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滨州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观察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天[1](2021)在《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生活饮用水水质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然而饮用水水质水质地区和城乡差异在世界范围和我国均长期存在。优化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客观科学评价饮用水水质状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饮水安全保障的前提和基础。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具有可定性定量分析水质、稳定性强、利于不同维度的水质比较,并可按照设定的规则筛选出重点关注污染物等优点。研究目的:1.构建重庆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数,分析重庆市2013-2019年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数的变化趋势及水质特征,掌握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特征和时空变化趋势。2.研究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与供水类型、水期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相关性,提出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研究内容和方法:1.收集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样监测数据及重庆市社会、经济等发展指标数据。2.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建立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质分级评价准则。按照历年水质特征选择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水质指标,并根据分类指标的卫生学意义和健康效应采用不同的分指数评价方法。3.使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并计算水质指数及水质评价分级。采用SPSS 22.0对水样监测数据和计算得到的水质指数和水质优良率进行描述性分析、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为0.05。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区域地图绘制,采用GeoDa 1.16软件对农村饮用水优良率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及设置空间权重矩阵;采用R软件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农村饮用水优良率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2013-2019年,共纳入分析农村饮用水水样29077份,WQI均值为0.54±0.56。其中优良水样数25798份,水质总优良率为88.72%;研究年限内,WQI呈下降趋势,水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2.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不合格指标主要为微生物指标、感官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其中总大肠菌群在60%左右,菌落总数、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耗氧量合格率较低。2013年氨氮合格率较低(77.73%),但随后合格率逐渐提高。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肉眼可见物合格率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浑浊度、耗氧量合格率枯水期低于丰水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毒理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分指数降低,污染指标分指数明显降低,微生物指标分指数略有降低,各分指数年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WQI枯水期低于丰水期,出厂水低于末梢水,大型供水工程低于小型供水工程。水质优良率枯水期高于丰水期,出厂水高于末梢水,大型供水工程高于小型供水工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优良率为空间正相关。2013-2017年,全局莫兰指数由0.7251下降到0.4943;2017-2019年,全局莫兰指数由0.4943上升到0.5353。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存在区域聚集的特征。东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存在农村饮用水优良率的高高聚集现象,2013-2017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2017年后显着缩小。低低聚集区的范围自2015年起缩小,东南部和西部明显减少,但东北部仍未有显着变化。6.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水质优良率正相关。城镇化率增加1%,水质优良率增加0.42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水质优良率增加0.0003%。人均GDP和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与水质优良率负相关,人均GDP增加1元,农村饮用水优良率减少0.0005%;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增加1%,农村饮用水优良率减少4.5121%。研究结论:1.基于内梅罗指数法和最差因子判别法构建的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数能较好的反应当地水质变化和水质特征。2.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呈总体改善趋势,主要不合格指标为微生物指标、感官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3.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枯水期优于丰水期,出厂水优于末梢水,大型供水工程优于小型供水工程。4.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优良率空间正相关,各区域水质状况改善的趋势一致。2013-2017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优良率空间聚集增速逐年下降,提示在各地区在此阶段的饮用水水质改善受地区固有特征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为饮水安全相关投资力度等。2017-2019年,水质优良率空间聚集性呈增加趋势,提示此阶段区域固有特征的影响加大。各区域仍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均衡状况,如东北部的低低聚集区域在研究年限内未有显着变化。5.水样类型、水期类型、供水规模、水处理方式是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优良率的主要技术影响因素,城镇化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和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是水质优良率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城乡发展差异可能是影响饮用水水质状况的因素之一。
乔松慧[2](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刘子奇[3](2021)在《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与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与供水工程建设,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华北某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调研,对比了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得出亟需处理的污染指标;分析了该地区饮水安全、供水管理以及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供水安全、供水管理和供水服务三个角度论述了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建议。在饮用水水质的评价中,国标法和综合水质指数(WQI)均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评价依据,分别定性和定量反映供水水质的评价方法。健康风险评估把污染物负荷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是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的水质评价方法。通过上述3种方法对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估,可从不同维度评估供水水质情况,并对水质评估方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国标法和WQI评估结果显示水样合格率分别为51.4%和89.2%,对比国标法,WQI在解释地域饮用水的风险值大小以及判断该地水质是否适合饮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比前两种方法,健康风险评估不受国标限值影响,能够指出了限值之下指标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As和六价铬为主要污染物,其中Cr6+浓度低于标准限值,二者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超过10-6。污染物对儿童的非致癌和致癌总风险分别是成人的10倍和2倍。