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元现钞今起流通(论文文献综述)
刘锦前[1](2019)在《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喜马拉雅区域所处位置战略地位特殊,自19世纪以来长期成为包括麦金德在内的陆权论学者热议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也关乎中国边疆稳定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程度。而从地区整合的长远角度讲,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亚洲繁荣做出更大贡献,还将为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有序推进,当地居民能否安居乐业,不仅对域内国家来讲显得极其重要,更是对当前“逆全球化”现象抬头之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跨地区经济合作来实现社会稳定并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考验。本文主要就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态势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可行路径、合作模式与机制建设以及外溢效应等重要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论文在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地缘功能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梳理思考的基础上,在对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相关问题考察研究的同时,结合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与研判地区发展的新合作模式、可行方案等,以期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剖析论证,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研判建言。本文写作宗旨在于,通过围绕上述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考察论证,希冀在理论层面能在总结学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实践上把握好中国对外战略特别是针对周边跨区域合作推进方向,为我国周边战略特别是南亚战略制定与调整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和决策参考。在为中国陆疆安全建设提供思路的同时,尝试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区层面的实践路径,以及探求如何通过功能性合作来带动高政治领域问题的解决,期望最终能够给国际社会不同国家间就战略互信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妥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借鉴。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绪论部分在阐述本文研究选题的由来背景、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以及重要概念说明之后,主要就这一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交待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正文部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重点就研究的相关理论、概念等进行阐释,特别对区域经济学的增长三角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地缘功能主义等进行梳理与分析界定,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述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本文研究的方向和探讨的空间。第二章,展开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与合作挑战问题的考察分析。主要从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最新情况、各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等角度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态势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竞合关系、经济权力空间等交互因素,并就贸易保护主义问题,腐败问题等进行解析。第三章,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与发展态势进行归纳探讨。从发展态势看,环喜马拉雅区域国家间跨界经贸联系加强是该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正在呈现出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贸易的不平衡性日渐加剧、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等缺陷也需要引起关注。值得强调的是,域内大国之间特别是中印围绕经济权力博弈力度加大。本章认为,中长期时空环境下域内国家应积极通过完善与构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来对冲外来力量活动对该区域带来的冲击。第四章,研究可能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如中国与印度战略上互信不足,脆弱的印巴关系,域内国家间长期存在的零和博弈思维与负面情绪等。此外,本章还就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立场、观点等进行概述分析,研判当前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等主要作用角色,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如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在此问题上的最新立场与作为。本章还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情感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着力分析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本章重点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可行性方案,主要从合作空间布局、合作主导力量、合作具体领域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作为本章重点部分,论证孟中印缅、中尼印、中巴阿、中斯巴马四线成片的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布局。在此前后还对世界经济轴心东移的积极效应以及香客之路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联动进行评述。第六章,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进行建言。主要基于价值链视角提出跨国次区域产业项目合作模式,并分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价值效应;针对域内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提出强化感情纽带建设和重视共情环境构建思路;在对区域合作既有机制作用进行归类分析基础上,探讨功能性新合作平台的建设,强调中印战略对话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的关键意义。第七章,作为案例分析部分主要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水环境治理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情况展开论述,并对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各类难题进行深度剖析。该地区水资源争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与国间关系,甚至成为当前地区关系紧张的催化剂。当前,域内国家在水环境治理合作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该地区特殊的“历史记忆”导致彼此间命运共生理念认同难度大,“战略互信”的缺失又制约着国家层面友好关系的拓展。笔者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域内各方应以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为契机,推动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向地区利益整合的方向发展,保护域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域内其它领域合作提供经验。第八章作为本文论述的理论落脚点和现实意义所在,重点聚焦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研判。具体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深度开展进程中经济秩序的重构空间、安全合作进展和低频度军备竞赛问题等进行评估。研判功能性经济合作基础上的新规范形成及其反作用,并探高政治领域合作可能的进展方向等。论文最后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重要观点进行概述提炼,并指出论文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何正全[2](2016)在《美元霸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元对国际货币霸权地位的争夺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美元与英镑为了世界储备货币展开激烈之争。二战结束后,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元霸权发挥了积极作用。