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州筝曲演奏特色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从岭南地区筝曲的演奏技法论客家筝派的形成》文中认为客家筝派是我国岭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流派,在筝文化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无独有偶,在岭南地区还存在着另一个具有特色的筝派,即潮州筝派。这两个筝派虽同处一个区域,但从两个筝派共有的乐曲中存完全呈现不同的演奏技法及风格。特别是在客家筝派乐曲中的演奏技法中呈现出一种与客家文化相符合的特质,本文通过对岭南地区筝曲演奏技法的分析和比较,以阐释客家筝派的形成。
王玲莹[2](2021)在《中职民族乐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广东民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民族器乐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美育和传统文化入校园,民乐课程的开设则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笔者对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和实习中发现,中职民族器乐课程开设的很少,甚至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民乐课程的中职学校都寥寥无几。已开设民族乐器课程的学校只有一两类民族乐器,乐器的教授内容也仅仅只是依照乐器入门演奏内容,没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学校精神文化的彰显,且开设的民乐课程多数是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授,使得民族器乐文化不能够在学校全面传播。造成这样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的不足,导致民乐课程不能正常开展。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将通过此篇文章,以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针对中职民乐校本课程的开设提出一些研究和实施建议,希望能对目前中职所设民乐课程有所帮助。
李超慧[3](2020)在《潮州筝曲《柳青娘》(重六调)演奏研究》文中指出潮州筝派是我国筝派音乐的重要代表,《柳青娘》是学习潮州筝曲的必修曲目。“重六调”是其中最能体现潮州筝派音乐风格的调式之一。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实际演奏发现:重六调《柳青娘》以沉稳、庄重、典雅而着称,因“三音”(6)变为“重三”(7)、“六音”(3)变为“重六”(4)而成为57124特殊的旋律音阶。通过花指音、煞音、攥、企六催、八度轮等演奏技法并结合左手的按、吟、揉来表达音乐色彩。其中变奏是潮州筝曲普遍运用的技巧,双催、加花、采花牌等变奏形式在重六调《柳青娘》中均有充分的体现。笔者通过对比研究还发现:张珊、王中山、高百坚这三位着名演奏家因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及教育背景的不同,所演绎的演奏版本、加花规律和作韵手法均有所差异。笔者对此进行全面、深入分析,藉以丰富自身的古筝演奏和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
丁罗晨义[4](2020)在《古筝独奏音乐录制中的拾音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社会音乐生活中,乐器是抒发人们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记录和保存器乐演奏家呈现的美妙音响,是音乐科技重要的里程碑。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音乐科技和多媒体音乐技术已有很大发展,但如何更加完美地记录和保存各种不同类型和音色特点的乐器演奏音响,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录音师来说,如何恰当地利用不同的录音设备和技巧去尽量还原乐器录制的细节,让乐器演奏录音达到音响的平衡和统一以及音响细节的准确拾取,依旧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拾音作为录制的基本步骤,其研究价值显而易见。本文主要从音乐学角度来研究古筝独奏音乐录制的拾音方法,首先是“以大观小”,对中国民族乐器拾音的一般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民族乐器录音在音响特点把握、录音环境选择、拾音器的利用以及拾音器摆放方位选择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整理出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拾音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中国民族器乐的音乐和音响特色主要讲究一个“韵”,在录音时,如何显现乐器的“韵味”十分重要,要在录音环境选择上讲求“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在录音空间上应该整体与局部结合,拾音器摆放位置远近结合;然后是“以小窥大”,选用古筝进行定向研究,古筝作为民乐弹拨乐器中独具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其音色婉转美妙,音域宽阔、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古筝音乐同时也深受大众喜爱,笔者拟以南北筝派的风格差异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试图探索针对南北筝派不同演奏特点和音乐风格采用相应的理念和拾音方法。