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半导体传感器的多点温度仪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驰[1](2020)在《融合微波和声波的粮食水分和温度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水分和温度是粮食仓储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将它们控制在适当范围是保证储粮安全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粮食水分检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实现就仓在线检测。虽然有如红外法、谐振腔微扰法、电容法等方法可以实现在线检测,但它们感知区域有限,检测结果对于储粮水分缺乏代表性。微波透射法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可以适用于大范围粮食的水分检测,但是检测结果受粮食体密度和温度影响较大。当前储粮温度检测中大量采用的传感器会严重干扰微波信号,这制约了微波透射法在储粮水分检测领域的应用,因此在粮仓中微波透射法需要与一种非侵入式测温方法配合使用。声波测温法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测温方法,因其具有较好的穿透性使它适合与微波透射法结合应用于储粮检测领域。本文为融合微波和声波检测技术实现储粮水分和温度的检测,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第一,研究粮食复介电常数测量方法。本文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终端开路的同轴复介电常数探头应用于粮食测量领域时的设计约束,研究结果显示探头感知区域半径需达到粮食颗粒长度的2.5倍以上,而且在1~5 GHz频率范围探头感知区域半径近似随着内导体半径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适用于颗粒长度小于10 mm小麦的复介电常数测量探头,并且在考虑样品槽对电磁场影响的情况下,采用模式匹配法建立探头端面反射系数的解析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实现模型正问题求解(由被测小麦复介电常数计算探头端面反射系数),利用窄带扫频法和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实现模型逆问题求解(由探头端面反射系数计算被测小麦复介电常数)。第二,建立粮食水分、温度、体密度与复介电常数的关系模型。通过测量12组湿基水分在1.1%~25.4%范围的硬白冬小麦样品在15~35℃、1~5 GHz的复介电常数,分析频率、水分和温度对复介电常数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1~5 GHz范围,小麦介电常数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小麦损耗因子随频率的变化与水分相关,当湿基水分小于7.9%时损耗因子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而当湿基水分大于等于7.9%时损耗因子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频率固定时,小麦介电常数随湿基水分的增大而增大,损耗因子随着湿基水分增大呈现先缓慢增大再快速增大最后慢速增大的趋势。小麦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都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增大程度随频率增大而减小,随湿基水分的增大而增大。在此基础上,将小麦看作干物质、结合水、游离水和空气的混合物建立小麦的复介电常数模型(R2>0.99),并且温度对模型的影响可以采用一组线性函数修正。此外,通过解耦模型可以分别得到小麦湿基水分模型(R2>0.99)和小麦体密度模型(R2>0.97)。第三,建立粮食水分、温度、体密度与粮食中声速的关系模型。通过测量12组湿基水分在1.1%~25.4%范围的硬白冬小麦在低、中、高三种体密度下和15~25℃下的声速,发现500~1500 Hz声速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变化趋势可以用二次曲线拟合。对于同频率的声波,声速随着湿基水分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特性,这种趋势也可以用二次曲线拟合。对于确定水分的小麦,声速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体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描述小麦中声速与湿基水分、温度和体密度关系的模型(R2>0.97)。此外,考虑到小麦水分是通过影响小麦堆中的孔隙尺寸进而影响声速,本文利用等效流体JCA(Johnson-Champoux-Allard)模型和粒子群算法实现小麦堆中平均孔隙尺寸的估计,并且研究发现平均孔隙尺寸随着水分的增加呈现先缓慢减小后增大的现象。第四,提出融合微波和声波的粮食水分、温度和体密度检测技术。为解决粮堆水分、温度、体密度对多种电子传感器存在交互影响问题,本文采用微波和声波透射法相结合的检测方法,通过测量粮食的复介电常数和粮食中的声速,并结合复介电常数模型和粮食中声速模型实现水分、温度和体密度的计算。在此基础上,设计搭建实验装置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测量实验装置未装入粮食时(空气作为填充介质)微波信号的时延和衰减以及声波信号时延实现实验装置的校准。在考虑仓储小麦常见的湿基水分范围下,采用湿基水分范围:11.8%~17.2%、温度范围:25~35℃、体密度范围:737~790 mg/cm3的12组样品作为实验对象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湿基水分测量绝对误差小于0.7%、温度测量绝对误差小于0.9℃、体密度测量绝对误差小于10mg/cm3。
樊荣[2](2015)在《矿用激光检测甲烷相关参数控制与补偿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煤矿安全问题楚困扰煤矿生产的重要问题,而瓦斯灾害是煤矿的首要灾害,激光气体检测技术与其它成熟的气体检测技术相比>如传统的载体催化、热导、半导体气敏,红外测量技术具有以下明显优势:传感器使用寿命长、不需校准、光信号可远距离传输、具有本质安全和抗电磁干扰的能力、灵敏度高且测量范围大等。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激光气体传感的原理,分类、激光光源的结构以及检测方法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煤矿实际应用中激光甲烷传感器也暴露出温度、压强等环境因素对测量影响较大的问题,制约了激光甲烷传感器现场应用。本文在分析温度、压强对传感器测量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针对激光器温度控制理论及方法,传感器温度、压强补偿理论及方法两个方向开展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进一步提高了激光器温度控制精度;解决了温度突变对激光器温度控制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气体温度、压强补偿精度;解决了多点检测系统中温度、压强补偿问题。