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意外死亡4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卿霞[1](2019)在《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8日于我院行腹膜透析的患者832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本院病案室收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的资料。统计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置管时间、转归情况、转归时间、转归原因、原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患者分组为:死亡组265例和在透组358例。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原发病、死亡原因等指标。结果:(1)纳入研究的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5%、87.3%、72.4%。(2)截至2019年6月18日,832例腹膜透析患者中有358例继续进行腹膜透析,265例患者死亡,57例患者进行肾移植,125例转为血液透析,9例患者拔管,18例患者失访率。(3)死亡组患者共有265例,在透组患者共有35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着大于在透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38±13.27 vs 58.04±14.68 p<0.05)。而中位透析时间,死亡组患者则明显短于在透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的原发病均包括十余种。死亡组患者首位原发病为糖尿病,其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其比例分别为30.57%、28.68%、24.15%。其余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发病分别为多囊肾、痛风以及肾病综合征,比例分别为5.28%、2.64%和1.89%。在透组患者的首位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高血压和糖尿病,其比例分别为51.40%、21.79%、12.01%。在透组中其余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发病分别为多囊肾、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痛风,比例分别为6.70%、3.07%、1.40%和1.96%。由原发病构成可发现,死亡组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而在透组的前三位原发病虽与死亡组病种相同,但比例不同,其顺序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和糖尿病。经卡方检验显示,死亡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占比低于在透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中糖尿病患者的占比高于在透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在透组的高血压占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根据原发病是否为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81例和非糖尿病组184例。糖尿病组患者的中位透析时间显着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65例腹膜透析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占首位的是心血管事件(25.66%),第二位是脑血管事件,占14.72%,第三位是肺部感染,占9.81%,第四位为腹膜炎占6.79%,全身衰竭、恶性肿瘤以及营养不良占比也较高,分别为6.42%、5.66%以及5.28%,其余比例较低的死亡原因有消化道出血、休克、呼吸衰竭、意外死亡、自杀等。根据生存时间将死亡组患者分为0-1年、1-3年、3-5年以及5年以上四组患者。四组患者的前两位死亡原因均为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事件。0-1年组和1-3年组患者的第三位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3-5年组和5年以上患者第三位死亡原因为腹膜炎。(6)68例腹膜透析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包括心衰46例、心肌梗死5例、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猝死15例,原发病构成以糖尿病最多。39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脑出血者32例,脑梗死者7例,原发病以高血压和糖尿病居多。26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原发病以糖尿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居多。18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腹膜炎死亡,原发病构成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首位,其次为高血压和糖尿病。18例腹膜炎死亡患者,共发生腹膜炎33次,发生次数1次-7次,27次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81.82%。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最多,为12次(36.36%),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共10次(30.30%),其余依次为混合感染和真菌,分别为3次(9.09%)和2次(6.06%)。17例腹膜透析患者因全身衰竭死亡,原发病构成以高血压为首位。15例腹膜透析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14例患者死于营养不良,原发病构成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糖尿病居多。(7)将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其中血红蛋白、血钙、白蛋白、铁蛋白、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血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龄、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血清铁蛋白升高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生存率1年、3年、5年分别为94.5%、87.3%、72.4%,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水平相当,但是老年患者比例高,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67.38±13.27)岁,在透患者的平均年龄(58.04±14.68)岁。(2)死亡患者最常见原发病是糖尿病肾病,占比30.57%,显着高于在透患者;死亡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期显着低于非糖尿病患者,提示糖尿病肾病行腹膜透析患者较其他原发病预后更差。(3)腹膜透析患者的死因心脑血管疾病为首位原因,其次是感染,其它因素包括全身衰竭、恶性肿瘤以及营养不良等,所以要提高腹透患者生存率,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并积极控制感染。(4)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铁蛋白可能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因素。
