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示器平面技术知多少(论文文献综述)
梁柱杰[1](2021)在《平面显示技术的应用探讨》文中认为本文探讨了主流平面显示技术的分类、工作原理、光谱分布,研究分析了主流平面显示技术的使用。
Keith Armstrong,胡玉生[2](2021)在《降低“地”等单导体结构中的谐振风险》文中提出"地"等单导体结构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兼容(EMC)问题,由于较难发现,很容易被忽视。研究了"地"等单导体结构形成谐振的机理及消除谐振产生的EMC风险的措施。阐述了平面和腔体模式结构谐振的电磁场原理以及杂散LC结构谐振的等效电路原理。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平面和腔体结构谐振、杂散LC结构谐振的区别及联系。最后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试验工作台发现和解决结构谐振问题,并提出了降低谐振的方案。
赵玉冬,黄亚坤,赵松[3](2021)在《一种机载曲面液晶显示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文中论述了满足机载使用环境要求的一种曲面显示器的总体设计方案。首先介绍了曲面显示的优点及主要显示介质;然后介绍了机载显示的主要技术指标及环境要求;最后重点论述了曲面显示器的结构设计、曲面背光设计、曲面加热设计、减振设计等关键技术,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关键指标,如亮度可达810 cd/m2,非均匀性小于9.3%,加热5 min能够正常显示。结果表明,该曲面液晶显示器能够满足机载显示性能及环境要求。
高翔,仲思东[4](2021)在《智能终端多目标实时三维跟踪测量》文中指出基于智能终端的软硬件提出了对多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及位移测量的方案。该系统通过智能手机与特定形状靶标配合,完成了图像实时处理,目标实时跟踪与三维测量。通过多目标单方向位移测量与多目标不同运动轨迹跟踪这两个实验验证了基于智能手机多目标实时三维跟踪测量的便携性,实时性和高精度,扩展了智能终端的应用范围。
吴海滨,徐恺阳,于双,王爱丽,岩堀佑之,孙晓明[5](2021)在《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的投影显示技术综述》文中认为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实现虚拟器官与真实场景的融合叠加显示,便于医生手术操作。综述了增强现实技术在不同临床领域中应用或研究的手术导航系统。鉴于增强现实技术为手术导航系统提供了更好的显示方式,从视频显示技术、立体显示技术和投影显示技术3种方式对术中增强现实显示技术进行分类总结。针对最有前景的投影显示技术,综述了针对解析表面和非解析表面的投影畸变校正关键技术的发展、方法及特点。最后,对投影显示技术的难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竑[6](2019)在《虚拟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跨入新世纪后,以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越演越烈,一个集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于一体的“虚拟世界”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型实践形态——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愿望,运用数字化手段在数字化虚拟空间中进行的依据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虚拟实践具有虚拟实在性、即时交互性、身心沉浸性和远程操控性等特点,具有超越限制与探索创新、场景重现与求真致美、娱乐休闲与心理调适、张扬个性与人格完善等功能和作用。虚拟实践的产生导致人类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革,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一次质的飞跃。第一,人们运用数字化手段创造出了特殊的人化自然——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进行仿真模拟型和探索创造型的虚拟实践,以此来完成模拟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实践活动,将过去只能在想象中存在的事物呈现在虚拟世界中;第二,虚拟实践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物质生产趋向自动化和数字化,精神生产趋向共享化和合作化,生产关系也实现了远程在场和虚实相生,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工具;第三,虚拟实践的双重中介作用对人的主体性产生激增和放大作用,虚拟世界独特的智能性能够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第四,虚拟实践推进了“世界历史”进程,促进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全球化融合和文明交流互鉴,加快地域性个人向世界历史性个人的转变效率;第五,虚拟实践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使人的虚拟发展成为迈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和历史阶段。虚拟实践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实践范畴的外延得到积极拓展。