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改进制导技术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改进制导技术

一、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改进制导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帅,冯昌林,张新博[1](2021)在《美国海军航空炸弹技术发展简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美国海军航空炸弹的装备情况,从复合制导技术、安全性设计技术、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保障性设计技术等方面梳理了美军装备研制中的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美国海军航空炸弹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我国海军航空炸弹技术发展的期望。

张洋,廖南杰[2](2021)在《美军空地制导弹药发展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空地制导弹药是美军提升部队杀伤力、遂行大规模进攻性作战的重要依托,各财年均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关键技术研发、装备试验鉴定和战备计划采购。系统梳理并详细介绍了美军现役空地制导弹药的主要谱系和性能特点,重点分析了美军当前建设的四个重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美军旨在多管齐下地优化弹药谱系并提升其效能的发展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美军空地制导弹药发展战略的压制空地火力投送中心,完善空地制导弹药谱系及尽快研究、试验、形成高效解决方案的三点建议。

袁林中[3](2021)在《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滚转飞行器主要是围绕课题项目旋转制导弹药进行研究的。旋转制导弹药的姿态参数测量一直是旋转制导的研究重点,它是评定旋转制导综合性能和提高制导精度的重要依据。面对旋转制导弹药及其内部零部件小型化、制导精密化的高要求,突破惯性测量系统小型化和精密化的技术瓶颈成为关键。目前,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系统中的小体积陀螺仪关键器件处于国产量程小、精度较低、高端进口受阻的状态,而采用国产陀螺仪进行自旋飞行器的转速测量,还存在转速测量量程不够、测量参数误差大等问题,影响制导精度。因此,设计一种具有解旋功能的隔离装置来降低自旋对IMU惯性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对于提高飞行姿态等相关参数的测量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可隔离弹体自旋轴、用于安装惯性测量系统的旋转隔离装置,使弹药弹体旋转时IMU惯性测量系统跟随飞行器绕旋转轴线同步反转,以消除IMU惯性测量系统绕弹体轴线的对地旋转(称为解旋)。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设计要求,对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进行了稳态设计和动态设计,确定了执行元件等主要元件的选型,建立了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控制系统校正器。2、采用了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和数学模型,通过模块化设计思路搭建了无刷电机模块、PWM逻辑输出模块,电压逆变器模块、速度控制模块等关键子模块,通过Simulink仿真模型验证了机电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表明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强、动态特性良好。3、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空间受限等设计要求,设计了旋转隔离装置机械模块和机电控制系统,机电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中包括主控制板硬件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驱动电路设计、电流采样电路、编码器接口电路等硬件电路模块,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中断子程序和模糊PID子程序等软件模块。4、为研究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的解旋性能,设计了试验平台的机械部分和控制系统。经试验参数调试,在空载和负载两种情况下进行解旋性能试验研究,采集了转速稳态阶段和变速阶段的数据,试验表明:机电系统的转速控制精度和系统响应速度均符合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解旋效果好。

王海宏[4](2019)在《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战争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国外学者称之为一次“军事技术革命”,与我们熟知的工业技术革命相呼应。本文首先透过技术史的视角,阐述了19世纪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系列影响,以及20世纪初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工业发展、军事技术的发展,从而引出航空制导炸弹的产生。然后通过历史的脉络,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近代反恐战争等世界性或局部性的战事的历史,理出航空制导炸弹从早期简单制导到无线电制导、激光制导、卫星加惯性制导,一直到近代的各种复合制导和小尺寸炸弹等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个发展历程,总结出两条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规律,根据此两条发展规律,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推断了未来航空制导炸弹的三个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国、俄国的航空制导炸弹数据的收集、整理,给出了美国和俄国基本所有航空制导炸弹的相关数据,然后分别绘制出美国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并分别加以分析、对比,得出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现状进行简单阐述,给出了所有我国现役航空制导炸弹的型号。并分析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和美俄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的启示,指出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当前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的阐述,并结合之前对美俄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分析,对未来的航空制导炸弹发展进行展望。最后,通过我国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乐观展望未来我国走在世界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前列的可能。

