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猴子的乐趣

古画中猴子的乐趣

一、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猴趣(论文文献综述)

姚传兆[1](2021)在《生肖元素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中,随着长时间的沉淀和人们信仰的明智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录下了各种各样的,璀璨夺目的,带有“中国”烙印的,中国独有的,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西夏文化、四大名绣、中国茶叶文化、瓷器文化、戏曲文化、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等。而在众多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十二生肖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对后世影响至今。《辞海》中对“插画”一词的解释是:“指附在书刊中的图画[1]”。在近些年中,“国潮”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欢迎,国风元素也越来越多的在人们的视野里“刷屏”。在现代世界先进的设计的冲击下,许多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会在中国元素中汲取灵感,而这种风格的设计更大意义上借取了传统年画的形象与色彩。笔者在选题时,选用了生肖文化作为创作的主要线索,也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去感受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生肖的独特魅力。本论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为什么选择此命题的原因和对十二生肖现阶段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十二生肖的由来;第二章开始分析生肖文化的差异和人们的精神寄托;第三章开始分析十二生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案例分析;第四章主要介绍自己在进行十二生肖插画和字体设计时的心路历程;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做了简要的概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世界设计的潮流冲击中,我将生肖元素进行抽丝剥茧,深度挖掘,简要概括,精准提炼,将其注入新的设计方式,体现了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在采用这种设计方式的同时,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具有特色,从而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学习、传播和延续。

孙胜广[2](2021)在《日本文化中的猴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日本猴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已先于日本人在日本列岛繁衍生息,其与日本人的交点最早可追溯至绳文时代,之后更是以各种形式保持着与日本人的接触。两者的接触史,同时也是日本人观察、认知日本猴并反思自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日本独有的猴文化,出现了大量丰富的猴形象。似人而又非人的日本猴及其文化形象是深入理解和研究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镜鉴,猴形象从古到今的转变,展现出日本文化中自我和他者概念的转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社会思维结构的变化,因而其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日本猴形象的研究在中日两国均已有一定积累。中国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多为单篇论文或曰个案研究,系列论文都很少见。日本的研究也多为具象研究,虽具有较高资料价值,但鲜见深度分析。中日两国的研究目前都未能清晰勾勒出日本猴形象发生、发展、变迁的脉络,都存在缺乏整体观照的问题。本研究是针对日本文化中猴形象的系统深入的整体性研究,可以弥补学界相关系统性研究阙如之不足,同时与近三十年学界动物转向的大趋势也是契合的。本研究是综合运用四重证据法和N级编码论解决日本学领域具体问题的大胆尝试。同时结合民俗学的理论,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研究日本文化中的猴形象。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正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作为第四重证据的物的叙事和图像叙事去追溯日本猴形象的文化大传统,指出绳文后期出现了对猴的原始生殖崇拜,绳文晚期只有少数人可以佩戴的猴桡骨制耳饰成为身份的象征,体现出猴的特别之处,可以看作对猴的原始崇拜的另一方面。这种崇拜以猴玩具、猴信仰等各种形式传承至后世。第二章将作为第一重证据的传世文献和作为第二重证据的文字两部分内容合并,梳理日本与猴相关的汉字的演变规律,并对《日本书纪》代表的早期经典文本中的猴书写进行论述。结果发现,日本与猴相关的汉字的演化是日本的“言灵”信仰与中国古代猿猴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日本书纪》中的猴在在出现之初便与天皇的政治活动及神灵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被抬高到日本皇室祖神使者的地位,在天武天皇时代还被列入禁猎禁食名单,成为政教合一的缩影。第三章至第四章与口传相关的内容属于第三重证据。第三章分析日本较早被记录下来的口传文学“说话文学”中的猴形象,指出其中的猴的神性逐渐失落,动物性逐渐回归。第四章以同属口传范畴的“昔话”为文本,基于柳田国男、关敬吾、稻田浩二等代表性研究者编着的“昔话”集,指出其中的猴多为负面形象,但也存在难以界定是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的情况,体现出猴形象的复杂性。第五章的民俗信仰属于第三重证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将对属于民俗学中民间医学范畴的民俗医疗,以及厩神信仰、庚申信仰等民俗信仰中的猴进行论述。民俗医疗中的猴浑身是宝;厩神信仰有可能从中国传入,但应该是只传入了猴治马病这一信仰,而舍弃掉了“马上封侯”的寓意;庚申信仰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变成了典型的混合型信仰,反映着日本人对多种信仰的糅合,其中的猴作为主尊的侍者出现,是神的使者这一身份的变相体现。第六章聚焦近现代文学典型文本对猴形象的改编和演绎,重点选取芥川龙之介和椋鸠十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芥川作品中的猴延续了日本“昔话”中恶猴的形象,同时与贯穿其晚年作品的“恶”的主题相呼应。作为动物小说家的椋鸠十的作品中则出现更多有关猴的生态叙事,体现出世界形势的影响。整体而言,日本文化中的猴形象先是经历了绳文时代的独立发展,定下特别甚至神秘的基调,而后在汉字编码、厩神信仰、庚申信仰等方面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却呈现出与中国不尽相同的发展。另一方面,口传文艺中的日本猴多为负面或“恶”的形象,或者是由圣转凡、由正转负的转折点。此外,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且较典型的猴基本延续了猴跌落神坛后的负面形象,而现代文学中出现较多且较典型的猴形象之所以向正面转化,是因为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动物保护主义的影响。通过对日本文化中猴形象变迁路径的梳理和论述,本论文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时的特征提供了新的例证和阐释,同时也体现出猴形象在日本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位相。

