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无公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一、无公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云[1](2021)在《绿茶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孝昌县位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地处大别山与江汉平原的交汇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适宜绿茶的生长,孝昌县生产出的绿茶香气扑鼻、滋味清爽、色绿形美,绿茶品质较好,孝昌县也是湖北省着名绿茶高产镇县之一。现阶段,中国绿茶进出口量涨幅明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绿茶无公害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汪敏[2](2020)在《茶树病虫害检测及防治信息挖掘与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树病虫害是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茶树病虫害检测(监测、预测、诊断、识别)和防治的研究应用信息繁杂,这种现状既不利于研究人员把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践。本文运用Cite Space软件从CNKI数据库中采集有关茶树病虫害检测和防治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通过创建茶树病虫害检测和防治文献知识图谱实现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代表作者、主要机构、年代和发文量的可视化显示,从而找出当前研究中的核心主题以及空白区域,利用权威性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成果去指导未来茶树病虫害检测和防治的发展实践。其研究结果将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供依据,为茶树领域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为农业技术人员及茶叶种植户进行科学种植提供指导。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综合分析了茶树病虫害检测和防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对茶树病虫害检测及防治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的目的和意义。(2)详细描述了本文所使用的工具Cite Space,具体介绍了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3)利用Cite Space对茶树病虫害检测进行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在数据收集中重点描述了数据去重的方法,在关键词分析中,重点分析了图像识别,物联网以及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其目的是突出在“互联网+”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对茶树病虫害检测的重要性,以此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向。在作者分析中,周凌云作为发文量最大的作者,其研究内容对茶树病虫害检测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中,总结得知现有研究作者之间建立的网络合作关系较少且合作强度较弱,更多的局限在同一院校或同一研究机构之间,跨区域、跨学科间联动较少,横向联系相对缺乏,跨团队协同研究有待加强。在机构分析中,湖南茶叶研究所发文量最高,机构合作上茶树病虫害检测的研究机构比较分散,有较多孤立的点,各机构之间连线稀疏,机构间的合作较少且合作程度低,机构之间的交流不多。(4)利用Cite Space对茶树病虫害防治进行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在关键词分析中,着重进行研究热点分析,出现频次最高的理念关键词是绿色防控,其次是综合防治,由于防治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特点,对于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不同,因此在热点分析数据中,出现了不同年段重点研究的病虫害不同,对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分析可知,自2014年以后“综合防治”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针对茶树病虫害防治,应探究绿色、科学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综合手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并逐渐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手段,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与防治效果,以便为茶树种植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其次还针对作者发文量和合作关系,机构发文量和合作关系以及发文量和年代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发文量和年代进行分析知该研究的发文量均呈现一个上下起伏波动的状态,但总体有所发展。

阮建云[3](2019)在《中国茶树栽培40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树栽培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为茶树栽培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孙碧玲[4](2017)在《潮州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的茶业、茶农与茶企研究(1949-2016) ——以口述史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凤凰单丛茶发源于潮州的凤凰山脉,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是凤凰单丛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凤凰单丛茶叶生产已经成为潮州市凤凰镇的主导经济产业。茶企和茶农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无序开发,对凤凰山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以及污染,严重影响到凤凰单丛茶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与凤凰单丛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产生现实冲突。本研究认为,把凤凰单丛茶作为一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实现凤凰单丛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思考茶业发展、茶农发展和茶企发展三者的关系。基于以上背景,研究对建国后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的茶业,茶农和茶企三者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凤凰单丛茶未来的发展对策以及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本研究使用口述历史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获取研究资料。同时采用可视化呈现的方式以增强直观性。口述史调查用时一年半,研究采访11名受访者,并走访考察多家茶企,包括凤凰单丛专业研究者,茶企负责人和各种类型的茶农,访谈记录文字5万字左右。研究发现:第一,建国后凤凰单丛茶的生产在种植、茶园管理以及茶树剪修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种植技术从传统有性繁殖转为无性繁殖;茶园管理方面,经历了从传统管理、现代茶园管理以及有机茶园管理三个发展阶段;开始重视茶树剪修,并通过剪修方法来提高茶叶产量;第二,建国后凤凰单丛茶在茶叶采制技术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制茶工具的改进与提升,其经历一个从靠人力人工为主,逐渐使用畜力、水力,最后到使用电力实现机械化,甚至自动化的过程;第三,凤凰茶农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知识型茶农,技术型茶农,弃农从商型茶农和普通茶农,帮助普通茶农走上种茶致富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第四,茶企发展方面,1985年前茶企数量少,发展较慢;1985年以后,凤凰单丛茶企数量迅速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当前一些茶企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事有机茶生产和经营。最后,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本研究认为凤凰单丛茶未来要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处理好茶业、茶农和茶企三者的发展关系。一是引导凤凰单丛茶业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二是茶企转变职能,茶企职能加入保护凤凰单丛茶产区的自然资源是当务之急。三是提升茶农的生态意识,政府通过宣传和培训,让茶农认识到保护茶叶生长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茶农的保护生态的基本技能;茶企组织茶农有序开发和生产,让茶农切实享受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好处和经济利益。

