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内皮抑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温稀超[1](202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全转录组测序及circRNA调控的ceRNA网络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垂体腺瘤是一类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绝大多数垂体腺瘤为良性肿瘤,但部分侵袭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与恶性肿瘤较为相似。近年来,对miRNA、lnc RNA和circ RNA等的研究发现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与nc RNAs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nc RNAs,并构建差异表达circ RNA调控的ce RNA网络,以探索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为研究垂体腺瘤侵袭特性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和具体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20年09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病理标本50例,并依据影像结果、病理结果、术中情况等判定标准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组和非侵袭垂体腺瘤病例组。每组各随机选取3例标本,收集标本来源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相关信息。对选取的6例肿瘤组织标本分别提取Total RNA并构建c DNA文库,使用Illumina平台进行全转录组测序,筛选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差异表达circ RNA、miRNA和mRNA。对分析工具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后结果利用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分析得到的circ RNA、miRNA和mRNA构建特异的ce RNA调控网络,并依据Degree数筛选出关键的circ RNA及相关ce RNA网络。利用分析工具对构建的ce RNA调控网络进行功能分析。对剩余44例肿瘤组织标本筛选出的circ RNA进行qRT-PCR以验证分析结果。结果: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差异表达circ RNA有14个(7个上调,7个下调);其功能主要富集于转录调控过程、细胞核与细胞器,以及DNA分子结合,未得到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2.差异表达miRNA有18个(11个上调,7个下调);其主要功能与转录调控、神经系统发育以及磷酸化、细胞核以及各类分子结合有关,且与c AMP、MAPK以及Rap1信号通路显着相关;3.差异表达mRNA有85个(40个上调,45个下调);其功能主要富集于生长发育、细胞质、细胞器、蛋白质分子结合,信号通路主要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4.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可与差异表达的circ RNA结合的miRNA,以及miRNA的靶mRNA,并与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比对,最终筛选出差异表达的circ RNA-miRNA,构建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特异circ RNA调控的ce RNA网络。应用Cytoscape软件对ce RNA网中circ RNA进行筛选,得到Degree数最高的两个circ RNA,分别为has_circ_0036795和hsa_circ_0068067。对该circ RNA相关ce RNA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17719条边和10215个节点。对ce RNA网络进行功能分析显示主要富集于转录过程、GTP酶活性、细胞内组分、神经元投射以及蛋白结合,并与KEGG数据库信号通路对比分析显示ce RNA网络与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c AMP和Ras信号通路显着相关;5.qRT-PCR结果显示hsa_circ_0036795和hsa_circ_006806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显着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验证了RNA-Seq的准确性;6.进一步对该两种circ RNA的靶miRNA进行分析,发现hsa-miR-124-3p和hsa-miR-1304-3p与TGF-β/Smad信号通路中多种基因可以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结论:1.本研究发现侵袭性垂体腺瘤存在特异的circ RNA、miRNA、mR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各自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进行预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为后续有关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本研究发现has_circ_0036795和hsa_circ_0068067可能在垂体腺瘤侵袭特性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这一潜在作用机制可能通过hsa_circ_0036795海绵吸附miR-124-3p以及hsa_circ_0068067海绵吸附miR-1304-3p,影响TGF-β/Smad信号通路mRNA翻译活性,参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形成。
沈晓旭[2](2020)在《IL-6,STAT3,E-cadher in和N-cadher in蛋白的表达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NFPA)中IL-6、STAT3、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影像学Knosp分级的关系,从而探讨上述蛋白与无功能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8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30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术后病检均证实为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依据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影像学诊断标准Knosp分级进行分组,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invasive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INFPA)20例和非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non invasive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NNFPA)10例。