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旅游大有可为

气象旅游大有可为

一、气象旅游业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谈思[2](2021)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也处在由粗放式发展向休闲化、高质量转型的攻关期。山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成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建设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但是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结构优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推动以及山地景区发展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门票经济依赖、基础设施落后、整合营销能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对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发展评价、山地旅游案例研究内容,深化了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为其他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以及案例借鉴。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应用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竞争优势论等相关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半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变异系数法等相关研究方法,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点进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最后基于前文系统分析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提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在分析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山地旅游、旅游转型发展以及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地旅游、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以及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等概念进行阐述及再定义,融合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优势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分析我国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与必要性,总结归纳典型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主要内容;第四章借助变异系数法、专家咨询法与文献分析法,结合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与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模型;第五章在分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评价模型评价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第六章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评价与SWO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模型与转型策略分析模型,并结合玉龙雪山景区实际情况,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通过山地旅游案例研究、文献梳理与政策解读,认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促进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与立体化;主要内容包括景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业态、景区营销、景区品牌、景区项目引进、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空间、景区环境管理、景区合作与旅游客源市场等十二个方面。2.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实证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总体水平得分0.6993,转型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转型发展方向转型水平不同:其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水平较高,得分分别为0.2086、0.1956;特色化发展得分为0.1132,转型发展水平一般;国际化、立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得分分别为0.1005、0.0815。3.通过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SWOT矩阵模型分析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战略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现阶段内部资源、区位、交通以及品牌优势明显,外部面临政策支持、大滇西环线旅游发展、新兴旅游消费需求与业态等重大机遇,积极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应采取增长型转型战略。4.构建了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系统: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包括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动力系统以及转型机制四个方面,其中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是转型发展基础内容,动力系统是促进转型方式与策略的重要驱动力量,转型机制是促进转型有效运行的保障。5.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式包括:研学旅游提升教育科普内涵层次、绿色旅游提升产品生态质量、深度文化体验游促进物质形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制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互动旅游提升游客行程体验、多媒体营销手段融合提升景区国际知名度、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政策兜底保障环境优化、地域分异规律贯穿垂直海拔高差景观产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提升游客体验、交通发展促进景区地理空间拓展、文化贯通促进景区文化空间融合等16个方面。6.玉龙雪山旅游转型提升措施包括:推进“旅游+”,加快旅游融合、整合特色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组成、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型宣传、运用创新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强立体空间开发,突出山地景区特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加强外部空间建设,丰富景区外部空间产品业态等八个方面。

张轶群[3](2021)在《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人均收入不断提升。人民开始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作为幸福产业的旅游业也就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目标,旅游需求不断增加,旅游出行人次逐年大幅增加,我国旅游业也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发展起来。山地旅游以亲近自然、积极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玉龙雪山景区作为山地旅游的代表,汇集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等多种旅游类型为一体,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产业融合性强,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就业率和收入、促进消费、消除贫困效应显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吸引不少投资加入,旅游景区投资规模大幅增长,新的投资加入不断推动景区发展、当地经济的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就业的增加。