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江苏省少儿艺术体操比赛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1](2019)在《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审视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作为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人才资源储备,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自1985年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以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不乐观,部分指标出现持续下滑现象。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湖北省2015-2017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了解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探索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从不同视角寻求有效方法与手段,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大学生体质测试整体达标率为85.38%,男生达标率为81.75%,女生达标率为90.77%。(2)与2014年全国均值相比,湖北省大学生身高、体重均呈上升趋势,且BMI值均处于正常体重区间内;肺活量平均值呈较小幅度上升趋势,但依然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男生各项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女生各项平均值均呈上升趋势;男生在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上呈下滑趋势,女生仅有肺活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对学生问卷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生活作息、课堂体育学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政策执行力、互联网+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运用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发现生活作息与体质等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课堂体育学习、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与政策执行力、互联网+体育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学校体育为根本:(1)构建“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以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实施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3)资源整合助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信息中心建设,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与运动处方库,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4)融合科技、网络共促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通过互联网植入体育课堂,协助大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5)学校体质健康测试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因此,加强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形成“课内学习-课外巩固-监测反馈-科学辅助”的健康管理模式,以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李春光[2](2018)在《跨界融合视域下我国快乐体操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少年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延缓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推出“快乐体操”运动,旨在从儿童时期培养体育参与兴趣,使儿童掌握运动技能,体验运动快乐促进动作发展并强健体魄。“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跨界融合促生了各行业新的发展模式,快乐体操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必将为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强劲的资本动力,运用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研究快乐体操的发展问题,能够更好的推动运动项目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快乐体操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快乐体操融合发展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快乐体操是针对3-12岁儿童推出的运动项目,在校园推广、赛事活动、师资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为快乐体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够、发展动力不足、赛事内容单一等问题,应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相关产业等进行跨界与融合发展。2.幼儿教育不断优化师资培训和课程设置,动作发展成为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快乐体操的动作设计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需求,与幼儿健康教育适切性很高,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中体育类课程学习的欠缺制约了快乐体操在幼儿园的推广,应跨行业跨学科培训幼儿师资力量,建设动作发展类、幼儿运动游戏类课程。3.小学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场地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快乐体操符合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与任务,参与快乐体操运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极传播快乐体操文化,通过开展赛事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快乐体操运动。4.快乐体操竞赛表演、健身培训、器械装备等是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品牌的定位与设计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在打造品牌过程中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延伸式融合、渗透式融合、重组式融合等扩大产业发展的内容,提出了“快乐体操+”的发展模式,分析了其与制造装备、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产业融合的模式和融合路径。5.快乐体操应加强顶层设计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搭建快乐体操产学研平台,提高运动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吸纳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快乐体操运动中,使校园推广、赛事活动、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翟黎黎[3](2018)在《鲁、苏、辽三地青少年体操训练模式与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操作为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之—,引领着世界体操发展变革的潮流。