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实验一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实验一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姬志敏[1](2021)在《西部地区中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雪艳[2](2021)在《高中生电学实验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孔祥梅[3](2021)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一类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这一概念发源于东方的语言思维,现在国际上统一公认的直译是Information一词。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基于技术的教学模式或数字化/信息化学习模式。钟志贤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十类。本研究选择其中一类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做应用研究。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以小组的学习形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化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具体计划的过程,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设计,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平台,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为: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了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初中物理电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设计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与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在目标、资源和教学设计三个角度上的结合,把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密切联系起来。再者,制定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环节以及评价,并进行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随后将教学设计案例做了同行评价,以检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最后,进行了研究的总结,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物理课程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作了展望。本研究探索了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下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电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评价表明: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教学素材。

陈谋[4](2021)在《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与测试》文中指出随着超声成像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类超声换能器探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传统的压电超声传感器,由于制作工艺的局限性,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而基于MEMS技术制作的新型超声换能器则具备传统压电传感器所不具有的优势,有望在超声探头市场取代传统的压电传感器。目前基于MEMS技术制作的新型超声换能器主要有CMUT换能器以及PMUT换能器,相较于PMUT换能器,CMUT换能器具有宽频带、高灵敏度、低声阻抗特性等优势。实验室将制备的CMUT器件通过特定排列制作成CMUT环阵,将CMUT环阵作为超声探头,对其声收发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CMUT环阵的前端电路进行设计,利用前端电路结合CMUT环阵进行透射实验、反射实验以及一发多收实验,验证前端电路与CMUT环阵的性能。通过调研CMUT器件及前端电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CMUT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等效电路模型进行概述,从理论上对CMUT器件直流电压设置、交流电压设置以及两者的供电配合进行分析,对实验制备与测试的CMUT环阵的参数进行测试,为电路设计及实验提供参考。本文着重介绍了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与实验测试,通过器件测试,得到CMUT环阵的阻抗、带宽等多项参数,结合CMUT环阵工作原理,设计基于FPGA的脉冲发射电路、基于跨阻放大电路的接收电路,实现CMUT环阵的驱动,回波信号的检测,同时,收发电路利用DAC芯片内自带的T/R隔离开关,实现脉冲信号的隔离,这也是收发一体电路设计的关键。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32通道收发电路的功能和一致性进行测试,再利用收发电路驱动CMUT环阵,检测回波信号,分别进行透射实验、反射实验与一发多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收发电路可以实现既定功能,且32通道收发电路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收发电路可以驱动CMUT环阵,检测CMUT环阵回波信号;验证了CMUT环阵发射的超声信号在水中具有良好的透射能力、反射能力,证明了收发电路与CMUT环阵在超声成像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段怀玺[5](2021)在《初中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