1971年美国取消了金本位制度,放开了美元发行的限制,美元的唯一支柱就是国家信用,美元霸权的负面效应开始逐渐体现。1973-1982年发达国家经历长达10年的滞涨,而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形势恶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失去的1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现行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开始酝酿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本文首先界定了美元霸权,并对货币霸权、美元霸权、金融霸权等概念进行辨析;其次分析了美元霸权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尤其是美元霸权的实施途径和循环机制;再其次分析并计算了美元霸权的收益,同时分析了美国为取得和维持美元霸权的代价,并以此判断美元霸权地位发生动摇;紧接着重点研究美元霸权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应对美元霸权的政策建议。在重点研究美元霸权的影响方面。一是研究了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有利的影响是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利的影响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不断发生。二是研究了美元霸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美元霸权导致中国陷入美元陷阱与高储蓄两难问题,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美国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构建VAR模型研究美元霸权逼人民币升值后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在美元霸权背景下中国很可能陷入“斯蒂格利茨三步骤”。研究表明:美国极力维护美元霸权的地位为美国不断地攫取利益;美元霸权的消极影响在金融危机后表现明显,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利己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元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美元作为世界唯一主导性货币,美元持续贬值或急剧升值对世界各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危害极大;美元霸权的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动摇,甚至未来很长时间国际货币体系还是表现为美元霸权特征。基于研究结论所得的重要启示,提出了中国应对美元霸权的政策建议: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优化国际储备结构;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协调;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
黄蕙[3](2014)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各国对国际贸易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上升。而贸易成本却一直被认为是阻碍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难题,国际贸易成本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国际结算作为国际贸易的最后且是最重要的一环,是国际贸易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虽然国际结算成本仅占贸易总额的3.5%左右,仍是贸易总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研究几乎还未开始。本文立足于此空白,从中国近30年的对外贸易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针对性的提出优化中国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成本的建议,从而降低贸易总成本,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深化,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国际结算风险以及国际结算成本等相关文献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评述。随后简要介绍中国近30年以来对外贸易的大致情况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为后文中国国际结算成本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做铺垫。其次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方面,本文侧重于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际结算成本的主要构成以及影响因素。国际结算成本的主要构成包括银行手续费用、货币的选择与汇兑成本、国际结算的时间成本以及风险应对成本这四个方面。而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成本的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汇率变动和国际结算风险;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结算工具的影响、结算货币的影响、结算时间的影响、结算方式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在定量分析方面,通过1979—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假定银行手续费用、货币汇兑成本、国际结算时间成和风险应对成本为解释变量,对中国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结果的估计系数,说明这四种成本分别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与中国对外贸易额成正相关关系。就出口贸易而言,银行手续费用在中国国际结算成本中所占份额最小,国际结算成本随银行手续费用、货币兑换成本、结算时间成本和结算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对进口贸易而言,银行手续费用对中国国际结算成本的影响最为直接,国际结算成本随银行手续费用、货币兑换成本和结算时间成本的上升而上升。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国际结算成本的概念,并创造性的分析了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际结算成本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了国际结算成本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贸易总成本的构成、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少之上,关于国际结算成本的研究较为少见,针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分析的研究更少。
唐艳艳[4](2014)在《物流企业责任风险分析及承保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业和物流技术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涉及环节多、供应链因素多等原因导致其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多,未来可能发生很多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风险并可能给物流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物流保险的支持。为此,物流保险应运而生,物流企业将一部分风险通过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既分散了自身经营风险也为保险公司创造收益。但物流保险在我国刚刚兴起,存在着险种承保范围窄、保费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物流保险的发展。物流公司如何控制这些不确定性未知风险,将部分责任风险更好的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又应出台怎样的物流保险方案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丰富保险产品、扩展保险市场?这些是人们一直关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完善保险险种。本文首先采用流程图法、风险调查法等方法对物流企业各环节运营风险进行风险辨识和分析,并运用粗糙集理论对叠加风险进行知识约简、确定核心风险因素并根据需要确定可保责任风险,扩大承保范围;通过建立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多层次多属性区间数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将利用粗糙集属性重要度理论确定的客观权重与专家经验确定的主观权重相结合确定综合权重,然后利用模糊区间数更好地避免了因评判因素的不确定性和评判等级的模糊性而造成的判断偏差,使评判风险等级结果客观可信。最后通过建立基于索赔次数、索赔额、投保总额的NCD模型对物流责任保险费率进行动态调整。结合实例对物流企业责任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进行相应的费率动态调整,提高了物流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和投保物流责任保险的积极性。