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0例标本中IL-6、STAT3、E-cadherin、N-cadherin表达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上述蛋白与无功能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IL-6、STAT3、E-cadherin、N-cadherin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IL-6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呈棕色或棕黄色,弥漫性存在为主,IL-6在INFPAs中的表达显着高于NNFP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TAT3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少量定位于细胞核,呈棕褐色,STAT3在INFPAs中的表达显着高于NNFP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in阳性染色均定位于细胞质,呈棕黄色,以弥漫性存在为主,E-cadherin在INFPAs的表达低于NNFP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cadherin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少量定位于细胞质,多呈棕色,弥漫存在为主,两组均呈高表达,两组中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性。IL-6、STAT3的表达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呈正相关;E-cadherin的表达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呈负相关;N-cadherin的表达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无相关性。结论:IL-6/STAT3信号通路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有关,其相关蛋白可能成为预测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为未来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提供研究方向。
刘乾坤[3](2020)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组织学起源于垂体前叶(腺垂体),一般生长缓慢。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侵袭性垂体腺瘤因与周围血管、神经与组织的密切关系,致使其手术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先进设备的层出不穷与手术方法的日新月异,显微神经外科的出现和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神经内镜具有手术视野清晰、视角广泛、侵袭性小、安全高效、恢复较快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方案。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评估及术中判断切除程度对后期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对其影响因素及提升切除程度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为预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切除程度提供依据,同时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术前的评估及术中的操作。目的分析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切除程度提供预测依据。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09—2019-06期间收治在神经外科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性别与年龄、肿瘤的Knosp分级、单侧或双侧海绵窦侵袭、体积大小、侵袭位置、质地和术后切除程度。之后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Knosp分级、单双海绵窦侵袭、体积、位置、质地是切除程度的危险因素,Knosp分级、大小与质地为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切除程度与肿瘤的Knosp分级、单双侧海绵窦侵袭、体积、位置和质地有关,Knosp分级越高、肿瘤体积越大与质地较韧的肿瘤切除程度越低。2根据影像学表现评估肿瘤的分级与体积,应用操作技巧和辅助技术,能够提高切除程度。
麦麦提依明·托合提,吴永刚,马驰原[4](2020)在《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垂体腺瘤占颅脑肿瘤的15%~20%,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虽然垂体腺瘤是良性肿瘤,但也有部分垂体腺瘤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生物学特征,易向肿瘤周围组织器官如硬脑膜、海绵窦、蝶窦等浸润性生长,破坏鞍区和颅底正常的解剖结构,临床上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外科手术完全切除极其困难,而且术后复发率很高,术后常需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才能控制病情,是当前神经外科领域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研究是目前神经系统疾病科研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行综述。
张溢华[5](2019)在《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PVT1在垂体腺瘤进展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垂体腺瘤发病率高,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大多数腺瘤被认为是良性的,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辅助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可获得痊愈,但仍有一部分垂体腺瘤患者因术后复发或残瘤再生长,难以治愈,严重者预后差,甚至危及生命。大约35%的垂体腺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侵袭性生长,2017年6月出版的WHO垂体肿瘤新分类取消了既往认为容易复发的“非典型垂体腺瘤”的分类,在描述中将肿瘤增殖(Ki-67指数和有丝分裂计数)和肿瘤侵袭行为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尚未形成共识,仅在影像学上利用Hardy分类、改良Hardy分类和Knosp分类等分级系统来评估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对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的认识和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目前研究表明,家族性垂体综合征有明确的基因缺陷,但绝大多数垂体腺瘤为散发性腺瘤。据报道,散发性垂体腺瘤发生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异常会自引起分泌和旁分泌信号,以及细胞周期调节、信号转导、转录调节因子和miRNAs的改变,肿瘤抑制因子异常丢失,癌基因的过度表达,细胞周期的失调和细胞增殖的促进而发生转化。既往文献研究表明,侵袭性的分子基础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基因,蛋白质和信号通路,再加上垂体腺瘤的亚型分泌的激素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垂体腺瘤的发生进展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转录自至少75%的人类基因组,它们在基因调控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影响各种细胞过程,包括生存、增殖和迁移,有研究发现在零细胞腺瘤中LncRNA c5orf66-as1的表达低于正常垂体组织,侵袭性腺瘤中LncRNA c5orf66-as1的表达低于非侵袭性腺瘤,表明LncRNA c5orf66-as1抑制了垂体腺瘤的发展和侵袭。