随着现代音乐科技和乐器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声学乐器的常规音色,而不断探索乐器形制的改良和发音方式的大胆尝试,人们在音乐审美方面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兴趣偏好,在此影响下,电子古筝乐器应运而生,它的问世,带来了新的古筝创作作品,古筝的演奏技法更加多样,乐器的音色更加丰富多变,这些对古筝拾音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笔者也将对此进行简单的阐述。总之,笔者认为,对于传统古筝作品,录音师可以根据作品流派的音乐风格采用相应的拾音方式,而对于现当代的时潮下的新作品,则需具体作品具体分析,采用特殊的拾音方式。
牛梦[5](2020)在《采用多调联奏的潮州筝乐演奏特点探析 ——以新编配筝曲《四季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篇文论针对“潮州筝乐--采用多调联奏作品的演奏特点”进行研究。笔者多次深入田野采风,向导师、流派传承艺术家及作品编配者请教,浸泡式获取与本论题相关的感性认识及作品相关一手资料。本文论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归纳、分析等方法,结合自身实际演奏经验,在对潮州筝派相关背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新编配的潮州筝乐作品《四季莲》为例,以该作品中涉及到的潮州筝乐传统的四种特色调(按作品中出现顺序依次为:重三六调、活三五调、轻三六调、反线调)为线索,贴合作品各段中音乐内容与情感表达,展开对潮州筝乐各调不同底色中的演奏特点探究。本论题的研究旨在以“为演奏实践提供一定依据”为基本目的,期待对该作品演奏理性的分析,抛砖引玉促发大家在继承传统潮州筝艺过程中,对“如何把控继承与创新之间比例与协调关系”进一步的思考。
朱丽莉[6](2020)在《“间音”生“心韵” ——以潮州筝表演中“左手作韵”为中心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潮州筝作为岭南筝派一员,其独特之处在于演奏中“左手作韵”的游移多变、细腻微妙的音韵变化。这造成了潮州音律从是“七平均律”,到“不是七平均律”,再到“七反律”的局内广泛争议。本文主要以潮州筝表演实践中的“左手作韵”为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参与观察、学习表演的田野考察方法,首先对文献中规范的筝律现象做简要的概述。潮州筝调性的游移自然也会影响着筝律的游移,那么调性的游移体现在“左手作韵”中“间音”的演奏技法上,因此“左手作韵”与潮州音律有着很大的关系。笔者本文为了区分与文献中的筝律规范,将从表演的语境出发,以“动态声韵”为研究视角,看待“左手作韵”与筝律的关系是如何呈现。田野中多元的表演场合显现出“左手作韵”所谓“一人一风格”的现象,一次碰“间音”事件的出现,启发了笔者在律差中的思考。多元的表演场合中笔者发现了多元的“动态声韵”,那么在这里将重点以潮州筝最具代表性的“重六调”与“活五调”展开对乐谱文本与活态田野表演文本的比较分析。透过“重六调”《出水莲》、“活五调”《柳青娘》七个田野与民族志个案,全方位、深层次解析造成表演中“动态声韵”多元的原因所在,并进一步阐释语言学方言调值、社会的代际差异以及性别意识与“左手作韵”实践及其“动态声韵的关系,音律争议的原因由此显而易见。在音律争议中,潮州筝演奏者辜玉斌因为革新性地提出“七不平均律”和基于长期实践总结出的“人工律”,而成为中心人物。笔者将立足音乐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解读辜玉斌如何超越律制传统,为了宣传和推广潮州筝,将定弦律、演奏律中的”间音“(“特性音”)给出自己的标准化处理,并影响到了潮汕地区的筝乐演奏实践。一定意义上表达了辜玉斌自己的话语权,维护地方话语、探索文化定位、弥补专业内外。从多元到标准,大家都站在不同的“声韵位置”解读着“韵”与“律”的关系。
丁晨[7](2019)在《论潮州弦诗乐对潮州筝曲风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周祎[8](2019)在《古筝南北流派的发展与创新》文中认为筝,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民歌体裁、语言文化相互渗透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地方流派,正所谓“茫茫九派流中国”。这些筝派可以分为南方筝派和北方筝派,南方筝派有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北方筝派有:河南筝、山东筝、陕西筝。筝派形成的初期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因素,南方筝派以细腻、含蓄为美,北方筝派以刚劲、豪迈为美,每个筝派又有其擅长使用的演奏技法和表达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文化的广泛交流,古筝艺术日趋繁盛,发展与创新是必由之路,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体会筝的博大与精髓是我们的己任。全文共分为四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探讨课题来源、提出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南北流派古筝的形成。本章对比归纳了浙江、潮州、客家、陕西、山东、河南六大筝派的流派成因、曲式调式节奏特色、演奏技巧艺术特点。第二章:发展中的南北流派古筝。本章从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演奏技巧、风格特征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20世纪50-80年代古筝发展态势。第三章:创新时代下的南北流派古筝。本章从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演奏技巧、音乐审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今古筝的革新之路。第四章:筝乐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思考。本章从古筝的演奏技巧、乐器本身、音乐审美三个方面引发古筝传承与发展的思考。结语部分:主要对以上四章内容总结、整合、表达对筝艺术发展的信心和祝愿。