人类实践形态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具有同步性,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人类的实践形态从现实实践发展出虚拟实践,人类的社会形态也呈现出从实变虚的历史趋势。虚拟实践自身发展经历了从二维虚拟实践到拟三维虚拟实践,再到三维虚拟实践的历史过程。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发展的历史产物,反过来又为现实实践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虚拟实践对推进“世界历史”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虚拟实践及其生成的虚拟世界给人类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心理问题、主体性危机问题和人的异化问题。虚拟实践生成的虚拟世界已经与现实世界共同构成了虚实相生的二重世界,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处于二重世界的共同影响之下。必须坚持虚实共生、虚实和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避免虚拟世界成为新的精神枷锁和新的统治工具。在现实存在和虚拟存在的二重存在状态中,人存在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得到了高度统一,虚实相生是信息时代人存在于世的理想境界。本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廓清理论地平,详细阐述虚拟实践的内涵、层次、类型、特点、功能、作用和意义。梳理实践概念的演变历史,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意义。重现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从现实实践到虚拟实践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线索,揭示社会形态从实到虚与实践形态从实到虚的同步性现象。对比分析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的基本原理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论述虚拟实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章研究虚拟实践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情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切入,分别研究由于虚拟实践的产生而形成的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关系)变革、精神生产方式(精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关系)变革,以及虚拟实践在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活动领域形成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的科学研究工具。第三章关注虚拟实践带来的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情况,构建虚拟存在论。以人为关注点,研究人在虚拟实践中的新型存在形态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形态理论之间的关系,论证个体虚拟存在、群体虚拟存在和类虚拟存在具有一致性。考察虚拟存在对推进“世界历史”的作用和影响,论述虚拟实践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探讨在现实存在和虚拟存在的二重存在状态中,人存在于世的理想境界。第四章考察虚拟实践引发的人的认识方式的变革情况,构建虚拟认识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视角,研究虚拟实践引起的人的认识方式的变革,辨析虚拟认识的运行机理,探讨虚拟实践与虚拟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虚拟实践的双重中介作用以及代理主体对人的主体性的巨大影响和复杂作用,总结虚拟实践带来认识方式变化的重大意义。第五章研究虚拟实践给人类世界带来的诸多新课题。辨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剖析虚拟世界设计者和体验者的角色职能,分析由于虚拟实践的产生带来的道德问题、伦理问题、心理问题、主体性危机问题和新的异化问题,针对异化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破解异化现象和虚实矛盾的路径和方法。
李浩宇[7](2019)在《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光学行业的发展,非球面反射镜具有矫正系统像差等独特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先进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民用或军用领域,其面形精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但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条纹反射检测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和非接触的优点,在非球面反射镜的三维形貌测量上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系统和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实现对非球面反射镜的非接触测量。