邹俊豪[3](2021)在《试析中国宋代猴画艺术——以易元吉猴画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我国关于猴题材的绘画作品不计其数,在人们熟悉的汉画像石以及新疆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与"猴"有关的画作。在我国宋朝,出现了专门将猴画作为题材的画作,其中,易元吉便是其中成就最高的画猴大师之一。易元吉沿袭了赵昌写生的精神,主张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来创作,也由此打开了猴画创作的大门。易元吉的猴画将宋朝早期的写实创作过渡到了宋朝中后期的写意创作,在我国猴画艺术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我国宋代猴画艺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再进一步分析了易元吉的生平背景以及他的猴画技法表现,最后阐述了易元吉猴画的艺术价值,旨在为不断丰富我国猴画研究提供一点参考和帮助。

曹媛[4](2021)在《新世纪以来神话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研究》文中指出

苗亚婻[5](2021)在《西夏十二生肖文化与创新研究》文中认为

郭丁绮[6](2020)在《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教育戏剧是将戏剧的方法与元素运用至园所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教师角度而言,它包括了教师对于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个部分。本文关注一线幼儿教师对于主题式教育戏剧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欲通过一系列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建构起一个能帮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的戏剧教育活动。一方面,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之上,讨论戏剧活动在幼儿园实施的可能新途径;另一方面,本文将戏剧教育目的聚焦于“全人教育”之上,探讨如何在发挥戏剧教育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全人教育。全文总共包含了两个研究。预研究通过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与文本资料分析等方式,对教师关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认识、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相关认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教师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与窄化,在实践上也有许多不足,如:取材与教育价值挖掘受限,活动目标重认知轻情感与学习品质,忽视戏剧本身价值,活动形式单一且领域偏向明显,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在正式研究阶段,本文针对教师在预研究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制定行动研究计划,以设计者与共研者的身份投入到行动研究中来,以探寻园本化的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方式,主要关注活动设计中的以下几个问题:戏剧主题的来源与选择依据、戏剧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戏剧主题网络图的构架。经由对四个班级三个戏剧主题活动的三阶段行动研究,最后总结归纳戏剧主题的来源范围与选择依据、戏剧主题教育价值的挖掘思路、戏剧主题网络的构建方法等,为一线幼儿教师设计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提供思路指导与建议,也为后人研究如何将戏剧教育与全人教育进行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张梓烨[7](2020)在《明清《西游记》插图批评研究》文中提出