通过对气体光谱特性关系中的甲烷吸收谱线和激光波长的关系进行深入地研究,寻找影响吸光度和甲烷浓度线性度的原因,发现造成激光测量误差的主要诱因为环境温度和压强,并分析比较激光在传输吸收过程中的谐波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构建基于朗伯-比耳定律的激光气体吸收光谱技术的激光传感器系统结构,并给出该激光气体检测系统各模块测试的方法及仿真:根据仿真平台设计了谐波信号检测硬件、软件。分析激光气体检测技术谐波检测方法,给出实现气体浓度的测量方案。通过甲烷浓度检测分析,发现DFB激光器输出的波长对激光器温度比较敏感,并给出波长漂移引起的吸收变化规律。通过引入参考气室,提出并实现了光强值A、光波长λ的间接测量方法。在对DFB激光器半导体制冷器(TEC)温度控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改进拉子群优化模糊温度控制算法,该算法将光强值A、光波长λ与激光器内部控制温度T之间非线性关系特性作为控制目标,并进行实验验证。随着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传感技术的发展,基于该技术的矿用甲烷传感器成为当前煤矿瓦斯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煤矿应用环境的复杂性,传感器测量精度受环境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段插值和重心插值的自适应融合的迭代补偿算法,该方法首先取标定温度下浓度的值,计算传感器测量温度影响率,然后求出重心拉格朗日插值的不同温度下的插值函数,在此基础上再对被测浓度甲烷值进行分段插值得到新补偿温度影响率,由该新的补偿温度影响率得到补偿后的甲烷值,依此实现自适应的迭代对激光吸收光谱气体测试数据进行补偿;同样,对压强的补偿采用相同的自适应迭代算法对激光吸收光谱气体测试数据进行补偿。对温度、压强补偿算法进行了大量相关实验验证,在高瓦斯情况下,相对测量误差减小到±1%,在低浓度瓦斯情况下,绝对测量误差减小到±0.01%CH4;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补偿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减小了传感器甲烷浓度测量的误差,为激光甲烷传感器在煤矿现场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在实验测试及分析矿用激光甲烷传感器特性的基础上,针对激光传感器在高低温箱温度突变状态下,传感器内部的激光器周界温度出现扰动导致显示值无法跟踪气体浓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专家系统的随机逼近的激光传感器的温度补偿的方法。首先根据分析实验测试数据推导出测量甲烷浓度与温度影响的关系式,然后根据测试的随机温度建立了专家规则,并设计制作出传感器补偿部分电路,最后对温度补偿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随机变化下减少了测试数据的波动,使补偿后测试时间和测量精度都有较大的改善。在讨论、分析利用激光实现多点检测气体浓度的检测性能的基础上,给出根据工况条件选择多点检测气体浓度的方法;针对实验测试甲烷浓度误差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提出改进Bayes多点测试甲烷浓度数据融合估计的算法,该方法同时考虑环境温度和甲烷浓度变化,给出改进的Bayes融合的极大后验概率估计定理及其最优估值算式,不仅对定理进行了证明,还给出实例验证。最后对采用上述算法研制的激光甲烷传感器进行了实验室性能评估测试,各技术指标数据相较其他原理传感器优势明显。简要介绍了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及实验平台上进行的实验,最后进行了激光甲烷传感器的现场应用实验。研制的煤矿GJG100J激光甲烷传感器和GJG1OOJ(B)型激光甲烷传感器通过煤矿现场工业试验再次验证了激光气体检测技术的优势,产品已投入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瓦斯抽法系统中。在松藻矿务局渝阳矿,连续运行了近2个月。在运行期间,GJG1OOJ(B)管道激光甲烷传感器的测数据曲线与人工测试数据基本一致,传感器工作稳定,其线性和测量精度都保持不变。
王欢[3](2014)在《基于单片机控制技术的远程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度检测与控制是生产过程中最普遍的需求,而且也是过程管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微机控制技术、应用传感器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实时控制、温度检测、数字传输和信息存储等,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能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某生产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生产过程管控的实际需求,研究设计了一套多通道远程温度巡回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温度巡回监控系统以PC机与STC89C52RC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作为采集单元,集成液晶显示、时钟模块和声光报警系统构成下位机;多个下位机通过RS-485总线构成网络进行数据传输。PC机负责控制下位机各点的数据巡回收集,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判断整理后,以实时曲线显示并存储在PC机的硬盘上。并能够利用GSM无线信息发布技术,按照生产过程管控的需求随时发布信息。本文完成工作主要概括如下:1.确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系统功能描述、关键技术描述、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总体结构设计和功能描述。2.多点温度采集硬件电路设计。包括主控电路设计、DS18B20采集电路、1302时钟电路、液晶显示电路、通信及报警电路设计。3.软件系统设计。下位机各个模块程序设计、上位机的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及存储。4.通信模块设计。串口通信设计、GSM网络协议模型、短信模块传输原理、无线传输的设计。本系统是将单片机、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采用了温度传感器多点采集和GSM无线信息发布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可以快速搭建、进行实际监测的系统。经过实际运行后,该系统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强抗干扰性、实时性、低功耗等特点。
