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莹[2](2021)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对中医证候特征的分析及其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相关性的探讨,为老年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及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筛选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30例。统计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实验室指标、主要症状体征等信息,同时由两位及以上中医科主治或主任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通过SPSS26.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本次纳入研究的130例病例,中医症状体征主要为:胸痛(76.9%)、胸闷(70.8%)、心悸(54.6%)、气短(41.5%)、食少纳呆(24.6%);舌脉出现频次高于20%的有:舌质紫黯、舌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脉细、脉涩;2.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占总人数的(40%);3.130例病例中女性占47%,男性占53%,各证候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所纳入研究的患者中,以60-6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且心肾阳虚证与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间的年龄均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吸烟史、饮酒史差异在各证候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回归分析示,Hcy、CRP、LDL-C是中医证候分类的密切相关因素;7.不同中医证候间的Hcy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与寒凝心脉、痰浊内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四组以及寒凝心脉组与心肾阳虚组有明显差异;8.各证候间CRP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与气滞血瘀、心肾阳虚组差异明显;9.各中医证候间LDL-C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心脉组明显小于痰浊内阻及心肾阳虚组,心肾阳虚组LDL-C水平显着高于气虚血瘀、寒凝心脉、气阴两虚组。结论老年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病机仍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标实以痰浊、血瘀、气滞为主。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各证候间分布差异,与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无明显相关性。心肾阳虚证患者年龄均值最大,可能与患者年龄增大,肾气衰退有关。Hcy、CRP、LDL-C是中医证候分类的密切相关因素,各证候间Hcy、CRP、LDL-C水平具有显着差异,可将其作为中医辨证论治客观指标的参考依据。
张佳乐[3](2021)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互结化热等病机研究的基础上,胡镜清研究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热结血脉”概念,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热相关证的规范诊治。“热结血脉”是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症、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与血脉中的“瘀痰”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血脉”为热结的高发部位。“热结血脉证”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专家所认识。但目前尚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本研究基于理论和临床基础,旨在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提高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治规范性,指导临床应用。1研究目的探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理论研究,构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内涵、病因病机,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通过焦点小组(Focus Group)讨论确定纳入条目,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以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确定诊断条目的权重,结合专家讨论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3研究结果3.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经过前期理论与临床基础研究的累积,导师胡镜清研究员提出“热结血脉”的病机假说。热结的产生与热邪与有形之物关系密切。而冠心病热结血脉中的热邪主要是由痰湿、瘀血等蕴积日久化热而成。此外,热邪还可来源于阳气过盛、五志过极、阴虚化热等。食积、痰湿、瘀血不仅为热邪提供附着结聚的场所,还可蕴积化热,进而与有形之物郁结难解,互为因果,其主要病机是“热邪”与血脉中的“瘀血、痰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病位在“血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除了表现为热结血脉证的特征症状,如易出现全身热象之口干、便秘等,还可见冠心病本身的症状,尤其是胸痛(闷)病情波动的症状较为明显。由于热结血脉为原创概念,我们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以提供参考借鉴。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发表在期刊、国际会议、标准、成果的文献。纳入目前已发布的冠心病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包括规范、指南相关文献)17部。发现在17种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中存在症状描述不一致、诊断指标主次不明、诸条目诊断权重不客观、相关术语欠规范等问题,不能够指导目前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断,从而影响标准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因此,亟需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以指导临床诊断,提高临床疗效。3.2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池的建立检索1980-201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2485篇,对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中的临床表征进行综合分析。纳入冠心病热相关证临床研究文献40条,主要症状为胸痛(85.00%)、胸闷(80.00%)、烦躁(60.00%)、口干(55.00%)、心悸(55.00%)、口苦(45.00%)、大便秘结(45.00%)、气短(40.00%);主要舌象为红舌(45.00%)、紫舌(35.00%)、舌生瘀斑(32.50%)为主;舌苔以黄苔(67.50%)、腻苔(42.50%)为主,脉象以数脉(47.50%)、滑脉(45.00%)、弦脉(30.00%)为主。通过焦点小组讨论,最终确定12个条目:1.胸痛(闷);2.近期病情波动(加重);3.烦躁;4.心悸;5.大便秘结;6.口干;7.口苦;8.舌有瘀斑瘀点;9.舌质红绛;10.苔黄;11.数脉;12.滑脉。3.3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设计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问卷,邀请中医临床和热证相关研究专家20名,填写本课题组设计的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的权重。对专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确定权重。(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权重:舌象>临床症状>脉象;(2)舌象权重:舌质红绛>苔黄>舌有瘀斑瘀点;(3)临床症状权重: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烦躁>大便秘结>口苦>口干>心悸;(4)脉象权重:数脉>滑脉。总的来说,舌质红绛(0.1812)、苔黄(0.1762)、舌有瘀斑瘀点(0.1335)、数脉(0.0897)、胸痛(闷)(0.0637)、近期病情波动(加重)(0.0597)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总权重的70.4%,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专家意见并结合小组讨论,对条目进行局部微调,将近期病情波动(加重)和胸痛(闷)合并为近期胸痛(闷)加重,舌质红绛调整为舌质红。条目层级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权重:舌有瘀斑瘀点、苔黄、舌质红、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中层权重:烦躁、大便秘结、滑脉、数脉。