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图书资料馆俄文文献目录载体形式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毛文宇[1](2021)在《民国绘画中的苦难形象研究》文中提出
孙晶[2](2020)在《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绿色革命、创意产业、时尚文化、低碳生活等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当代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类型,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本文通过阐述设计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更加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与各门类设计之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综合性设计对当代设计艺术发展取向的影响和对艺术设计变革的启示。剖析综合性设计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时代发展对于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反思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成因与问题,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同时,借鉴和分析国外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到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从增设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到创建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教育学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学理依据,梳理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范式,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从而为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建构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与方法。此外,更加突出强调在制定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头并进、多项并举,真正促进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
乔旦加布[3](2020)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所藏涉藏资料研究》文中认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一所兼具博物馆功能、培养博士研究生教育功能、大学共同利用机构功能为一体的世界一流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对涉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前后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主要是20世纪初由青木文教从西藏带回日本的民族志资料;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川喜田二郎等人组织的社会调查队在尼泊尔等喜玛拉雅藏系社会的调查资料;第三个时期是中日建交后通过"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购的一批民族文化资料中的涉藏部分。这些资料对今后的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闫书昌[4](2020)在《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大心理学观”研究理念,展开对中国文化中智谋文化的心理学研究,以期获得契合于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智谋文化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规律。通过字形字义综合分析法(汪氏语义分析法)、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理论构建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或手段,探讨了中国人重智谋的缘由,智谋、智谋心理、智谋文化的内涵,智谋心理学思想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中的演进,中西智谋文化的差异,智谋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智谋心理的结构、特质、机制、道德性,并对中国智谋文化进行了心理学理论构建。本文研究发现:(一)农耕文化、战争文化及相关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人重视智谋缘由。(二)对“谋”“智”“计”“策”“术”“算”“韬”等汉字的语义分析之后发现,认为智谋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思维、决策过程,其中蕴含内在心智计算过程、问题解决的目标性和指向性,以及智谋本身的隐蔽性,和相互作用的双方在利益上的增减性。(三)通过对智谋相关词语的词汇学分析发现,中国智谋文化中谋的基础是智慧,智慧外化为谋略,并表现出功能性。智谋的内在过程是计算、计划的过程,其发生场所具有特定的私密性。(四)中国智谋文化经历了从雅文化向俗文化的转换和发展过程。以兵家、纵横家、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中国雅文化展示出中国智谋文化思想的多元格局:兵家重“奇正”“诡道”;纵横家重“权借”之谋;儒家重“智”少谋;道家追求出乎于道,重视辩证的大智谋;法家强调“术”,重视法度的智谋。(五)中国智谋文化向俗文化转换后,以更为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与实践的形式,表现在“三国文化”、《智囊》、“三十六计”“厚黑学”以及当代谚语等文本之中。“三国文化”是智谋从雅文化到俗文化转变的重要环节,其中的“三国”“诸葛亮”“曹操”均已经成为中国智谋文化的象征性文本或形象。《智囊》则开创了才智的形态和层次研究的先河,并提出了才智与德行相互独立的思想。“三十六计”是中国智谋文化的隐喻性表达,它是一种象思维、应事思维的非逻辑性体系,其中隐含着中国人迂回性思维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观念。“厚黑学”中的权谋论是智谋在特定领域的极端形态,它并不能代表智谋文化主流观念和思想。当代中国谚语表现出智谋崇拜心理,将智谋视为人类行为活动中的终极手段。中国谚语智谋文化表现出经验主义智谋观,将智谋视为经验的产物。谚语智谋文化认为智谋既受情绪的激发,又受限于情绪。(六)尽管西方文化中存在着智谋的理念和实践,但是存在着轻视智谋的倾向,没有形成鲜明的智谋崇拜心理。中国智谋文化影响了中国人“一切皆有可能观念”,并实用主义理性、非线性思维的方式。(七)中国智谋心理的结构表现为内智外谋,即基础是智慧,智慧外化为谋略,并表现出功能性。智谋的主要心理特质有奇、诡道和隐蔽。智谋的心理机制是反心理理论。智谋本身不具有道德性,但是其行为主体和目的具有道德性。(八)中国智谋文化是基于实践经验的观察,其展示出的是不同情境、不同行动阶段发挥认知启发的工具,这可能阻碍着中国智谋文化中一套单一行为模式的构建。本文提出的中国智谋文化理论模型认为,以雅文化、俗文化为载体的中国智谋文化既是中国人智谋崇拜的结果,又是促成崇拜的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循环性。智谋是一个从初始状态指向目标状态的内部决策,并表现出行为倾向性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一切皆有可能”理念、非线性思维、实用主义思维、迂回性思维的影响,中国人智谋实践中表现出象思维的特点,在历史智谋实例的原型启发之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指向最终目标状态。智谋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在于“奇”与“正”的转换,通过“反心理理论”能力,以突破对方思维的框架。
