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发现婴儿腹膜后巨大畸胎瘤伴肠道重复1例

B超发现婴儿腹膜后巨大畸胎瘤伴肠道重复1例

一、B超发现小儿腹膜后巨大畸胎瘤合并肠道重复畸形1例(论文文献综述)

胡伟泽,戴育坚,刘震,叶彤,王英俊[1](2021)在《小儿腹腔及腹膜后囊性肿物腹腔镜治疗1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腔及腹膜后囊性肿物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腹腔或腹膜后囊性肿物患儿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8个月~10岁,平均59个月。患儿囊性肿物9例来源于腹腔,2例来源于腹膜后,均于腹腔镜下行肿物切除术。结果 11例患儿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21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30 mL,平均10 mL;术中均无患儿输血。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5 d。11例患儿术后病理提示:成熟性畸胎瘤5例,副中肾管囊肿1例,回肠重复畸形2例,淋巴管瘤2例,肝囊肿1例。11例患儿术后随访7~51个月,平均20.9个月,无患儿病情复发。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腔及腹膜后囊性肿物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支秀芳[2](2020)在《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回顾2008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24日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复习国内外中英文相关文献,分析总结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过程、预后等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2008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24日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的病历资料,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中文报道病例、通过检索Pub Med数据库收集英文报道病例,回顾从199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国内外中、英文报道的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汇总并总结该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病例中,4例患者为男性,1例为女性。2例寄生于腹部,2例寄生于脊柱,1例为胎中胎。5例患者中其中1例为弃婴,其余4例中,仅1例(胎中胎)于母亲孕25周时于产前超声检查中诊断,余均于生后发现。5例患者均接受了分离手术,手术时患儿年龄为9天-6月,5例患儿均通过一期手术成功分离寄生胎。5例患者切除寄生胎全部送检病理,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非对称性联体双胎。术后恢复中,除1例伤口发生感染积极对症处理后恢复外,其余均恢复顺利,术后随访均恢复顺利,情况良好。非对称性联体双胎分为外生性寄生胎和内生性寄生胎,中文外生性寄生胎的报道病例共18例,加上本文报道的外生性寄生胎4例,共22例,英文外生性寄生胎共83例,中英文报道的外生性寄生胎合计105例。中文内生性寄生胎的报道病例共73例,加上本文报道的内生性寄生胎1例,共74例,英文内生性寄生胎报道病例共126例,中英文报道的内生性寄生胎合计200例。文献复习中,非对称性联体双胎国外报道病例最多的国家是印度。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中男性较女性占优势,外生性寄生胎寄生部位最常见的是腹部和脊柱,寄生胎最常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镰状韧带血管,最常见的主胎合并畸形为腹壁相关畸形,尤其是脐膨出。外生性寄生胎中寄生胎最常见结构为肢体,其次为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绝大部分接受分离手术治疗,17例术后恢复不畅,12例随访中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异常。内生性寄生胎最常见寄生部位为腹膜后,寄生胎最常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主动脉和肠系膜血管,主胎合并畸形较少见。寄生胎数量多为1个,最常见结构为肢体。内生性寄生胎大多数接受手术治疗,1例术中死亡,13例术后恢复不畅,4例随访中遗留不同程度畸形。结论1.非对称性联体双胎非常罕见,分为外生性寄生胎和内生性寄生胎,男性占优势,内生性寄生胎较外生性寄生胎多见。2.孕期超声检查无创、安全、可重复操作,是目前诊断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主要方法,早期发现双胎畸形对优生优育及孕母健康非常重要,临床要提高对孕早期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不同类型超声表现的认识。3.术前完善CT、MRI等检查辅助了解联体双胎之间连接部位的局部解剖并提示两者之间的血管沟通情况,对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4.较对称性联体双胎而言,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主胎合并畸形较少,双胎间器官融合较少见且更轻微。最常见合并畸形为包括脐膨出在内的腹壁发育畸形,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畸形。5.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一经发现必须手术分离寄生胎,最佳分离时间为生后1周到1岁。若出现危及主胎生命的情况,如主胎呼吸窘迫、肠坏死、寄生胎活动性出血等,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寄生胎最常见的结构为肢体,其血供来源方面,外生性寄生胎最常见的为镰状韧带血管,内生性寄生胎为主动脉。6.非对称性联体双胎预后与双胎之间连接范围、器官融合程度、主胎并发畸形有关,一般成功施行分离手术后,预后良好。但亦有术后恶性复发病例报道,仍需定期随访。7.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治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需要组建多学科团队共同诊疗。