孔凡伟[4](2013)在《基于WSN的氯气环境多参数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有毒有害气体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针对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人结合实际生产需要,研究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氯气安全监测系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设计了基于WSN的氯气环境多参数监测系统。本文以SimpliciTI小型自组织网络为无线通信核心架构,硬件上以MSP430F149超低功耗处理器和CC1101射频芯片为开发平台构建整个监测系统。针对氯气发生安全问题时泄漏程度的未知性,研究了不同危险程度下的监测方案,分别设计了用于低浓度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和用于高浓度检测的半导体检测传感器的变送电路,与通信模块、电量管理模块、处理器模块、显示及报警模块共同构成传感器节点设备。并通过软件方式完成了对温湿度模块采集到的信息的温度补偿。在IAR环境下开发底层驱动程序,完成了星状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利用同步休眠机制优化了通信协议,完成系统的低功耗设计,在CVI平台上开发友好交互的人机界面。对设计完成的样品开展性能指标测试以及高低温、高低湿、振动跌落等环境实验。整个平台以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低功耗设计为核心,模块化设计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了应用需求。
熊涛[5](2012)在《基于FPGA的高速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硬件电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传感器是一种新型传感器,其具有很多常规传感器难以比拟的优良特性。近年来,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传感检测技术蓬勃发展,由于其电气绝缘、抗电磁干扰、耐酸碱腐蚀、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煤矿、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建筑物结构健康监测、复杂机械系统动态监测等领域。各种实用化的光纤光栅传感解调系统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对解调精度、解调频率等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极大的促进了国内外关于光纤光栅传感解调技术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出现基于不同解决方案的光纤光栅传感解调的相关产品。这些产品,或解调频率低,或结构复杂,或价格昂贵,从而极大的阻碍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普及。相比较而言,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硬件系统能充分利用FPGA的高速、高定制性、结构简单等优点,实现光纤光栅的低成本高速解调。本文分析了光纤光栅传感的基本原理与解调方法,研究了基于光纤法布里-珀罗(Fabry-Perot, F-P)滤波解调法的光纤光栅解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根据解调系统的工业需求、接口以及扩展性要求等提出了采用嵌入式采集平台+PC机架构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系统指标设计了基于FPGA的高速光纤光栅解调仪的嵌入式硬件平台。该平台分为FPGA系统模块、光学器件驱动模块、信号调理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四个部分。在分述各个系统模块的硬件设计方案之后,提出各个硬件电路的调试、测试方法,并结合上位机软件进行系统整体测试。在进行系统相对精度测试、温度特性测试、光强衰减测试以及振动信号测试之后,结合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特性并参考国外相关产品分析测试数据,从而从解调精度、分辨率、温度特性、动态范围以及解调频率等方面论证基于FPGA的高速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硬件设计的可行性。最后,本文对该硬件设计工作进行总结,指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分析其中之不足,为下一步工作作出展望。
田环宇[6](2011)在《基于振弦式传感器的压力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型土木工程的安全监测中,压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其检测方法一直备受重视。通过对各种结构所受压力的实时检测,对于保障其健康、降低事故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振弦传感器具有输出信号稳定、易检测等诸多优点,本文选用振弦式传感器,设计了一套电路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测量精度较高的压力检测系统。本文首先对常用的压力传感器进行了比较,阐述了选用振弦传感器的依据,分析了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总结了振弦传感器压力检测中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重点对传感器的激振方式进行了研究和优化,采用了反馈式的激振新方法,设计了合理的信号处理电路。本系统采用分布式采集方式,由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组成,每一个数据采集系统可挂接多路传感器,能实现多点检测,选用了真正能独立工作的片上系统C8051F340单片机为处理器,设计了激振电路、测频电路、显示电路、串口通信接口等硬件电路。同时,本文也设计了完整的下位机软件,使硬件能正常的实现其检测功能。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C语言编写,结构清晰,容易移植,方便维护和升级。最后,针对电子电路系统中存在的干扰问题,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上均进行了抗干扰设计,保证系统能正常地运行。通过一个多月的调试,本系统各个部分能正常的工作,测试结果表明,其测量精度有一定提高,运行较为稳定。此系统体积小,成本低,接口通用,适用于大多数振弦传感器,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于洋[7](2010)在《低频FBG振动传感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Bragg光栅(FBG)振动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良好的低频探测性能、易于成阵复用等优点,已经成为FBG传感新的应用研究领域。为实现对低频振动信号的高性能探测,本文对FBG振动传感器及其解调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三种不同结构的低频FBG振动传感器。首先通过对FBG传感技术基础理论的分析和FBG振动传感器设计方法的探讨,设计了金属桶封装单柱体芯轴式、聚氨酯封装的单柱体芯轴式和双柱体对称推挽芯轴式三种传感器结构,并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为实现振动传感信号的精确解调,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基于非平衡Michelson干涉仪PGC相位解调技术的FBG振动传感解调系统,并对解调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该解调系统工作稳定,本底噪声小于-90dB,波长偏移量最小可测3.8×10 ?3pm,动态应变量的最小可测达到3.2nε。