还有文献表明在非功能性垂体腺瘤中,侵袭性腺瘤与非侵袭性腺瘤相比增殖细胞核抗原的mRNA与meg3-LncRNA水平呈负相关,meg3和hotair的表达可能与非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发展和侵袭有关。另外还有文献报道生长激素细胞腺瘤的侵袭与LncRNA H19水平呈正相关。目前,LncRNA PVT1对多种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具有促进作用,被认为是一种促癌基因,然而其对垂体腺瘤的增殖、侵袭转移的作用尚未见报道。为了深入研究LncRNA PVT1在垂体腺瘤的增殖、侵袭转移的作用与机制,本研究首先对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垂体腺瘤临床组织标本和垂体腺瘤细胞系来检测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标本、垂体腺瘤细胞系GH3和HP75中PVT1表达水平,实验研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系GH3和HP75生长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侵袭迁移能力以及PVT1对β-连环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等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LncRNA PV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作用,以期为垂体腺瘤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靶点。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1.收集从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神经外科首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121例,平均随访19.59±15.57月,根据复发或残瘤生长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性别、年龄、肿瘤体积、肿瘤最大径、肿瘤增殖能力指标、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切除程度对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LncRNA PV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变化1.垂体腺瘤组织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中,收集到3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5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另备两个垂体腺瘤细胞株(GH3和HP75)以及正常细胞株NHPG细胞。采用qRT-PCR分析垂体腺瘤组织、垂体腺瘤细胞株和正常细胞株的PVT1相对表达水平。第三部分LncRNA 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成瘤、迁移的作用1.构建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载体,以空白载体为对照,将HP75和GH3细胞转染后,确认其转染效率以及PVT1表达水平抑制效率,将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及空白质粒转染HP75和GH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平板克隆法检测HP75和GH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HP75和GH3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第四部分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β-连环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以及细胞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1.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表达水平。2.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正常细胞NHPG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表达水平。3.将sh-PVT1质粒和空白对照转染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表达水平。4.将sh-PVT1质粒和空白对照转染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E-cadherin和N-cadherin分子表达水平,研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间质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影响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复发组年龄低于未复发组年龄(P<0.05);复发组肿瘤体积和肿瘤最大径大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肿瘤侵袭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肿瘤增殖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切除程度比较,全切患者复发率最低(P<0.05)。术后残余肿瘤行伽玛刀治疗可降低复发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肿瘤侵袭是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第二部分PV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中表达的变化1.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相比,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VT1的表达显着增高。2.PVT1在GH3细胞和HP75细胞的表达水平比NHPG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三部分抑制PVT1抑制对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成瘤、迁移的影响1.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载体转染效率均达80%,抑制PVT1的抑制效率60%-70%。2.抑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将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及空白质粒转染HP75和GH3细胞。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转染HP75和GH3细胞后,均能抑制HP75和GH3细胞生长。3.抑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将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及空白质粒转染HP75和GH3细胞,平板克隆法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转染HP75细胞后,均能抑制HP75和GH3细胞克隆形成能力。4.抑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将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及空白质粒转染HP75和GH3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转染HP75和GH3细胞后,均能抑制HP75和GH3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第四部分抑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β-连环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以及细胞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在侵袭性、非侵袭性这两种垂体腺瘤组织的相对表达情况:和后者相比,前者的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2.