屈菁[8](2020)在《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学派”动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包含源自于中华民族深沉文化内涵的故事内容,体现探索民族艺术之路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表现语言,是由中国艺术家在特定阶段创作并在世界上获得较高认同的动画艺术创作。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性。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观照“中国学派”动画,研究的重点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期,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体,其他时期具有相同风格的动画创作为延伸,以特伟、“万氏兄弟”、靳夕等人为核心而创作的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点的中国动画。本研究引入创作论、作品构成论、艺术接受论,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补充口述史及访谈资料,以图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要素分析法与归纳法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思想、创作团队、动画作品、接受群体的分析,检视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兴起的“中国学派”动画三十余年来生产运作的基本模式,旨在研究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中国学派”动画迅速崛起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助推力,以期对新时代中国动画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宏观的脉络梳理。回溯了“中国学派”动画兴起、形成、高潮与衰落的发展过程,并对“中国学派”动画两次高潮产生的原因、特征、表现进行了划分,以世界的角度分析了作者与作品的创作活动。第二部分对创作主体进行研究。将“中国学派”动画的主要创作者分为编剧、导演、绘制者三个部分,从三者各自在创作群体中所承担角色、创作的构思、心理特征方面研究分析,并从其呈现的艺术性、重要性,得出创作主体在“中国学派”动画中拥有的特性与共性。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过程的研究。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创作过程研究、创作手法研究等方面,剖析了创作主体形成的心理特征、心理机制,以及创作过程中动因、构思与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对动画实体性的表达与精神上的表达,分析了动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与虚构的表现手法。第四部分主要为“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作品构成、故事原型、艺术形象、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探讨“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特色,以及其与同时代世界主要动画流派的相互影响。第五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进行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进行分析,通过不同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解读方式等,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生产的上层规划、创作主体的努力、优质作品的产出等角度进行探讨。对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认同,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给予反思。在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产生背景、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动画作品、受众群体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学派”动画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特殊的生产运作模式。具体而言,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学派”动画,从作品构思、制作到发行放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衔接,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的机制,构建了一个以国家文艺思想为顶层设计,国家财政拨款为后盾支持,专业合作团队为中坚力量,高质量作品为展示方式,少年儿童为受众主体,有上层规划、有制度保障、有专业组织、有明确目标、有巨大成效、有大众基础的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金字塔模式”。综合考察“中国学派”动画的成功经验,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思其不足,对当代多元文化背景和全新技术环境下,中国动画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文化与商业竞争中树立民族自信,既能保持民族风格而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丰敏[9](2020)在《中国神话题材动画中角色表演技巧研究 ——以《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动画发展的初期,动画创作者更多的是对动画表现技法的关注与研究。而随着动画专业的不断进步,动画的表现手法逐渐完善,在动画制作中,创作者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动画表演上。动画表演是动画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视觉效果,是动画制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重要作用。不同语境下的动画,具有不同的创作内涵,最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角色表演,其呈现状态也会影响动画整体的表现风格。本文以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角色表演为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研究样本,将其作为动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进行探究。主要目的是研究神话角色表演最常出现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及幻变戏,并思考总结了在现代背景下神话题材动画中的角色表演规律。本文运用文献参考分析法和案例比较研究法,细致解析了《大闹天宫》这一经典动画中孙悟空形象的角色表演,以影视动画角色表演基本创作元素和方法的普遍性为根据,从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阐述了神话题材动画的角色表演,并通过与其他题材动画作品的比较,总结出不同题材动画作品中角色表演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出不同角色表演的优点,完整地分析和总结了不同类型动画中角色表演的创作元素与方法,以此为前提,总结出神话题材动画中角色表演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希望以此能为今后的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创作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邱严[10](2020)在《明清以来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风格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动物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动物造型在写意花鸟画中的意义举足轻重。一方面,动物造型能够传达的象征意义和思想情感,结合文化背景的先验知识和对姿态神情的刻画,往往能够让动物造型在写意花鸟画中很好地传达出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另一方面,相比于环境、花草等内容,在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由于其拟人性与亲和性方面的优势,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自明清以来,朝代的更迭、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至今具有现代风格意义的当代中国画艺术已经走向了成熟,历经了大大小小的变革与发展,写意花鸟画中的动物造型创作也越发多变,笔墨技巧变得更加多样,背后的象征意义也更加深远。文章中首先介绍了明清以来具有代表性画家的绘画风格与绘画特征,详细的分析了画家的代表作品,并阐述了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的象征意义和笔墨技巧。继而详细探讨了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风格特征,主要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境遇等方面来分析产生这种风格转变的原因;最后结合艺术潮流与个人的观察和思考,重点分析了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的影响与意义,尝试进行了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的创作实践。