低层权重:口苦、口干、心悸。建立后的诊断标准见下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12注1:符合冠心病诊断,临床见上述指标累计赋分≥10分者可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注2:推荐用于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是否可用于干预性措施的临床疗效评价有待研究。3.4基于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在标准建立后,利用前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采集的冠心病病人横断面调查数据,使用新标准对5组人群(健康人群、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期、冠心病稳定期和冠心病心力衰竭期)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在纳入的患者中,健康人群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6.8%,代谢综合征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18.75%,在冠心病稳定期(CHD)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诊断,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患者为756例,总比例达到28.99%。在663例纳入ACS期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诊断,总积分≥10分的患者为332例,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比例高达50.08%。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39.74%。对比5组数据,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热结血脉积分显着升高,这也充分表明冠心病病机活动期热化的显着规律。对5组间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结论本研究基于对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的认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应用频数分析、AHP等多种统计方法,首次建立量化、分层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规范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为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桓娜[4](2021)在《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有序推广和促进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临床病情评估、预后价值,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诊断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冠心病(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治疗方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已被纳入指南并作为Ia级推荐。介入术后CHD患者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CRF)的恢复离不开以运动处方为核心的CR。既往研究证实,依据CPET结果制定运动处方可以提高患者CRF、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亦有前期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保护心肌血管、防治冠脉斑块发生再破裂等作用。但基于CPET参数评价包含活血化瘀药、运动疗法在内的CR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据此提出假说:通过评价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02kg)、运动代谢当量(METs)等指标,证实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具有改善作用。基于CRF各项参数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医心主血脉、肺主气化生理特点,CPET参数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说,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索CPET参数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的显着因素,进而建立CHD不同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模型。本研究将从CPET临床评价和诊断作用出发,为揭示丹参多酚酸盐提升CRF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CHD患者中医辨证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和新思路。研究一: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证候要素及CPET参数与CH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所有来医院就诊且行CPET检查患者,采集四诊信息,归纳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并收集CPET结果。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比两组各种观察指标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CH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成年CPET受试者,其中CHD组397例(35.2%)、非冠心病组731例(64.8%):1.1 CHD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血瘀证候者332例(34.87%)气虚证候者266例(27.94%)、痰浊证候者 240 例(25.21%)。1.2 非冠心病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气虚证候者495例(36.32%)、痰浊证候者394 例(28.91%)、血瘀证候者 211 例(15.48%)。2 CPET 参数中和 CHD 显着相关的是 VTV02、ATVO2kg、METs、ATO2Plus、O2Plus、ATRER(P<0.05),构建CHD预测回归模型,其ROC曲线面积为0.767(95%CI:0.738,-0.795;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01,其最佳分界点为0.610。3 不同中医证候的CHD与CPET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面:3.1 CPET参数中和CHD气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02占预计值、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气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95(95%CI:0.763,-0.828;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56,其最佳分界点为0.643。3.2 CPET参数中和CHD气滞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O2Plus(P<0.05),构建CHD气滞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20(95%CI:0.697,-0.94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1,其最佳分界点为0.602。3.3 CPET参数中和CHD痰浊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构建CHD痰浊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6(95%CI:0.718,-0.79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93,其最佳分界点为0.589。3.4 CPET参数中和CHD血瘀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血瘀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38(95%CI:0.696,-0.781;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64,其最佳分界点为0.389。3.5 CPET参数中和CHD阳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O2占预计值、O2Plus(P<0.05),构建CHD 阳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8(95%CI:0.673,-0.8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513,其最佳分界点为0.693。3.6 CPET参数中和CHD阴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METs和ATO2Plus(P<0.05),构建CHD阴虚证候要素的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60(95%CI:0.775,-0.9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36,其最佳分界点为0.709。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CPET测试者,在中医证候要素分别方面,CHD组和非冠心病组排列前三位的均是气虚、痰浊、血瘀证候要素。