我国山地地区普遍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交通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旅游业较低的准入门槛、显着的经济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了山地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投资发展山地旅游成为了带动一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已有的研究对景区投资的驱动效应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在已有的山地景区研究的基础上,以旅游景区投资为切入点,通过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补充和丰富山地景区研究中关于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内容,也为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后续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及方法参考;同时,为其他类似丽江玉龙雪山的山地景区提供案例借鉴,为山地景区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也为山地景区日后健康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1)首先对山地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2)对旅游景区、山地景区、投资、旅游投资和景区投资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凯恩斯投资理论等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机理和内外部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3)回顾和总结了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历程和投资经历,研究分析了景区投资和景区发展的相关性,以及景区目前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4)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2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显着性及DW检验,回归系数的显着性与解释变量共线性检验、残差检验等多种方法,对玉龙雪山景区从2010年-2019年的投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实证分析研究景区投资驱动效应;(5)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和建议。本文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通过对玉龙雪山景区2010年-2019年投资数据分析发现:玉龙雪山景区从2010年开始,外部投资额度逐年递增,在2017年外部投资规模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分析认为:玉龙雪山景区发展情况良好,景区持续良好的发展和知名度及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吸引到了更多的投资资金流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玉龙雪山未来的发展,标志着玉龙雪山景区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山地景区和热门投资候选地之一。2、分析总结了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变迁,从玉龙雪山景区发展的角度来看,景区一共经历了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起步阶段(1995年之前)、发展提升阶段(1995年-2003年)、成熟稳定阶段(2004年-2007年)、转型升级阶段(2008年-现在)。3、从内外两个方面分别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地景区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突发事件对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山地景区市场条件、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2)山地景区内部驱动因素包括:山地景区投资对景区监督管理的影响、声誉对于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山地景区自身条件对投资的影响;4、从内外两个方面分别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地景区外部驱动机理分别是:政府政策的驱动、稳定的政治环境驱动、资本市场的驱动、金融服务的驱动等;(2)山地景区内部驱动机理则分别是:山地旅游业发展内在的需求驱动、山地景区良好的社会效应驱动、投资旅游业高收益驱动、山地景区广阔的旅游市场驱动等。5、指出了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投资发展中的几个较为突出问题:(1)生态环保资金相对较为缺乏,影响未来景区发展;(2)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专业性人才较为缺乏;(3)门票收入为景区主要收入来源,游客消费链过短;(4)景区其他类型旅游产品发展不足;(5)旅游核心产品较为单一。6、对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主要结论有:(1)构建景区投资驱动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是由2个对景区投资情况进行衡量的解释变量指标和22个衡量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被解释变量指标构成;(2)验证了提出的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相关联的4个研究假设,分别是:假设1:山地景区投资能够促进山地景区成长和发展,对山地景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假设2: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收益获利情况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假设3: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周边社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假设4: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正向影响作用;(3)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5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模型假设的验证检验。结果表明:1)研究假设1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成长和发展方面来看,景区投资与景区成长和发展关系密切,景区投资的增加能够促进景区成长和发展,对景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的发展成长;2)研究假设2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收益增长方面来看,景区投资增长明显影响着景区收益获利的增加,景区投资增长对景区收益获利情况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增加驱动着景区收益获利的增长;3)研究假设3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周边社会发展方面来看,景区投资与周边社会发展关系紧密。景区投资增加对景区当地周边社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周边社会的发展;4)研究假设4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来看,景区投资增长影响着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景区投资的增加对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7、有效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可以:(1)拓展投资方式和渠道,优化投资结构;(2)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营造景区优质形象;(3)加大旅游产业融合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景区竞争力;(4)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助力景区发展;(5)加大环保投资,重视可持续发展;(6)加强投资监管监控,制定完善投资监管制度,合理高效利用投资资金;(7)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带动景区发展等。

