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化钙微溶条件下桑蚕丝的形态结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俞昌朝,周兆懿[1](2022)在《氯化钙/乙醇法定量分析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氯化钙/乙醇水溶液去除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中的桑蚕丝纤维,以对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的纤维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氯化钙/乙醇水溶液中氯化钙摩尔浓度、水浴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水浴处理时间等条件对桑蚕丝、羊毛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 mol/L的氯化钙和乙醇体积分数为45%的水溶液在80℃水浴中处理30 min,可作为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的最佳溶解条件,并且对羊毛纤维的损伤较小。
李佳琳[2](2021)在《基于Ca2+改性的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认为柞蚕丝在我国丝绸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吸湿透气性、耐酸碱、防紫外线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桑蚕丝相比,柞蚕丝较为粗硬,使面料悬垂性差、手感粗糙,使其在推广和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有必要对其手感等方面进行改进。植物拓染艺术效果丰富,织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很适合文创类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但是植物拓染整体固色效果不佳,容易出现褪色、晕染等情况。本文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工艺研究与优化,并与文化创意结合,开发热湿舒适性能优良、柔软性佳,织物染色上染率优、色牢度强,拓染颜色、种类多样的柞蚕丝植物拓染产品,并设计与开发多样化文创产品。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分别是柞蚕丝Ca2+改性、植物拓染研究、基于Ca2+整理基础上植物拓染的研究以及产品开发,通过实验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在柞蚕丝改性方面,利用Ca2+可溶解丝素的性能对柞蚕丝面料进行改性整理,探究温度、浓度与处理时间对柞蚕丝的纤维形态结构、织物柔软性能及强力的影响。Ca2+对柞蚕丝的改性整理,溶解了部分丝素,纤维产生微孔与表面沟槽,使得织物失重率增加,纤维间空隙增加,织物更柔软,但强力有所损失。氯化钙水溶液整理与氯化钙/甲酸整理对比,加入甲酸可以催化反应,降低反应条件。其次,在植物拓染方面,由于金属离子与单宁酸常被用于植物染色,故通过金属离子与单宁酸整理,探究整理后织物拓染性能的变化。Fe3+、Cu2+与单宁酸整理拓染后织物,颜色均有所变化,Fe3+整理会使颜色加深,Cu2+整理与单宁酸整理后,颜色变化较小,但整体色深值均有所增加,色牢度也增加;金属离子与单宁酸协同整理时,织物不仅拓染部分颜色变化,织物本色也会受到金属离子与单宁酸螯合物的影响而颜色产生改变,单宁酸与Fe3+整理,织物变为浅紫色,与Cu2+整理,变为浅棕色,色牢度均有所增加,加之柞蚕丝织物自身光泽,形成独特的织物风格。再次,在Ca2+改性的基础上,对柞蚕丝植物拓染并进行拓染后金属离子/单宁酸整理,Ca2+改性对织物的K/S值与拓染颜色影响较小,但是Ca2+改性改善了植物拓染上染困难的缺点,使植物色素进入织物更容易,提高了染色效率。最后,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产品设计开发时,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特性,发挥其优势。拓染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提取拓染的图案元素,对其进行再设计,可丰富植物拓染效果,同时也为拓染元素与其他工艺结合奠定基础。对图案进行再设计之后通过上述所讲工艺以及创新方法,最终制成显色效果好、受市场欢迎的植物拓染柞蚕丝织物文创产品。