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推行竞争上岗 省政府处级领导实现能上能下(论文文献综述)
邵奎,张元福,王大庆[1](2021)在《黑龙江垦区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本文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四个阶段(即:实施简政放权阶段、推行多种经济责任制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和新时期国企混改阶段)全面系统地回顾了黑龙江垦区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内容和改革成果,总结了垦区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并得出几点启示,以期对下一步深化农垦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李海翡[2](2020)在《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由国务院批复成立的国家级经济功能区,近年来经济功能区人事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旨在推动经济功能区人事制度上去行政化,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全体起立,全员竞聘”的职员制改革。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以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阐述具体流程、措施、成效,结合参与职员制改革和未参与职员制改革人员的第一手问卷调查资料,从中解析职员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以后各地经济功能区优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方式贡献更多的力量。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基本确立了“全员岗位聘用”、“刚性淘汰”、“拉开薪酬差距”等措施。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还存在机构设置不够科学、人员晋升途径不明朗、改革过渡期不稳定、压力过大、刚性淘汰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有行政化倾向尚需加大力度予以去除、人事激励约束未覆盖全部职员、组织协调困难有待克服、考核压力过重以及职员能力欠缺、缺乏具体可行的退出机制等原因,相应的建议措施为完善岗位和职能设置、设置职员晋升机制、人员管理须科学推进、强化职员培训和学习、制定可靠可行的奖惩和淘汰机制等,从而提高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单位凝聚力,持续提升功能区人员服务水平。
叶晨[3](2020)在《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聘用管理、实现“能上能下”、完善绩效工资分配的基础性环节,也是选拔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抓手。自2004年《成都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成都市大部分市属事业单位都建立了本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这在人员的晋升、聘用、奖惩、绩效工资分配、培训、辞聘解聘,以及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基础上,要侧重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果,更加重视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促进事业单位提供更充分、更平衡、更高效的公共服务。要在绩效考核的制度设计、考核机制的建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进、考核结果的充分运用、完善人事工作监管方面上着力,才能让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的实施与时俱进,符合当前事业单位公益性导向和人事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发挥应有的人力资源效益。本文以绩效考核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实地访谈和统计分析的方式,对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调研梳理,发现目前绩效考核的目的导向和指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存在着诸如绩效考核忽略了公益服务成效、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不完善、考核方法和技术滞后、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考核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沟通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等一些问题。在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基础上,借鉴国内部分城市先进经验做法,提出对现阶段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一是健全制度法规,完善配套机制;二是优化考核内容,突出公益性质;三是改进考核方法,创新技术手段;四是畅通沟通渠道,发挥考核作用。这些对策建议旨在为下一步成都市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制定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借鉴。
谢鹏[4](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认为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庞远福[5](2020)在《论党内法规立规目的之基本类型》文中指出依据党内法规立规目的之性质,可划分出直接的现实目的、间接的现实目的和政策目的三大基本类型。直接的现实目的主要体现为提倡、规范、加强某种行为,或推进某种制度、机制的建设;间接的现实目的体现为促进某种政治状态、发扬某种优良作风、弘扬某种社会价值等,是需通过党内法规之整体实施,才能逐步推进和实现的目标;政策目的即立规者预期贯彻落实的思想、路线、原则、方针或政策,因为党内法规有很强的政策属性,政策目的也是立规者予以重点考量的因素。
褚楚[6](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王丹[7](2019)在《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税务机构的合并,直接涉及80多万税务大军的工作调整。基层一线公务员是税务系统的根基与重心,基层不稳,直接影响税务系统的工作和形象。因此必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对于基层税务系统公务员的激励十分重要,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完善的激励体系是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税务系统公务员激励措施的得当与否关系到税务系统的行政效能和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青岛市K区税务局为例,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市K区税务局机构改革后在公务员激励方面凸显的问题:例如考核制度及应用效果欠佳、薪酬僵化激励失效、晋升缓慢且渠道不畅、培训内容方式单一化、奖惩作用未有效发挥等。并对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追根溯源,揭示出产生问题的各方面原因:区局公务员激励的理念相对滞后、区局内部沟通反馈不通畅、区局税务文化建设体系不完善等,影响了区局公务员激励的效果,挫伤了公务员工作积极性。最后立足于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更新理顺激励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试点薪酬分配差异化、加强教育培训、拓展个人职业发展通道、实施人本管理,以期完善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内容。