陈映华[4](2021)在《基于农旅融合的菖蒲盖亚高山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在乡村景观资源中,草场在旅游、生产、生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作为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作为旅游业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在长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不合理畜牧、开垦等原因,导致草场逐步荒废、杂草入侵、石漠化等问题,造成草场生产力下降、景观破碎化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旅融合理论为指导,从景观、畜牧业生产两方面修复部分退化的草场景观提高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本文以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作为着手点,以实现草场景区农旅融合发展为最终目标。从退化草场生态修复提高草场农业畜牧生产价值、草场景观美学修复提高旅游观赏价值两个层面出发,结合景观美学、生态学、地理学及农旅融合发展相关理论等展开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实地调研和收集相关案例建设经验,对草场景观进行总体分析和全面梳理。明确草场景区修复设计的原则、目标,尝试性地提出草场景区修复设计策略,为后续类似案例提供思路和参考。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经过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分析得出草场景观类型划分、组成要素、美学特征和功能特征四个方面理论要点。通过不同草场类型划分,掌握草场景观的用途、地形特征、形态和构成要素为农旅融合修复设计提供切入点和研究方向;通过草场景观地形、植被、自然资源、动物、人文景观五个方面组成的要素研究,为后续景区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通过对草场景观的空间与视线变化、线条轮廓、色彩季相、肌理质感、放牧意境的美学特征分析,为挖掘草场景观美学价值提供依据;通过对草场景观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文旅功能分析,确定草场景观的修复原则和目标。(2)选取国内外具有参考意义的相关案例各两个,对其自然条件、景观格局、功能特征、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草场景观修复设计实践经验,并进行归纳总结。托斯卡纳地区坡度在5°-15°的草场在地形上最具交错起伏的美感;日本士幌新建草地的牧场景观最具有乡村气息;贵州乌蒙大草原的临崖草场融合了佛光云海景观,具有参考价值;武隆仙女山大草原的运动娱乐功能丰富,通过文艺演出等方式达到文化传播延续的目的。(3)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两条修复设计策略,四个修复设计目标和四个修复设计原则。分别是从恢复畜载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景观品质、拓展农旅功能四个层面明确修复设计目标。提出保护优先与分区分期建设、整体性、美观性与功能性结合、农旅融合四个原则。在草退化场修复设计策略中,通过草场生态保护区与适宜区划分、草场修复利用分区与整合、优化草场景观格局、不同地形地貌保护利用方式、优化视觉敏感区实现草场景观在农业生产层面的修复设计;在草场景区旅游设计策略中,通过分类建设、植物景观色彩强化、完善配景、融合自然景观资源和组织游线,从美学层面提升草场景观的美学观赏价值。(4)以农旅融合发展理论作为指导,详细分析该理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和实施方式。在农旅融合的内容方面又分资源、市场、技术、功能四个要点。综合考虑后,确定从草场资源、天象与物候景观资源等方面融合农业与旅游业发展;依托景区发展将项目地区及周边的农业产品市场拓宽为景区游客消费市场;将草场现有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拓展出文旅功能。此外,在农旅融合背景下,把提高当地村民收入水平和拓宽村民经济收入渠道纳入进景区建设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马琛琛[5](2020)在《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避暑旅游资源作为适宜避暑的生态环境为本底的稀缺旅游资源,已成为热门旅游开发目标。乌兰察布市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具有特色草原避暑优势,在北方避暑旅游资源中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可观。本文选取乌兰察布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气候舒适度、避暑旅游开发SWOT分析和避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发展前景良好。本文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乌兰察布市气候舒适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6月、7月和8月这几个全国各地都处于高温覆盖的月份,乌兰察布市的着衣指数分别为1.39、1.34和1.43,天气凉爽宜人,本地居民和游客适合穿春秋常用便服,乌兰察布市综合指数在5月至9月的这五个月中,其气候舒适度处于“舒适”或是“较舒适”的状态。因此,从舒适度上分析,乌兰察布市非常适合发展避暑旅游。从对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的SWOT分析看,在优势方面,凉爽的气候条件、特色草原美景以及厚重的人文历史都为乌兰察布市发展避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劣势方面,文化旅游活动虽然多,但是杂乱,精品项目很少,实质内容少。各种活动之间缺乏内在的深层次联系,品牌分散、创意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在机遇方面,避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旅游者旅游的目的不在以观光旅游为主,而向休闲度假转变,避暑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挑战方面,随着避暑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同时,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旅游产品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在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重视资源规划,轻市场规划;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产品缺乏创新,体验性不强;产业化程度低,消费结构单一等问题是制约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问题的剖析,从产品、市场和避暑旅游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提出了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开发的策略和建议。从产品开发方面看,应该加快建设避暑旅游度假区,对游客进行市场细分,加强避暑旅游产品的营销和宣传;从市场方面看,要充分利用高铁开通的契机增强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吸引力,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品牌建设,以及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促进产业融合。

蔡新良[6](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郭咏嘉[7](2020)在《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发生,用乡村吸引物来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怀旧需要的旅游活动。现阶段正是我国乡村旅游行业转型与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究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布局形成机制,对于整合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乡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释问题提出的背景、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总体框架。第二章侧重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等。第三章梳理归纳了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等。基于三生理论对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然后确立指标对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进行测算,最后得出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情况及冷热点布局。第四章选取200个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样本点,对样本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确定样本点时间尺度、类型归属和空间尺度选择依据的基础上,对于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总结出其数量历时性、类型历时性、空间重心特征和空间热点特征。最后引入空间尺度,用最临近距离、崔王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等指标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用地理学的视角表现出来;同时归纳总结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第五章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入相关指标,分析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的5项基础影响因子和4项助力影响因子。