何向阳[3](2019)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利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众数字化病例检索系统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01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腹膜后畸胎瘤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50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腹膜后畸胎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分析影响肿瘤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10例(20.0%),女性40例(40.0%),男女之比为1:4。患病年龄1675岁,平均(41.9±14.4)岁,中位年龄43岁。良性49例(98.0%),恶性1例(2.0%),良恶性之比为49:1。首诊单纯查体发现者占42%(21/50),肿瘤部位疼痛者占36%(18/50),自行触及包块者占24%(12/50),大便情况改变者占18%(9/50),出现泌尿系统症状者占8%(4/50),下肢麻木疼痛者占4%(2/50)。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56%。肿瘤位于盆腔骶尾部者占64%(32/50),位于腹部者占36%(18/50)。5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15月,中位随访时间60.5月。截止到随访时间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4.0%。复发时间为术后796月,平均复发时间37.1月,中位复发时间24月。对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12)、肿瘤是否残留(P=0.002)与患者术后复发有关(P<0.05);而患者性别(P=1.000)、肿瘤直径(P=0.692)、肿瘤部位(P=0.086)、肿瘤数目(P=0.579)、术中肿瘤是否破溃(P=1.000)、肿瘤是否分叶(P=0.065)等均不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将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年龄、肿瘤是否残留2个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是否残留(OR=13.320,95%CI=0.0030.414,P=0.008)与术后复发显着相关(P<0.05),而诊断年龄(P=0.052)不是其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P>0.05)。50例患者的总体无瘤生存率为75.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96.0%、88.9%、88.9%。对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07)、肿瘤部位(P=0.018)、肿瘤是否残留(P=0.000)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多为良性,临床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位置则以骶尾部最为常见。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增大后则以相关压迫症状为主。术前应行CT检查,根据脂肪及钙化组织等典型表现多可提示诊断。手术中肿瘤是否残留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术后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手术的完整切除是腹膜后畸胎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力求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无论肿瘤是否良恶性,腹膜后畸胎瘤手术切除后应定期复查,尤其对于术中肿瘤残留、年龄≤35岁、肿瘤位于骶尾部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关注,以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情况,并及时治疗。

杨帆[4](2019)在《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T)临床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0.6%。早期缺乏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复杂的腹膜后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关系密切。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腹膜后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仍是一项挑战。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2.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9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181例行根治术(开放手术131例,腹腔镜手术50例)。余1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膜后囊肿穿刺引流术,3例行姑息手术,7例行探查术。研究结果1.行 B 超、CT、MRI 和 PET-CT 检查各 106、171、30、19 例。检出率为 96.23%、100%、100%、100%。CT、MRI 和 PET-CT 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 77.19%、80.00%、63.1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9cm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素(P<0.05)。尽管少数腹膜后肿瘤在影像上有较强的特征,仍靠病理才能确诊。2.47例(26.0%)行联合脏器切除,14例(7.7%)行腹部大血管修补重建。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术中输红细胞量少(70±243 vs236±408ml)、手术时间短(164±99 vsl99±99min)、术后住院日短(7±4vs12±8 天)(P<0.05)。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17例(9.4%)。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5.0%。最常见的是低热(13.7%),伤口脂肪液化(8.4%),肺部感染(4.6%),泌尿道感染(4.6%)。再次手术率为1.5%。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0.7%。