二、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猴趣(论文提纲范文)

(1)生肖元素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设计的研究综述
    (三)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
        1.设计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工作流程和论文框架
        1.工作流程
        2.论文框架
二、十二生肖的由来
    (一)民间传说
    (二)图腾说
    (三)天干地支说
    (四)西域传入说
三、生肖文化的差异与精神寄托
    (一)国内外不同的生肖对比
    (二)国内各民族生肖文化的差异
    (三)生肖文化的精神寄托
四、十二生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一)案例分析
        1.生肖在招贴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2.生肖在邮票设计中的应用
        3.生肖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
        4.生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5.生肖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
        6.生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7.生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8.生肖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二)生肖元素运用情况调研
        1.调研过程
        2.调研分析
        3.调研总结
    (三)生肖元素创意插画设计原则和设计定位
        1.设计原则
        2.设计定位
五、生肖插画和字体创意构思
    (一)生肖插画创意构思
        1.爱恨交加“子鼠”
        2.刚柔并济“丑牛”
        3.山兽之君“寅虎”
        4.月中精灵“卯兔”
        5.威严庄重“辰龙”
        6.敏感狡诈“巳蛇”
        7.健硕迅捷“午马”
        8.温顺吉祥“未羊”
        9.聪明伶俐“申猴”
        10.画鸡点凤“酉鸡”
        11.忠不避危“戌狗”
        12.富贵吉祥“亥猪”
    (二)生肖字体设计创意构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生肖插画与衍生品展示
    (一)生肖插画
    (二)生肖插画海报展示
    (三)生肖字体作品展示
    (四)生肖插画画册展示
    (五)其他衍生品展示
附录B:生肖元素运用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日本文化中的猴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物与图像:日本猴形象的文化大传统
    第一节 从狩猎对象到崇拜对象、身份象征
    第二节 民间猴玩具中的文化传承
    小结
第二章 文字书写:有关日本猴的文字编码与早期经典
    第一节 文字编码的演变:“言灵”信仰与中国古代猿猴观
    第二节 早期经典中的表述:《日本书纪》中的猴与政治叙事
    小结
第三章 口传文艺:日本说话文学中的猴形象
    第一节 《日本灵异记》中的猴
    第二节 《今昔物语集》中的猴
    第三节 《古今着闻集》中的猴
    小结
第四章 口传文艺:日本“昔话”中的猴形象
    第一节 《日本的昔话》中的猴
    第二节 《日本昔话大成1 动物昔话》中的猴
    第三节 《新版日本昔话手册》中的猴
    小结
第五章 非遗传承:民俗信仰中的日本猴
    第一节 日本猴与民俗医疗
    第二节 厩神信仰的传入
    第三节 日本猴与庚申信仰
    小结
第六章 后代创作:日本近现代文学典型文本中的猴形象
    第一节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猴形象
    第二节 椋鸠十猴故事中的生态叙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试析中国宋代猴画艺术——以易元吉猴画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猴画概述
二、易元吉的生平及生活背景
三、易元吉猴画技法分析
    (一)构图技法
    (二)用笔技法
    (三)色彩技法
四、易元吉猴画的艺术价值
结语