第六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切入点,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嵌入其中,构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利用网络舆情做参考,选取长春市奢爱良疏果蔬农场、红旗朝鲜族民俗村、缘山湖农业园三个实证案例,基于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检验,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深入剖析各种尺度乡村旅游地布局优化路径。第七章简要梳理主要结论,展望新时期乡村旅游地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以期对乡村旅游发展宏观政策制定和乡村旅游地理微观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在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客观分析时利用三生理论将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分为3大类、11亚类、43小类。进一步测算出吉林省乡村性指数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庸的特征,区域总体差异显着,局部差异不大,乡村性水平最高的地区属于汪清县,最弱的地区是乾安县,总体乡村性水平不高,乡村性指数平均值为0.25。(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演变规律。根据论文选取样本的分析,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分为4个阶段:1990年之前为原始阶段;2000-2008年为启蒙阶段;2009-2013年为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为爆发阶段。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变中1990年之前的原始阶段,涉及到的1个乡村旅游地属于乡村生态类;2000-2008年的启蒙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8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2个;2009-2013年的发展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有36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19个;2014年至今的爆发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25个,乡村生活类的20个,乡村生态类的67个。(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分析。(1)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呈带状集聚特征。(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中程度。辽源市和松原市乡村旅游地的集聚程度呈高度集中的状态,地理集中指数在吉林省各地市州中居于首位和第二位;其他7个市州的乡村旅游地都是分散状态。(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均衡程度。利用基尼系数对吉林省及其下辖8市1州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进行测定,最终得出辽源市的基尼系数属于尚且均衡状态,其余市州基尼系数均属于极高等级。(4)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进行测算发现,生产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通化市和白山市,生活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吉林市。(5)通过重心模型测算,得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重心演变轨迹经历了远离地理中心-靠近地理中心-远离地理中心的过程,且总体呈向南、向东趋势。(4)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影响因子分为基础影响因子和助力影响因子。基础影响因子按照单项指标得出乡村性指数较弱或者中等、低海拔、水系密度高、公路密度高、4A级以上旅游景区周边的条件更适合乡村旅游地的形成和发展,将影响因子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出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低+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高+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不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助力影响因子中得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当地旅游业情况调动起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引导规划三者共同影响才形成了吉林省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5)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行动者确认为:人类行动者包括社区居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商、专家学者;非人类行动者包括地理环境、扶持政策、主体产品、规划开发等共8项。将200个示范点的网络舆情作为基础考量,将各类型乡村旅游地中平均评论数最多的作为实证样本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出长春奢爱良疏果蔬农场、万宝镇红旗村朝鲜族民俗村、吉林省缘山湖农业园的演化机制。最后得出三个层次的优化路径:宏观层面从吉林省政府监管出发,引导市场介入,通过正式制度创新和市州政策差异化等方面优化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中观层面以长春市为例,首先以传统旅游产业为基础对其进行转型升级,确定中观尺度地域的客源地核心,进而选择扇形辐射,由近及远进行圈层布局。微观层面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首先环绕初始旅游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地进行布局支撑,注重当地精英对引导乡村旅游者消费模式的作用,同时布局方式向类型集中化转型。

谢宏[8](2020)在《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当前,休闲旅游正在成为我国人民日常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大理市作为全国着名旅游城市,该地区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云南省处于较高水平,在这样一个典型旅游城市,研究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其他城市的产业布局或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很有意义。论文以大理市的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情况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现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耦合协调理论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大理市市情、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2)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赋权。(3)选取大理市2009-2018年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度模型量化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4)根据评价结果对促进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对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1)通过文献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2)利用功效函数对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两个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发展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房地产业。(3)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两个产业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经历了由失调到良性协调过程的转换。(4)为促进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提出了5条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孙建华[9](2019)在《泰国新能源发展与中泰新能源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的世界正处在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当中。世界各国都在新能源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国际竞争也愈演愈烈,沙特和阿联酋等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的中东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的发展。在大国主导的世界新能源浪潮中,泰国是颗耀眼的新星。