蒋佳伟[2](2019)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肾脏病(CKD)是由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的以代谢紊乱、肾脏分泌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表现为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并合并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治疗ESRD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探讨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对改善ESR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尤为重要。目的:探讨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SR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03月在宜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285例ESRD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分为发生组(n=137)和未发生组(n=148)。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血压、病因、文化程度、透析频率及方式、家庭收入、透析龄、并发症等信息。并分析2组在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血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透析频率及方式、透析龄等)、原发性疾病(主要有慢性肾小球肾炎(CGN)、高血压肾病(HTN)、糖尿病肾病(DN)、多囊肾(PKD)等)、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猝死等)、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生化、血常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磷、血钙、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等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上述因素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分析导致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录了 300例行MHD的患者,除去失访15人,共纳入2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MHD,其中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有137例(ESRD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发生2次及2次以上者,以首次为算),发病率为48.07%,未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者有148例。2 285例MHD患者原发性疾病主要有CGN 133例(46.67%),HTN 56例(19.65%),DN78 例(19.37%),PKD 3 例(1.05%),间质性肾病 6 例(2.11%),梗阻性肾病7例(2.46%),狼疮性肾炎2例(0.70%)。发生组中,CGN 39例(28.47%),HTN 39 例(28.47%),DN 37 例(38.69%),PKD 3 例(2.19%),间质性肾病 3例(2.19%)。未发生组中,CGN94 例(63.51%),HTN 17 例(11.48%),DN25例(16.89%),间质性肾病3例(2.03%),梗阻性肾病7例(4.73%),狼疮性肾炎2例(1.35%)。发生组以DN为主,而未发生组以CGN为主,2组CGN、HTN、DN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生组137例患者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构成为:充血性心力衰竭27例(19.71%),缺血性心脏病45例(32.85%),恶性心律失常5例(3.65%),脑血管意外 37 例(27.01%),猝死 23 例(15.65%)。4通过对比2组行MHD的ESRD患者基本信息可见,2组患者在年龄、收缩压、透析龄、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差异显着(P<0.05),而2组在性别、舒张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医疗保险情况、就业情况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5对比2组行MHD的ESRD患者实验室指标可见,2组在Scr、血磷、hs-CRP、TG水平方面有差异显着(P<0.05),而2组在Hb、ALB、BUN、血钙、HDL-C、LDL-C、iPTH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6影响ESRD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B=0.423,P=0.031,95%CI 为 1.058-3.056)、透析龄≥12 个月(B=0.849,P=0.013,95%CI为1.227-3.792)、发生动脉粥样硬化(B=0.584,P=0.038,95%CI为 1.129-4.021)、高血压(B=0.231,P=0.027,95%CI为 1.342-9.247)、DN(B=0.359,P=0.041,95%CI为 1.187-8.271)、hs-CRP 升高(B=0.832,P=0.004,95%CI为 1.116-3.894)、高血磷(B=0.910,P=0.007,95%CI为 1.538-10563)、TG 升高(B=0.497,P=0.012,95%CI为1.079-5.572)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可合并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其中年龄≥50岁、透析龄≥12个月、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DN、hs-CRP升高、高血磷、TG升高是导致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肖涛[3](2014)在《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为卫生行政部门对脑血管意外的卫生资源和费用投入,临床科室制定治疗方针、控制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康复指导、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8~2013年所有脑血管意外住院患者病案首页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信息等,分析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非参数的秩和检验,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脑血管意外住院患者8826例,其中男性5348人,女性3478人。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101岁,中位数为63岁。70.3%的病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意外,29.7%诊断为出血性脑血管意外,其中23.6%诊断为脑出血,6.1%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研究对象的治愈率为3%,病死率为0.8%,多数为好转93.7%,未愈率为2.6%。其中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治愈率为1.7%,好转率为96.8%,未愈率为1.2%,病死率为0.3%;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治愈率为6.0%,好转率为86.3%,未愈率为5.9%,病死率为1.9%。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全部脑血管意外病人而言,未实施过手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住院时间长,则转归较好;对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而言,未实施过手术、住院时间长、住院次数少的病人转归较好;对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而言,未实施过手术、住院时间长的病人转归较好。结论:1.脑血管意外的治愈率为3%,病死率为0.8%,多数为好转93.7%,未愈率为2.6%。2.对全部脑血管意外病人而言,未实施过手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住院时间长,则转归较好;对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而言,未实施过手术、住院时间长、住院次数少的病人转归较好;对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而言,未实施过手术、住院时间长的病人转归较好。