徐姝[9](2018)在《以筝曲《粉红莲》为例看潮州筝派的传承与发展》文中认为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弹拨类乐器。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古筝的记载。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古筝艺术与地方戏曲、说唱以及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地形成了有着极强地域特征以及不同音乐特色和音乐风格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曲目特征以及技法技巧,也展现出了古筝艺术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本文以潮州筝曲代表作《粉红莲》为中心展开论述,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音乐为写作目的。文章中详细、全面地介绍了林毛根、苏文贤、郭鹰、杨秀在乐曲《粉红莲》上运用的演奏手法、创作理念、以及音乐风格。通过对比与分析,总结出了四版《粉红莲》的异同之处。在传承与发扬这一方面,概括了潮筝艺术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传承特点,归纳了如今传承方式之下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在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潮州筝艺这一问题上做出了具体的阐释,让中华民族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飞的更高。
胡丹[10](2018)在《豫、闽、粤地区传统筝乐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九大筝派中,河南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代表性筝乐类型,福建筝、客家筝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代表性筝乐类型。在筝曲演奏中,三者风格各异,而音乐母体形态却存在一致性特点。以中原人口迁徙为线索,从豫闽粤三地筝乐历史与传承、筝乐比较以及传统筝乐传播三个方面,将南、北筝乐流派进行曲谱与演奏技法进行比较,探究三个地区筝乐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豫闽粤地区的筝乐历史概况和谱系传承。该部分从历史概况和谱系传承方面对豫闽粤地区传统筝乐流派历史与谱系传承进行梳理,并对三个筝乐流派有突出贡献的筝乐演奏家进行介绍;第二章豫闽粤三个地区筝乐的曲谱与演奏技法比较,从段式、句幅、句法、音阶、调式、板式、音域、起句、落音等结构布局方面来对豫闽粤三地筝乐曲谱内在结构进行分段式比较研究,曲谱分析方法运用赵宋光教授、李玫研究员等人的旋律分析方法,从中寻找三地筝乐的共性与差异;第三章从三地筝乐的相通性看传统筝乐的传播,根据前一章分析研究的形态规律结论,寻找与阐释隐藏的文化信息。本选题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为:通过运用赵宋光教授十二维度的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借鉴李玫研究员关于分析模式运用的具体方法对其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三地的筝乐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特点。将三地音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历史与区域历史结合性研究,发现福建筝与客家筝主要分布地区存在大量的来自中原的移民,大量从中原地区迁出的移民将传统音乐传播到了南方地区。在历史发展中,这些音乐受到了族群的有意识维持,使得传统文化得到留存,进一步保持了其传统性的地位。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人的代际性维持也是人为的因素。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文化的传播并不像基因一样,在发展中逐渐变弱,也不像放射性物质一样,具有一定减弱的衰减期,直至消失。从道金斯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就音乐而言觅母是一种文化意识,也是一种文化理念,它依托于具体可感的旋律、音调而存在,它在文化的传播中以及代际传承中,它不仅能够在不断变化中进行传承,从一个个体跳到另一个体中,同时它也会与其他文化觅母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复合体”,这种文化觅母的复合体由单一变成多元,筝乐也从一个流派变成多种流派。然而,当面对由同一源头的文化而演变成的多种流派音乐,通过对不同流派的追根溯源,两相对比,还是能够从多种觅母复合体中找出具有相联系而一脉相承的觅母。这种文化觅母的传播与传承,就像植物种子一样,借助自然物候等外力传播到了各地,在不同地区,这种种子(包括母树结出的种子)与其他种子相互授粉,结出形态各异果实,这种形态各异的果实被人们归结为不同种类。而不同种类的果实就是不同流派的筝乐,虽然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其结构特点、调式特征、演奏技法等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一致性方面。