传统化石燃料的供需矛盾,优越的新能源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共同成就了今天泰国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泰国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泰国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国家之一,其不断扩大的市场、有利的政策支持和中国新能源领域的自身优势为中泰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首先通过对泰国新能源资源状况及其发展历程的论述揭示了其新能源的发展是以其长期的能源供需矛盾和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其次,通过对泰国新能源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的梳理,指出泰国政府历来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其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更广阔的国际合作。最后,通过对中泰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论述展现了两国在该领域广阔的合作前景。通过分析发现,泰国不仅在新能源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还有着有利的政策支持,在矿物燃料匮乏,能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其新能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国际合作已成为泰国政府促进其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也十分广阔。中国新能源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泰国市场的国际竞争中去,抓住机遇,不惧挑战。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中国企业的自身实力,扩大中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政治互信,也能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出贡献。

李梁栋[10](2019)在《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具有储量大、清洁、无污染、可利用形式多等优势,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太阳能的众多用途中,以光热利用最为成熟。然而目前市场上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普及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价位并不低,与天然气、电能等相比并没有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管理机构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应用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在环境和社会方面带来的潜在效益;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激励政策还不够完善,供应商、用户的积极性不高。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做了如下研究:(1)结合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状况,分析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的不同形式及各系统类型,提出应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分析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的综合效益,并建立了太阳能热利用效益分析模型。(2)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选取了十一个评价指标,构建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给出各指标的计算模型,建立了太阳能热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3)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建筑物安装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之后的综合效益进行定性评价,确定其效益等级,进一步印证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4)以西安地区为案例背景,对小区一住户应用分户式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确定分户式平板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真实应用效果。(5)采用“基于属性重要度和关联度的组合赋权法”,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各属性确定权重,确定用户在购买太阳能热水器时的最敏感属性。(6)以西安科技大学南院4号商住楼为背景,模拟了建筑室内的全年供暖能耗量,并对建筑安装太阳能供暖系统之后的能耗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出西安地区的太阳能供暖保证率,为建筑太阳能供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7)最后,从税收、补贴、强制规定三方面为政府推广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提出建议。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厘清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对太阳能热利用的推广和缓解目前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象旅游业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旅游业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旅游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山地成为景区建设的重要区域
        三、山地景区旅游发展亟需转型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三、玉龙雪山旅游发展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山地旅游
        二、山地景区
        三、旅游转型发展
        四、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系统协同论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旅游竞争优势论
第三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
        一、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二、山地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三、旅游消费主体与结构发生改变
        四、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五、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一、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历程
        二、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及启示
        一、国内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
        二、国外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
        三、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启示
    第四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梳理
        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主要方向
    第五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山地景区国际化转型主要内容
        二、山地景区高端化转型主要内容
        三、山地景区特色化转型主要内容
        四、山地景区智慧化转型主要内容
        五、山地景区立体化方向转型主要内容
第四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旅游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构建基本思路
    第二节 指标筛选与构建
        一、指标的筛选
        二、指标权重确立方法
        三、指标评价方法
        四、评价模型
第五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第一节 玉龙雪山景区概况
        一、景区概况
        二、景区转型发展概况
    第二节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二、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基于评价的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一、旅游转型发展SWOT分析