曾惠娟[5](2017)在《主要栽培措施对茶树生理特性及茶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春茶品质好,价格高,但产量较低,人们可通过提高春茶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施肥和留叶方式等栽培措施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探讨科学合理的茶树栽培措施对茶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实验设置三种施肥处理,并以不施肥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生长、产量、品质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春、夏、秋等三个留叶季节,研究不同留叶季节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测定分析了茶树生长指标、产量、生化成分含量、光合生理指标,得到了如下结论:(1)三种施肥处理都具有促进春芽萌动时间提前,茶树新梢百芽重的增重,提高发芽密度和茶叶的产量的作用,其中,施肥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的效果最好。施肥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对春茶萌发期提早效果比较显着,比对照提早了4 d,较其它施肥处理提前1-3 d;施肥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茶树新梢发芽密度、百芽重及产量均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0.53%、7.15%、26.61%。(2)三种施肥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的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且降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黄酮的含量和酚氨比;综合考虑各种内含成分,施肥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对提高茶叶品质的效果最为显着。与对照不施肥相比较,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的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24%、31.79%、17.70%,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黄酮的含量、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分别降低了17.28%、13.21%、21.27%、37.23%。说明施肥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能显着提高茶叶品质,降低茶叶的苦涩味,改善茶叶的滋味和香气。(3)三种施肥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并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其中,施肥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对茶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最大。施肥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的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不施肥增加了23.50%、46.07%、32.85%,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8.15%。因此,施肥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能显着提高茶树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从而增加茶树体内有机物质的储量,为茶树的高产优质提供物质基础。(4)在春季时,秋留叶的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均最大,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因此,为了提高春茶的产量,应在秋季(9月底)进行留叶。综合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可以认为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较好的栽培措施是处理A(施基肥+催芽肥)和秋初(9月底)留叶。

赵梅[6](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苏桂亿[7](2016)在《浅谈无公害茶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文中提出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之一,其发展历史已达千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而这都推动了我国居民对于茶叶的品质要求日益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无公害茶叶获得了广泛的种植和推广。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无公害茶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孙君,朱留刚,张文锦[8](2015)在《漳平水仙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漳平水仙茶以福建水仙为原料加工而成,是漳平市特色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针对福建水仙品种特性及漳平水仙茶品质特征对加工原料的要求,从基地选择、定植建园,茶树幼龄期抗旱保苗、杂草管控、定型修剪,到成龄茶园土肥水、茶树采剪养管理及采摘期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与福建水仙相配套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漳平水仙茶高产优质、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与参考。

陈梅英[9](2009)在《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有一位刚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热血学子,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他扎根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7年,他先后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新单"系列玉米近乎占据河南玉米的半壁江山。其中