开发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文创产品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改善植物拓染工艺,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丝绸服装以色彩绚丽、穿着舒适的优势吸引着消费者,丝绸与植物拓染的配合相得益彰,且绿色环保,论文的研究为这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邓婷婷[3](2017)在《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野蚕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野蚕资源的国家。野桑蚕是家蚕的祖先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种群。将家蚕和野桑蚕进行杂交,获得含有野桑蚕血缘的黄色家蚕丝。琥珀蚕丝具有天然色泽,吸湿性能和力学性能十分优异。对纤维资源进行基础性研究是其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对野桑蚕资源主要是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纤维结构与性能方面。琥珀蚕丝由于材料不易获取,主要是印度在开发利用。野桑蚕丝和琥珀蚕丝都是珍贵的野蚕丝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珍贵的绿色资源,本文以家蚕丝、带有野桑蚕血缘的家蚕丝、野桑蚕丝以及琥珀蚕丝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这四种蚕丝的外观形貌、聚集态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同时还研究了化学试剂处理、热老化处理对黄色家蚕丝、野桑蚕丝以及琥珀蚕丝的聚集态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琥珀蚕茧形状不规则,缫丝困难。桑蚕丝(家蚕丝、黄色家蚕丝及野桑蚕丝)的甘氨酸含量比丙氨酸高,琥珀蚕丝正好相反。家蚕丝的含胶率最高,琥珀蚕丝最低,但吸湿性能优异,天然色泽同时存在于丝胶和丝素中。(2)四种蚕丝的聚集态结构都是以β-折叠结构为主,同时还含有α-螺旋结构和无规卷曲结构。琥珀蚕丝具有草酸钙晶体吸收峰,这与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一致。桑蚕丝和琥珀蚕丝的丝蛋白一级结构差异大,相应的晶态结构也不同。其中桑蚕丝具有聚丙-甘氨酸序列吸收峰,琥珀蚕丝具有聚丙氨酸序列吸收峰,结晶度最高。(3)琥珀蚕丝的热稳定性最好,热分解温度为378.4℃。家蚕丝和黄色家蚕丝及野桑蚕丝的热稳定性比较接近,热降解过程也比较相似。野桑蚕丝最细,琥珀蚕丝最粗。黄色家蚕丝断裂强度最高,家蚕丝最低。琥珀蚕丝强度高,断裂伸长率和初始模量最好,表明琥珀蚕丝兼具强而柔韧的特点。(4)随着酸处理条件的加强,蚕丝的结晶度先增加后降低。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的热降解温度先升高后降低,琥珀蚕丝的热稳定性基本不变。酸处理后蚕丝的断裂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先增加后降低,高温高浓度强酸对蚕丝力学性能影响极显着。(5)碱处理后黄色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结晶种类未发生改变,热稳定性大致呈现降低趋势。随着处理条件的加强,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的结晶度逐渐降低。碱液浓度和温度对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的强度有极显着影响。相对于碱液浓度,温度对琥珀蚕丝的破坏作用更大。(6)氧化剂处理对蚕丝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影响较小。处理温度升高,漂白作用增强。琥珀蚕丝可在60℃下被漂白,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要在80℃下才被完全漂白。高温高浓度氧化剂处理后,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的强度保持率在80%以上,琥珀蚕丝在90%以上。(7)钙盐处理后,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的结晶度与热分解温度都是先升高后降低。琥珀蚕丝的钙盐溶失率最小,结晶结构和热稳定性基本不变。钙盐处理时间对琥珀蚕丝的强度影响不显着,对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有极显着影响。(8)随着热处理条件的加强,蚕丝的结晶度先增加后降低,热稳定性逐渐降低。100℃热处理对蚕丝的聚集态结构影响较小,150℃热处理对蚕丝拉伸性能影响极显着。