包家钰[5](2019)在《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孙子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伴随信息与空权时代的同步到来,现代战争形态和武装力量的发展经历深刻变化。为适应现代战争趋势、全面替换老旧战机,美自2001年正式启动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拟打造一型多用途且具备体系作战能力的通用化空战平台,服役美空军、海军与海军陆战队,至2030年将占美军战术战机编制的90%,成为美军未来空中力量的代名词。这款发端于网络中心战理论、成熟于空海一体战构想、应用于美重返大国竞争的新型空战平台折射出了美空中力量战斗力建设的转型,并随项目国际合作的推进,深入亚太地区,展开前沿部署,形成军事威慑。基于以上认识,除第一章专门阐明研究目的意义、基本概念及方法思路外,本文主体分三部分。其中,第二、三章从美军战术战机的发展背景出发,结合近年来美官方文献,梳理美军F-35型机作战能力生成与检验情况,通过指标分析、效能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型机战斗力形成与发挥过程中的有益做法及存在不足;第四章根据美在研发、武装与作战等方面的具体构想与做法,分析F-35型机战斗力要素的组合形式及基本原理,以探其作战能力建设的方法路径;第五章则结合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具体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总结隐形战机战斗力生成的客观规律,以鉴我军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能力建设。

党建涛[6](2019)在《简易制导火箭弹弹道特性及导引律研究》文中指出火箭弹作为一种远程火力压制武器在现代战场上广泛使用,而随着现代战场对武器弹药打击精度要求的提高,简易制导火箭弹的研发和使用已成为一种新趋势。为了进行无控火箭弹的制导化研究,本文以某尾翼火箭弹及加装PGK型固定鸭舵组件的固定鸭舵简易制导火箭弹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围绕火箭弹的气动特性、外弹道特性、落点散布及导引律应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无控尾翼火箭弹及固定鸭舵火箭弹物理模型,进行尾翼火箭弹的外流场仿真及气动特性分析,重点研究了固定鸭舵火箭弹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尾翼火箭弹气动特性符合弹箭气动规律;增大固定鸭舵舵偏角有助于增大火箭弹升力、俯仰力矩,同时会增大全弹空气阻力;当弹体长径比达到某一临界值时鸭舵对尾翼的气动干扰消失,且这种舵翼气动干扰特性对不同舵翼相对夹角(鸭舵反旋角)工况同样适用。(2)建立低速滚转弹箭6-DOF运动方程组,进行无控尾翼火箭弹外弹道计算并模拟打靶。结果表明:初速的增大可小幅度增大火箭弹射程,射角45o时火箭弹射程最大,火箭弹外弹道性能表现良好;小范围内初速变化对火箭弹落点散布影响不大,最大射程对应的45o射角时火箭弹CEP最小,而打靶密集度表现最好,弹着点满足正态分布规律及散布椭圆规律。(3)建立制导弹箭比例导引的相对运动方程,进行制导火箭弹导引弹道仿真,研究火箭弹导引律应用及导引弹道特性。结果表明:对无控火箭弹应用比例导引律进行末制导可以很好得提高火箭弹射击精度;应用重力补偿比例导引律可有效改善导引弹道性能,减小火箭弹末制导的需用过载;应用过重力补偿比例导引律可增大火箭弹落角,但过重力补偿项取值增大使末制导需用过载也随之增大。