2在CHD与CPET参数相关性分析方面,筛选得出VT V02、AT VO2kg、METs、AT O2Plus、O2Plus、ATRER(P<0.05)六个 CPET 参数为 CHD 的独立危险因素。3 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中CHD与CPE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3.1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02kg%pred、METs、ATO2Plus、O2Plus(P<0.05);3.2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滞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O2Plus(P<0.05);3.3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痰浊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3.4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血瘀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3.5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 阳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02kg%pred、O2Plus(P<0.05);3.6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阴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METs和ATO2Plus(P<0.05)。研究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CPET参数及机理代谢指标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采纳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纳入60例1年内接受介入治疗稳定性CHD患者。随机分配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n=30)和安慰剂对照组(n=30),干预治疗1周,随访1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V02kg 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占预测值百分比(V02kg peak%pred)、METs,次要疗效指标为CPET其他参数、血瘀证、中医症状量表以及焦虑抑郁量表等,机理代谢指标包括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活性氧(ROS)表达。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受试者6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一般信息和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主要疗效指标1.1 peakV02kg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对照组较基线分别提升0.231、0.102,治疗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出 0.129(95%CI:-1.310,1.569;P>0.05)。1.2 peakV02kg%pred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分别提高0.826、0.840,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14(95%CI:-5.118,5.091;P>0.05)。1.3 METs值结果显示: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METs值分别提升0.068、0.042,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升高 0.026(95%CI:-0.384,0.435;P>0.05)。综上主要疗效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疗效指标2.1 CPET其他参数2.1.1 在无氧阈公斤摄氧量(ATVO2kg)方面,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基线值下降1.422,对照组则较基线增加1.159,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581(95%CI:-5.966,0.805;P>0.05)。2.1.2 在摄氧量(O2Plus)、无氧阈氧脉搏(ATO2Plus)方面,经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水平分别增加0.296vs0.154、2.742vs0.498,治疗组比对照组多提升0.142(95%CI:-0.687,0.972;P>0.05)、2.244(95%CI:-2.780,7.267;P>0.05)。2.1.3 在呼气末CO2分压(PETC02)方面,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341,对照组增加2.49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835(95%CI:-5.536,-0.133;P<0.05),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氧阈呼气末CO2分压(AT PETC02)方面,用药4周后试验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552,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高2.21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764(95%CI:-5.731,0.202;P>0.05)。2.1.4 在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值方面,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773,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升0.347,两组校正均数差为-1.120(95%CI:-4.607,2.367;P>0.05)。2.2 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较基线分别下降5.177vs3.389、2.333vs1.867,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多出对照组 1.788(95%CI:-4.984,1.408;P>0.05)、0.467(95%CI:-1.772,0.838;P>0.05)。2.3 焦虑抑郁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较基线水平分别下降0.711vs0.611,0.442vs0.483,治疗组下降水平比对照组高1.321(95%CI:-7.522,4.880;P>0.05)、(95%CI:-1.423,0.456;P>0.05)。2.4 心肌损伤标记物: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较基线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心脏彩超指标: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水平升高0.573,对照组升高0.227,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多增加0.347(95%CI:-1.518,2.211;P>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基线水平下降0.608,对照组较基线增加0.14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749(95%CI:-2.242,0.745;P>0.05)。综上除PETC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次要疗效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机理代谢指标3.1 ATP、ADP、AMP 含量3.1.1 AT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AT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891,对照组增加0.18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加0.706(95%CI:-1.500,2.911;P>0.05)。3.1.2 ADP: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D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674,对照组下降0.045,两组校正均数差为0.719(95%CI:-1.588,3.027;P>0.05)。3.1.3 AM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MP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28,对照组下降0.57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343(95%CI:-0.310,0.996;P>0.05)。3.2 CAT、MDA活性、SOD含量及ROS表达3.2.1 CAT: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CAT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290,对照组增加0.188,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长0.103(95%CI:-0.319,0.525;P>0.05)。