200℃处理后,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的晶态结构发生显着变化,结晶种类减少。热处理5d后热降解温度分别降低20℃和15℃。200℃连续热处理使蚕丝脆化和硬化,力学性能无法测试。综上可知,琥珀蚕丝性能更加优异,化学试剂的耐受性和耐热性能最好,黄色家蚕丝和野桑蚕丝对化学试剂和热处理的耐受性能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驯化选择对桑蚕丝的结构和性能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而杂交育种对桑蚕丝部分性能具有提高;琥珀蚕丝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
于海洋[4](2017)在《天然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蚕丝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其优良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使得来源于蚕丝的再生丝素蛋白材料在食品、医药和生物等领域备受人们瞩目。目前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过程耗时费力,大部分是水溶性材料,且其力学性能较差,这些因素都影响和制约了再生丝素材料的实际应用。本设计采用1.0~6.0 wt%氯化钙-甲酸溶液分别制备了一系列的桑蚕丝素蛋白膜、泰蚕丝素蛋白膜以及桑蚕-泰蚕混合丝素蛋白膜。同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常规、步进和闪速)、热重分析和动态热机械分析等热分析技术,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氯化钙浓度、不同种类的蚕丝以及共混改性后的丝素蛋白膜的表观结构、二级构象和玻璃化温度、熔点以及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探讨不同氯化钙浓度、共混以及溶剂的诱导等制备条件对丝素蛋白膜性能的影响以及变化规律。此外,还利用热重技术对比研究了三种膜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特性,依据Kissinger、Ozawa和Vyazovkin模型,考察了氯化钙含量对丝素蛋白膜热分解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以及其机理函数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氯化钙-甲酸溶液在室温下可以快速溶解家蚕丝,且当氯化钙浓度从1.00 wt%增加至6.00 wt%时,桑蚕丝素蛋白膜纤维形成的三维孔洞结构逐渐被瓦解;而泰蚕丝素蛋白膜的纤维结构逐渐被溶解成小纤维;另外,我们还发现:共混膜经过水处理后其表面由非常光滑转变为短纤维的无序堆砌;用乙醇处理后共混膜的表面会形成网状结构。这是极性溶剂(水和乙醇)的诱导效应。2.桑蚕丝素蛋白和泰蚕丝素蛋白的二级构象随着氯化钙浓度的增大,由β-折叠结构逐渐向无规线团结构转变;这也使得其活化能、使用寿命等都随着氯化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步进式DSC(SSDSC)和闪速DSC(FDSC)检测结果显示,蚕丝蛋白膜的玻璃化温度也随着氯化钙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热重技术分析结果显示:桑蚕丝素蛋白膜的热分解机理符合化学反应过程(Chermical reaction),泰蚕丝素蛋白膜遵循二维扩散机制(Two dimension diffusion),共混丝素蛋白膜符合圆柱体收缩(Contracting cylinder)模型。3.低浓度(≤2.0wt%)氯化钙-甲酸溶液制备的丝素蛋白膜刚度较大,而高浓度(>2.0 wt%)制备的丝素蛋白膜具有较高的延性。实验表明,桑蚕丝素蛋白膜的弹性模量均高于泰蚕丝素蛋白膜,即刚度均优于泰蚕丝素蛋白膜,将这两种丝素蛋白溶液进行共混并制成膜后,其抗拉强度得到增强。
王鑫[5](2016)在《丝素止血纱的研制及其生物相容性》文中研究说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意外造成伤口出血还是手术需求导致出血,我们都需要及时的阻止血液的流失。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止血方法和材料的不断改进。过去的止血主要依靠的是机械止血,然后慢慢开发出止血的材料以及药物。现有的医用止血材料主要有壳聚糖、纤维胶原、纤维蛋白胶、氧化纤维素、海藻酸钙纤维素、明胶海绵等。但是,这些止血材料都存在生物相容性不高、合成复杂价格昂贵、止血速度不快、易引发感染有等缺点。