王伟[7](2017)在《远程弹箭中末段精确制导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战争模式的转变,适应高动态环境的“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成本低、小型化、强抗干扰”的旋转弹箭备受重视。本文以采用旋转体制的远程制导弹箭为应用背景,围绕远程制导弹箭的制导控制技术,重点解决旋转状态下滚转姿态的准确获取,中末制导弹道平稳交接,旋转弹体非线性环节自适应控制方法,高精度、大落角高效打击制导技术等问题。本文建立了远程旋转复合精确制导弹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对旋转弹道数学模型、弹体动态特性分析、随机风影响模型、制导控制系统模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三种基于MEMS IMU的滚转角提取算法,分别采用六加计、两加计一陀螺以及三陀螺方案,解决了高动态旋转弹的滚转角高精度获取问题。分析了地磁测姿的机理,研究了地磁测姿算法,进行了地磁测姿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地磁测姿算法可以获取较高精度的旋转弹体姿态信息。针对组合导航系统中不同子滤波器系统测量信息精度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适合于卫星/惯组/地磁组合导航系统的多源信息融合算法,采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信息融合联邦滤波器。试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弥补了传统自适应算法的不足,具有较强抗干扰性,组合导航主要参数精度较高,具有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潜力。提出了一种基于终端滑模控制和扰动扩张观测器的旋转弹中末制导交接弹道设计方法,实现了远程弹箭中制导到交接段的光滑过渡,弹体姿态振荡幅度较小和末制导成功捕获。设计了充分考虑外界干扰与自动驾驶仪动力学影响的中制导律,并研究了该中制导律的终端非奇异性、补偿动力学滞后特性、抗外界干扰特性。针对中末制导平稳交接的要求,设计了一种最佳虚拟点的选取算法,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持弹体姿态稳定的同时,可以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捕获。对比分析了加入和不加入扰动观测器情况下,算法抵抗随机风干扰、卫星定位误差和测速误差的能力,结果表明设计算法明显减小了干扰源的不利影响,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虚拟目标点的中末制导交接技术对于提高弹体稳定飞行性能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针对高动态旋转飞行器执行机构非线性环节的观测和控制技术。首先建立了执行机构失效通用模型,利用二阶滑模控制方法有限时间收敛的特性,设计了二阶滑模观测器来准确观测执行机构的效率,同时采用基于STW算法的自适应制导律进行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制导律有限时间内使弹目视线角速率收敛于零的性能优于FTCG制导律和ISSG制导律。在终端弹目视线坐标系下,提出了一种针对高阶次强时变对象的通用最优制导算法,为实现高精度、大落角高效攻击奠定基础。设计了一种能综合描述扩展角度控制最优制导律和扩展比例导引的通用形式,即广义最优制导律。研究了考虑无驾驶仪动力学滞后和一阶驾驶仪动力学的广义最优制导律闭环弹道、速度、加速度指令的解析表达式,以此为基础,推导得到了终端角度约束、方向初始误差等引起的终端角度误差和脱靶量的解析解并进行仿真验证,数学仿真与解析解吻合良好。

张旗[8](2015)在《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各种精确制导体制中,红外制导因其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好、费效比高等优点,在现代武器装备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文章综述了红外制导系统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参考国外红外成像制导领域的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方向。首先,搜集、调研和分析国内外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应用现状和大量案例。通过对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应用分析,进而对红外导引头成像方式、红外工作波段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特点。同时,围绕红外探测器技术、导引头光学系统技术、图像和信号处理技术、制冷技术等对实现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特点的关键技术分别研究。从探测器件,信息处理,结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未来红外制导系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了红外光学系统,国内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以及图像处理等红外成像发展现状。其次,通过对红外制导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重点研究“实时红外成像器”和“视频信号处理器”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制约和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原材料,元器件,组件的物理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最后,通过对上述技术的现状和应用阐述,对红外成像器设计进行构想,对行业和公司今后产品和技术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王琦,穆希辉,路桂娥[9](2015)在《美军制导弹药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指出弹药制导化是未来弹药发展的重要趋势。概述了美军制导弹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重点对制导炮弹、制导火箭弹、制导炸弹、巡飞弹等典型制导弹药的制导方式、战技指标和发展近况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其特点和规律,对未来制导弹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王强,石丽娜,严慎武,王晓军[10](2013)在《国外末制导弹药的发展与研究》文中认为叙述了目前末制导弹药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现有典型末制导弹药的组成及其衍生的系列产品,包括制导技术和发射平台。根据对现有产品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末制导弹药的发展途径,给出了末制导弹药有梯度、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发展的全方位发展图,最后预测了末制导弹药的发展方向。