王莉,李奎[5](2013)在《构建全国性人民币反假门户网站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货币产生之日起,假币便随之出现。假币犯罪不仅严重影响法定货币的信誉和金融安全,而且直接侵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及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在国务院反假货币联席会议指导下,全国建立了人民币反假货币工作组织体系,在这一体系下,我国反假人民币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信息化网络化进程过程中,反假信息及时传递变得尤其重要。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人民币反假货币门户网站,影响到反假货币相关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本文在论述建立全国性反假货币门户网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探索其构建路径。
安文波[6](2013)在《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贸易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额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相比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仍然不高,这与我国经济贸易大国的身份不匹配。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接连发生的国际金融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金融体系存在严重弊端,使得当今国际金融格局可谓处于乱世。尤其是2007-2010年发端于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揭示了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格局中长期居于霸权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当前国际金融格局中属于从属和被动地位,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并未承担起与其金融霸权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这些发达国家内部的金融问题极其容易并迅速传导至世界范围内,造成危害更大、领域更广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正确认识国际金融格局,准确把握世界金融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我国国际国内金融对策,对于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总体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注重国际与国内对比和历史与现实对比的分析方法,并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和列宁的相关理论)、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包括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金融稳定、制度变迁等)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进,分析了当代国际金融格局的现状、问题以及新变化,在立足于我国在当代国际金融格局中的实际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若干建议。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可能的创新及研究难点;第二章“理论章”,回顾了马克思、列宁对货币金融问题的有关理论,关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全球经济治理等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并对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第三章“历史章”,首先分析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三个金融霸权国荷兰、英国、美国的霸权更替,随后分析了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三个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最后概括归纳了国际金融格局历史演进的几点启示,其中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地位是金融霸权的集中体现、金融霸权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金融力量需要发达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的支撑、开展多边合作及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日益重要等;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现实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银行业、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金融组织的现状与问题,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当代国际金融格局发生的新变化;第六章和第七章为“中国章”,第六章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在当代国际金融格局中的现状,第七章基于此现状,提出了加快转变金融机构发展方式、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创新、推动我国金融“走出去”、大力发展对外援助、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主导构建符合我战略利益的国际金融组织等七项建议,致力于把握当前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提高我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对国际金融事务的话语权。
王冰[7](2012)在《人民币债券市场体系研究 ——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决策层和国内外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尽管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甚至都不使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表述,而只是以“人民币在中国以外的使用”这一谨慎的词汇来表达,但央行一系列的动作显示其一直在谨慎的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事实。如央行大力推进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广至全国、新设立了职责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金融二司,并且发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学者们从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等方面论证了人民币国际化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人民币逐渐在国际上发挥货币职能是一种经济客观规律。学者们也对人民币成为国际主权货币做了利弊分析,指出中国政府应该抓住机遇,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正是基于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在解决了人民币必须国际化以及现阶段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后,必然要更多的关注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在推进的进程中,如何把握本币国际化与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经济转型与金融体制改革等的联动关系。为了更好的确保人民币国际化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民币计价证券市场建设这一重大实践问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由粗放性发展向集约性发展转变,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要求迫切,对人民币债券市场这一重要金融资源的关注,其意义还在于改变现阶段我国企业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促进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相适应的金融服务结构。为了保证“以我为主”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针对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管制较多、监管手段滞后及金融机构竞争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考虑到债券市场的高流动、低风险性及债券收益率曲线可以为金融商品提供定价的基准参考,笔者重点关注了包括在岸与离岸债券市场在内的整个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问题。并在文中分析了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与我国实体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人民币债券市场对整个经济系统具有很强的福利扩散效应,希望借对人民币债券市场建设的探讨来促进人民币证券市场建设的理论研究,并根据对人民币债券市场存在问题的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冀望推动债券市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良性互动,服务于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金融市场改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邓方姝[8](2010)在《人民币国际化国内金融市场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开始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的同时,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在对外贸易中广泛受到外汇汇率风险的冲击,增大了外汇储备的风险,这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货币国际化实质是走一条金融市场深化的道路,为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经济金融方面的问题,人民币的国际化被提上了日程。