        二、基于评价和SWOT分析的转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
        一、旅游转型发展要素系统
        二、旅游转型发展外部空间
        三、旅游转型发展动力
        四、旅游转型支撑机制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
        一、旅游转型方式
        二、旅游转型提升措施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一轮)
    附录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二轮)
    附录3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4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游客问卷调查
    附录5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单项评价法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需求催热山地旅游
        1.1.2 旅游投资是推动景区发展的重要方式
        1.1.3 旅游景区投资是带动山地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1.2.2 国内文献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机理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旅游景区
        2.1.2 山地旅游
        2.1.3 山地景区
        2.1.4 投资
        2.1.5 旅游投资
        2.1.6 景区投资
    2.2 投资的分类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区域经济学理论
        2.3.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4 凯恩斯投资理论
    2.4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因素分析
        2.4.1 外部驱动因素
        2.4.2 内部驱动因素
    2.5 山地景区投资的驱动机理
        2.5.1 外部驱动机理
        2.5.2 内部驱动机理
第3章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与景区发展分析
    3.1 玉龙雪山景区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1995 年之前)
        3.1.2 发展提升阶段(1995 年-2003 年)
        3.1.3 成熟稳定阶段(2004 年-2007 年)
        3.1.4 升级阶段(2008 年-现在)
    3.2 玉龙雪山景区投资发展历程
    3.3 投资与景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3.3.1 投资带动景区效益提升
        3.3.2 景区投资增长与景区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3.3 景区投资的增长和景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
    3.4 玉龙雪山景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4.1 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与力度相对不足
        3.4.2 游客停留时间不长,消费链过短,主要收入来源单一
        3.4.3 景区除观光外的旅游产品不突出
        3.4.4 景区淡旺季明显
        3.4.5 高层次旅游专业性人才匮乏
第4章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
        4.1.1 景区投资对景区成长和经济的影响
        4.1.2 景区投资对景区周边社会发展的影响
        4.1.3 景区投资对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样本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3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4.3.1 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4.3.2 被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4.4 模型设计与构建
    4.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5.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回归统计分析及检验
        4.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5章 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
    5.1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景区投资渠道和方式相对单一
        5.1.2 投资偏重观光游,融合新业态项目投资较少
        5.1.3 高层次旅游人才缺乏,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5.1.4 投资监管不严,投资效率过低
    5.2 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
        5.2.1 拓展投资方式和渠道,优化投资结构
        5.2.2 增加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投资
        5.2.3 加大旅游产业融合投资,增加景区竞争力
        5.2.4 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助力景区发展
        5.2.5 加大环保投资,重视可持续发展
        5.2.6 加强投资监管监控,合理高效利用投资资金
        5.2.7 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投资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农旅融合的菖蒲盖亚高山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与理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亚高山草场类型、组成要素、功能及美学特征研究
    2.1 亚高山草场的类型
    2.2 亚高山草场景观要素解析
    2.3 草场景观的功能分析
    2.4 草场美学特征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借鉴
    3.1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草场
    3.2 日本士幌新建草场
    3.3 贵州乌蒙大草原
    3.4 重庆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农旅融合的退化草场景观修复设计策略研究
    4.1 草场景观修复设计目标
    4.2 草场景观修复设计原则
    4.3 基于农旅融合的退化草场景观修复设计策略
    4.4 基于农旅融合的草场景区(旅游)设计策略
    4.5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实践——酉阳菖蒲盖景区草场景观修复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现状分析
    5.3 景区总体规划
    5.4 景区分区设计
    5.5 景区配套基础设施规划
    5.6 基于农旅融合的菖蒲盖景区退化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践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二、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自然条件及发展现状
    (一)乌兰察布市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区位与行政区划
        2、地形与地貌
        3、水文条件
        4、气候条件
    (二)乌兰察布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三)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发展现状
        1、避暑旅游发展规模
        2、避暑旅游产品开发情况
        3、旅游法律及产业政策
三、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一)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要素分析
        1、气温与舒适度
        2、湿度与舒适度
        3、风速与舒适度
        4、日照与舒适度
    (二)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构建
        1、评价数据来源
        2、舒适度评价模型构建
    (三)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1、乌兰察布市温湿指数
        2、乌兰察布市风效指数
        3、乌兰察布市着衣指数
        4、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分析
