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潘萍萍[1](2021)在《台州市长潭水库保护与管理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2](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宋力行[3](2016)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疍民,史籍中又称“蜑”、“蛋”,是对自古以来生产生活于我国东南地区江河湖海之上的水上居民的泛称。疍民祖祖辈辈过着以水为伴、以船为家的水居生活,其水上文化具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元素。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其传统文化习俗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外部文化侵蚀。因此,本文主要以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主要对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做对比分析,并试图在这一过程中把握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思考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包括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结合四次田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梳理了历代管辖海陵岛的行政单位的沿革顺序。探讨分析了海陵岛地名的真实由来,介绍了海陵岛的自然地理情况,为分析海陵岛疍民的来源做了铺垫;在社会结构方面,分析了疍民社会管理组织的历代演变规律,指出建国前后政府组织的转型、内部经济关系的改变、学校和医疗体系的建构情况。第三章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宗族家庭、婚姻制度、民间信仰体系、传统风俗习惯及咸水歌六个方面做了描述,对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对比,详细介绍了海陵岛疍民在传统文化习俗上所具有的特点。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情况。在对疍民族属探究与居住区域变化的分析后,紧接着利用文化变迁理论,具体探讨了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变迁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指出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面临困境。从而根据这一现实引出文化自觉理论。最后强调文化自觉才是疍民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源泉,并对其给出建议。第五章总结了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惰性心理导致缺乏文化认同。面对当地旅游经济的突飞猛进,希望疍民能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从而获得疍民传统文化习俗新的生存空间。
刘泓泉[4](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提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齐欢[5](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王关义[6](2003)在《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中国政府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和向发达国家学习的“窗口”。由于经济特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已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发展。21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特区,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歌猛进”式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一方面,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所实行的特殊优惠政策随着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特区与非特区之间差距的拉大而逐渐被淡化或取消;另一方面,经济特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要承担起“试验场”和“排头兵”的作用。面对这种现实,五大经济特区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如何确定,能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特区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 随着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现实向理会界提出了如下问题: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在以往经济特区仅有的特殊优惠政策在国内其他地区业已普惠的情况下,中国五大经济特区能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如何?如何实现经济特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确定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研究,不仅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理论界应当重点研究并给予科学回答的问题。 本论文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特区建设理论,结合五大经济特区的总体特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力求全面准确地描述出五大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五大经济特区20多年建设的成效进行了比较充分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并对五大经济特区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设计。 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动态作了简要而客观的回顾、综述和评价,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明确了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本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共分为两方面二方面,文章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理论界所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分析了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另一方面,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依据,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经济特区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可以说,这一部分所阐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特区建设理论是本文的两大基石和支点。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本部分侧重于对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实证研究,是全文的重点和创新点之一。分别对五大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五大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的描述;对五大特区建立20年来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客观而科学的评估;文章重点分析了五大经济特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分析了特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选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飞类12个指标对五大特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所得出的参数及结论,比较科学地揭示了五大特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文章运用作者首次提出的“投入产出配比价值系数”指标,在对五大经济特区各个发展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投入与产出对比的角度,分别对五大特区投资效果进行了测算和排序,这对中央及特区政府投资决策的形成无疑会产生启发和指导作用。 第四部分:战略研究。本部分侧重于经济特区宏观战略研究,是全文的又一重点。文章分析和总结了经济特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特区发展的理想模式应是同国际惯例接轨的“关外境内”模式,目前工作的重点应是实现特区内部分功能区与国际接轨的渐进式转换思路;文章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五大经济特区2005年、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为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于五大特区的差异性,结合经济特区发展的现状、特色和优劣势,文章分别提出了各大特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产业优先顺序。最后,文章对五大经济特区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从12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中国水产学会水产捕捞专业委员会 中国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200090[7](2001)在《《2000年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纪要》文中提出中国水产学会水产捕捞专业委员会于2000年11月20日至24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2000年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代表60人,本次会议收到论文、报告33篇,其中大会宣读了22篇。与会代表各抒所见,发展了学术观点,开得隆重而热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水产捕捞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上海市军工路300号东海水产研究所内 200090[8](1999)在《《′99全国水产捕捞暨葫芦岛市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纪要》文中认为中国水产学会捕捞专业委员会于1999年9月19日至23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召开了′99全国水产捕捞暨葫芦岛市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代表52人,收到论文和研究报告33篇。会议期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届会议开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
乐伟章,马海有,郭亦萍[9](1999)在《渔用合纤材料的发展》文中认为介绍渔用合纤材料的种类和形式,合纤材料渔用性能的改善,绳网的生产、需求及其合纤材料的使用状况,展望渔用合纤的发展前景.