本文先阐述了条纹反射检测技术的测量原理,研究了基于平面迭代的单目测量模型和基于法线匹配的双目测量模型,单目测量模型中用平面提供镜面矢高进行迭代计算,不需要提供待测镜的先验信息,双目测量模型中通过匹配两个相机中的法线方向求得待测镜表面梯度进行计算。然后对条纹反射检测技术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推导了数字移相技术中移相算法的相位计算公式,对比分析了二值编码和倍频编码两种全局相位求解技术在具有随机噪声和离焦误差情况下的相位求解精度,研究了基于梯度数据的傅里叶变换积分法面形重建技术,并对引入平滑约束条件后的重建效果进行仿真分析。标定过程中,采用一件与标定板厚度相同的平面反射镜标定显示器的空间位置,实现了相机和显示器的坐标在标定板所在的世界坐标系下的统一,分析了标定板精度对标定结果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三种标定板图像角点检测算法在具有随机噪声和离焦误差情况下的角点检测精度。之后对两种测量模型进行了原理性验证,分析了单目测量模型中初始迭代平面位于不同高度时对面形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该模型的面形收敛能力,分析了双目测量模型中匹配数据的量化大小对面形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后搭建了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系统,定制相应的标定板和平面反射镜完成了对检测系统的标定,分析了实际测量过程中,镜头离焦对显示器Gamma效应的影响,检验了全局相位解算精度,并应用两种测量模型对口径80mm的抛物面反射镜进行实际检测,检测精度接近微米量级。
席明[8](2013)在《基于自由立体显示器的三维视频重建和显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维立体显示技术能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立体感受,因此始终是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自由立体显示技术通过同时显示同一三维场景的多视点图像,支持多个用户从不同角度裸眼观看三维图像,感受立体显示带来的震撼视觉体验。柱镜光栅自由立体显示技术则以其低廉的成本和出众的立体显示效果从众多自由立体显示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研究人员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实验室现有的自由立体显示系统平台上,重点研究基于自由立体显示器的三维视频重建和显示算法,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提出了一种后向基于深度图像的虚拟视点绘制(后向DIBR)算法。采用深度图边界预处理算法确定出场景中深度值不连续的前后景物体交界处,标记出交界处深度不可信的过渡像素点,在虚拟视点绘制过程中,通过跳过这些不可信点可以消除虚假轮廓现象;先将纹理简单的参考视点深度图投影至虚拟视点位置得到虚拟视点深度图,在每个虚拟像素点位置利用深度缓冲区解决可见性问题;再将虚拟视点深度图反向映射至参考视点位置,通过反距离加权采样算法解决了重采样问题,同时提高了虚拟视点图像质量。(2)提出了一种虚拟相机阵列模型参数的设计方法。针对平板自由立体显示技术,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出ShiftSensor相机模型是最佳的立体相机模型;理论推导了在立体效果不发生失真的情况下,虚拟相机阵列各个参数之间应该满足的关系;给出了最优虚拟相机阵列内参矩阵和外参矩阵的确定步骤;给出了具有最小失真的真实三维空间到虚拟三维空间的映射关系。提出的设计方法理论推导严谨,立体显示效果真实,用户交互性好。(3)提出了一种联合时空域遮挡信息的空洞修复算法。先通过静态背景提取算法获取视频序列中的静态场景信息,再利用后向DIBR算法将静态场景渲染至虚拟视点位置,用于恢复空洞区域的纹理信息,极大地减小了运动前景物体四周空洞的面积;对于残留的空洞区域,采用方向性的基于样本块采样的空洞修复算法,按照从背景到前景的修复顺序,从当前图像帧内部选取和目标块纹理最相似的背景纹理块修复空洞区域。提出的空洞修复算法充分利用了输入视频序列时空域上的有效遮挡信息,修复后空洞区域的纹理真实可信,而且具有提高修复空洞区域纹理时域稳定性的优点。(4)针对柱镜光栅自由立体显示技术,提出了一种视点内插子像素映射立体显示算法。首先,根据柱镜光栅立体显示器的参数计算出每个子像素位置取值对应的视点编号;其次,利用线性插值算法对多视点图像数据源进行下采样模拟低通滤波过程,然后再上采样至立体显示器的分辨率;接着根据子像素取值对应的视点编号N确定出其深度值,并将深度值转换为相邻虚拟视点之间的视差值;最后,根据视差值从和视点N相邻的两个整数视点图像中找出对应像素位置中的对应子像素分量,利用反距离加权算法得到最终三维图像中当前子像素位置的分量值。采用本文算法合成的三维图像失真现象较少,纹理清晰细腻,视区切换平滑连续。
薛志强[9](2002)在《LG未来窗技术解析》文中研究表明 现在,在显示器市场中,纯平显示器正在成为最主要的角色。在主流的纯平显示器中,多种品牌各具特色,虽然外表近乎一致地平,但其中却包含了纷呈的技术内容。应该说,LG的未来窗是其中极具技术特色的家族之一。在LG电子的未来窗显示器中,主要的技术特点体现在几个方面,即完全平面技术;荫罩四向拉伸技术;荫罩平面沟状透光技术;W-ARAS防辐射涂层;以及动态电子枪技术等业内非常具有特点的技术。其中,LG未来窗显示器的显示屏内外表面,从中心到边缘均为完全的平面——这是LG未来窗显像管区别于其它品牌纯平显示器显像管的最主要特征;LG未来窗显示器显示屏下的荫罩板同样是完全平面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四个方向均受到均衡的拉伸力;对于荫罩板上的透光孔,LG未来窗采用了沟状孔而不是点状孔,在该显示器显示屏的表面有W-ARAS防辐射涂层形成视保屏;另外,在LG未来窗显示器中有多步4倍动态电子枪;等等(图1)。那么这些技术的采用在实际的使用中会体现为怎样的效果呢?