WQI与健康风险评估两者共同运用于饮用水水质评估,既涵盖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重要指标,又对有较大危害的非致癌和致癌指标进行了饮用水摄入的暴露评价,可定量、全面以及客观的展示水质优劣,明确了该地区饮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数、As和Cr6+。在农村供水运行与维护方面,主要问题有:供水站有6%缺少水源保护措施,14%站区环境较差,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8%的供水站供水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运维检修,导致部分水质不合格;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一般,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未按要求公示的供水站高达85%;生产安全巡查监管力度弱,约10%的供水站巡查记录和档案保存不完整;入户计量表安装率仅为30%,水费收缴困难。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欠缺,相关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另一方面为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和供水服务落后。基于农村供水水质、运行和维护的调研与分析,对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如下:(1)在供水安全方面,应提高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起统筹管理作用,形成“政府指导为主、监管为主,群众参与、监督为辅”的供水安全管理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增加纳滤膜处理设备等供水配套设施,改善重金属超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2)在供水管理方面,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应推行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千吨万人以下供水工程应以小型工程委托管理模式为原型,委托专业机构辅助管理。定期开展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组织职能考核和交流活动。加强供水站消防管理和水质监测,构建卫生监督体系,进行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实现动态管理。(3)在供水服务方面,明确供水服务过程的角色和功能分配,实现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提高村民的水费收缴意识,优化计量设施,利用现代化手段缴费,落实水价补贴和运行管护费用等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控制管理系统,促进水务数据融合与共享,打造农村智慧水务服务体系。
杨雨婷[4](2021)在《2014-2018年辽宁省部分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辽宁省2014-2018年部分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对辽宁省近五年部分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进行评价,掌握辽宁省部分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及动态变化,为制定相关环境卫生防治措施、高省内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法,2014-2018年每年选取辽宁省9个市中11个县共计1100个监测户,通过现场取样、现场观察和实验室监测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卫生情况、饮用水卫生情况、垃圾污水情况、土壤卫生情况、病媒生物情况、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及秸秆田间焚烧情况。对获得的数据资料应用Excel 2016进行建库,采用IBM 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应用述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述,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Spearman秩相关及卡方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2014-2018年监测县总人口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分别为75.2%、75.6%、73.4%、73.3%和73.4%,农民人均纯收入2018年达到15625.36元;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比例呈上升趋势,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8,P<0.05),2016年环境卫生经费投入最高,为1431.97万元;监测户家庭成员主要文化程度为初中文化,年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5,P<0.05),5年间上年度家庭医药费支出中位数分别为1500元、1600元、1230元、1500元和2000元。2、厕所卫生:监测村主要使用非卫生厕所,五年间占比分别为86.5%、85.5%、71.3%、63.2%和62.7%,卫生户厕中三格式、双翁式使用率较高,双坑交替式厕所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监测户家庭成员饭前便后洗手人数占比分别为85.4%、82.0%、75.1%、85.3%和83.5%,年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5,P<0.05),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与饭前便后洗手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8,P<0.05)。3、饮用水卫生:监测户家庭饮用水类型主要为集中式供水,其次为井水,年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6,P<0.05),家庭饮用水习惯主要为喝开水,年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57,P<0.05),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与监测户家庭饮用水习惯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7.20,P<0.05)。4、监测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填埋为主,年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77,P<0.05),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主要为随意排放,五年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25,P<0.05),生活污水主要排放地点为坑塘,五年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72,P<0.05);监测户生活垃圾产生量平均值分别为2.55kg/d、2.43kg/d、1.72kg/d、1.88kg/d和1.73kg/d,垃圾主要丢弃地点为垃圾箱/池,五年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7,P<0.05),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主要为随意排放,五年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2,P<0.05)。5、土壤卫生:监测村采集土壤蛔虫卵检出比例分别为29.6%、20.6%、31.9%、29.6%、22.8%,蛔虫活卵检出比例为16.0%、6.5%、18.2%、13.2%和9.1%,2014-2018年监测村土壤铅、镉、铬合格率均为100%。6、病媒生物:2014-2018年监测户发现苍蝇户数较多,占比分别为8.9%、50.8%、59.3%、62.2%和39.3%,周围水厕/旱厕数量较多,分别占比为80.9%、70.9%、70.7%、76.3%和71.0%。7、环境卫生工作开展:五年间监测村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05,P<0.05),开展环境卫生相关宣传教育比例年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20,P<0.05),监测村环境卫生经费投入与开展环境卫生相关宣传教育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30,P<0.05),五年间灭鼠工作开展力度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00,P<0.05),监测村环境卫生经费投入与开展灭鼠工作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56,P<0.05),与开展灭蝇工作呈中等程度相关(r=0.30,P<0.05),与开展灭蟑螂工作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30,P<0.05)。8、秸秆田里焚烧情况:大多数监测户从不在田里焚烧,占比分别为67.2%、66.8%、77.0%、76.0%和75.1%,5年间监测户秸秆田里焚烧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3,P<0.05)。结论:1、2014-2018年辽宁省部分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有所上升但依旧较低,无法达到《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2015-2020年)》中关于农村卫生厕所数量不低于75%的要求,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与饭前便后洗手情况具有相关性;2、2014-2018年辽宁省部分农村家庭饮用水主要为集中式供水,饮用水习惯主要为喝开水,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与监测户家庭饮用水习惯具有相关性;3、2014-2018年辽宁省部分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为填埋,家庭污水随意排放现象严重;4、2014-2018年辽宁省部分农村环境卫生经费投入与开展环境卫生相关宣传教育、开展灭鼠、灭蝇和灭蟑螂工作呈正相关关系。