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在垂体腺瘤细胞HP75及正常细胞NHPG中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细胞NHPG相比,垂体腺瘤细胞HP75中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这些分子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3.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与空白质粒对照相比,sh-PVT1质粒转染的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这些分子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4.抑制PVT1表达抑制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间质转化:与空白质粒对照相比,sh-PVT1质粒转染的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1.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是预防垂体腺瘤复发的有效方式,术后肿瘤残余及时行伽玛刀治疗有助于降低残余肿瘤的复发。肿瘤侵袭性生长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患者需要延长术后随访期限。2.PV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中高表达,在垂体腺瘤发生进展、侵袭转移中具有促进作用。3.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可成功转染HP75和GH3细胞、表达GFP荧光蛋白,成功抑制PVT1的表达。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可成功抑制下调HP75和GH3细胞内的PVT1水平。抑制PVT1的表达可降低HP75和GH3细胞生长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侵袭迁移能力。4.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中可能被激活。降低PVT1水平可抑制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在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激活。抑制PVT1的表达可通过β-连环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调节垂体腺瘤细胞系HP75和GH3的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
周和平[6](2018)在《GH型垂体腺瘤合并心肌病临床疗效探讨及Notch信号通路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是垂体腺瘤中常见功能性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文献报道占垂体腺瘤的20%~30%,除引起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肿瘤压迫症状外,由于长期过度分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1),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若发生在青春期后,以软组织、骨骼、内脏的增生肥大为主要特征。心脏疾病在GH型腺瘤患者中较常见,GH型腺瘤合并心肌病是发生在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长期过度分泌的GH、IGF-1可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死亡。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提高诊疗水平。垂体腺瘤各亚型虽都起源于垂体前叶,但它们各有特点,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既可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及Cushing症,也可表现为闭经、泌乳或性功能低下等。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各种类型具体发病机制尚不确定。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起病隐匿,危害性大,在肿瘤病因学中,生长激素腺瘤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热点放在外部环境促使肿瘤细胞生长的信号通路中。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介导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通过Notch信号通路精确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吞噬及凋亡等,对大多数器官组织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目前,关于Notch信号通路各个信号分子中,Notch1、Notch3、Hes1在通路信号转导中最为重要,起关键作用。受体Notch1、Notch3等及下游靶基因Hes1在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临床研究不多,因此,本课题将进行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第一部分 GH型垂体腺瘤合并心肌病临床疗效探讨目的回顾性分析GH型垂体腺瘤合并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内分泌学水平、影像学特征,探讨其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归纳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GH型垂体腺瘤合并心肌病患者86例。手术前后行垂体激素、颅脑磁共振、心脏功能生化评估、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无创方式检测手术前、后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探讨其诊断及治疗。结果1.86例病例中,微腺瘤23例,大腺瘤27例,巨大腺瘤36例。侵袭性腺瘤28例,非侵袭性腺瘤58例。通过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51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2.经过手术治疗后大部分病例临床症状改善,远期随访治愈率为39.17%,缓解率为 77.29%。术前 GH 均值(31.23±3.29)ng/ml,IGF-1 均值(782.6±38.7)ng/ml,术后GH、IGF-1水平明显下降,术后GH均值(12.07±1.25)ng/ml,IGF-1均值(126.8±17.5)ng/ml,同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3.手术后心脏功能明显改善,血清学检测B型心房钠尿肽及肌钙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BNP均值(376.3±18.1)pg/ml,Tn均值(38.7±5.2)pg/ml,术后BNP均值(86.2±7.5))pg/ml,Tn均值(7.31±1.8)p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心脏超声检测提示LVIDd、IVST、LVPWT、EF、E/A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1.GH型垂体腺瘤合并心肌病大部分病例通过积极的治疗能够达到满意的疗效。2.