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主席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

江泽民主席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

一、江泽民主席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卓[1](2020)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就职宣誓是现代国家重要的政治仪式,体现着国家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纵观人类社会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就职宣誓是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所发展起来的政治现象,是就职宣誓主体对就职宣誓对象的承诺和担当,它体现了道德信仰、法律信仰和政治信仰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内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在陆续举行公务员就职宣誓活动,各地党政机关和基层组织逐渐涌现出的就职宣誓实践活动已逐渐被人民群众认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有177个国家的宪法规定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须宣誓效忠宪法。”由此可见,就职宣誓制度已然形成了国际惯例和政治共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极其艰难的革命条件,尤其是在极端恶劣的白色恐怖下,很多党员迫于环境压力入党宣誓都是秘密进行的,更不可能公开的进行就职宣誓,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最初的就职宣誓是入党宣誓,入党宣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前身和基础。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需要以及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2018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第二十七条,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就职宣誓并将就职宣誓上升到宪法层面,这不仅体现了宪法的权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和教育国家公职人员忠于宪法,增加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宪法宣誓是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中央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正如党中央所判断,中国能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决于“关键少数”,而“关键少数”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加之绝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因此,国家工作人员的就职宣誓其实质就是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章》为基本遵循,不断制定和修订了近百部党内法律法规,极大的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结合,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更好的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真正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其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遍布国家党政机关、高校、企业等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因此,就职宣誓主体也涵盖从中央到基层各类群体、组织和机构。另外,在就职宣誓主体上相比较于西方就职宣誓而言具有广泛性,由于就职宣誓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可以说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还存在就职宣誓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就职宣誓客体及对象不明确、就职宣誓程序及仪式不规范以及就职宣誓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这样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就职宣誓体系及其配套机制加以保障,进而使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以及具有可操作的推进路径,这将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主要依托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研读、历史比较、多学科交叉、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起源发展、基础理论、发展历程、必要性、现状分析及推进路径等内容做综合分析阐释。论文主要依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就职宣誓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学习机制、监督机制、追责机制和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探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推进路径,进而构建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长效机制。大体上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研究现状、撰写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撰写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创新之处等,第一部分内容为全篇论文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主要从宣誓的内涵及其起源出发,分别对就职宣誓的内涵及其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内涵进行界定,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理论、干部队伍建设理论、政治参与思想理论、法治建设思想理论以及通过对西方主权在民、宪政思想、政治合法性思想的借鉴,深刻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必要性论述。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中国实行就职宣誓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通过就职宣誓这一政治活动能够重塑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就职宣誓能够传承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就职宣誓能够全面提升党的各方面建设,即党的政治、纪律、作风、思想、组织和制度建设,进而将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并最终有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梳理,就职宣誓呈现出从入党宣誓到宪法宣誓的发展脉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入党宣誓是就职宣誓的最初表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就职宣誓处于曲折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就职宣誓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宪法宣誓变成了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形式。论文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特殊性。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现状分析。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就职宣誓、地方基层组织、高等学校以及各行各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现状,发现目前党员干部存在就职宣誓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就职宣誓制度过于宏观、就职宣誓程序不规范、就职宣誓违誓机制缺失以及就职宣誓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具体分析其原因。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推进路径。这一部分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外就职宣誓制度对中国就职宣誓主体、就职宣誓对象、就职宣誓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提出具体的就职宣誓推进路径。通过营造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宣传氛围、构建线上线下党员干部学习机制以及具体落实《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条例》来确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学习机制;通过国家层面的巡视监督和监察监督、基层组织的党内监督与纪检监督、社会层面的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来完善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考评考核条例、实施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追责办法来构建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责任机制;依托“五大体系”和“四大机制”健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配套机制。