吴晓蓉[10](2020)在《林茶共生野化茶产量品质与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树原产地是中国,其新梢加工成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能显着改善人体的呼吸、消化等生理功能。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中,茶叶产销量占居首位。作为茶叶的生产及内销外贸大国,茶叶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改良茶叶的种植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改善茶叶的品质,开发适合现代不同人群的茶叶商品品种,研究茶叶流通与营销活动中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最佳商贸战略等,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科研课题。传统的茶叶种植都是茶园模式的人工培育为主,本次研究则提出新的思路。在天然野生环境下,构建茶树与野山林木共生系统,营造茶与林共生、进而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体系,让茶树重新回到野生状态,从而生产出更为优质的天然野生品味的茶叶。并将这种环境下采摘的茶青加工成茶叶,与传统茶园栽培模式的茶叶进行比较研究,对当下消费者对茶叶安全的担忧和品质的追求形势下进行如上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研究以古兜山白云野化茶群体种8个株系为材料,研究林茶栽培模式对生长、芽数量及茶青产量的影响,通过野化茶主要功能成分测定和茶叶感官审评、SBE法调查和SWOT分析,以及研究野化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营销策略,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以不同栽培模式及相对应海拔无茶的四个研究区域分别采集0-20cm,20-40cm,40-60cm深度的土壤进行测定,通过土壤检验得出结论:林茶共生栽培模式下,土壤pH值无明显变化,但有机质含量在同一海拔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均得以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表层0-20cm范围内,有机质增加量最大,平均增幅18.47%。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林茶栽培模式均比纯林无茶土壤的有所提高,不同土壤深度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15.97%、87.5%、2.775%,表明林茶栽培模式能够改善土壤的生态循环系统。(2)以古兜山白云野化茶群体种8个株系为材料,研究林茶栽培模式对生长、芽数量及茶青产量的影响,表明林茶栽培的茶树芽数量比普通茶园栽培均有明显增加,增加幅度7.91%-39.87%,平均增幅23.89%,其中T6株系增加幅度最大;林茶栽培模式的茶芽蜜度较高于茶园种植栽培,林茶栽培茶树的茶青产量比普通茶园栽培均有明显增加,其中T8株系增加幅度最大,平均增幅19.82%,证明林茶栽培模式茶青产量高于茶园栽培模式。(3)以野化茶制作成的红茶为例,从理化分析、感官审评和质量检验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单株红茶水浸出物40.84%-46.51%、氨基酸1.14%-1.43%、较对比组增加11.06%、4.17%;茶多酚17.55%-25.13%、咖啡碱1.43%-1.85%较对比组减少10.51%、12.31%;外形油润,汤色清澈,香气甜韵明显,滋味醇而饱满,叶底柔软,特点突出;质量检验方面,证明林茶栽培模式下的野化红茶品质优异,符合有机茶、无公害产品标准。(4)以野化茶的质量为研究对象,用SBE法进行市场评价,结果表明,滋味因子sig值为0.0001,为关键影响因子;样本4野化黄茶的标准值为0.82,为所有样本中标准值最高;喜好野化茶的群体包括高学历白领等脑力劳动者以及注重养生的中老年群体,SBE标准值分别为1.17、1.40、1.13。(5)结合SBE法调查结果与SWOT分析结论,针对野化茶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野化茶消费人群战略,推动产品优化改革策略;保持野化茶稀缺性,扩大野化茶认知度,打造品牌战略;制定产品价格策略,提升野化茶竞争力;促进绿色营销策略,保持野化茶绿色的特色品牌四个市场营销策略。

二、无公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绿茶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茶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概念
2 绿茶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2.1 科学建立茶园
    2.2 种植技术
3 修剪技术
    3.1 幼年茶树修剪
    3.2 成年茶树修剪
4 管理技术
    4.1 施肥技术
    4.2 及时追肥
    4.3 除草技术
5 病虫害防治技术
    5.1 病虫害监测技术
    5.2 化学防治技术
6 采收技术

(2)茶树病虫害检测及防治信息挖掘与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茶树病虫害检测现状
        1.2.2 茶树病虫害防治现状
        1.2.3 信息挖掘与分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 CiteSpace软件概述
        2.1.2 CiteSpace国内外应用现状
        2.1.3 Citespac 使用方法简介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文献计量法
        2.2.3 科学知识图谱法
    2.3 数据来源
        2.3.1 数据选取
        2.3.2 数据采集
第三章 基于CiteSpace的茶树病虫害检测信息挖掘与可视化分析
    3.1 数据采集
    3.2 数据去重
        3.2.1 文本数据处理
        3.2.2 查重去重处理
        3.2.3 输出结果
        3.2.4 系统功能实现
    3.3 茶树病虫害检测研究关键词分析
    3.4 作者分析
        3.4.1 作者基本情况
        3.4.2 作者合作网络
        3.4.3 机构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CiteSpace的茶树病虫害防治信息挖掘与可视化分析
    4.1 茶树病虫害防治研究关键词分析
        4.1.1 研究热点分析
        4.1.2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分析
    4.2 作者分析
        4.2.1 作者基本情况
        4.2.2 作者合作网络
    4.3 机构分析
        4.3.1 高产机构分析
        4.3.2 机构合作分析
    4.4 发文量与年代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茶树栽培4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40年来茶树栽培技术进步
    1. 茶树丰产栽培和优质栽培技术
    2. 茶树营养、施肥和土壤管理技术
    3. 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
    4. 建立标准化和绿色栽培技术体系
二、茶树栽培技术发展展望
    1. 茶叶绿色生产技术发展
    2. 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发展
    3. 智慧茶园精准生产管理技术