为提高解调系统稳定性和低频解调能力,实现对双光栅结构传感器的解调功能,本文在干涉法解调方案基础上构建了Michelson干涉仪双FBG解调系统,通过双路匹配解调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本底噪声, 200Hz以下系统本底噪声降低约10dB。最后对研制的三种不同结构的传感器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金属桶封装单柱体芯轴式FBG振动传感器结构简单,固有频率为388Hz,适用于200Hz以下的低频振动传感,加速度灵敏度为80pm/g;聚氨酯封装的单柱体芯轴式FBG振动传感器灵敏度高,低频探测性能好,其固有频率约为155Hz,适用于100Hz以下的低频振动传感,加速度灵敏度为450pm/g;双柱体对称推挽芯轴式FBG振动传感器具有温度自补偿功能,高灵敏度和良好的低频探测性能,稳定性高,方向性好,结构简单,方便扩展到三维等优点,本征频率为210Hz,灵敏度约为450pm/g。
邓妹纯[8](2010)在《变压器站净油再生机理研究和净油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滤油技术的研究与及国内对变压器(工业)油的过滤发展与过滤现状,阐述了工业油过滤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基于PLC控制的全自动在线带电滤油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案。深入研究了变压器油污染的原因、污染物的成分、污染物在油中的存在方式及对油品与设备的影响。详细分析真空法、离心法、吸附法对水分、颗粒、气体的过滤原理及市场上常用过滤变压器油的产品,归纳总结了其优缺点。同时对水分提取——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测量原理、颗粒物提取——光阻法在线颗粒计数原理、故障气体的提取——光声光谱技术及油压、油温、流量、与液面高度等特征量的提取与数据采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电路设计。最后设计了基于PLC控制的全自动带电在线净油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整体框架与具体工作流程,并对系统的硬件配置进行了选型设计。基于模块化理念对PLC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阐述。文章为后续工作——系统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整体框架。
汪雨冰[9](2008)在《多路便携式脉象仪》文中认为脉象携带有丰富的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在中医四诊中,脉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就传统中医诊断而言,对脉的诊断是获取病人健康状况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传统中医脉诊是靠手指来获取脉搏信息的,过于依赖医生的主观评价,缺乏客观的定量标准,影响了其精度与可行性。便携式脉象仪正是力图通过仪器观察脉象来建立起客观的诊断标准,从而解决这个问题。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单片机以其体积小、功能强、功耗低的特点在仪器中应用广泛,本文本着实用、可靠、安全、简洁及经济等原则,设计开发了采用MSP430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的一种多路便携式脉象仪。在该系统中,对从脉象传感器获取的脉象信号进行了调理,确保所获取的脉象信号质量及幅度;并利用MSP430F149为系统核心,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各种监控功能;另外扩展了FRAM数据缓存和大容量的FLASH存储器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利用单片机内部的RS232接口实现数据与PC机的通信,并扩展了USB通讯。该便携式脉象仪还带有液晶显示,既可显示中文菜单,同时配合按键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本论文所采用的硬件系统具有携带方便、功耗低、存储容量大、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适于医疗保健等领域的脉象信号的采集与存储。
徐强[10](2008)在《吸毒者脉象信号识别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的组成部分,也是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但是,脉诊的定性化和主观性大大影响了其精度与可行性,成为中医脉诊应用、发展和交流中的制约因素。因此,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对我国脉诊学的继承和开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脉象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为背景,对脉象信号的分析和识别做了研究和探讨。首先,介绍了脉象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本文的信号采集程序是用VB编制的,VB在图形用户界面开发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本论文着重对小波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探讨了其物理意义,在利用小波包变换分析脉象信号时,通过提取不同的特征参数来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小波包分析理论应用于脉象信号的处理和分析中,用它来提取海洛因吸毒者脉象信号的异常信息,并得出区分吸毒者和正常人的初步判断依据.对15例正常人和15例海洛因吸毒者的脉象信号进行3层小波包变换后,用如下三个识别方法进行区分:(1)提取出每例信号的尺度谱和该信号的总能量,发现吸毒者脉象信号在特定尺度与时间区域内的尺度谱之和(即尺度-小波能量)和该信号总能量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该方法各有1例吸毒者和正常人被误判.(2),提取第3层尺度下的小波包系数,求出均值作为特征参数.该方法有2例吸毒者被判为正常人及1例正常人被判为吸毒者。同时,新增的7例正常人的脉象信号运用在上面两个方法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论文还对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突出了BP神经网络的算法探讨和分析。在对脉象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对37例脉象信号样本(15例海洛因吸毒者和22例正常人脉象信号)进行模式分类,结果把15例吸毒者的脉象信号全部识别出来,没有一个误判。