二、潮州筝曲演奏特色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潮州筝曲演奏特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岭南地区筝曲的演奏技法论客家筝派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客家筝派的历史及音乐特点 |
(一)代表人物 |
1、客家筝派先驱何育斋 |
2、一代宗师——罗九香 |
(二)代表曲目 |
(三)记谱法 |
二、客家筝派与潮州筝派风格比较 |
三、客家筝曲演奏技法分析 |
1、拂弦 |
2、回纹滑音 |
3、游移性按音 |
结语 |
(2)中职民族乐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广东民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总结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校本课程 |
二、校本课程开发 |
三、中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
四、民族乐器校本课程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中职学校开发民族乐器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中职民族乐器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政策 |
二、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在中职的传承与发展 |
三、有利中职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素养形成 |
四、有利于德育在中职音乐教育的渗透 |
五、有利于中职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
第二节 民族乐器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一、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思路 |
二、演奏形式和演奏方法的多样性为校本课程开辟了空间 |
三、非专业化训练为校本课程的灵活性提供了便利 |
第三章 广东民政职业技术学校民族乐器课程开设现状调研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第二节 民族乐器课程实施现状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除学前教育外其他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二、已开设民族乐器课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第三节 民族乐器课程总现状分析 |
一、民族乐器课程开设不均衡 |
二、民族乐器课程开设的内容丰富性和演奏形式多样性不够 |
三、教材的使用过于单一 |
四、学校民乐教师匮乏 |
五、教师缺乏地域性民族乐器教学经验 |
六、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有差异 |
第四章 民族乐器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发流程 |
第一节 中职民族乐器校本课程性质分析 |
一、结合地方性民乐文化 |
二、结合中职职业性特点 |
三、结合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
第二节 中职民族乐器课程资源分析 |
一、校内课程资源分析 |
二、校外课程资源分析 |
第三节 课程开发的原则 |
一、关联性原则—加强中职专业特色与民族乐器课程之间的联系 |
二、文化性原则—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学校特色文化的彰显 |
三、实用性原则—民乐课程与学校可利用资源紧密结合 |
第四节 民族乐器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
一、课程总目标 |
二、课程具体目标 |
第五节 民族乐器校本课程内容的架构 |
一、赏:赏析民族器乐曲 |
二、学:学习乐器演奏技法 |
三、创:乐器课堂教学与中职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 |
第六节 民族器乐校本教材内容编写 |
一、教材的参编人员 |
二、教材的编写 |
第五章 民族乐器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民族乐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 |
一、课程实施的对象与环境 |
二、实施的具体课时 |
三、课程实施的具体进度 |
四、民乐课程实施案例设计 |
五、建立民乐课程评价标准 |
第二节 民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
一、教师教学素养的补充 |
二、学生水平差异的解决 |
三、课程开设形式问题的解决 |
第三节 对实施民族乐器校本课程后的展望 |
一、学校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生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潮州筝曲《柳青娘》(重六调)演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潮州筝曲《柳青娘》(重六调)的音乐特点 |
第一节 《柳青娘》音乐概述 |
第二节 《柳青娘》重六调的旋律特点 |