王锦荣[6](2021)在《压缩光源中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善测量精度的发展。从由脚、手和步数定义长度单位到用游标卡尺、显微镜和激光测距仪等方法来定义,测量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精密测量不仅演示了物理理论,而且有助于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相对位移的测量已经达到了亚波长级,被应用到了纳米科学、医学科学等等。然而,与量子力学测量方法相比,经典测量方法无法突破标准量子极限。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非经典光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包括压缩光和纠缠光,其能够突破标准量子极限,已经广泛应用于引力波探测、量子雷达、量子成像和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目前,实验室产生压缩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四波混频、非线性晶体参量下转换和光动力学相互作用。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非线性晶体参量下转换已经成为产生压缩光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被众多的实验小组所研究。压缩光的指标主要包括压缩度、压缩带宽、稳定性。高的压缩度能够提高量子精密测量的灵敏度和量子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保真度。不同频段的压缩光应用的领域不同,低频段的压缩光主要应用于引力波探测中,从干涉仪的暗端口注入来提高测量的灵敏度;MHz频段的压缩光主要应用在量子雷达、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在量子雷达中提高测量的动态范围,在量子信息处理中增加信道的容量。高的稳定性能够保证实现长时间的测量。因此,制备长时间稳定的宽带高压缩度压缩态光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压缩度要求系统具有尽量低的损耗和位相抖动。通过合理设计光学参量振荡腔、选择高质量的光学镜片以及采用相位补偿等在光学上已经尽可能地实现了低的损耗和位相抖动,但是在电学上位相锁定引入的位相抖动和测量系统产生的电学损耗成为了压缩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其中的关键是位相锁定反馈环路中第一级共振型光电探测器和测量系统中平衡零拍探测器的设计。本论文主要围绕共振型光电探测器和平衡零拍探测器展开研究。首先,通过优化锁定环路中共振型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在保证稳定锁定时实现了几乎无损耗提取误差信号;其次,设计了一款低噪声、高信噪比和高共模抑制比的平衡零拍探测器,用于低频段压缩态的测量,高信噪比使得测量引入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最后,研制了一款噪声测量支路和位相锁定支路相互独立的平衡零拍探测器,该探测器能够同时将压缩光探测引入的损耗和位相锁定中位相抖动降低到最低,将该探测器应用到1550nm压缩光测量中,实现了长时间稳定的高压缩度压缩态光场输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制了一款腔长和位相锁定环路中提取误差信号的高性能共振型光电探测器。通过研究压缩光制备过程中光学腔长和位相锁定探测信号的特点,在已有的共振型探测器基础上,优化了共振型探测器的Q值,将Q值从100提高到了320.83,最低可探测光功率达到了-70 d Bm,误差信号信噪比提高了15 d B。当测量光功率为10μW的15d B明亮压缩光时,可直接测量的压缩度提高了6.3%。该探测器能够大大改善锁定的精度和长期稳定性。2、研制了一款用于低频段明亮压缩态光场测量的高性能探测系统。通过分析低频段明亮压缩态光场的特性,在交流支路输入端安装电容,防止直流光电流进入交流支路中,避免交流支路饱和。在直流支路中加一个开关,当开关打开时,用于校准光束,验证光束是否完全被光电管所探测,同时保证两个光电管产生的光电流相等;当开关关闭时,将直流支路与交流支路分离,避免直流支路对交流支路引入的不利影响。通过该设计,交流支路的电子学噪声降低到-125d Bm,在1k Hz-100k Hz范围内,输入光功率为8m W时信噪比达到48d B,共模抑制比达到59d B以上。3、研究了现有平衡零拍探测器不能同时实现压缩光和本地光0位相锁定和压缩光测量的机制。这是因为现有平衡零拍探测器的带宽有限,无法解调高频的调制信息。虽然将其带宽增加到百MHz能实现位相锁定,但是由于运算放大器增益带宽积的限制,带宽增加将导致信噪比降低,在压缩光测量中会引入较大的损耗。因此,为了解决该矛盾,提出从光电二极管的偏置电阻上提取位相锁定的误差信号,通过原理分析和实验验证,该探测器能够同时实现两束光的位相锁定和压缩光的噪声探测。4、搭建了一套1550nm的压缩态光源,通过优化整个系统的锁定回路和探测系统,将损耗和位相抖动尽可能降到最低。利用研制的低频平衡零拍探测器,在5.2k Hz处测量到了8.76d B的真空压缩光。利用具有独立噪声探测和位相锁定的平衡零拍探测器,在10MHz处,实现了1h测量时间内10.3±0.2d B明亮压缩态光场的稳定输出。创新性的工作包括:A.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优化了共振型探测器的Q值,将其从100提高到了320.83,最低可探测光功率达到了-70 d Bm,误差信号信噪比提高了15d B。当测量光功率为10μW的15d B明亮压缩光时,可直接测量的压缩度提高了6.3%。该探测器能够大大改善锁定的精度和长期稳定性。B.通过改进电路结构,研制了一款适用于低频段明亮压缩态光场测量的平衡零拍探测器,交流支路的电子学噪声降低到-125d Bm,在1k Hz-100k Hz范围内输入光功率为8m W时信噪比达到48d B,共模抑制比达到了59d B以上。受限于激光器低频段较高的噪声,目前无法制备低频段的明亮压缩态光场,将该探测器用于测量1550nm真空压缩态光场,在5.2k Hz处,测量到了8.76d B的真空压缩光。C.通过原理分析和实验验证,设计了一款噪声探测和位相锁定支路相互独立的平衡零拍探测器,将该探测器用于测量1550nm明亮压缩态光场,在10MHz处,实现了1h测量时间内10.3±0.2d B明亮压缩态光场的稳定输出。

许建明[7](2021)在《直流微电网建模及母线电压调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直流微电网进行建模分析,直流微电网运行过程中直流母线电压易受到分布式电源功率波动、负荷投切、高次谐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直流母线电压波动进行抑制,以维持母线电压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直流微电网建模通过对光伏、风力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数学模型和拓扑结构的分析,构建了主要由光伏分布式电源、风力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并网逆变器组成的直流微电网仿真模型。其中,光伏分布式电源模型采用定占空比扰动观察的最大功率追踪控制方式(Maximum Power Tracking,MPPT),风力分布式电源模型采用变占空比扰动观察的MPPT控制方式,储能装置模型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方式。(2)并网逆变器建模及其控制方式研究通过研究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对L、LC、LCL型滤波器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LCL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针对并网运行方式,依据恒PQ的原则进行并网控制,针对孤岛运行方式,对现有V/f下垂控制进行了改进。(3)直流母线电压的调节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包含扰动型波动和振荡型波动,针对扰动型波动,通过分析其机理,以储能系统为基础维持功率平衡,并结合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形成完整的直流微电网控制方式对其进行抑制;针对振荡型波动,通过基于并网电流和电容电流的双闭环有源阻尼控制方式,设计控制系统,匹配系统阻尼达到抑制振荡的目的。最后通过Simulink仿真实验分别对基于储能系统的并网、孤岛控制方式与并网恒PQ有源阻尼控制方式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它们对扰动型与振荡型波动有抑制作用。

