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曲类对笔石在浙西的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熊小辉,王剑,汪正江,熊国庆,邓奇,杨平[1](2018)在《川西南荥经坳陷川荥页1井奥陶系沉积相与古生物特征及地层厘定》文中提出对川西南荥经坳陷内三口页岩气井尤其是川荥页1井奥陶系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观察和分析。三口钻井在梁山组之下均发育十余米厚的灰黑色泥岩,其中川荥页1井灰黑色泥岩厚近16m。沉积相分析认为灰黑色泥岩为浅水陆棚相,泥岩之下发育的大套砂岩为滨岸近滨亚相,总体向上海水逐渐变深。砂岩中发育丰富的沉积软变形构造及波状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等构造。川荥页1井上部泥岩中见大量三叶虫、笔石和腕足等化石及其碎片,鉴定表明含有代表中下奥陶统的常见生物分子,如对笔石(Didymograotus sp.)、大洪山虫(Taihungshania sp.)等。该套砂泥岩组合在沉积相及古生物化石等方面明显区别于荥经坳陷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与研究区及邻区中下奥陶统红石崖组、湄潭组、大湾组、大官山组中段等层位相当。
李丽霞[2](2013)在《湖南益阳奥陶纪弗洛期 ——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生物地层及多样性演变》文中提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显生宙以来一次具有重大演化意义的海洋生物宏演化事件,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宏演化进程中的首次大规模辐射事件。作为奥陶纪海洋中的优势门类之一,笔石在奥陶纪得到重大发展,不仅多样性急剧增加、演化迅速,其生态空间也得到极大地扩张。从全球角度来看,弗洛期—大坪期是均分笔石动物群最重要的辐射演化时期,大量均分笔石类群在这一时期起源并迅速分异演化,成为该时期生物类群的主体。在这一全球性辐射事件中,均分笔石动物群不仅是辐射的主力军,更直接关系到奥陶纪三大笔石动物群的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全球奥陶纪笔石辐射演化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其辐射演化型式、规模及起始时限,就辐射事件的环境背景和控制因素作了大量针对性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细致的实例研究较少,在进行多样性数据统计过程中,多以前人工作所积累数据为依据,对于基础资料可靠性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其次,虽然我国华南奥陶系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笔石带序列,但是早奥陶世末期至中奥陶世早期的笔石带普遍存在地层跨度大、带化石不具有全球可对比性等问题,大大增加了在笔石多样性对比过程中由于地层对比差异而产生的误差。再次,在进行多样性数据统计时所使用的时间单位精度偏低,笔石辐射演化过程中细节变化往往被掩盖。此外,研究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江南区中部及西南部多样性数据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江南区乃至整个华南笔石多样性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在华南,奥陶系发育良好,分布范围较广,地层序列完整、连续且出露较好;同时具备连续过渡的台地、斜坡、盆地三种沉积环境,其中的斜坡区是笔石辐射演化的关键区域,也是开展奥陶纪笔石多样性演变研究的理想地区。隶属江南区的湖南益阳南坝剖面弗洛阶和大坪阶非常发育,笔石产出丰富、分异度高,且大多因黄铁矿化而呈立体保存。更为重要的是,该剖面从下奥陶统特马道克阶至中奥陶统大坪阶的含笔石地层出露连续、完整,是进行早—中奥陶世笔石系统古生物、生物地层学研究的理想剖面,同时也是奥陶纪笔石辐射演化研究的关键地区。针对上述奥陶纪笔石辐射演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南坝剖面的弗洛期—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并对其多样性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论文鉴定描述了弗洛期—大坪期笔石26属81种,其中反称笔石3属3种,均分笔石23属78种,并对均分笔石动物群中具有生物地层意义的各属种进行了系统描述和详细讨论。以此为基础,同时参考其他地区相关属种的参数,以始端发育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对广义的对笔石属(Didymograptus M’Coy,1851)进行了厘定。认为Acrograptus、Baltograptus、Corymbograptus、Didymograptellus及Expansograptus均应独立成属,不再隶属于对笔石属(Didymograptus M’Coy)的范畴。除去上述各属之外的狭义对笔石(Didymograptus s. str.)也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始端发育型式为artus型,第一个胞管(th11)从亚胎管中部生出、下斜或下曲伸展的类型在本研究中被定名为Norvegiograptus gen. nov.。