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中的蒋介石

淞沪会战中的蒋介石

一、淞沪战役中的蒋介石(论文文献综述)

托马斯·亚瑟·毕森,李彦[1](2021)在《1937,延安对话》文中研究表明本刊于2019年4期发表了旅加作家李彦的一篇文章,"校园里那株美洲蕾",讲述了一位命运与中国息息相关的美国学者的跌宕人生。这位学者,就是《1937,延安对话》的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20世纪早期美国着名的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曾经担任过美国政府的东亚政治经济顾问,也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校园"一文的核心,是对毕森在抗战前夕到访延安的介绍和对其命运的感慨。文章强调,由于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延安的访问和记录,毕森在思想上发生转变,从信仰上帝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毕森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先后在安徽省怀远县的一所中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之前,在斯诺的帮助下,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现实与根据地的日常,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记在两个笔记本上。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实际状况,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通过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领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能证实中国革命的正义性,证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笔记,是一部未经发现的"红星照耀中国"。这些笔记和照片,就是"校园"文中提到的《延安笔记》。里面的内容素材,除了毕森在其相关专着中引用过,只在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之后再未出版。在此之前,也没有授权中国的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在各方协助、推动下,从动意引进《延安笔记》中文版至今,用了两年半左右的时间,80年前那两本铅笔记录的《延安笔记》,最后定名为《1937,延安对话》,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刘慧芳[2](2020)在《《红色中华》抗战的思想动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紧逼和国内外形势的波谲云诡,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12月及时创办了党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尽管处于与国民党残酷斗争的革命时期,但当日本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依然号召工农群众一致抗日,积极进行抗日工作。与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相比,中国共产党率先在《红色中华》刊出了“对日战争宣言”,公开宣示了团结工农大众抗战到底的抗日主张,首先举起了抗战的鲜明旗帜。同时,在《红色中华》上,不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痛批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详细报道中国国内工农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战热情和抗战斗争等。这些报道和政论文章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识和抗战斗志,赢得了全国人民对抗战的大力支持,起到了抗战思想动员的积极作用。抗战思想动员中,《红色中华》采取对动员信息的选择、动员对象的预设、动员内容的贴切动人等策略,掌控了抗战舆论,采取了别具一格的抗战思想动员形式,形成了鲜明的思想动员特点,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战思想动员中尖锐的思想武器。《红色中华》在抗战思想动员中,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建构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关系,而且在瓦窑堡会议后,又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政策,率先刊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促成抗日战争的局势向良性、合作的方向发展,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和全国抗日浪潮的来临。

吴敏超[3](2018)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再研究》文中指出抗战中后期,浙江战场呈现出日伪军、国民党军、中共部队三方角力与斗争的状态。中共在弱势情况下制定了灵活务实、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成功地统战了国民党军非嫡系的田岫山部和张俊升部,不但使自身力量逐步壮大,建立与巩固了四明山根据地,而且改变了浙东地区三方势力的力量对比。可以说,不断调整对田岫山、张俊升两部的统战工作方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1941年至1945年中共在浙东地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关键所在。

晁楠[4](2016)在《1927-1938年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终于在形式上统一全国。但在实质上,国民政府统治下的许多省份依然是军阀割据,中国共产党也在各领域挑战南京政府的权威,日本的侵华野心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变得越发明朗起来。要摆脱如此内忧外患的局面,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南京国民政府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欧洲大陆,以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闻名于世的德国身上。国民政府以聘请德国军人来华出任军事顾问为媒介,谋求德国政府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援助,用以促进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在此时期,德国两任政府无论是魏玛政府或者纳粹政权都致力于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作为庞大的军火倾销地和原料产地的中国对德国的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两国开展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合作。本文着重论述了1927-1938这十年间,中德两国军事合作从建立到破裂的过程,探讨两国军事合作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影响,肯定了德国顾问在军事装备、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两国的军事合作也对中国军事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鹏程[5](2016)在《从佛采尔和法肯豪森的离职看中德关系变迁》文中研究指明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4月建立起就急于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以保卫政权。为此,南京政府广泛聘请外国顾问,其中尤以德国军事顾问团最为着名。与其他国家的顾问相比,德国顾问团的规模、驻华时间和影响力都是十分突出的。这个顾问团前后有5任团长,其中尤以佛采尔和法肯豪森任职时间最为长久。身为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团长,佛采尔和法肯豪森有机会在中国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并在中德关系史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位中德交往的关键人物却先后遭遇被迫离职的命运,其在中国的事业戛然而止。虽然都是被迫离职,但两人离职的原因却相差甚大,对中德关系的影响也是大相径庭。佛采尔的离职很大程度上应由他自己负责,属于个人行为,并不影响整个军事顾问团的正常运转,对中德关系也无大碍。与此相反,法肯豪森却是与整个德国顾问团一起被迫离开的,且其离职并非由于自身工作不力,而是德国领导层强硬要求的结果。对比这两次背景颇为复杂的离职,我们能发现中德关系的主动权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中国逐渐失去中德关系的主动权,并最终被德国所抛弃。