葛良[8](2021)在《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是一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学科用途广泛的下一代重离子科学研究装置,该装置采用加速器级联的方式实现束流的高功率、高流强,级联方式的运行需要对设备进行高精度的时序控制,高精度的同步定时是实现设备精确操控的关键,决定了硬件设备运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HIAF装置分布在1km范围内,时序调度设备约600台,同步准确度需好于2ns;同时为了满足BEIF装置建设的需要,设计系统需具有更大范围的设备覆盖能力和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提升空间,这为时序控制的实现提出了挑战。同步定时系统是实现HIAF时序调度的系统级方案,本文基于标准时间同步协议,设计方案增强了HIAF的拓展性;好于2ns的同步准确度和亚纳秒的同步精度提高了HIAF的注入、俘获、加速和引出效率,同时优化了装置并行供束的模式。系统级层面,本文设计的绝对时间同步定时方案,对国内同类系统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对时序调度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White Rabbit协议,设计HIAF的同步方案,实现大跨度、多节点、实时校准的同步系统,解决通用定时系统存在的长距离传输同步精度降低、多节点改变网络结构和单工通信不能实时校准的难题。系统可靠性方面,本文率先将网络设计技术应用到同步定时系统的设计中,通过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可靠性,研究网络拓扑结构对同步和数据传输的影响机制,获得基本的网络冗余方案;分析同步定时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重点研究不同冗余参数下数据的可靠传输,给出适用于HIAF同步定时系统的数据冗余方案和参数,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不同数据占用的网络带宽,研究设备控制信息在网络中的传输时间,给出了数据传输优先级及划分VLAN的方案;调研主流的网络监控解决方案,选用Zabbix和Grafana的方案实现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提升了全系统的可靠运行。本文在国内首次将同步信息、设备控制信息、节点配置信息和节点报警信息在一条链路上进行融合传输,基于模块化设计,分离同步信息和其他信息,优化了需要通过数据网络对接入节点配置及状态监控的方案;基于高精度延时电路和时间数字转换器技术,研究了一种构建延迟链实现亚纳秒延时输出和时间标记的算法,将定时调节步长和时间标记精度提升到四百皮秒左右。在接口方面,对不同设备的接口进行统一化抽象建模,优化同步定时系统硬件接口的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不同设备接入系统难的问题。本文以项目需求为导向,设计系统级的解决方案,实现数据主节点、时钟主节点、同步网络和终端节点的软硬件模块。以同步定时系统设计原型为依托,搭建系统级的测试平台,实现全系统的测试,得到同步准确度好于1ns、同步精度好于60ps、对外参考触发输出偏差小于300ps,满足HIAF同步定时系统需求和具有一定性能提升空间的结论。

杨亚[9](2021)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评一致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才能更好的与课标接轨,然而现实中,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本研究首先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最后针对提出的策略,进行教学案例实践检验,检验教学实施的效果。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本课题的相关研究进行调研,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课题;第二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同时进行理论概述;第三部分调查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情况,针对调查分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不一致的原因;第四部分结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不一致的原因分析,提出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第五部分通过对教学实践案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检验实验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评一致,检验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效果。第六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论与不足。本文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出发,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到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以此来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更好的响应课标要求,通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路佳锋[10](2021)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效率跟踪和功率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CR-WPT)技术由于传输效率高、输出功率大以及中远距离传输等优点而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充电过程中负载的变化以及充电设备相对位置的变化会都影响系统传输效率以及输出功率,从而导致系统传输性能下降。因此,如何实现系统在耦合系数和负载变化时的稳定输出,成为当前MCR-WPT系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串联-串联结构的两线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提升系统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两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MCR-WPT系统性能分析:为了提升系统传输性能,首先根据电路理论建立了系统等效电路模型,推导了系统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的表达式以及工作在最佳传输状态时对应的负载值,得出系统传输性能与负载有关,而最佳负载与耦合系数有关,因此当耦合系数或负载发生变化时会导致系统传输性能发生变化。然后分析了系统参数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重点对耦合系数和负载两个参数进行分析。最后对阻抗匹配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阻抗匹配的系统性能提升方法。2、基于模糊控制的最大效率跟踪:针对系统工作过程中由于耦合系数或负载的变化导致系统传输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最大效率跟踪,通过动态调整DC/DC转换器的占空比,将系统等效负载转换为最大效率点所对应的最佳负载,实现了系统的最大效率传输。并与基于扰动观察的最大效率跟踪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同时由于系统在最大效率跟踪过程中会导致系统输出电压发生变化,通过移相控制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稳定。