黄浩[8](2019)在《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论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使我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纯洁性的创造性实践,本文以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工作为切入点,从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三部分展开论述,分析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伟大命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分别是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湖南省的具体安排以及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任务。论述了湘潭县的推进工作是在党中央、湖南省的安排部署以及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形下展开的。第三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湘潭县分别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展开的推进工作的,提高了党员素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结构更加合理。第四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及经验。湘潭县推进工作是在贯彻上级政策又充分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况下展开的,推进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柯琳[9](2019)在《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政领导干部是公务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主要职能。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不断壮大,外界对党政领导干部群体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方式和法律法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有效地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成为现实党政领导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现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该《规定》按照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规范了工作程序,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是做好新时期干部工作的重要遵循。但各地区各部门能否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也是亟待现实的考验,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形成原因,如何真正做到有效创新。本文以如何实现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创新为研究旨趣,然后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创新的问题进行全面透析,并据此从根本上提出如何解决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并深入探讨如何创新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序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详细分析基本概念与支撑理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能级对应原理、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的相关内容。第三章是简述党政领导干部任用机制变迁历程,对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运行成效分析,以此指出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运行实际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对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是对英国、美国等国家公务员能上能下执行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有效创新公务员能上能下机制带来的启示。第六章是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从把控好程序和细则、做好干部“下”的工作、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唐艳华[10](2018)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格,重心在基层。鉴于乡镇干部在基层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不仅必要,更显迫切。但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过程中,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出现了动力不足、活力不强、流动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发展,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治理我国基层干部懒政怠政现象的关键举措,更是贯彻落实中央从严管理干部最新政策法规的现实诉求,相关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国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在经历建国初期、人民公社、社改乡和新时代四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治理体系、干部效能、责任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面临因为薪酬制度固化、考核评价脱节、轻视心理管理、晋升条件过严和配套制度建设滞后而导致的激励约束失衡、薪酬激励不够、精神激励缺失和晋升激励不足等困境。在对江西省南昌市X区的干部薪酬、福利、晋升、考核、廉政制度系统考察中进一步发现,该区所辖乡镇中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存在失衡、失调、乏力、软化等问题。在国外,美国、日本和越南的基层公务员考核具体化、晋升程序化、薪酬分类化与奖励多样化等方面的经验非常典型,而国内无锡市滨湖开发区、济南市、黄石市三地干部考核任免、正向激励和容错免责激励机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归纳起来,国内外在考核激励、薪酬调节、职务晋升、培训教育的机制建设,为我国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为此,在全面从严治党大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应重在完善政绩考评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正向激励机制、动态监督机制、容错纠错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六大机制”上着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第一,选取江西南昌市X区乡镇干部作为研究标本,系统分析了他们的薪酬、福利、晋升、考核、廉政等乡镇干部激励约束体系,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第二,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来探讨乡镇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经验范本和决策参考,拓展了公务员管理相关理论,且具有一定的推广和适用价值;第三,基于国内外典型经验的总结,从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一整套完善乡镇干部政绩评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正向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动态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的对策建议,在国内研究还比较少见,必将是一种较新的尝试。未来有关该问题研究,可以在加深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扩充实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充分运用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激励手段与约束形式。