陈敏[5](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阮宁[6](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案例分析 ——以J省YS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解决广大农民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既是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农村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该工程的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营,对改善农民身心健康、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关乎切身利益和殷切期望的广大农民群众,人大立法机关、政府相关机构和决策者也迫切需要了解工程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民生改善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于是乎产生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客观评价和监督的客观要求。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或审计调查,本文以J省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阐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内涵、特点、方法和程序,总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经验和启示,有助于充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理论体系,丰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同时对于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最大的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包含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含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共工程项目审计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中总结提炼了相关观点,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包含五大章节:第二章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概念、目标、特点、方法、程序和理论基础做出了阐述,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特点、方法和程序是本文选题的创新点,对于审计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三章详细介绍了YS区农村供水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立审计目标,把握审计范围和对象,突出审计内容和重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章简要介绍了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发现问题的过程和定性依据,审计评价意见及被审单位整改情况,充分展现国家审计的监督力量。第五章分析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第六章通过对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经验总结,指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在推动健全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为惠农政策执行提供了较好的审计监督等方面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就深入开展审前调查,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合理配置和整合审计资源,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和问责机制等方面提出自己0的观点,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
雷胤[7](2020)在《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S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而饮用水的安全又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农村饮用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农村饮用水安全,也对村民的健康有重要影响,进而会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分析S市农村饮用水管理现状,提出S市在农村饮用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S市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先进办法,提出相应整改措施。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介绍一下本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核心概念以及在后续写作过程中用到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是介绍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现状,介绍了S市现阶段开展的相关管理工作;第三部分是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提出我认为S市在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改进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相关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加快改进落实,提高管理效率;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提出我的研究结论及其建议。本文针对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整改措施,为进一步提升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效率、保障村民饮用水安全、解决村民“吃水难”和饮用水不安全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使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更加高效化、精准化、一体化。
符志武[8](2020)在《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泰顺县为例》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村饮用水作为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农村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随着农村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并没有跟上,饮用水水质不达标、水量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因此,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方式,解决饮用水安全隐患,对提升农村饮用水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了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历史资料,了解该县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得概念。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各个乡镇实地调研2014—2020年间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地农村饮用水管理现状和目前农村饮用水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政策等方面的缺陷,以及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困境,分析当前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多部门管理办事效率低、政府管理力量薄弱、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困难、饮用水水质监管不严、水价定价不科学、水费收缴率低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管理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农村饮用水管理投入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源地监管困难、农村饮用水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完善、工程更新缓慢、水资源价值不被重视、水价定价缺乏科学依据等八个方面原因。运用水资源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结合泰顺县农村饮用水管理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思路与对策。