3.2.2 MDA: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MDA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94,对照组下降0.242,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52(95%CI:-0.351,0.247;P>0.05)。3.2.3 SOD: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SOD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382,对照组增加0.49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109(95%CI:-0.924,0.707;P>0.05)。3.2.4 ROS: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ROS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16.399,对照组下降2.542,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程度高出13.856(95%CI:-72.010,44.298;P>0.05)。综上机理代谢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康复治疗组可以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单纯常规康复对照组改善CRF效果不明显。2两组均可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LVEF和LVDD水平,治疗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心肌损伤标记物组间差异不明显。3两组治疗后ATP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AMP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变化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在ADP含量方面,治疗组含量增加,对照组ADP含量则减少。4两组治疗后CAT、SOD活性含量均有增加,MDA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治疗组CAT活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在ROS方面,两组在用药后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着。
蔡嫣然[5](2021)在《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基于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数据,探索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并分析不同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二、研究方法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进行数据收集,采取经典统计方法与现代无监督统计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模式,对来自全国23个省份,42家临床研究单位的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的四诊信息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一:数据测量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制的调查问卷,具体包括胸闷、乏力等150条症状信息、30条舌象信息、13条脉象信息,合计193条。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过严格规范的数据录入及清洗后,首先对以上193条四诊信息数据进行频数统计,选取出现频率大于5%的四诊信息条目合计168条纳入分析。运用隐结构法中的双步隐树模型方法,建立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对模型中与中医范畴内脾胃相关的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并通过软件自动运算,根据聚类结果建立冠心病脾胃相关证候的辨证规则,依据该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辨证。研究二:根据研究一的脾胃相关证候辨证结果,选取有脾胃证候以及无脾胃证候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分析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差异。数据测量使用项目组自主研制的行为生活方式调查量表。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过严格规范的数据录入及清洗工作后,将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冠心病稳定期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三、研究结果研究一:通过对冠心病稳定期3366例患者包括症状、舌象、脉象在内的168条四诊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共产生46个隐变量,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分数为-263252.44。结合结构图、互信息曲线图以及类概率分布表等信息,将46个隐变量逐一从中医角度对病位、证候要素等方面进行初步诠释,结果发现Y7、Y16、Y17、Y26、Y27、Y28、Y29、Y30、Y31、Y36、Y42、Y45这12个隐变量涉及的病位与脾、胃相关,以及隐变量Y18、Y20是脾胃相关证候可能出现的舌象信息。接下来对这些隐变量进行症状组合,发现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主要存在的脾胃相关证候有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三种。对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的三种脾胃相关证候采取综合聚类,分别得到冠心病稳定期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结构模型。对每个证候所包含的症状和体征采取定量取值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方式建立了各自证候的辨证规则:①冠心病脾气虚证——神疲倦怠(5.6)、乏力(5.5)、少气或懒言(4.4)、声音低弱无力(4.4)、活动易劳累(3.0)、气短(2.8)、饮冷不适,甚则腹泻(2.6)、头晕(2.5)、纳差(2.5)、大便先干后溏(2.5)、一年感冒三次或以上吗(2.4)、食后困顿(2.2)、便溏(1.2)、少苔或无苔(0.4)、细脉(0.1),阈值为17.6,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发现共有1987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59.03%;②冠心病痰湿证——肢体困重(3.8)、口黏(3.8)、脘腹痞满(3.5)、大便黏滞(3.5)、体胖(2.7)、头重如裹(2.5)、嗜睡(2.4)、纳差(2.3)、腰部肥满松软(2.0)、舌胖边有齿痕(1.5)、鼻鼾(1.1)、苔白滑(1.0),阈值为11.5,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发现共有1267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37.64%;③冠心病胃热炽盛证——牙龈肿痛(3.9)、容易饥饿(3.5)、喜欢冷饮冷食(3.4)、泛酸水(3.0)、胃部灼热(2.8)、恶心(2.8)、牙龈出血(2.7)、手足心热(2.6)、胃脘痛(2.5)、口苦(2.4)、皮肤油脂分泌多(2.4)、口干(2.2)、口臭(1.5)、口渴喜饮(1.4)、红舌(1.4),阈值为12.1,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共915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27.18%。研究二:经过统计发现,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单纯有脾气虚证者715例,痰湿证者190例,胃热炽盛证者136例,无脾胃证者986例。该四组患者的行为生活方式单因素分析结果示,P值<0.1的条目有:无偏嗜、偏嗜甜、偏嗜辛辣、偏嗜炙烤、偏嗜油腻、总体饮食习惯良好、常吃夜宵、常暴饮暴食、挑食、从事体力劳动、每周做重度强度的体力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从事体力劳动的累积年限、每天做重度强度体力活动的小时数、每周有做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天数、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是否饮酒、饮酒的频率、饮酒种类(啤酒、葡萄酒、高度白酒)、是否饮茶、饮茶种类(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每天吸多少支卷烟、是否有二手烟暴露情况共28个变量。在这些变量中,常暴饮暴食、挑食、从事体力劳动的累积年限、每天做重度强度体力活动的小时数、每周有做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天数、饮酒的频率、饮酒种类(啤酒、葡萄酒、高度白酒)、饮茶种类(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每天吸多少支卷烟这些变量空缺值较多,考虑数据分析准确性,不将以上变量纳入分析,只纳入其余15个有统计学意义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此外,为了控制性别、年龄、有胃部疾病这三个潜在混杂因素产生的影响,故将它们与15个行为生活方式变量共同纳入分析。