开发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价格低廉,止血性能优异的材料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我国是蚕桑大国,蚕丝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目前,蚕丝的用途主要是用于纺织业,单独纺织不能充分利用庞大的蚕丝资源,大量的蚕丝原料被浪费。通过脱胶我们可以从蚕丝获得丝素蛋白,其质量占蚕丝高达70%80%。丝素蛋白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纤维蛋白,与其他天然蛋白质相比,它独特的分子结构造就了丝素蛋白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吸水保水性能,此外,丝素蛋白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无毒、无污染、可生物降解、抗菌等优点。因此,利用丝素蛋白的独特优点,开发生物工程材料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本文旨在以脱胶丝素为主要原料,通过改性提高丝素的吸水性能,同时添加促凝血因子来提高丝素的止血性能,同时对所得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体内降解性能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止血材料。首先,以丙酮为提取剂对蚕茧进行索氏提取去除蚕茧上残留的血脂等抗原性物质而后脱胶得纯净丝素。用浓度为10%、20%、40%的Ca Cl2溶液对丝素进行微溶处理,而后丝素在-80℃冷冻2H、4H、6H、12H、24H、48H后烘干或冷冻干燥。所得的改性丝素吸水性能大幅提高,由最初的13.741倍提高到最大的25.713倍;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丝素的吸水增加是因为丝素表面凹凸不平出现了微孔洞和分纤的现象;红外光谱结果证实丝素蛋白二级结构与天然丝素蛋白比并没有很明显的改变,改性后的丝素仍具有天然丝素所有的优良生物学性能;BCI凝血指数和兔耳静脉止血实验结果显示所有丝素止血材料止血性能明显优于医用纱布,出血量及止血时间均小于医用纱布,20%的Ca Cl2溶液中浸泡后移至-80℃冷冻2H后采用冷冻干燥处理的丝素材料有最佳的止血性能,10%的Ca Cl2溶液中浸泡后移至-80℃冷冻4H后采用烘干处理的丝素材料性能次之;细胞毒性(MTT)实验结果显示,丝素止血纱浸出液对细胞完全没有细胞毒性反而有促进细胞生长的功能;丝素止血材料小鼠皮下埋植实验显示,受试小鼠伤口均未出现明显红肿、充血及炎症,一切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正常,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组织切片结果进一步显示,丝素止血纱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且随时间增加,降解程度加深。综上结果,可以认为本实验制得的丝素止血纱其止血性能优于医用纱布。且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体内降解性,有望克服现有止血材料在体内具有生物毒性和不降解的缺点。通过优化改性方法,添加更优质的促凝因子,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止血性能有望得到新型的医用可降解止血材料。
方方[6](2015)在《桑、柞蚕丝混合产品的两种定量分析方法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FZ/T 40005—2009标准中两种化学测试方法在定量桑蚕丝与柞蚕丝混合产品中纤维含量结果的差异,试验分析桑蚕丝和柞蚕丝的外观、燃烧特征、纵向形态及不同颜色桑蚕丝和柞蚕丝在两种试剂中的质量变化率。选取有代表性的混合样品分别采用氯化钙-乙醇法和四水硝酸钙法进行定量测试,观察试验残留物,并对测试结果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定量测试浅色桑、柞蚕丝混合产品时无显着性差异,对于部分深色桑、柞蚕丝混合产品需要配置柠檬酸三钠和低亚硫酸钠脱色剂进行脱色处理,脱色后的样品定量修正系数取0.98时,试验结果符合标准允差±1.0的要求。
熊小平,周梅,吴楠[7](2015)在《桑蚕丝与柞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甲酸/氯化锌法测定桑蚕丝与柞蚕丝混纺产品的纤维含量,考察不同溶解条件对混合物溶解程度的影响,选出最优溶解方案。在此条件下,检测结果与实际含量对应良好,且与FZ/T 40005—2009《桑/柞产品中桑蚕丝含量测定化学法》中氯化钙/乙醇法相比,结果无显着差异,样品溶解时间缩短,溶解温度降低,可操作性增强,检测数据稳定可靠。