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中国体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山东、江苏、辽宁是中国三大经济体育强省,在连续几次的全运会中占据前三的位置。三省在体操运行中,辽宁省通过改革,逐步撤销了区县级体校,直接由专业队进行选材和训练;江苏省依靠业余体校输送选拔,然后进行专业训练;山东省除了业余体校培养外,专注于发展快乐体操。纵观不同体操改革制度,为三省竞技体操管理体制带来的结果,辽宁省渐渐失去了以前的竞争优势,江苏省依然保持有力发展势头,山东省的青少年体操发展有回暖趋势。因此,本文以山东、江苏与辽宁省青少年体操训练模式及其管理体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三省体操改革制度,得出较优的体操训练模式,进而为其他地区体操训练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比分析了2013-2016年间,山东省、江苏省与辽宁省青少年体操比赛成绩,得出不同体操训练模式下与管理体制下,青少年体操竞技存在较大差异。进而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管理部门设定的不同管理体制下,江苏省的管理与培训管理体制较山东与辽宁省先进。据此,国内其他省份、竞技体操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可参照辽宁省青少年体操训练模式及管理体制,用以优化体操训练模式,提高青少年竞技体操的整体水平。
盛丽霞[4](2017)在《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健美操是一项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它将舞蹈、体操、音乐融为一体,展现人体动作之美和体育运动之美。啦啦操起源于美国,作为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啦啦操以青春、活力、阳光、时尚,且简单易学的特点,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究健美操与啦啦操教学、训练工作的不足,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剖析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苏州市健美操与啦啦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现状:竞赛参与状况为少数苏州市初中学校的领导对健美操与啦啦操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及组队参赛的重视程度不够,一部分初中学校对健美操与啦啦操运动训练项目的经济投入不到位;教学开展状况为部分学校健美操与啦啦操课程设置欠合理,日常教学训练方法以及教学训练内容比较单一;相关人员现状为原始专项为健美操与啦啦操的教师比例较低,部分教师参加健美操与啦啦操专业培训的层次不高,外出学习次数较少,学生对健美操与啦啦操的学习兴趣较高。2)影响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的因素包括:竞赛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学校领导对参赛的重视程度、学生学业和健美操与啦啦操训练之间的关系;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场地与设施的配备、健美操与啦啦操课程的安排;相关人员方面的影响因素为教师培训力度、学生对健美操与啦啦操的兴趣。3)促进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的对策为:竞赛方面的策略为提高对健美操与啦啦操项目的重视度、妥善处理初中生文化课程和健美操与啦啦操运动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学方面的策略为加大对健美操与啦啦操教学场地与设施的资金投入、合理安排健美操与啦啦操课程;相关人员方面的策略为加强健美操与啦啦操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范玲[5](2016)在《2015年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男子丙组比赛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2015年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男子丙组比赛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摩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2015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男子丙组全能比赛情况和单项决赛情况进行了视频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这次比赛中男子丙组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和动作规格的情况,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未来更有针对性的训练,为江苏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参考。通过研究全能和单项比赛总体概况,得出以下结论:(1)参加2015年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男子丙组全能比赛中的运动员实力平平,没有涌现全能突出的优秀苗子。(2)运动员在自由体操项目中直角支撑、直体前倒经屈臂撑成一腿后举卧撑和侧手翻内转90。依次落地成直立这三个难度完成质量较高,扣分最多的两个动作分别是前手翻和后手翻。(3)在鞍马全旋过程中运动员出错率最高的是塌肩问题,主要和练习时没有保持正确的支撑姿势有关,这在训练初期阶段尤为重要。其次扣分点较多的是身体不直和身体晃动现象,主要与运动员的胸腹和腰背没有足够发力有关。(4)在男子竞技六项比赛中,丙组运动员完成吊环动作的规格与姿态最差,扣分率最高。主要技术错误是前摆、后摆的高度不够,多数运动员肩在环水平以下,这与小运动员起浪未充分引环、悬垂摆动能力差有关。(5)在跳马比赛动作完成过程中,运动员出错点较多的在助跑蹬地和踏板起跳阶段,主要与小运动员在助跑时后蹬力量不足,不能积极“抢板”,剁板无力等因素有关。(6)在双杠整套动作完成过程中,扣分率最高的是悬垂摆动和支撑摆动这两个技术,主要和运动员在下摆时冲肩和憋肩,在前摆时后倒肩、肩角没拉开有关。(7)丙组运动员单杠悬垂鞭打摆动技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突出问题是沉肩发力不够,后摆兜腿发力的时机不对以及发力不充分。根据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男子丙组比赛现状,本人给出以下建议:(1)533赛制新规则的变化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全能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针对全能训练的特点,教练员应研究和探索从小培养全能型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理论和方法。(2)在自由体操比赛中,教练员应加强运动员的基本姿态与基本技术的系统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与完成动作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运动员应培养良好的基本姿态,夯实基本技术基础,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果。(3)教练员应根据世界体操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完善训练计划,加强运动员鞍马成套支撑姿势、支撑耐力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专项能力。(4)教练员应采用技术练习与素质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运动员的吊环摆动技术和落地稳定性的能力,加强手臂力量以及腰腹和背肌力量的训练。(5)教练员需抓好丙组运动员助跑起跳与推手两个主要环节的训练,尤其要加强运动员蹬地上板的速度和起跳的力量的训练。(6)教练员要狠抓运动员的双杠训练,从悬垂摆动、支撑摆动和落地稳定性这三个方面抓起,适度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7)教练员应加强对单杠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研究,狠抓单杠沉肩发力前摆和兜腿发力后摆的训练。