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必须首先成为金融强国,目前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但是仍以美元收汇付汇,承受着巨大的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所以人民币国际化迫在眉睫,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可以为我国出口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政治实力提高后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利益需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的确立,表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的体现,也是一种潜在的国际经济资源。在全球金融体系的演变中,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不仅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也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通过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来体现国家长远利益和经济目标,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制度性收益。一国货币国际化最直接的收益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它使发行国可以凭借货币的发行成本堂而皇之地自他国获取与货币票面价值相当的财富。除了国际铸币税收益,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可以带来其他许多间接收益。本文从国际货币理论入手,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国际货币的内涵及应具备的条件,又由理论延伸到实践,考察了美元、欧元、日元的国际化历程,由于日本为东亚国家,历史价值观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日元国际化走得是一条政府掌舵的调控道路,与现今中国依靠央行宏观调控政策发展的思路不谋而合,所以日元国际化进程最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问题,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很多,宏观层面的政策开放,金融市场的配套研发,都左右着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金融市场开放配套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角度切入,比较全面阐述了我国当今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外离岸金融市场的构建问题,从两个市场共同发展开放的角度提出一个人民币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思路。当然,由于笔者的阅历和资料有限,在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只是对当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一种设想,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要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这样才能不失时机的有序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货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在让发行国享受益处的同时,也可能给其带来巨大的损害。这就要求我们对货币国际化规律进行研究,结合中国的现实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径,谨慎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带来发展的良机。
赵荣祥[9](2002)在《信用制度下的票据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我国金融界最常用的提法,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证券市场。人们往往只关心资本市场,而对货币市场特别是作为货币市场基础的票据市场重视不够。而票据市场在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货币市场的基础,也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相当发达,并与其他的货币市场子市场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货币市场,成为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票据市场的研究,试图找出其规律,为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文章分为五部分:导言部分主要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我国进一步发展票据市场的必要性,并分析论文的特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研究信用与票据概念及其历史。首先,通过对信用行为的心理基础分析,提出了信用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信用是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之间,以某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这是一种以心理现象为基础,人们所表现出的遵守承诺的行为;狭义信用即人们所说的借贷,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次,对票据进行一般性论述,包括票据的内涵与外延、特点、分类和票据功能。最后,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外票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先分析中国的票据历史,包括中国古代的一些票据形式、近代的钱庄票号和解放前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况,然后分析西方汇票和本票的起源、发展历程、当代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表明,从起源上说,我国票据出现并不比西方晚,在周朝时就出现了票据雏形,唐宋时期,为替代金属货币,票据业就比较发达,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的钱庒、票号十分发达,代表着我国票据业的鼎盛时期。但是由于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形成现代票据制度。在西方,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票据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票据制度。第二章,论述西方票据市场和再贴现政策。首先,论述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其次,论述票据市场和再贴现的关系:票据市场是贴现的基础,贴现是再贴现的基础,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发达的票据市场为基础,并分析了再贴现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第三,分析发达国家票据市场发展水平和趋势:主要研究了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以及欧洲的票据发展情况,分析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票据市场的实践、理论及其动态;文中着重分析了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CP)在美国、欧洲和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指出CP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正呈现融合趋势,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第四,分析<WP=4>国外再贴现的经验与做法。第五,研究国外票据市场发展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启发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我所用,使我国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当然,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由于各自国情的差异,不可能把外国东西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中国。第三章,研究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问题和问题形成的原因。