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疗药物对头颈癌敏感性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巩鑫莹[1](2021)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头颈癌生存率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头颈部癌症原发病灶位置多且致死率高,在全身肿瘤中排名居于前列。开展对原发肿瘤患者的生存率预测,可以识别潜在高危患者以便尽早确定诊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与分析领域表现出巨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分类、检测、分割等领域。因此,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方法,根据治疗前头颈癌患者的医学图像进行生存率分类预测,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促进个体化精确医疗的发展。迁移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分类预测,实验数据集多为自然图像。而医学图像多是针对具体问题(如心脏,乳房等不同器官)成像,相较于自然图像,医学图像明显不具备普适性,因此,迁移学习用于医学图像分类预测的价值十分有限,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对头颈癌患者的PET和CT图像分别构建端到端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用来预测患者生存率的高低。用于卷积核初始化的核主成分分析算法(Kernel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KPCA),本文从KPCA无法寻找最优主特征方向以及保留传统PCA对噪声敏感性两个问题出发,提出改进KPCA算法结构的方法。此外,针对头颈部肿瘤个体差异性,本文参考现有的研究模式,对影响头颈癌患者生存率的纹理特征进行研究。实验数据集来自美国癌症医学图像档案馆,共有298例患者,其中,56例(约占19%)在随访期内发生死亡事件。提取肿瘤ROI区域中心切片,对CT图像单独做小波变换纹理增强实验,对FDG-PET、CT图像分别构建CNN预测模型,通过三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采用迁移学习模型密集卷积神经网络结合BAM和CBAM注意力机制进行对比实验;使用灰度共生矩阵从患者CT图像中提取纹理特征,用Kaplan-Meier作纹理特征参数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对于头颈癌患者生存率预测,用CT图像作为数据集的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整体准确度优于FDG-PET和小波变换纹理增强CT。AUC、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FDG-PET(55.6%、92.9%、18.5%),CT(70.5%、67.4%、76.5%),小波变换纹理增强CT(60.9%、51.7%、77.8%),KPCA算法改进后对神经网络预测性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使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的纹理特征,发现纹理参数“Energy”与患者生存时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学习具有对头颈癌治疗前医学图像进行生存率预测的能力和潜力,可以为临床病理学诊断提供指导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对头颈癌患者的精确诊疗。
曹祥燎[2](2021)在《五味子酯甲抑制头颈癌细胞增殖以及诱导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头颈癌发生于头颈部位区域,是世界上第七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现和诊断较晚,超过60%以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处于III期或者IV期,常出现转移和复发,治疗难度较大,晚期头颈癌患者五年存活率较低仅为50%左右。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抗头颈癌药物和寻找新的抗头颈癌机制。五味子酯甲是从五味子素中提取出来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常用于镇静和止咳,在药理学特性研究中发现其在肝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神经炎性和诱导的细胞炎性反应等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五味子酯甲对胃癌细胞有抗癌效果,显示了五味子酯甲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五味子酯甲对头颈癌细胞的作用效果及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药物治疗使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本研究中,用不同浓度五味子酯甲处理人头颈癌HN4和SCC25细胞7天,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五味子酯甲对细胞克隆性增殖的影响。采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五味子酯甲处理HN4和SCC25细胞24小时的细胞存活率。采用PI染色方法来检测不同浓度五味子酯甲对HN4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五味子酯甲对HN4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免疫印记法检测不同浓度五味子酯甲作用HN4细胞24小时后Cyclin B1、p21、DR5、DR4、Cleaved caspase-9、Cleaved PARP、T-ERK、p-ERK、T-JNK、p-JNK和GAPD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五味子酯甲对头颈癌HN4和SCC25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五味子酯甲能降低头颈癌HN4和SCC25细胞的存活率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细胞毒性作用(P<0.05)。细胞周期实验显示五味子酯甲诱导头颈癌HN4细胞周期在S期和G2/M期阻滞(P<0.05)。细胞凋亡实验显示五味子酯甲能诱导头颈癌HN4细胞的凋亡(P<0.05)。免疫印迹实验显示,五味子酯甲能增加Cyclin B1、p21、DR5、DR4、Cleaved caspase-9、Cleaved PARP和p-JNK蛋白的表达,对T-ERK、p-ERK和T-JNK蛋白表达无影响,GAPDH蛋白为内参蛋白。结论:五味子酯甲具有抑制头颈癌HN4和SCC25细胞增殖,降低HN4和SCC25细胞存活率,诱导HN4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头颈癌凋亡机制可能与死亡受体DR5与DR4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和p-JNK蛋白的增加有关。因此,可以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两个方面来探讨五味子酯甲的抗肿瘤潜力。
孟雪[3](2021)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HNSCC)是2018年全球报道的第7大常见癌症,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早期转移。头颈部癌涉及的部位较广,主要分为口腔、鼻腔、咽部、喉部等黏膜部位来源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由于目前尚无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术后仍复发及转移,中晚期生存率更低。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在临床中的预后评估,还可用于估计疾病风险,筛查隐匿性原发癌,有效的癌症标记物可以进行早期诊断和制定临床治疗策略。为了找到有效的头颈部鳞癌标志物,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epatitis B X-interacting protein,HBXIP)于1998年Melegari M等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肝癌细胞株Hep G2中发现。HBXI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多功能调节癌蛋白,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家所关注,由于其发挥了不同的调控作用,研究其分子机制为将来更好开发肿瘤治疗药物打下基础。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HBXIP表达。其次,使用临床肿瘤病理组织中通过检测HBXIP的表达,分析其在临床病例中的预后作用。然后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通过对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方式观察其在细胞系中生物学功能的作用,以及检测在PI3K/Akt细胞通路中靶点蛋白的磷酸化情况和S100A4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来探究是可能否通过PI3K/Akt细胞通路发挥的作用。最后在裸鼠生物体上移植舌鳞癌细胞系,观察成瘤情况,探究HBXIP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否可以成为头颈部鳞癌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首先应用肿瘤公共数据库OncomineTM和UALCAN,来分析目的基因HBXIP的mRNA在头颈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表达差异,15个头颈部鳞癌数据集共84个研究被纳入到研究中。2.本研究收集了221例2006年-2016年在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接受头颈部鳞癌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和其中病例对应的38例正常组织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TM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进行HBXIP蛋白抗体染色。所有病例随访观察2-74个月(中位观察时间34个月),并对临床信息进行生存分析,判断蛋白HBXIP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3.选取舌鳞癌细胞系TSCCa,通过质粒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方式转染细胞系。首先将HBXIP质粒转染到细胞系中,将细胞分为实验组(转染p EGFP-N1-HBXIP质粒)、对照组(未转染组)和对照组(vector组,p EGFP-N1)。其次,使用基因沉默技术si RNA沉默基因HBXIP,将细胞分为实验组(HBXIP7和HBXIP8)和对照组si RNA-control。在HBXIP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中,首先,采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在舌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其次,采用MTT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后对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再其次,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后,对PI3K/Akt信号通路中靶点蛋白AKT、p-AKT、PI3K、p-PI3K以及S100A4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应用ELISA方法在各组细胞上清液中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量。4.选取6-8周龄裸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为6只):对照组(未转染组、si RNA-control组si C)、实验组(HBXIP过表达组、基因沉默组si#7)。转染后的各组细胞,以相同剂量注射到裸鼠大腿腹外侧皮下,观察5周后。对成瘤组织进行体积测量,比较成瘤情况;应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的mRNA及HBXIP蛋白表达量;采用最后应用ELISA方法在各组成瘤细胞匀浆上清液中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头颈癌组织中HBXIP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公共数据库中HBXIP mRNA均较正常组织上调。采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显着(P<0.05)。