孙国友[6](2016)在《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以及社会体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体育硕士培养问题既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时代诉求,沟通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也是基于个人工作中的困惑及研究旨趣。对此开展研究,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培养院校提升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借鉴,为教育主管部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厘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梳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基于可雇佣性视角从体育硕士培养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满意度等维度,对我国体育硕士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硕士培养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发现,体育硕士培养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因素、就业指导因素、社会因素、条件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体育硕士可雇佣性的维度,及其与满意度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包括6个维度,其中的两个维度即学习能力和外在条件会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关系。但是人际与社会网络、就业背景、个人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等4个维度的路径系数值并没有呈现出显着性。体育硕士培养影响因素的4个维度即教学因素、就业指导因素、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均会对可雇佣性产生正向影响关系,但条件因素并不会对可雇佣性产生影响。体育硕士培养存在问题主要有:(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足;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职业准入资格衔接机制;社会对体育硕士认可度不高;培养过程沿袭学术化思维,培养院校缺乏相应的专业学位培养氛围;课程设置决策机制不科学。(2)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明确和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和对实践教学的精心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滞后;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用人单位对体育硕士实践支持力度不够;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3)就业指导方面:就业指导职能定位不明确;就业指导机制运行不够完善;就业指导教育方法陈旧。其主要原因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尚未受到充分重视;服务性的就业指导理念缺失;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就业指导。据此,本研究仅从学校层面,针对体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首先,将可雇佣性开发嵌入课程教学。主要举措包括:加强体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和体育硕士课程教学与考核的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体育硕士案例教学;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可雇佣性课程进行评价。其次,提供工作体验机会。主要措施包括:提供作为体育硕士学习计划一部分的有组织的工作体验,学习计划之外的有组织的工作体验,和一系列比较广泛的、临时性工作体验等;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项目,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改革学位论文制度,推动职业资格衔接。第三、就业指导部门要助推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开发。要促进所有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对可雇佣性开发的理解和认可;在提高体育硕士可雇佣性与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的耦合程度,以及师生对可雇佣性开发的认同度等方面做好工作;既要针对在校体育硕士,也要针对毕业体育硕士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培养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
付佳琪[7](2015)在《我国健美操竞赛体系中软件因素的研究 ——以2014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健美操最高级别的全国性赛事,各个健美操队都非常重视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健美操竞赛体系中软件因素的状况对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2014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中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赛队训练及管理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健美操锦标赛的整体状况,提出一些建议。为进行健美操竞赛体系的深层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我国健美操运动健康、快速地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2014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中软件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处于组别中较高的位置;男运动员的年龄平均高于女运动员;运动员以健将和一级居多;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主要目的是热爱健美操和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影响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因素以运动员自身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大部分运动员离队后希望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等。2.参赛队教练员队伍比较年轻化,大部分教练员从事健美操相关工作年限较短,教练员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学历整体水平一般、英语水平不高、计算机水平较好、科研方面能力较为薄弱,一般都经历过国家体育总局健美操协会组织的教练员、裁判员的多次培训。3.健美操教师和教练员是裁判员的主要来源。比赛中裁判队伍以青年为主,国际级和国家级水平的较多,大部分裁判员的执裁在11年以上;裁判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英语、计算机、科研能力较好;对健美操国际竞赛规则、锦标赛组织程序和竞赛办法的掌握较好;裁判员的执裁水平比较全面等。4.参赛运动队的日常管理较严格,每年安排的比赛次数比较适中;运动员身体恢复主要运用最多的是按摩和营养补充;健美操运动队普遍存在经费缺乏的问题,运动员的补助也很低。提出相应的建议有:1.增加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培训,多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2.运动队要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适当地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各个运动队之间要加强学习和交流。