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改进制导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改进制导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海军航空炸弹技术发展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美国海军航空炸弹装备情况
3 海军航空炸弹装备研制中的技术发展
    3.1 复合制导技术
    3.2 高安全性——不敏感弹药设计技术
    3.3 强环境适应性——抗腐蚀与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
    3.4 易保障性——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设计技术
4 美国海军航空炸弹技术发展方向
    1)高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和易保障性
    2)低成本、小型化
    3)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一体作战化
5 结语

(2)美军空地制导弹药发展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美军空地制导弹药的发展特点
    1.1 谱系完整
        1.1.1 空射巡航导弹(射程≥500 km)或防区外空地导弹(射程通常≥200 km)
        1.1.2 专用防空压制武器
        1.1.3 通用战术空地导弹
        1.1.4 制导炸弹
    1.2 性能全面
        1.2.1 射程方面
        1.2.2 口径方面
        1.2.3 制导方式方面
        1.2.4 杀伤效应方面
        1.2.5 运用样式方面
    1.3 储备庞大
2 围绕大国战争美军弹药谱系的优化策略
    2.1 调整弹药采购重心,使防区外空地弹与临空打击及近程弹药数量更趋均衡
    2.2 拓展增强军机载弹能力,使更多类型的军机可以投放更大规模的弹药
        2.2.1 重新启用B-1B轰炸机外挂点
        2.2.2 大幅增加F-15E的载弹能力
        2.2.3 利用运输机货舱的标准货盘投放远程空地弹
    2.3 针对性开发新型制导弹药并优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在大国战争对抗条件下的效能
        2.3.1 高超声速空地弹
        2.3.2 现役空地弹发展增程等改进
        2.3.3 发展由隐身战斗机内埋的新型空地弹
        2.3.4 为新研和现役空地弹引入适应对抗环境的智能技术
    2.4 推进颠覆性的弹药蜂群技术开发和演示,力求实现在对抗环境下的高效精确打击
3 初步建议
    3.1 巧博弈:聚焦压制美军空地火力投送重心,破解美军非对称优势的依托
    3.2 重弹药:聚焦备战未来大规模高强度战争,大幅完善空地制导弹药谱系
    3.3 抗饱和:高度重视抗击空地制导弹药打击,尽快研究、试验和形成高效解决方案
4 结束语