同时,在巅峰笔石属(Corymbograptus)中建立新亚种Corymbograptus v-deflexus cruciatus subsp. nov.。基于细致的笔石系统古生物研究,在南坝剖面弗洛期—大坪期地层中自下而上确立了7个笔石带,即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Pendeograptus fruticosus带、Didymograptellus bijidus带、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Isograptus victoriae lunatus-Isograptus victoriae victoriae?带及Isograptus victoriae divergens带。根据上述笔石带的划分,在研究区建立了较为完整、连续、分辨率较高的弗洛期—大坪期笔石带序列。综合国内外同期笔石地层资料,对该时期笔石地层进行了国际对比。此外,在弗洛阶顶部识别出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将其与上覆Isograptus victoriae lunatus-Isograptus victoriae victoriae?带的界线作为弗洛阶的顶界。通过对南坝剖面弗洛期—大坪期笔石动物群简单分异度、新生数、消失数、新生率、消失率的分析,识别出该时期笔石多样性演变的两个阶段,分别是弗洛早、中期(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和弗洛末期—大坪期(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Isograptus victoriae divergens带)。总体上看,弗洛期—大坪期笔石总体分异度呈增长趋势,均分笔石动物群占绝对优势,但是大坪末期,动物群内部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均分笔石类(Dichograptids)向舌笔石类(Glossograptids)逐步演替。分别以笔石带和化石产出层位为单位进行多样性统计,二者统计结果基本吻合,但以化石层位为单位的统计结果更多地揭示了多样性演变的细节。无论属级或种级多样性曲线均表现为两个峰值(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和Isograptus victoriae divergens带)和一个低谷(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然而种级多样性变化强度明显大于属级。与华南及其他板块主要地区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南坝剖面笔石多样性在弗洛期—大坪期的首次峰值(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在其他主要地区均有表现,南坝剖面的峰值与华南江南区、阿凡隆尼亚板块笔石辐射的首次峰值大致同期,但晚于华南扬子区、澳大利亚以及波罗的等地区。与华南奥陶纪各主要门类的多样性演化趋势的对比发现,南坝剖面笔石动物群多样性的首次峰值较腕足、牙形类的首次峰值晚,但早于疑源类及三叶虫的首次峰值。研究表明,南坝剖面弗洛期—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的多样性演变不仅受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控于内部各类群间的演替。
王文卉[3](2013)在《江南斜坡带晚特马道克期多类群的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及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晚特马道克期是许多古生代海洋生物演化发展中的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在此时期发生了许多生物群转换和群落生态方面的变化。就笔石动物来说,晚特马道克期是笔石动物发生生态和形态重要变革的关键时期。在生态上,笔石发生了由底栖转向漂浮生活这一重要生命策略的变化。在形态上,出现了具线管的胎管、经历了胎管位副胞管和笔石枝副胞管的退化和消失以及原始笔石枝缩减。在生物群转换上,最早的均分笔石动物群出现,并逐步取代在晚特马道克期大量繁盛的两射型反称笔石。就几丁石来说,自其在寒武系Stage5最早出现以来,直到晚特马道克期才呈现丰度和多样性的迅速增加。在晚特马道克期,疑源类的多样性开始发生快速增加,并在此时期迅速形成生物地理分区的框架。江南斜坡带是目前为止华南晚特马道克期笔石带序列最为完整的地区,也是几丁石和疑源类研究较为缺乏(空白)的地区。本文选择地处江南斜坡带内的湖南益阳南坝剖面,对其中共生的笔石、几丁石和疑源类的分类学、生物地层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三个类群的多样性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进而研究了江南斜坡带晚特马道克期笔石的多样性演化。研究成果既填补了江南斜坡带这些微体化石古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又紧贴当前多样性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湖南益阳南坝剖面产出的笔石动物,共鉴定笔石11属18种。