张云[6](2014)在《淞沪会战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1937年爆发的八一三淞沪战役,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而也引起了海峡两岸学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从战役基本状况研究、战略指导和战术运用研究、相关问题研究及历史评价等方面作出归纳和述评,并提出若干思考性意见。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李艳[7](2011)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三次战役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入侵者第一次取得完全性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它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同组成,这两个战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到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在全面抗战初期,蒋介石政权领导的正面战场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采取了图表数据分析、文献史料、比较研究及归纳分析等方法,试图以全面抗战之初三场较为典型的战役,即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台儿庄战役为例,分析研究这三次战役发生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这三次战役在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本文第一章主要是从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定入手,分析正面战场形成的历史背景,简要概述这三次战役发生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本文第二章主要是在对日军侵华的军事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简要概述了这三次战役发生前中日双方的作战准备、战略方针及会战过程,以此揭示战役失败或胜利的原因。本文第三章主要是对这三次战役后果进行比较的研究,具体分析了三次战役在战略地位、战略意志、抗战精神上的相同点,阐述了三次战役在国民党参战部队组成、国民党装备配置、战略部署、战役策略及战役结局上的不同之处,以期达到研究视角由史实研究向理论研究转变。

端龙云[8](2010)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27-1937)》文中指出20世纪初飞机的出现,深远的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极大的改变了战争的模式,使人类战争进入立体战争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航空建设,不断地推动空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空军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内部地方实力派空军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外部日本不断施加军事压力,特别是1932年淞沪战役空中对抗的惨败,都使南京国民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空军,对内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对外加强国防,拱卫国土。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模式,制空权的重要性也开始被南京国民政府所认识。同时也在民众“航空救国”的呼吁下,南京国民政府召开航空会议,制订航空计划,一方面建设航空基础设施,如对飞行场(站)、飞机制造厂、修理厂及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为空军建设提供航空人员保障和技术支持。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自身的建设和对地方实力派空军力量的整合,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中呈现出两个基本的特征,即整合性和转型性。1937年淞沪会战中的中日空中战斗,可以说是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之间真正空中实力的大比拼。通过会战,既显现了空军建设的成就,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薛念文[9](2008)在《从“一·二八”到“八·一三”蒋介石“以战求和”抗战策略的转变——以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为中心》文中指出上海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中心,蒋介石对其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从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到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蒋介石基本是执行了"以战求和"的策略,但是仔细考察这一策略的前后,可以发现他两次"以战求和"的程度有所不同,1932年他对日策略消极成分更大;1937年蒋介石感觉到已经无路可退了,在仓皇中决心应战,虽然其策略依然是被动的,但已有积极的改变。

肖如平,陈红民[10](2007)在《朱培德与抗战准备(1931-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培德作为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蒋介石的幕僚长,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淞沪抗战,对日态度经历了由避战到迎战的转变,促成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侵略野心的彰显,另一方面则是他有着基本的民族主义思想。朱培德积极参与了多项国防规划与建设,筹划军队整理与加强训练,他的努力成为抗战准备的一部分。朱培德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思想变化与行为相当典型,可为部分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代表。

二、淞沪战役中的蒋介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淞沪战役中的蒋介石(论文提纲范文)

(1)1937,延安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时代风云
第二章潜抵西安
第三章越水翻山
第四章延安日夜
第五章边区概况
    背景简介
    土地政策,税收制度,互助措施
    少数民族政策
第六章抗大见闻
第七章朱德访谈(1937年6月23日)
第八章周恩来访谈(1937年6月23日)
第九章毛泽东访谈(上)(1937年6月22日)
第十章毛泽东访谈(下)(1937年6月23日)
第十一章归途散记
第十二章回眸一瞥