二、采用半导体传感器的多点温度仪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半导体传感器的多点温度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微波和声波的粮食水分和温度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粮食水分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粮食温度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粮食复介电常数测量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复介电常数测量方法概述 |
2.3 终端开路的同轴探头测量复介电常数原理 |
2.3.1 同轴线传播TEM模式理论 |
2.3.2 终端开路的同轴反射法原理 |
2.4 终端开路的同轴探头设计约束 |
2.4.1 终端开路的同轴探头结构介绍 |
2.4.2 TEM波单模传输约束 |
2.4.3 50欧姆阻抗匹配约束 |
2.4.4 感知区域半径约束 |
2.4.5 内外导体半径对感知区域半径的影响 |
2.4.6 法兰盘半径约束 |
2.5 探头尺寸参数选取及仿真分析 |
2.5.1 探头结构尺寸参数选取 |
2.5.2 探头电磁场仿真分析 |
2.5.3 考虑样品槽影响的电磁场仿真分析 |
2.6 同轴端面反射系数模型 |
2.6.1 同轴端面反射系数解析模型 |
2.6.2 同轴端面反射系数模型参数选择 |
2.7 同轴端面反射系数模型求解方法 |
2.7.1 模型的正问题求解方法及性能 |
2.7.2 模型的逆问题求解方法及性能 |
2.8 复介电常数探头性能测试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粮食复介电常数、水分和体密度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粮食复介电常数测量 |
3.2.1 小麦样品水分调质 |
3.2.2 粮食复介电常数变温测量装置及测量步骤 |
3.2.3 小麦复介电常数测量结果及分析 |
3.3 粮食复介电常数、水分和体密度建模 |
3.3.1 粮食中的水分种类概述 |
3.3.2 根据水分分段的小麦复介电常数模型及性能分析 |
3.3.3 小麦水分和体密度模型及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粮食水分、温度和体密度对声速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粮食中声波传播常数测量方法 |
4.2.1 声波在粮食中传播理论概述 |
4.2.2 传统声学阻抗管检测原理 |
4.2.3 粮食中声波传播常数测量装置 |
4.2.4 传递函数测量方法 |
4.2.5 拾音器校准方法 |
4.2.6 粮食中声波传播常数测量步骤 |
4.3 小麦中声波传播常数测量及小麦中声速模型建立 |
4.3.1 小麦中声波传播常数测量过程 |
4.3.2 频率、水分对小麦中声速和衰减系数的影响 |
4.3.3 温度对小麦中声速的影响 |
4.3.4 体密度对小麦中声速的影响 |
4.4 小麦水分对粮食平均孔隙尺寸的影响 |
4.4.1 粮食的等效流体JCA模型 |
4.4.2 基于JCA模型和粒子群算法的粮食平均孔隙尺寸估计方法 |
4.4.3 仿真分析粒子群算法估计JCA模型参数性能 |
4.4.4 流阻率测量及小麦水分对流阻率的影响 |
4.4.5 孔隙率测量及小麦水分对孔隙率的影响 |
4.4.6 小麦平均孔隙尺寸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合微波和声波的粮食多参数检测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融合微波和声波的粮食多参数检测原理 |
5.2.1 基于微波和声波透射法的粮食复介电常数和声速测量原理 |
5.2.2 粮食水分、温度和体密度计算方法 |
5.3 实验验证 |
5.3.1 实验装置 |
5.3.2 声波时延估计 |
5.3.3 微波衰减及时延测量 |
5.3.4 实验设备校准 |
5.3.5 实验样品及模型标定 |
5.3.6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矿用激光检测甲烷相关参数控制与补偿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甲烷气体检测技术简介及优缺点对比 |
1.3 激光气体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激光气体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甲烷吸收光谱理论及激光气体检测系统设计 |
2.1 甲烷吸收光谱理论 |
2.1.1 分子吸收光谱构成 |
2.1.2 球形陀螺结构分子 |
2.1.3 分子的吸收谱线线型 |
2.1.4 甲烷分子吸收谱线 |
2.2 光谱吸收定律分析 |
2.3 谐波检测理论推导及检测方法 |
2.3.1 谐波理论推导 |
2.3.2 谐波检测方法及噪声分析 |
2.4 激光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及仿真 |
2.5 谐波信号检测硬件设计及数据测试 |
2.5.1 激光器驱动电路与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
2.5.2 激光甲烷吸收信号的FPGA谐波信号输出 |
2.6 本章小结 |
3 激光器温度控制算法及谐波信号检测设计 |
3.1 甲烷浓度检测算法分析及扰动因素参数分析 |
3.2 波长、光强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
3.2.1 光纤法布里-百罗干涉原理直接测量波长法 |
3.2.2 甲烷参考气室特征参数检测算法 |
3.3 基于粒子群的激光器温度模糊控制算法 |
3.3.1 激光半导体制冷器温度控制思路 |
3.3.2 粒子群模糊控制算法及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4 温度、气压对测量的影响分析及补偿方法 |
4.1 环境因素对甲烷检测的影响 |
4.2 甲烷吸收光谱的温度特性分析 |
4.2.1 温度对甲烷吸收谱线宽度的影响 |
4.2.2 温度对甲烷吸收线强度的影响 |
4.2.3 激光甲烷传感器的温度特性 |
4.3 基于分段和重心插值的自适应迭代温度补偿技术 |
4.3.1 分段线性插值 |
4.3.2 重心拉格朗日插值 |
4.3.3 自适应迭代算法思路 |
4.4 自适应迭代算法描述及其实验验证 |
4.4.1 自适应迭代算法步骤 |
4.4.2验证实验 |
4.5 激光甲烷传感器气体压强补偿技术 |
4.5.1 气体压强对甲烷吸收谱线的影响 |
4.5.2 激光甲烷传感器的压强特性 |
4.5.3 自适应迭代的压强补偿算法及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专家系统随机逼近的激光器温度突变控制方法 |
5.1 激光器环境影响分析 |
5.2 环境温度变化的测试实验及分析 |
5.2.1 激光器温度控制的实验测试 |
5.2.2 激光器温度跟踪规律 |
5.2.3 激光器温度变化对甲烷浓度检测的影响 |
5.3 激光器温度补偿模型建立 |
5.4 激光器温度补偿硬件 |
5.5 基于专家系统随机逼近的温度补偿算法 |
5.5.1 随机过程的局部线性插补 |
5.5.2 不同初始温度的局部线性插补 |
5.5.3 补偿算法验证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甲烷气体的多点检测复用及其贝叶斯融合算法 |
6.1 问题提出 |
6.1.1 多点检测复用技术 |
6.1.2 多点检测补偿问题 |
6.2 基于参数估计的多传感器数据算法描述 |
6.2.1 Bayes算法描述 |
6.2.2 关联测点的选择 |
6.2.3 多数据融合算法 |
6.3 基于Bayes理论的多点测试甲烷浓度补偿方法步骤 |