二、全面推行竞争上岗 省政府处级领导实现能上能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推行竞争上岗 省政府处级领导实现能上能下(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二、人事制度改革 |
(一)实施简政放权阶段:破除企业干部任用“委任制”,实行企业基层单位民主选举干部制度 |
(二)推行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阶段:打破干部“终身制”,推行干部选举制和招聘制 |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取消企业干部终身制,实行聘任(用)制、招聘制和选举制等多种任用制度 |
(四)新时期国企混改阶段:加大向企业放权力度,经理层人选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 |
(2)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0.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4 论文的创新点 |
0.5 文献综述 |
0.5.1 国外研究现状 |
0.5.2 国内研究现状 |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1 国家级经济功能区管理体制概念 |
1.2 职员制改革含义 |
1.3 理论基础 |
1.3.1 制度变迁理论 |
1.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3.3 激励理论 |
2.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探索 |
2.1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背景 |
2.1.1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改革历程 |
2.1.2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成立 |
2.1.3 制度变迁理论下人事体制机制变革的必要性 |
2.2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简介 |
2.2.1 指导思想 |
2.2.2 改革原则 |
2.2.3 改革目标 |
2.2.4 职员制改革的流程 |
2.2.5 职员制改革措施 |
3.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效果分析 |
3.1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有人员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1.1 问卷调查设计 |
3.1.2 结果统计分析 |
3.2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成效 |
3.2.1 人员结构得到优化 |
3.2.2 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
3.2.3 薪酬满意度增强 |
3.2.4 工作实绩提升 |
3.3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3.3.1 机构职能设置不够科学 |
3.3.2 人员晋升途径不明朗 |
3.3.3 改革过渡期不稳定 |
3.3.4 工作强度较大压力陡增 |
3.3.5 刚性淘汰机制不明确 |
3.4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问题原因 |
3.4.1 行政化倾向尚需加大力度予以去除 |
3.4.2 人事激励约束未覆盖全部职员 |
3.4.3 组织协调困难有待克服 |
3.4.4 考核压力过重以及职员能力欠缺 |
3.4.5 缺乏具体可行的退出机制 |
4.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的建议措施 |
4.1 完善岗位和职能设置 |
4.2 设置职员晋升机制 |
4.3 人员管理须科学推进 |
4.4 强化职员培训和学习 |
4.5 制定可靠可行的奖惩和淘汰机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事业单位 |
2.1.2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
2.1.3 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
2.2 绩效考核相关概述 |
2.2.1 绩效的内涵及外延 |
2.2.2 绩效考核的内容 |
2.2.3 绩效考核的作用 |
2.3 理论依据 |
2.3.1 绩效考核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3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 |
第三章 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
3.1 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情况 |
3.1.1 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概况 |
3.1.2 机构分类改革情况 |
3.1.3 人事制度改革情况 |
3.1.4 绩效工资及收入分配改革情况 |
3.2 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 |
3.2.1 考核工作的布置和实施 |
3.2.2 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架构 |
第四章 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调研情况 |
4.1.1 调查问卷情况 |
4.1.2 访谈情况 |
4.2 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4.2.1 绩效考核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
4.2.2 绩效考核的内容公益性不强 |
4.2.3 绩效考核的方法较为单一 |
4.2.4 绩效考核的过程缺乏沟通反馈 |
4.3 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制度设计欠缺影响了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 |
4.3.2 市场机制下的绩效考核偏离了公益性 |
4.3.3 绩效考核的量化标准不完善 |
4.3.4 绩效考核的沟通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
第五章 国内其他城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相关经验借鉴 |
5.1 北京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 |
5.2 重庆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考核改革实施情况 |
5.3 青岛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优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探索 |
5.4 相关启示 |
第六章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问题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制度法规,完善配套机制 |
6.1.1 加快完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制度建设 |
6.1.2 构建科学可操作的绩效考核机制 |
6.1.3 完善人事监管制度确保绩效考核顺利实施 |
6.2 优化考核内容,突出公益性质 |
6.2.1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把社会效益作为绩效考核核心内容 |
6.2.2 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公众评价及服务对象满意度 |
6.2.3 以岗位职责为依据,构建清晰完备的岗责体系 |
6.3 改进考核方法,创新技术手段 |
6.3.1 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重视工作创新和荣誉奖励 |
6.3.2 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考核信息化平台建设 |
6.3.3 利用“大数据”推进绩效考核手段创新 |
6.4 畅通沟通渠道,发挥考核作用 |
6.4.1 主客体双方共同分析绩效考核结果 |
6.4.2 给被考核者提供申诉反馈渠道 |