根据具有重要地层学意义的笔石属种的首现,自下而上识别出晚特马道克期的4个笔石带:Adelograptus tenellus带、Aorograptus victoriae带、Araneograptus murrayi带和Hunnegraptus copiosus带。首次在南坝剖面的笔石页岩地层中进行了几丁石和疑源类的研究,共鉴定几丁石3属14种,其中6个未定命名种;疑源类化石23属33种,其中9个未定命名种。根据特征几丁石化石的首现,在该区自下而上识别出晚特马道克期的3个几丁石带: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Lagenochitina esthonica带和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根据特征疑源类的组合,识别出3个疑源类组合带:组合带A、组合带B以及组合带C。在江南斜坡带晚特马道克期的笔石地层中进行几丁石和疑源类的研究,实现了笔石带对几丁石带和疑源类组合带的精确校正。识别出的这些笔石带、几丁石带和疑源类组合带均可与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同期生物类群进行确切对比。本文以南坝剖面为例,在精确的笔石带框架下,获得了晚特马道克期笔石、几丁石和疑源类的多样性曲线。并对各笔石带内上述类群生物的简单分类单元多样性、标准化多样性、新生数、绝灭数进行了分析。多样性曲线显示笔石标准化多样性在晚特马道克期波动很小,仅在Ao.victoriae带达到了小的峰值。几丁石和疑源类标准化多样性均在笔石Araneograptus murrayi带达到最大值。根据南坝剖面笔石的分类学数据,结合前人报道的江南斜坡带同时期笔石的分类学研究资料,本文获得江南斜坡带晚特马道克期的笔石多样性曲线。通过将上述各类群生物的多样性曲线同扬子区、劳亚区、北冈瓦纳区、波罗的海区、北非等地的多样性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晚特马道克期,笔石、几丁石和疑源类的多样性曲线均波动较小,且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很可能和当时剧烈变动的外部环境,如海平面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营养链的变化等相关。当前研究得出的三个类群的多样性曲线还具有类群间差异。这些差异表明在晚特马道克期,各类群的多样性型式除了和外部因素(环境、生态)相关,还和内因(各类群自身的演化规律)相关。
张元动,张举,汪建国,宋妍妍,汪隆武,俞国华,黎康清[4](2012)在《浙江桐庐县刘家奥陶纪剖面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新发现的浙江桐庐刘家剖面位于马金—乌镇断裂与球川—萧山断裂之间,是浙西北地区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的代表性奥陶纪地层剖面。根据所获得的宁国组和胡乐组的笔石化石,初步建立了该层段的笔石生物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包括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Azygograptus suecicus带、Ex-igraptus clavus带、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Acrograptus ellesae带、Dicellograptus vagus带、Nemagrap-tus gracilis带。在宁国组底部灰岩中发现少量牙形刺,指示时代为特马豆克期末到弗洛期初,与根据笔石化石得出的结论一致。在宁国组下部(下奥陶统弗洛阶上部)发现海绵化石,这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古生态学、生物古地理学和演化古生物学意义。在胡乐组上部识别出Dicellograptus vagus带,代表达瑞威尔阶顶部的地层,可与新疆大湾沟、北欧奥斯陆等地的相当地层对比。
张元动,陈旭,Dan GOLDMAN,张举,成俊峰,宋妍妍[5](2010)在《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华南奥陶纪滨岸-内陆棚-外陆棚-斜坡-盆地等6种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统计分析,表明奥陶纪滨岸地带的笔石多样性相对较低,随着海水加深和离岸趋远而逐渐增高,在陆棚边缘-斜坡上部水域达到最高,进入盆地则又有所降低.以笔石带为时间卡尺的分析显示,笔石的多样性演化在不同环境下存在显着差异,在近岸和陆棚环境下,早、中奥陶世的笔石序列是不全的、间断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而在陆棚边缘-斜坡环境下,笔石序列则完全连续分布.综合研究显示,华南奥陶纪笔石多样性呈阶梯状递增的趋势,从早奥陶世至晚奥陶世桑比期存在三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位于早奥陶世弗洛中期、中奥陶世大坪晚期-达瑞威尔初期、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末,这三次高峰与华南的几次海平面上升时期大致对应,表明笔石动物的辐射演化可能与海平面上升事件有密切关联.对Pseudisograptus等4个典型案例开展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华南早、中奥陶世的笔石存在较明显的深度分带现象,多数类群呈与古海岸线或大陆边缘平行的地理分布格局,并受到离岸远近的影响.