(2)《红色中华》抗战的思想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主题新
        1.4.2 研究视角新
        1.4.3 研究思路新
        1.4.4 研究方法新
第2章 《红色中华》的创刊及其基本情况
    2.1 《红色中华》的创刊
        2.1.1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1.2 相关文件的出台
    2.2 《红色中华》的基本情况
        2.2.1 《红色中华》的发展过程
        2.2.2 《红色中华》的发行情况
        2.2.3 《红色中华》的编辑部情况
        2.2.4 《红色中华》的主旨
        2.2.5 《红色中华》的栏目和主要内容
第3章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内容和策略
    3.1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主要内容
        3.1.1 揭露日军对华侵略的军事部署和侵略暴行
        3.1.2 痛批中国国民党消极抗日
        3.1.3 报道国内工农群众抗战情况
        3.1.4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3.2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策略
        3.2.1 以信息选择掌控舆论导向
        3.2.2 以对象预设构建舆论环境
        3.2.3 以贴近群众打造核心力量
        3.2.4 以情感同振激起受众共鸣
第4章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主要对象和形式
    4.1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主要对象
        4.1.1 对工农群众的动员
        4.1.2 对青年学生的动员
        4.1.3 对白军士兵的动员
        4.1.4 对哥老会成员和地主的动员
    4.2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形式
        4.2.1 通俗易懂的文风
        4.2.2 喜闻乐见的插画和口号
        4.2.3 多样化的栏目设置
        4.2.4 特点鲜明的典型宣传
第5章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特点与积极影响
    5.1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特点
        5.1.1 鲜明的政治性
        5.1.2 强烈的鼓动性
        5.1.3 广泛的群众性
    5.2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积极影响
        5.2.1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5.2.2 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抗战和支持抗战的抗战热情
        5.2.3 建构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信任关系
        5.2.4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浙东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交朋友, 少树敌人”
二、从争取合作到兵戎相见
三、分而化之:消灭田岫山部, 争取张俊升部
结语

(4)1927-1938年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德国对华政策与中德关系
    1.1 中德关系的历史回顾
        1.1.1 中德两国的历史渊源
        1.1.2 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与德国的关系
    1.2 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德关系
        1.2.1《中德关税条约》的签订与中德两国的外交往来
        1.2.2 南京国民政府为寻求德国经济援助所做出的努力
第二章 德国军事顾问团的主要工作论述
    2.1 鲍尔时期:组建军事顾问团
        2.1.1 德国军事顾问团的缘起
        2.1.2 鲍尔来华组建第一任军事顾问团
    2.2 克里拜尔时期: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
        2.2.1 鲍尔逝世,克里拜尔临危受命
        2.2.2 内外交困---克里拜尔顾问团引发的外交风波
    2.3 佛采尔时期:由军阀混战向对日作战的转变
        2.3.1 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扩大与改组
        2.3.2 德国政府与德国军事顾问团
        2.3.3 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困扰
    2.4 塞克特时期:“国防军”之父的整军方案
        2.4.1“国防军之父”来华
        2.4.2 塞克特设计的中国军事整顿方案
    2.5 法肯豪森时期:德国顾问与中国抗战
第三章 德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和德国军事顾问团回国
    3.1 抗战爆发后的德国对华政策
    3.2 德国军事顾问团引发的中德日交涉
    3.3 德国军事顾问团离华
第四章 德国军事顾问团与国民政府的军事现代化
    4.1 国民政府物质层面的军事现代化
        4.1.1 军事装备水平的提高
        4.1.2 军事技术与设备的引进
    4.2 国民政府制度方面的军事近代化
        4.2.1 军队整编
        4.2.2 创办军事学校,加强军事教育
    4.3 国民政府思想文化层面的军事近代化
        4.3.1 战略战术的变化
        4.3.2 加强军队的精神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感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从佛采尔和法肯豪森的离职看中德关系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 佛采尔和法肯豪森离职的经过
    (一)塞克特取代佛采尔
    (二)德国顾问团的集体撤离
二 佛采尔和法肯豪森离职原因
    (一)佛采尔理想主义的失败
    (二)德国国家战略的抉择
三 中德关系的变迁:对德外交主动权的丧失
    (一)中德关系的潜力及挖掘
    (二)中德关系的隐忧及恶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6)淞沪会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况梳理
二、战略指导与战术运用
三、其它相关问题研究
四、历史评价