李永乐[4](2009)在《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定性总结针刺康复疗法在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针刺康复方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经文献检索及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45项,涉及针刺方案38种。45项研究除一项属高质量研究外,其余均为低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康复方案有16种;Barthel指数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有16种;比较了FMA评分的10种方案经Meta-分析全部既具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方案有6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只有头针1。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均未能进行漏斗图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针刺1、针刺腰骶腧穴、颞三针分别为恢复期组(1组)、后遗症期组(2组)、恢复及后遗症期混合组(3组)的首选方案。在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5;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推拿1;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张力平衡针刺法。FMA评分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6;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认知康复训练;后遗症期组纳入文献未见相关研究的报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纳入的文献全部属于恢复期组,推荐方案为针刺+中药2。改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方面,头针1是其有效方案。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有待于日后更多研究的补充纳入及分析,以期进一步的研究。
李可建[5](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冯烈,杨晶,罗璐,李洁璠[6](1996)在《糖尿病脑血管意外4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48例临床分析冯烈,杨晶,罗璐,李洁[(暨南大学医学附属医院内科,510630广州)关键词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病例分析中图分类号:R587.1脑血管意外至今仍是糖尿病人致死的重要原因[1]。现将我院1983—1993年间,48例糖尿病...
江渔,李舜华,黄风[7](1974)在《心肌梗塞72例临床报告——附24例尸解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心肌梗塞为冠心病中较严重的临床类型。一般发病急、死亡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关于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至今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认真总结经验”,本文分析了我院内科1958年6月至1973年8月15年间,经临床及心电确诊为心肌梗塞患者72例(急性51例、陈旧21例,未经心电证实者不包
程丽婷[8](2021)在《黔北地区某三甲医院ICU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描述201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危重孕产妇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便针对主要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加强管理和及早实施干预措施,降低危重孕产妇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入ICU 916例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我国人口政策变化实施时间为界点,将孕产妇分为两组,A组:2010年01月01日至2015年12月31日,B组:2016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分别比较二孩政策前后危重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变化情况。通过对916例危重孕产妇的住院病历数据进行收集,包括年龄、分娩孕周、孕次、产次、产检情况、分娩方式、胎数、子宫切除、单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出血量、出血原因、输血量、入ICU诊断、入ICU主要原因、ICU住院天数、主要救治措施、死亡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整理。结果:1、研究期间,本院入ICU共有916例危重孕产妇。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为47岁,平均年龄29.6±6.1岁。平均孕周36.0±6.7周,ICU平均住院时间4.23±2.34天,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588(64.19%,588/916),入院前接受定期产检272例(26.69%,272/916),未定期产检607例(66.27%,607/916),未产检30例(3.28%,30/916),主要是在产后入ICU(99.24%,909/916),最常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83.84%,768/916),113例行子宫切除术(12.34%,113/916),56例行介入治疗(6.11%,56/916),30例行子宫缝合(3.28%,30/916),子宫动脉结扎(2.95%,29/916)、宫腔填塞(2.51%,23/916)、腹主动脉球囊阻断(1.86%,17/916)以及髂动脉结扎(0.55%,5/916)等技术应用于产后出血的危重孕产妇救治。死产37例(4.04%,37/916),引产流产86例(9.39%,86/916),2、危重孕产妇主要以产科因素转入ICU。其中774例危重孕产妇因产科因素入ICU,473例因非产科因素入ICU。其中妊娠期高血压301例、产后出血258例、妊娠合并心脏病224例。3、二孩政策实施后危重孕产妇年龄增加,ICU住院时间延长,机械通气的比例增加,子宫切除比例更高,妊娠高血压、疤痕子宫比例更高。4、妊娠结局:48名孕产妇死亡(5.24%,48/916)。另外,有13名孕产妇因家庭因素要求签字离院。22名危重孕产妇经积极治疗好转后,要求返当地医院治疗,883例孕产妇救治成功。结论:危重孕产妇入住ICU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以及妊娠合并心脏相关疾病;危重孕产妇死亡原因前三顺位依次为产后出血并DIC、心脏病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妊高症合并脑血管意外,危重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产后出血;MDT的团队合作,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李桂阳[9](2021)在《建立早发型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严重影响母胎安全的全球性疾病;根据PE患者起病时间是否超过34周,PE可分为早发型(Early onset preeclampsia,EOPE)和晚发型(Late onset preeclampsia,LOPE)。与LOPE相比,EOPE患者表现出了更多的母体和胎儿不良结局。EOPE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终止妊娠;但过早分娩可能增加围产儿并发症风险与医疗负担;若继续期待治疗,可给予胎儿宫内发育时间,但EOPE患者病情进展,可增加母亲围产期不良结局风险;如何评估EOPE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终止妊娠时机以保证母胎最大获益一直是围产工作者的棘手问题。