马施琼[8](2014)在《丝绵材料的正硅酸乙酯改性研究》文中认为蚕丝享有纤维“皇后”的美誉,以其卓越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生态环保意识、保健意识的逐渐加强,茧丝绸天然产品的回归顺应了市场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异军突起的丝绵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丝绵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常会出现泛黄、缠结、粘连等缺点,影响其服用功能。因此,提高丝绵材料的生产技术和科研开发水平,合理改性丝绵纤维,增加丝绵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附加值,使其性能更优良,功能更丰富,将有利于增强丝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课题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溶胶-凝胶法改善丝绵材料的压缩性能、保暖性能等,对比改性过程中使用不同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及效果,探究实验过程中各工艺条件对改性丝绵材料增重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各实验因素水平对丝绵材料服用功能的综合影响,总结出改性丝绵材料的优化工艺。为进一步提高TEOS在NH4OH催化作用下改性丝绵材料的效果,提出先对丝绵进行微溶预处理后再进行改性的举措。同时使用扫描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单纤维强力仪测试分析改性处理对丝绵纤维微观形貌、聚集态结构及机械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用TEOS溶胶-凝胶法改性处理丝绵材料,可以改善其压缩性能、保暖性能,且保持较好的吸、放湿性能。选用HCl作催化剂时的改性效果优于NH4OH作催化剂时,在前者的改性过程中,用水量对丝绵材料高湿度下的压缩率、压缩回弹率有显着影响,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影响次之,HCl浓度和醇用量的影响则很小;而其吸、放湿性能显着受HCl浓度的影响;(2)使用不同的催化剂,TEOS溶胶-凝胶法改性丝绵材料的机理不同。在HCl催化作用下,TEOS水解聚合后在丝绵纤维上生成三维网状结构的SiO2,它以膜状形式包覆在纤维的表面,改性后纤维的增重明显。在NH4OH催化下,TEOS溶胶-凝胶法获得小分子量的颗粒状SiO2,它在超声波作用下,可以少量地填埋进入丝绵纤维的微孔中;(3)丝绵材料经TEOS溶胶-凝胶法改性处理后,纤维内部的部分无规则构象向β-折叠转变,新的氢键、共价键在丝绵分子之间和肽链之间生成,丝绵的分子结构变得更为紧密,分子取向度、结晶度增大,纤维的强度、初始模量增大,蠕变和应力松弛曲线变得缓和。这些现象在以NH4OH为催化剂时,不同的TEOS溶胶-凝胶法改性工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且其纤维强度、初始模量的增大程度与纤维上SiO2的增重率成正相关的关系,故以NH4OH为催化剂,提高TEOS改性丝绵时其纤维上SiO2的含量,可进一步提高改性效果;(4)TEOS溶胶-凝胶法在NH4OH催化下改性处理丝绵材料前,先对丝绵进行适当的微溶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其产品在压缩性能上的改善效果,这与丝绵经微溶处理后,其纤维上的微孔在数量、尺寸上有所增加有关。
张伟,周静洁[9](2011)在《微溶丝经壳聚糖季铵盐处理后的结构与性能》文中认为本文采用自制的壳聚糖季铵盐(简称HTCC)对微溶丝纤维进行处理,并对比和分析了处理前后微溶丝纤维的表面微观形态、结晶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微溶处理使普通桑蚕丝纤维发生溶胀、分纤,内部形成微孔穴。经HTCC溶液处理后,微溶丝纤维表面有明显的纵向条纹及附着物,结晶度提高,强度和伸长率增大,刚度增强。
何建新,喻红芹[10](2008)在《钙盐处理对柞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氯化钙溶液对柞蚕丝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柞蚕丝经钙盐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溶解,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溶量增大,相同条件下其溶失率要小于桑蚕丝.研究还表明,柞蚕丝经氯化钙溶液微溶处理后,由于无定形区的溶解生成了明显的微孔穴,纤维纵向表面出现明显的微纤结构,蚕丝结构呈现多孔性的特征;钙盐处理会导致纤维的结晶度增加,表明溶失的部分主要为丝纤维大分子的弱结构部分,以非结晶结构为主;经钙盐溶液处理后,蚕丝纤维的断裂强度下降,而断裂伸长增加.