张元动,许红根,郭维民,贺振宇,周清,王旭东[6](2009)在《浙江常山黄泥塘水库剖面的生物地层学》文中指出为有效保护我国第一个"金钉子"——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的同时,又能较好地满足一般性补充研究的需求和普通大众对"金钉子"剖面化石的兴趣爱好,剖面保护单位在"金钉子"剖面附近水库边开辟了一条新剖面。该剖面地层序列完整,出露新鲜,自下而上包括印渚埠组上部、宁国组和胡乐组下部。剖面化石丰富,保存精美,除丰富的笔石外,还含有一些腕足动物、三叶虫、叶虾类和粪化石,自下而上可识别出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Azygograptus suecicus带、Exigraptus clavus带、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和Acrograptus ellesae带等笔石带。整个剖面的岩石和笔石序列与黄泥塘"金钉子"剖面一致,能进行良好对比,可作为"金钉子"剖面的一般性替代剖面,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达瑞威尔阶的后层型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来源。
张元动,陈旭[7](2008)在《奥陶纪笔石动物的多样性演变与环境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全球性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营漂浮生活的笔石呈现出一种与底栖生物完全不同的多样性演变轨迹,即在奥陶纪初就开始辐射并于中奥陶世早期达到高峰,然后逐步递减,这期间伴随着多个重要类群的起源、繁盛和演替.另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下,笔石动物可能有不同的辐射过程和演化模式,需要加以检验.对华南上扬子区(台地)和江南区(斜坡)的早、中奥陶世笔石多样性的详细分析表明,在两种环境下,笔石分异度(属级、种级)都有较显着的增长,但在规模、幅度、过程和型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上扬子区的辐射规模和幅度相对较小,整个过程可识别为4个阶段,其中有两次高峰.江南区笔石的辐射规模和幅度均较大,可识别为3个阶段,多样性的主要增长期在第二阶段.根据这两种典型环境下笔石动物群的组成及多样性演变的显着差异,提出奥陶纪笔石动物的"深水起源与浅水扩散模式":大陆斜坡的深水区域是笔石演化新质的源泉,奥陶纪的主要笔石类群均从这里起源,然后扩散到浅水区域.此外,对华南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的奥陶纪笔石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表明,笔石动物在奥陶纪早、中期发生了全球性辐射.在奥陶纪初笔石动物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生态变革:从原先的海底固着类型衍生出浮游或漂浮类型;在早奥陶世晚期(弗洛期),全球几乎同时发生了笔石多样性激增事件(均分笔石动物群);从弗洛期到中奥陶世末,笔石多样性的增长大体呈现3个峰值,但在不同地区峰值的大小和位置均有差异,其中达瑞威尔期的多样性峰值在华南和波罗的板块均较显着,但在澳洲板块上没有明显的响应.总体而言,奥陶纪笔石动物的辐射与古纬度没有密切关联,但辐射的时间与当时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事件基本一致,表明两者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王传尚,汪啸风,陈孝红,李志宏[8](2004)在《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的分异与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生物标志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宜昌黄花场(扬子地台中部)大湾组剖面和重庆城口(扬子地台北部)的湄潭组剖面笔石动物群特征的分析,结合江西崇义地区(盆地相)、江南过渡带笔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分异的现象,并探讨了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和牙形石的相互关系。认为宜昌黄花场剖面完全具备建立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条件,牙形石B.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FAD)是良好的界线生物标志。
陈旭,许红根,俞国华,汪隆武[9](2003)在《浙江常山黄泥塘Didymograptus(Corymbograptus)deflexus带的笔石》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是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 (GSSP)。文中讨论了黄泥塘剖面宁国组底部Didymograptus (Corymbograptus)deflexus带的笔石动物群 ,并描述了其中一部分属种。根据该带含牙形刺灰岩夹笔石页岩地层在常山、江山地区纵向和横向的分布 ,在宁国组下部建立了黄泥塘段
韩乃仁[10](1996)在《浙江江山古生物地层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据215篇有关江山的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成果,简述了浙江江山古生物地层的研究历史.概述了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古生物研究的现状.提出应进一步研究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的细微构造及生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测试地层的物质成分和划分岩相.加强对石炭系、二叠系的研究,以便对江山古生代地层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下曲类对笔石在浙西的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曲类对笔石在浙西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南荥经坳陷川荥页1井奥陶系沉积相与古生物特征及地层厘定(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岩相特征及沉积相 |