(6)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1.1 戏剧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1.2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符合戏剧逻辑特点与教育发展的方向
        1.1.3 教师对戏剧活动认识存在偏差,活动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戏剧
        1.2.2 教育戏剧
        1.2.3 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
        1.2.4 活动设计
        1.2.5 活动实施
    1.3 理论基础
        1.3.1 生态学理论:戏剧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
        1.3.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在戏剧教育中的运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与“幼儿教育戏剧”有关的研究
        1.4.2 幼儿教育戏剧的价值
        1.4.3 “主题活动”的相关研究
        1.4.4 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有关的研究
        1.4.5 相关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流程
        2.3.3 研究场域
        2.3.4 研究人员
3 行动研究的准备
    3.1 行动团体的确立
    3.2 关于教育戏剧课程目标的思考
    3.3 关于教育戏剧物理环境支持的构想
4 行动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4.1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主题的来源与内容建构
        4.1.1 分析研究问题
        4.1.2 构建设计思路
        4.1.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1.4 优化活动方案
        4.1.5 梳理周期成果
    4.2 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主题原材料与二手资源的限制
        4.2.1 分析研究问题
        4.2.2 构建设计思路
        4.2.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2.4 优化活动方案
        4.2.5 梳理周期成果
    4.3 行动研究的第三阶段:角色体验、戏剧状态与主题网络的整合
        4.3.1 分析研究问题
        4.3.2 构建设计思路
        4.3.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3.4 优化活动方案
        4.3.5 梳理周期成果
5 研究结论
    5.1 预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5.2 正式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3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整体检核评估表
致谢