手术能较好切除肿瘤,良好控制激素水平,同时能显着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 Notch1、Notch3蛋白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检测GH型垂体腺瘤中的Notch1、Notch3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Notch信号通路是否参与GH型垂体腺瘤的致病过程。方法收集GH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标本38例,同时收集21例无功能垂体腺瘤和25例泌乳素垂体腺瘤。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各亚型组中的Notch1、Notch3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通过免疫组化发现,Notch1、Notch3蛋白在各种亚型垂体腺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GH型垂体腺瘤组中Notch1、Notch3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而在无功能垂体腺瘤和泌乳素垂体腺瘤组中呈轻度表达。2.通过Western Blot、Real Time PCR检测发现GH型垂体腺瘤组中Notch1、Notch3蛋白和mRNA表达量最高,而在无功能垂体腺瘤和泌乳素垂体腺瘤组中呈低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otch1、Notch3在不同亚型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不一,在GH型垂体腺瘤中表达最高。2.Notch1、Notch3作为Notch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GH型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促进作用。第三部分 Notch信号靶基因Hes1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Notch1、Notch3靶基因Hes1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转录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Notch信号通路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检测GH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Hes1转录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同时检测无功能腺瘤和泌乳素腺瘤组中的Hes1表达水平。结果1.Western Blot检测在GH型垂体腺瘤中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5±0.121),无功能腺瘤组中为(0.426±0.018),泌乳素腺瘤组中为(0.512±0.033),在GH型垂体腺瘤中表达最高,无功能腺瘤组中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eal Time PCR检测GH型垂体腺瘤中的Hes1基因转录mRNA相对表达量为(0.736±0.032),而泌乳素腺瘤中为(0.428±0.045),无功能腺瘤组中为(0.352±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es1基因转录在GH型垂体腺瘤中表达最高,Notch1、Notch3活化后可以促进Hes1基因转录来发挥促进作用。2.Hes1基因在GH型垂体腺瘤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GH型垂体腺瘤治疗的分子靶点。
李强,许琼冠,刘达远,徐鹏翔,刘运生[7](2015)在《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2例垂体腺瘤患者按病理改变分为侵袭组27例,非侵袭组15例。应用RT-PCR检测垂体腺瘤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垂体腺瘤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IF-1α和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侵袭组与非侵袭组垂体腺瘤HIF-1α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组垂体腺瘤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比非侵袭组显着增高(P<0.05);侵袭组垂体腺瘤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程度均高于非侵袭组(均P<0.05),并且HIF-1α、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436,r=0.890,均P<0.05)。结论 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程度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
彭浒[8](2013)在《HEPN1、RASSF3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垂体腺瘤是颅内第三大肿瘤。垂体腺瘤在病理上属于良性肿瘤,但部分病例具有向周围正常结构如颅骨、硬脑膜、海绵窦、蝶窦、鞍上、鞍旁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故临床上将这一类垂体腺瘤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由于其侵袭性生长,导致其全切率低,复发率高,一直是该病治疗的难点。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侵袭的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以探索其发生发展和侵袭的机制:(1)HEPN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以及功能研究;(2)DNA甲基化芯片筛选肿瘤相关基因;RASSF3在垂体腺瘤中的甲基化水平和表达水平以及功能研究研究。方法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如下:(1)选取人垂体腺瘤液氮冷冻标本27例和腺垂体组织4例。根据Hardy s分级,将垂体腺瘤分为2组,其中侵袭性组15例,非侵袭性组12例。(2)检测HEPN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比较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HEPN1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构建HEPN1过表达和干扰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GH3和小鼠GT1.1垂体腺瘤细胞,观察HEPN1表达水平对GH3和GT1.1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性的影响。检测HEPN1过表达和干扰对Bax、Bcl-2、p53、Casepase-3、Casepase-9、MMP-2、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3)运用DNA甲基化芯片筛选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异常甲基化的基因,在生物学信息分析后,筛选重要基因进行功能研究。(4)焦磷酸测序法验证RASSF3在垂体腺瘤中的甲基化水平。比较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RASSF3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在大鼠、小鼠正常垂体组织和GH3和小鼠GT1.1垂体腺瘤细胞中,检测RASSF3甲基化水平、表达水平。去甲基化药物5-阿扎胞苷处理GH3和GT1.1细胞,观察RASSF3甲基化水平、表达水平的变化。构建RASSF3过表达和干扰的慢病毒载体,转染GH3和GT1.1细胞,观察RASSF3表达水平对GH3和GT1.1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性的影响。