尘埃[10](2000)在《纯平“17”知多少──17英寸纯平显示器市场接受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显示器平面技术知多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示器平面技术知多少(论文提纲范文)
(1)平面显示技术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流平面显示技术的分类 |
2 主流平面显示技术的工作方式 |
3 主流平面显示技术的光谱分布 |
4 结语 |
(2)降低“地”等单导体结构中的谐振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单导体结构中的平面和腔体模式谐振 |
1.1 2-D和3-D金属件结构谐振的基本概念 |
1.1.1 平面结构谐振 |
1.1.2 腔体结构谐振 |
1.2 平面和腔体结构谐振案例 |
1.2.1 案例1:GNSS产品 |
1.2.2 案例2:大型LED视频显示器 |
1.3 单导体平面和腔体模式结构谐振总结 |
2 杂散LC结构谐振 |
3 单导体谐振结构的讨论 |
4 降低结构谐振风险的工具 |
4.1 场路仿真器 |
4.2 试验工作台 |
5 试验台实验研究 |
5.1 实验搭建 |
5.2 探头不同位置对比分析 |
5.3 金属柱的影响 |
5.4 降低谐振的一些措施 |
6 结语 |
(3)一种机载曲面液晶显示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总体设计要求 |
2 曲面液晶显示器结构设计 |
3 曲面液晶显示器背光设计 |
4 曲面液晶显示器低温加热设计 |
5 曲面液晶显示器抗振设计 |
6 结束语 |
(4)智能终端多目标实时三维跟踪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测量原理 |
2.1 相机成像模型 |
2.2 靶标圆跟踪测量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框架设计 |
3.2 跟踪算法设计 |
3.2.1 图像预处理 |
3.2.2 跟踪算法 |
4 实验验证与误差分析 |
4.1 实验装置 |
4.2 多目标单方向位移测量精度 |
4.3 多目标运动轨迹跟踪 |
5 结论 |
(5)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的投影显示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手术导航系统 |
3 显示技术 |
3.1 视频显示技术 |
3.2 立体显示技术 |
3.3 投影显示技术 |
4 投影畸变校正技术 |
4.1 基于单应的校正方法 |
4.2 基于网格的校正方法 |
4.3 基于Bezier函数拟合的校正方法 |
4.4 基于二次曲面拟合的校正方法 |
5 技术难点与前景展望 |
5.1 医生视角追踪 |
5.2 内腔三维重建 |
5.3 投影畸变校正 |
5.4 呼吸运动补偿 |
(6)虚拟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虚拟实践——人类实践活动的新形态 |
第一节 从现实实践到虚拟实践 |
一、实践概念的发展史考察 |
二、近代以来实践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三、从现实实践到虚拟实践 |
四、社会形态的转型与实践形态的转变 |
第二节 虚拟实践的内涵、层次、类型和特点 |
一、虚拟实践的内涵 |
二、虚拟实践的层次 |
三、虚拟实践的类型 |
四、虚拟实践的特点 |
第三节 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的关系研究 |
一、现实实践的基本原理 |
二、虚拟实践的基本原理 |
三、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第四节 虚拟实践的功能和作用 |
一、拓宽实践领域——超越限制与探索创新 |
二、丰富实践内涵——场景重现与求真致美 |
三、延展实践功能——娱乐休闲与心理调适 |
四、丰富实践体验——张扬个性与人格完善 |
第五节 虚拟实践的意义 |
一、虚拟实践的理论意义 |
二、虚拟实践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虚拟实践——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 |
一、变革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活动 |
二、变革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
三、以探索外部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实验活动 |
第二节 虚拟实践引起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
一、物质生产力的阶段性变革 |
二、生产关系全方位的数字化重构 |
第三节 虚拟实践引起精神生产方式的变革 |
一、精神生产力全面性重构 |
二、精神生产关系革命性演进 |
第四节 虚拟实践对变革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的创新与超越 |
一、虚拟实践塑造了新型社会关系 |
二、虚拟实践提供了新的科学研究工具 |
第三章 虚拟实践——人类存在方式的新形态 |
第一节 塑造人类存在方式的新形态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形态的理论 |