第一,构建农村饮用水多元化管理体制,提出政府主导、企业管理、村民参与的多元管理模式;第二,完善水源地保护法律,要求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法规、完善水源地的分配机制和监管制度;第三,提升农村饮用水监测技术和设备,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入,改进监测设备;第四,完善农村饮用水价格管理体系,在完善农村饮用水定价机制的同时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泰顺县为例,确定政府在农村饮用水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职能,结合市场化运营模式,推行群众监督管理,实现农村饮用水管理多元化,以城乡饮用水同质、同价为目标,提升农村饮用水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刘文新[9](2020)在《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文中指出水资源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维持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穷人而言,家庭的取水时间与成本、与水资源有关的卫生健康问题、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和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更易受到短期冲击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密度增加、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加剧了数百万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往往被认为是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条件。然而,水资源是动态的系统,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直接的,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及环境交互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我国也有着自身固有的发展问题。受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在水资源的分配与建设上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却忽视了农村水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了农村水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用水矛盾四者交织在一起,成为限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集中于用水效率的测度,而忽略了社会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水资源驱动因子方面的研究,而忽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精确性与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之间存在怎样的失衡关系?第三,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以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难题?基于此,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了有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水贫困理论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理论基础的详细解读,我们构建了水贫困理论下的水贫困指数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测算了西北地区各地市2000-2017年的城市水贫困程度和农村水贫困程度,从资源、设施、能力、使用与环境五个维度全面评价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情况;其次,尝试考虑将城乡分割的视角引入到水贫困的分析框架内,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的失衡情况;最后引入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失衡的时间模拟演化及空间关联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市之间的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水贫困程度在0.118-0.443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显着提高。农村水贫困得分在0.146-0.352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缓慢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两极分化要比农村水资源的两极分化更为严峻。通过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进行判定,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使用维度和环境维度等为影响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共同驱动因素,说明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不仅与地理空间有关,还与用水效率、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的测算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分析出城市-农村水贫困复杂系统的共生类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协同型、竞合型(城市优先型与农村优先型)以及冲突型。城市-农村的合作强度存在显着的不平衡。研究区域的52个地市中有36个地市存在明显的竞争和矛盾,另外16个地市从参数上看是协同型区域,然而,其中有5个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协同阶段。这表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失衡关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70%的地区仍处于相互制约或孤立发展的状态。第三,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滞后性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为主;2017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为主。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失衡程度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同时,按照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创造性地引入了ARMA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失衡性的未来五年进行预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将于2021年出现拐点,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第四,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性测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7年间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城乡水资源的失衡性明显加剧,这进一步验证了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结论。同时,失衡性在空间分布上明显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呈现出空间集聚。这表明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农村水资源的失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从失衡性的空间布局来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发展性的空集聚情况先增后减,异质性先减小,然后不断增大;得出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的空间集聚区,高高区域和低低区域的显着性水平很高。通过对空间差异的把握,有助于缩小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在基于前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设计原则及政策措施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子,可以确定政策干预的优先次序。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计算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管理方式、立法、产权、城乡一体化、投资、补偿以及水资源保护意识这七个方面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行政集权,明确下级管理部门的权责;(2)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3)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现三权合一的管理制度;(4)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保障农村与城市地位对等;(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6)改进水资源补偿制度,探索合理的奖惩机制;(7)树立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全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罗庆[10](2019)在《农村地区居民饮水安全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农村饮水安全指农村居民饮用水的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及保证率均符合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饮水安全问题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我国农村饮水安全主要问题是供水能力不足和水质较差,且在水质、水量和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区域性差异。