(7)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三次战役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三次战役概述
    一、对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界定
        (一) 时间上的界定
        (二) 空间上的界定
    二、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地位
        (二) 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抗战怒潮猛烈冲击着蒋家王朝的统治
        (三) 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蒋介石抗日
        (四) 受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三、对全面抗战初期三次战役的简要概述
        (一) 淞沪会战
        (二) 南京保卫战
        (三) 台儿庄战役
    四、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一) 标志着大规模地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 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中国的持久抗战争取时间和空间
        (三) 为沿海沿江工业、高校的内迁赢得了时间
        (四) 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识
第二章 全面抗战初期三次战役的战略设计比较
    一、日军侵华的军事态势
        (一) 日军侵华由来已久
        (二) 1931年以来日本侵华的军事部署
    二、淞沪会战
        (一) 战前日军的侵华意图及作战计划
        (二) 国民政府的作战准备与抗战方针
        (三) 会战过程
        (四) 会战简析
    三、南京保卫战
        (一) 战前日军的战役目标与军队部署
        (二) 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对南京的作战指导
        (三) 作战经过
        (四) 战役简析
    四、台儿庄战役
        (一) 战前日军的侵略意图及作战计划
        (二) 中国军队的军事部署与兵力调动
        (三) 战役过程
        (四) 战役简析
第三章 抗战初期三次战役的战役后果比较
    一、相同之处
        (一) 战略地位一致
        (二) 战略意志一致
        (三) 抗战精神一致
    二、不同之处
        (一) 参战部队组成上的不同
        (二) 国民党装备配置上的差别
        (三) 战略部署不同
        (四) 战役策略不同
        (五) 战役结局不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时代环境
    (一) 地方实力派空军发展施加的压力
    (二) “围剿”红军的需要
    (三) 日本军事航空发展施加的压力
二、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理论及计划
    (一) “无空防即无国防”的理论认同
    (二) 航空计划的制定及简析
    (三) 全国航空会议提案的推动
三、南京国民政府对空军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 飞行场站的扩建
    (二) 飞机制造厂的自建与中外合建
    (三) 飞机修理厂建造和接收
    (四) 相关辅助设施的配置
四、南京国民政府航校建设和航空人才培养
    (一) 航校的发展历程
    (二) 中央航校对学员严格的管理
    (三) 重视空军人员精神理念培养
五、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中呈现的基本特征
    (一) 整合性
    (二) 转型性
六、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成效及问题
    (一) 空军建设的成效
    (二) 空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

(10)朱培德与抗战准备(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避战到迎战
二 参与国防建设
    (一) 组建国防委员会
    (二) 规划与构筑国防工事
    (三) 参与整理军队
    (四) 校阅军队
三 小结

四、淞沪战役中的蒋介石(论文参考文献)

  • [1]1937,延安对话[J]. 托马斯·亚瑟·毕森,李彦. 当代, 2021(04)
  • [2]《红色中华》抗战的思想动员研究[D]. 刘慧芳. 南华大学, 2020(01)
  • [3]浙东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再研究[J]. 吴敏超. 中共党史研究, 2018(09)
  • [4]1927-1938年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活动研究[D]. 晁楠. 延安大学, 2016(03)
  • [5]从佛采尔和法肯豪森的离职看中德关系变迁[D]. 王鹏程.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5)
  • [6]淞沪会战研究述评[J]. 张云. 军事历史研究, 2014(03)
  • [7]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三次战役之比较[D]. 李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8]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27-1937)[D]. 端龙云. 安徽师范大学, 2010(02)
  • [9]从“一·二八”到“八·一三”蒋介石“以战求和”抗战策略的转变——以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为中心[J]. 薛念文. 社会科学, 2008(10)
  • [10]朱培德与抗战准备(1931-1937)[J]. 肖如平,陈红民. 抗日战争研究, 2007(03)

标签:;  ;  ;  ;  ;  

淞沪会战中的蒋介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