邓文[5](2018)在《戏曲进小学校园的对策研究 ——以沁阳市部分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戏曲凝练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凝结着华夏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艺美学精髓。戏曲进小学校园首要任务是普及戏曲,在普及中逐渐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水平的提高亦会带动戏曲的普及,戏曲进校园拉近了小学生、家长、教师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本文以沁阳市戏曲进小学校园为调研对象,旨在为怀梆艺术培养观赏者和参与者能够紧密交流的文化土壤,即观众和艺术家共同建构出让戏曲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和精神空间,习惯和民俗空间,同时缩短代际文化之间的差距。这片土壤不仅是小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土壤,也是戏曲传承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文土壤。培育文化沃土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时间的积淀、精力的投入,更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重在调研沁阳市戏曲进小学校园的实际情况,用教育学、艺术学、美学的研究维度分析沁阳市戏曲进校园的教学活动。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戏曲艺术、戏剧教育做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戏曲进校园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对戏曲艺术和戏曲进校园历史考察的分析有助于研究戏曲进校园发展和变化的空间。第二部分,围绕沁阳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现状及问题,即从问卷调查及课堂调查中查找出来的现实性问题。笔者针对老师、家长、学生设置了三类问卷,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一部分是根据笔者深入小学校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所见所闻所得整理出来的实践调研。第三部分,为了使戏曲进校园获得最大效果、最大广度的传播和发展,针对河南省的地方特点,笔者结合理论精神和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就目前戏曲进校园的现状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李先慧[6](2017)在《《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指出《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初版便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随后,在国家对外宣传机构主动向外推介下,被译为二十多个语种,传播到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地区,形成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特点的传播轨迹与接受状况。本文采取定量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客观材料出发,依托OCLC、CiNii和JSTOR三大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和资料搜集,梳理了《青春之歌》的写作、出版、传播和接受的过程。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青春之歌》的成书、出版、改写和电影改编过程,杨沫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的革命年代,怀着对身边英雄的怀念和敬意,她立志写出一部小说来永远纪念他们,这就是《青春之歌》的缘起。小说出版和改写充满波折,同时被改编成电影等多种体裁。直到2017年,一共有9家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青春之歌》。第二章通过搜集译本和统计馆藏量,梳理了《青春之歌》的海外传播轨迹。《青春之歌》共被译为20多种语言,语种涵盖国家包括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地区。通过检索OCLC数据库的WorldCat联机联合目录,梳理了《青春之歌》在世界上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馆藏情况。可以得出,《青春之歌》传播范围遍布全球,在美国和日本都有丰富的馆藏量,但原因却有所不同。美国收藏《青春之歌》主要用于海外中国学学者研究和了解中国社会;在日本则鼓舞了日本民众的反抗斗争。第三章梳理《青春之歌》在海外的接受情况。首先分析了十篇在JSTOR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海外学者论文,从中可以看出《青春之歌》在美国的接受经历了从政治到艺术,从单调到多元的研究视角转变;其次,笔者检索Goodreads以了解《青春之歌》在21世纪普通读者中的接受情况。这部分信息不多,最新评论时间为2017年3月23日,南亚国家读者最多,评论基调积极正面。
王丹[7](2018)在《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科技型企业——DW技术研发中心的图书资料馆为研究对象,运用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开展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的优化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调研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阐明其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运用采购管理和文献资源采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考察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全面了解其采购目标、采购原则和细则、采购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采购业务流程和供应商管理现状,并挖掘分析其采购流通数据,基于长期采购业务的实践体验和企业“降本增效”运营战略的要求,全面排查分析其文献资源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自我排查问题的基础上开展采购管理优化的可行性调研分析,分别针对图书馆同行、文献资源供应商和DW研发中心不同岗位类型的员工读者,设计并开展了问卷调查。利用信息管理和统计学方法对三类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厘清文献资源采购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掌握“降本增效”要求之下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新需求,为优化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依据。最终以自我排查梳理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资源采购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采购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改进和优化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的针对性对策建议方案。