检测RASSF3过表达和干扰对Bax、Bcl-2、p53、Casepase-3、Casepase-9、MMP-2、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垂体腺瘤中HEPN1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垂体组织,侵袭性组中HEPN1表达水平低于非侵袭性组。在GH3和GT1.1细胞中过表达HEPN1可抑制腺瘤细胞增殖和侵袭,促进垂体腺瘤细胞凋亡。沉默HEPN1可促进腺瘤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垂体腺瘤细胞凋亡。(2)人垂体腺瘤中RASSF3甲基化水平高于人正常垂体组织,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RASSF3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垂体腺瘤中RASSF3表达水平低于人正常垂体组织,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RASSF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鼠GH3垂体瘤细胞系中,RASSF3甲基化水平高于与大鼠正常垂体组织,而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垂体组织。小鼠GT1.1垂体瘤细胞RASSF3甲基化水平高于小鼠正常垂体组织,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垂体组织。对GH3和GT1.1细胞进行去甲基化药物5-阿扎胞苷处理,RASSF3甲基化水平降低,表达水平增高。在GH3和GT1.1细胞中过表达RASSF3可抑制腺瘤细胞增殖和侵袭,促进垂体腺瘤细胞凋亡,沉默RASSF3可促进腺瘤细胞增殖,抑制腺瘤细胞凋亡,但RASSF3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性无明显关系。结论(1)HEPN1下调可促进垂体腺瘤侵袭。HEPN1表达下调可能是垂体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垂体腺瘤中RASSF3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垂体组织,RASSF3的甲基化水平与表达水平负相关,去甲基化处理可恢复RASSF3的表达,说明RASSF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是其低表达的原因。RASSF3的甲基化可能与垂体腺瘤的发生有关。
罗勇勇[9](2013)在《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在正常垂体组织、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及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性的关系,为垂体腺瘤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临床预后的判断奠定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从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切除(经蝶手术或开颅手术)的137例垂体腺瘤标本中随机抽取40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垂体腺瘤组织,并有可供研究的病理组织至少100mg。参考Handy-Wilson及Knosp分级,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22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8例;微腺瘤4例、大腺瘤29例、巨大腺瘤7例;功能性腺瘤11例、无功能性腺瘤29例。以7例无瘤垂体组织作为对照组,标本来源于尸检,亦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无瘤垂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TG在正常垂体组织、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及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以细胞核和(或)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准,选取阳性细胞数较多的区域随意检测5个高倍镜视野(×400),计算出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分析PTTG在正常垂体组织、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PTTG的表达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收集了7例正常垂体组织标本和40例垂体腺瘤组织的临床病理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个标本中PTTG的表达情况。在40例垂体腺瘤组织病理标本中,阳性着色标本共计33例,占82.5%;在7例正常的垂体组织标本中仅有1例出现弱阳性着色,其余均未着色。经卡方检验垂体腺瘤组织与正常垂体组织之间PTTG的表达率存在高度显着差异(P<0.01)。2.PTTG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在1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未着色标本为6例、弱阳性着色标本3例、中度阳性着色标本8例、强阳性着色标本1例;而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未着色标本1例、弱阳性着色标本1例、中度阳性着色标本3例、强阳性着色标本17例。两者之间经卡方检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之间PTTG的表达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PTTG在垂体腺瘤组织中与正常垂体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高度显着性,可见垂体腺瘤的发生可能与PTTG的增殖有密切关系。2.PTTG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显着性,可见其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的侵袭程度相关。3.PTTG的过高表达可能是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有可能作为评价垂体腺瘤预后的一个指标,并可能成为治疗垂体腺瘤的新靶点。
曹中喆[10](2013)在《PI3K/Akt/mTOR及其下游通路在PRL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25%。虽然这些肿瘤大多是良性的,但是会通过占位效应和/或垂体激素分泌紊乱而引起特征性病变。目前一个比较好的分类方法是依据垂体腺瘤的形态和功能相结合而进行分类,可以将垂体腺瘤分为:泌乳素(PRL)细胞腺瘤,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腺瘤,促甲状腺素(TS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多分泌功能细胞腺瘤,无内分泌功能细胞腺瘤和恶性垂体腺瘤。其中,PRL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垂体腺瘤的40%60%。PRL垂体腺瘤存在着明显的两性差异,包括发病年龄和临床症状等,其发病多见于女性并倾向于年轻女性,往往表现激素的失调,而男性患者发病往往较晚,并且多为大腺瘤,往往会产生占位效应和垂体功能减退症状,继而引发腺垂体的破坏。因此对它的研究,尤其不同性别组之间的研究是很必要的。目前PI3K/AKT/mTOR信号通路已经在多种肿瘤中有研究,它是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关键性信号传导通道之一,其活性的增强与大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负责对生长因子受体的下游区域进行调节,以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本实验以性别作为分组,对PI3K/AKT/mTOR通路及其下游因子在PRL垂体腺瘤的表达及其意义进行了研究。