四、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概述
    (二)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SWOT分析
        1、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的优势
        2、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的劣势
        3、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的机遇
        4、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的挑战
    (三)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避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
        2、避暑旅游市场开发方面的问题
五、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开发策略
    (一)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加快建设避暑旅游度假区,加速推动避暑旅游产品创新
        2、重视不同目标游客需求
        3、加强避暑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推广
    (二)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交通可达性助力旅游市场竞争力
        2、特色草原避暑强化品牌效应
        3、投资多元化形成旅游产业链
    (三)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
        2、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规范行业发展
        3、促进产业融合,提升避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7)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比较
        四、国内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旅游
        二、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地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体验经济理论
        二、支撑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三生空间与三生功能理论
        三、布局理论——核心边缘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三章 基于三生视角的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乡村性评价
    第一节 基本概况
        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三、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
        四、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
        五、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
        六、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
    第二节 三生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一、乡村生产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二、乡村生活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三、乡村生态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第三节 三生视角下市县域乡村性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与格局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选择
        二、计量方法与依据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历时性演化过程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基础数据
        二、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
        三、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化
        四、乡村旅游地距离城市中心点演化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分析
        一、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及重心演变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与扩散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一、水平时序呈渐次上升态势且增长趋势分为四个阶段
        二、空间分布呈东西分散中部集中格局且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三、不同功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异质性存在极差化分布
        四、空间形态上各市州属于“团状”、“带状”和“点状”并存的格局
        五、区域功能定位直接影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
        六、空间重心演变遵循先远离又靠近再远离地理中心的轨迹
第五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因子选取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因子选取原则
        二、乡村旅游地演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基础影响因子
        一、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乡村性指数的关系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水系河流的关系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公路密度的关系
        五、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关系
        六、基础影响因子组合定量评价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助力影响因子
        一、国家休假制度变革
        二、区域旅游经济总体情况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与规划
第六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与优化路径
    第一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渊源
        二、关键概念
    第二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构建
        一、行动者初选与发展目标确立
        二、角色转换与利益联盟
        三、网络构建
        四、异议
    第三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实证检验
        一、生产类乡村旅游地——长春奢爱良疏有机果蔬农场
        二、生活类乡村旅游地——万宝镇红旗朝鲜族民俗村
        三、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缘山湖农业园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一、优化原则与目标
        二、优化路径选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房地产业
        2.1.2 旅游业
    2.2 相关基础理论及方法
        2.2.1 耦合理论与耦合协调度模型
        2.2.2 熵值法
        2.2.3 协同理论
        2.2.4 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理市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相互影响关系
    3.1 大理市情概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3.1.2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概述
        3.1.3 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3.2 大理市房地产业发展概述
        3.2.1 大理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3.2.2 大理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3.2.3 大理市房地产业相关政策
    3.3 大理市旅游业发展概述
        3.3.1 大理市旅游业发展历程
        3.3.2 大理市旅游资源概述
        3.3.3 旅游配套设施及接待情况
    3.4 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相互影响关系