二、虚拟存在的三种存在形态 |
第二节 虚拟实践推进“世界历史”进程 |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二、虚拟实践对推进“世界历史”的作用 |
三、虚拟实践对完成“世界历史”的意义 |
第三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平台 |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二、虚拟实践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三、虚实相生:存在的理想境界 |
第四章 虚拟实践——人类认知方式的新变化 |
第一节 虚拟实践过程中的认识主体 |
一、虚拟认识主体 |
二、虚拟认识中的主体性 |
第二节 虚拟实践中的主体认知模式 |
一、主体认知的三种基本要素 |
二、主体认知的基本过程 |
三、主体认知能力的增强 |
第三节 虚拟实践中的认识主体虚拟化 |
一、代理主体 |
二、代理主体的基本属性 |
三、代理主体与现实主体 |
第四节 虚拟实践中认知方式变化的意义 |
一、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二、为人类认识活动提供了新的中介——数字化中介 |
三、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新的途径 |
四、突破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界限 |
第五章 虚拟实践——人类世界的新课题 |
第一节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研究 |
一、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形成 |
二、虚拟世界的设计者和体验者 |
三、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
第二节 虚拟实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一、道德问题:道德发展与道德失范共生 |
二、伦理问题:主体与代理主体及代理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异位 |
三、心理问题:心理释放与身心问题丛生 |
四、主体性危机问题:人生意义的丰富与意义的再次失落并存 |
五、虚拟实践引起人的异化问题 |
第三节 产生异化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
一、从资本统治到技术统治 |
二、从劳动异化到技术异化 |
三、“数字鸿沟”背后的始源性因素 |
第四节 破解异化现象和虚实矛盾的路径探索 |
一、坚持虚实共生、虚实和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二、新型异化现象的解决路径 |
三、实现虚实相生的理想境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报纸类 |
四、电子数据类 |
致谢 |
(7)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光学反射镜面形检测技术概况 |
1.2.1 接触式检测技术 |
1.2.2 非接触式检测技术 |
1.3 条纹反射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技术 |
2.1 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技术原理 |
2.1.1 基于平面迭代的单目测量模型 |
2.1.2 基于法线匹配的双目测量模型 |
2.2 全局相位解算技术 |
2.2.1 数字移相技术 |
2.2.2 全局相位求解技术 |
2.2.3 仿真分析 |
2.3 面形重建技术 |
2.3.1 傅里叶变换积分法 |
2.3.2 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相机标定技术 |
3.1 相机标定基础 |
3.1.1 坐标转换关系 |
3.1.2 畸变模型 |
3.2 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系统的标定 |
3.2.1 张正友平面标定法 |
3.2.2 标定相机和显示器的空间位置 |
3.3 标定板精度对标定结果的影响 |
3.4 角点检测算法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系统仿真分析 |
4.1 基于平面迭代的单目测量模型 |
4.1.1 原理性验证 |
4.1.2 分析 |
4.2 基于法线匹配的双目测量模型 |
4.2.1 原理性验证 |
4.2.2 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系统搭建与测试 |
5.1 系统搭建 |
5.2 系统标定 |
5.2.1 相机标定 |
5.2.2 显示器标定 |
5.3 检测实验 |
5.3.1 镜头离焦对显示器Gamma效应的影响 |
5.3.2 相机成像靶面和显示器像素的相位对应关系 |
5.3.3 模型求解 |
5.3.4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自由立体显示器的三维视频重建和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人眼立体视觉原理 |
1.3 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 |