其中,“年龄”和“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两个指标为连续性变量,其余为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胃部疾病因素的条件下:(1)脾气虚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B=0.077,OR=1.080,95%CI:1.041-1.120,P<0.001)、偏嗜辛辣(B=0.430,OR=1.537,95%CI:1.060-2.228,P=0.023)与冠心病稳定期脾气虚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越长、偏嗜辛辣的患者更有可能是脾气虚证;而饮食习惯良好(B=-0.386,OR=0.679,95%CI:0.473-0.976,P=0.036)、经常锻炼身体(B=-0.298,OR=0.742,95%CI:0.599-0.921,P=0.007)、饮茶(B=-0.391,OR=0.676,95%CI:0.527-0.868,P=0.002)与脾气虚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饮食习惯良好、经常锻炼身体、饮茶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不容易有脾气虚证。(2)痰湿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偏嗜炙烤(B=1.425,OR=4.159,95%CI:1.433-12.065,P=0.009)、偏嗜油腻(B=0.593,OR=1.809,95%CI:1.072-3.054,P=0.027)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出现痰湿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偏嗜炙烤和油腻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痰湿证;饮茶(B=-0.555,OR=0.574,95%CI:0.376-0.876,P=0.010)与痰湿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饮茶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不容易有痰湿证。(3)胃热炽盛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偏嗜辛辣(B=0.712,OR=2.038,95%CI:1.123-3.699,P=0.019)、从事体力劳动(B=0.624,OR=1.867,95%CI:1.224-2.849,P=0.004)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偏嗜辛辣、从事体力劳动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4)当痰湿证组与脾气虚证组比较时,偏嗜炙烤(B=1.289,OR=3.630,95%CI:1.252-10.525,P=0.018)、偏嗜油腻(B=0.621,OR=1.860,95%CI:1.086-3.187,P=0.024)与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脾气虚证相比,偏嗜油腻和炙烤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痰湿证;二手烟暴露(B=-0.543,OR=0.581,95%CI:0.318-0.886,P=0.012)与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有二手烟暴露情况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脾气虚证。(5)当胃热炽盛证组与脾气虚证组比较时,偏嗜甜(B=0.766,OR=2.152,95%CI:1.099-4.211,P=0.025)、从事体力劳动(B=0.573,OR=1.774,95%CI:1.150-2.736,P=0.010)、经常锻炼身体(B=0.544,OR=1.723,95%CI:1.115-2.663,P=0.014)、饮酒(B=0.621,OR=1.861,95%CI:1.037-3.338,P=0.037)、饮茶(B=0.603,OR=1.827,95%CI:1.169-2.856,P=0.008)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脾气虚证相比,具有以上行为生活方式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6)胃热炽盛证组与痰湿证组比较时,饮茶(B=0.767,OR=2.153,95%CI:1.231-3.767,P=0.007)、二手烟暴露(B=0.630,OR=1.878,95%CI:1.085-3.249,P=0.024)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具有以上行为生活方式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偏嗜油腻(B=-1.152,OR=0.316,95%CI:0.134-0.745,P=0.008)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偏嗜油腻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是胃热炽盛证的可能更小。四、研究结论1.冠心病稳定期主要存在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等三种脾胃相关证候。2.冠心病稳定期脾胃相关证候患者与饮食、饮茶、从事体力活动、长时间静坐、经常锻炼身体等不同方面的行为生活方式存在显着相关,且不同证候患者间行为生活方式亦有显着差异。
王怀宇[6](2021)在《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时间给药法运用到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观察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通过选择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证型属于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选取7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为基础治疗,治疗组为基础治疗联合温阳化瘀方(巴戟天、鸡血藤、肉桂、当归、桃仁、红景天、茯苓、白术、芍药、炙甘草),于卯时(5点~7点)及酉时(17~19点)各服一次,每次150ml水煎服;对照组为基础治疗联合服用养心氏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统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客观评价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了对比,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比较,P>0.05,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比较。疗程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总有效率等进行比较,得出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积分分别是10.11±4.201、12.42±3.45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80.56%,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患者在胸闷、胸痛、畏寒肢冷、心悸怔忡、面色(?)白方面,症状改善明显,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但在怠倦乏力、肢体麻木、口唇紫暗方面,症状无明显改善,并且两组病人在服用药物期间,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范安安[7](2021)在《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益气养阴中药干预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的疗效与差异,同时通过中西医治疗,提高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及胸科医院内四科住院,且符合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的患者,根据纳排标准纳入72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6人。西医常规治疗:停用长效硝酸酯类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加用短效硝酸酯类;抗血小板类药物选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泰嘉);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原则上不加药不加量。对患者情绪进行疏导,告诫患者戒烟、戒酒、合理饮食,让患者了解认识自身病情,能积极配合治疗。试验组给予通脉养心丸,40丸/次,每日2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对照组给予通脉养心丸模拟剂,40丸/次,每日2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统计分析两组基线资料,通过通脉养心丸治疗前后西雅图SAQ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综合疗效、心绞痛症状评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以生命体征、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评价通脉养心丸对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性,并观察安全性指标治疗后有无异常。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记录,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基础资料:对两组在性别、年龄、BMI、生命体征、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Grace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2.