同时,国内目前少有针对EO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EO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创建产前风险评估的列线图(Nomogram)模型,旨在为EOPE患者的病情评估、围产工作者的临床判断提供客观量化的参考工具。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7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并分娩的299例EOPE患者临床信息;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产次等)、本次妊娠合并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EOPE母亲不良妊娠结局主要包括:子痫、脑血管意外、胎盘早剥、心力衰竭、HELLP综合征、肝功能损伤、产后出血、急性肾损伤、视网膜剥离、肺水肿、DIC、孕产妇死亡。根据入院时间将EOPE患者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建模组共214例患者,为2018年1月-2019年7月住院治疗并分娩EOPE患者;验证组为2019年8月-2020年7月的85例EOPE患者。比较2组EOPE患者的临床信息,并统计EOPE患者发生的不良妊娠结局。通过在建模组中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回归逻辑分析,以确立与EOPE患者母亲不良妊娠结局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据此应用R软件创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测该模型对于EOPE患者不良预后的区分能力;并通过验证组数据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9例EOP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者为69例(23.1%),建模组54例,验证组15例,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生胎盘早剥者共30例(10%),排在所有不良妊娠结局的首位;其次为心力衰竭15例(5%),HELLP综合征14例(4.7%),肝功能损伤8例(2.7%),产后出血4例(1.3%),急性肾损伤4例(1.3%),视网膜剥离2例(0.7%),肺水肿1例(0.3%),DIC1例(0.3%);无患者死亡,亦未有子痫、脑血管意外者。其中9例患者有多个不良结局指标。通过对建模EO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进行单因素回归逻辑分析,发现15个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相关的潜在风险因素(p<0.15),分别是:分娩前住院时间、辅助生殖技术、慢性高血压、上腹痛、胸闷憋喘、水肿、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肌酐、D-二聚体、异位心律、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回归逻辑分析,共得出5个关于EO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高危预测因素(p<0.05);分别为:胸闷憋喘症状、慢性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D-二聚体升高。据此应用R软件创建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在验证组中,所得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63。提示该模型对EOPE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结论1.EOPE患者具有较高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胎盘早剥、心力衰竭、HELLP综合征是EOPE孕产妇常见并发症。2.胸闷憋喘症状、慢性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D-二聚体升高是EO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建立了 EO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产前风险评估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所选用指标简单易得,临床医生可更加客观量化的评估EOPE患者病情,对选择合适终止妊娠时机、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卢棉[10](2021)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对比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HD)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影响,旨在为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231例尿毒症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对比观察对象非计划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包括:一般情况、原发病、透析方式、检验指标、临床因素等。结果:(1)一般情况:性别:共纳入231例透析患者,男性患者152例(65.80%),女性患者79例(34.20%)。本研究中,男性的HD患者再入院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两组再入院患者平均年龄48.01±13.46岁,纳入研究的PD患者平均透析年龄(44.93±12.98岁)偏小于HD组患者(49.98±13.4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中年组再入院透析患者较多,约占总研究病例的50.22%。体重、血压:初入院透析前,两组患者的血压、体重无明显差异,HD组及PD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透析性高血压。HD组经透析治疗后,体重较前下降,而血压无明显改变。而PD组患者透析后,体重较初入院透析前增长,收缩压则较前下降。(2)原发病:231例再入院的尿毒症透析患者原发病病因主要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118例(51.08%),其次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38例(16.45%),高血压肾病24例(10.38%),痛风性肾病13例(5.63%)。(3)透析方式:纳入的231例患者中,HD组患者141例(61.04%),PD组患者90例(38.96%),HD组患者再次入院时间间隔较PD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多在90天以上再入院,约占总研究病例的72.34%。(4)检验指标:经透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血清磷浓度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均较初次透析前下降,而胱抑素-C(cystatin-C,Cys-C)、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清钙浓度、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均较初次透析前上升。HD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较前提升,血清钾浓度平均水平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D组治疗后易出现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5)临床因素:纳入研究的141例HD患者中,总体再入院原因主要为感染(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通路异常、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等。纳入研究的90例PD患者中,总体再入院原因主要为感染(肺部感染、PD相关性腹膜炎)、水肿等。HD组感染、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D组,而HD组通路异常的发生率较PD组高。结论:(1)性别、年龄是影响透析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之一。(2)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通路异常是HD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而肺部感染、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PD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二、脑血管意外死亡4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意外死亡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相关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