2.(1)对221例临床病例随访2-74个月(中位时间34个月),男性175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68岁(29-95岁);(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显示,HBXIP在头颈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在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肿瘤复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口腔癌亚组分析中显示,HBXIP蛋白表达在年龄(中位年龄66岁)、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咽喉部亚组分析中显示,HBXIP蛋白表达仅在肿瘤复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舌癌亚组分析中显示,与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3)多变量Cox分析显示,在头颈癌总病例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4 cm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口腔癌亚组中,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咽喉部亚组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和肿瘤直径大于4 cm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舌癌亚组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4)Kaplan-Meier分析显示,按HBXIP蛋白表达阳性或者阴性分类的221例头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显着差异(P=0.044);在口腔癌亚组104例患者中,OS没有显着差异;但在咽喉癌亚组109例患者中存在显着差异(P=0.028);在舌癌亚组59例患者中,OS也存在显着差异(P=0.038)。(5)在38例临床病例对照分析中,与其正常组织相比较,HBXIP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结果比较差异显着(P<0.001)。3.(1)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系中,MT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存活的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细胞侵袭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在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中,通过Cell Titer-Glo Luminescent细胞活力测定法,在96 h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24 h后实验组中细胞迁移面积覆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oyden小室实验结果显示,24 h后实验组中细胞侵袭个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随着HBXIP过表达p-AKT、p-PI3K及S100A4表达量增高(P<0.05);在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系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随着HBXIP基因沉默p-AKT、p-PI3K及S100A4表达量降低,但只在si#7实验组中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4)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实验结果提示,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中和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较,VEGF蛋白含量分别升高和降低(si#7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4.(1)24只裸鼠分成si#7组和si C组、未转染组和HBXIP过表达组,成瘤体体积分别为(540.5±14.6)mm3和(710.3±15.3)mm3、(1143.2±29.6)mm3和(1649.3±29.3)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各组肿瘤中提取RNA和蛋白质,过表达组与未转染组比较HBXIP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基因沉默组与si RNA对照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3)ELISA检测肿瘤组织匀浆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结果提示,过表达组与未转染组比较表达量升高,基因沉默组与si RNA对照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HBXIP不仅与头颈癌、咽喉癌和舌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且发现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可以影响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生物学功能,并且通过促进AKT、PI3K磷酸化及S100A4蛋白表达量异常来促进恶性生物学功能的。此外,多变量分析表明,HBXIP阳性表达是头颈癌、咽喉癌及舌癌患者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总之,本研究发现HBXIP的预后价值,为头颈癌、咽喉癌及舌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陶圆[4](2021)在《BACH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前言: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是一种由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生成失调引起的高度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克隆增生和分化阻滞。AML存在复杂的细胞遗传学和表观遗传性突变,包括异常的DNA甲基化,导致疾病在诊断、发展和预后中呈现高度异质性。随着对AML的不断研究发现,特殊基因启动子异常的DNA甲基化影响其自身表达水平的改变,尤其是肿瘤抑制因子,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各种针对AML的分子靶向疗法的陆续出现,为AML的治疗方案选择上增加了可能性,但是其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尤其具有高风险因素的老年患者预后极差。因此深入探讨AML的发病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特异性治疗以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BACH2(Broad-complex,tramtrack and bric-a-brac and cap‘n’collar homology 2)属于痘病毒和锌指结构域(Poxvirus and zinc fingerdomai,POZ)(也称作BTB结构域)型和帽和衣领(Cap‘n’collar,CNC)型碱性区域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Zip)家族的转录因子,可以与小Maf家族成员(Maf K、Maf F和Maf G)或者其他的B-Zip家族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来抑制或激活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作用。BACH2在B细胞的发育过程中,通过激活P53介导前B细胞受体检查点(BCR)的阴性选择,对于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类开关重组(CSR)和体细胞高突变(SHM)必不可少。除此之外,BACH2通过参与T细胞的发育与分化,成为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近年来,对BACH2的研究发现,它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BACH2在AML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和调控机制均尚不清楚。铁死亡是一种依赖于铁离子的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积累而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细胞死亡方式,目前认为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在抑制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生长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铁死亡过程具有复杂的调控网络,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解析其内在机制。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A11(SLC7A11)作为编码胱氨酸/谷氨酸逆转运的转运体的重要亚基成为铁死亡的重要调节因子,可以通过介导胱氨酸摄取和谷氨酸释放,促进谷胱甘肽合成,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防止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但是,SLC7A11在AML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尚未见报道。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检测BACH2在AML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究BACH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价值,为AML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通过系列实验,证明BACH2在AML中的生物功能,以及BACH2是否能通过调控SLC7A11介导的铁死亡通路而在AML中发挥作用,为AML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AML患者及对照者临床检测剩余骨髓血标本、AML细胞系、人胚肾HEK293t细胞系。2、实验方法:2.1骨髓单个核细胞提取法收集124例初治AML患者及36例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骨髓样本,免疫磁珠分选法提取6例脐带血CD34阳性细胞样本,实时定量荧光PCR(qRT-PCR)方法检测各组样本中BACH2表达水平差异,并比较BACH2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2.2全基因组DNA提取法提取12例初治AML患者及12例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骨髓样本细胞DNA,Methyl Target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法比较两组样本BACH2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2.3 qRT-PCR法比较AML细胞内源性BACH2表达情况,qRT-PCR法和Methyl Target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法比较AML细胞经去甲基化药物处理前后BACH2的m RNA表达水平和DNA甲基化水平。2.4慢病毒转染构建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BACH2对AML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和周期的影响。2.5 RNA-seq筛选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富集相关通路,q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进行验证。2.6透射电镜观察比较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的线粒体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和脂质氧化物检测试剂盒分析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的活性氧、脂质活性氧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铁离子和谷胱甘肽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的铁离子和谷胱甘肽水平。