(4)潮州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的茶业、茶农与茶企研究(1949-2016) ——以口述史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回顾
        1.3.1 与凤凰单丛古茶有关的史料整理
        1.3.2 对凤凰单丛茶命名及历史由来
        1.3.3 古籍中对凤凰单丛茶的种植、采摘、制作的研究
        1.3.4 凤凰单丛茶研究最新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来源
    1.5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2 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的概况
    2.1 历史发展
    2.2 自然环境
        2.2.1 地理条件
        2.2.2 土壤条件
        2.2.3 日照和气温
        2.2.4 降雨量和湿度
        2.2.5 雾日和霜期
    2.3 人口及分布现状
3 建国后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的茶叶生产发展
    3.1 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
        3.1.1 种子直播
        3.1.2 茶枝扦插
        3.1.3 嫁接换种
    3.2 茶园管理技术的发展
        3.2.1 传统茶园管理阶段
        3.2.2 现代茶园管理阶段
        3.2.3 有机茶园管理阶段
    3.3 茶树剪修技术的发展
    3.4 小结
4 建国后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的茶叶采制技术发展
    4.1 凤凰单丛茶制茶工序简介
        4.1.1 采摘鲜叶
        4.1.2 晒青、晾青
        4.1.3 做青
        4.1.4 杀青
        4.1.5 揉捻
        4.1.6 干燥(烘焙)
    4.2 茶叶采摘技术发展
        4.2.1 采摘期的选择
        4.2.2 采摘方法
    4.3 茶叶制作技术发展
        4.3.1 做青工具的发展
        4.3.2 杀青工具的发展
        4.3.3 揉捻工具的发展
        4.3.4 烘焙工具的发展
    4.4 小结
5 建国后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茶农的发展
    5.1 知识型茶农:知识改变命运
        5.1.1 早年的经历
        5.1.2 良好的洞见
        5.1.3 敏感的市场意识
        5.1.4 开阔的视野
    5.2 技术型茶农:技术是竞争核心
        5.2.1 早年经历
        5.2.2 靠技术起家
        5.2.3 做个脚踏实地的茶商
    5.3 弃农从商型茶农:在市场经济中勇敢闯荡的凤凰茶农
        5.3.1 早年经历
        5.3.2 错失的市场机遇
        5.3.3 靠勤奋走向成功
        5.3.4 转型的思考和尝试
    5.4 普通茶农:靠天吃饭,辛苦的大多数
        5.4.1 早年经历
        5.4.2 被动的跟随者
        5.4.3 对未来的期望
    5.5 小结
6 建国后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茶企的发展
    6.1 建国初期至1985年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茶企发展状况
        6.1.1 茶叶生产组织发展
        6.1.2 茶叶购销组织的发展
    6.2 1985年后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茶企发展状况
    6.3 凤凰单丛茶企的个案观察
    6.4 小结
7 结语:凤凰单丛茶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
    7.1 引导凤凰单丛茶业走生态化开发道路
    7.2 转变茶企的职能
    7.3 提升茶农生态意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清单
附录B 访谈提纲(选)
附录C 部分访谈资料图片(选)

(5)主要栽培措施对茶树生理特性及茶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栽培技术与茶树高产优质的关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茶园与茶树品种
        2.1.2 实验肥料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茶树鲜叶采摘方法
        2.2.3 生长指标和产量的测定方法
        2.2.4 茶树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2.2.5 生化成分测定方法
        2.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的施肥处理对茶树生长状况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春芽萌动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新梢百芽重的影响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春茶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酚氨比的影响
        3.2.5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中黄酮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的影响
        3.2.7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3.4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4 不同留叶季节对茶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不同留叶季节对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4.2 不同留叶季节对茶树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影响
        3.4.3 不同留叶季节对茶树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4.4 不同留叶季节对茶树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4.5 不同留叶季节对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Chl)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施肥与茶树生长状况的关系
    4.2 不同施肥处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4.3 不同施肥处理与茶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关系
    4.4 留叶季节对茶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浅谈无公害茶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公害茶叶种植现状
    1.1 茶树的树种过于单一
    1.2 公害茶叶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3 无公害茶叶的种植土地肥力下降
2 加强无公害茶叶优质高产的措施
    2.1 建设生态茶园
    2.2 加强土壤改良
    2.3 加强茶园的精细管理
    2.4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3 结语