单因素分析示恶性肿瘤、术中出血量≥200ml、手术时间≥180min、术中输红细胞、术中输血浆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200ml和手术时间≥180min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最常见的是低热(10.0%),低钾血症(8.0%),呕吐(6.0%),下肢静脉血栓(6.0%)。再次手术率为0。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10cm、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输红细胞量≥5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3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研究结论1.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CT、MRI、PET-CT的检出率达100%。肿瘤最大径>9cm提示肿瘤为恶性可能。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金标准”病理。2.手术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症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同样安全有效,具有术中输红细胞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精细操作等手段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郑少坤[5](2009)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是指起源于腹膜后潜在腔隙、来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病隐蔽,就诊时多已体积巨大,滋养动脉繁杂多样,术中往往出血多,并常常推压周围结构,引起肾血管、生殖血管和腹部大血管等重要大血管移位,术中容易损伤受牵拉移位的血管,特别是存在血管畸形的病例,更容易引起误伤。因此,寻找一种方法在术前对肿瘤的血供和血管毗邻关系进行准确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是一种非创伤性的血管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在对比剂充盈高峰期,利用螺旋CT进行连续原始数据的容积采集,然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最终重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术前行MSCTA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滋养动脉的数目、起止、行程和空间关系,显示重要血管受推压、变形、移位的情况,准确判断血管的实际位置,从而有利于术中操作,尽量避免血管损伤致大出血等意外的发生。本研究中目的在于探讨MSCTA对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术前评估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自2004年-2008年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膜后巨大肿瘤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腹膜后良性畸胎瘤31例,其中男11例,女20例,其中12例术前行常规CT检查,19例术前行MSCTA检查,MSCTA组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s,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进行数据处理和血管重建,追踪显示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滋养动脉的数目、起止、行程和空间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膜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了解术前MSCTA检查对手术操作的影响程度。结果:1.MSCTA可清楚显示肿瘤滋养动脉起止、行程和空间关系,肿瘤血管呈集束状与瘤体相连,上腹部主要来自肋间动脉,肾上方的来自膈下动脉、腰动脉,肾周的来自肾上腺动脉,下腹部的来自腰动脉、髂动脉、卵巢动脉等,很少有腹主动脉直接供血,未发现周围脏器血管直接供血;2.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多为一支主要滋养动脉供血,肿瘤外周数支小动脉供血,MSCTA显示肿瘤血供特点可初步判断肿瘤性质;3.常规CT组手术时间(147.92min±13.40min)、术中出血量(114.58ml±13.39ml)、术后腹膜后引流量(85.42ml±23.50ml)、总住院时间(14.33d±1.87d)、总住院费用(12258.08元±3057.01元),MSCTA组手术时间(83.89min±15.41min)、术中出血量(54.21ml±12.72ml)、术后腹膜后引流量(62.63ml±22.38ml)、总住院时间(8.37d±1.92d)、总住院费用(11834.58元±2642.3元),通过两组比较,MSCT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膜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常规CT组明显缩短(p<0.05),而总住院费用并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MSCTA技术能对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滋养动脉准确定位,增强手术的目的性,能有效地避免术中对血管的损伤,术前常规行MSCTA检查对手术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刊编辑部[6](2003)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第19卷第1~12期文题索引》文中认为