首先,回顾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历程,考察目前所处的状况:解放后,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业信用失去作用空间,商业票据也就无法存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业信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票据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作为票据发行和流通场所的票据市场开始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票据市场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其次,研究我国票据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市场风险和立法中的问题:由于我国票据市场时间短,在其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票据市场规模小,票据融资比重低,市场主体不足,市场工具单一,票据市场上资金融通渠道受阻,交易行为不规范,缺乏信用评级机构和统一的市场体系;存在着信用、欺诈和管理等方面的风险;票据法本身和票据法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三,从信用基础、产权和其他方面分析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四章,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票据市场的迫切性,并探索进一步发展票据市场的对策。第一,研究为什么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票据市场;第二,提出发展我国票据市场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第三,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成立票据监管与我国资信评级机构,促进票据市场基础条件的发育,加快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规范国有商业银行与票据市场之间的关系,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建立票据市场做市商制度,加强对票据风险控制与防范,发挥中央银行在建立票据市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不同的贴现市场运作方式及市场层次。
二、欧元现钞今起流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元现钞今起流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主要概念的说明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面临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
二、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实施模式及机制相关研究 |
三、环喜马拉雅区域资源、科技、金融等合作领域研究 |
四、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 |
一、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本论文研究的局限之处 |
第一章 地缘功能主义与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增长三角”理论与“生长轴”理论 |
二、相互依存理论 |
三、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实践经验 |
第二节 地缘功能主义合作的逻辑缘起与学理分析 |
一、重新认识地缘政治 |
二、地缘功能主义:演进脉络、概念及内涵 |
三、地缘功能主义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 |
第三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从历史到现实 |
一、共通的文化渊源与相互依存的地理空间 |
二、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地区整合 |
三、基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国家间安全诉求 |
第四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必要性 |
一、产业升级与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 |
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应对需要 |
三、顺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实施需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合作挑战 |
第一节 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最新状况 |
一、经济强劲发展的印度 |
二、内陆国家尼泊尔和不丹 |
三、发展潜力巨大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
四、长期受政局不稳困扰的阿富汗和缅甸 |
五、海洋资源丰富的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 |
第二节 域内经济发展整体概况及其与中国经贸关系 |
一、跨国经济合作的各类项目日渐增多 |
二、域内经贸往来与彼此互动频度提升 |
三、域内各国与中国人文合作密度增强 |
第三节 域内各方竞合博弈下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
一、中印围绕地区经济影响力竞争加速 |
二、域内各方急需经贸合作打开局面 |
三、保护主义无法解决贸易失衡问题 |
四、竞合博弈下派系利益与反腐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特征与态势走向 |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特征 |
一、产业同构性与商品同质化并存 |
二、贸易不平衡特征明显 |
三、新科技领域竞争加强 |
四、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 |
第二节 域内中印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 |
一、中印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测算:指标与公式 |
二、竞争态势下中印经济权力的互动和反馈 |
三、中印经济权力博弈及其扩展效应 |
第三节 域内各方经济合作前景 |
一、友好交往的历史传承 |
二、当前战略机遇期判断 |
三、技术进步推动国家间互融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深度合作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中的大国博弈 |
一、世界经济通缩预期下行为体博弈逻辑 |
二、域内各方不同利益诉求带来的难题 |
三、域外大国战略竞争的冲击 |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效应 |
二、南盟框架下地区发展挑战 |
三、目标各异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
第三节 地区秩序构建进程中的情感因素 |
一、情感因素对地区政治发展的影响 |
二、中印关系中情感意识与历史记忆 |
三、传统政治遗产下的印度大国情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 |
第一节 世界经济轴心东移的积极效应 |
一、亚洲内部联动性持续增强 |
二、经济轴心东移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
三、经济轴心东移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 |
第二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布局 |
一、中尼通道建设及与印的对接 |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
三、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
四、中斯巴马海上通道建设 |
第三节 香客之路与文化产业发展 |
一、香客之路的宗教文化内涵 |
二、香客经济带动域内文化产业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 |
第一节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项目合作模式 |
一、保持经济增长须投资“下一代价值链” |
二、“CH+P+X”产业项目合作模式的内涵 |
三、“CH+P+X”产业项目合作模式的特征 |
第二节 产业园区项目合作开展基础上的共情环境构建 |
一、尊重彼此文化的传承 |
二、脱贫援助与文遗保护 |
三、重视感情纽带的打造 |
第三节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言 |
一、现有主要经济合作机制的改进和功能提升 |
二、新经济合作机制构建主要思路和努力方向 |
三、机制深化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印战略对话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环喜马拉雅区域水环境治理困局及其化解路径 |
第一节 域内水环境治理困境及其原由 |
一、治理合作困难重重 |
二、历史记忆的负资产 |
三、治理细则难达共识 |
第二节 水环境治理与域内经济合作关系 |
一、水资源纷争冲击域内国家间关系 |
二、推进水环境治理有助于“共有观念”的形成 |
三、避免被外力博弈利用 |
第三节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环境治理思路 |
一、通过对话消弭域内国家战略疑虑 |
二、实现水环境综合整治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外溢收益 |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秩序的重构空间 |
一、区域制度建设与社会公平 |
二、网络空间“实质安全”与“名义自由” |
三、跨境支付系统的升级与电商改变生活 |
第二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安全环境的改善 |
一、域内传统安全的治理与成就 |
二、域内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展 |
三、低频度军备竞赛与地区和平 |
第三节 功能性平台建设与“扩大的邻国关系”理念 |
一、民族主义情结变化与“邻国优先”政策 |
二、尊重彼此关切与管控分歧 |
三、更加重视差别化合作方式 |