(3)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导炮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旋转弹制导技术及隔离控制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分析及机电系统设计
    2.1 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分析
    2.2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稳态设计
        2.2.1 负载分析
        2.2.2 执行元件匹配设计
    2.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执行元件选型设计
        2.3.1 直流无刷电机的基本结构
        2.3.2 直流无刷电机工作原理及旋转磁场的产生
    2.4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动态设计
        2.4.1 机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4.2 机电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校正器设计
        2.4.3 机电系统直流无刷电机的运行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3.1 控制系统及PID调节技术
        3.1.1 控制系统选择
        3.1.2 PID调节技术及作用
    3.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2.1 模糊控制算法
        3.2.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3.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3.1 MATLAB/Simulink特点
        3.3.2 旋转隔离装置直流无刷电机模块
        3.3.3 PWM逻辑输出模块
        3.3.4 电压逆变器模块
        3.3.5 速度控制模块
        3.3.6 机电系统仿真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
    4.1 旋转隔离装置机械设计
        4.1.1 动力输出及硬件电路控制模块
        4.1.2 惯导系统信息采集模块
    4.2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3.1 硬件电路主控制器设计
        4.3.2 电源电路设计
        4.3.3 驱动电路设计
        4.3.4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4.3.5 编码器接口电路设计
        4.3.6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4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设计
        4.4.2 中断子程序设计
        4.4.3 PWM调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研究和分析
    5.1 试验平台机电系统设计
        5.1.1 试验平台机械设计
        5.1.2 试验平台机电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及软硬件系统设计
    5.2 试验装配系统
    5.3 旋转隔离装置动态性能试验调试
    5.4 空载试验解旋性能分析
    5.5 负载试验解旋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分析
    2.1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历程
        2.1.1 早期简单制导航空炸弹
        2.1.2 电光制导航空炸弹
        2.1.3 激光制导航空炸弹
        2.1.4 卫星制导航空炸弹
        2.1.5 复合制导航空炸弹
    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图谱及启示
        2.2.1 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图谱
        2.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研究
    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3.1.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3.1.2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3.2.1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3.2.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对比分析
        3.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3.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3.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之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俄对我国的启示及未来发展展望
    4.1 美俄型谱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4.1.1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现状
        4.1.2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
        4.1.3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
    4.2 航空制导炸弹未来发展展望
        4.2.1 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
        4.2.2 未来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展望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规划
    2.1 战机发展沿革
        2.1.1 吸取越战经验,重视战术战机
        2.1.2 着眼制空威胁,发展隐形战机
        2.1.3 适应联合构想,打造通用平台
        2.1.4 逐步升级战力,批次替换成军
    2.2 战机作战能力规划
        2.2.1 集成现役弹药,瞄准多域作战
        2.2.2 强调隐形技术,寻求战略威慑
    2.3 体系作战能力规划
        2.3.1 集成信息优势,获取战场情报
        2.3.2 依托数据链路,支持体系作战
第三章 美军F-35型机作战能力检验现况
    3.1 战机战力发展成效
        3.1.1 升级软件配置,快速形成战力
        3.1.2 发挥隐形优势,强化亚太部署
    3.2 战机战力发展局限
        3.2.1 虽实现批量服役,但实际战备效能有待提升
        3.2.2 虽实现平台通用,但单机空战能力有所弱化
    3.3 体系作战能力检验
        3.3.1 链接海战网络,形成战术优势
        3.3.2 推动机舰整合,升级海基战力
        3.3.3 转变战术角色,主导火力运用
第四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解析
    4.1 立足发展,采取“需求+技术”的研发模式规划战力
        4.1.1 军事需求牵引技术路径转变,以明确战斗力发展
        4.1.2 技术因素推动军事需求升级,以促进战斗力质变
    4.2 数据支撑,采取“平台+武器”的武装模式形成战力
        4.2.1 以数据为基础,结合武器平台,形成标准化战力
        4.2.2 以平台为中心,丰富武器配置,形成多样化战力
    4.3 基于体系,采取“信息+火力”的作战模式强化战力
        4.3.1 补充前线作战网络,协同多域平台火力
        4.3.2 打破军种界限桎梏,整合空海作战体系
第五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启示
    5.1 适应趋势,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发展
        5.1.1 需求牵引,划定战斗力发展路径,跨领域集成技术优势
        5.1.2 注重软件,适应战斗力因素转变,加快数据化基础建设
    5.2 体系建设,优化武器装备功能结构
        5.2.1 信息赋能,协同多领域战术平台,发挥体系作战优势
        5.2.2 节点链接,强化装备体系化功能,着力弥合军种界限
    5.3 聚焦影响,谋求主战平台战力延伸