6.4 基于Bayes理论的多点测试甲烷浓度融合算法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7 激光甲烷传感器实验测试及现场应用 |
7.1 激光甲烷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
7.2 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简介 |
7.2.1 KJ90NB煤矿监控系统试验平台 |
7.2.2 煤矿监控系统的试验研究及测试 |
7.3 激光甲烷传感器现场应用及测试 |
7.3.1 GJG100J激光甲烷传感器推广及试验 |
7.3.2 GJG100J(B)型煤矿管道用高浓度激光甲烷传感器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成果 |
(3)基于单片机控制技术的远程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 |
1.2.2 温度测量系统的发展 |
1.3 远程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关键技术 |
1.3.1 温度传感器选型原则 |
1.3.2 远距离数据传输方式实现 |
1.3.3 数据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结构组织安排 |
2 远程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功能描述 |
2.2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
2.2.1 核心控制模块功能描述及关键技术 |
2.2.2 信号传输模块功能描述及关键技术 |
2.2.3 升压模块功能描述及关键技术 |
2.2.4 硬件系统集成方法 |
2.3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
2.3.1 下位机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及功能 |
2.3.2 上位机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及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3 远程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3.1 主控电路设计 |
3.2 DS18B20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3.2.1 DS18B20介绍与测温原理 |
3.2.2 DS18B20温度采集电路 |
3.3 DS1302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
3.4 1602A现场温度显示电路设计 |
3.5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
3.6 RS485电路设计 |
3.7 GSM MODEM使用设计与实现 |
3.7.1 GSM技术介绍 |
3.7.2 GSM MODEM线路模型设计 |
3.7.3 SMS原理 |
3.8 本章小结 |
4 远程多点温度巡回检测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下位机软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1.1 软件系统模块结构及功能描述 |
4.1.2 DS18B20采集模块设计与编程 |
4.1.3 DS1302时钟模块设计与编程 |
4.1.4 1602A显示模块设计与编程 |
4.2 上位机软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2.1 软件系统模块结构及功能描述 |
4.2.2 数据采集时序控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2.3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与编程 |
4.2.4 数据保存和奇异点剔除模块设计与编程 |
4.3 远程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3.1 上下位机串口通信软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3.2 GSM通过PC发送软件模块设计与编程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应用测试 |
5.1 系统的实际应用试验 |
5.2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5.3 系统可靠性分析论证 |
5.3.1 系统可靠性指标 |
5.3.2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手段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4)基于WSN的氯气环境多参数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现状及特点 |
1.2.1 WSN简介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特点 |
1.3 氯气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实现 |
2.1 系统设计要求及功能 |
2.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2.2.1 布局结构 |
2.2.2 传感器节点设计 |
2.2.3 中心接入点设计 |
2.3 系统组网设计方案 |
2.3.1 SimpliciTI协议 |
2.3.2 SimpliciTI协议的帧结构 |
2.3.3 SimpliciTI应用程序接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传感器模块设计 |
3.1.1 半导体型氯气传感器模块选型 |
3.1.2 电化学型氯气传感器模块设计 |
3.1.3 高低浓度传感器模块切换电路 |
3.1.4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选择及接口电路 |
3.2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3.2.1 微处理器芯片选型 |
3.2.2 无线收发芯片的选型 |
3.2.3 CC1101与MSP430F149接口电路 |
3.3 电量管理模块设计 |
3.3.1 充放电及电源选择电路 |
3.3.2 系统模块供电设计 |
3.3.3 电池电量监测电路 |
3.4 其他接口电路设计 |
3.4.1 显示电路 |
3.4.2 复位及报警电路 |
3.4.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结构概述 |
4.2 无线通信协议实现及其优化设计 |
4.2.1 小型自组织网络协议 |
4.2.2 协议的优化设计 |
4.3 感器节点设计 |
4.3.1 浓度及温湿度采集子程序设计 |
4.3.2 液晶显示及报警子程序设计 |
4.4 中心接入点设计 |
4.4.1 AP整体软件设计 |
4.4.2 串行通信协议设计 |
4.5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节点的技术参数标定及测试 |
5.1.1 温度补偿 |
5.1.2 技术指标测试及分析 |
5.1.3 环境指标测试 |
5.2 系统整体测试分析 |