二、氯化钙微溶条件下桑蚕丝的形态结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化钙微溶条件下桑蚕丝的形态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氯化钙/乙醇法定量分析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论文提纲范文)
1 试 验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步骤与结果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氯化钙摩尔浓度对桑蚕丝、羊毛溶解性的影响 |
2.2 乙醇体积分数对桑蚕丝、羊毛溶解性的影响 |
2.3 水浴温度对桑蚕丝、羊毛溶解性的影响 |
2.4 水浴处理时间对桑蚕丝、羊毛溶解性的影响 |
2.5 氯化钙/乙醇水溶液中各溶解条件对桑蚕丝溶解性的综合影响 |
2.6 氯化钙/乙醇水溶液对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定量分析结果的影响 |
3 结 论 |
(2)基于Ca2+改性的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柞蚕丝织物简介 |
1.3 植物拓染简介 |
1.4 植物色素与染料 |
1.5 丝织物植物拓染整理工艺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2 柞蚕丝织物氯化钙改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2.3 脱胶对柞蚕丝织物性能的影响 |
2.4 氯化钙水溶液整理柞蚕丝织物 |
2.5 氯化钙/甲酸溶液整理柞蚕丝织物 |
2.6 本章小结 |
3 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3.3 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分析 |
3.4 金属离子整理对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的影响分析 |
3.5 单宁酸整理对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的影响分析 |
3.6 金属离子和单宁酸协同作用对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的性能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氯化钙整理的柞蚕丝植物拓染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4.3 染色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色牢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柞蚕丝植物拓染产品开发 |
5.1 市场分析 |
5.2 产品开发 |
5.3 设计实践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丝绸植物染文创产品调查问卷 |
(3)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家蚕丝的结构与性能 |
1.1.1 家蚕丝的组成 |
1.1.2 家蚕丝的结构 |
1.1.3 家蚕丝的性能 |
1.2 家蚕丝的应用 |
1.2.1 家蚕丝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1.2.2 家蚕丝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开发与利用 |
1.2.3 家蚕丝在化妆品领域的开发与利用 |
1.2.4 家蚕丝在食品领域的开发与利用 |
1.3 野蚕丝的研究利用现状 |
1.3.1 野蚕丝的结构与性能 |
1.3.2 野蚕丝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外观形貌观察 |
2.3.2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2.3.3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吸湿性能分析 |
2.3.4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5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晶态结构分析 |
2.3.6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热稳性能分析 |
2.3.7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力学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耐化学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酸处理对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3.2 碱处理对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3.3 氧化剂处理对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3.4 钙盐处理对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耐热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热处理前后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2 热处理前后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X-射线衍射分析 |
4.3.3 热处理前后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热性能分析 |
4.3.4 热处理前后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力学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4)天然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蚕丝的分类 |
1.1.1 家蚕丝 |
1.1.2 野蚕丝 |
1.2 组成蚕丝的氨基酸及其蛋白质结构 |
1.2.1 丝素蛋白 |
1.2.2 丝胶蛋白 |
1.3 丝素溶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无机盐体系溶解丝素蛋白 |
1.3.2 有机溶剂体系溶解丝素蛋白 |
1.3.3 有机盐体系溶解丝素蛋白 |
1.4 丝素蛋白膜的研究进展 |
1.4.1 丝素蛋白膜的基本性能 |
1.4.2 丝素蛋白膜的改性 |