CCK-8检测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经Erastin、DFO、Ferrostatin-1、Liproxstatin-1、Z-VAD-FMK和Necrostatin-1处理后及未加药组细胞的增殖情况。2.7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BACH2和SLC7A11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BACH2和SLC7A11的转录调控关系。2.8 CCK-8、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中分别转染过表达SLC7A11及其空载质粒后细胞增殖情况,SLC7A11的基因表达水平、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脂质活性氧水平。2.9 CCK-8、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和qRT-PCR分别检测分析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经柔红霉素(DNR)处理前后的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内活性氧和脂质活性氧水平以及基因表达情况。CCK-8检测地西他滨(DAC)、DNR和Erastin药物联合处理后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BACH2在AM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1 qRT-PCR检测发现,与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骨髓样本及CD34阳性细胞相比,BACH2在初治AML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1.2 BACH2在初治AML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相关:BACH2表达较低的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与BACH2高表达组患者相比,CEBPA双突变的比率在BACH2低表达组更高(P<0.05)。1.3与BACH2低表达组患者相比,BACH2高表达组患者更易达到完全缓解(P<0.05);与初治AML相比,完全缓解组患者BACH2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完全缓解AML患者相比,复发患者BACH2表达水平降低(P<0.05);生存分析发现BACH2低表达患者有预后不良趋势。1.4 DNA甲基化测序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ACH2在初治AML患者中的DNA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1.5 qRT-PCR结果显示,AML细胞系中,THP1和U937的BACH2基因表达水平最低(P<0.05)。1.6 qRT-PCR结果显示,AML细胞系应用去甲基化药物处理后,BACH2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1.7 DNA甲基化测序显示,AML细胞系应用去甲基化药物处理后,BACH2的DNA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2.BACH2通过SLC7A11介导的铁死亡通路影响AML细胞的增殖和药物敏感性。2.1 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BACH2抑制AML细胞增殖(P<0.05)。2.2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BACH2对AML细胞凋亡、细胞分化、细胞周期无影响。2.3 RNA-seq结果筛选出232个在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的THP1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FC≥2,P<0.05),富集分析结果显示,BACH2参与调控铁死亡通路(P<0.05)。2.4过表达BACH2促进AML细胞发生铁死亡: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过表达BACH2的AML细胞线粒体出现铁死亡特异性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过表达BACH2的AML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脂质活性氧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过表达BACH2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升高(P<0.05);过表达BACH2的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降低(P<0.05);过表达BACH2的细胞内铁离子水平升高(P<0.05)。2.5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BACH2与SLC7A11启动子区存在四个结合位点:-116~-129bp(site 1)、-307~-320bp(site 2)、-1364~-1377bp(site 3)和-1635~-1648bp(site 4),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BACH2通过site 1和site 2直接靶向抑制SLC7A11的转录(P<0.05)。2.6过表达BACH2及其阴性对照AML细胞中分别转染过表达SLC7A11及其空载质粒,q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验证转染效率,结果显示过表达SLC7A11质粒组,SLC7A1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CK-8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过表达SLC7A11可以回复BACH2对AM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脂质活性氧水平(P<0.05)。2.7 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BACH2可以增加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对AM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2.8 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BACH2可以增加AML细胞对DNR的药物敏感性(P<0.05);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过表达BACH2可以增加AML细胞经DNR药物处理后的细胞内活性氧和脂质活性氧水平(P<0.05)。qRT-PCR结果显示AML细胞经DNR药物处理后细胞内铁死亡相关基因SLC7A11、HMOX-1和FTH1表达水平升高(P<0.05),过表达BACH2可以抑制上述基因的表达(P<0.05)。2.9 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铁死亡诱导剂和去甲基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加AML细胞对DNR的药物敏感性(P<0.05)。结论:1、在AML中,BACH2的DNA甲基化水平升高,表达水平减低,且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趋势相关。2、BACH2抑制AML细胞增殖,但对细胞凋亡、细胞分化、细胞周期无影响。3、BACH2过表达可以促进AML细胞的铁死亡。4、BACH2作为转录因子直接靶向抑制SLC7A11基因的转录。5、BACH2通过抑制SLC7A11表达,促进铁死亡发生,抑制细胞增殖。6、BACH2表达上调可以增加AML细胞对DNR的药物敏感性,铁死亡诱导剂和去甲基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加AML细胞对DNR的药物敏感性。
张红宇[5](2020)在《温热刺激增加卵巢癌对化疗敏感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温热刺激对卵巢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以热敏感的卵巢癌细胞系A2780、HO8910,以及热不敏感细胞系SKOV3为研究载体对温热刺激增加化疗敏感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采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检测在温热刺激作用下奥沙利铂(oxaliplatin)对三种卵巢癌细胞IC50的变化;之后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温热刺激对三株卵巢癌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进而反应其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最后通过EDU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热刺激在增殖和凋亡方面对三种细胞系的影响。建立腹腔移植瘤模型研究温热刺激在体内对肿瘤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通过将热敏感细胞A2780种植于裸鼠腹腔,待肿瘤达到确定体积进行温热化疗,最后比较治疗后每只小鼠腹腔内全部肿瘤的重量。本研究第二部分对温热刺激影响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机制的探究,首先通过周期实验检测温热刺激对化疗细胞周期的影响。然后通过彗星实验及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温热刺激对化疗诱导DNA损伤的影响。之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温热刺激对DNA损伤修复蛋白的影响,以及温热刺激对化疗药物诱导的卵巢癌细胞系及人卵巢癌原代细胞中DNA损伤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最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ARP1抑制剂Olaparib以及过表达PARP1细胞在温热化疗作用下对DNA损伤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探究其可能的机制。利用高通量蛋白组学测序进一步探究可能的机制。结果:在不同卵巢癌细胞系中温热刺激起到的增敏作用不同,如在A2780和HO8910细胞中,温热刺激能够增加化疗敏感性,但在SKOV3细胞中,温热刺激增加化疗敏感性不明显。在热敏感细胞中,温热刺激能够降低奥沙利铂对卵巢癌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与单纯化疗药物组相比,A2780和HO8910细胞在温热刺激联合化疗后,克隆形成率显着降低,提示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增加。另一方面EDU实验及凋亡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化疗药物组相比,温热刺激联合化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现象更明显,促进细胞凋亡现象更显着,表明温热刺激能够促进化疗诱导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温热刺激增强化疗敏感性这一现象也在体内实验得到证实。进一步研究发现温热刺激能够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S期阻滞作用。温热刺激能够使热敏感细胞在热刺激后短时间内DNA损伤更加严重,彗星实验结果表现为DNA拖尾更长且尾距更大,免疫荧光实验检测DNA损伤相关蛋白表现绿色γ-H2AX foci数目更多。为了验证单独温热刺激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不同处理时间下温热刺激对参与DNA损伤修复的相关酶蛋白PARP1和支架蛋白XRCC1表达情况的影响,发现在温热刺激作用20min之后,两种蛋白表达量下降,随时间变长,蛋白表达量下降,但在60min后,增加热刺激时间并不能降低此两种蛋白表达量。另一方面,温热刺激联合化疗能够增加DNA损伤相关蛋白——磷酸化ATM及其下游NBS1、CHK2T68的表达量。以上蛋白表达量变化本研究在人卵巢癌原代细胞中也进行了验证,为了验证温热刺激联合化疗能够促进DNA损伤是否与温热刺激能够抑制DNA损伤修复相关。本研究利用PARP1抑制剂Olaparib联合热化疗处理热不敏感细胞,发现DNA损伤相关蛋白均有高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此联系,本研究又利用高表达PARP1和XRCC1质粒转入热敏感细胞A2780中进行温热化疗,发现DNA损伤相关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细胞低。提示温热刺激联合化疗能够促进DNA损伤与温热刺激能够抑制DNA损伤修复相关。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温热刺激增强卵巢癌细胞化疗敏感性。2.在热敏感细胞中温热刺激增加细胞S期阻滞,增加化疗药物诱导的DNA损伤,降低DNA损伤修复蛋白的表达。3.对人原代细胞研究证实以上理论成立。4.其机制为在热敏感细胞中,温热刺激降低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PARP1和XRCC1的表达进而促进化疗药物所引起的上游ATM磷酸化并诱导下游NBS1和CHK2T68的高表达,从而增强DNA损伤,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增加。