王梦[2](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陈红[3](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晓晶[4](2020)在《《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文中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社论作为机关报园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进行诠释。1989-200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此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展开,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社论重点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积极宣传解读如何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积极解读如何推进先进文化前进的内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优秀文化繁荣的路径和要求;第三,对如何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宣传。《人民日报》社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潜移默化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优秀理论,在宣传和推动党的工作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民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人民日报》社论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刻阐释了科技军事思想改革思想、“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推进了军事理论思想的大众化。第五,《人民日报》社论还积极报道跟进了祖国统一进程,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推进了“一国两制”“互利共赢”思想的深入。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经验为: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其主要启示为:注重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人民日报》社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渠道,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众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梳理《人民日报》社论在1989-2002年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充分认识《人民日报》社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领功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帅[5](2020)在《永记澳门的那一年》文中指出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中葡两国元首见证下,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和第1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于澳门新口岸交接仪式会场场内交接澳门政权。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门群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黄心顶[6](2019)在《中国最高领导人破格接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等和无差别原则一直是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原则。但在近现代外交史中,一国政府官员对另一国来访的人员进行突破行政级别的接见,或者给予高于来访人员行政级别的礼遇也并不罕见。这一破格接待的外交行为是接待方释放重要信号的举措,其背后往往有非常重要或者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因此,依据当时的背景,解读和分析破格接待行为的含义,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破格接待是对外交外事活动中对等和无差别原则的补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破格接待外宾的情况也比较多,例如1959年毛主席会见巴西桑巴约州长、1979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华盛顿州州长再到2017年习近平会见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州长等等。本文通过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破格接待外宾的情况。发现每一个时期领导人对外宾的破格接待均有不同的特点,与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任务和领导人人格特点高度相关。本文也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去看到我国领导人破格接待外宾的目的。对于破格接待的产生,本文认为来源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双方在交往领域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二是外宾有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和潜力,三是领导人个人重视。最后,本文再以毛泽东1970年两次破格接待美国记者斯诺为例,分析了破格接待无法发挥作用的可能原因。

陈章喜[7](2018)在《澳门“一国两制”的主要实践》文中提出澳门自回归以来,民主政治稳步推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民生社会福利不断提升。澳门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一国两制"制度。澳门基本法是澳门确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基石。中央依法直接行使管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释放制度红利促进澳门发展;同时澳门同胞积极拥护"一国两制",注重产业引领,用足、用好中央惠澳政策,形成双向互动的循环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建设背景下,澳门将获得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新动能。