3.不断地加强裁判员队伍水平的建设,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要态度端正认真透明、公平公正地行使裁判资格。4.年轻的裁判员要多向有经验的裁判员学习,要多关注健美操国际发展趋势,提高对竞赛规则的理解和运用。5.运动队要适当地增加运动员的补助,处理好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为运动员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王立华[8](2015)在《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南通培养出18位世界冠军,被称为“世界冠军的摇篮”。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专家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以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以全面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历史发展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从人文社会环境、体育训练环境和动机激励环境中的十个要素进行剖析,结论如下:1.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为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文化养分;有序的体育训练环境为后备人才培育了优苗,有效的动机激励环境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成长的养分,这三个方面十个要素形成了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2.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经历了从纳入大纲育人到重新树立体育地位育人,到克服锦标主义育人,再到遵循规律育人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力量源泉。3.培养的目标经历了萌芽期的国家本位到人本位;探索期的培养师资到输送省队;初兴期的培养骨干到向国家输送;繁荣时期培养奥运后备人才逐级提高的过程,它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4.培养方针、政策及管理经历了从全面育人与精神奖励,到合作共赢与角色转换,到简政放权与集约发展,再到制订与奥运相关的政策与管理办法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保证。5.运动选材经历了从普及体育思想下的全校性选材,到经验选材与政治审核相结合的选材,到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初步结合,再到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紧密结合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根基。6.人才培养形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教育系统的培养到体委与教育系统共同培养,到体委与教委多形式的培养,再到体教政企等多元形式的培养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7.项目设置与布局经历了从张蹇时期设置的本土项目和引进的体育项目,到根据教练特长设置项目,到根据省运会调整项目与布局,再到根据奥运会、省优势项目重新布局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8.场地设施经历了从全面建设到废墟上重建,到逐步改善,再到逐步标准化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前提。9.竞赛成绩经历了从走向洲际到跻身全国,到初涉奥运,再到花开奥运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动力。10.体育宣传经历了从促进社会认同到扩大体育认识,到提高欣赏水平,再到提升城市魅力打造城市符号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助力。11.人才输送经历了从无输送到少量输送到输送量增加,再到急剧增加的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优势。
鲍碧栩[9](2013)在《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舞蹈啦啦操队运动技术水平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舞蹈啦啦操项目在我国普及与推广主要以学校为载体。在我国,职业学校与其他大中小学一样,通过啦啦操运动促进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塑造学生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社会价值观。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能培养啦啦操运动人才。啦啦操运动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广受学生们的喜爱。当前在我国,啦啦操运动已逐渐成为校园体育的新亮点,并作为一项竞赛项目进行推广和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比赛的获奖套路以及2013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获奖套路进行统计与客观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比赛获奖套路三个层次空间(A地面、B站立和C腾空)转换使用类型最少的是B-C-A,即由站立到腾空再到地面。A-C-B的空间转换次数为0,即由地面到腾空再到站立的空间转换类型。用的较多的空间转换类型是B-A,即由站立转换为地面,和B-C-B,即由站立到腾空再到站立。远达不到国际水平。2.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比赛获奖套路队形的编排体现出固定队形多,流动队形少,场地的利用率不高的特点。较国外优秀舞蹈啦啦操队能充分利用场地,合理设计空间与队形,观赏性强,新颖多变的队形相比过于保守。3.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比赛获奖套路的对比组合平均数量与国际舞蹈啦啦操比赛获奖套路的对比组合平均数量差不多。但层次变化的数量仅国际优秀舞蹈啦啦操队的层次变化平均数量的五分之一。这个巨大的差距反映出我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队运动技术水平不高以及教练员编排能力有限等问题。4.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比赛获奖套路的音乐选择和使用呈现出主题感不强,音乐和动作设计起伏变化少、创新少,给观众的期待值低。而国际优秀舞蹈啦啦操队获奖套路的音乐更好地表现了主题,渲染气氛,激发了运动员表演热情,给评委和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5.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舞蹈啦啦操队在一致性完成情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动作的幅度、轨迹和完成节奏的不一致次数最多,其次是完成能力的一致性而队形变化的不一致相对较少。因此在一致性完成情况方面,我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队迫切需要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掌握好正确的动作技术,加强啦啦操队训练的长期性和系统性,以此提高舞蹈啦啦操队整体运动技术水平。6.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获奖套路的难度编排受教练员们对规则解读的不透彻以及对动作技术的不熟悉等因素的制约,存在较多的问题。难度动作完成方面,由于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很多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不高。由此,提高运动员体能和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教练员的业务能力成为目前最迫切的要求。7.制约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队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教练员业务能力水平以及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不高,缺乏完善的啦啦操队培训体系以及职业学校舞蹈啦啦队团队建设缺乏重视。8.提升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队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策略是提高教练员业务能力,重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表现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啦啦操队的培训体系以及组织和训练需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重视团队建设。