王鹏[6](2020)在《基于影像组学的头颈部癌症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头颈部癌症原发病灶位置之多,病理类型之复杂,在全身肿瘤之中居首位。原发肿瘤复发预测对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影像组学运用影像手段评估肿瘤在组织水平的异质性,并综合考虑临床信息关联因素,可以为优化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促进个体化精准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TCIA数据库公布的头颈癌数据,包含298例头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原始PET/CT影像数据及部分临床信息。首先基于小波变换进行PET/CT的影像融合,并对每位患者提取了3215个肿瘤特征,包括一阶灰度信息10个、三维形状特征5个和纹理特征3200个。接着,本文使用逻辑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和K-M生存分析方法评估了以融合后的3D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对局部复发和远端转移的预测性能相比于融合前是否存在差异;然后,将患者的临床信息筛选加入到影像组学中,建立综合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最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尝试单独使用PET图像进行端到端的深度学习预测。在局部复发的预后预测方面,融合的PET/CT特征集有一定优势,未加入临床信息时,与未融合相比,用融合特征集训练的模型一致性指数CI由0.52提高至0.63,AUC值由0.57提高至0.60;加入临床信息后,融合与未融合相比,一致性指数由0.67提高至0.70,AUC值从0.69提高至0.70。在预测远端转移方面,融合后的图像并不会带来性能的提升。以PET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仅在预测远端转移方面有不错的效果,敏感性0.67,特异性0.72。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融合的影像预处理方法可以使影像特征提取更加完整。影像组学方法可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补充信息,最终有助于指导头颈癌的精确治疗。
宋雪晴[7](2020)在《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2011年St.Gallen专家共识首次透过形态学“现象”分析了分子“本质”,即根据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分子的表达差异,将乳腺癌分为不同亚型,包括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以及三阴性乳腺癌(TNBC),这一突破性进展对于临床精准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受肿瘤炎性微环境影响,肿瘤转移复发也成为临床乳腺癌治疗的关键。顺铂,作为一线抗癌药物在临床被广泛使用,具有药效强,抗癌谱广的优点,但由于其选择性和溶解性差引起的毒副作用及固有/获得性耐药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铂药研究不断深入,Pt(Ⅳ)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稳定性和结构可塑性在众多研究中脱颖而出。其遵循前药作用模式,呈动力学惰性且较少引起副作用;同时轴向配体的引进增强了药效,改变传统Pt(Ⅱ)药的入胞模式,促进摄取,提高生物利用度,有效克服耐药问题等;入胞后释放出配体与铂药母核,发挥高效协同抗癌功效,改善传统意义的联合给药缺陷。因此,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对乳腺癌分型和肿瘤炎性微环境特征具有独特药理活性的分子,作为配体引入到Pt(Ⅳ)轴向位置上,旨在开发靶向型精准药物,有效克服乳腺癌临床治疗缺陷,减少化疗造成的毒副作用。目的:针对乳腺癌分型、肿瘤炎性微环境和铂药的临床缺陷,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靶向作用的Pt(Ⅳ)前药分子,使其在乳腺癌细胞内发挥高效协同作用,并降低药物的系统毒性。方法:本研究选取具有(或修饰后具有)羧基、氨基活性基团的褪黑素、酮基布洛芬、依托度酸、卡洛芬、舒林酸等衍生物分别与羟基铂进行缩合获得Pt(Ⅳ)前药分子候选物,并通过核磁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及理化性质表征。采用MTT、ICP-MS、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Hoechst染色、免疫荧光、彗星、划痕侵袭等实验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制作H&E染色切片对药物的抑瘤活性及体内毒性进行评估。结果:一、ER阳性乳腺癌在临床最为常见,ER通过与雌激素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褪黑素作为人体内源性产物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对雌激素相关酶类和受体具有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首次设计合成4个褪黑素-Pt(Ⅳ)前药分子Melatplatin。其中化合物3对ER阳性MCF-7细胞具有突出的选择性且细胞毒性较顺铂提高近100倍,这与3的受体亲和力增强并有效抑制ER表达的结果相吻合。化合物3在胞内大量蓄积并还原释放出铂药母核与配体MT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诱导严重的S期阻滞和DNA损伤,上调γH2AX和P53表达。在体内,化合物3造成肿瘤组织的严重坏死并缓解系统毒性。此外,MT的引入有效激活了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实现免疫化疗的可能。二、突破三阴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缺陷,本文首次设计合成了酮基布洛芬-Pt(Ⅳ)分子Ketoplatin,其对MDA-MB-231(TNBC)细胞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和超强的细胞毒活性。该药物通过在胞内大量蓄积并还原释放出铂药母核和配体ketoprofen,一方面诱导严重的DNA损伤和S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另一方面遏制COX-2表达,下调vimentin和N-cadherin,逆转EMT进程,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侵袭。此外,在荷瘤小鼠体内Ketoplatin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功效。三、炎性微环境是保护和维持肿瘤发展和复发转移的基础,环氧合酶-2(COX-2)作为促炎因子与肿瘤炎性微环境密切相关,且在多数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基于此,本文对课题组开发的3个非甾体抗炎药-Pt(Ⅳ)分子进行了相关活性机制研究。其中Etoplatin在MCF-7细胞中抑制效果最佳,通过抑制COX-2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炎性情况,抑制vimentin和MMP-2,上调E-cadherin逆转EMT机制,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并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效果。结论:本文针对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及炎性微环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Pt(Ⅳ)分子,改变了顺铂原始作用模式,在靶细胞内发挥了出色的细胞毒作用,有效纠正致癌基因表达,诱导严重的DNA损伤、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抑制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克服肿瘤耐药,激活机体免疫,并于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该结果将为后期实现Pt(Ⅳ)前药分子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杜善梅[8](2020)在《HPV阳性和阴性头颈部鳞癌细胞对As2O3的不同反应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类型,它目前分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阳性和阴性两个不同类型,HPV阳性的HNSCC约占20%左右,病毒致瘤蛋白E6和E7是该型的主要驱动蛋白。目前的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除了对血液系统疾病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外,它还对多种实体肿瘤也具有抗癌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关于As2O3对HNSCC的药理作用和抗癌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系统的研究了As2O3在HPV16-阳性和-阴性HNSCC细胞中的抗癌活性和潜在的作用机制。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HPV阴性HNSCC细胞相比,As2O3对HPV-16阳性HNSCC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两种类型HNSCC细胞对As2O3反应敏感性的差异可能与细胞的遗传背景和发病机制不同有关。通过对HNSCC细胞中关键基因/蛋白基础表达检测的结果表明,与HPV-16阳性HNSCC细胞相比,HPV阴性HNSCC细胞中存在明显的基因组改变,TP53为突变型,p16低表达或缺失以及EGFR高表达对HPV阴性HNSCC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HPV-16阳性HNSCC细胞中具有较少的基因改变,HPV致瘤基因在HNS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As2O3除了可以抑制HNSCC细胞的增殖,还具有抑制HNSCC细胞的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诱导HNSCC细胞凋亡并改变细胞生长周期,发挥对HNSCC的抗肿瘤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As2O3具有抑制HNSCC移植瘤生长的作用。As2O3对HNSCC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细胞中关键基因/蛋白的表达改变有关。在HPV阴性的HNSCC细胞中,As2O3可以抑制EGFR、cyclin D1和p53(突变型)蛋白表达、上调Rb蛋白表达。而在HPV-16阳性的HNSCC细胞中,As2O3可以抑制E6、E7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上调p16、p53(野生型)和Rb蛋白表达。以上实验结果表明As2O3是一种潜在的治疗HNSCC的药物。