        5.3.1 基于军工贸易,以点牵线,引领装备发展趋势
        5.3.2 深化军事合作,以线构面,强化区域政治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简易制导火箭弹弹道特性及导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制导火箭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制导技术及导引方式研究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火箭弹气动特性研究
    2.1 火箭弹物理模型
        2.1.1 无控尾翼火箭弹物理模型
        2.1.2 固定鸭舵火箭弹物理模型
    2.2 弹箭常用坐标系和坐标系间的转换
        2.2.1 弹箭常用坐标系
        2.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3 作用在弹箭上的力和力矩
        2.3.1 作用在弹箭上的空气动力和力矩
        2.3.2 作用在弹箭上的其它外力
    2.4 气动数值计算模型
    2.5 无控尾翼火箭弹气动特性分析
    2.6 固定鸭舵火箭弹气动特性研究
        2.6.1 数值算法验证
        2.6.2 舵偏角对火箭弹气动特性的影响
        2.6.3 舵翼之间气动干扰特性研究
        2.6.4 舵翼间气动干扰特性对不同舵翼相对夹角工况的适用性验证
    2.7 本章小结
3 无控尾翼火箭弹外弹道特性研究及散布分析
    3.1 滚转弹箭常用坐标系和坐标系间的转换
    3.2 低速滚转火箭弹运动方程组的建立
    3.3 弹箭运动方程组数值解法
    3.4 火箭弹的散布
        3.4.1 影响散布的主要扰动因素
        3.4.2 散布的计算
        3.4.3 蒙特卡洛模拟打靶
    3.5 火箭弹外弹道特性研究
        3.5.1 外弹道诸元特性分析
        3.5.2 初速对弹道特性的影响
        3.5.3 射角对弹道特性的影响
    3.6 火箭弹模拟打靶与散布分析
        3.6.1 初速对散布的影响
        3.6.2 射角对散布的影响
        3.6.3 打靶次数对散布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简易制导火箭弹导引律及导引弹道特性研究
    4.1 制导弹箭相对运动方程
    4.2 比例导引律
        4.2.1 比例导引律相对运动方程
        4.2.2 比例导引特性分析
        4.2.3 比例系数K的选择
        4.2.4 导引弹道仿真模型
    4.3 比例系数对导引弹道特性的影响
    4.4 重力补偿比例导引律应用分析
    4.5 过重力补偿比例导引律在制导火箭弹上的应用
        4.5.1 目标位置超前火箭弹无控落点
        4.5.2 目标位置滞后火箭弹无控落点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远程弹箭中末段精确制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主要远程制导弹箭的研究现状
        1.2.1 俄罗斯Hermes弹箭武器系统
        1.2.2 美国EX171 火箭推进增程制导炮弹ERGM
        1.2.3 美国227 毫米远程制导火箭弹GMLRS
    1.3 制导弹箭制导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旋转弹组合导航技术
        1.3.2 中末交接技术
        1.3.3 考虑执行机构失效的观测与控制
        1.3.4 旋转弹终端多约束制导律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远程制导弹箭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
    2.1 旋转弹道模型
        2.1.1 主要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2.1.2 动力学方程建立
    2.2 旋转弹动力学分析
    2.3 随机风模型分析
    2.4 旋转弹控制方式
    2.5 旋转弹制导系统模型
    2.6 小结
第3章 旋转弹组合导航信息融合技术
    3.1 基于MEMS IMU的旋转弹滚转姿态测量
        3.1.1 旋转弹体上任意点加速度推导
        3.1.2 转速测量方案
        3.1.3 仿真分析
    3.2 基于地磁的滚转角测量
        3.2.1 测角机理
        3.2.2 地磁测姿精度分析
    3.3 组合导航信息融合技术
        3.3.1 联邦卡尔曼滤波技术
        3.3.2 自适应联邦卡尔曼滤波算法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虚拟点的中末制导交接弹道设计方法
    4.1 末制导弹道设计
    4.2 中制导弹道设计
        4.2.1 制导问题的简化与数学描述
        4.2.2 终端滑模理论
        4.2.3 中制导律设计
        4.2.4 制导律闭环稳定性证明
        4.2.5 中制导律仿真
    4.3 中末交接设计及虚拟点选取
    4.4 有控弹道设计流程与全弹道仿真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舵机失效的鲁棒性观测与控制方法
    5.1 应用于舵机失效的二阶滑模观测器
        5.1.1 舵机失效模型的建立
        5.1.2 基于二阶滑模理论的观测器
        5.1.3 仿真分析
    5.2 基于STW算法的自适应制导律设计与分析
        5.2.1 数学模型
        5.2.2 基于快速自适应STW算法的有限时间收敛制导律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幂级数解法的广义最优制导律特性研究
    6.1 终端弹目视线坐标系下的广义最优制导律
        6.1.1 扩展角度控制最优制导律
        6.1.2 无动力学滞后的广义最优制导律
    6.2 无驾驶仪动力学的广义最优制导律闭环制导特性解析研究
        6.2.1 无动力学滞后的广义最优制导律闭环弹道的幂级数解法
        6.2.2 解析结果仿真分析
    6.3 考虑一阶驾驶仪的广义最优制导律闭环制导特性解析研究
        6.3.1 考虑驾驶仪的广义最优制导律闭环弹道的幂级数解法
        6.3.2 方程的通解
        6.3.3 系数求解
        6.3.4 闭环制导系统脱靶量和终端角度误差的解析解
        6.3.5 解析结果仿真分析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和历程
        1.1.1 作战需求的牵引
        1.1.2 技术发展的推动
        1.1.3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
        1.3.1 智能化
        1.3.2 非制冷
        1.3.3 复合化
        1.3.4 多用途
    本章小结
第2章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在空对空导弹中的应用
    2.2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在空对地导弹中的应用
    2.3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在面对空导弹中的应用
    2.4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在反舰导弹中的应用
    2.5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在反坦克导弹和多用途导弹中的应用
    2.6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在其他弹药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外成像制导的特点和应用技术分析
    3.1 红外成像制导的特点
    3.2 红外成像制导应用技术分析
        3.2.1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
        3.2.2 导引头光学系统技术
        3.2.3 图像和信号处理技术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4.1 红外成像导引头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1.1 实时红外成像器
        4.1.2 视频信号处理器
    4.2 红外成像制导基础材料和基础技术
        4.2.1 红外探测器材料
        4.2.2 红外光学材料
        4.2.3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4.3 未来红外成像器的应用使命和性能要求
        4.3.1 未来成像器发展方向
        4.3.2 公司反坦克红外制导武器系统的方案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和清单
致谢
附件