付金锁[10](2013)在《对第5、6届“平花世锦赛”难度技术动作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记90年代末,在欧洲诸如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兴起的直排轮滑运动与桩的结合而形成的平地花式轮滑运动,从此平地花式轮滑运动在周边国家传播开来。21世纪初,平地花式轮滑运动由欧洲传入亚洲。平地花式轮滑2003年由民间引入我国。在国际上称为“自由式轮滑(Freestyle Skating)”,但在国内通称为“平地花式轮滑”简称“平花”。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并参照武术、体操等相似项目比赛的难度技术动作的研究方法,以第五、六届世界平地花式轮滑锦标赛平地花式绕桩的成年男组、成年女组、青年男组、青年女组的前六名运动员;Battle赛的男、女前四名运动员做为研究对像。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及查阅比赛成绩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技艺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研究表明:1、第五、六届平花世锦赛平地花式绕桩比赛中,选手在难度技术动作级别的选择多集中在A级,第六届与第五届相比,第六届的选手在选用B、C、D级动作机率稍有降低,B、C、D级动作渐渐成为过渡动作,尤其在第六届青年组的比赛中更加明显。2、第五、六届平花世锦赛平地花式绕桩比赛中,选手在难度技术动作类别的选择仍然以单轮类、旋转类为主,第六届与第五届相比,第六届选用动作类别更多样。3、第五、六届平花世锦赛平地花式绕桩比赛中,选手的套路编排,第五届与第六届相比,第六届的组合链接组数有增加,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动作的级别上都有增加,尤其是A级动作的组合链接。4、第五、六届平花世锦赛平地花式绕桩比赛中,选手展现难度技术动作的位置多集中在桩的中间及出桩,第五届与第六届相比,由于第六届120CM桩距的桩数减少,50CM、80CM桩距中较适合高难动作出现。5、第五、六届平花世锦赛Battle赛中,男子组选择单轮摆摆动作频率最高,女子组选择单轮转频率最高。在最后一轮大招动作选择有两个方向,一种是选择做最难的,另一种是选择难度一般,但过桩数量多的。第五届与第六届相比,第六届的选手完成的动作更完美,动作级别更高,过桩数量更多。
二、2004年江苏省少儿艺术体操比赛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江苏省少儿艺术体操比赛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审视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诉求 |
1.1.2 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迫切需要 |
1.1.3 湖北省高校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对比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析 |
3.1 2015-2017年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
3.1.1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级分布状况 |
3.1.2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值分布状况 |
3.1.3 湖北省大学生不同项目测试等级率比较分析 |
3.1.4 湖北省大学生不同项目测试平均值对比分析 |
3.2 身体形态比较与分析 |
3.2.1 身高 |
3.2.2 体重 |
3.2.3 体重指数(BMI) |
3.3 身体机能比较与分析(肺活量) |
3.4 身体素质比较与分析 |
3.4.1 速度素质(50 米) |
3.4.2 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 |
3.4.3 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 |
3.4.4 耐力素质(1000 米、800 米) |
3.4.5 力量素质(引体向上、仰卧起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相关性分析 |
4.1.1 相关分析变量选择 |
4.1.2 相关分析结果 |
4.2 影响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因素回归分析 |
4.2.1 回归方程模型选择 |
4.2.2 回归方程方差检验 |
4.2.3 回归结果分析 |
4.3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
4.3.1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之课堂体育学习 |
4.3.2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之课外体育锻炼 |
4.3.3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政策执行力 |
4.3.4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之互联网+体育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促进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
5.1 构建“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
5.1.1 体育课程设置 |
5.1.2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
5.1.3 优化与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
5.1.4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
5.2 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实施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 |
5.2.1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加强校内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
5.2.2 成立单项体育社团,充分发挥社团的特长 |
5.2.3 遴选优秀教师指导体育社团 |
5.2.4 举办多种多样的比赛,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
5.3 资源整合助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 |
5.3.1 成立区域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共享平台 |
5.3.2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库 |
5.3.3 建设学生运动处方数据库 |
5.4 融合科技、网络共促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
5.4.1 建立网络体育课堂 |
5.4.2 开发运动邀约功能 |
5.4.3 搭建“互动”式学习平台 |
5.5 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执行与监督机制 |
5.5.1 推行学校责任制,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执行 |
5.5.2 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监督 |
5.5.3 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标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岗位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与目录 |