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建议的整套方案包括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优化方案、采购业务流程优化方案、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和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实施方案。其中的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包括基于卡拉杰克采购模型的供应商关系维护策略建议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方案,文中以实例详细论述了应用层次分析法实现供应商科学评价和有效选择的具体计算步骤。为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制订的常态化、多途径的读者决策采购实施方案,则分别给出了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读者荐购途径与方法,以及读者荐购的规则和审核标准。所提出的一整套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建议方案已得到DW技术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的采纳与应用。
拉巴平措,郑堆[8](2016)在《传承文化落地生根,服务社会深学笃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30周年》文中提出1986年5月20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国家根据涉藏工作的特殊任务和藏族文化的实际状况成立起来的学术机构,是以我国西藏及其他藏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以西藏及其他藏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语言等为研究对象,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为己任,职责是"两个服务",即为
胡国喜[9](2013)在《中国共产党制度执行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反复比较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制度对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要作用。为此,中国共产党基于制度缺失的严峻现实,根据党的建设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党的制度,初步形成了党的制度体系的雏形与轮廓,从而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随着制度条文的日趋增加和制度质量的日益提高,制度所指向的党内问题却并未日渐减少,究其根源则在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的本来功能和预期效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展现。实质上,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故而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当前制度建设“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因此,本文以党的制度执行力为研究对象,围绕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的研究主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理论建构、现实验证和经验推广、问题治理为研究进路,通过党的制度执行力系统的理论预设,建构起党的制度执行力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分析框架统摄全文:首先对党的制度执行的已然状态即执行历史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制度执行的阶段特征和历史经验,接着对党的制度执行的实然状态即当前制度执行所存在的困境与成因进行剖析,最后就如何实现制度执行的将然状态进行对策研析,相应地提出加强制度执行力的治理策略。全文由导论、正文(四章)、结语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摘要如下:导论主要阐释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创新和限度。第一章是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梳理界定了制度的内涵与功能、党的制度的内涵与功能,以及对制度执行的内涵分析、过程分析、特征分析,并预设了党的制度执行力系统,其主要包含执行制度、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监控、执行资源、执行环境等六大系统要素,以此形成了党的制度执行力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章是历史探析部分,主要追寻了党的制度执行的历史进路,归纳了党的制度执行的历史分期,总结了党的制度执行的历史经验。文中认为,以党的制度执行的“典型性的发展点”为基本标识,90多年来党的制度执行史大体上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积极推进阶段、遭遇挫折阶段、恢复发展阶段以及全面推进阶段等五个阶段,并取得了制度执行的五个基本经验,即注重党的制度质量问题、加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党的制度权威意识、提高党的制度执行能力、强化党的制度执行监督。第三章是问题剖析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党的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五个典型问题即制度虚置、制度剪切、制度敷衍、制度附加、制度置换,并从静态向度和动态向度两个方面对制度执行不力的成因进行剖析。文中认为,制度执行不力既有单独的各个系统要素的问题,也有各个要素联合互动即运行机制的问题。第四章是对策研析部分,主要提出了从前提、过程和保障三个方面来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文中认为,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构建党的制度的科学体系是前提、形成制度运行的合理机制是过程,优化制度执行的资源环境是保障。就前提方面而言,必须提高单项制度的质量以构建微观层面的制度体系,加强党内制度的整合以构建中观层面的制度体系,实现内外制度的互动以构建宏观层面的制度体系;就过程方面而言,必须完善制度的传播机制、健全制度的执行机制、强化制度的控制机制;就保障方面而言,必须优化执行资源的有效供给、塑造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培育党内制度的执行文化。结语主要对本文进行总结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李学思[10](2012)在《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文中提出从十九世纪中叶纽约中央公园的落成到二十世纪尾叶拉维莱特公园的出现,现代景观已走过一百余年,经过许多优秀的景观设计师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拉维莱特公园是其中之一。中国曾经以精美的古典园林闻名于海外,给欧洲园林设计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与其它领域一样中国城市公园的建设,与西方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物质建设在飞速发展,城市急剧膨胀新旧冲突矛盾突出的当下,对拉维莱特公园这个着名的城市公园案例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拉维莱特公园的存在并非偶然,它背后存在着各方的推动力量。本文将从多角度解读,通过还原屈米创作的背景,从整体上理解这个设计,客观地评价结果;寻找现象之下的本质,加以学习。