3、基于阻抗匹配的系统功率控制:首先通过最大功率跟踪实现了系统在耦合系数或负载变化时的最大功率传输,然后通过阻抗匹配技术实现了电源的最大功率输出,并对阻抗匹配算法以及匹配网络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系统双端匹配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输出功率。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所提方案进行验证,为提升系统传输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验一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一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一类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初中物理电学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模式与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
        三、教学设计
        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素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混合式学习理论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择
        一、分类
        二、选择——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第四节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与初中物理电学的结合
        一、目标结合
        二、资源结合
        三、教学设计结合
第三章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环节以及评价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目标控制原则
        二、对象适应原则
        三、实验可视原则
    第二节 教学设计环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类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
        四、教学设计的环节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评价的必要性
        二、评价的方法
第四章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 基本仪器使用性实验
        一、教学设计案例:《电流的测量》
        二、《电流的测量》教学设计案例评价
    第二节 探究性实验
        一、教学设计案例:《电阻》
        二、《电阻》教学设计案例评价
    第三节 测定性实验
        一、教学设计案例:《电阻的测量》
        二、《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案例评价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两两比较法各项指标权重比较次数表
附录 B: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表
附录 C: “电流的测量”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附录 D: “电阻”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附录 E: “电阻的测量”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超声成像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成像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2.2 超声成像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 CMUT器件及前端电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CMUT器件及前端电路国外研究现状
        1.3.2 CMUT器件及前端电路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2.CMUT器件理论研究及CMUT环阵参数测试
    2.1 CMUT器件基础理论
        2.1.1 CMUT器件工作原理
        2.1.2 CMUT器件等效电路模型
    2.2 CMUT器件直流/交流电压设置理论研究
        2.2.1 CMUT器件直流电压设置理论研究
        2.2.2 CMUT器件交流电压设置理论研究
        2.2.3 CMUT器件直流/交流电压供电配合理论研究
    2.3 CMUT环阵参数测试
        2.3.1 CMUT环阵结构参数
        2.3.2 CMUT环阵阻抗测试
        2.3.3 CMUT环阵发射灵敏度
        2.3.4 CMUT环阵接收灵敏度
        2.3.5 CMUT环阵带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
    3.1 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方案
    3.2 FPGA控制电路设计
        3.2.1 FPGA控制电路设计
        3.2.2 FPGA控制电路功能仿真
    3.3 32 通道CMUT环阵发射电路设计
        3.3.1 脉冲发射电路设计
        3.3.2 发射电路阻抗匹配设计
    3.4 32 通道CMUT环阵接收电路设计
        3.4.1 低噪声跨阻放大电路设计
        3.4.2 低噪声放大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4.测试方法与实验结果
    4.1 电路性能测试
        4.1.1 各级电路功能测试
        4.1.2 32 通道电路一致性测试
    4.2 CMUT环阵及前端电路收发测试
        4.2.1 CMUT环阵透射实验及反射实验
        4.2.2 CMUT环阵一发多收实验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压缩光源中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动机
        1.1.2 发展现状
    1.2 量子光学基础
        1.2.1 光场的量子化
        1.2.2 Fock态
        1.2.3 正交算符
        1.2.4 相干态
        1.2.5 压缩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理论分析
    2.1 光电二极管介绍
    2.2 平衡零拍探测的原理
    2.3 基于跨阻放大器的平衡探测电路
        2.3.1 电路的增益谱
        2.3.2 电路的电子学噪声谱
    2.4 平衡零拍探测器参数和对测量压缩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极低功率位相锁定共振型光电探测器的研究
    3.1 共振型光电探测器的设计
        3.1.1 Q值的理论分析
        3.1.2 高Q值的实验测量
    3.2 实验装置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用于低频段明亮压缩态测量的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研究