附录A |
附件B |
(2)跨界融合视域下我国快乐体操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体育强国建设中体操运动发展模式改革的需要 |
1.2.2 校园推广快乐体操更注重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 |
1.2.3 社会化普及程度不高影响了快乐体操的发展 |
1.2.4 市场化运作增强了体操运动可持续发展能力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体操发展方面的研究综述 |
2.1.1 幼儿体操方面的研究 |
2.1.2 学校体操方面的研究 |
2.1.3 竞技体操方面的研究 |
2.1.4 体操市场化方面的研究 |
2.1.5 快乐体操方面的研究 |
2.2 国外体操发展方面的研究综述 |
2.3 跨界融合理论方面的研究综述 |
2.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4.1 快乐体操 |
2.4.2 跨界融合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问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快乐体操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1 快乐体操的推广活动 |
4.1.2 快乐体操的发展环境 |
4.1.3 快乐体操的发展问题 |
4.1.4 快乐体操的发展思路 |
4.2 快乐体操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发展 |
4.2.1 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 |
4.2.2 快乐体操与幼儿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
4.2.3 快乐体操与幼儿教育融合的适切性 |
4.2.4 快乐体操与幼儿教育的融合路径 |
4.3 快乐体操与小学教育的融合发展 |
4.3.1 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状况 |
4.3.2 体操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历史沿革 |
4.3.3 快乐体操与小学教育融合的适切性研究 |
4.3.4 快乐体操与小学教育的融合途径 |
4.3.5 快乐体操与小学体育师资的融合培养 |
4.4 快乐体操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
4.4.1 快乐体操的品牌塑造与营销 |
4.4.2 快乐体操产业发展融合模式 |
4.4.3 快乐体操+制造的融合发展 |
4.4.4 快乐体操+旅游的融合发展 |
4.4.5 快乐体操+教育的融合发展 |
4.4.6 快乐体操+文化的融合发展 |
5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鲁、苏、辽三地青少年体操训练模式与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1 近年来对少儿及青少年体操比赛的研究 |
1.4.2 近年来对全国体操锦标赛的研究 |
1.4.3 近年来对世界体操锦标赛的研究 |
1.4.4 近年来对奥运会中体操比赛的研究 |
1.5 相关理论概述 |
1.5.1 竞技体操训练模式概述 |
1.5.2 竞技体操管理体制概述 |
1.5.3 青少年竞技体操训练模式概述 |
1.5.4 青少年竞技体操管理体制概述 |
1.6 研究预期结果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方法 |
2.2.4 逻辑推理方法 |
2.2.5 对比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2013-2016年鲁、苏、辽青少年竞技体操成绩对比分析 |
3.1.1 2013 -2016年山东省青少年竞技体操比赛成绩分析 |
3.1.2 2013 -2016江苏省青少年竞技体操比赛成绩分析 |
3.1.3 2013 -2016年辽宁省青少年竞技体操比赛成绩分析 |
3.1.4 三省青少年竞技体操成绩对比分析 |
3.2 三省青少年体操队训练机制的管理运行效果分析 |
3.2.1 三省青少年体操训练运行效果对比分析 |
3.2.2 三省青少年体操训练机制管理效果的对比分析 |
3.2.3 三省青少年体操训练机制运行效果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我国青少年体操训练的对策建议 |
4.2.1 结合俱乐部形式,拓宽青少年体操训练模式 |
4.2.2 利用网络体育教学资源,丰富体育教学活动 |
4.2.3 建立优秀训练团队,提升专业训练水平 |
4.2.4 开展多元化体操训练活动,增加学生的训练兴趣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一)鲁、苏、辽三地青少年竞技体操训练模式选择的教练员问卷 |
(二)鲁、苏、辽三地青少年体操训练的模式选择的专家问卷 |
(4)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健美操发展及训练的研究 |
1.2.2 对健美操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 |
1.2.3 对啦啦操发展的研究 |
1.2.4 对啦啦操课程的研究 |
1.2.5 对啦啦操训练与编排的研究 |
1.2.6 以上文献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1.3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预期研究结果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预期研究结果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现状 |
3.1.1 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竞赛现状 |
3.1.2 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教学现状 |
3.1.3 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相关人员现状 |
3.2 影响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的因素 |
3.2.1 竞赛方面的影响因素 |
3.2.2 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
3.2.3 相关人员方面的影响因素 |
3.3 促进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的对策 |
3.3.1 竞赛方面的对策 |
3.3.2 教学方面的对策 |
3.3.3 相关人员方面的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教师调查问卷 |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5)2015年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男子丙组比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2.1.1 有关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
2.1.2 有关少年儿童体操训练的研究 |
2.1.3 有关少年儿童体操运动损伤的研究 |
2.1.4 有关少年儿童体操身体素质的培养 |
2.1.5 有关少年儿童体操的科研状况的研究 |
2.1.6 有关少年儿童体操比赛的研究 |
2.2 国外体操的发展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现场观摩法 |
3.2.3 视频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2015年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全能赛比赛概况 |
4.2 2015年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全能赛成绩分析 |
4.2.1 全能比赛自由体操项目比赛 |
4.2.2 全能比赛鞍马项目比赛 |
4.2.3 全能比赛吊环项目比赛 |
4.2.4 全能比赛跳马项目比赛 |
4.2.5 全能比赛双杠项目比赛 |
4.2.6 全能比赛单杠项目比赛 |
4.3 2015年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单项决赛成绩分析 |
4.3.1 自由体操 |
4.3.1.1 自由体操成套动作概述 |
4.3.1.2 男子丙组单项决赛自由体操分析 |
4.3.2 鞍马 |
4.3.2.1 鞍马成套动作概述 |
4.3.2.2 男子丙组单项决赛鞍马分析 |
4.3.3 吊环 |
4.3.3.1 吊环的动作概述 |
4.3.3.2 男子丙组单项决赛吊环分析 |
4.3.4 跳马 |
4.3.4.1 跳马的动作概述 |