中医证候评分及疗效比较:患者经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通脉养心丸组总有效率为87.5%,模拟剂组治总有效率为55.9%,且P<0.05,两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两组间疗效差别,结果显示两组在治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无效人数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单一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胸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口干口渴、自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拟剂组治疗前后在中医次症失眠多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中医证候单一症状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胸痛、气短、倦怠懒言、口干口渴、失眠多梦等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在心悸、自汗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心绞痛症状积分及疗效比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患者心绞痛积分,结果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对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出两组在显效与有效人数上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无效人数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通脉养心丸组总有效率为81.25%,模拟剂组总有效率为58.82%(P<0.05),两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差别,结果显示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等4个单一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于疾病认知程度上,两组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6.安全性分析:通脉养心丸无毒副作用,治疗期间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研究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益气养阴方通脉养心丸,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气阴两虚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症状,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何星灵[8](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脂(TC、TG、LDL-C、HDL-C)等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气虚血瘀型SAP,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疗程均为35天。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112例,其中对照组39例,中药组37例,联合组36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等)、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水平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的总有效率(67.57%)优于对照组(48.72%),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3.33%)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3.在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的总有效率(78.38%)优于对照组(51.28%),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4.44%)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4.在hs-CRP指标改善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降低幅度优于中药组(P<0.05)。5.在CAVI指标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AVI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优于中药组(P<0.05)。6.在血脂水平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DL-C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同时可降低CAVI、hs-CRP、TC、TG、LDL-C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僵硬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能进一步的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降低CAVI、hs-CRP水平,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提示增强型体外反搏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僵硬度的作用。
刘婧[9](2021)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选取符合西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并且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的受试者62例,均为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服用益气活血汤剂,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硝酸甘油用量、运动耐量指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并用SPS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总评分与疗效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相比,疗效更好(P<0.05)。3.硝酸甘油用量对比:两组用药量均减少,且试验组停减率为76.67%高于对照组53.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运动耐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都有改善,在诱发ST段压低0.1m V时间上,试验组出现时间较对照组延后(P<0.05);运动总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试验组运动时间更长(P<0.05);在ST段下降最大值上试验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代谢当量也较对照组提高(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五个维度评分对比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各项评分均有提高,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四项上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疾病认知程度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益气活血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3.益气活血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赵慧林[10](2021)在《痰瘀同治法干预冠心病PCI术后病人有效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系统评价,获得痰瘀同治法干预冠心病PCI术后病人有效性的循证证据,为中医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临床思路和依据。方法:通过对计划检索的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检索,将检索到的文献录入到Note Express软件进行管理、筛选获得最终纳入文献。通过对最终纳入文献的中医证候有效率、临床症状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再发狭窄、再发心绞痛、中医证候评分、心绞痛评分、左室射血分数、心肌损伤标志物、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内皮功能等数据进行提取,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森林图制作、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检测等,最终经讨论得出相关结果。结果:共有49篇临床RCTs纳入研究,本研究共纳入3947例病人,其中试验组2008例,对照组1900例,脱落39例。Meta分析结果:中医证候有效率[OR=3.86,(95%CI:2.94,5.08),P<0.00001];临床症状有效率[OR=4.39,(95%CI:2.44,7.90),P<0.00001];心电图有效率[OR=2.49,(95%CI:1.95,3.18),P<0.00001];再发狭窄[OR=0.29,(95%CI:0.19,0.44),P<0.00001];再发心绞痛[OR=0.30,(95%CI:0.19,0.46),P<0.00001];中医证候评分[MD=-3.54,(95%CI:-3.92,-3.15),P<0.00001];心绞痛评分[MD=-1.97,(95%CI:-3.20,-0.74),P=0.002];LVEF[MD=4.67,(95%CI:1.91,7.42),P=0.0009];CK-MB[MD=-6.42,(95%CI:-13.34,0.50),P=0.07];c Tn I[MD=-0.25,(95%CI:-0.40,0.09),P=0.002];hs-CRP[MD=-2.61,(95%CI:-4.03,-1.19),P=0.0003];TNF-α[MD=-10.91,(95%CI:-18.70,3.11),P=0.006];IL-6[MD=-15.22,(95%CI:-26.48,-3.96),P=0.008];TG[MD=-0.06,(95%CI:-0.07,-0.04),P<0.00001];TC[MD=-0.23,(95%CI:-0.30,-0.16),P<0.00001];HDL-C[MD=0.01,(95%CI:-0.03,0.06),P=0.54];LDL-C[MD=-0.23,(95%CI:-0.28,-0.18),P<0.00001];ET-1[MD=-9.86,(95%CI:-14.57,-5.15),P<0.00001];NO[MD=-9.37,(95%CI:5.81,12.94),P<0.00001]。敏感性分析提示稳定性较高。发表偏倚检测提示除中医证候有效率外其他无发表偏倚。结论:痰瘀同治法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PCI术后病人的中医证候有效率、临床症状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内皮功能,降低再发狭窄、再发心绞痛、中医证候评分、心绞痛评分、心肌损伤标志物、炎性因子、血脂水平,评价证实痰瘀同治法干预冠心病PCI术后病人有效。