目的:研究在不同性别患者的PRL垂体腺瘤之间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中的PI3K,p-PI3K,AKT,p-AKT和p-mTOR及其下游的因子p70S6K和4E-BP1的表达差异。方法:本实验中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PRL垂体腺瘤的细胞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3K,p-PI3K,AKT,p-AKT,p-mTOR,p70S6K和4E-BP1蛋白在不同性别患者的PRL垂体腺瘤之间的表达差异。采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PI3K,AKT,mTOR,p70S6K和4E-BP1基因在不同性别患者的PRL垂体腺瘤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1) HE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组织的镜下特征与PRL垂体腺瘤是相符合的。(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患者的PRL垂体腺瘤中PI3K,p-PI3K,AKT,p-AKT,p-mTOR,p70S6K和4E-BP1蛋白均有表达。并且PI3K和p-PI3K蛋白在男性患者的PRL垂体腺瘤组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女性组,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表达量分别为:男性组1.098±0.056和0.393±0.028,女性组0.775±0.025和0.043±0.002。AKT蛋白在男性患者的PRL垂体腺瘤组中的表达量也高于女性患者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表达量为:男性组1.190±0.050,女性组0.855±0.057。并且p-AKT蛋白的表达量在男性组中也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组,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表达量为:男性组0.745±0.024,女性组0.113±0.026。在男性患者的PRL垂体腺瘤中p-mTOR蛋白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组,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表达量为:男性组1.097±0.044,女性组0.732±0.020。另外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下游蛋白p70S6K和4E-BP1在男性PRL垂体腺瘤组中的表达量也明显高女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表达量分别为:男性组1.243±0.063和1.156±0.003,女性组0.797±0.030和0.836±0.034。p-PI3K,p-AKT和p-mTOR蛋白在PRL垂体腺瘤中均有表达,说明在该型垂体腺瘤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是被激活的。且在男性患者的PRL垂体腺瘤组中p-PI3K,p-AKT和p-mTOR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女性组(P<0.01),说明在男性PRL垂体腺瘤组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是更加活跃的。(3)半定量PCR结果显示在PRL垂体腺瘤中PI3K,AKT,mTOR,p70S6K和4E-BP1基因均有表达。在男性患者的PRL垂体腺瘤中PI3K,AKT,mTOR,p70S6K和4E-BP1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女性患者组,AKT基因虽也有表达的差异,但与其他基因相比较,并无其他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明显,呈现出于western blot结果所相同的趋势。结论:(1)在蛋白水平PI3K,p-PI3K,Akt,p-AKT,p-mTOR,p70S6K和4E-BP1蛋白在PRL垂体腺瘤均有表达,且在男性患者组中均比女性患者组中高,证明在男性PRL垂体腺瘤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更加活跃。(2)在基因水平PI3K,Akt,mTOR,p70S6K和4E-BP1基因也在PRL垂体腺瘤中均有表达,且在男性患者组中均比女性患者组中高,也同样证明在男性PRL垂体腺瘤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其下因子表达的更加活跃。综合上述结论,我们认为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其下因子在男性PRL垂体腺瘤患者中要比在女性患者中更加活跃。
二、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内皮抑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内皮抑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侵袭性垂体腺瘤全转录组测序及circRNA调控的ceRNA网络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患者及组织样本 |
2.1.2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判定标准 |
2.1.3 主要应用试剂及生产公司 |
2.1.4 主要应用仪器及生产公司(产地)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临床信息采集 |
2.2.2 垂体腺瘤测序分析 |
2.2.3 差异表达分析 |
2.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Pathway分析 |
2.2.5 构建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特异circRNA 调控的ceRNA 调控网络 |
2.2.6 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特异ceRNA调控网络功能分析 |
2.2.7 qRT-PCR实验验证 |
2.2.8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及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 |
3.2 提取Total RNA质检结果 |
3.3 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价 |
3.4 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
3.4.1 circRNA测序结果 |
3.4.2 miRNA测序结果 |
3.4.3 mRNA测序结果 |
3.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 |
3.5.1 差异表达cirRNAs功能注释 |
3.5.2 差异表达miRNAs功能注释 |
3.5.3 差异表达mRNAs功能注释 |
3.6 构建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特异circRNA 调控的ceRNA 调控网络 |
3.7 qRT-PCR实验验证结果 |
3.8 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特异ceRNA调控网络功能分析 |
3.9 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差异circRNA的通路预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ncRNA 在垂体腺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IL-6,STAT3,E-cadher in和N-cadher in蛋白的表达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一)实验试剂和实验材料 |
(二)组织标本 |
二、方法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患者病例收集 |
(三)纳入标准 |