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项目的确立、设计理论的构筑和设计手法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上层政策框架的导向和建筑景观领域内的实践的不断创新发展,更不能忽视设计师本人丰富多元的生活、教育和工作经历。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是一为具有扎实建筑工程知识和深厚文艺素养、极具理论自觉性的建筑师。他的理论的核心关注点是人的使用与建筑的关系(事件与空间)。1983年,屈米团队在法国政府举办的“21世纪城市公园”竞赛中胜出。屈米成为项目的总设计师,负责确立一个总的框架以及构筑物的设计,协调多位独立建筑师、景观师在场地内的创作。面对复杂的场地状况,屈米引入点、线、面三个中立的系统,应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屈米认为传统公园与城市的对立关系已经不再适用,城市公园应融入城市的力量,因而公园没有围墙,城市以碎片的方式进入公园中,里面布置了特色的Folie点格网,“癫狂”的喻意暗合了城市的分裂和错位。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技术也被借用于公园的布局构思中。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竞赛中屈米团队的方案和库哈斯团队的方案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的最初实践。拉维莱特公园从设计竞赛到落成,一直备受争议。它对前人的积累既有继承,又有突破,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案例,展现的是经过拆解又重构的逻辑序列。拉维莱特公园作为多元文化活动的载体,对法国的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体现了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二、军事图书资料馆俄文文献目录载体形式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事图书资料馆俄文文献目录载体形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
(二)国外综合性教育的创新实践 |
(三)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分科”与“专才”培养理念 |
(四)改革与突破:时代需要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跨学科理论 |
(二)综合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
(三)国外高校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实践 |
四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
(一)综合 |
(二)以综合为特征的学科类型 |
(三)综合性设计 |
(四)综合课程 |
(五)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综合——艺术与设计的特质 |
第一节 关于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 |
一 交叉性设计 |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
(二)“设计科学”:基于交叉与综合的多学科融汇 |
(三)关于交叉性设计 |
二 跨界设计 |
(一)关于跨界设计 |
(二)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 |
(三)“一专多能”的跨界设计师 |
三 边缘设计 |
四 总体设计 |
(一)总体设计与系统设计 整体设计 |
(二)关于总体设计 |
第二节 关于类型化的综合性艺术 |
一 艺术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艺术 |
(一)艺术的综合性 |
(二)综合性艺术 |
二 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构想:戏剧艺术 |
三 综合到融合:电影艺术 |
(一)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
(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
(三)创作过程的综合性 |
四 视听融合的艺术:多媒体艺术 |
第三节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特质 |
一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
二 “所有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善的建筑物” |
三 后现代:“视觉狂欢”与“多元拼贴” |
四 综合的当代艺术:观念体现与超越媒介 |
(一)观念体现 |
(二)超越媒介 |
第二章 未来——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外驱动与目标 |
第一节 外部驱动与创新设计 |
一 创新设计:综合发展与产业振兴 |
二 数字生态共同体下的“综合+设计” |
(一)“数字生态共同体”与综合性艺术设计 |
(二)综合性艺术设计的新兴领域 |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困境 |
一 专业类型划分与专业自主设置 |
(一)基于“专才”教育理念的专业类型划分 |
(三)缺乏专业自主设置权,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真正融合 |
二 行业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
(一)对应行业:设计专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危机 |
(二)面向未来:注重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创新设计发展 |
三 “专才”与“通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理念 |
第三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目标 |
一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
二 综合教育:STEM走向STEM+X |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三章 借鉴——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重组与整合: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 |
一 阿尔托大学:重组,为了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
二 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为了设计未来的经济 |
三 创意艺术大学:商业与设计的融合 |
第二节 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创立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
一 以创新设计的名义:跨校联合创设跨学科教育项目 |
(一)“创新设计工程”双硕士专业(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简称 IDE) |
(二)“全球创新设计”双硕士专业(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简称GID) |
二 多校联合新模式:“设计伦敦”与“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 |
(一)“设计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学院商学院 |
(二)“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 |
(三)“创意商业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 |
(四)Erasmus+ STEAM:伦敦艺术大学与欧洲教育战略伙伴 |
三 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 |