4.3.4.2 男子丙组单项决赛跳马分析 |
4.3.5 双杠 |
4.3.5.1 双杠的动作概述 |
4.3.5.2 男子丙组单项决赛双杠分析 |
4.3.6 单杠 |
4.3.6.1 单杠的动作概述 |
4.3.6.2 男子丙组单项决赛单杠分析 |
5 结论 |
5.1 全能成绩 |
5.2 自由体操项目 |
5.3 鞍马项目 |
5.4 吊环项目 |
5.5 跳马项目 |
5.6 双杠项目 |
5.7 单杠项目 |
6 建议 |
6.1 全能成绩 |
6.2 自由体操项目 |
6.3 鞍马项目 |
6.4 吊环项目 |
6.5 跳马项目 |
6.6 双杠项目 |
6.7 单杠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五、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
一、酝酿与试点阶段(1981年-1989年) |
二、起步与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 |
三、改革与完善阶段(1997至今) |
第二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缘起和发展 |
一、起步和探索阶段(2005年-2008年) |
二、发展和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 |
第三章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现状分析 |
一、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的意义 |
二、体育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分析 |
三、实践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
四、就业指导和服务现状分析 |
第二节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个案分析 |
一、NT学院研究生教育概况 |
二、NT学院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现状分析 |
第四章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满意度和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第一节 相关量表的信度分析 |
一、调查工具和样本情况 |
二、对体育硕士培养相关量表信度分析 |
第二节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分析 |
一、体育硕士可雇佣性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二、体育硕士可雇佣性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三节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的满意度分析 |
一、体育硕士对学校可雇佣性培养工作满意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
二、体育硕士对学校可雇佣性培养工作满意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三、体育硕士对学校可雇佣性培养工作满意度描述性分析 |
第四节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
一、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
二、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五节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满意度和影响因素关系模型构建 |
一、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和满意度SEM模型构建与分析 |
二、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和影响因素SEM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五章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问题及解决策略 |
第一节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二、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三、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二节 体育硕士可雇佣性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
一、设计嵌入式课程体系,提升可雇佣性开发效果 |
二、提供工作体验机会,加强可雇佣性开发 |
三、发挥就业指导部门优势,提升体育硕士可雇佣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我国健美操竞赛体系中软件因素的研究 ——以2014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开展情况 |
3.2 2014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运动员现状研究 |
3.2.1 运动员的年龄结构 |
3.2.2 运动员的训练年限 |
3.2.3 运动员的来源及运动级别 |
3.2.4 运动员参加训练、参加比赛的目的 |
3.2.5 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 |
3.2.6 运动员对教练员执教水平的评价 |
3.2.7 运动员将来的去向情况 |
3.2.8 影响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因素 |
3.3 2014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教练员现状研究 |
3.3.1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
3.3.2 教练员从事健美操相关工作年限 |
3.3.3 教练员的职称结构 |
3.3.4 教练员的知识结构 |
3.3.5 教练员的培训情况 |
3.3.6 对管理部门考核、奖惩等的评价 |
3.4 2014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裁判员现状研究 |
3.4.1 裁判员的年龄结构 |
3.4.2 裁判员的等级与执裁年限 |
3.4.3 裁判员的职业结构 |
3.4.4 裁判员的知识结构 |
3.4.5 裁判员对我国健美操锦标赛竞赛规则、办法及裁判法的掌握状况 |
3.4.6 裁判员的培训情况 |
3.4.7 对管理部门考核、奖惩等的评价 |
3.4.8 对目前我国健美操锦标赛竞赛体系中软件因素的总体评价 |
3.4.9 裁判员的裁判经历 |
3.5 参赛队伍训练及管理 |
3.5.1 健美操队训练时间分析 |
3.5.2 健美操队训练设施及恢复手段情况 |
3.5.3 健美操队参赛情况 |
3.5.4 健美操队训练补助、津贴及经费来源情况分析 |
3.5.5 健美操队日常管理情况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的难点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1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
2.1.2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
2.1.3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2.1.4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
2.2 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1 张謇体育思想的研究 |
2.2.2 竞技体育“南通现象”的研究 |
2.2.3 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研究框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深度访谈法 |
3.3 分析框架 |
3.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3.2 历史发展的视角 |
3.3.3 研究内容确定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人文社会环境 |
4.1.1 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 |
4.1.1.1 纳入大纲育人 |
4.1.1.2 重树地位育人 |
4.1.1.3 克服锦标育人 |
4.1.1.4 遵循规律育人 |
4.1.2 逐级提高的培养目标 |
4.1.2.1 从国家本位到人的本位 |
4.1.2.2 从培养师资到输送省队 |