孙小刚[7](2021)在《四种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病因为脊柱裂和骶尾部畸胎瘤,由于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或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功能不协调,临床表现为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尿滴沥,反复尿路感染,上尿路功能损害甚至肾衰竭等。排尿控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正常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无法正常上学和融入社会,肾功能损害可进展至肾功能衰竭,危及患儿生命。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扩大的广泛应用极大降低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死亡率。目前临床集中于对症治疗,主要的治疗目标是保护上尿路功能和改善尿失禁症状,包括行为习惯,排尿训练,清洁间歇导尿,口服抗胆碱能药物,膀胱内注射肉毒素,手术和心理辅导的综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膀胱挛缩纤维化严重的患儿,膀胱扩大术仍是目前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保护上尿路功能,改善尿流动力学参数,缓解尿失禁,但是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多。膀胱扩大手术指征主要为:低膀胱容量、低顺应性和逼尿肌过度活动导致的不安全的膀胱高压,上尿路功能进展性恶化,对口服药物和间歇导尿效果不佳的持续性尿失禁。胃肠道全层膀胱扩大是应用最多的术式,其所用材料弹性好,张力较低,长度足够,切除部分肠管对患儿营养吸收功能影响小,术后膀胱容量扩大显着,尿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明显,尿失禁可基本缓解,但是术后并发症较多,包括菌尿,黏液尿,尿路感染,膀胱结石,癌变,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代谢异常,维生素B12缺乏等,尤其是黏液尿、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较频繁,对患儿和家属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避免这些因肠道粘膜整合入膀胱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其他各种术式得到了尝试,主要改变步骤有保留膀胱粘膜完整,去除肠道粘膜保留浆肌层,利用肠管浆肌层覆盖膀胱粘膜等。文献报道应用较多的是内衬膀胱粘膜的胃肠道浆肌层膀胱扩大(SCLU)、膀胱自扩大(AA)和无内衬膀胱粘膜的胃肠道浆肌层膀胱扩大(SMBA),与胃肠道全层膀胱扩大(SC)相比,部分研究获得了良好结局,而且由于没有整合肠道粘膜,黏液尿、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率较低,但是也有其他文献获得了负面结局。现在已有对SC、SCLU、AA和SMBA这四种术式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的研究,但是针对不同患儿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远期并发症,目前尚有争议。这四种术式手术步骤有一定的重叠和区别,比如SC与SMBA的差别在于是否保留肠粘膜,SCLU与AA的差别在于是否应用胃肠道浆肌层覆盖,SMBA与SCLU的差别在于是否维持膀胱粘膜完整。但文献报道未见SCLU与AA,或SMBA与SCLU之间的相互比较,因此我们尚不能确定保留肠粘膜补片、胃肠道浆肌层覆盖膀胱粘膜和维持膀胱粘膜完整在膀胱扩大中的作用。目的:以SC为对照,评价SCLU、AA和SMBA三种术式的功能结局,探讨针对不同患儿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远期并发症;将SC与SMBA,SCLU与AA,SCLU与SMBA进行比较,分别研究保留肠粘膜补片、胃肠道浆肌层覆盖膀胱粘膜和维持膀胱粘膜的完整在膀胱扩大术后改善膀胱功能和降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2018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完成的各种膀胱扩大术式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扩大术式将患儿分为SC、SCLU、AA和SMBA四组。分析比较各组手术前后尿流动力学参数、临床症状和术后并发症。尿流动力学参数主要为储尿期参数,包括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和充盈末逼尿肌压。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为尿失禁,清洁间歇导尿次数和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复发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扩大失败。以SC组为对照,比较各组手术前后尿流参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价扩大手术对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将SC与SMBA手术前后尿流参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比较以评价保留肠粘膜补片的作用,将SCLU与AA比较以评价胃肠道浆肌层覆盖膀胱粘膜的作用,将SCLU和SMBA比较以评价维持膀胱粘膜完整的作用。结果:1.以SC为对照,评价其他三种术式效果与并发症117例患儿行膀胱扩大手术,SC组46例,平均年龄10.6岁,随访时间36月,SCLU组37例,平均年龄7.5岁,随访时间60.8月,AA组13例,平均年龄4.8岁,随访时间36.4月,SMBA组21例,平均年龄7.6岁,随访时间29.7月。SC组应用乙状结肠补片的为3例,回肠补片的为43例;SCLU组应用乙状结肠浆肌层补片有11例,利用胃浆肌层补片1例,利用回肠浆肌层补片25例;SMBA应用乙状结肠浆肌层补片有10例,利用回肠浆肌层补片9例,利用胃浆肌层补片2例。术中伴随手术有膀胱出口手术、输尿管抗反流和可控性尿流改道。AA组手术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其他3种术式操作复杂程度相当,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明显差异。SC组术后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123%,顺应性、充盈末逼尿肌压和尿失禁也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SCLU和AA组术后膀胱容量也有改善,分别较术前增加45%和31%,但其改善程度均小于SC组,其中SCLU组术后膀胱容量为SC组的62%,AA组术后膀胱容量为SC组的46.9%(P<0.05)。SMBA组术后膀胱容量仅增加9.7%,为SC组的37.1%,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SC组术后膀胱压力下降最明显,平均值降至接近20cm H2O,AA和SMBA组也有所下降(P<0.05),但不如SC组明显,而SCLU组下降不明显(P>0.05),需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结果证实,SC对膀胱尿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善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三组。SC、SCLU、AA和SMBA术后尿失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每天需要清洁间歇导尿次数分别为5.6次,7.8次,8.2次和7.6次,需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患儿比例分别为 17.4%,67.6%,76.9%和 81.0%。术后各组均未发现癌变情况。