第四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一、规范重构的区域性特点和时代价值 |
二、建构新规范塑造地区行为 |
三、结伴而不结盟与相向而行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美元霸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回顾 |
(一) 国内文献回顾 |
(二) 国外文献回顾 |
(三) 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一) 论文的结构 |
(二) 主要内容 |
五、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可能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货币霸权及其衡量体系 |
一、霸权及货币霸权 |
二、货币霸权的属性 |
三、货币霸权的产生原因 |
四、货币霸权的衡量体系 |
第二节 金融霸权、货币霸权和美元霸权 |
一、金融霸权 |
二、货币霸权 |
三、美元霸权 |
第三节 相关的主要理论 |
一、霸权稳定论 |
二、特里芬两难 |
三、国际货币竞争理论 |
第二章 美元霸权的形成和运作机制 |
第一节 美元霸权的形成 |
一、美元霸权形成的过程 |
二、美元霸权形成的原因 |
三、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
第二节 美元霸权的实施途径 |
一、美元发行 |
二、美国操纵汇率 |
三、行使国际金融话语权 |
四、军事打击 |
第三节 美元循环模式 |
一、美元--国债循环 |
二、美元--全球资源循环 |
三、美元--非美货币循环 |
第三章 美元霸权的收益与代价 |
第一节 美元霸权的收益 |
一、狭义铸币税 |
二、广义铸币税 |
三、利用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获取利差 |
四、利用美元和美元资产贬值减轻外债 |
五、其他收益 |
第二节 美元霸权的代价 |
一、美元取得霸权地位的代价 |
二、维持美元霸权地位的代价 |
三、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应承担的责任 |
第三节 美元霸权地位的动摇 |
一、美国经济衰退对美元霸权地位的影响 |
二、欧元对美元霸权的现实挑战 |
三、人民币对美元霸权的潜在挑战 |
第四章 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影响 |
第一节 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影响 |
一、美元霸权与全球经济失衡 |
二、美元霸权与全球金融危机 |
第二节 美元霸权对发达国家影响 |
一、美元霸权对发达国家的有利影响 |
二、美元霸权对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 |
第三节 美元霸权对发展中国家影响 |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 |
二、物价不稳及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
三、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
第五章 美元霸权对中国经济影响 |
第一节 美元陷阱与中国高储蓄两难 |
一、美元陷阱 |
二、中国高储蓄两难问题 |
三、中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和效率损失 |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通货膨胀 |
一、金融危机以来我国CPI走势 |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霸权特征 |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美元霸权与人民币升值 |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走势 |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影响 |
三、人民币升值与资产价格 |
第四节 美元霸权与中国金融开放 |
一、金融开放步骤 |
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 |
三、中国资本项目开放 |
第五节 美元霸权与“斯蒂格利茨三步骤” |
一、利用市场化在中国进行投机 |
二、制造中国的通货膨胀 |
三、低价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 |
第六章 中国应对美元霸权的策略 |
第一节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
一、大量进口以减少贸易顺差 |
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
三、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
第二节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
一、尽量使用人民币进行定价 |
二、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 |
三、加强人民币国际储备功能 |
第三节 优化国际储备结构 |
一、大力增加欧元的储备 |
二、积极增加黄金的储备 |
三、择机进行战略资源的储备 |
第四节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协调 |
一、建立或加入区域金融机构 |
二、加强人民币货币互换 |
三、开展人民币直接交易 |
第五节 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 |
一、增加在IMF和世界银行中的话语权 |
二、参与黄金和大宗商品定价 |
三、积极展开金融外交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际结算研究综述 |
1.2.2 中国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的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具体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构成及现状分析 |
2.1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量和区域分布 |
2.2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构成 |
2.2.1 银行手续费 |
2.2.2 货币的选择与汇兑成本 |
2.2.3 结算的时间成本 |
2.2.4 降低风险的保险成本 |
3 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成本的因素分析 |
3.1 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成本的宏观因素 |
3.1.1 汇率变动 |
3.1.2 国际结算风险变动 |
3.2 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成本的微观因素 |
3.2.1 结算工具的影响 |
3.2.2 结算货币的影响 |
3.2.3 结算时间的影响 |
3.2.4 结算方式的影响 |
4 国际结算成本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假设及数据说明 |
4.2 回归模型及结果分析 |
5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从政府角度 |
5.2.2 从银行角度 |
5.2.3 从企业角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物流企业责任风险分析及承保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物流企业物流责任风险与保险分析 |
2.1 风险管理理论介绍 |
2.1.1 风险、风险管理的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
2.2 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关概念及风险特点 |
2.2.1 物流相关概念 |
2.2.2 物流责任风险特点及表现形式 |
2.3 物流责任保险概述 |
2.3.1 物流责任保险概念及特点 |
2.3.2 物流责任保险与物流货物保险的区别与联系 |
2.3.3 物流责任保险的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2.4 小结 |
第3章 物流企业责任风险辨识与分析 |
3.1 物流企业运营过程责任风险因素辨识 |
3.2 物流企业运营各环节面临的主要责任风险分析 |
3.2.1 运输配送过程风险 |
3.2.2 装卸搬运过程风险 |
3.2.3 仓储过程风险 |
3.2.4 流通加工过程风险 |
3.2.5 包装过程风险 |
3.2.6 信息服务过程风险 |
3.3 物流企业可保责任风险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物流企业责任风险评估和保险费率的确定 |
4.1 物流企业责任风险等级的确定 |
4.1.1 建立物流企业责任风险指标体系 |
4.1.2 用粗糙集理论确定指标权重 |
4.1.3 基于粗糙集的多层次多属性区间数模糊综合评判 |
4.1.4 主险保险费率的确定 |
4.2 基于 NCD 模型的保险费率的动态调整 |
4.3 小结 |
第5章 结合实例建立合理的物流责任保险承保方案 |
5.0 属性约简确定责任风险指标体系 |
5.1 确定物流企业责任风险等级 |
5.1.1 确定剩余指标的权重 |
5.1.2 确定指标的模糊向量 |
5.1.3 确定主险费率并进行相应费率调整 |
5.2 保险承保方案设计 |
5.3 小结 |
结论 |
全文的主要工作及得到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6)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有关研究对象的几个概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
二、加快中国金融发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
三、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
四、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推动金融对外开放 |
五、提高经济金融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理论 |
第四节 有关创新及疑难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写作的难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关于货币金融问题的有关理论 |