(8)漳平水仙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标准建园
    1.1深厚园地选择
    1.2适时适度密植
2幼龄期管理
    2.1水分管理
    2.2杂草管理
    2.3定型修剪
    2.4其它措施
3成龄期管理
    3.1肥水管理
        3.1.1水分管理
        3.1.2科学施肥
    3.2合理修剪
        3.2.1壮龄期适时轻、深修剪
        3.2.2老龄期重修剪、台刈
    3.3精耕细作
    3.4病虫防控
        3.4.1优先使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
        3.4.2推行茶园生物防治
        3.4.3适时化学防治
    3.5采摘期调控
        3.5.1修剪调控
        3.5.2施肥调节
        3.5.3设施栽培调控
4结论

(9)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开发, 换来硕果累累
2 汗洒沃土, 再创高产佳绩
3 重任在肩, 迈上新的征途

(10)林茶共生野化茶产量品质与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茶树起源及分类概述
        1.2.1 茶树起源
        1.2.2 茶树分类
        1.2.3 野化栽培概念
    1.3 茶树栽培概述
        1.3.1 茶树栽培历史
        1.3.2 野化栽培特点
        1.3.3 茶树栽培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茶叶品质研究进展
        1.4.1 茶叶分类及品质特征
        1.4.2 茶叶主要功能成分
    1.5 茶叶市场竞争力概述
        1.5.1 茶叶市场竞争力国内研究现状
        1.5.2 茶叶市场竞争力国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的重要性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3 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期望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章 林茶生态系统下的茶树栽培与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地概况
        2.2.2 试验区设置与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2.3.1 土壤取样与理化性状测定
        2.3.2 茶树生长状况
        2.3.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研究茶园的土壤理化性状
        2.4.2 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株系茶树生长性状的影响
        2.4.3 劳动力成本
    2.5 讨论
        2.5.1 林茶栽培下野化茶茶树品种的筛选
        2.5.2 林茶栽培模式有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的增加
        2.5.3 林茶栽培模式芽密度与株产量高于茶园种植模式
        2.5.4 林茶共生野化栽培模式节省劳动力成本
第三章 林茶生态系统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茶样制备
        3.2.2 理化检测方法
        3.2.3 感官审评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栽培模式内含物质分析
        3.3.2 林茶栽培模式对不同株系蒸青茶样主要功能成分含量的影响
        3.3.3 林茶栽培模式对不同株系红茶主要功能成分含量的影响
        3.3.4 林茶栽培模式对不同株系红茶感官审评的影响
        3.3.5 林茶栽培模式野化红茶质量检验
    3.4 讨论
        3.4.1 林茶栽培模式品质优越带有独特蜜甜香韵
        3.4.2 林茶栽培模式下水浸出物及氨基酸含量高
        3.4.3 对理化研究和感官审评方法的讨论
第四章 野化茶的SBE法市场评价
    4.1 前言
    4.2 研究与方法
        4.2.1 实验产品概述
        4.2.2 评价样本
        4.2.3 评价因子的提取
        4.2.4 评价人员选取
        4.2.5 产品市场营销问卷
        4.2.6 评价方法及结果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BE标准值
        4.3.2 产品因子评分统计
        4.3.3 产品因子显着性分析
        4.3.4 野化茶产品市场调查
    4.4 讨论
        4.4.1 野化茶稀缺性且市场认可度高
        4.4.2 滋味因子是影响最大的质量因子
        4.4.3 消费群体集中于高学历与白领等脑力劳动及中老年人群
        4.4.4 野化茶产业现存问题
        4.4.5 SBE法对野化茶市场评价应用上的优缺点分析
第五章 野化茶市场SWOT初步分析
    5.1 前言
    5.2 野化茶SWOT分析
        5.2.1 优势strengths
        5.2.2 劣势weakness
        5.2.3 机遇opportunities
        5.2.4 威胁threats
    5.3 野化茶市场营销策略
    5.4 结论
    5.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无公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茶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J]. 周金云.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03)
  • [2]茶树病虫害检测及防治信息挖掘与可视化分析[D]. 汪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3]中国茶树栽培40年[J]. 阮建云. 中国茶叶, 2019(07)
  • [4]潮州传统凤凰单丛茶产区的茶业、茶农与茶企研究(1949-2016) ——以口述史为中心的考察[D]. 孙碧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主要栽培措施对茶树生理特性及茶叶品质的影响[D]. 曾惠娟.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7]浅谈无公害茶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苏桂亿. 农业与技术, 2016(20)
  • [8]漳平水仙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 孙君,朱留刚,张文锦. 中国茶叶加工, 2015(03)
  • [9]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J]. 陈梅英.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0)
  • [10]林茶共生野化茶产量品质与营销策略研究[D]. 吴晓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无公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