6.4.3 发挥绩效考核作用,兑现绩效工资和奖励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关于事业人员工作绩效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4)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所遇问题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干部 |
二、基层干部 |
三、干部人事制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论党内法规立规目的之基本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直接的现实目的 |
(一)加强或规范某类具体工作、活动,存在如下四种主要情形及其条文表述方式: |
(二)规范或加强对特定事务、活动或主体的管理或监督,存在以下五种常见情况及其条文表述方式: |
(三)预防、处理、反对或禁止某类行为或现象,如: |
(四)提倡、确保或规范某类行为,引导特定主体作出某项积极行为,有如下几种情形: |
(五)保障、确保或促进特定主体的安全、权利或利益,如: |
(六)明确特定机关或相关党内主体的职务、职责、责任,或确保其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如: |
(七)为继续坚持、推进建设或完善某项制度,如: |
二、间接的现实目的 |
(一)坚持和发扬党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传统美德,如: |
(二)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如: |
(三)净化政治生态,加强廉政建设,发扬廉政价值,如: |
(四)确保、提升党员及党员干部的素质,如: |
(五)确保党的性质,维护党的团结,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 |
(六)促成特定领域的良好或更优状态,进而促进某种社会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及其表述方式: |
三、政策目的 |
(一)以学习和贯彻某种理论、思想、精神、路线、方针等为目的,如: |
(二)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严治党等原则为目的,如: |
(三)以适应特定形势需求、贯彻落实某项政策及要求、推进某项运动部署等为目的。有以下三种情形: |
(四)以维护国法党规,严格法律实施,确保法纪统一、政令畅通为目的。有如下三种情形: |
(6)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
(一)拟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
(二)素质模型理论 |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
小结 |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
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激励及其主要方式 |
2.1.1 激励的内涵 |
2.1.2 激励的主要形式 |
2.1.3 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
2.2 基层税务局及其公务员工作性质 |
2.2.1 基层税务局及其职责 |
2.2.2 基层税务局公务员工作性质 |
2.3 基层税务系统公务员激励的特点 |
2.4 理论基础 |
2.4.1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4.2 亚当斯公平理论 |
2.4.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4.4 人本管理理论 |
第3章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现状分析 |
3.1 青岛市K区税务局概况 |
3.2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队伍的结构分析 |
3.3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的主要措施 |
3.3.1 薪酬福利方面 |
3.3.2 职务晋升方面 |
3.3.3 考核考评方面 |
3.3.4 学习培训方面 |
3.3.5 税务文化方面 |
3.4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的主要成效 |
第4章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的调查情况 |
4.2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存在的问题 |
4.2.1 考核制度及考核结果运用欠科学 |
4.2.2 薪酬体制僵化无法有效激励 |
4.2.3 晋升缓慢且升降的渠道不畅 |
4.2.4 培训内容及方式较为单一化 |
4.2.5 奖惩“疲劳”激励功能弱化 |
4.3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区局公务员激励的理念相对滞后 |
4.3.2 公务员激励制度不完善 |
4.3.3 公务员内部沟通反馈渠道不畅通 |
4.3.4 区局税务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
第5章 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的改进对策 |
5.1 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务员考核方式 |
5.1.1 科学合理分解考核指标,考核标准精细化 |
5.1.2 加强考核主体的多样化,考核管理日常化 |
5.1.3 着力考核数字化建设,考核系统智能化 |
5.1.4 注重绩效考核的反馈,考核结果应用化 |
5.2 试点薪酬分配差异化,改善区局公务员福利待遇 |
5.2.1 深化分类管理制度,试点薪酬分配差异化 |
5.2.2 激活工会组织活力,改善公务员福利待遇 |
5.3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公务员素质与能力 |
5.3.1 系统性进行培训的规划与设计 |
5.3.2 全面分析、分类归纳培训方式和需求 |
5.3.3 建立培训质量的效益反馈体系 |
5.4 拓展个人职业发展通道,实施人本管理 |
5.4.1 完善用人制度,拓宽干部成长渠道 |
5.4.2 坚持轮岗制度,打造复合型人才 |
5.4.3 构建多元化的评先创优方式,满足多元需求 |
5.5 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强化精神激励 |
5.5.1 注重沟通反馈机制的完善,突出人文关怀和理想信念养成 |
5.5.2 注重税务干部优良作风和家风的养成,弘扬传统美德 |
5.5.3 注重税务文化建设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提升组织认同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税务人员激励因素相关信息问卷调查表 |
附录2:青岛市K区税务局干部队伍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8)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五、湘潭县简介 |
第1章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 |
1.1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 |
1.1.1 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
1.1.2 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
1.1.3 党自身的新问题 |
1.2 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
1.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2.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1.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 |
1.3.1 对党的建设规律和特点的必然结论 |
1.3.2 “伟大工程”基本经验的继承 |
1.3.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内涵 |
第2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 |
2.1 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工作部署 |
2.2 湖南省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安排 |
2.2.1 加强党的理想理论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
2.2.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2.2.3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