同时,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高频率和高强度的极端天气,通过水源、供水系统、水处理过程、居民饮用水行为等环节影响饮用水的水质和水量,进一步加剧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此外,现有的农村居民饮水处理方式有限,很难满足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全面改善,也影响了我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关于饮水安全目标的完成进度。本研究从农村饮水安全、农村供水和居民饮用水处理方法三方面为切入点,对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全国、不同农村地区、农村家庭三个层次对我国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情况进行梳理,以全方位反映我国农村地区居民饮水安全现状,为国家和地方制定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策略、评估饮水安全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分析2006-2014年我国饮水安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为我国制定不同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政策提供参考。2.分析2006-2014年我国农村供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建立农村供水与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为农村供水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方法学应用的借鉴,也为实施不同地区农村供水均等化措施提供依据。3.了解农村地区居民饮用水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居民使用更清洁更安全的饮水处理方法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资料主要来自2006-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国农村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2006年)和农村居民饮用水处理现状调查(2015-2017年)。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1.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差异及时空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6-2014年我国饮水安全的时间和空间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不同省份饮水安全现状,描述我国不同地区饮水安全现状。2.不同地区农村供水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比较不同地区农村供水的地区差异,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6-2014年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供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面板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农村供水时空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3.农村居民饮用水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了解与居民饮用水相关的社会经济、个人生活方式、环境和医疗等情况,同时检测居民储存水和入口水微生物指标,采用两水平模型分析饮水处理方式和入口水微生物超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差异及时空分析:2006年到2014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别保持在2000立方米/人、400立方米/人和55立方米/人的水平;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6%,10.0%和55.7%。西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较大,人均生活用水量、水处理设施率、水质达标率较低。人均水资源量高高聚集区在西藏及周边地区;人均生活用水量低低聚集区在宁夏、陕西、山西和甘肃等省份,高高聚集区由广东地区向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延伸;各省之间饮用水水源处理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镇所占比、饮用水困难户数占比差异较大,各省饮水安全主成分分析结果排名前三位和最后三名分别为上海、江苏和北京以及甘肃、陕西和青海。2.不同地区农村供水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2006-2014年,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得到了一定提升,各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速在20%及以上。2014年,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泰尔指数较小,分别为0.0001,0.01和0.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内蒙、贵州、吉林、西藏、海南等省份泰尔指数较大,分别为0.9,0.9,0.9,0.5和0.5,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14年,我国30个省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呈空间正相关,表现为先增强再降低的趋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高高聚集区在华北和东部地区,聚集范围逐渐缩小至东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在四川省邻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低高聚集区在中部省份。空间面板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卫生厕所率、人均GDP、IPR(投资比值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3.农村居民饮用水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200户家庭中,饮用开水的占61.7%,其中用电烧水占27.1%,用其他燃料烧水占34.6%,喝桶装水占23.5%。不同燃料烧水的耐热大肠杆菌检出率和几何平均数由低到高依次为:电烧水(16.6%,2.0),桶装水(40.8%,2.9),其他燃料烧水(44.1%,3.0)和生水(53.9%,5.1)。调查地区居民饮水安全知识知晓率较低,用电烧水和入口水微生物超标存在村级水平的聚集性(P<0.05),影响因素分别为供水方式、喝水量合格率、哪类水最安全、储存水时间、肥皂洗手痕迹和其他燃料烧水、桶装水、喝生水、供水方式、喝水量合格率、入口水储存时间。结论1.我国饮水安全存在时空差异,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年增速不匹配,西部地区人均生活用水量较低且增速较慢,饮水安全综合得分较低。研究结果为分区推进农村饮水安全规范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2.本研究首次指出,2006-2014年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仅依赖自身条件,也与邻近地区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相关,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影响较为显着,为下一步实施农村供水均等化措施提供了参考。3.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农村居民饮用水处理方式均存在一定饮水健康风险,主要体现在健康饮水观念落后,有一定比例的其他燃料烧水和水质微生物超标情况。研究结果为政府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健康素养,倡导使用更清洁更安全的方式获得饮用水提供了新的证据。
二、滨州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观察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滨州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观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饮用水水质与健康关系及饮用水安全相关政策概述 |
1.1.1 饮用水与健康 |
1.1.2 饮水安全的目标和评价 |
1.2 饮用水水质标准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
1.2.1 饮用水水质监测 |
1.2.2 饮用水水质评价 |
1.3 水质指数评价法 |
1.3.1 常规指数 |
1.3.2 复杂指数 |
1.3.3 水质指数在饮用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1.4 水质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
1.4.1 水质监测数据的时空分析方法概述 |
1.4.2 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因素 |
1.5 研究区域(重庆市)概况及农村供水现状特征 |
1.5.1 重庆市地理、气候、经济、人口和水资源概况 |
1.5.2 重庆市农村供水现状概述 |
1.5.3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概况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资料收集 |
3.3.2 数据分析 |
3.3.3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指数构建 |
3.4 质量控制 |
3.4.1 水样采集、运输和检验 |
3.4.2 数据整理和分析 |
3.5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分类范围及合格情况: |