    4.1 低频段平衡零拍探测器信噪比分析
    4.2 实验装置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噪声探测和位相控制相互独立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研究
    5.1 平衡零拍探测用于锁相的误差信号
    5.2 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电路设计
    5.3 实验装置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压缩度1550nm压缩态光场的制备和测量
    6.1 1550nm压缩态光场制备的原理图和实验装置图
    6.2 1550nm压缩态光场制备中关键器件的分析
        6.2.1 激光光源和模式清洁器
        6.2.2 光学参量振荡腔
        6.2.3 移相器
    6.3 低频段1550nm真空压缩态光场的测量
    6.4 MHz频段1550nm明亮压缩态光场的测量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直流微电网建模及母线电压调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直流微电网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研究
        1.2.2 直流微电网母线电压调节技术的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直流微电网的建模分析
    2.1 光伏分布式电源设计方案
        2.1.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2.1.2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MPPT)
        2.1.3 光伏分布式电源模型搭建与仿真
    2.2 风力分布式电源设计方案
        2.2.1 风力机的数学模型
        2.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2.3 风力发电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
        2.2.4 变桨距控制
        2.2.5 风力分布式电源模型搭建与仿真
    2.3 储能装置设计方案
        2.3.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3.2 锂离子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2.4 DC/DC双向变换器
        2.4.1 DC/DC双向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2.4.2 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相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式研究
    3.1 基于LCL滤波的DC/AC并网逆变器
    3.2 L、LC、LCL型滤波器研究
    3.3 运行控制方式的研究
        3.3.1 恒PQ并网控制方式
        3.3.2 传统V/f下垂孤岛控制方式的研究
        3.3.3 改进V/f下垂孤岛控制方式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流母线电压扰动型波动抑制
    4.1 直流母线电压扰动型波动产生原因
    4.2 基于储能系统的直流微电网功率协调控制
        4.2.1 协调控制策略
        4.2.2 储能控制策略设计
    4.3. 储能控制策略仿真
        4.3.1 基于储能系统的直流微电网恒PQ并网运行方式仿真
        4.3.2 基于储能系统的直流微电网改进V/f下垂孤岛运行方式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流母线电压振荡型波动抑制
    5.1 直流母线电压振荡型波动产生机理
    5.2 LCL型滤波器研究
    5.3 LCL型滤波器参数设计
        5.3.1 电感、电容设计方法及谐振频率约束条件
        5.3.2 LCL型滤波器参数计算
    5.4 LCL型滤波器无源阻尼控制研究
    5.5 LCL型滤波器有源阻尼控制研究
        5.5.1 基于并网电流与电容电流双闭环控制法
        5.5.2 基于并网电流与电容电流双闭环控制法仿真实验
        5.5.3 基于恒PQ控制的并网电流与电容电流双闭环控制法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HIAF简介
        1.1.2 论文课题的提出及其创新性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上海光源定时系统
        1.2.2 中微子实验时钟系统
        1.2.3 LHASSO时钟系统
        1.2.4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定时系统
        1.2.5 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时间同步方法和协议
    2.1 时钟与时间
        2.1.1 术语
        2.1.2 时钟信号
        2.1.3 时间戳数字表示
    2.2 网络时间协议
    2.3 卫星授时系统
    2.4 精密时钟同步协议标准
        2.4.1 IEEE1588 时钟模型
        2.4.2 IEEE1588 同步链路模型
    2.5 White Rabbit协议
        2.5.1 White Rabbit协议原理
        2.5.2 White Rabbit同步链路模型
        2.5.3 White Rabbit链路参数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
    3.1 粒子加速器运行机理
    3.2 HIAF同步定时系统需求分析
    3.3 HIAF同步定时系统整体结构及原型设计
        3.3.1 整体框架
        3.3.2 时钟主结点设计
        3.3.3 数据主结点功能设计
        3.3.4 定时信息设计
        3.3.5 同步定时网络设计
    3.4 数据传输可靠性及流量计算
        3.4.1 控制信息传输可靠性
        3.4.2 同步定时网络数据流量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终端节点原型设计
    4.1 终端节点功能概述
    4.2 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4.2.1 对外接口设计
        4.2.2 主控单元设计与关键器件选型
    4.3 终端节点功能设计
        4.3.1 同步与数据传输设计
        4.3.2 数据处理单元设计
        4.3.3 事件动作转换单元设计
        4.3.4 延时单元及TDC设计
        4.3.5 对外输出单元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验证
    5.1 概述
    5.2 同步网络搭建及同步性校准
    5.3 数据主节点功能验证
    5.4 终端节点功能验证
        5.5.1 同步性测试
        5.5.2 事件动作转换测试
        5.5.3 延时及TDC测试
        5.5.4 输出模式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案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案