(8)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
    2.研究综述
    3.研究范畴及概念界定
    4.研究内容及方法
    5.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的兴起与发展
    1.1 序曲(1924-1948)
        1.1.1 孕育与铺垫
        1.1.2 战乱中的动画
    1.2 摸索与萌芽(1949-1954)
        1.2.1 技术的摸索
        1.2.2 “中国学派”动画的萌芽
    1.3 第一次创作高潮——民族之路的开创(1958-1965)
        1.3.1 迅速的成长
        1.3.2 表现与成因
        1.3.3 深远的影响
    1.4 中国动画的跌宕与复兴(1966-1987)
        1.4.1 跌宕与复苏
        1.4.3 再次辉煌
        1.4.4 改革浪潮的冲击
    1.5 衰落与机遇(1988-1999)
        1.5.1 挣扎后的凋零
        1.5.2 多重的困境
        1.5.3 探寻与机遇
    1.6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创作主体研究
    2.1 具有特色的动画导演
        2.1.1 导演在创作主体中的角色
        2.1.2 导演的审美理想
        2.1.3 导演的艺术观
    2.2 富有想象力的编剧
        2.2.1 编剧承担的角色
        2.2.2 编剧的取材意图
        2.2.3 编剧的艺术追求
    2.3 民族风格的绘制者
        2.3.1 绘制的角色
        2.3.2 绘制者的风格特点
        2.3.3 绘制者的重要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学派”动画创作研究
    3.1 创作心理
        3.1.1 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
        3.1.2 创作心理机制
    3.2 创作过程
        3.2.1 创作动因
        3.2.2 创作构思
        3.2.3 艺术表达
    3.3 创作手法
        3.3.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3.3.2 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
    3.4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
    4.1 作品的构成
        4.1.1 丰富充实的内容
        4.1.2 相得益彰的形式
    4.2 故事原型
        4.2.1 神话原型
        4.2.2 民间原型
        4.2.3 寓言故事原型
    4.3 艺术形象
        4.3.1 差异化的定位
        4.3.2 综合性的塑造
        4.3.3 多方位的特点
    4.4 风格特点
        4.4.1 多样的构图方式
        4.4.2 丰富的色彩表现
        4.4.3 艺术风格
    4.5 同时代的世界动画
        4.5.1 欧洲的动画
        4.5.2 美国的动画
        4.5.3 日本的动画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分析
    5.1 受众类型与特点
        5.1.1 预期受众
        5.1.2 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5.2 接受心理分析
        5.2.1 受众心理动机
        5.2.2 受众解读方式
    5.3 受众在“中国学派”动画传播中的作用
        5.3.1 传播目的
        5.3.2 传播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
    6.1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构建
        6.1.1 国家政治推力与经济支持
        6.1.2 创作主体的动画理想与集体努力
        6.1.3 作品的民族风格与多样表达
        6.1.4 受众的明确定位与审美取向
    6.2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的影响
        6.2.1 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自我认同
        6.2.2 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
    6.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49年——1999 年中国动画作品获奖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神话题材动画中角色表演技巧研究 ——以《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起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对神话题材动画的研究
        1.2.1.2 对动画表演的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1 对神话题材动画的研究
        1.2.2.2 对动画表演的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文献参考分析法
        1.3.2 案例比较研究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神话题材动画与角色表演概述
    2.1 神话题材动画
        2.1.1 神话传说与动画
        2.1.2 神话题材动画的发展历程
        2.1.3 神话题材动画的特点
    2.2 动画角色表演相关概念
        2.2.1 动画角色表演概念
        2.2.2 动画角色表演风格类型
    2.3 动画表演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
第3章 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区别于其它动画角色表演
    3.1 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的特点
    3.2 角色表演背景的异化
        3.2.1 现实类
        3.2.2 非现实类
    3.3 角色形态构建的差异
    3.4 内涵塑造的差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神话题材动画《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表演解析
    4.1 表情设计的戏曲化借鉴:面部情绪
        4.1.1 面部造型设计
        4.1.2 “猴样”演绎
    4.2 老戏法、新活用:肢体语言美
        4.2.1 阴阳之美
        4.2.2 曲线之美
        4.2.3 节奏之美
    4.3 幻变戏:角色表演中的“动画特性”
        4.3.1 以写实动作特征为基础的变形夸张动作
        4.3.2 对现实运动现象的嫁接与改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孙悟空角色表演对中国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的思考
    5.1 中国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规律
        5.1.1 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面部表情的细致化设计
        5.1.2 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的肢体语言的程式化设计
        5.1.3 神话题材动画角色表演接近于戏剧的夸张
    5.2 神话题材角色表演民族化特性的挖掘
    5.3 神话题材角色表演技巧的发展趋势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明清以来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风格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1章 明清以来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的艺术特征
    1.1 明代“以意写神”的造型特征
        1.1.1 “工而入逸”的造型
        1.1.2 “舍形悦影”的造型
    1.2 清代简笔夸张的造型特点
        1.2.1 拟人化的造型
        1.2.2 以简驭繁的造型
    1.3 近现代神形兼备的造型特征
        1.3.1 “应物象形”的造型
        1.3.2 几何化的抽象造型
    1.4 当代寓巧与拙的造型特征
        1.4.1 憨态可掬的造型
        1.4.2 概括凝练的造型
第2章 明清以来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2.1 时代文化背景对写意花鸟画的影响
        2.1.1 社会环境与民族意识的改变
        2.1.2 新兴美术教育的兴起
    2.2 西方绘画对写意花鸟画的冲击
        2.2.1 夸张变形风格的介入
        2.2.2 设计构成法则的融合
    2.3 画家自身的境遇奠定了个人风格的形成
第3章 《缚·兽》系列的个人创作实践
    3.1 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的创作思路
    3.2 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的自我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生肖元素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姚传兆.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日本文化中的猴形象研究[D]. 孙胜广. 吉林大学, 2021(01)
  • [3]试析中国宋代猴画艺术——以易元吉猴画为视角[J]. 邹俊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05)
  • [4]新世纪以来神话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研究[D]. 曹媛. 南昌大学, 2021
  • [5]西夏十二生肖文化与创新研究[D]. 苗亚婻. 宁夏大学, 2021
  • [6]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郭丁绮.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7]明清《西游记》插图批评研究[D]. 张梓烨. 东南大学, 2020
  • [8]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D]. 屈菁. 西北大学, 2020(07)
  • [9]中国神话题材动画中角色表演技巧研究 ——以《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为例[D]. 丰敏.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10]明清以来写意花鸟画中动物造型风格特征研究[D]. 邱严.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古画中猴子的乐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