(一)芬兰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 |
(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综合性硕士专业 |
第三节 为创新而协同: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 |
一 建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跨学科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并重 |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协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
(二)斯坦福大学克拉克中心(Bio-X):空间融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
(三)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跨学科综合 |
(四)为设计创新:伦敦艺术大学创设新的教育研究机构 |
二 跨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实验教学 |
(一)设计思维课程: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 |
(二)社会创新辅修课程: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Designmatters |
三 合作:多元联合的创新实践 |
(一)基于创新的联合: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实验室 |
(二)未来老龄化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 |
(三)走在时尚前沿: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与校企合作 |
第四章 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
第一节 综合属性的课程类型 |
一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
(一)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
(二)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 |
(三)广域课程(broad - fields curriculum) |
二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
(一)主题性设计课程 |
(二)实验设计课程 |
(三)毕业设计课程 |
(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坊 |
三 学生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
四 其他的综合性课程类型 |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
一 走向综合的教学设计 |
(一)培养多方面兴趣与形式阶段理论 |
(二)经验的情境与知行合一 |
(三)走向综合:教学设计新趋势 |
二 综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
三 综合: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 |
(一)主题:跨学科知识与多维视角 |
(二)主题: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
(三)主题:基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
四 综合: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 |
第三节 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 |
一 教学组织与类型 |
二 教学组织形式 |
三 教师团队:多学科联合教学 |
四 学生团队:综合智力与协同创新 |
第五章 实验——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探索 |
第一节 前提与保障: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一 改革面向跨学科教师的评聘管理、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制度 |
二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综合课程建设 |
三 建立适应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生态的教务管理制度 |
四 建立支持跨学科教研的财政制度 |
五 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的策略 |
六 开放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共享 |
第二节 探索:从工作室制到大基础课程、新兴专业方向 |
一 工作室制:综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
二 对标设计前沿:建构专业新方向与新课程群 |
三 毕业设计:联合导师制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 |
四 大综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
五 “艺工结合”: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与工科的新综合 |
六 设计+科技:新技术新媒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融合 |
第三节 “综合+”: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
一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领导架构 |
二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管理与运行 |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类型 |
(一)建设综合性设计教学及研究平台 |
(二)建设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 |
(三)建设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
第四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 |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 |
二 开放与融合:设计学院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教学 |
三 “厚基础、宽口径”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
四 综合理念下的现代手工艺教学 |
结论 |
一 走向综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
二 问题与目标: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瓶颈和出路 |
三 积极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基于综合的教学设计 |
四 改革:从制度建设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部分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部分 文献综述 |
2.1 智谋思想与智谋学研究 |
2.2 “三十六计”研究 |
2.3 小结 |
第3部分 研究构思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方案 |
3.3 研究方法 |
第4部分 中国人重智谋的缘由 |
4.1 农耕文化及相关文化观念 |
4.2 战争文化及相关文化观念 |
第5部分 智谋、智谋心理、智谋文化的内涵 |