侯震[9](2019)在《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恶性肿瘤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肿瘤靶区的辐射剂量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来提高病灶的局部控制率,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然而,尽管最新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有效地提高了肿瘤靶区的照射精度和剂量的均匀性,但由于恶性肿瘤本身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使其治疗十分复杂且疗效难以预测;并且再精确的放疗技术也无法避免X射线对周围正常器官的损伤,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引起放疗并发症的出现。针对不同部位肿瘤的病理及结构特点,个体化治疗逐渐被临床认可,大量文献表明,早期预测肿瘤治疗反应及副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进一步指导肿瘤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临床实践中需要一种针对放疗疗效和并发症的预测技术,它能够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对疗效和某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做出预测,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影像组学(Radiomics)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分析技术,采用非侵入式的方法来获取肿瘤的综合特征信息,能够反映肿瘤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问题,通过对大量影像特征的定量、高通量分析来综合评价肿瘤表型。放疗作为局部晚期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治疗前需要获取大量影像以进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这就为临床将Radiomics结合于肿瘤放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理论基础。本课题从食管癌和头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医学影像入手,致力于放疗Radiomics预测模型的研究,采用统计学分析与机器学习建模方法,以实现对食管肿瘤放疗疗效的早期预测(治疗反应相关);以及Radiomics参数与头颈癌照射野内复发的预测分析(复发相关);同时探索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based)的Radiomics方法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中的价值(治疗副反应相关)。概括全文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研究a)分析了文献中提出的四大类Radiomics特征提取算法,逐一分析和介绍了基于形态学、基于灰度直方图、基于纹理和基于滤波变换方法的数学表达形式,并比较了不同方法所提取的特征参数的数学、影像学意义及相互关系;b)创新性地探索了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Radiomics分析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CRT)疗效中的价值。筛选出可区分治疗敏感者(Responder)和非敏感者(Nonresponder)的特征参数,并且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验证了Radiomics模型用于食管癌CRT疗效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c)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了基于治疗前的T2W和SPAIR T2W序列的磁共振结构像的Radiomics分析对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分别基于上述两个序列的Radiomics特征结合ANN和SVM算法构建了并验证了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两个序列的特点和预测能力,分析了其作用原理及对临床实践的意义。2.影像组学在头颈癌复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a)分析了文献中头颈癌患者放疗后复发的剂量学模式,从剂量学角度探究了出现不同复发模式的原因,明确了野内复发是头颈癌的主要复发模式,分析了野内复发与放疗抵抗之间的关系;b)针对本中心鼻咽癌IMRT后复发的患者,借助剂量叠加工具,分别分析了其复发的剂量学模式,证明了野内复发是鼻咽癌IMRT后的主要复发模式,筛选出因放疗抵抗而出现复发的患者;c)原创性地提出引入Radiomics分析方法,通过高通量地对患者治疗前的SPAIR T2W磁共振影像提取定量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肿瘤的放疗抵抗性预测模型。3.影像组学在食管癌放射性肺损伤中的预测价值a)分析和总结了基于肺部CT的影像组学方法在放射性肺损伤(RILI)预测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重点关注治疗前肺部高剂量区域的CT影像对局部RILI的预测价值;b)原创性地提出采用基于迁移的深层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即基于深度学习的Radiomics方法,使其能够自主挖掘与RILI预测相关的影像特征,并将微调后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AlexNet和GoogleNet)用于预测RILI;c)实验验证了基于自然图像训练的AlexNet和GoogleNet模型经少量医学样本微调(Fine tuning)后对局部RILI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原理及临床意义。
孙朝跃[10](2019)在《野黄芩苷增敏顺铂抗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对顺铂肾毒性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的87%,65%-80%的NSCLC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常失去外科手术机会。顺铂依然是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一线化疗药物。然而,顺铂治疗后会产生获得性耐药和肾脏毒性。目前,顺铂耐药以及肾毒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的减缓或逆转策略,其已成为困扰NSCLC治疗的一大难题。野黄芩苷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为传统中药灯盏细辛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我们前期研究证实,野黄芩苷能够有效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野黄芩苷能也够增加化疗药博来霉素的抗肝癌活性,并且可以显着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毒性,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野黄芩苷能否增强顺铂对NSCLC毒性作用以及减轻顺铂的肾毒性。本实验主要通过体外、体内实验探讨野黄芩苷是否能够协同顺铂杀伤NSCLC细胞;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考察野黄芩苷对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野黄芩苷协同顺铂对A549/DDP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CompuSyn软件评价野黄芩苷与顺铂是否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使用显微镜观察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形态的影响,采用细胞流式术检测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2.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细胞流式术检测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Cleaved caspase3、PARP、p53表达的影响,使用p53抑制剂PFT探讨p53蛋白对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ERK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ERK抑制剂U0126探讨ERK蛋白对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3.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自噬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自噬蛋白LC3、p62表达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A549/DDP细胞自噬小体数量变化,使用自噬抑制剂HCQ探讨自噬在野黄芩苷协同顺铂抗肿瘤中的作用,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自噬上游蛋白Akt、c-Met以及Stat3的影响,使用Akt或c-Met抑制剂MK-2206以及Crizotinib探讨Akt或c-Met对野黄芩苷协同顺铂诱导自噬以及抑制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瞬时转染过表达Stat3方法探讨Stat3蛋白对野黄芩苷协同顺铂诱导自噬以及抑制细胞生长的影响。4.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研究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裸鼠分为对照组、顺铂给药组、野黄芩苷给药组、顺铂联合野黄芩苷组,给药处理21天后,期间测量裸鼠体重、肿瘤体积,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各组裸鼠给药前后荧光强度变化,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称重,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p-Stat3、c-Met、p-Akt、p62、LC3、ERK、p53的表达情况。5.野黄芩苷对顺铂诱导的肾毒性保护作用研究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野黄芩苷60 mg/kg组、顺铂组、顺铂+野黄岑苷30 mg/kg组、顺铂+野黄芩苷60 mg/kg组、顺铂+地塞米松4 mg/kg组。给药组动物预先给予野黄芩苷或地塞米松干预5天,给药结束后,除对照组以及野黄芩苷组之外,其余组小鼠均接受单剂量腹腔注射顺铂,顺铂造模72小时后,称取小鼠体重,收集小鼠血液,处死动物,取小鼠肾脏组织,使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BUN和CRE含量,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肾脏组织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IL-6、TNF-α、Bax、Bcl-2、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p53、LC3、p62、Atg5、Atg7、Atg12、p-JNK、p-p38、p-ERK、p-Stat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p-JNK、p-p38、p-ERK、p-Stat3 表达情况。结果:1.野黄芩苷协同顺铂对A549/DDP细胞增殖的影响80、120μM野黄芩苷对A549/DDP细胞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80、120μM野黄芩苷能够协同增强顺铂对A549/DDP增殖抑制作用;当顺铂剂量为10μg/ml,野黄芩苷剂量为120μM的时候,两药协同指数为0.58,两药联用效果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顺铂处理后细胞形态明显变长,细胞密度明显减少,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细胞形态明显变短,细胞密度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顺铂能够将A549/DDP细胞阻滞在G2期,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将A549/DDP细胞阻滞在S期。2.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凋亡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顺铂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顺铂处理组细胞Cleavedcaspase3、PARP、p53、ERK表达上调,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细胞Cleavedcaspase3、PARP、p53、ERK表达上调;p53抑制剂PFT-α能够显着抑制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ERK抑制剂U0126能够显着抑制野黄芩苷联合顺铂激活的p53蛋白表达;ERK抑制剂U0126能够显着抑制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3.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自噬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顺铂处理组细胞LC3II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p6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自噬小体数量增加,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细胞LC3II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p6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自噬小体数量增加;使用自噬抑制剂HCQ能够显着抑制野黄芩苷对顺铂的增敏作用;与正常组相比,顺铂处理组细胞c-Met表达明显下调,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细胞p-Akt、c-Met表达明显下调;使用Akt抑制剂MK-2206能够显着增强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诱导的自噬;使用c,Met抑制剂Crizotinib能够显着增强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诱导的自噬,同时抑制p-Akt的蛋白表达;使用MK-2206或Crizotinib能够明显增强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与正常组相比,顺铂处理组细胞p-Stat3表达明显降低,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细胞p-Stat3表达明显降低;过表达p-Stat3能够明显抑制强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诱导的自噬,同时显着降低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的增殖抑制作用。