2. 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 |
3.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基本特征比较 |
4.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的原发病构成 |
5.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构成 |
6. 腹膜透析不同死亡原因患者的特征分析 |
7. 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 |
2. 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膜透析的应用现状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6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索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因素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2.4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病例的社会人口学构成 |
3.2 病例类型与住院特征 |
3.3 研究对象的临床转归 |
3.4 脑血管意外病人临床转归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5 脑血管意外病人临床转归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疾病类型构成及住院特征 |
4.2 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转归 |
4.3 脑血管意外病人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探讨 |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 中风病名沿革 |
1.2 中风病因病机溯源 |
2 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理论探讨 |
2.1 源流探析 |
2.2 理论基础 |
2.3 针刺康复疗法的特点 |
2.4 研究现状 |
3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3.1 循证医学概念及意义 |
3.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4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1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必要性 |
4.2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可行性 |
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
1.2 文献选择标准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
1.5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
1.6 文献信息收集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1.8 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
2.2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各组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2.6 敏感性分析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的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1.2 安全性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2 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
2.1 纳入研究质量较低 |
2.2 发表性偏倚 |
2.3 临床异质性 |
2.4 部分研究未查及原文献 |
2.5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 |
3 后续研究 |
3.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3.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3.3 将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研究紧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8)黔北地区某三甲医院ICU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病例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010至2020 年危重孕产妇基本特征 |
2.2 2010至2020 孕产妇入ICU严重合并症 |
2.3 2010至2020 年入住ICU危重孕产妇合并基础疾病情况 |
2.4 2010 年至2020 年危重孕产妇入ICU的主要操作 |
2.5 2010至2020 年入住ICU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分析 |
2.6 危重孕产妇的死亡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产科联合ICU救治危重孕产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建立早发型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脑血管意外死亡4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吴卿霞. 苏州大学, 2019(02)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D]. 蒋佳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3]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研究[D]. 肖涛. 中南大学, 2014(03)
- [4]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D]. 李永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糖尿病脑血管意外48例临床分析[J]. 冯烈,杨晶,罗璐,李洁璠.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6(02)
- [7]心肌梗塞72例临床报告——附24例尸解病理分析[J]. 江渔,李舜华,黄风. 吉林医药, 1974(03)
- [8]黔北地区某三甲医院ICU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分析[D]. 程丽婷.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9]建立早发型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研究[D]. 李桂阳. 山东大学, 2021(12)
- [10]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D]. 卢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