SC组术后远期并发症主要为复发性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率分别为8.7%和6.5%,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2%,无患儿出现膀胱扩大失败。SCLU、AA和SMBA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残存VUR和膀胱扩大失败,三组发生率分别为13.5%和21.6%,23.1%和23.1%,33.3%和28.6%,再次扩大均选择SC术式。SMBA组扩大失败的原因均为补片挛缩,术中见补片挛缩纤维化,6例患者均为回肠浆肌层补片扩大。2.将SC与SMBA,SCLU与AA,SCLU与SMBA进行比较,评价关键手术步骤的意义SMBA术后膀胱容量仅为SC组的37.1%,术后膀胱压力和顺应性也差于SC组。两组术后尿失禁的改善和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有明显差异(P<0.05)。SMBA术后无粘液尿发生,但是远期复发性尿路感染和扩大失败再次手术机率均高于SC组。SCLU和AA两组术前术后尿流参数差别不大,术后膀胱容量略高于AA组(P<0.05),但是SCLU术后随访时间较长。两组手术前后尿失禁和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无明显差别。SCLU与SMBA术前尿流参数无明显差别,术后SCLU组膀胱容量高于SMBA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尿失禁和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无明显差别。SMBA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CLU组,但是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C在改善尿流动力学参数,缓解膀胱高压,保护上尿路功能和缓解尿失禁方面效果显着,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各组,但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率较高。对于膀胱挛缩纤维化严重,容量较低,或存在肾功能损害的患儿,首选SC术式。2.SMBA和SCLU这两种术式对膀胱容量改善有限,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膀胱高压和低顺应性,少有肠粘液相关并发症,术后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发生率低,潜在的癌变机率低,在膀胱容量大于预期容量75%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这两种术式。3.AA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创伤小,可部分改善膀胱功能,不妨碍以后的手术,对于膀胱容量大于预期容量75%,年龄在5岁以下,尤其合并有Ⅲ度以上反流需要行输尿管再植的患儿,可考虑选择此术式。4.SMBA与SC的比较结果说明保留肠粘膜对补片的血供和弹性有重要意义,可预防补片挛缩;SCLU与AA的比较结果显示利用浆肌层补片覆盖膀胱粘膜对膀胱功能的改善不明显;SCLU与SMBA的比较结果显示保持膀胱粘膜完整对尿液刺激导致的浆肌层补片挛缩有保护作用。

石志康[8](2020)在《儿童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的诊疗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重复肾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其发病率大约为0.8%,女性发病率较高,可达男性发病率的2倍,大部分重复肾为单侧,单侧重复肾是双侧重复肾的6倍,左侧发病率是右侧的1.5-2倍,完全型重复肾是不完全型重复肾的4倍。而且重复肾经常会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输尿管囊肿、输尿管反流及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狭窄等异常。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患儿在其母亲孕检行彩超检查时即可发现。重复肾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的女孩大多有会阴部持续滴尿的表现而去就诊,而重复肾合并输尿管囊肿、输尿管膀胱反流及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患儿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常因偶然发现的发热性泌尿系感染、腰腹痛或血尿前去医院就诊发现。由于重复肾及其合并异常畸形的复杂性,其诊断往往需要一系列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泌尿系彩超、计算机断层扫描尿路成像技术(CTU)、核磁共振水尿路成像技术(MRU)、排泄性膀胱尿道X线造影术(VCUG)、静脉肾盂造影(IVP)、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其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大部分无症状的且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患儿可采取保守治疗并定期复查的策略。手术方法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主要手术方法包括内镜下输尿管囊肿经尿道切开(TUI)、输尿管-输尿管吻合术(UU),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及输尿管上端夹闭术等。近年来,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等微创技术也逐渐的应用到重复肾的诊疗当中,但其仍未普及,开放手术仍然是一项不错的选择。本研究收集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收治的50例行手术治疗的重复肾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对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的发病机制、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诊断进行分析,进一步比较开放和腹腔镜下重复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的手术治疗和预后。方法本研究所纳入病例数50例,他们均在2017年0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患儿均被确诊为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并行手术治疗。手术时平均年龄17.16±12.36月,男性17例,女性33例;左侧33例,右侧15例,双侧2例;完全型46例,不完全型4例。其发现原因:孕检17例,体检16例,反复泌尿系感染9例,排尿异常6例,腹痛2例。