刘晨[8](2018)在《“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与反思(1997-2017)》文中研究表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香港实践的二十年用事实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科学性,以其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成果展现了其作为当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优化方案的品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充分尊重和考虑香港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情况和香港民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保持香港原有社会制度和生活状态五十年不改变的政治承诺。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特别行政区政府严格依照基本法贯彻“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治原则,同内地积极强化经济合作并倾力构建命运共同体,以推动香港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本文首先较为系统的梳理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即在总结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现实情况不断探索解决港澳台问题的策略,并最终由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解决方案。其次,本文对“一国两制”理论下,从多方面对香港回归20年的实践成果及实践意义做了相关论述。再次,本文通过论述一些热点事件,如“泛民政治”与“港独”持续在香港社会发酵,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香港的经济在新时期的发展前景等,对香港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利益冲突的背后根源作了客观的分析。最后,针对香港社会现阶段各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较有建设性的建议,并总结出正确处理好“一国”与“两制”的关系是保持香港社会持续繁荣的重中之重。只有认真审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适时适事的考虑应对方案,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国两制”理论,才能保障“一国两制”这艘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刘树燕[9](2013)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回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过程,对于以创新精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田恒国[10](2002)在《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文中指出一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建立,打破了我国“一国一制”时期单一的政治体制模式,形成了一种中央统一制与地方行政区域多元民主政治体制相结合的新型政治体制,我们把它称为“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政治体制。在“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及大陆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议行合一”、“一府两院”的政治体制;特别行政区实行以行政为主导,行政与立法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司法独立的政治体制。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之间既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又有显着的差异。两种体制之间需要不断磨合。它们之间的磨合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地协调矛盾、减少摩擦、互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的过程。通过两种政治体制之间不断磨合,更好地保证“两制”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趋成熟和完善。本文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政治体制”一词的理解不尽一致的情况,把它界定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具体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这种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又是我国诸多具体政治制度中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本文重点从立法、行政、司法和政党四个方面论述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国家立法机关。国家立法机关享有制定、修改及解释基本法、规定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其他法律以及监督特别行政区实施以上法律的权力。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享有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事务的立法权。立法会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如认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可将法律发回而令其失效。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在各自立法活动及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立法活动的监督过程中,由于职能的部分交叉,会有一些矛盾和摩擦。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中央的立法权应限制在严格的范围内。<WP=3>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以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事务进行过直接立法,这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立法。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以后,不应再进行类似的立法。中央的立法权限必须严格地限定在国防、外交以及其他由中央管理事务的范围内。第二,对基本法的修改要充分尊重特别行政区的意见。第三,利用“行政主导”政制,建立特别行政区立法活动与中央立法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在向立法会提出法律草案之前,可主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沟通,避免出现与基本法规定不相符合的法律而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回的问题。这一机制不是强制性的,可在实践过程当中形成一种惯例。立法会议员个别或联名提出的法律草案,如果涉及政府政策,而该法律草案与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不符,政府可以拒绝同意而令其无法在立法会通过。如果行政长官发现立法会通过的法案违背基本法,则可以行使否决权,使其不能生效。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特别行政区立法活动中,形成事前沟通与事后强制两种监督方式,并以事前沟通机制为主的监督模式。这样,全国人大常委会既不需要直接干预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活动,又能够透过行政机关,保证特别行政区立法活动严格按照基本法的规定运作。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权力有明确分工,但是两种行政体制之间仍然存在需要协调的工作。处理中央与特别行政区行政体制关系时,应该做到:第一,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对行政长官及主要官员的任免权与特别行政区选举权有机结合的沟通协调机制。特别行政区在组织行政长官候任人选举时,将候选人名单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在确定没有不符合基本法要求以后再进行候任人选举,可以避免事后中央不同意任命的问题。对于不称职的行政长官或主要官员,中央政府既可以在特别行政区的请求下免职,也可以主动进行免职。第二,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与特别行政区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协调机制。中央政府在特别行政区的驻军、联络办公室以及外交部特派员公署是其派出机构,它们与特别行政区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的关系。特别行政区驻北京办事处,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进行工作联系,与内地在各个领域进行交往,以及增进两地之间相互了解的桥梁。中央政府各部门与特别行政区政府各机构之间,根据实际需要,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相互协商原则下,以沟通情况、协商咨询、促进合作和共同发展为目的,建立相应的沟通协<WP=4>调机制,以利于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国务院有必要设立特别行政区事务委员会,作为统一协调处理特别行政区事务的机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台湾事务办公室合二为一,成为类似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机构,统一协调处理特别行政区事务。这既与特别行政区的地位相符,又有利于国家机构的“精简、统一和效能”。四“一国两制”带来我国法律制度“一国、两法、三系、四域”的多元新格局。司

二、江泽民主席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泽民主席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理论概述
    2.1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相关概念
        2.1.1 就职宣誓的内涵及其发展
        2.1.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内涵
        2.1.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特征
    2.2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人民主体思想理论
        2.2.2 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2.2.3 法治建设思想理论
        2.2.4 西方政治思想借鉴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必要性
    3.1 就职宣誓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
        3.1.1 就职宣誓是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统一
        3.1.2 就职宣誓是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的融合
    3.2 就职宣誓可以重塑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
        3.2.1 就职宣誓重塑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
        3.2.2 就职宣誓体现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3.3 就职宣誓能够传承党内政治文化并净化政治生态
        3.3.1 就职宣誓传承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
        3.3.2 就职宣誓营造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4 就职宣誓可以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3.4.1 就职宣誓全面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
        3.4.2 就职宣誓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3.5 就职宣誓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3.5.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3.5.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发展历程
    4.1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演变脉络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就职宣誓的最初表现阶段
        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78):就职宣誓的曲折发展阶段
        4.1.3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就职宣誓的探索推广阶段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今):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阶段
    4.2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4.2.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从严治党下的中国道路
        4.2.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政党治理下的中国方案
        4.2.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政党执政下的中国智慧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现状分析
    5.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当前现状
        5.1.1 中央机关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2 地方省市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3 高等学校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4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5 其他行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存在问题
        5.2.1 就职宣誓人员法律意识薄弱
        5.2.2 就职宣誓相关规定尚需规范
        5.2.3 就职宣誓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5.2.4 就职违誓责任机制尚未构建
        5.2.5 就职宣誓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5.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制约因素
        5.3.1 部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缺失
        5.3.2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短板
        5.3.3 政府职能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推进路径
    6.1 提高就职宣誓党员干部法律法规意识
        6.1.1 积极营造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法律氛围
        6.1.2 加强就职宣誓党员干部法律法规培训
        6.1.3 推进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6.2 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
        6.2.1 借鉴国外类似制度
        6.2.2 规范就职宣誓制度
    6.3 确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监督机制
        6.3.1 国家层面的巡视监督与监察监督
        6.3.2 法规层面的党内监督与纪检监督
        6.3.3 社会层面的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
    6.4 建立党员干部就职违誓制度的责任机制
        6.4.1 制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考评考核条例
        6.4.2 实施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追责办法
    6.5 健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保障机制
        6.5.1 积极推进“五个体系”培养高素质就职宣誓党员干部队伍
        6.5.2 健全“四大机制”确保就职宣誓党员干部队伍的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2.3 “台独”的危害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3.1 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3.2 法律依据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3.3 实践基础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小结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成果
致谢