2.1 陆源碎屑滨岸相 |
2.2 浅水陆棚相 |
3 古生物特征 |
4 地层讨论 |
5 结论 |
(2)湖南益阳奥陶纪弗洛期 ——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生物地层及多样性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概况与进展 |
第二章 地层剖面简介 |
第一节 剖面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二节 地层剖面描述 |
第三章 笔石系统古生物学 |
正笔石目Order Graptoloidea Lapworth,1873 |
均分笔石科Family Dichograptidae Lapworth,1873 |
枝笔石亚科Subfamily Clonograptinae Erdtmann,1982 |
枝笔石属Genus Clonograptus Nicholson,1873 |
均分笔石亚科Subfamily Dichograptinae Lapworth,1873 |
均分笔石属Genus Dichograptus Salter,1863 |
假苔藓笔石属Genus Pseudobryograptus Mu,1957 |
四笔石亚科Subfamily Tetragraptinae Mu,1950 |
四笔石属Genus Tetragraptus Salter,1863 |
下垂笔石属Genus Pendeograptus Boucek and Pribyl,1953 |
假叶笔石属Genus Pseudophyllograptus Cooper and Fortey,1982 |
对笔石亚科Subfamily Didymograptinae Mu,1950 |
伸展笔石属Genus Expansograptus Boucek and Pribyl,1953 |
巅峰笔石属Genus Corymbograptus Obut and Sobolevskaya,1964 |
波罗的笔石属Genus Baltograptus Maletz,1994 |
小对笔石属Genus Didymograptellus Cooper and Fortey,1982 |
挪威笔石属Genus Norvegiograptus gen.nov. |
“对笔石属”"Didymograptus" M'Coy,1851 |
弯笔石亚科Subfamily Sigmagraptinae Cooper and Fortey,1982 |
尖顶笔石属Genus Acrograptus Tzaj,1969 |
棱笔石属Genus Goniograptus M'Coy,1876 |
弯笔石属Genus Sigmagraptus Ruedemann,1904 |
中国笔石科Family Sinograptidae Mu,1957 |
波浪笔石属Genus Cymatograptus Jaanusson,1965 |
等称笔石科Family Isograptidae Harris,1933 |
等称笔石属Genus Isograptus Moberg,1892 |
叶笔石科Family Phyllograptidae Lapworth,1873 |
叶笔石属Genus Phyllograptus J.Hall,1858 |
第四章 笔石生物地层学 |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笔石带序列 |
第三节 笔石生物地层对比 |
第五章 均分笔石动物群的多样性演变 |
第一节 均分笔石动物群辐射演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均分笔石动物群的多样性分布和演变趋势 |
1. 参数及研究方法 |
2. 多样性分布 |
3. 多样性演变趋势 |
第三节 均分笔石动物群多样性演变型式对比 |
1. 与华南及其他板块主要地区的对比 |
2. 与华南各主要门类多样性演变型式的对比 |
第四节 均分笔石多动物群多样性演变诱因初探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3)江南斜坡带晚特马道克期多类群的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概况和进展 |
第二章 地质概况及剖面介绍 |
2.1 研究区的地质概况 |
2.2 湖南益阳南坝剖面描述 |
第三章 系统古生物学研究 |
3.1 笔石的系统古生物学 |
3.2 几丁石的系统古生物学 |
3.3 疑源类的系统古生物学 |
第四章 生物地层学研究 |
4.1 笔石的生物地层学 |
4.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1.2 笔石带的划分与对比 |
4.1.2.1 Adelograptus tenellus带 |
4.1.2.2 Aorograptus victoriae带 |
4.1.2.3 Araneograptus murrayi带 |
4.1.2.4 Hunnegraptus copiosus带 |
4.2 几丁石的生物地层学 |
4.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几丁石带的划分与对比 |
4.2.2.1 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 |
4.2.2.2 Lagenochitina esthonica带 |
4.2.2.3 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 |
4.3 疑源类的生物地层学 |
4.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2 疑源类组合带的划分与对比 |
4.3.2.1 疑源类组合带A |
4.3.2.2 疑源类组合带B |
4.3.2.3 疑源类组合带C |