其合并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情况:输尿管异位开口 14例,输尿管囊肿12例,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狭窄6例,输尿管膀胱反流(VUR)10例,输尿管囊肿并VUR5例,输尿管异位并囊肿2例,输尿管异位并VUR1例。本组研究患儿术前检查行泌尿系彩超50例,CTU50例,排泄性膀胱尿道X线造影术(VCUG)46例,肾动态30例。根据病情行重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和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经过家属同意后再将其分别随机分为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手术均在全麻下完成,腹腔镜手术组均采用经腹途径进行手术,交代患儿于术后1月、3月、6月及1年门诊常规行泌尿系彩超及尿常规检查复查随访。结果50例重复肾患儿中均行彩超检查,发现重复肾45例(90%),行CTU者均发现重复肾;有19例存在输尿管囊肿,除1例来源于下位输尿管外均来源于上位输尿管,17例存在输尿管异位,均来源于重复肾上位输尿管,16例存在VUR(1例上下输尿管均反流,1例上位输尿管反流),14例来源于下位肾输尿管。行开放重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A组)17例,气膀胱下经腹腔镜重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B组)10例,开放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C组)16例,腹腔镜下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D组)6例,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下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E组)1例,术后A组和B组分别出现1例泌尿系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后治愈;C组出现1例输尿管残端感染再次行手术切除输尿管残端。余患儿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复查彩超发现输尿管囊肿较前减小或消失,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程度也均较前明显缓解。结论1.泌尿系彩超、CTU、肾动态显像、VCUG检查相互补充,基本可以明确诊断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2.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中,上位肾主要合并症为输尿管囊肿和输尿管异位开口,而下位肾主要合并症为VUR。3.重复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和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是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的主要手术方法,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各有利弊,两者均可有效的用于其治疗。

郑伟增,邹煜,吕卫国,贺晶[9](2017)在《妊娠合并盆腔肿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盆腔肿瘤的MRI检查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161例妊娠合并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总结妊娠合并不同肿瘤的MRI表现及临床处理。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161例患者的初诊孕周为839周,平均(29±4)周。147例(91.3%)为良性,14例(8.7%)为恶性。MRI诊断妊娠合并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13/14,特异度为97.3%(143/147),准确率为96.7%(156/161)。161例患者包括妊娠合并子宫肿瘤108例(67.1%)、卵巢肿瘤48例(29.8%)、肠道肿瘤3例(1.9%)及盆腔神经鞘瘤2例(1.2%)。(2)合并子宫肿瘤的108例中,104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均继续妊娠至足月,其中71例经阴道分娩,产后行肌瘤剔除术;33例行剖宫产+肌瘤剔除术。宫颈恶性肿瘤患者4例,均要求终止妊娠。(3)合并卵巢肿瘤的48例患者中,38例MRI评价为良性,均继续妊娠至孕足月;5例因急腹症考虑肿瘤蒂扭转行急诊手术;2例MRI明确提示卵巢癌伴有腹腔种植转移者均为孕中期(分别为孕16和20周),均要求终止妊娠;2例卵巢癌术前诊断不明确,密切观察至妊娠足月行剖宫产同时行肿瘤摘除术;1例孕32周MRI提示卵巢恶性肿瘤的患者行剖宫产+肿瘤减灭术。(4)合并肠道肿瘤的3例患者中,1例乙状结肠癌患者于孕28周+3行剖宫产术+乙状结肠肿瘤根治术+结肠造口术+肠粘连松解术;1例阑尾黏液腺癌患者密切观察至妊娠足月,行剖宫产+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于孕30周+5行剖宫产术,同时完整切除肿瘤。(5)2例合并盆腔神经鞘瘤的患者中,1例观察至妊娠足月,行剖宫产术同时行肿瘤摘除术,诊断为盆腔内神经鞘瘤;另1例因肿瘤较大,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妊娠至足月经阴道分娩。结论妊娠期进行MRI检查能对妊娠合并盆腔肿瘤的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李红云[10](2016)在《儿童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胸腔巨大肿瘤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自2009年01月至2015年06月收治的76例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胸腔巨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共统计分析76例胸腔巨大肿瘤患者,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2月-13岁(平均4.76±3.75岁),肿瘤最大径为5.6cm-25cm(平均11.51±3.82cm)。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咳嗽(18例),胸闷、胸痛(18例),局部肿物(14例),活动后气促、喘息(14例),呼吸困难(4例),皮温减低(2例)、下肢疼痛(2例)、腹泻(1例)、颜面部水肿(1例)、吞咽困难(1例)、无症状(1例)等。病理结果报告良性肿瘤35例(46.05%),恶性肿瘤41例(53.95%)。良性肿瘤以神经节细胞瘤多见(12例),其次为脉管瘤(9例),畸胎瘤(8例),神经鞘瘤(2例),及其他类型肿瘤(4例);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多见(13例),其次为神经节母细胞瘤(7例)和淋巴瘤(7例),原始神经外胚叶瘤(3例)、胸膜肺母细胞瘤(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2例)及其他类型肿瘤(6例)。