1.4.3 丝素蛋白膜的应用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桑蚕丝素蛋白膜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2 实验所用材料与试剂 |
2.3 桑蚕丝素蛋白膜的制备及性能测定方法 |
2.3.1 桑蚕丝素蛋白膜的制备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 |
2.3.4 X射线衍射仪(XRD) |
2.3.5 紫外分光光度计(UV) |
2.3.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2.3.7 热重分析(TGA) |
2.3.8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桑蚕丝素蛋白膜的形貌分析 |
2.4.2 桑蚕丝素蛋白膜的结构分析 |
2.4.3 桑蚕丝素蛋白膜的热稳定分析 |
2.4.4 桑蚕丝素蛋白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2.4.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泰蚕丝素蛋白膜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2 实验所用材料与试剂 |
3.3 泰蚕丝素蛋白膜的制备及性能测定方法 |
3.3.1 泰蚕丝素蛋白膜的制备 |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 |
3.3.4 X射线衍射仪(XRD) |
3.3.5 紫外分光光度计(UV) |
3.3.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3.3.7 热重分析(TGA) |
3.3.8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泰蚕丝素蛋白膜的形貌分析 |
3.4.2 泰蚕丝素蛋白膜的结构分析 |
3.4.3 泰蚕丝素蛋白膜的热稳定分析 |
3.4.4 泰蚕丝素蛋白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共混丝素蛋白膜的制备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2 实验所用材料与试剂 |
4.3 共混丝素蛋白膜的制备及性能测定方法 |
4.3.1 共混丝素蛋白膜的制备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 |
4.3.4 X射线衍射仪(XRD) |
4.3.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4.3.6 热重分析(TGA) |
4.3.7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共混丝素蛋白膜的形貌分析 |
4.4.2 共混丝素蛋白膜的结构分析 |
4.4.3 共混丝素蛋白膜的热稳定分析 |
4.4.4 共混丝素蛋白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丝素止血纱的研制及其生物相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止血材料 |
1.1.1 止血材料发展历史 |
1.1.2 常用的止血材料 |
1.2 丝素蛋白 |
1.2.1 丝素蛋白结构 |
1.2.2 丝素蛋白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 |
1.3 丝素止血纱的研究基础 |
1.3.1 蚕丝的微溶研究 |
1.3.2 钙离子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
1.3.3 冷冻干燥技术 |
1.3.4 拟突破的问题 |
1.3.5 实验创新性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1 丝素止血纱的制备 |
2.2.2 止血材料体外性能的检测 |
2.2.3 止血材料止血性能的检测 |
2.2.4 止血材料的小鼠体内埋植试验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丝素止血纱的制备 |
3.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3.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内容 |
3.2.1 丝素止血材料的制备及优选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所得丝素的吸水性能 |
3.4 小结 |
第4章 丝素止血材料的表征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内容 |
4.2.1 扫描电镜(SEM)观察 |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丝素止血材料的电镜形貌 |
4.3.2 丝素止血材料的红外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丝素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的检测 |
5.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5.1.1 实验材料、药品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内容 |
5.2.1 材料的体外凝血指数(BCI) |
5.2.2 家兔耳静脉出血模型及测试 |
5.3 小结 |
第6章 丝素止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6.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6.1.1 实验材料、药品 |
6.1.2 实验工具及仪器 |
6.2 实验内容 |
6.2.1 材料的细胞毒性(MTT实验) |
6.2.2 小鼠皮下埋植实验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大体观察 |
6.3.2 组织切片观察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桑、柞蚕丝混合产品的两种定量分析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部分 |
1.1材料、试剂及仪器 |
1.1.1材料 |
1.1.2试剂 |
1.1.3仪器 |
1.2试验方法 |
1.2.1原理 |
1.2.2方法与步骤 |
1.2.3计算公式 |
1.3定性鉴别 |
1.4质量变化率试验 |
2结果与分析 |
2.1桑蚕丝与柞蚕丝混合织物溶解试验 |
2.2深黑色桑蚕丝与柞蚕丝混合织物脱色后溶解试验 |
2.3分析与讨论 |
3结论 |
(7)桑蚕丝与柞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准备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试剂配制 |
1.3 样品预处理 |
1.4 样品准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理 |