二、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统计 |
2.1.1 病例资料 |
2.1.2 制定信息调查表 |
2.2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2.1 资料处理 |
2.2.2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分布 |
3.1.2 年龄分布 |
3.1.3 吸烟、饮酒情况分布 |
3.2 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
3.2.1 症状体征分布特点 |
3.2.2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3.3 中医证候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3.4 中医证候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年龄 |
3.5 中医证候与吸烟史、饮酒史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3.6 中医证候与Hcy、CRP、LDL-C之间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7 中医证候与Hcy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3.8 中医证候与CRP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3.9 中医证候与LDL-C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讨论 |
1 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研究概况 |
1.1 历史沿革 |
1.2 中医学对于PCI术后心绞痛的认识 |
1.3 辨证治疗 |
2 导师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经验 |
3 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
3.1 中医症状体征特点分析 |
3.2 中医证候分析 |
4 各因素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
4.1 中医证候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
4.2 中医证候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4.3 中医证候与吸烟史、饮酒史的相关性分析 |
4.4 中医证候与Hcy、CRP、LDL-C的相关性分析 |
4.4.1 中医证候与Hcy、CRP、LDL-C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
4.4.2 中医证候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分析 |
4.4.3 中医证候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分析 |
4.4.4 中医证候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辨证分型的认识 |
1.4 中医治疗与进展 |
2 PCI术后心绞痛的西医研究概况 |
2.1 PCI术的发展概况 |
2.2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
2.2.1 冠脉发生再狭窄 |
2.2.2 不完全的血运重建 |
2.2.3 非靶血管病变的恶化 |
2.3 PCI术后心绞痛的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现状概述 |
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
1.1 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模式 |
1.2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方法 |
1.3 采用“以病统证”的原则进行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 |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未来发展思路 |
2.1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是未来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 |
2.2 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
2.3 重视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 |
2.4 重视标准建立后的应用和推广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 |
1 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 |
2 冠心病热结血脉病机 |
3 冠心病热结血脉的发病特点 |
4 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分析 |
5 冠心病热证诊断标准存在问题分析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筛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资料提取 |
1.5 名词术语规范 |
1.6 焦点小组讨论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冠心病热证文献四诊分布 |
2.3 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条目分布 |
3 讨论 |
3.1 冠心病热证的特征 |
3.2 冠心病热证的主要诊断指标 |
3.3 冠心病热证舌象特异性诊断指标 |
3.4 冠心病热证脉象的重要诊断指标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
1.2 专家会议咨询论证 |
1.3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专家基本情况 |
2.2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结果分析 |
2.3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排序 |
3 讨论 |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会议咨询 |
3.2 专家会议讨论结果分析 |
3.3 诊断条目权重再次评估与优化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71 87例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数据筛选标准 |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结果 |
2.3 5组数据非参数检验结果 |
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 层次分析法专家结果统计 |
附件3 数据处理原则 |
一、具体条目的处理规则 |
二、数据转化原则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肺耐力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和预后价值探讨 |
1 心肺耐力的定义及临床价值 |
2 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应用 |
3 运动处方应用 |
4 疾病严重程度及风险评估 |
5 疗效及预后评估 |
6 表面健康者的临床应用潜力 |
7 CPET应用现状与未来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肺耐力的中医运行机制探讨 |
1 心肺耐力特征与心肺气血联系 |
2 从心肺气血角度分析心肺耐力作用机理 |
3 基于心肺同治法提高心肺耐力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CPET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冠心病脾胃相关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综述 |
1 与脾胃相关的冠心病中医病因 |
1.1 饮食失节 |
1.2 过量饮酒 |
1.3 劳逸失宜 |
1.4 情志失调 |
1.5 六淫入侵 |
2 冠心病脾胃相关病机 |
2.1 脾胃气虚,心脉气血不足,血运不畅 |
2.2 脾胃阳虚,心阳不足 |
2.3 脾虚湿困,心受所累 |
2.4 脾虚生痰,痰瘀痹阻心脉 |
2.5 脾胃升降失司,胸中气机受阻 |
3 冠心病脾胃证候相关研究 |
3.1 临床医家经验 |
3.2 流行病学研究 |