4.1.2.3 从培养骨干到输送国家 |
4.1.2.4 从育冠军到育奥运人才 |
4.1.3 与时俱进的培养方针、政策、管理 |
4.1.3.1 全面育人与精神奖励 |
4.1.3.2 合作共赢与角色转换 |
4.1.3.3 简政放权与集约发展 |
4.1.3.4 奥运相关政策与管理 |
4.1.4 小结 |
4.2 体育训练环境 |
4.2.1 从经验走向科学的运动选材 |
4.2.1.1 普及体育思想下的全校性选材 |
4.2.1.2 经验选材与政治审核相互结合 |
4.2.1.3 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初步结合 |
4.2.1.4 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紧密结合 |
4.2.2 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培养形式 |
4.2.2.1 教育系统单一形式的培养 |
4.2.2.2 体委和教育系统联合培养 |
4.2.2.3 体委和教委多形式的培养 |
4.2.2.4 体教政企各种形式的培养 |
4.2.3 从本土到奥运项目的设置与布局 |
4.2.3.1 设置本土、日本及欧美项目 |
4.2.3.2 传承张謇时期的项目无布局 |
4.2.3.3 根据省运会调整项目并布局 |
4.2.3.4 以奥运战略为指导重新布局 |
4.2.4 逐级完善的场地设施 |
4.2.4.1 全面建设场地设施 |
4.2.4.2 废墟上的重新建设 |
4.2.4.3 逐步改善场地设施 |
4.2.4.4 追求标准化的建设 |
4.2.5 小结 |
4.3 动机激励环境 |
4.3.1 逐步提高的竞赛成绩 |
4.3.1.1 走向洲际 |
4.3.1.2 跻身全国 |
4.3.1.3 初涉奥运 |
4.3.1.4 花开奥运 |
4.3.2 打造城市符号的体育宣传 |
4.3.2.1 促进社会认同 |
4.3.2.2 扩大体育认识 |
4.3.2.3 提高欣赏水平 |
4.3.2.4 提升城市魅力 |
4.3.3 持续增长的人才输送 |
4.3.3.1 无输送 |
4.3.3.2 少量输送 |
4.3.3.3 输送量增加 |
4.3.3.4 输送急剧增加 |
4.3.4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舞蹈啦啦操队运动技术水平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是促进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队运动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 |
1.1.2 是职业学校拓宽体育课程内容,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 |
1.1.3 是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走上国际化道路的需要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为舞蹈啦啦操运动项目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 |
1.2.2 丰富和完善舞蹈啦啦操运动项目的理论研究 |
1.2.3 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体现时代特征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对比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啦啦操竞赛规则的演变 |
3.1.1 2006 年版与 2010 年版啦啦操竞赛规则中项目分类比较 |
3.1.2 2006 年版与 2010 年版竞赛规则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评分因素比较 |
3.2 对 2012 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比赛获奖套路艺术编排分析 |
3.2.1 成套总体设计 |
3.2.2 舞蹈动作的内容 |
3.2.3 音乐的运用 |
3.2.4 表演与包装 |
3.3 对 2012 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比赛获奖套路完成情况分析 |
3.3.1 技术技巧分析 |
3.3.2 一致性分析 |
3.4 对 2012 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比赛获奖套路难度动作分析 |
3.5 制约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队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 |
3.5.1 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操队教练员业务能力水平以及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不高 |
3.5.2 缺乏完善的啦啦操队培训体系 |
3.5.3 职业学校舞蹈啦啦队团队建设缺乏重视 |
3.6 提高江苏省职业学校舞蹈啦啦队技术水平主要策略 |
3.6.1 提高教练员业务能力,重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表现力的培养 |
3.6.2 建立完善的啦啦操队的培训体系 |
3.6.3 组织和训练需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重视团队建设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对第5、6届“平花世锦赛”难度技术动作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平地花式轮滑概述 |
1.1.2 第五、六届世界平地花式轮滑锦标赛概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5 平地花式轮滑运动的分类、比赛方法及评定原则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平地花式绕桩比赛难度技术动作的对比分析 |
3.1.1 平地花式绕桩难度技术动作级别选择情况对比分析 |
3.1.2 平地花式绕桩难度技术动作类别选择情况对比分析 |
3.1.3 平地花式绕桩难度技术动作出现顺序及组合链接情况对比分析 |
3.1.4 平地花式绕桩难度技术动作出现位置情况对比分析 |
3.2 Battle 赛的统计分析 |
3.2.1 Battle 赛前三轮动作选择与完成质量情况对比分析 |
3.2.2 Battle 赛最后大招技术动作选择与完成质量情况对比分析 |
4 结论 |
5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2004年江苏省少儿艺术体操比赛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审视与对策研究[D]. 周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2]跨界融合视域下我国快乐体操的发展研究[D]. 李春光.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2)
- [3]鲁、苏、辽三地青少年体操训练模式与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D]. 翟黎黎. 山东体育学院, 2018(02)
- [4]苏州市初中健美操与啦啦操发展研究[D]. 盛丽霞. 苏州大学, 2017(07)
- [5]2015年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操冠军赛男子丙组比赛分析[D]. 范玲. 扬州大学, 2016(02)
- [6]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分析[D]. 孙国友.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7]我国健美操竞赛体系中软件因素的研究 ——以2014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为例[D]. 付佳琪.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5(03)
- [8]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王立华. 北京体育大学, 2015(01)
- [9]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舞蹈啦啦操队运动技术水平分析研究[D]. 鲍碧栩. 苏州大学, 2013(01)
- [10]对第5、6届“平花世锦赛”难度技术动作的分析与研究[D]. 付金锁.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体操论文;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 艺术体操论文; 奥运会体操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