一、马克思关于货币金融相关理论 |
二、列宁的国际货币金融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关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
一、金融发展理论 |
二、金融创新理论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四、金融全球化 |
第三节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
二、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 |
三、关于国际金融稳定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全球金融治理、霸权稳定、多边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全球金融治理 |
二、霸权稳定理论 |
三、新旧多边主义 |
第五节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观点综述 |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二、人民币国际化综述 |
第三章 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国际金融格局演进中的霸权更替 |
一、16 世纪末-17 世纪荷兰共和国的金融霸权 |
二、18 世纪-19 世纪中叶英国的国际金融霸权 |
三、19 世纪末-20 世纪中叶美国国际金融霸权 |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
一、19 世纪 70 年代-1914 年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 |
二、1925-1933 年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体系 |
三、1944-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
第三节 国际金融格局历史演进的几点启示 |
一、金融力量是成就霸权地位的战略基点 |
二、金融霸权兴衰和更替存在周期性规律 |
三、主权货币地位是金融霸权的集中体现 |
四、金融霸权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 |
五、金融创新能力是夺取金融霸权的根本 |
六、国际货币体系演进是对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反映 |
七、金融霸权需要发达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作支撑 |
八、开展多边合作及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日益重要 |
九、金融霸权或货币体系的更迭需要适当的历史机遇 |
第四章 当代国际金融格局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及存在的缺陷 |
一、当前美元主导的多元货币格局 |
二、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 |
第二节 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上世纪 70 年代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 |
二、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 |
三、上世纪 90 年代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 |
四、目前国际金融中心银行业竞争格局 |
五、当今国际银行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
第三节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格局 |
一、当代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发展现状 |
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
第四节 国际金融组织与区域货币金融合作 |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存在的问题 |
二、世界银行集团及存在的问题 |
三、区域货币金融合作 |
第五节 当代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 |
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
二、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 |
第五章 当代国际金融格局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冲击 |
一、次贷危机 |
二、欧债危机 |
第二节 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
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
二、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新变化 |
第三节 新兴经济体金融力量崛起 |
一、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 |
二、新兴经济体金融力量增强 |
第四节 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一、金融危机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有关方案 |
三、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新进展 |
第五节 国际银行业竞争新格局 |
一、21 世纪初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 |
二、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新格局 |
第六章 中国在当代国际金融格局中的现状 |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分析 |
一、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情况 |
二、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不断增强 |
三、中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银行 1000 强中的表现 |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状况分析 |
一、境内企业发行境内上市的外资股 |
二、境内企业发行境外上市的外资股 |
三、外资企业境内上市发行股票及外资参股境内上市公司 |
四、外资证券业金融机构“引进来” |
五、境内证券业金融机构“走出去” |
六、中国参与资本市场国际监管合作 |
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
一、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人民币 |
二、作为国际投资货币的人民币 |
三、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人民币 |
第四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分析 |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 |
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体系 |
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任务 |
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现状 |
第五节 中国在当代国际金融格局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我国面临的机遇 |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七章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快转变金融机构发展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
一、加快金融机构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
二、加快转变金融机构发展方式的措施 |
第二节 推进金融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
一、壮大资本市场规模,推进金融结构调整 |
二、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
三、加强制度建设,深化资本市场体制改革 |
四、转变证券业机构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 |
第三节 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稳定 |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 |
二、加强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创新的举措 |
第四节 促进金融对外开放,推动中国金融“走出去” |
一、必要性 |
二、可行性 |
三、政策建议 |
第五节 制定中国“马歇尔计划”,大力开展对外发展援助 |
一、对外发展援助与美国马歇尔计划 |
二、制定实施中国“马歇尔计划”,大力开展对外发展援助 |
第六节 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
一、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二、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措施 |
第七节 主导构建符合我国战略利益的国际金融组织 |
一、主导构建符合我国战略利益国际金融组织的原因 |
二、主导构建符合我国战略利益国际金融组织的思路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人民币债券市场体系研究 ——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 人民币国际化理论 |