2.2 试验过程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甲酸/氯化锌法溶解桑/柞蚕丝试验条件的探讨 |
3.2 修正系数推导 |
3.3 桑/柞蚕丝混合物纤维含量定量分析试验结果 |
4 结论 |
(8)丝绵材料的正硅酸乙酯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丝绵的组成与结构 |
1.2.2 丝绵的性能 |
1.2.3 丝绵纤维集合体的改性研究 |
1.2.4 蚕丝的微孔化研究 |
1.3 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法在纺织上的应用 |
1.3.1 反应机理 |
1.3.2 影响因素 |
1.3.3 应用领域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丝绵材料正硅酸乙酯改性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1 实验材料 |
2.2.1.2 实验用仪器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正硅酸乙酯改性丝绵的单因素试验工艺设计 |
2.2.2.2 正硅酸乙酯改性丝绵的正交试验工艺设计 |
2.2.2.3 实验的具体操作 |
2.2.3 测试方法 |
2.2.3.1 增重率测试 |
2.2.3.2 不同湿度下的压缩性能测试 |
2.2.3.3 保暖性能测试 |
2.2.3.4 吸、放湿性能测试 |
2.2.3.5 正交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实验分析 |
2.3.1.1 用水量的影响 |
2.3.1.2 乙醇用量的影响 |
2.3.1.3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
2.3.1.4 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影响 |
2.3.2 正交试验分析 |
2.3.2.1 改性丝绵的增重情况分析 |
2.3.2.2 改性丝绵的压缩性能分析 |
2.3.2.3 改性丝绵的保暖性能分析 |
2.3.2.4 改性丝绵的吸、放湿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硅酸乙酯改性处理对丝绵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改性丝绵纤维的微观结构分析 |
3.3.2 改性丝绵纤维的红外分析 |
3.3.3 改性丝绵纤维的强伸度和模量分析 |
3.3.4 改性丝绵纤维的粘弹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溶丝的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法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微溶丝的工艺选择 |
4.3 实验 |
4.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1.1 实验材料 |
4.3.1.2 实验用仪器设备 |
4.3.2 实验方法 |
4.3.2.1 正硅酸乙酯对微溶丝的改性处理工艺 |
4.3.2.2 实验的具体操作 |
4.3.3 测试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改性微溶丝的增重情况分析 |
4.4.2 改性微溶丝的压缩性能分析 |
4.4.3 改性微溶丝的保暖性能分析 |
4.4.4 改性微溶丝的吸、放湿性能分析 |
4.4.5 改性微溶丝纤维的微观形态分析 |
4.4.6 改性微溶丝纤维的红外分析 |
4.4.7 改性微溶丝纤维的强伸度和模量分析 |
4.4.8 改性微溶丝纤维的粘弹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微溶丝经壳聚糖季铵盐处理后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材料 |
1.2 HTCC对丝纤维的处理 |
1.2.1 微溶丝的制备 |
1.2.2 HTCC溶液的配制 |
1.2.3 HTCC溶液对真丝纤维的处理工艺 |
1.3 测试仪器及方法 |
1.3.1 增重率测定 |
1.3.2 扫描电镜(S EM)分析 |
1.3.3 X射线衍射分析 |
1.3.4 强伸度测试 |
1.3.5 初始模量测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TCC处理后丝纤维的增/失重分析 |
2.2 S EM分析 |
2.4 力学性能分析 |
3 结论 |
(10)钙盐处理对柞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材料 |
1.2 钙盐处理 |
1.3 溶失率测试 |
1.4 拉伸性能测试 |
1.5 扫描电镜观察 |
1.6 X-射线衍射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钙盐处理时间对溶失率的影响 |
2.2 钙盐处理对柞蚕丝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 纤维形貌 |
2.4 X射线衍射曲线分析 |
3 结论 |
四、氯化钙微溶条件下桑蚕丝的形态结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氯化钙/乙醇法定量分析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J]. 俞昌朝,周兆懿. 丝绸, 2022(01)
- [2]基于Ca2+改性的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研究及产品开发[D]. 李佳琳. 东华大学, 2021(09)
- [3]家蚕丝、野桑蚕丝及琥珀蚕丝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 邓婷婷. 西南大学, 2017(02)
- [4]天然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 于海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丝素止血纱的研制及其生物相容性[D]. 王鑫. 西南大学, 2016(02)
- [6]桑、柞蚕丝混合产品的两种定量分析方法比较[J]. 方方. 针织工业, 2015(08)
- [7]桑蚕丝与柞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研究[J]. 熊小平,周梅,吴楠. 中国纤检, 2015(11)
- [8]丝绵材料的正硅酸乙酯改性研究[D]. 马施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4(07)
- [9]微溶丝经壳聚糖季铵盐处理后的结构与性能[J]. 张伟,周静洁. 江苏纺织, 2011(09)
- [10]钙盐处理对柞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 何建新,喻红芹.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