4.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研究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给药21天后,与正常组相比,顺铂组裸鼠移植瘤荧光强度、体积、重量明显明显增加,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裸鼠移植瘤荧光强度、体积、重量明显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顺铂组裸鼠体重明显下降,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裸鼠体重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顺铂干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p-Stat3、c-Met、p-Akt表达均出现显着下调,LC3II表达明显上调,与顺铂组相比,顺铂+野黄芩苷组瘤体组织中p-Stat3、c-Met、p-Akt、p62表达明显下调,p-ERK、p53、LC3II表达明显上调。5.野黄芩苷对顺铂诱导的肾毒性保护作用研究与正常组相比,顺铂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BUN和CRE值明显升高,与顺铂模型组相比,野黄芩苷高剂量组或地塞米松组小鼠血清中BUN和CRE水平显着降低;顺铂造模后小鼠体重显着下降,野黄芩苷高剂量或地塞米松给药后,小鼠体重明显上升;与正常组相比,顺铂模型组小鼠肾脏皮质肾小球中可见红细胞增多,出现明显的肾小管变性、坏死(胞浆空泡样变),管腔内有大量受损的管型,管腔内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胞排列紊乱,皮质血管扩张充血,与顺铂模型组相比,野黄芩苷高剂量或地塞米松给药后小鼠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与正常组相比,顺铂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中IL-6和TNF-α值明显升高,野黄芩苷高剂量或地塞米松预先给药处理能够显着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与正常组相比,顺铂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中Bax/Bcl-2比率和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p5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野黄芩苷高剂量或地塞米松预先给药处理能够显着抑制Bax/Bcl-2比率和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p53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顺铂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中LC3Ⅱ/Ⅰ比率以及Atg7蛋白表达显着下调,同时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野黄芩苷高剂量预先给药处理组小鼠肾组织中LC3Ⅱ/Ⅰ比率Atg7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62蛋白水平显着下降;与正常组相比,顺铂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中p-JNK、p-p38、p-ERK、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野黄芩苷高剂量预先给药处理组小鼠肾组织中p-JNK、p-p38、p-ERK、p-Stat3 明显下降。结论:1.野黄芩苷能够协同增加顺铂对A549/DDP耐药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能够将A549/DDP细胞阻滞在S期;2.野黄芩苷也能够协同增强顺铂对A549/DDP细胞的促凋亡、促自噬作用;3.野黄芩苷联合顺铂能够通过激活A549/DDP细胞ERK/p53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4.能够通过抑制c-Met/Akt或Stat3信号通路诱导A549/DDP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5.动物实验证实野黄芩苷能够显着增加顺铂对裸鼠实体瘤生长抑制作用。6.野黄芩苷能够显着改善顺铂导致的小鼠肾功能紊乱和肾脏组织结构的损伤;野黄芩苷能够抑制顺铂诱导的小鼠肾脏组织炎症反应;野黄芩苷能够抑制顺铂诱导的小鼠肾脏组织肾细胞凋亡;野黄芩苷能够提高顺铂抑制的小鼠肾脏组织肾细胞自噬;野黄芩苷能够抑制肾损伤小鼠肾脏组织中MAPK和Stat3信号通路。
二、化疗药物对头颈癌敏感性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疗药物对头颈癌敏感性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头颈癌生存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
第二章 卷积神经网络理论 |
§2.1 引言 |
§2.2 卷积层 |
§2.3 激活函数 |
§2.4 池化层 |
§2.5 损失函数 |
§2.6 拟合 |
§2.6.1 正则化方法 |
§2.6.2 Dropout方法 |
§2.7 小结 |
第三章 卷积核初始化算法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卷积核初始化算法 |
§3.2.1 PCA算法 |
§3.2.2 KPCA算法 |
§3.3 KPCA算法的改进 |
§3.4 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 |
§3.5 密集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3.5.1 密集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
§3.5.2 注意力机制BAM和 CBAM |
§3.5.3 Dense Net预测模型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头颈癌医学图像的纹理分析与小波变换预处理 |
§4.1 引言 |
§4.2 CT和PET医学图像简介 |
§4.2.1 CT |
§4.2.2 PET |
§4.3 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纹理特征 |
§4.4 小波变换纹理增强预处理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环境与工具 |
§5.2 实验数据集与预处理 |
§5.2.1 实验数据集 |
§5.2.2 图像预处理 |
§5.3 评价标准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 |
§5.4.2 密集卷积神经网络Dense net预测模型结果 |
§5.4.3 CT图像纹理分析实验结果 |
§5.5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五味子酯甲抑制头颈癌细胞增殖以及诱导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a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B.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附录 C:个人简历 |
附录 D:综述西妥昔单抗在头颈癌肿瘤中的治疗现状及耐受机制 |
参考文献 |
(3)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公共数据库分析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HBXIP表达差异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设备和软件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软件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Oncomine来源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2 UALCAN来源研究对象和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Oncomine分析方法 |
2.3.2 UALCAN分析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在头颈癌患者Oncomine数据库研究中,HBXIPmRNA在癌症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过度表达 |
3.2 在头颈癌患者UALCAN数据库研究中,HBXIPmRNA在癌症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过度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HBXIP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因子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组织芯片制备 |
2.3.2 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及切片 |
2.3.3 HE染色 |
2.3.4 免疫组化染色(Ventana自动切片染色仪) |
2.3.5 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BXIP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
3.2 HNSCC中 HBXIP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3 HNSCC患者死亡风险比 |
3.4 HBXIP蛋白表达在HNSC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
3.5 q RT-PCR检测提示头颈癌组织较正常组织HBXIP mRNA表达增高 |
3.6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头颈鳞癌组织较正常组织HBXIP蛋白表达增高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蛋白HBXIP在舌鳞癌细胞系中的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细胞培养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及稳定转染 |
2.3.3 siRNA基因沉默转染舌鳞癌细胞系 |
2.3.4 反转录 PCR(逆转录 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 |
2.3.5 MTT细胞增殖实验 |
2.3.6 划痕实验 |
2.3.7 Transwell小室实验 |
2.3.8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3.9 ELISA实验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VEGF的表达量 |
2.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BXIP在舌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
3.2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增殖 |
3.3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迁移 |
3.4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侵袭 |
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IP基因过表达对PI3K/Akt通路及S100A4 蛋白的影响 |
3.6 siRNA靶向沉默HBXIP后验证蛋白表达 |
3.7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增殖 |
3.8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迁移 |
3.9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侵袭 |
3.10 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IP基因沉默对PI3K/Akt通路和S100A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1 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对裸鼠成瘤影响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模型制备 |