(4)《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人民日报》社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人民日报》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作用
        2.《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三)《人民日报》社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人民日报》社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任务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一)对发展先进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宣传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宣传国有企业改革策略
        3.深刻解读农村改革方针
        4.积极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5.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6.深刻阐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7.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战略
        8.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对发展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积极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宣传
        1.积极宣传党建思想
        2.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强调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四)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的宣传
        1.宣传科技军事改革思想
        2.宣传“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
        3.宣传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五)对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的宣传
        1.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2.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三、《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一)《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1.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
        2.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
        3.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注重传播渠道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2.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
        3.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永记澳门的那一年(论文提纲范文)

澳门的故事
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6)中国最高领导人破格接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已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路径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破格接待与对等原则
    第一节 破格接待
        一、什么是破格
        二、破格接待与对等和互惠原则
        三、关于外宾的官方性与非官方性
    第二节 对等而非破格
    第三节 破格接待是否可能转变为惯例?
        一、成为先例的背景—行政级别难以确定
        二、成为先例的经过—争取特首与总统的会面
        三、成为惯例的标志—被他国沿用
第三章 我国领导人的破格接待及其特点
    第一节 我国领导人破格接待概况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 年底
        三、从1990年至2002年末
        四、2002年末至今
    第二节 我国主要最高领导人破格接待外宾的总体特点
        一、分领域统计:领导人侧重不同领域
        二、分年代统计:80年代至2000年高峰
        三、总体特征
第三章 我国领导人破格接待外宾的目的
    第一节 国内视角
        一、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维护国内政治稳定
        三、促进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视角
        一、对外表明中国的认知、态度和立场
        二、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第四章 促成破格接待的条件
    第一节 双方在交往领域依赖的不对称性
        一、政治领域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
        二、经济领域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
    第二节 外宾有作出贡献的基础或潜力
        一、会见在政治领域有重要贡献和潜力的外宾
        二、会见在经济领域有重要贡献和潜力的外宾
        三、会见在其他领域有重要贡献和潜力的外宾
    第三节 领导人个人的重视
第五章 破格接待为何失效
    第一节 毛泽东破格接待斯诺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两次破格接待概述
        一、首次破格接待
        二、再次破格接待
        三、破格接待无效的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7)澳门“一国两制”的主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历程
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澳门的确立
澳门回归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澳门的发展繁荣
澳门“一国两制”实践的主要经验

(8)“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与反思(1997-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一国两制”构想与香港回归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总结历史上两制并存的经验
        2.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制并存
        3.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历史经验的升华
    (二)实事求是的形成“一国两制”新思路
    (三)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政策的必要性
        1.解决中英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
        2.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3.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心愿
    (四)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新发展
        1.香港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2.实践特别行政区制度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及其意义
    (一)“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成果
        1.落实依法治港
        2.保持香港自身特色和优势
        3.实现香港同胞当家做主
        4.深化同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
        5.国际交往中更具影响力
    (二)“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意义
        1.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2.推动了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进程
        3.发挥带动效应促进国家实现完全统一
        4.为和谐世界建设提供典范
三、“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中的问题
    (一)香港地区政治发展乱象频现
        1.严重的泛政治化问题
        2.反对派屡掀政治风波
        3.“港独”危害社会稳定
    (二)经济发展仍面挑战
        1.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2.社会民生问题频现
    (三)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不足
        1.“国家认同”陷入困境
        2.“去殖民化”缺失
        3.国民教育受抵制
四、保障“一国两制”在港行稳致远的路径
    (一)始终处理好“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两制并存”促进“一国”发展
    (二)坚持依法治港,重塑法治精神
        1.加强宪法和基本法的宣传教育
        2.严格按照基本法管治香港
        3.爱国爱港者治港
        4.中央政府需加强全面管治权
    (三)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加强合作谋划两地长远发展
        2.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3.提升香港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4.切实改善民生
    (四)推进香港政治文化整合
        1.弘扬传统文化“和合”理念
        2.推进香港人心回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港回归祖国的基本历程
二、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历程
三、结语