4.1.1 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分类范围及合格率年际变化情况 |
4.1.2 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按水期分类范围及合格情况 |
4.2 水样分指数 |
4.2.1 水样分指数年际变化及区域差异 |
4.2.2 水样分指数水期变化 |
4.2.3 水样分指数水样类型变化 |
4.2.4 水样分指数供水规模变化 |
4.3 综合指数 |
4.3.1 2013-2019年WQI变化情况 |
4.3.2 不同水期WQI基本情况 |
4.3.3 不同水样类型WQI基本情况 |
4.3.4 不同供水规模WQI基本情况 |
4.3.5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 |
4.4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WQI空间相关性分析(2013-2019) |
4.4.1 2013-2019年重庆市各区县农村饮用水WQI年际变化 |
4.4.2 2013-2019年重庆市各区县农村饮用水WQI变化趋势地图 |
4.4.3 2013-2019年重庆市各区县农村饮用水水质优良率年际变化 |
4.4.4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优良率全局相关性分析 |
4.4.5 各区县农村饮用水优良率局部相关性分析 |
4.5.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优良率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
4.5.1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
4.5.2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优良率影响因素一般情况 |
4.5.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与检验 |
4.5.4 模型结果分析 |
5. 讨论 |
5.1 应用水质指数评价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的适宜性 |
5.2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特征及变化趋势 |
5.2.1 2013-2019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的水质特征及变化趋势 |
5.2.2 分指标变化趋势 |
5.2.3 水期和水样类型变化趋势 |
5.3 时空特征分析 |
5.3.1 空间相关性分析 |
5.3.2 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8.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水质指数在饮用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
2.1 数据调研概述 |
2.2 分析方法 |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村供水水质现状 |
1.2 水质与健康风险评估 |
1.2.1 国标法 |
1.2.2 综合水质指数 |
1.2.3 健康风险评估 |
1.2.4 其他评价方法 |
1.3 农村供水体系管理 |
1.4 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 |
1.4.1 常规水处理技术 |
1.4.2 吸附技术 |
1.4.3 膜分离技术 |
1.4.4 其他水处理技术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路线 |
第2章 华北某区供水水质达标与健康风险评估 |
2.1 水源地背景 |
2.2 供水水质评估 |
2.2.1 国标法 |
2.2.2 综合水质指数 |
2.3 健康风险评估 |
2.3.1 非致癌风险 |
2.3.2 致癌风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华北某区农村供水站运行与管理现状评估 |
3.1 水源保护与站区环境 |
3.1.1 水源保护 |
3.1.2 站区环境 |
3.2 输配水管网与供水配套设施 |
3.2.1 输配水管网 |
3.2.2 水泵机组 |
3.2.3 净化设备 |
3.2.4 消毒设施 |
3.3 管理制度和人员 |
3.3.1 管理责任 |
3.3.2 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
3.3.3 管理人员 |
3.4 安全生产与消防 |
3.5 水质检测与巡查管理 |
3.5.1 水质检测与公示 |
3.5.2 巡查管理日志与资料档案 |
3.6 供水服务与计量收费 |
3.7 应急供水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4.1 农村供水安全 |
4.1.1 水资源保护 |
4.1.2 供水设施建设及经济效益 |
4.2 农村供水管理 |
4.2.1 确立管理模式,加强人员培训 |
4.2.2 保障生产安全,构建卫生监督体系 |
4.3 农村供水服务 |
4.3.1 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 |
4.3.2 建立合理水费收缴机制,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工作 |
4.3.3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智慧水务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4)2014-2018年辽宁省部分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内容 |
2.3 土壤重金属风险管制标准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监测县情况 |
3.1.2 监测村情况 |
3.1.3 监测户情况 |
3.2 厕所卫生 |
3.2.1 监测村户厕基本情况 |
3.2.2 监测村无害化卫生户厕类型 |
3.2.3 监测户饭前便后洗手情况 |
3.3 饮用水卫生 |
3.3.1 监测户家庭饮用水类型 |
3.3.2 监测户饮用水习惯 |
3.4 垃圾污水 |
3.4.1 监测县垃圾、污水处理厂个数 |
3.4.2 监测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
3.4.3 监测村生活污水排放方式 |
3.4.4 监测村生活污水排放地点 |
3.4.5 监测户生活垃圾产生量 |
3.4.6 监测户垃圾丢弃地点 |
3.4.7 监测户生活污水排放方式 |
3.4.8 监测户污水排放地点 |
3.5 土壤卫生 |
3.5.1 监测村蛔虫卵、活卵检出情况 |
3.5.2 监测村土壤重金属情况 |
3.5.3 监测村土壤重金属合格率 |
3.6 病媒生物 |
3.6.1 监测户发现蟑螂、鼠迹、苍蝇情况 |
3.6.2 监测户病媒生物滋生地情况 |
3.7 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
3.7.1 监测村环境卫生管理、规划、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
3.7.2 监测村“四灭”工作开展情况 |
3.8 监测户秸秆田里焚烧情况 |
4 讨论 |
4.1 农村厕所卫生现状分析 |
4.2 农村饮用水卫生现状分析 |
4.3 农村垃圾污水卫生现状分析 |
4.4 农村土壤卫生现状分析 |
4.5 农村病媒生物及环境卫生管理现状分析 |
4.6 农村秸秆焚烧现状分析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践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框架 |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数据处理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研究动态 |
2.1.1 文献综述 |
2.1.2 研究述评 |
2.2 基础理论 |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3.1 发展历程 |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
3.2 比较分析 |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
3.3 需求分析 |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
3.4 基本特征 |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
3.5 阶段特征 |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
5.2.1 基本类型 |
5.2.2 有效性分析 |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
5.3.1 基本类型 |
5.3.2 有效性分析 |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
5.4.2 主要特点 |
5.5 调查数据分析 |
5.5.1 抽样调查分析 |
5.5.2 典型调查分析 |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
8.4 算例 |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
(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案例分析 ——以J省YS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相关研究 |
1.2.2 公共工程项目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3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内容与基本框架 |
1.4.1 本文内容 |
1.4.2 本文基本框架 |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概述 |
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内涵与目标 |
2.1.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概念 |
2.1.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目标 |
2.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特点 |
2.2.1 以工程造价审计为重点 |
2.2.2 以跟踪审计为主要形式 |
2.2.3 以计算机和设备辅助审计为手段 |
2.2.4 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为根本目的 |
2.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方法 |