2.2.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 |
2.3 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问题 |
第3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 |
3.1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
3.1.1 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3.1.2 开展“四个观念”教育活动 |
3.1.3 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
3.1.4 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
3.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
3.2.1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3.2.2 实施党建“先锋工程” |
3.2.3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3.2.4 改进党员发展和管理机制 |
3.3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
3.3.1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
3.3.2 实施“鱼水工程” |
3.3.3 开展“一创三满意”活动 |
3.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
3.4.1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
3.4.2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
3.4.3 查处违纪案件 |
3.4.4 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 |
3.4.5 实行政务公开 |
3.5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
3.5.1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
3.5.2 改进干部考察制度 |
3.5.3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
3.5.4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
第4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点及基本经验 |
4.1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 |
4.1.1 理论联系实际 |
4.1.2 充分联系群众 |
4.1.3 注重宣传工作 |
4.1.4 严格组织考核 |
4.1.5 重视干部培养 |
4.2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经验 |
4.2.1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
4.2.2 党的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
4.2.3 党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条件 |
4.2.4 反腐倡廉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 |
4.2.5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公务员管理问题的研究 |
1.3.3 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结构和流程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任用机制的基本概念与支撑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党政领导干部 |
2.1.2 能上能下机制 |
2.2 支撑理论 |
2.2.1 人力资源管理能级层序原理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运行现状 |
3.1 党政领导干部任用机制变迁历程 |
3.1.1 党管干部模式的变迁:统一管理到分类管理 |
3.1.2 选拔任用标准的变迁:以德为先和以才为先 |
3.1.3 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变迁:单一到多元,集权到民主 |
3.2 能上能下机制运行成效分析(肯定成绩) |
3.2.1 “上”、“进”机制改革力度大,日趋规范 |
3.2.2 “下”、“出”制度不断完善,实践显成效 |
3.3 能上能下机制运行实际存在的能上不能下问题 |
3.3.1 “下”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
3.3.2 监督约束机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
第四章 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制度设计上的纰漏 |
4.1.1 “下”的法制不健全 |
4.1.2 “下”的政策不配套 |
4.2 “下”来的辅助机制不全 |
4.2.1 “下”来的安置工作不到位 |
4.2.2 “下”来的教育管理未成体系 |
4.3 考核机制亟待改善 |
4.3.1 考核评价体系不全面 |
4.3.2 “上”、“下”考核落实不严 |
第五章 境外公务员能上能下做法与经验的分析借鉴 |
5.1 香港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做法与启示 |
5.2 英国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做法与启示 |
5.3 美国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做法与启示 |
第六章 创新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规范任用程序和方法 |
6.1.1 细化和创新标准和方法 |
6.1.2 严格程序,扎牢“上”关口 |
6.2 做好干部“下”的工作 |
6.2.1 严格把控“下”的工作 |
6.2.2 完善“下”的配套政策 |
6.3 改进考核评价机制 |
6.3.1 思想上重视考核评价 |
6.3.2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
6.3.3 严抓落实考核评价程序 |
6.4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
6.4.1 实施立体监督 |
6.4.2 实行动态跟踪考察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综评 |
1.2.1 海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构思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总体构思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 |
1.4.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全面从严治党与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逻辑关联 |
2.1 全面从严治党对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出的新要求 |
2.1.1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 |
2.1.2 全面从严治党赋予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新使命 |
2.1.3 全面从严治党给予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新标尺 |
2.2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界定 |
2.2.1 我国乡镇干部的界定及特点 |
2.2.2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概念 |
2.2.3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容 |
2.3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分析 |
2.3.1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要件 |
2.3.2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结构特征 |
2.3.3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 |