2.3.2 成瘤期间观察及标本采集 |
2.3.3 组织保存 |
2.3.4 肿瘤组织中提取RNA和蛋白 |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2.3.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3.7 ELISA实验检测肿瘤匀浆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量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裸鼠成瘤情况、体积生长曲线及成瘤体积比较 |
3.2 qRT-PCR方法检测各组成瘤组织中HBXIP mRNA表达 |
3.3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成瘤组织中HBXIP蛋白表达 |
3.4 ELISA方法检测各组肿瘤匀浆液中VEGF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HBXIP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BACH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BACH2在AM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细胞系和实验标本 |
2.1.1 细胞株 |
2.1.2 实验标本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生物分析软件 |
2.4 实验方法 |
2.4.1 单个核细胞提取 |
2.4.2 磁珠分选CD34+细胞 |
2.4.3 细胞总RNA提取 |
2.4.4 逆转录cDNA |
2.4.5 实时定量荧光PCR反应(qRT-PCR) |
2.4.6 细胞全基因组DNA提取 |
2.4.7 Methyl Target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 |
2.4.8 细胞培养、复苏与冻存 |
2.4.9 细胞全蛋白提取及BCA蛋白浓度定量 |
2.4.10 Western Blot实验 |
2.4.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BACH2在AML患者中的表达分析 |
3.2 BACH2 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分析 |
3.3 BACH2 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治疗反应的关系 |
3.4 BACH2 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预后的关系 |
3.5 BACH2在AML患者中的DNA甲基化水平 |
3.6 BACH2在AML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3.7 去甲基化药物对BACH2在AML细胞系中表达情况的影响 |
3.8 去甲基化药物对BACH2在AML细胞系中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部分:BACH2 通过SLC7A11介导的铁死亡通路影响AML细胞的增殖和药物敏感性 |
5 前言 |
6 材料和方法 |
6.1 细胞系和实验标本 |
6.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6.2.1 主要试剂 |
6.2.2 主要仪器 |
6.3 生物信息学网址和计算机分析软件 |
6.4 实验方法 |
6.4.1 细胞培养 |
6.4.2 胎盘蓝检测细胞活率和细胞计数 |
6.4.3 构建过表达BACH2 及其阴性对照慢病毒 |
6.4.4 慢病毒的转染 |
6.4.5 CCK-8 检测细胞增殖 |
6.4.6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
6.4.7 流式检测细胞分化 |
6.4.8 流式检测细胞周期 |
6.4.9 RNA转录组测序 |
6.4.10 透射电镜分析 |
6.4.11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6.4.12 C11-BODIPY检测 |
6.4.13 膜蛋白SLC7A11 的检测 |
6.4.14 脂质氧化(MDA)的检测 |
6.4.15 细胞内GSH含量的测定 |
6.4.16 细胞内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
6.4.17 细胞总RNA提取、逆转录cDNA及实时定量荧光PCR反应(qRT-PCR) |
6.4.18 细胞全蛋白提取和BCA蛋白浓度定量及Western blot检测 |
6.4.19 过表达SLC7A11 及其阴性对照质粒的构建 |
6.4.20 质粒扩增及抽提 |
6.4.21 悬浮细胞转染质粒 |
6.4.2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 |
6.4.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6.4.24 荧光素酶实验 |
6.4.25 统计学数据分析 |
7 结果 |
7.1 AML细胞系转染过表达BACH2 慢病毒的效率验证 |
7.2 过表达BACH2 抑制AML细胞的增殖 |
7.3 过表达BACH2对AML细胞凋亡、细胞分化和细胞周期无影响 |
7.4 过表达BACH2 促进AML细胞发生铁死亡 |
7.4.1 BACH2 影响AML细胞铁死亡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
7.4.2 过表达BACH2 促进AML细胞线粒体发生铁死亡特征性改变 |
7.4.3 过表达BACH2 提高AML细胞内活性氧、脂质活性氧和脂质氧化物水平 |
7.4.4 过表达BACH2 降低AML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水平 |
7.4.5 过表达BACH2 增加AML细胞内铁离子水平 |
7.4.6 过表达BACH2 通过促进细胞发生铁死亡而抑制AML细胞增殖 |
7.5 过表达BACH2 直接抑制SLC7A11 的转录过程 |
7.6 去甲基化药物对AML细胞中SLC7A11 表达的影响 |
7.7 BACH2 通过抑制SLC7A11 促进AML的铁死亡 |
7.8 过表达BACH2 增加AML细胞对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的敏感性 |
7.9 过表达BACH2 增加AML细胞对DNR的药物敏感性 |
7.10 铁死亡诱导剂和去甲基化药物可以增加AML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8 讨论 |
9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转录因子BACH2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温热刺激增加卵巢癌对化疗敏感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温热刺激增加卵巢癌的化疗敏感性 |
试剂和仪器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温热刺激联合化疗药物激活DNA损伤通路及其机制 |
材料和仪器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温热刺激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6)基于影像组学的头颈部癌症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
第二章 医学图像融合与影像组学原理 |
§2.1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原理 |
§2.2 影像组学原理 |
§2.2.1 影像组学的含义 |
§2.2.2 影像组学的流程 |
§2.3 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原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PET/CT融合与否的影像特征性能比较 |
§3.1 引言 |
§3.2 研究数据与数据预处理 |
§3.2.1 研究数据 |
§3.2.2 PET/CT的3D融合 |
§3.3 数据处理 |
§3.3.1 影像特征的提取 |
§3.3.2 影像特征的选择 |
§3.3.3 特征的预测性能评估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影像特征的提取与选择 |
§3.4.2 影像特征的预测性能评估结果 |
§3.4.3 PET/CT融合与否的预测对比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临床信息与影像组学的头颈癌复发预后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数据 |
§4.2.2 复发预后模型 |
§4.2.3 模型的评估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影像组学的头颈癌复发分类预测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研究数据 |
§5.2.2 基于PET图像的远端转移预测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基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褪黑素类Pt(Ⅳ)前药分子Melatplatin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1.1.2 实验原理、方法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HPLC检测系列Melatplatin化合物纯度 |
1.2.2 Melatplatin化合物对ER阳性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
1.2.3 Melatplatin化合物3 有效抑制ER阳性肿瘤细胞中ER?表达 |
1.2.4 Melatplatin化合物3与MT受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
1.2.5 Melatplatin化合物3在MCF-7 细胞中大量蓄积 |
1.2.6 Melatplatin化合物的还原性能 |
1.2.7 Melatplatin化合物3 导致严重的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 |
1.2.8 Melatplatin化合物3 诱导大量肿瘤细胞凋亡 |
1.2.9 Melatplatin化合物3 在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功效 |
1.2.10 Melatplatin化合物3 激活机体脾脏组织的免疫反应 |
1.3 小结 |
二、基于三阴乳腺癌的酮基布洛芬类Pt(Ⅳ)前药分子Ketoplatin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2.1.2 实验原理、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Ketoplatin 的在胞内释放 ketoprofen 和 cisplatin |
2.2.2 Ketoplatin在 MDA-MB-231 细胞展现优异的细胞毒性与协同作用 |
2.2.3 Ketoplatin在 MDA-MB-231 细胞内大量蓄积并形成Pt-DNA加合物 |
2.2.4 Ketoplatin有效抑制MDA-MB-231 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
2.2.5 Ketoplatin引起严重的DNA损伤 |
2.2.6 Ketoplatin导致MDA-MB-231 细胞严重的S期阻滞 |
2.2.7 Ketoplatin诱导MDA-MB-231 细胞的大量凋亡 |
2.2.8 Ketoplatin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
2.3 小结 |
三、具有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的非甾体抗炎药类Pt(Ⅳ)前药分子NSAID-Pt(Ⅳ)的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3.1.2 实验原理、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NSAID-Pt(Ⅳ)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优异的细胞毒性与协同作用 |
3.2.2 NSAID-Pt(Ⅳ)有效抑制MCF-7 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
3.2.3 Etoplatin抑制COX-2、vimentin、MMP-2,上调E-cadherin表达 |
3.2.4 Etoplatin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
3.3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铂(Pt):抗癌药中的传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HPV阳性和阴性头颈部鳞癌细胞对As2O3的不同反应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As_2O_3抑制头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体外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二章 As_2O_3抑制头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体内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三章 As_2O_3抑制头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9)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常用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 |
