴编纂成果丰硕 |
打造学者型史志工作队伍 |
(5)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入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
(三)推进全国地方志事业第二次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
二、近年来的实践探索 |
(一)第一阶段:试点探索(2015年12月—2017年5月) |
(二)第二阶段:规范引领(2017年5月至今)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精品意识培育任重道远 |
(二)试点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三)申报环节质量把关不严 |
(四)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
四、若干思考 |
(一)坚持精品理念谋划新局 |
(二)探索全流程精品打造模式 |
(三)完善精品质量控制机制 |
(四)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 |
(五)深化精品年鉴学术研讨 |
(六)积极做好精品宣传推广 |
五、结 语 |
(6)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回顾 |
三、研究思路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官箴文化的发展与宣宗御制《官箴》的出台 |
第一节 明初以前官箴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一、发轫期 |
二、成长期 |
三、成熟期 |
第二节 仁宣时期的官制与官员 |
一、近侍机构 |
二、中央行政系统 |
三、地方行政系统 |
四、军事管理系统 |
第三节 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历史背景 |
一、由严入宽: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政治环境 |
二、官风颓弛: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直接原因 |
第二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容 |
一、宣宗圣谕 |
二、箴言三十五篇 |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特点 |
一、以皇帝本人为制箴主体 |
二、以内外诸司为阅读客体 |
三、以道德训诫为中心内容 |
四、以四言韵文为体式风格 |
第三章 宣宗御制《官箴》与宣德时代政治生态的构建 |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期许 |
一、宣宗御制《官箴》的政治构想 |
二、宣宗御制《官箴》的官德要求 |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宣德朝行政治理 |
一、肃纲纪 |
二、汰冗官 |
三、简贤才 |
第三节 蒸然之象:宣德朝政治生态的转变 |
一、大醇小疵的官场风气 |
二、宣宗的帝风与宣德时代的君臣关系 |
第四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流传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流传 |
一、文本形态《官箴》的流传 |
二、特殊形态《官箴》的流传 |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对明代中后期官箴书的影响 |
一、官箴作品的繁荣发展 |
二、官箴作者的广泛参与 |
第三节 宣宗御制《官箴》对明代中后期官场与官风的影响 |
一、正己:官德的培养 |
二、谏君:圣德的培养 |
第五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在精神脉络与明初政治文化 |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明初君主专制 |
一、御制与官箴:强势皇权的表达方式 |
二、共生与合作:皇权政治的内在局限 |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明初士大夫政治 |
一、得君与行道:官僚士大夫的政治理想 |
二、周孔与孔孟: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的必然冲突 |
结论 |
一、明宣宗御制《官箴》的官箴文化定位 |
二、明宣宗御制《官箴》的政治文化定位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7)魏桥方志学说的特色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强调志书的政治性,确保新方志的社会主义底色, 这是魏桥方志学说坚守的一条红线 |
二 魏桥方志学说来自修志实践,闪耀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光芒 |
三 魏桥方志学说源自他永不停息的思考, 闪烁着其思想的火花,具有深刻性 |
四 魏桥方志学说既注重传承,更注重创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
五 魏桥既关注“大志”,也关注“小志”, 体现出其方志学说视野的开阔性与全面性 |
六 魏桥方志学说源于方志编纂实际,对修志实践具有贴近、 贴切、好用、管用的特点,指导性强,指导成效明显, 这是其方志学说的生命力之所在 |
(8)大规模推广村村修志的必要性与成功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规模推广村村修志的必要性 |
二 区县村村修志试点的成功经验 |
第一,领导科学决策是关键。 |
第二,项目推广最理想。 |
第三,有效执行见成效。 |
1.经费筹集。 |
2.队伍建设。 |
3.村志模版多样化。 |
4.从口述史入手搜集材料。 |
5.优化做事原则与流程。 |
6.严格执行流程化管理。 |
三 村村修志普及推广的难处与解决办法 |
结 语 |
(9)让青少年走进方志馆成为常态——利用方志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路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志馆在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
(一)全面性。 |
(二)特定性。 |
二、利用方志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基础 |
(一)方志馆馆舍建设蓬勃发展,为方志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夯实了硬件基础 |
(二)方志馆地情教育功能的初步挖掘,为探索以中小学生为特定对象的教育教学积累了经验 |
(三)博物馆等其他场馆较为成熟的青少年服务模式,为方志馆发挥青少年教育功能提供了借鉴 |
三、利用方志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困境 |
(一)社会影响不彰。 |
(二)精准施教不够。 |
(三)馆校联系不紧。 |
四、利用方志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路径 |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立方志馆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
(二)加强精准定位,完善方志馆青少年教育的软硬件 |
(三)加强馆校联系,实现学校教育与方志馆青少年教育的有效衔接 |
(10)影像志助力地方志文化传播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志书的沿革传承 |
(一)地方志体量庞大 |
(二)编修地方志意义重大 |
(三)地方志传播的局限 |
二、影像志的传播模式 |
(一)影像志的起源 |
(二)影像志的制作 |
(三)影像志的发展 |
三、史志文化传承的思考 |
(一)推动地方志资源与艺术创作的融合 |
(二)推动地方志资源在商业价值上的探索 |
(三)加快地方志资源电子化的传播应用 |
四、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文献功能及建设策略[J]. 李媛. 图书馆, 2022
- [2]关于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刘永强. 史志学刊, 2021(06)
- [3]近现代中国史志关系研究述要[J]. 潘捷军. 史志学刊, 2021(05)
- [4]一方之全史,擘画事业发展新篇章[N]. 刘健,李玮玉,阳树柱. 桂林日报, 2021
- [5]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刘永强. 中国年鉴研究, 2021(03)
- [6]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D]. 朱文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7]魏桥方志学说的特色与价值[J]. 颜越虎. 中国地方志, 2021(04)
- [8]大规模推广村村修志的必要性与成功路径[J]. 钱茂伟,王笑航. 中国地方志, 2021(04)
- [9]让青少年走进方志馆成为常态——利用方志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路径初探[J]. 李莉. 福建史志, 2021(04)
- [10]影像志助力地方志文化传播的思考[J]. 黄辉. 福建史志,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