2.3.1 资料分析 |
2.3.2 实地观察 |
2.3.3 问卷调查访谈 |
2.3.4 大数据分析 |
2.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程序 |
2.4.1 工程前期工作情况 |
2.4.2 工程资金筹集、管理及使用情况 |
2.4.3 工程实施情况 |
2.4.4 工程建成及运行效益情况 |
2.5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理论基础 |
2.5.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2 公共资金管理与控制论 |
2.5.3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3.J省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案例介绍 |
3.1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 |
3.1.1 农村供水基本情况 |
3.1.2 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 |
3.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 |
3.2.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主客体简介 |
3.3.1 J省审计厅 |
3.3.2 YS区审计组 |
3.3.3 YS区水利局 |
3.4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实施过程 |
3.4.1 确立审计目标 |
3.4.2 把握审计范围和对象 |
3.4.3 突出审计内容和重点 |
4.J省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结果及报告 |
4.1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
4.1.1 少数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
4.1.2 个别工程资金管理不规范 |
4.1.3 工程后期管理存在弱化现象 |
4.2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评价及问题整改 |
4.2.1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评价 |
4.2.2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
5.J省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 |
5.1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缺乏绩效评价标准 |
5.1.2 跟踪审计不及时 |
5.1.3 审计力量不足 |
5.2 完善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建议 |
5.2.1 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5.2.2 从体制上解决审计主客体不匹配问题 |
5.2.3 充实审计力量 |
6.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案例研究结论 |
6.1.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推动健全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机制 |
6.1.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提高了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
6.1.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为惠农政策的执行提供了较好的审计监督 |
6.2 案例研究启示 |
6.2.1 深入开展审前调查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基础保障 |
6.2.2 规范审计工作程序为降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风险提供技术保障 |
6.2.3 合理配置和整合审计资源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提供智力保障 |
6.2.4 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和问责机制是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制度保障 |
6.3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农村饮用水 |
1.1.2 安全管理 |
1.1.3 农村饮用水安全 |
1.2 理论基础 |
1.2.1 公共产品理论 |
1.2.2 政策执行理论 |
1.2.3 排污收费理论 |
第二章 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现状 |
2.1 多部门协同管理 |
2.2 “关井压采”工作持续推进 |
2.3 安装水质监测设备 |
2.4 对周边企业进行监管和处罚 |
2.5 对农村饮水状况进行摸排并整改 |
第三章 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作效率低下 |
3.1.2 村民相关意识淡薄 |
3.1.3 政府部分监管工作缺失 |
3.1.4 农村供水保障不足 |
3.1.5 相关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
3.2 S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污染源过多且管控不力 |
3.2.2 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
3.2.3 监管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 |
3.2.4 政府投入不足 |
3.2.5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四章 改进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相关对策 |
4.1 全面控制污染源头 |
4.1.1 引导村民树立“饮用水安全”意识 |
4.1.2 加大对“排污”的处罚力度 |
4.1.3 运用竞争机制促进减污技术发展 |
4.1.4 给予“治污企业”相关政策优惠 |
4.2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
4.2.1 加强水质监管和水质检测工作 |
4.2.2 进一步落实监管工作 |
4.2.3 建立联合管理工作机制 |
4.3 筑牢管理资金防线 |
4.3.1 设立专项“污水处理”资金 |
4.3.2 调整财政结构,向薄弱环节倾斜 |
4.3.3 丰富资金来源渠道 |
4.3.4 建立合理的水费收缴机制 |
4.4 完善管理法律法规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泰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水资源、饮用水、饮用水水源、饮用水水源地 |
2.1.2 农村饮用水安全 |
2.1.3 饮用水管理 |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 |
2.2.1 水资源价值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三章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分析 |
3.1 泰顺县农村饮用水概况 |
3.1.1 泰顺县饮用水资源基本情况 |
3.1.2 泰顺县农村饮用水现状 |
3.2 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现状 |
3.2.1 已制定的农村饮用水管理政策 |
3.2.2 当前农村饮用水管理部门职责 |
3.2.3 农村饮用水水价及收缴水费情况 |
3.2.4 农村饮用水水质监管现状 |
第四章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管理不到位 |
4.1.1 管理部门多,工作效率低 |
4.1.2 政府管理能力不足 |
4.2 饮用水水源管理问题 |
4.2.1 农村饮用水水源协调难 |
4.2.2 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监管不力 |
4.3 饮用水质量安全管理问题 |
4.3.1 饮用水水质监管不严 |
4.3.2 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 |
4.4 饮用水水价制定不科学,收缴率低,导致管理经费不足 |
4.4.1 水价定价单一 |
4.4.2 水费收缴率过低 |
第五章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饮用水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有限 |
5.1.1 管理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 |
5.1.2 管理投资力度不足,专业人才匮乏 |
5.2 水源地管理困难 |
5.2.1 山区地形地势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 |
5.2.2 农村水源地监管困难 |
5.3 工程建设和管理不足 |
5.3.1 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完善 |
5.3.2 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入不足 |
5.4 农村水价定价理念和机制不完善 |
5.4.1 水资源价值不被重视 |
5.4.2 水价定价缺乏科学依据 |
第六章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
6.1 构建农村饮用水多元化管理体制 |
6.1.1 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 |
6.1.2 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企业化运营管理 |
6.1.3 发挥农民用水组织的管理职能 |
6.2 完善水源地保护 |
6.2.1 健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法规 |
6.2.2 完善政府对水源的分配机制 |
6.2.3 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监管制度 |
6.3 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技术和设备 |
6.3.1 改进饮用水水质监测设备 |