总体失随访6例,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2例,70例参与随访统计,随访率92.10%。31例良性肿瘤患者经手术切除后均长期生存,1例淋巴管瘤患者复发,再次手术治疗,随访未再复发。39例恶性肿瘤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25.64%和5.12%。13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30.77%和15.38%;7例淋巴瘤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28.57%。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性别、肿瘤胸腔内原发部位等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无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是否术后化疗则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相关(P<0.05)。结论1.手术切除是胸腔巨大良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2.胸腔巨大恶性肿瘤复发率、转移率高,预后差,术后结合化疗(或放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3.儿童胸腔巨大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多见,患者性别、肿瘤胸腔内原发部位等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无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是否辅助化疗则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胸腔巨大肿瘤组织学复杂,根据其来源、性质、部位及大小来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二、B超发现小儿腹膜后巨大畸胎瘤合并肠道重复畸形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发现小儿腹膜后巨大畸胎瘤合并肠道重复畸形1例(论文提纲范文)

(2)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报道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
        1.2.2 外生性寄生胎
        1.2.3 内生性寄生胎
    1.3 讨论
        1.3.1 概述
        1.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1.3.3 临床特征
        1.3.4 术前诊断
        1.3.5 鉴别诊断
        1.3.6 治疗
        1.3.7 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搜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临床资料
        1.4.1 一般资料
        1.4.2 现病史及体格检查
        1.4.3 既往史
        1.4.4 影像学检查
        1.4.5 实验室检查
    1.5 手术相关资料
        1.5.1 肿瘤具体部位
        1.5.2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1.6 病理结果
    1.7 随访
    1.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预后分析
    2.1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2.3 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4)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影像诊断分析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表现
        1.3.3 术后病理类型
        1.3.4 肿瘤最大径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1.3.5 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分析
        1.3.6 术前行CT检查结果分析
        1.3.7 术前行MRI检查结果分析
        1.3.8 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结果分析
        1.3.9 术前行CTA检查结果分析
        1.3.10 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1 术前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2 术前行DSA检查结果分析
        1.3.13 术前行肾ECT检查结果分析
    1.4 讨论
        1.4.1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2 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3 MRI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4 PET-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5 CTA、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DSA、肾ECT检查的应用
    1.5 小结
第二章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情况分析
        2.3.2 关于术中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修补重建情况描述
        2.3.3 根治性开放手术与根治性腹腔镜手术(包括中转开放)的比较
        2.3.4 经腹膜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2.3.5 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转开放原因分析
        2.3.6 转入ICU原因分析
        2.3.7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2.4 讨论
        2.4.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RS)的解剖学基础