第五章 多类群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
5.1 研究方法简介 |
5.2 笔石的多样性 |
5.2.1 南坝剖面的笔石多样性 |
5.2.2 江南斜坡带的笔石多样性 |
5.3 几丁石的多样性 |
5.4 疑源类的多样性 |
5.5 多类群多样性的协同变化 |
5.6 多样性变化的可能原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个人简历 |
附录2:系统古生物学涉及笔石重要性状测量数据表 |
附录3:南坝剖面晚特马道克期几丁石丰度表 |
附录4:南坝剖面早奥陶世疑源类相对含量表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5)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奥陶纪主要古环境的划分 |
1.1 近岸砂砾质沉积相带 (禄劝-武定-昆明) |
1.2 近岸砂泥质沉积相带 (广元-宁强-南江-长宁) |
1.3 内陆棚泥质夹碳酸盐沉积相带 (桐梓-遵义-城口) |
1.4 外陆棚碳酸盐夹泥质沉积相带 (宜昌-远安-南漳-京山) |
1.5 陆棚边缘上斜坡泥质夹碳酸盐沉积相带 (黔南-湘中-浙赣三山地区) |
1.6 下斜坡-盆地泥质沉积相带 (永新-崇义-台山) |
2 华南奥陶纪近岸-远岸环境的笔石多样性分布 |
2.1 笔石多样性的统计原则 |
2.2 笔石动物多样性的近岸-远岸分布 |
3 华南奥陶纪部分笔石类群的地理分布 |
3.1 Pseudisograptus |
3.2 Isograptus和Parisograptus |
3.3 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 |
3.4 Corymbograptus turgidus及其相关笔石种 |
4 结论 |
(6)浙江常山黄泥塘水库剖面的生物地层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剖面描述 |
胡乐组一段 (O2-3h1) : |
整合 |
宁国组四段 (O1-2n4) |
宁国组三段 (O1-2n3) |
宁国组二段 (相当于横塘段, O1-2n2) |
宁国组黄塘泥段 (O1-2n1) |
假整合? |
印渚埠组 (O1y) |
二、主要化石类型和保存状况 |
1 笔石动物 |
2 腕足动物 |
3 三叶虫 |
4 胡桃虾 (叶虾类) |
5 粪化石 |
三、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
1 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 |
2 Azygograptus suecicus带 |
3 Exigraptus clavus带 |
4 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 |
5 Acrograptus ellesae带 |
四、几点讨论 |
(7)奥陶纪笔石动物的多样性演变与环境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早、中奥陶世笔石动物的多样性 |
1.1 扬子区 |
1.2 江南区 |
1.3 不同环境下笔石多样性演化的差异 |
2 华南与世界其他地区笔石多样性演化的比较 |
(8)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的分异与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生物标志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笔石动物群的特征 |
1.1 黄花场大湾组下段笔石动物群的特征 |
1.2 城口湄潭组笔石动物群的特征 |
2 笔石相分异及其控制因素 |
3 笔石带与牙形石带的相互关系及下/中奥陶统界线的确立 |
四、下曲类对笔石在浙西的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南荥经坳陷川荥页1井奥陶系沉积相与古生物特征及地层厘定[J]. 熊小辉,王剑,汪正江,熊国庆,邓奇,杨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8(03)
- [2]湖南益阳奥陶纪弗洛期 ——大坪期均分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生物地层及多样性演变[D]. 李丽霞. 南京大学, 2013(02)
- [3]江南斜坡带晚特马道克期多类群的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及多样性研究[D]. 王文卉. 南京大学, 2013(08)
- [4]浙江桐庐县刘家奥陶纪剖面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J]. 张元动,张举,汪建国,宋妍妍,汪隆武,俞国华,黎康清. 地层学杂志, 2012(01)
- [5]华南早-中奥陶世主要环境下笔石动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分布[J]. 张元动,陈旭,Dan GOLDMAN,张举,成俊峰,宋妍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9)
- [6]浙江常山黄泥塘水库剖面的生物地层学[J]. 张元动,许红根,郭维民,贺振宇,周清,王旭东. 地层学杂志, 2009(04)
- [7]奥陶纪笔石动物的多样性演变与环境背景[J]. 张元动,陈旭.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1)
- [8]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的分异与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生物标志的选择[J]. 王传尚,汪啸风,陈孝红,李志宏. 现代地质, 2004(01)
- [9]浙江常山黄泥塘Didymograptus(Corymbograptus)deflexus带的笔石[J]. 陈旭,许红根,俞国华,汪隆武. 古生物学报, 2003(04)
- [10]浙江江山古生物地层研究述评[J]. 韩乃仁.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