6.3.2 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入 |
6.4 完善农村饮用水价格管理体系 |
6.4.1 完善农村饮用水定价机制 |
6.4.2 加强节约用水宣传与教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C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水资源量评价 |
1.3.2 水资源系统评价 |
1.3.3 城乡水资源评价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水资源短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
2.1.2 水贫困概念界定 |
2.2 水贫困的理论框架 |
2.2.1 水贫困的理论解读 |
2.2.2 水贫困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
2.2.3 水贫困的框架结构 |
2.3 理论基础 |
2.3.1 水资源评价理论 |
2.3.2 贫困经济学理论 |
2.3.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
2.3.4 城乡发展理论 |
2.4 总体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3.2.1 自然状况 |
3.2.2 社会经济状况 |
3.3 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测算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模型构建 |
4.2.1 WPI模型 |
4.2.2 LSE模型 |
4.2.3 变权重模型 |
4.2.4 核密度模型 |
4.3 变量选取 |
4.3.1 资源维度 |
4.3.2 设施维度 |
4.3.3 能力维度 |
4.3.4 使用维度 |
4.3.5 环境维度 |
4.4 指标冗余性检验 |
4.4.1 相关分析 |
4.4.2 冗余性分析 |
4.5 基于WPI模型的城乡水贫困测算 |
4.5.1 城市水贫困评价 |
4.5.2 农村水贫困评价 |
4.6 基于LSE模型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素分析 |
4.6.1 城市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
4.6.2 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失衡性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方法选择:共生模型 |
5.3 城乡水贫困的共生演化机制 |
5.4 城乡水贫困的失衡关系分析 |
5.4.1 协同型区域 |
5.4.2 竞合型区域 |
5.4.3 冲突型区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滞后性及时间演化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方法选择:脱钩模型 |
6.3 城乡水贫困的脱钩关系分析 |
6.4 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模拟预测 |
6.4.1 计量模型选择 |
6.4.2 模型的检验 |
6.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及空间异质性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方法选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7.2.1 全局自相关 |
7.2.2 局部自相关 |
7.3 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分析 |
7.4 城乡水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7.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7.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必要性 |
8.2.1 水资源分配不公 |
8.2.2 基础设施投入不均 |
8.2.3 水资源环境恶化 |
8.2.4 管理与技术人才不匹配 |
8.3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原则 |
8.3.1 坚持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先 |
8.3.2 兼顾城乡用水公平 |
8.3.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
8.3.4 注重水资源政策设计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
8.4 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若干建议 |
8.4.1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
8.4.2 强化水资源法律保障与监督体系 |
8.4.3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
8.4.4 加速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发展 |
8.4.5 改革水利设施投资制度 |
8.4.6 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 |
8.4.7 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农村地区居民饮水安全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标 |
(一) 总体研究目标 |
(二) 具体研究目标 |
3.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差异及时空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分析变量 |
2.2 数据来源 |
2.3 分析内容和方法 |
3. 结果 |
3.1 我国饮水安全一般情况 |
3.2 我国饮水安全时空变化分析 |
3.3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比较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地区农村供水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1.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分析变量 |
2.2 数据来源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我国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时空变化分析 |
3.2 我国不同省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差异分析 |
3.3 我国不同省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3.4 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空间插值分析 |
3.5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供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农村居民饮用水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A、B、C、D四县一般情况 |
3.2 入户调查10项指标描述性分析 |
3.3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3.4 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 |
3.5 调查家庭的人口情况 |
3.6 调查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 |
3.7 调查家庭的生活环境情况 |
3.8 调查家庭的个人卫生情况 |
3.9 调查家庭的医疗保健及健康状况自评 |
3.10 调查家庭的应对能力 |
3.11 调查家庭的村供水情况 |
3.12 调查家庭的饮用水知识态度行为 |
3.13 四县不同社会经济医疗和饮水情况比较 |
3.14 家庭储存水微生物检出情况 |
3.15 家庭入口水微生物检出情况 |
3.16 家庭不同燃料烧开的水中耐热大肠杆菌检出情况 |
3.17 重点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
3.18 分析变量表 |
3.19 电烧开水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0 入口水中耐热大肠杆菌超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气候变化对饮水安全和水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滨州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观察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分析[D]. 李昊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子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2014-2018年辽宁省部分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研究[D]. 杨雨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案例分析 ——以J省YS区为例[D]. 阮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7]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S市为例[D]. 雷胤. 山西大学, 2020(01)
- [8]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泰顺县为例[D]. 符志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D]. 刘文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农村地区居民饮水安全综合研究[D]. 罗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2)
标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水质检测论文; 安全饮用水论文; 饮用水水质标准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