1.4 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头部跟踪立体显示技术(Head-Tracked 3D Display) |
1.4.2 体三维显示技术(Volumetric Display) |
1.4.3 全息三维显示技术(Holographic displays) |
1.4.4 平板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虚拟视点生成算法研究 |
2.1 虚拟视点生成算法分类与介绍 |
2.1.1 基于模型的虚拟视点绘制技术(MBR) |
2.1.2 基于图像的虚拟视点绘制技术(IBR) |
2.2 基于深度图像的虚拟视点生成技术(DIBR) |
2.2.1 DIBR算法原理介绍 |
2.2.2 DIBR算法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
2.3 后向DIBR算法 |
2.3.1 后向DIBR算法框架 |
2.3.2 深度图预处理 |
2.3.3 参考视点深度图DIBR映射 |
2.3.4 虚拟视点深度图反向DIBR映射 |
2.3.5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2.4 常用立体相机模型介绍与分析 |
2.4.1 会聚立体相机模型 |
2.4.2 平行立体相机模型 |
2.4.3 Shift-Sensor立体相机模型 |
2.4.4 正交立体(Orthostereopsis)相机模型 |
2.5 虚拟相机阵列模型选择与参数设计 |
2.5.1 DIBR算法中立体相机系统和立体显示系统的几何关系 |
2.5.2 虚拟相机阵列模型的参数设计 |
2.5.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虚拟视点空洞修复算法研究 |
3.1 虚拟视点空洞问题的成因和表现 |
3.2 虚拟视点空洞修复算法介绍 |
3.2.1 输入遮挡信息方案 |
3.2.2 深度图预处理方案 |
3.2.3 图像修复技术方案(Image Completing Technique) |
3.3 时空域遮挡信息联合的空洞修复算法 |
3.3.1 算法思路和流程介绍 |
3.3.2 静态背景提取算法 |
3.3.3 图像融合模块 |
3.3.4 方向性的基于样本块的空洞修复算法 |
3.4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3.4.1 算法结果主观比较 |
3.4.2 算法结果客观比较 |
3.4.3 算法执行时间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三维立体显示算法研究 |
4.1 基于柱状透镜光栅的平板自由立体显示器 |
4.2 柱状透镜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的光路分析 |
4.2.1 柱镜光栅光学系统 |
4.2.2 柱镜光栅分光特性 |
4.2.3 柱镜光栅显示系统参数分析 |
4.3 柱状透镜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的视点映射技术 |
4.3.1 子像素分量映射算法 |
4.3.2 传统整数视点子像素映射立体显示算法 |
4.3.3 非整数视点加权子像素映射立体显示算法 |
4.3.4 视点内插子像素映射立体显示算法 |
4.3.5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作者简历及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 教育经历 |
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3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1 论文 |
3.2 发明专利 |
参考文献 |
四、显示器平面技术知多少(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显示技术的应用探讨[J]. 梁柱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29)
- [2]降低“地”等单导体结构中的谐振风险[J]. Keith Armstrong,胡玉生.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1(05)
- [3]一种机载曲面液晶显示器设计[J]. 赵玉冬,黄亚坤,赵松. 电子机械工程, 2021(05)
- [4]智能终端多目标实时三维跟踪测量[J]. 高翔,仲思东. 激光杂志, 2021(09)
- [5]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的投影显示技术综述[J]. 吴海滨,徐恺阳,于双,王爱丽,岩堀佑之,孙晓明. 光学精密工程, 2021(09)
- [6]虚拟实践研究[D]. 张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面形检测技术研究[D]. 李浩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基于自由立体显示器的三维视频重建和显示技术研究[D]. 席明. 浙江大学, 2013(06)
- [9]LG未来窗技术解析[J]. 薛志强. 电脑采购周刊, 2002(29)
- [10]纯平“17”知多少──17英寸纯平显示器市场接受情况分析[J]. 尘埃. 上海微型计算机, 2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