5.1 智谋相关汉字的文字学研究 |
5.1.1 “谋” |
5.1.2 “智” |
5.1.3 “计” |
5.1.4 “策” |
5.1.5 “术” |
5.1.6 “略” |
5.1.7 “算” |
5.1.8 “韬” |
5.1.9 智谋相关汉字的语义分析法研究总结 |
5.2 智谋相关词汇的词汇学研究 |
5.2.1 “智”的词汇学 |
5.2.2 “计”的词汇学 |
5.2.3 “谋”的词汇学 |
5.2.4 “算”的词汇学 |
5.2.5 智谋相关词汇的词汇学研究总结 |
5.3 智谋、智谋心理、智谋文化的内涵 |
5.3.1 智谋 |
5.3.2 智谋心理 |
5.3.3 智谋文化 |
第6部分 雅文化载体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演进 |
6.1 中国智谋文化载体的二元性 |
6.2 雅文化载体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
6.2.1 兵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
6.2.2 纵横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
6.2.3 儒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
6.2.4 道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
6.2.5 法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
6.2.6 《三国志》的智谋论 |
6.2.7 中国雅文化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总结 |
第7部分 俗文化载体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演进 |
7.1 俗文化:走入世俗生活的中国智谋文化载体 |
7.2 俗文化载体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及智谋文化心理研究 |
7.2.1 “三国文化”中的智谋文化心理研究 |
7.2.2 《智囊》的才智文化心理研究 |
7.2.3 《三十六计》的智谋文化心理研究 |
7.2.4 “厚黑学”的权谋文化心理研究 |
7.2.5 谚语中的智谋文化心理研究 |
7.2.6 中国俗文化智谋文化心理研究总结 |
第8部分 中西智谋比较视域下智谋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 |
8.1 中西智谋文化的简要比较与分析 |
8.2 智谋的无规则意识及“一切皆有可能”观念 |
8.3 智谋与中国人实用理性思维 |
8.4 智谋与中国人非线性思维 |
8.5 智谋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得与失 |
第9部分 智谋心理结构、特质、机制、道德性及智谋文化心理学理论构建 |
9.1 智谋的结构性分析 |
9.1.1 内在心智 |
9.1.2 外谋行动 |
9.2 智谋心理的特质 |
9.2.1 奇 |
9.2.2 诡道 |
9.2.3 隐秘 |
9.3 智谋的心理机制:反心理理论视野下的“奇” |
9.3.1 “奇正”:反心理理论与心理理论 |
9.3.2 智谋“奇正”的实现策略 |
9.4 智谋心理的道德性 |
9.4.1 智谋的“阴”与“阳” |
9.4.2 智谋主体道德性问题 |
9.4.3 智谋目的道德性问题 |
9.5 智谋文化心理学理论构建 |
9.5.1 智谋的行为模式问题 |
9.5.2 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理论模型构建 |
第10部分 总讨论、总结论、研究总结与展望 |
10.1 总讨论 |
10.1.1 中国重视智谋的缘由 |
10.1.2 智谋、智谋心理、智谋文化的内涵 |
10.1.3 雅文化载体中智谋心理学思想演进 |
10.1.4 俗文化载体中智谋心理学思想演进 |
10.1.5 中西智谋文化比较视域下智谋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 |
10.1.6 智谋心理的结构、特质、机制及其道德性 |
10.1.7 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的理论构建 |
10.2 总结论 |
10.3 创新与不足 |
10.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3.2 本研究的不足 |
10.4 未来展望 |
10.4.1 深入探索中国智谋观念与思想的历史形态及其发展 |
10.4.2 继续拓展智谋文化心理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
10.4.3 探索智谋在社会各种领域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出版的着作 |
致谢 |
(5)戏曲进小学校园的对策研究 ——以沁阳市部分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0.2 研究综述 |
0.2.1 戏曲进中小学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
0.2.2 戏曲进中小学的构想及实践调查研究 |
0.2.3 戏曲进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与对策 |
0.3 研究方法 |
0.3.1 文献研究法 |
0.3.2 问卷调查法 |
0.3.3 访谈法 |
0.3.4 案例分析法 |
0.4 拟创新点和不足 |
0.4.1 拟创新点 |
0.4.2 不足 |
第一章 戏曲进小学校园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意义 |
1.1 戏曲及戏曲进校园的概述 |
1.1.1 戏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
1.1.2 戏曲的美学特征 |
1.1.3 戏曲进校园概述 |
1.2 戏曲进校园的历史考察 |
1.2.1 戏曲进校园的历史渊源 |
1.2.2 戏剧教育和传统艺术教育 |
1.3 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
1.3.1 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
1.3.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
1.3.3 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
1.3.4 推动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
1.3.5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1.3.6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
第二章 沁阳市戏曲进小学校园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2.1 沁阳市戏曲进小学校园的现状调查 |
2.1.1 沁阳市戏曲进小学的手段和方法 |
2.1.2 沁阳市学生、家长及老师对戏曲进校园的认识与反馈 |
2.1.3 沁阳市戏曲进校园的总体效果 |
2.2 沁阳市戏曲进小学校园有待改进的方向 |
2.2.1 师资力量不足 |
2.2.2 学生认识不够 |
2.2.3 教学手段简单 |
第三章 戏曲进小学校园的教学对策 |
3.1 强化师资队伍 |
3.1.1 转变观念 |
3.1.2 提升素养 |
3.1.3 大力培训 |
3.2 培养学生兴趣 |
3.2.1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
3.2.2 选择合适的剧目 |
3.2.3 营造学习氛围 |
3.3 优化教学结构 |
3.3.1 丰富教学手段 |
3.3.2 扩充教学阵地 |
3.3.3 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
3.3.4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3.3.5 使用有效的评价手段 |
3.4 借鉴先进模式 |
3.4.1 华林小学“戏剧进校园”模式分析 |
3.4.2 华林小学与沁阳市模式对比分析 |
3.4.3 对华林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学生问卷 |
附录B:教师问卷 |
附录C:家长问卷 |
附录D:沁阳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