(9)美军制导弹药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美军制导弹药发展现状
    1.1制导炮弹
        1) XM982神剑制导炮弹
        2 ) XM395精确制导迫击炮弹( PGMM)
        3) 增程制导弹药( ERGM)
    1.2制导火箭弹
        1) 先进精确杀伤武器系统 ( APKWS)
        2) 制导多管火箭发射系统 ( GMLRS)
        3) 魔爪制导火箭弹
    1.3制导炸弹
        1) 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
        2 ) 联合直接 攻击弹药 ( JDAM)
        3) AGM-154 ( JSOW) 联合防区外武器
        4) 小直径制导炸弹( SDB)
    1.4巡飞弹
2发展趋势
    2.1制导技术的创新及多模制导方式的应用
    2.2通用化、系列化和模块化设计
    2.3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3结束语

(10)国外末制导弹药的发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国外末制导弹药的发展现状
    1.1 美国
        1) XM982神剑155 mm远程制导炮弹
        2) ERGM增程制导弹药
        3) XM395式120 mm精确制导迫击炮弹
        4) 制导航弹
    1.2 俄罗斯
    1.3 其它国家
2 当前末制导弹药的发展途径
3 末制导弹药发展预测
    3.1 打了不管
    3.2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的应用
    3.3 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3.4 GPS技术的广泛使用
    3.5 光纤制导
4 结束语

四、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改进制导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海军航空炸弹技术发展简析[J]. 张小帅,冯昌林,张新博. 国防制造技术, 2021(03)
  • [2]美军空地制导弹药发展策略分析[J]. 张洋,廖南杰. 飞航导弹, 2021(11)
  • [3]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D]. 袁林中.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4]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D]. 王海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D]. 包家钰.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简易制导火箭弹弹道特性及导引律研究[D]. 党建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远程弹箭中末段精确制导技术研究[D]. 王伟.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8]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应用研究[D]. 张旗.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6)
  • [9]美军制导弹药发展现状及趋势[J]. 王琦,穆希辉,路桂娥. 飞航导弹, 2015(08)
  • [10]国外末制导弹药的发展与研究[J]. 王强,石丽娜,严慎武,王晓军. 飞航导弹, 2013(04)

标签:;  ;  ;  ;  ;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改进制导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