第三节 《柳青娘》重六调的节奏特点 |
第二章 潮州筝曲《柳青娘》(重六调)的演奏技巧 |
第一节 右手的演奏技巧 |
第二节 作韵的演奏技巧 |
第三节 变奏技巧的体现 |
第三章 潮州筝曲《柳青娘》(重六调)的演奏版本 |
第一节 演奏家简介 |
第二节 演奏版本结构对比 |
第三节 演奏版本加花对比 |
第四节 演奏版本作韵对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重六调《柳青娘》母谱乐谱 |
(4)古筝独奏音乐录制中的拾音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传统民族乐器拾音的一般方法 |
第一节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响特点 |
第二节 良好的录音环境 |
第三节 拾音器的选择 |
第二章 南北筝派的风格差异和拾音处理 |
第一节 北方筝派的拾音处理 |
一、音乐特点 |
二、演奏特点 |
三、拾音方法 |
第二节 南方筝派的拾音处理 |
一、音乐特点 |
二、演奏特点 |
三、拾音方法 |
第三章 古筝拾音的其他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现代古筝结构及构件的创新 |
第二节 现代筝曲演奏技法的变化 |
第三节 听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采用多调联奏的潮州筝乐演奏特点探析 ——以新编配筝曲《四季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潮州筝派背景梳理 |
第一节 潮州筝派的形成、传承方式与主要分支 |
一、流派的形成 |
二、潮州筝派形成概述 |
三、潮州筝的传承方式 |
四、潮州筝派主要传承分支 |
第二节 潮州筝的发展现状 |
一、流派现有曲目情况 |
二、在流派生成地区的发展现状 |
三、潮州筝在专业高校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潮州筝派特点概述 |
一、独特的“二四谱” |
二、调式特点 |
三、板式特点 |
四、演奏技法特点 |
五、具有特色的多调联奏 |
第二章 潮州筝曲《四季莲》背景概述 |
第一节 编配者艺术背景 |
一、林吉衡先生的职业演奏生涯 |
二、林吉衡先生与古筝的渊源 |
三、林吉衡先生的改编创作 |
第二节 作品及其原型素材介绍 |
一、原型素材作品《出水莲》概述 |
二、《四季莲》乐曲概述 |
第三章 多调联奏《四季莲》的演奏特点探析 |
第一节 多调联奏在作品中的运用 |
一、传统调的选择及原因 |
二、各调于作品内的具体分布 |
第二节 作品结构与板式特点 |
一、作品结构特点 |
二、作品板式特点 |
第三节 作品演奏特点于各调中对比探析 |
一、演奏技法特点 |
二、句法演奏特点 |
三、演奏形式特点 |
第四节 《四季莲》探析过程中的视野延伸 |
一、我见潮筝研习之可为 |
二、探析产生的回望之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间音”生“心韵” ——以潮州筝表演中“左手作韵”为中心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综述、研究空间 |
四、理论与方法 |
五、章节安排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从筝律规范到动态声韵之辩 |
第一节 文献中的筝律规范 |
一、潮州筝乐的律调之辨 |
二、潮州筝乐的“左手作韵” |
第二节 田野中的“间音”现象 |
一、多元表演场合中的律差现象 |
二、一次碰“间音”的律差启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潮州筝表演实践中的多元“动态声韵” |
第一节 “重六调”与“活五调”的音乐特征与乐谱文本 |
一、文献中有关“重六调”与“活五调”“左手作韵”的演奏技法分析 |
二、社会古筝考级版本中“左手作韵”演奏技法分析 |
第二节 “重六调”与“活五调”的活态田野表演文本 |
一、“死谱、活弹”与即兴观念 |
二、表演实践中的“重六调”、“活五调” |
第三节 “重六调”与“活五调”表演中“动态声韵”的多元成因分析 |
一、方言调值与“左手作韵”实践及其“动态声韵”的关系 |
二、代际差异与“左手作韵”实践及其“动态声韵”的关系 |
三、性别意识与“左手作韵”实践及其“动态声韵”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潮州筝表演实践中的同一标准音韵现象:辜玉斌的“七不平均律” |
第一节 定弦的标准化 |
一、潮州筝定弦律 |
二、辜玉斌的潮州筝定弦律 |
第二节 辜玉斌的“七不平均律”及其校音器辅助的标准音律实践 |
一、“七不平均律”与“人工律” |
二、“七不平均律”的表演实践 |
三、“七不平均律”的社会维持 |
第三节 标准音律实践背后的反思与话语分析 |
一、维护地方话语 |
二、探索文化定位 |
三、弥补专业内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纪录表 |
附录二 乐谱 |
附录三 田野考察中——笔者 |
后记 |
(8)古筝南北流派的发展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 |
(三)博硕士论文 |
三、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南北流派古筝的形成 |
一、南北流派古筝形成的原因 |
二、传统南方流派古筝 |
(一)浙江筝派 |
(二)潮州筝派 |
(三)客家筝派 |
三、传统北方流派古筝 |
(一)陕西筝派 |
(二)山东筝派 |
(三)河南筝派 |
第二章 发展中的南北派古筝(20 世纪50 年代—80 年代) |
一、代表作品 |
(一)南派作品 |
(二)北派作品 |
二、代表人物 |
(一)岭南古筝学派——陈安华 |
(二)客家古筝流派——饶宁新 |
(三)陕西秦筝流派——周延甲 |
三、演奏技法 |
(一)南北流派的共通性 |
(二)南北流派的差异性 |
四、风格特征 |
(一)南派筝曲 |
(二)北派筝曲 |
第三章 创新时代下的南北派古筝(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