1.2.1 放疗技术的发展 |
1.2.2 IMRT放疗计划设计与实施 |
1.2.2.1 导入患者数据 |
1.2.2.2 图像融合与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 |
1.2.2.3 采用IMRT方式确定照射野参数 |
1.2.2.4 计划评估 |
1.2.2.5 放疗计划确认与实施 |
1.2.3 食管癌放射治疗 |
1.2.3.1 食管癌流行病学 |
1.2.3.2 食管癌的治疗及放疗的地位 |
1.2.4 头颈癌放射治疗 |
1.2.4.1 头颈癌流行病学 |
1.2.4.2 头颈癌的治疗及放疗的地位 |
1.3 多模态影像与现代精准放疗技术相结合 |
1.3.1 多模态影像在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
1.3.2 影像组学 |
1.3.3 影像组学的工作流程 |
1.3.4 影像组学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4 食管癌和头颈癌放疗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2.1 基于形态学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2.2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2.3 基于纹理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2.4 基于滤波和变换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3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诊疗中的应用 |
2.3.1 Radiomics与食管肿瘤分期 |
2.3.2 Radiomics与食管癌疗效预测 |
2.3.3 Radiomics与食管肿瘤预后 |
2.3.4 Radiomics与放射性肺炎预测 |
2.4 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研究 |
2.4.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2.4.2 数据和方法 |
2.4.2.1 入组患者情况 |
2.4.2.2 IMRT |
2.4.2.3 疗效评估 |
2.4.2.4 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 |
2.4.2.5 二维和三维CT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
2.4.2.6 统计分析 |
2.4.2.7 特征选择与预测模型 |
2.4.2.8 模型验证 |
2.4.3 实验结果 |
2.4.4 讨论 |
2.5 基于治疗前的T2W和 SPAIR T2W MR图像的二维影像组学分析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
2.5.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2.5.2 数据和方法 |
2.5.2.1 入组患者情况 |
2.5.2.2 MR扫描参数 |
2.5.2.3 IMRT |
2.5.2.4 疗效评估 |
2.5.2.5 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 |
2.5.2.6 二维MR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
2.5.2.7 统计分析 |
2.5.2.8 特征选择与预测模型 |
2.5.2.9 模型验证 |
2.5.3 实验结果 |
2.5.4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2.7 本章创新点 |
第三章 影像组学在头颈癌复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头颈肿瘤放射治疗复发模式-野内、野外、边缘 |
3.3 基于SPAIR T2W MR图像的三维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鼻咽癌野内复发 |
3.3.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3.3.2 数据和方法 |
3.3.2.1 入组患者情况 |
3.3.2.2 MR扫描参数 |
3.3.2.3 IMRT |
3.3.2.4 复发病灶剂量学分析及复发模式的定义 |
3.3.2.5 三维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
3.3.2.6 统计分析 |
3.3.2.7 特征降维与预测模型 |
3.3.3 实验结果 |
3.3.4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3.5 本章创新点 |
第四章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
4.1 引言 |
4.2 Radiomics分析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相关研究进展 |
4.3 卷积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在医学图像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
4.4 基于CT和迁移学习的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
4.4.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4.4.2 数据和方法 |
4.4.2.1 入组患者情况 |
4.4.2.2 图像配准和肺部感兴趣区(ROI)获取 |
4.4.2.3 ROI标定 |
4.4.2.4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增强 |
4.4.2.5 迁移学习网络 |
4.4.2.6 模型训练和验证 |
4.4.3 实验结果 |
4.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4.6 本章创新点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1.1 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研究 |
5.1.2 基于治疗前的T2W和 SPAIRT2WMR图像的二维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
5.1.3 基于SPAIR T2W MR图像的三维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鼻咽癌野内复发 |
5.1.4 基于CT和迁移学习的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10)野黄芩苷增敏顺铂抗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对顺铂肾毒性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现状 |
1.2 顺铂抗肿瘤机制 |
1.3 顺铂耐药机制 |
1.3.1 细胞内顺铂的积累量减少 |
1.3.2 顺铂的失活增多 |
1.3.3 DNA的损伤修复 |
1.3.4 细胞凋亡抑制 |
1.4 自噬在肿瘤化疗药耐药中的作用 |
1.4.1 抑制自噬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
1.4.2 过度激活自噬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耐药 |
1.5 中药单体在调控自噬中的作用 |
1.5.1 中药单体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 |
1.5.2 中药单体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保护性自噬 |
1.5.3 中药单体抑制肿瘤细胞自噬 |
1.6 中药单体对肿瘤化疗药顺铂的增敏研究 |
1.6.1 抑制NF-κB信号通路 |
1.6.2 抑制Nrf2信号通路 |
1.6.3 抑制Akt信号通路 |
1.6.4 调控MAPKs信号通路 |
1.7 野黄芩苷抗肿瘤以及抗炎研究进展 |
1.7.1 野黄芩苷抗肿瘤研究 |
1.7.2 野黄芩苷抗炎作用研究 |
第二章 野黄芩苷对顺铂抗非小细胞肺癌增敏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药物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实验试剂 |
2.1.5 主要仪器与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实验 |
2.2.2 动物实验 |
2.2.3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野黄芩苷协同顺铂对A549/DDP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
2.3.2 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周期的影响 |
2.3.3 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4 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ERK蛋白的影响 |
2.3.5 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自噬的影响 |
2.3.6 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自噬上游蛋白Akt和c-Met的影响 |
2.3.7 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A549/DDP细胞Stat3蛋白的影响 |
2.3.8 野黄芩苷联合顺铂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野黄芩苷对顺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药物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以及给药方式 |
3.2.2 肾功能指标测定 |
3.2.3 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 |
3.2.4 试剂盒测定IL-6、TNF-α水平 |
3.2.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3.2.6 免疫组化 |
3.2.7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野黄芩苷对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
3.3.2 野黄芩苷对顺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小鼠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3.3 野黄芩苷对顺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小鼠炎症水平的影响 |
3.3.4 野黄芩苷对顺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小鼠凋亡的影响 |
3.3.5 野黄芩苷对顺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小鼠自噬的影响 |
3.3.6 野黄芩苷抑制顺铂导致的肾损伤小鼠MAPKs和Stat3的表达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化疗药物对头颈癌敏感性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头颈癌生存率预测[D]. 巩鑫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五味子酯甲抑制头颈癌细胞增殖以及诱导凋亡的研究[D]. 曹祥燎.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孟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4]BACH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陶圆.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温热刺激增加卵巢癌对化疗敏感性及其机制研究[D]. 张红宇. 苏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影像组学的头颈部癌症预后研究[D]. 王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D]. 宋雪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HPV阳性和阴性头颈部鳞癌细胞对As2O3的不同反应及其机制[D]. 杜善梅. 东南大学, 2020
- [9]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侯震. 东南大学, 2019(06)
- [10]野黄芩苷增敏顺铂抗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对顺铂肾毒性保护作用研究[D]. 孙朝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