5.3 系统耗电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FPGA的高速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硬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高速光纤光栅解调系统原理 |
2.1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
2.2 光纤光栅传感的基本原理 |
2.3 光纤光栅解调的基本方法 |
2.4 基于FPGA的高速光纤光栅解调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光纤光栅解调系统方案设计 |
3.1 本系统的功能 |
3.2 本系统的架构 |
3.3 本系统的规划 |
3.3.1 硬件需求分析 |
3.3.2 硬件模块规划 |
3.3.3 PC机应用程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光纤光栅解调仪硬件设计 |
4.1 FPGA系统模块设计 |
4.1.1 FPGA系统内核电源电路 |
4.1.2 FPGA系统调试接口、时钟及复位电路 |
4.1.3 FPGA系统存储器扩展 |
4.1.4 FPGA系统多路AD接口 |
4.1.5 FPGA系统DA输出扩展 |
4.1.6 FPGA系统通讯接口 |
4.2 光学器件驱动模块设计 |
4.2.1 半导体光放大器恒流驱动电路 |
4.2.2 半导体光放大器高精度恒温电路 |
4.2.3 光纤F-P滤波器驱动电路 |
4.2.4 梳状滤波器恒温电路 |
4.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4.3.1 光电转换电路 |
4.3.2 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 |
4.3.3 低通滤波电路 |
4.3.4 对数放大电路 |
4.3.5 信号偏置电路 |
4.4 电源模块设计 |
4.4.1 数字电路供电电源 |
4.4.2 模拟电路供电电源 |
4.4.3 光学器件驱动电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光纤光栅解调仪测试 |
5.1 硬件模块测试 |
5.1.1 电源测试 |
5.1.2 FPGA最小系统测试 |
5.1.3 AD采样及DA输出测试 |
5.1.4 LAN、USB、UART接口测试 |
5.1.5 半导体光放大器恒温及驱动测试 |
5.1.6 信号调理电路测试 |
5.2 系统整体测试 |
5.2.1 相对精度测试 |
5.2.2 温度特性测试 |
5.2.3 光强衰减测试 |
5.2.4 振动信号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6)基于振弦式传感器的压力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压力检测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振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1 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
2.2 压力传感器的选取 |
2.3 振弦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1 振弦传感器测量压力的理论依据 |
2.3.2 振弦传感器的类型 |
2.4 影响振弦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力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实现的功能 |
3.2 系统的结构 |
3.3 系统通信组网方式 |
3.3.1 RS-485通信 |
3.3.2 CAN总线 |
3.3.3 无线数据传输 |
3.3.4 光纤通信 |
3.3.5 不同通信方式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微控制器单元的设计 |
4.1.1 CPU的选取 |
4.1.2 最小系统设计 |
4.2 激振模块设计 |
4.2.1 振弦传感器激振方式 |
4.2.2 本文激振方式 |
4.3 测振模块设计 |
4.3.1 滤波电路的设计 |
4.3.2 放大电路和信号调理电路 |
4.3.3 测频模块的设计 |
4.4 显示模块设计 |
4.5 通信模块设计 |
4.6 通道选择模块设计 |
4.7 电源模块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5.1.1 初始化程序 |
5.1.2 激振模块程序设计 |
5.1.3 测振模块程序设计 |
5.1.4 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5.1.5 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抗干扰设计和结果分析 |
6.1 干扰的来源 |
6.2 抗干扰措施 |
6.2.1 硬件抗干扰措施 |
6.2.2 软件抗干扰措施 |
6.3 结果分析 |
6.3.1 各部分模块调试情况 |
6.3.2 结果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低频FBG振动传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FBG 振动传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典型FBG 振动传感器探头结构设计原理 |
1.3.1 嵌入式结构 |
1.3.2 双挠性梁式结构 |
1.3.3 悬(臂)梁式结构 |
1.3.4 芯轴式结构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BG 振动传感器探头设计 |
2.1 FBG 振动传感系统基础理论 |
2.1.1 FBG 的基本传感原理 |
2.1.2 FBG 振动传感器设计方法 |
2.2 金属桶封装单柱体芯轴式FBG 振动传感器探头设计 |
2.2.1 传感器结构设计 |
2.2.2 传感特性理论分析 |
2.2.3 传感器结构参数设定 |
2.3 聚氨酯封装芯轴式FBG 加速度振动传感器探头设计 |
2.3.1 传感器结构设计 |
2.3.2 传感特性理论和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BG 振动传感解调系统设计和实验研究 |
3.1 FBG 传感系统常用的解调技术概述 |
3.1.1 滤波法 |
3.1.2 干涉法 |
3.1.3 可调谐光源法 |
3.1.4 匹配光栅解调法 |
3.2 FBG 传感解调技术比较与解调方案选择 |
3.3 FBG 低频振动传感解调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
3.3.1 基于非平衡Michelson 干涉仪PGC 调制解调技术解调系统原理 |
3.3.2 相位产生载波法原理 |
3.3.3 干涉仪制作与臂差精确测量研究 |
3.3.4 解调系统搭建及性能测量 |
3.4 双光栅解调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BG 振动传感器实验研究 |
4.1 金属桶封装单柱体芯轴式传感器制作及性能测试 |
4.1.1 传感器制作及FBG 基本特性测试 |
4.1.2 传感器加速度传感性能测试 |
4.2 聚氨酯封装单柱体芯轴式传感器性能测试 |
4.2.1 聚氨酯封装部件温度特性实验 |
4.2.2 聚氨酯封装FBG 反射谱特性研究 |
4.2.3 传感器性能测试 |
4.3 聚氨酯封装双柱体对称推挽芯轴式传感器性能测试 |
4.3.1 双光栅解调系统性能测试 |
4.3.2 对称推挽式传感器加速度灵敏度频率响应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变压器站净油再生机理研究和净油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变压器(工业)油的过滤发展与现状 |