二、 人民币国际化收益分析 |
三、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改革 |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创新 |
第二章 人民币债券市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 |
第一节 人民币债券市场界定 |
第二节 人民币债券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 |
第三章 其它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与债券市场发展 |
第一节 英镑国际化 |
第二节 美元国际化 |
第三节 日元国际化 |
第四节 欧元国际化 |
第五节 货币国际化路径及其债券市场发展 |
第四章 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人民币在岸债券市场 |
第二节 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 |
第三节 人民币在岸与离岸市场的关系 |
第四节 人民币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经济福利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债券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转型 |
第二节 服务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三节 倒逼金融业变革 |
第四节 服务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五节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六节 拓展金融服务 |
第七节 服务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
第八节 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第六章 人民币债券市场建设对策及发展前景 |
第一节 人民币债券市场建设对策 |
一、 评级机构 |
二、 集中监管、统一互联 |
三、 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建设 |
四、 联通离岸与在岸资本市场 |
五、 推动在岸债券市场国际化 |
第二节 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前景 |
一、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
二、 人民币债券市场 |
三、 人民币国际化前景 |
四、 人民币的全球资产交易、定价、清算中心 |
第三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人民币国际化国内金融市场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文献回顾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货币国际化一般规律探析 |
2.1 国际货币的内涵 |
2.1.1 国际货币概念界定 |
2.1.2 不同角度看国际货币 |
2.2 国际货币职能 |
2.3 货币国际化条件 |
2.3.1 经常项目开放 |
2.3.2 金融市场开放 |
2.3.2 经常项目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
3 与货币国际化配套的金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 |
3.1 金融市场开放规律 |
3.2 以日元国际化为例谈金融市场开放经验教训 |
3.3 国际货币金融市场开放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
4 我国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的金融市场开放进程 |
4.1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现状 |
4.2 与国际货币发行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比较分析 |
4.3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紧迫性 |
5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前景展望 |
5.1 选取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的可行性 |
5.2 国际货币发行国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 |
5.3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设想 |
5.4 国际结算货币 |
5.4.1 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可行性 |
5.4.2 人民币国际结算推行现状 |
5.4.3 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障碍 |
5.4.4 与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配套的金融市场建设 |
5.5 国际借贷货币 |
5.5.1 人民币成为国际借贷货币的必要性 |
5.5.2 与人民币成为国际借贷货币配套的金融市场建设 |
5.6 国际储备货币 |
5.6.1 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行性 |
5.6.2 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配套的金融市场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信用制度下的票据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信用与票据产生及其历史考察 |
一、 信用与票据的产生 |
㈠信用的含义 |
㈡信用的产生及条件 |
㈢商业信用和票据 |
二、 票据一般 |
㈠票据的概念 |
㈡票据的分类 |
㈢票据的特征 |
㈣票据的作用 |
三、 票据的历史沿革 |
㈠我国票据发展史 |
㈡西方票据发展史 |
第二章 西方发达国家票据市场与再贴现政策 |
一、 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
二、 票据市场与再贴现政策 |
㈠商业信用和再贴现 |
㈡再贴现的功能和局限性 |
㈢再贴现如何实现货币政策 |
㈣再贴现政策的运作机制 |
三、 西方发达国家票据发展的现状 |
㈠英国票据市场 |
㈡美国票据市场 |
㈢日本票据市场 |
㈣德国票据市场 |
㈤欧洲商业票据市场 |
四、 国外再贴现的经验与做法 |
㈠德国的贴现与再贴现 |
㈡日本再贴现率政策 |
五、 西方各国票据市场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三章 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 |
㈠改革开放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几个阶段 |
㈡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
㈢票据市场法制建设成就 |
二、 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 |
㈠票据市场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
㈡票据市场风险 |
㈢票据的法律问题 |
三、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
㈠信用基础脆弱 |
㈡产权改革滞后 |
㈢其他方面原因 |
第四章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票据市场的迫切性及对策思考 |
一、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票据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㈠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
㈡货币政策难点 |
㈢票据市场的开放性 |
㈣再贴现在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定位 |
二、 构建我国票据市场的前提条件 |
三、 构建中国特色票据市场的政策建议 |
㈠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
㈡票据监管与建立我国资信评级机构 |
㈢促进票据市场基础条件的发育 |
㈣票据市场与利率市场化 |
㈤国有商业银行与票据市场 |
㈥发展货币市场基金 |
㈦建立票据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㈧票据风险控制与防范 |
㈨发挥中央银行在票据市场中的主导作用 |
㈩贴现市场运作方式及市场层次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欧元现钞今起流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D]. 刘锦前.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2]美元霸权问题研究[D]. 何正全. 南京大学, 2016(06)
- [3]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结算成本研究[D]. 黄蕙. 江西财经大学, 2014(04)
- [4]物流企业责任风险分析及承保模式研究[D]. 唐艳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4(04)
- [5]构建全国性人民币反假门户网站的可行性研究[J]. 王莉,李奎. 金融经济, 2013(14)
- [6]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D]. 安文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7]人民币债券市场体系研究 ——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视角[D]. 王冰. 云南财经大学, 2012(02)
- [8]人民币国际化国内金融市场政策研究[D]. 邓方姝.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2)
- [9]信用制度下的票据市场研究[D]. 赵荣祥.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