附录E: 沁阳市联盟小学校本教程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现状 |
1) 《青春之歌》的研究现状 |
2)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现状 |
3. 研究意义 |
一、《青春之歌》成书、出版及改编 |
1. 《青春之歌》成书过程 |
2. 《青春之歌》出版过程 |
3. 《青春之歌》的版本与电影改编 |
二、《青春之歌》的馆藏状况研究 |
1. 《青春之歌》译本 |
2. 《青春之歌》世界馆藏量 |
1) 《青春之歌》中文版世界馆藏分布 |
2) 《青春之歌》英译本世界馆藏分布 |
3. 《青春之歌》在美国的馆藏分布 |
1) 《青春之歌》中文版在美国的馆藏分布 |
2) 《青春之歌》英译本在美国的馆藏分布 |
4. 《青春之歌》在日本的馆藏分布 |
1) 《青春之歌》中文版在日本的馆藏分布 |
2) 《青春之歌》英译本在日本的馆藏分布 |
3) 《青春之歌》日译本在日本的馆藏分布 |
三、《青春之歌》的海外接受 |
1. 海外学者研究 |
1) 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
2) 社会学研究材料 |
3) 多元化研究 |
4) 所涉期刊分析 |
2. 海外读者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章 采购管理与文献资源采购理论综述 |
2.1 采购与采购管理 |
2.1.1 采购的概念 |
2.1.2 采购管理的概念 |
2.1.3 采购与采购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
2.1.4 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
2.2 文献资源采购的任务与特点 |
2.2.1 科技型企业文献资源采购的任务 |
2.2.2 科技型企业文献资源采购的特点 |
2.3 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2.3.1 采购管理发展历史 |
2.3.2 采购管理与文献资源采购研究现状 |
2.3.3 采购管理发展趋势 |
第3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制度 |
3.1.1 采购目标与原则 |
3.1.2 采购工作细则 |
3.2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 |
3.2.1 现行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 |
3.2.2 现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
3.2.3 现有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
3.3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业务流程 |
3.3.1 采购业务流程现状 |
3.3.2 采购业务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
3.4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供应商管理 |
3.4.1 供应商管理现状 |
3.4.2 供应商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3.5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流通数据 |
3.5.1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情况 |
3.5.2 采购流通数据存在问题分析 |
第4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的可行性调研与分析 |
4.1 研究型图书馆采购管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结果统计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2 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供应商调研与分析 |
4.2.1 文献资源供应商市场竞争现状 |
4.2.2 调研内容设计 |
4.2.3 调研结果归纳 |
4.2.4 调研结果分析 |
4.3 DW研发中心读者需求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调查结果统计 |
4.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方案 |
5.1 采购战略分析 |
5.1.1 文献资源采购战略的内容 |
5.1.2 文献资源采购战略的原则 |
5.2 组织结构优化 |
5.2.1 组织结构优化内容 |
5.2.2 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
5.3 人力资源优化 |
5.3.1 招募符合岗位要求的采购人员 |
5.3.2 重视采购人员的教育与培养 |
5.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5.4 采购业务流程优化 |
5.5 供应商管理优化 |
5.5.1 卡拉杰克采购模型 |
5.5.2 基于卡拉杰克模型的供应商关系维护策略 |
5.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方案 |
5.6 实施读者决策采购 |
5.6.1 读者决策采购的优势 |
5.6.2 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读者决策采购方案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传承文化落地生根,服务社会深学笃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3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和藏学研究工作 |
二、基础与现实研究齐头并进,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
1、承担多项国家级文化工程 |
2、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应用研究齐头并进 |
三、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研究,凝聚全国藏学研究力量 |
1、机构合作 |
2、人才培养 |
3、课题合作方面 |
4、合作举办学术会议 |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中国藏学的国际影响力 |
(一)科学组团出访,认真接待来访 |
(二)积极主动举办和参加国际藏学会议,发出中国藏学声音 |
(三)努力开拓海外外宣基地,扩大藏学国际合作 |
(四)实施“草根”外宣,拓展涉藏外宣领域 |
(五)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在京涉藏外宣窗口 |
(六)积极培养涉藏外宣人才 |
(七)建立完善海外学者资料库 |
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30年重要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
(9)中国共产党制度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提高制度执行力 |
(二)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一) 研究历程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述评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 研究的难点、创新和限度 |
(一) 研究难点 |
(二) 创新之处 |
(三) 研究限度 |
第一章 理论解析:党的制度执行力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党的制度 |
一、 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
(一) 制度的内涵 |
(二) 制度的功能 |
二、 党的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
(一) 党的制度的内涵 |
(二) 党的制度的功能 |
第二节 党的制度执行力 |
一、 党的制度执行的内涵分析 |