        3.4.1 房地产业对旅游业的影响关系
        3.4.2 旅游业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选择的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构建方法
        4.2.1 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
        4.3.1 指标体系的初选
        4.3.2 初级指标的筛选
        4.3.3 指标体系的修正
    4.4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原始数据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选择
        5.2.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3 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分析
        5.3.1 大理市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分析
        5.3.2 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5.4 促进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4.1 房地产业调控途径
        5.4.2 旅游业调控途径
        5.4.3 绿色发展途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9)泰国新能源发展与中泰新能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评析
    四、研究的主要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和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泰国的新能源及其发展历程
    第一节 泰国新能源资源禀赋
        一、太阳能
        二、风能
        三、生物质能
        四、水能
        五、地热和波浪能
    第二节 泰国新能源发展历程
        一、早期阶段
        二、战后恢复及工业化起步阶段
        三、石油危机阶段
        四、能源政策调整阶段
        五、新能源崛起阶段
第二章 泰国新能源发展政策及发展成效
    第一节 泰国新能源发展政策
        一、新能源法案类
        二、新能源规划类
    第二节 泰国新能源机构
        一、管理机构
        二、电力企业
    第三节 泰国新能源发展成效与问题
        一、泰国新能源发展成效
        二、泰国新能源发展问题
第三章 中泰新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泰新能源合作的现状
        一、新能源电力领域
        二、新能源汽车领域
    第二节 中泰新能源合作的前景
        一、中泰新能源合作的机遇
        二、中泰新能源合作的挑战
结论
附录
    附表1: 泰国南部各府县风能分布情况
    附表2: 截止2018年泰国主要新能源企业海外业务分部情况
    附表3: 截止2018年12月泰国各府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分布情况
    附图1: 泰国新能源电力并网装机容量地区分布状况
    附图2: 泰国新能源电力并网装机容量各府分布状况
    附图3: 泰国新能源电力并网装机容量(大型水电除外)各府分布状况
    附表4: 1986-2018年泰国各天然气田产量变化情况
    附表5: 1987-2018年泰国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情况
    附表6: 2009-2018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变化情况表
    附表7: 泰国居民和各类营利组织电费费率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激励政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基本类型及效益分析
    2.1 我国太阳能资源及其利用形式
        2.1.1 我国供热形式分析
        2.1.2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状况
        2.1.3 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形式
    2.2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类型
        2.2.1 太阳能集热器类型
        2.2.2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类型
        2.2.3 分户式平板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2.3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效益体系分析
        2.3.1 相关利益主体效益分析
        2.3.2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效益体系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
    3.1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3.1.1 评价指标的选用原则
        3.1.2 评价体系的构建
    3.2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效益分析
        3.2.1 经济效益评价
        3.2.2 环境效益评价
        3.2.3 社会效益评价
    3.3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确定
        3.3.1 AHP(层次分析法)初步确定权重
        3.3.2 综合效益评价计算模型
    3.4 综合效益模糊聚类评价
        3.4.1 构建评语集和隶属度矩阵
        3.4.2 模糊聚类综合评价
        3.4.3 评价结果分析
    3.5 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综合效益实例研究
        3.5.1 基本概况
        3.5.2 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3.5.3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及供暖系统的应用研究
    4.1 太阳能热水系统及供暖系统应用现状
    4.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属性敏感性分析
        4.2.1 确定产品属性相对重要性
        4.2.2 确定产品属性关联性
        4.2.3 基于属性重要性及关联性的组合赋权
        4.2.4 实例分析
    4.3 太阳能供暖的建筑能效分析
        4.3.1 基于BIM的能效分析
        4.3.2 项目概况及模型优化
        4.3.3 建筑太阳能供暖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激励政策研究
    5.1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税收政策分析
        5.1.1 当前税收政策
        5.1.2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税收政策建议
    5.2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补贴政策
        5.2.1 当前补贴政策
        5.2.2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补贴政策建议
    5.3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强制规定
        5.3.1 当前强制规定
        5.3.2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强制规定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四、气象旅游业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D]. 谈思.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D]. 张轶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农旅融合的菖蒲盖亚高山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践[D]. 陈映华. 西南大学, 2021(01)
  • [5]乌兰察布市避暑旅游开发研究[D]. 马琛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7]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D]. 郭咏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谢宏.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泰国新能源发展与中泰新能源合作研究[D]. 孙建华.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研究[D]. 李梁栋.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气象旅游大有可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