(四)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标准 |
(五)Envision 免疫组化法 |
(六)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读 |
(七)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侵袭性相关基因 |
1.1 原癌基因 |
1.1.1 垂体腺瘤转化基因 |
1.1.2 ras基因 |
1.1.3肝素结合分泌转化基因(heparin binding secretory transforming gene,Hst) |
1.2 抑癌基因 |
1.2.1 p53基因 |
1.2.2 p27基因 |
1.2.3 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 |
1.2.4 同源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
1.2.5 转移抑制基因nm23 |
2 侵袭性相关蛋白分子 |
2.1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 |
2.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s) |
2.3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
2.4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 |
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
2.6 Ki-67 |
3 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 |
4 非编码小分子RNA(microRNAs,miRNAs) |
5 结论 |
(5)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PVT1在垂体腺瘤进展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垂体腺瘤简介 |
1.2 垂体腺瘤侵袭与间质转化的关系 |
1.3 长非编码RNA PVT1 及其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
第二章 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PVT1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系中表达水平变化 |
3.1 引言 |
3.2 仪器、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PVT1 对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成瘤、迁移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仪器、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PVT1 对垂体腺瘤细胞β-连环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 以及细胞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 |
5.1 引言 |
5.2 仪器、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垂体腺瘤的基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GH型垂体腺瘤合并心肌病临床疗效探讨及Notch信号通路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GH型垂体腺瘤合并心肌病临床疗效探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Notch1、Notch3蛋白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Notch信号靶基因Hes1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8)HEPN1、RASSF3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HEPN1 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第二部分 RASSF3 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垂体腺瘤发生的关系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综述 |
综述一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 |
3、免疫组织化学法原理 |
4、相关试剂的处理及配置 |
5、实验步骤 |
6、评定标准 |
6.1 侵袭性垂体腺瘤判定标准 |
6.2 垂体腺瘤的功能性判定标准 |
6.3 垂体腺瘤大小判定标准 |
6.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
6.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1、PTTG的表达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
2、PTTG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
附图 |
第三章 讨论 |
1、PTTG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
2、PTTG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
3、PTTG的临床意义及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PI3K/Akt/mTOR及其下游通路在PRL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内皮抑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侵袭性垂体腺瘤全转录组测序及circRNA调控的ceRNA网络构建[D]. 温稀超. 河北大学, 2021(09)
- [2]IL-6,STAT3,E-cadher in和N-cadher in蛋白的表达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D]. 沈晓旭.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D]. 刘乾坤. 郑州大学, 2020(02)
- [4]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 麦麦提依明·托合提,吴永刚,马驰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2)
- [5]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PVT1在垂体腺瘤进展中的实验研究[D]. 张溢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GH型垂体腺瘤合并心肌病临床疗效探讨及Notch信号通路在GH型垂体腺瘤中的作用研究[D]. 周和平. 苏州大学, 2018(04)
- [7]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李强,许琼冠,刘达远,徐鹏翔,刘运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05)
- [8]HEPN1、RASSF3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关系[D]. 彭浒.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9]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研究[D]. 罗勇勇. 中南大学, 2013(06)
- [10]PI3K/Akt/mTOR及其下游通路在PRL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曹中喆.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标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甲基化论文; 垂体功能减退症论文; 腺瘤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