(一) 执行力的概念溯源 |
(二) 执行力的具体内涵 |
(三) 党的制度执行力的内涵 |
二、 党的制度执行的过程分析 |
(一) 党的制度执行的准备阶段 |
(二) 党的制度执行的实施阶段 |
(三) 党的制度执行的总结阶段 |
三、 党的制度执行的特征分析 |
(一) 忠实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
(二) 强制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
(三) 率先性和平等性的统一 |
第三节 党的制度执行力系统 |
一、 执行制度 |
二、 执行主体 |
三、 执行客体 |
四、 执行监控 |
五、 执行资源 |
六、 执行环境 |
第二章 历史探析:党的制度执行的进路与经验 |
第一节 党的制度执行的历史探索 |
一、 初步探索阶段(1921—1949) |
(一) 党的制度框架初具雏形 |
(二) 对如何执行制度的探索 |
二、 积极推进阶段(1949—1966) |
(一) 执政党制度建设的良好开局 |
(二) 执政党制度执行的有益探索 |
三、 遭遇挫折阶段(1966—1976) |
(一) 革命化对制度化的超越 |
(二) 遭遇挫折的表现和后果 |
四、 恢复发展阶段(1976—1992) |
(一) 形成制度理论的新认识 |
(二) 实现制度执行的新探索 |
五、 全面推进阶段(1992—至今) |
(一) 提出党的制度执行力的科学概念 |
(二) 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的实践追寻 |
第二节 党的制度执行的历史经验 |
一、 注重党的制度质量问题 |
二、 加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 |
三、 形成党的制度权威意识 |
四、 提高党的制度执行能力 |
五、 强化党的制度执行监督 |
第三章 问题剖析:党的制度执行的困境与成因 |
第一节 党的制度执行力的现状与问题 |
一、 制度虚置 |
二、 制度剪切 |
三、 制度敷衍 |
四、 制度附加 |
五、 制度置换 |
第二节 党的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
一、 静态向度:系统要素的问题 |
(一) 执行制度方面的问题 |
(二) 执行主体方面的问题 |
(三) 执行客体方面的问题 |
(四) 执行监控方面的问题 |
(五) 执行资源方面的问题 |
(六) 执行环境方面的问题 |
二、 动态向度:运行机制的问题 |
(一) 运行机制的自适应功能 |
(二) 运行机制的障碍性问题 |
第四章 对策研析: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 |
第一节 前提:构建党的制度的科学体系 |
一、 提高单项制度的质量,构建微观层面的制度体系 |
(一) 坚持正确的制度设计原则 |
(二) 提升制度的合法性 |
(三) 增强制度的科学性 |
(四) 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
二、 加强党内制度的整合,构建中观层面的制度体系 |
(一) 全面清理,分门别类 |
(二) 顶层设计,查缺补漏 |
(三) 统一逻辑,有效整合 |
三、 实现内外制度的互动,构建宏观层面的制度体系 |
(一) 党内法规不能与国家法规相冲突 |
(二) 党内法规要与国家法规衔接协同 |
(三) 部分党内法规要向国家法规转化 |
第二节 过程:形成制度运行的合理机制 |
一、 完善制度的传播机制 |
(一) 坚持制度传播的正确原则 |
(二) 拓宽制度传播的渠道途径 |
(三) 形成制度传播的互动反馈 |
二、 健全制度的执行机制 |
(一) 坚持制度执行原则 |
(二) 完善制度执行结构 |
(三) 提高制度执行能力 |
(四) 优化制度执行方式 |
(五) 破解制度执行困境 |
三、 强化制度的控制机制 |
(一) 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
(二) 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
(三) 完善激励惩罚机制 |
第三节 保障:优化制度执行的资源环境 |
一、 强化执行资源的有效供给 |
(一) 保障硬性资源的配备 |
(二) 加强软性资源的开发 |
二、 塑造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 |
(一) 理清社会环境与党内环境的关系 |
(二) 注重社会环境中法治意识的养成 |
三、 培育党内制度的执行文化 |
(一) 坚决破除党内的潜规则 |
(二) 精心培育制度执行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
1.3.1 外国的相关研究论着综述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论着综述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小结 |
第二章 时代背景——三条主线 |
2.1 社会文化领域的运动——变革的呼唤 |
2.1.1 法国电影界掀起的新浪潮运动 |
2.1.2 五月风暴 |
2.2 巴黎风景园林规划发展沿革 |
2.2.1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发展简述 |
2.2.2 巴黎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发展 |
2.3 现代建筑思潮流变 |
2.3.1 关于形式的讨论 |
2.3.2 从现代到后现代 |
2.3.3 解构主义 |
2.4 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及其核心理论 |
3.1 伯纳德·屈米生平 |
3.2 伯纳德·屈米早期思想和理论的核心 |
3.2.1 屈米早期理论推进的思路 |
3.2.2 《曼哈顿脚本》和《乔伊斯花园》 |
3.3 小结 |
第四章 拉维莱特公园的创作剖析 |
4.1 法国“21 世纪新型城市公园”国际竞赛 |
4.2 场地概况 |
4.3 新型公园的概念——第三条路 |
4.4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方案——“世界上最大的不连续建筑物” |
4.4.1 创作思路 |
4.4.1.1 解构理论的研究延伸进现实实践 |
4.4.1.2 理论研究与现实矛盾在创作中的相互作用 |
4.4.2 点、线、面系统 |
4.4.2.1 点系统 |
4.4.2.2 线系统 |
4.4.2.3 面系统 |
4.4.3 无意义的建筑(Non-Sense/ No-Meaning) |
4.4.4 公园的使用及评价 |
4.5 从库哈斯团队的方案看屈米团队的方案 |
4.5.1 库哈斯团队方案的简要介绍 |
4.5.1.1 方案的两个阶段:假设与证明 |
4.5.1.2 四个层次的交织与一个原则 |
4.5.2 两个方案的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军事图书资料馆俄文文献目录载体形式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绘画中的苦难形象研究[D]. 毛文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孙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所藏涉藏资料研究[J]. 乔旦加布. 西藏研究, 2020(01)
- [4]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研究[D]. 闫书昌.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5]戏曲进小学校园的对策研究 ——以沁阳市部分小学为例[D]. 邓文.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接受[D]. 李先慧.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7]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D]. 王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传承文化落地生根,服务社会深学笃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30周年[J]. 拉巴平措,郑堆. 中国藏学, 2016(S1)
- [9]中国共产党制度执行力研究[D]. 胡国喜.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10]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D]. 李学思.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