        1.3.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标准
        2.1.2 “教、学、评一致性”
        2.1.3 课堂观察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原理
        2.2.2 逆向教学设计
        2.2.3 教育目标分类学
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学、评现状调查分析
    3.1 教师访谈
        3.1.1 调查目的
        3.1.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1.3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3.1.4 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3.1.5 教师访谈结论
    3.2 课堂观察
        3.2.1 教学目标情况分析
        3.2.2 教学评价情况分析
        3.2.3 教学活动情况分析
    3.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学、评不一致的原因总结
4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4.1 教学目标策略
        4.1.1 明确课标要求
        4.1.2 目标分解,拟写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
    4.2 教学评价策略
        4.2.1 基于“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对应思维策略”设计评价任务
        4.2.2 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反馈及时且明确
    4.3 教学活动策略
        4.3.1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4.3.2 教学活动的开展遵从教学评价的调控
5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案例实践
    5.1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5.1.1 教学目标设计
        5.1.2 教学评价任务的设计
        5.1.3 教学活动的设计
    5.2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分析
    5.3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分析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教师基本信息表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目录
附录4:实验报告1
附录5:实验报告2
致谢

(10)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效率跟踪和功率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WPT技术分类
    1.3 WPT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WPT技术发展
        1.3.2 系统传输效率与输出功率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MCR-WPT系统性能分析
    2.1 MCR-WPT系统分析
        2.1.1 系统结构分析
        2.1.2 系统补偿结构分析
    2.2 MCR-WPT系统传输性能分析
        2.2.1 系统传输效率分析
        2.2.2 系统功率分析
        2.2.3 系统参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2.3 阻抗匹配
        2.3.1 LC阻抗匹配网络
        2.3.2 DC/DC转换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最大效率跟踪
    3.1 最大效率跟踪技术
    3.2 基于扰动观察的最大效率跟踪
        3.2.1 扰动观察工作原理
        3.2.2 不同扰动值时效率跟踪的性能对比
    3.3 基于模糊控制的最大效率跟踪
        3.3.1 基于模糊控制的MEPT设计
        3.3.2 仿真验证及分析
    3.4 恒压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阻抗匹配的WPT系统功率控制研究
    4.1 最大功率跟踪设计及实现
    4.2 电源最大功率输出
        4.2.1 发射端阻抗匹配
        4.2.2 接收端阻抗匹配
        4.2.3 两种阻抗匹配方式的对比
    4.3 自适应阻抗匹配
        4.3.1 基于遗传算法的阻抗匹配算法
        4.3.2 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
    4.4 系统双端匹配
    4.5 系统平台搭建及实验验证
        4.5.1 系统平台搭建
        4.5.2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实验一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地区中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研究[D]. 姬志敏.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高中生电学实验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D]. 杨雪艳. 西南大学, 2021
  • [3]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一类应用[D]. 孔祥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32通道CMUT环阵收发电路设计与测试[D]. 陈谋. 中北大学, 2021(09)
  • [5]初中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段怀玺. 宁夏大学, 2021
  • [6]压缩光源中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的实验研究[D]. 王锦荣. 山西大学, 2021(01)
  • [7]直流微电网建模及母线电压调节技术研究[D]. 许建明.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8]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D]. 葛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9]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D]. 杨亚.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10]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效率跟踪和功率控制的研究[D]. 路佳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标签:;  ;  ;  

实验一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