中国水产学会[10](1999)在《《’98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水产学会水产捕捞专业委员会于1998年12月1日至5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了“’98年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55人,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报告36篇。在全体与会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2000年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2)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二、自然条件 |
三、交通优势 |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
一、手工业 |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
一、儒教 |
二、佛教 |
三、天主教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
二、武术 |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
附录 |
(3)广东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海陵岛历史地理与社会结构 |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自然地理 |
一、历史沿革 |
二、自然地理 |
第二节 海陵岛疍民的社会结构 |
一、政府组织的转型 |
二、学校的重组 |
三、内部经济关系的重构 |
四、医疗体系的建立 |
第三节 海陵岛疍民的来源探究 |
第三章 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 |
第一节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
一、服饰文化习俗 |
二、饮食文化习俗 |
三、舟居文化习俗 |
第二节 宗族家庭组织的变迁 |
第三节 婚姻制度的演变 |
第四节 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 |
一、妈祖信仰崇拜 |
二、多神信仰崇拜 |
第五节 传统风俗习惯与禁忌的延续 |
一、传统风俗习惯概述 |
二、渔业捕捞里的禁忌 |
第六节 咸水歌的传承 |
第四章 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困境与调适发展 |
第一节 疍民族属探究与居住区域的变化 |
一、疍民的族属探究 |
二、居住区域的混杂 |
第二节 缺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文化认同 |
第三节 传统文化习俗变迁的原因 |
第四节 传统文化习俗传承的方式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田野调查概况及感受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5)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中国的研究 |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重点 |
二、难点 |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
一、经验 |
二、教训 |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创新之处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特区建设理论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内容 |
2.1.3 理论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观点 |
2.1.4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2.1.5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与选择 |
2.2 经济特区建设理论 |
2.2.1 建立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 |
2.2.2 建立经济特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
2.2.3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2.4 江泽民总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思想 |
2.2.5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
第3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成效评估 |
3.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 |
3.1.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自然概况 |
3.1.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
3.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建设的阶段性划分 |
3.2.1 第一阶段:“三来一补”与转手贸易 |
3.2.2 第二阶段: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
3.2.3 第三阶段:高层次发展阶段 |
3.3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20年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评估与分析 |
3.3.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
3.3.2 经济特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
3.3.3 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特色不断增强 |
3.3.4 经济特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
3.3.5 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大大增强 |
3.3.6 五大经济特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环境建设 |
3.3.7 经济特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
3.3.8 五大经济特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保工作 |
第4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与评估 |
4.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
4.1.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选择 |
4.1.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测算 |
4.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5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投入产出配比价值系数分析 |
5.1 1980-200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
5.2 1980-200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基本建设投资指标分析 |
5.3 1980-200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更新改造投资指标分析 |
5.4 1980-200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投入产出配比价值系数分析 |
第6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6.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 |
6.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分析 |
第7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与模式创新 |
7.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
7.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 |
7.2.1 全世界经济特区模式简介 |
7.2.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模式选择及存在的问题 |
7.2.3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模式创新与重新定位 |
7.2.4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模式创新的要点 |
第8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
8.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预测 |
8.1.1 确定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 |
8.1.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
8.1.3 2010年: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预测 |
8.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 |
8.2.1 五大经济特区带有共性的战略重点 |
8.2.2 五大经济特区各自具体的战略重点 |
第9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设计 |
9.1 加强领导和宣传形成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 |
9.2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 |
9.3 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营造人才高地 为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9.4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加强可持续发展监测体系建设 |
9.5 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 严厉打击走私行为 |
9.6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市)战略”注重提高特区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素质 |
9.7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实现由贸易大区向贸易强区的转变 |
9.8 注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
9.9 要重视人口规划与发展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 |
9.10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
9.1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含量 |
9.12 推动“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 从积聚为主转向积聚与辐射平衡 |
参考文献 |
附件(五大经济特区地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2000年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台州市长潭水库保护与管理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潘萍萍.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广东阳江海陵岛疍民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D]. 宋力行.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1)
-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5]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6]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王关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7]《2000年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国水产学会水产捕捞专业委员会 中国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200090. 现代渔业信息, 2001(01)
- [8]《′99全国水产捕捞暨葫芦岛市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纪要[J]. 水产捕捞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上海市军工路300号东海水产研究所内 200090. 现代渔业信息, 1999(12)
- [9]渔用合纤材料的发展[J]. 乐伟章,马海有,郭亦萍. 产业用纺织品, 1999(06)
- [10]《’98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国水产学会. 现代渔业信息,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