一、代表作品 |
(一)古筝协奏曲 |
(二)多元素古筝作品 |
二、代表人物 |
(一)王中山 |
(二)刘乐 |
三、演奏技法 |
(一)移指技法 |
(二)特殊定弦 |
(三)特殊音效 |
四、音乐审美 |
(一)流派概念弱化 |
(二)多元化、个性化凸显 |
第四章 筝乐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思考 |
一、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
(一)基本演奏技法的逐步发展 |
(二)传统演奏技法的理性回归 |
(三)综合演奏技法的求精之路 |
二、乐器本身的革新之路 |
(一)漫长的发展道路 |
(二)七声筝弦的诞生 |
三、音乐审美的发展思考 |
(一)文化传承是推进创新的必由之路 |
(二)发展的看待文化内涵与审美诉求的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以筝曲《粉红莲》为例看潮州筝派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潮州筝派概述 |
第一节 潮州筝派概况 |
一、潮州筝派在艺术领域的影响 |
二、潮州筝派的艺术发展 |
第二节 潮州筝派音乐手法概述 |
一、二四谱概述 |
二、潮州筝派的曲调特点 |
三、潮州筝派音乐的板式 |
四、潮州筝派演奏手法及规则 |
第二章 四个版本《粉红莲》分析与比较 |
第一节 四版《粉红莲》分析 |
一、杨秀明版本 |
二、郭鹰版本 |
三、苏文贤版本 |
四、林毛根版本 |
第二节 《粉红莲》四个版本的异同之处 |
一、调式音阶、板式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
二、演奏手法及乐曲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
三、乐曲发展手法的不同之处 |
四、四版《粉红莲》的相同之处 |
第三章 潮州筝派的现状浅析 |
第一节 潮州筝派的传播媒介 |
第二节 现代潮筝的市场传承模式及特点 |
第三节 现代潮筝的校园传承模式及特点 |
第四章 潮州筝派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技法上的的传承与发展 |
第二节 演奏形式上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三节 潮州筝派面向世界的困境与对策 |
第五章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豫、闽、粤地区传统筝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对象与谱集分析材料的选择 |
四、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豫、闽、粤筝乐历史概况与谱系传承 |
第一节 豫地筝乐历史概况与谱系传承 |
一、豫地河南筝历史概况 |
二、豫地河南筝乐谱系传承 |
三、豫地河南筝乐突出贡献代表人物 |
第二节 福建筝历史概况与谱系传承 |
一、福建筝历史概况 |
二、福建筝谱系传承 |
三、福建筝乐突出贡献代表人物 |
第三节 客家筝历史概况与谱系传承 |
一、客家筝历史概况 |
二、客家筝谱系传承 |
三、客家筝曲谱集突出贡献代表人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豫、闽、粤三地筝乐分析 |
第一节 豫、闽、粤三地筝乐曲谱分析数据统计 |
一、豫、闽、粤三地筝乐分析模式的数据标注说明 |
二、豫、闽、粤三地筝乐曲谱分析数据统计 |
第二节 豫、闽、粤三地筝乐曲谱分析 |
一、豫地河南筝乐曲谱分析 |
二、闽地福建筝乐曲谱分析 |
三、粤地客家筝乐曲谱分析 |
第三节 、豫、闽、粤筝乐曲谱与演奏技法比较 |
一、曲谱形态规律比较 |
二、豫、闽、粤三地筝曲同源异曲谱例分析与比较 |
三、豫、闽、粤三地筝乐演奏技法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三地筝乐的相通性看传统筝乐文化的传播 |
第一节 豫、闽、粤传统筝乐的分布情况与相互关系 |
第二节 豫、闽、粤传统筝乐存在相通性的文化解读 |
一、人口迁徙 |
二、社会维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四、潮州筝曲演奏特色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岭南地区筝曲的演奏技法论客家筝派的形成[J]. 王瑶. 黄河之声, 2021(15)
- [2]中职民族乐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广东民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王玲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3]潮州筝曲《柳青娘》(重六调)演奏研究[D]. 李超慧. 泉州师范学院, 2020(01)
- [4]古筝独奏音乐录制中的拾音方法研究[D]. 丁罗晨义. 华侨大学, 2020(01)
- [5]采用多调联奏的潮州筝乐演奏特点探析 ——以新编配筝曲《四季莲》为例[D]. 牛梦.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6]“间音”生“心韵” ——以潮州筝表演中“左手作韵”为中心的音乐人类学研究[D]. 朱丽莉.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7]论潮州弦诗乐对潮州筝曲风格的影响[D]. 丁晨. 江苏师范大学, 2019
- [8]古筝南北流派的发展与创新[D]. 周祎.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9]以筝曲《粉红莲》为例看潮州筝派的传承与发展[D]. 徐姝.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豫、闽、粤地区传统筝乐比较研究[D]. 胡丹.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