(10)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 “一国两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政治体制的含义
    三、 研究“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关系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政治体制概述
    第一节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一、 宪法和基本法确立了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二、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三、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有明确的权限划分
        四、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给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二节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之间的联系
        一、 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是在中央授权、参与之下建立的
        二、 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是在中央监督、协调之下运作的
    第三节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之间的差异
        一、 中央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体制
        二、 特别行政区实行以行政为主导、立法与行政互相配合与制衡、司法独立的政治体制
    第四节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之间的磨合
        一、 人民代表大会政治体制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摩擦
        二、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之间矛盾摩擦的解决
第二章 “一国两制”条件下立法体制的契合
    第一节 中央立法机关的职权
        一、 基本法的制定及修改权
        二、 规定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其他法律
        三、 法律监督权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的权限
        一、 特别行政区立法体制及其历史沿革
        二、 立法会拥有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事务的立法权
        三、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拥有对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监督权
    第三节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立法体制的调适
        一、 中央的立法权应限制在严格的范围内
        二、 对基本法的修改要充分尊重特别行政区的意见
        三、 建立特别行政区立法活动与中央立法机关的沟通机制
第三章 “一国两制”条件下行政体制的对接
    第一节 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一、 特别行政区政府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
        二、 行政长官的双重法律地位及职权
        三、 行政会议协助行政长官决策
    第二节 中央政府行政体制与特别行政区行政体制的关系
        一、 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 中央行政体制与特别行政区行政体制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行政体制的相互适应
        一、 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对行政长官及主要官员的任免权与特别行政区选举权有机结合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 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与特别行政区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协调机制
        三、 在条件成熟时,国务院有必要设立特别行政区事务委员会,作为统一协调处理特别行政区事务的机构
第四章 “一国两制”条件下司法体制的磨合
    第一节 “一国两制”下司法体制的特点
        一、 “一国两制”下我国法律制度的新变化
        二、 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三、 特别行政区司法系统与内地司法系统没有隶属关系
        四、 “一国两制”下的司法体制存在法律矛盾冲突
    第二节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司法体制的关系
        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解释基本法和审查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基本法的权力
        二、 建立适当的机构和机制,将中央的法律监督权与特别行政区的司法独立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内地司法机关与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司法协助
第五章 “一国两制”条件下政党体制的衔接
    第一节 特别行政区政党及政治组织现状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存在政党组织
        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党组织的发展趋势
        三、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组织的情况
    第二节 台湾多党政治现状
        一、 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
        二、 转型后多党政治的出现
        三、 政党轮替的出现及其原因
        四、 政党轮替后的多党政治乱象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爱国民主党派及政治组织在国家政党体制中应有适当政治地位
        一、 明确特别行政区政党组织的地位,规范其行为,依法有序地参与特别行政区的政治生活
        二、 在中央政党体制中作出适当安排,以利于爱国民主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附录一: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就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江泽民主席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D]. 王艳卓. 吉林大学, 2020(01)
  • [2]“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港澳台侨统战思想研究[D]. 陈红. 重庆交通大学, 2020
  • [4]《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D]. 刘晓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永记澳门的那一年[J]. 张帅. 祖国, 2020(01)
  • [6]中国最高领导人破格接待研究[D]. 黄心顶. 外交学院, 2019(01)
  • [7]澳门“一国两制”的主要实践[J]. 陈章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21)
  • [8]“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与反思(1997-2017)[D]. 刘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8)
  • [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历程[J]. 刘树燕. 北方经贸, 2013(02)
  • [10]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D]. 田恒国.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标签:;  ;  ;  ;  ;  

江泽民主席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