2.4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的理论依据 |
2.4.1 公务员人性理论 |
2.4.2 激励管理理论 |
2.4.3 干部监督理论 |
2.4.4 干部考核理论 |
2.4.5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
第3章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反思 |
3.1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历史考察 |
3.1.1 建国初期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 |
3.1.2 人民公社体制下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 |
3.1.3 社改乡后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 |
3.1.4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 |
3.2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的主要成效 |
3.2.1 乡镇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
3.2.2 乡镇干部效能显着提高 |
3.2.3 乡镇干部责任机制健全 |
3.2.4 乡镇干部管理体系逐步规范 |
3.3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推进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的现实依据 |
3.3.1 紧抓严抓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 |
3.3.2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
3.3.3 治理基层干部懒政怠政的现实诉求 |
3.3.4 中央管理干部最新政策法规的内在要求 |
第4章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困境及成因 |
4.1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效果的总体评价 |
4.1.1 行政效率全面提升 |
4.1.2 工作作风逐渐转变 |
4.1.3 公共行政支出大幅降低 |
4.1.4 社会评价显着改善 |
4.2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困境 |
4.2.1 激励约束失衡 |
4.2.2 薪酬激励不够 |
4.2.3 精神激励缺失 |
4.2.4 晋升激励不足 |
4.3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存在困境的具体成因 |
4.3.1 薪酬制度固化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
4.3.2 考核评价脱节导致结果运用不足 |
4.3.3 轻视心理管理导致精神激励缺乏 |
4.3.4 晋升条件过严导致个体发展受限 |
4.3.5 配套制度建设滞后难以形成合力 |
第5章 案例分析:江西南昌X区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剖析 |
5.1 江西南昌X区乡镇干部基本情况分析 |
5.1.1 X区基本区情 |
5.1.2 X区乡镇干部的基本情况 |
5.1.3 X区乡镇干部队伍构成的不足分析 |
5.2 江西南昌X区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 |
5.2.1 干部薪酬福利制度 |
5.2.2 干部晋升制度 |
5.2.3 干部教育制度 |
5.2.4 干部考核制度 |
5.2.5 干部廉政制度 |
5.3 江西南昌X区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
5.3.1 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效应失衡 |
5.3.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者间失调 |
5.3.3 竞争机制不畅导致晋升激励乏力 |
5.3.4 考核深度不足导致考核约束软化 |
5.3.5 薪酬激励不活导致不公平感激增 |
第6章 创新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6.1 国外基层公务员激励约束机制的经验 |
6.1.1 美国基层公务员激励约束机制的经验 |
6.1.2 日本基层公务员激励约束机制的经验 |
6.1.3 越南基层公务员激励约束机制的经验 |
6.2 国内基层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经验 |
6.2.1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经开区干部考核任免机制 |
6.2.2 山东省济南市基层一线干部正向激励机制 |
6.2.3 湖北省黄石市基层干部容错免责激励机制 |
6.3 国内外基层公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的主要启示 |
6.3.1 健全基层公务人员目标考核激励机制 |
6.3.2 健全基层公务人员薪酬调节机制 |
6.3.3 健全基层公务人员职务晋升机制 |
6.3.4 健全基层公务人员理想信念培训机制 |
第7章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创新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对策 |
7.1 完善乡镇干部政绩考评机制 |
7.1.1 完善乡镇干部政绩评估体系 |
7.1.2 健全乡镇干部考核约束机制 |
7.1.3 健全乡镇干部考评应用机制 |
7.2 完善乡镇干部政选拔任用机制 |
7.2.1 准确把握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导向 |
7.2.2 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程序 |
7.2.3 用公平竞争深挖优秀人才 |
7.2.4 用公正遴选实现选才规范 |
7.3 完善乡镇干部正向激励机制 |
7.3.1 健全乡镇干部晋升激励机制 |
7.3.2 健全乡镇干部物质激励机制 |
7.3.3 健全乡镇干部精神激励机制 |
7.4 完善乡镇干部动态监督机制 |
7.4.1 强化制度执行刚性 |
7.4.2 推进施政行为公开 |
7.4.3 加强干部道德约束 |
7.5 完善乡镇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
7.5.1 建立全方位的干部容错机制 |
7.5.2 建立健全与容错机制相衔接的纠错机制 |
7.5.3 建立健全干部错误预防机制 |
7.6 完善乡镇干部责任追究机制 |
7.6.1 完善乡镇干部纪律惩戒制度 |
7.6.2 健全乡镇干部追责问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研究调研方案 |
附件二: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研究调查问卷 |
附件三: 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研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附件四: CN镇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全面推行竞争上岗 省政府处级领导实现能上能下(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回顾[J]. 邵奎,张元福,王大庆. 农场经济管理, 2021(07)
- [2]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员制改革研究[D]. 李海翡.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成都市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研究[D]. 叶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论党内法规立规目的之基本类型[J]. 庞远福. 决策与信息, 2020(02)
- [6]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青岛市K区税务局公务员激励问题研究[D]. 王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D]. 黄浩. 湘潭大学, 2019(02)
- [9]党政领导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创新研究[D]. 柯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研究[D]. 唐艳华. 湘潭大学, 2018(12)
标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公务员考核论文; 绩效考核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