1.1.1 国内过滤技术的研究 |
1.1.2 国外过滤器的研究 |
1.2 变压器(工业)油过滤的意义 |
1.3 全自动在线滤油方案的提出 |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净油再生系统的机理研究 |
2.1 变压器油的主要作用和要求 |
2.1.1 主要作用 |
2.1.2 对变压油的要求 |
2.2 工业油的污染原因 |
2.3 工业油污染成分分析 |
2.3.1 水分污染 |
2.3.2 颗粒污染 |
2.3.3 气体污染 |
2.3.4 老化产物污染 |
2.3.5 微生物污染 |
2.4 滤油原理 |
2.4.1 水分滤除原理 |
2.4.2 颗粒滤除原理 |
2.4.3 气体滤除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净油再生系统的特征指标量提取与数据采集技术 |
3.1 特征量提取 |
3.1.1 水分特征量的提取 |
3.1.2 颗粒特征量的提取 |
3.1.3 气体特征量的提取 |
3.2 数据采集技术 |
3.2.1 油压采集 |
3.2.2 温度采集 |
3.2.3 流量采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LC控制的净油再生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4.1 全自动智能在线净油系统整体设计思路与设计理念 |
4.1.1 全自动智能在线净油系统方框图 |
4.1.2 全自动智能在线净油流程 |
4.2 硬件的选型与配置 |
4.2.1 滤油机的选型 |
4.2.2 储油罐的选型 |
4.2.3 电子控制阀的选型 |
4.2.4 传感器的选型 |
4.3 PLC全自动在线智能控制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多路便携式脉象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引言 |
1.1 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
1.2 脉象仪研究的概况 |
1.3 脉象仪的系统设计 |
1.4 脉象仪的总体设计要求 |
1.5 工作原理 |
1.6 基于 MSP430F149 的便携式脉象仪设计 |
第二章、六路脉象信号的采集 |
2.1 脉象信号的描述 |
2.2 脉象信号的提取 |
2.3 脉象信号的放大 |
2.4 模拟滤波电路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脉象信号的处理 |
3.1 芯片选择 |
3.2 MSP430 系列单片机 |
3.3 A/D 转换 |
3.4 MSP430F149 的供电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脉象信号结果的存储与显示 |
4.1 外部脉象数据存储器-1 兆位3V 供电的闪速可编程可电擦除的16 位存储器AT29LV1024 |
4.2 USB 数据通信 |
4.3 液晶显示 |
4.4 键盘电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吸毒者脉象信号识别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脉象信号分析 |
1.2.1 脉象分析系统的历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
1.2.2 脉象分析识别方法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
1.3 小波分析和BP 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工作 |
2 小波分析基本理论及小波包变换的应用 |
2.1 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1 连续小波变换 |
2.1.2 离散小波变换 |
2.2 小波母函数的选择 |
2.3 小波包的基本原理 |
2.3.1 小波包的概念 |
2.3.2 小波包的性质 |
2.3.3 小波包的空间结构 |
2.3.4 小波包算法 |
2.3.5 小波包变换的尺度谱和尺度-小波能量谱 |
2.3.6 信号小波包分析的一般步骤 |
3 脉象信号的提取及数据采集 |
3.1 脉象采集系统的流程 |
3.1.1 脉象图的判别方法 |
3.1.2 脉象采集界面的设计及流程 |
3.2 分析吸毒者脉象信号的意义 |
3.3 应用小波包变换的特征参数提取方法一 |
3.4 软件编制一 |
3.5 应用小波包变换的特征参数提取方法二 |
3.6 软件编制二 |
3.7 两种方法综合分析 |
3.8 小论 |
4 BP 神经网络的相关知识 |
4.1 BP 神经网络内容 |
4.2 BP 网络结构 |
4.3 BP 神经网络基本算法的导出 |
4.3.1 性能函数 |
4.3.2 偏导数的链法则 |
4.3.3 灵敏度的反向传播 |
4.4 BP 神经网络的相关算法 |
4.4.1 基本的BP 算法 |
4.4.2 Levenberg-Marquardt BP 算法 |
5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脉象模式识别研究 |
5.1 脉象信号的神经网络分类识别 |
5.2 对脉象信号的特征向量进行BP 分类识别 |
5.3 软件的编制 |
5.4 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四、采用半导体传感器的多点温度仪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微波和声波的粮食水分和温度检测技术研究[D]. 张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2]矿用激光检测甲烷相关参数控制与补偿算法研究[D]. 樊荣.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1)
- [3]基于单片机控制技术的远程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D]. 王欢.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4]基于WSN的氯气环境多参数监测系统设计[D]. 孔凡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06)
- [5]基于FPGA的高速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硬件电路设计[D]. 熊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 [6]基于振弦式传感器的压力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田环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7]低频FBG振动传感系统研究[D]. 于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 [8]变压器站净油再生机理研究和净油方案设计[D]. 邓妹纯.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3)
- [9]多路便携式脉象仪[D]. 汪雨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10]吸毒者脉象信号识别方法的研究[D]. 徐强. 重庆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