3.3 相关辨证标准 |
小结 |
前言 |
研究一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现场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变量与测量方法 |
1.5 偏倚与质量控制 |
1.6 样本大小 |
1.7 数据录入、清洗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四诊信息情况 |
2.3 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的整体性描述 |
2.4 隐结构模型初步诠释结果 |
2.5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常见脾胃相关证候分析结果 |
2.6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脾胃相关证候兼夹情况 |
3 讨论 |
3.1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类型及证候表现 |
3.2 隐结构法应用于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优势 |
4 结论 |
研究二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数据测量 |
1.4 研究变量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行为生活方式单因素分析 |
2.3 行为生活方式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冠心病脾胃相关证候间的关系 |
3.2 研究冠心病稳定期脾胃证候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对辅助辨证和治疗有一定意义 |
3.3 本研究可为冠心病脾胃证候患者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提供建议 |
4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冠心病稳定期四诊信息调查量表 |
附录2 查新报告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1.1 关于冠心病的中医病名 |
1.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现代各医家从脏腑论治冠心病 |
1.4 中医内治法 |
1.5 中医外治法 |
1.6 其他 |
2 中医时间医学 |
2.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2.2 冠心病在中医时间医学中的论述 |
3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3.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3.2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 |
3.3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心绞痛分级标准 |
2.4 试验病例标准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剔除标准 |
2.4.5 中止试验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治疗方案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与阳虚血瘀证 |
1.1 阳虚血瘀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关系 |
1.2 中医时间医学与冠心病 |
1.3 对卯时、酉时的认识 |
1.4 温阳化瘀方成方原理 |
1.5 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1.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能效检验 |
2.3 随机分组方法 |
2.4 盲法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纳入病例基本资料的比较及描述 |
3.3 纳入病例疗效对比及描述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古今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认识 |
1.3 传统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
2.通脉养心丸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 |
3.通脉养心丸中各中药有效成分的现代研究及理论基础 |
3.1 生地黄(君药) |
3.2 甘草(君药) |
3.3 麦冬(臣药) |
3.4 党参(臣药) |
3.5 制何首乌(臣药) |
3.6 五味子(臣药) |
3.7 鸡血藤(佐药) |
3.8 阿胶(佐药) |
3.9 龟甲(佐药) |
3.10 桂枝(使药) |
3.11 大枣(使药) |
4.结果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心绞痛症状积分表 |
附录二: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三:样本量能效检验依据 |
附录四:Grace评分 |
附录五: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
综述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各脏腑与心的相关性 |
2.从肝论治 |
3.从脾论治 |
4.从肺论治 |
5.从肾论治 |
6.“五运六气”学说以及中医整体观 |
7.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及随机化分组方法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诊断标准 |
3.1 稳定型心绞痛(SAP)的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终止标准 |
7 剔除及脱落标准 |
8 治疗方法 |
8.1 入组前注意事项告知及健康宣教 |
8.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8.3 中药组治疗方案 |
8.4 联合组治疗方案 |
8.5 疗程 |
9 观察项目及指标 |
9.1 安全性指标观测 |
9.2 疗效性指标观测 |
10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0.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10.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1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3 心绞痛疗效比较 |
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5 三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 |
6 三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的变化 |
7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的变化 |
7.1 TC值结果 |
7.2 TG值结果 |
7.3 LDL-C值结果 |
7.4 HDL-C值结果 |
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1.1 炎症反应 |
1.2 脂质代谢 |
1.3 动脉僵硬度 |
2 中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3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现状 |
3.1 现代医学治疗 |
3.2 非药物疗法——增强型体外反搏 |
3.3 中医治疗 |
4 补阳还五汤方药探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5.2 补阳还五汤的疗效分析 |
5.3 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的疗效分析 |
6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痰瘀同治法干预冠心病PCI术后病人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冠心病PCI术后的病因病机研究 |
2 中医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研究现状 |
3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的研究现状 |
4 我国PCI的发展现状 |
5 小结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来源 |
2 检索方式及检索策略 |
3 研究对象 |
4 评价方法 |
5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检索结果 |
2 Meta分析 |
3 敏感性分析 |
4 发表性偏倚 |
讨论 |
1 纳入文献分析 |
2 主要评价指标分析 |
3 次要评价指标分析 |
4 影响因素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李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D]. 张佳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D]. 桓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 蔡嫣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王怀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D]. 范安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星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痰瘀同治法干预冠心病PCI术后病人有效性的系统评价[D]. 赵慧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