        2.4.2 腹膜后肿瘤生物学特征
        2.4.3 临床表现
        2.4.4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2.4.5 术前准备
        2.4.6 手术治疗技巧
        2.4.7 术后并发症分析
        2.4.8 重视术后复查与随访
    2.5 小结
第三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符号表(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正文部分
    2.1 临床资料和方法
    2.2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腹膜后间隙、腹膜后肿瘤和CT发展相关基础知识
    3.2 MSCTA对腹膜后肿瘤的扫描特点
    3.3 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滋养动脉的显影
    3.4 MSCTA对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手术操作的影响
    3.5 深入研究的方向和不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附图
第六章 相关综述
    综述一 MSCTA在腹部血管成像的研究现状及临床运用进展
    综述二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研究进展
    综述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思路和手术治疗进展
附录
致谢

(7)四种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8)儿童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的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前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儿童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儿童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绪论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入选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临床收集资料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良性肿瘤临床资料
        4.1.1 性别构成比
        4.1.2 临床表现特征
        4.1.3 病理结果报告
        4.1.4 肿瘤发生位置
    4.2 恶性肿瘤临床资料
        4.2.1 性别构成比
        4.2.2 临床表现特征
        4.2.3 病理结果报告
        4.2.4 肿瘤发生位置
    4.3 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资料
        4.3.1 性别构成比
        4.3.2 临床表现特征
        4.3.3 病理结果报告
        4.3.4 肿瘤发生位置
    4.4 统计学分析结果
        4.4.1 生存情况分析
        4.4.1.1 良性肿瘤生存情况
        4.4.1.2 恶性肿瘤生存情况
        4.4.1.2.1 恶性肿瘤生存状况描述
        4.4.1.2.2 性肿瘤生存率分析
        4.4.1.3 神经源性肿瘤生存情况
        4.4.2 胸腔巨大神经源性肿瘤单因素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儿童胸腔巨大肿瘤临床特点
    5.2 良性肿瘤相关预后
    5.3 恶性肿瘤相关预后
        5.3.1 淋巴瘤相关预后
        5.3.2 生殖源性肿瘤相关预后
        5.3.3 胸腺瘤相关预后
        5.3.4 胸膜肺母细胞瘤相关预后
        5.3.5 其他类型肿瘤相关预后
    5.4 神经源性肿瘤相关预后
        5.4.1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预后
        5.4.2 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相关预后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四、B超发现小儿腹膜后巨大畸胎瘤合并肠道重复畸形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腹腔及腹膜后囊性肿物腹腔镜治疗11例[J]. 胡伟泽,戴育坚,刘震,叶彤,王英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01)
  • [2]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支秀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D]. 何向阳. 青岛大学, 2019(03)
  • [4]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D]. 杨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5]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儿腹膜后良性畸胎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D]. 郑少坤. 汕头大学, 2009(S1)
  • [6]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第19卷第1~12期文题索引[J]. 本刊编辑部.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12)
  • [7]四种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 孙小刚. 山东大学, 2021(12)
  • [8]儿童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的诊疗分析[D]. 石志康. 郑州大学, 2020(02)
  • [9]妊娠合并盆腔肿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 郑伟增,邹煜,吕卫国,贺晶.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7(10)
  • [10]儿童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因素分析[D]. 李红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B超发现婴儿腹膜后巨大畸胎瘤伴肠道重复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