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光谱多光轴自动校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金[1](2021)在《卫星遥感点光源辐射标校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卫星遥感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遥感数据定量化水平,而卫星遥感器MTF在轨检测和辐射定标是卫星遥感定量化基础。以场地为观测目标的替代定标作为卫星定标三类手段之一,具有对在轨卫星整个生命周期进行高精度检测与定标的技术优势。替代定标主要以大面积均匀场、人工靶标或点光源作为参照目标。基于自然环境的大面积均匀场较为偏远、人工靶标存在铺设费力和表面易老化等问题,难以作为高频次、常规化的长期定标参照目标,而点光源法由凸面镜组构成,具有克服上述不足的潜在优势,在未来卫星在轨定标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由凸面镜构成的点光源,其指向精度决定着凸面镜口径和重量需求;对点光源指向的网络化远程控制是定标常规化的基础,因此,基于点光源定标与MTF检测的高频次、常规化问题主要就是指向精度与网络化控制问题。本论文就点光源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研制和高精度指向标校方法等问题开展研究。依据点光源的多能级梯度阵列特点和高频次、常规化定标需求,提出了基于网络化远程控制、高精度点光源阵列指向跟踪的设想,进行了相应点光源辐射定标系统软硬件方案设计,研制了一套场地替代定标点光源系统,使其具有自动化跟踪、网络化协同工作特点,具备在不同纬度、不同季节、不同分辨率卫星条件下,均可作为在轨辐射定标和MTF检测参照目标的普适性功能。针对点光源系统面临着相机、点光源、大地和太阳等单元相互独立、而又应具备高精度指向的应用需求问题,研发了基于太阳矢量,将反射镜坐标系下的任意矢量通过坐标变换关系转换到当地坐标系的算法,以此形成坐标体系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精度标校模型,并通过反解模型求解法、太阳图像质心比对法和坐标旋转变换矩阵法,验证与完善了标校模型,实现所研点光源定标系统在当地坐标体系下的高精度指向能力。在实现点光源系统高精度标校能力基础上,为达到基于点光源MTF检测与定标的高频次、常规化、自动化应用目标,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在点光源系统上增设自动相机的构想,并开展了基于反射镜与相机几何关系的自动化标校模型研究,以此确定太阳图像质心与反射镜法向之间的定量联系,并通过实验,检验并完善了该系统指向太阳的高精度自动调节能力。在点光源辐射定标系统研制、点光源系统的高精度标校和标校过程自动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点光源指向实验。模型分析与跟踪太阳实验比对结果表明,俯仰角误差标准差为0.017°,方位角误差标准差为0.031°,质心对比均方根误差分别为X轴像素均方根误差为2.099 pixel,Y轴像素均方根误差0.868 pixel,对应像素角分辨率误差为0.037°、0.014°,综合角分辨率误差为0.040°。实验结果显示模型解算值与实际测量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满足基于点光源系统的MTF检测与辐射定标需求。
张洋[2](2020)在《多光谱光电观瞄系统视轴一致性测试技术》文中认为视轴一致性测试技术用于检测多光谱多传感器光电观瞄系统的光学视轴偏差。为保证各光电传感分系统光轴同轴度的精确测试和调校,确保光电系统与载机瞄准线共轴,通过建立光学测试模型,结合选型的目标靶图像采集设备性能,分析计算所设计光学测试系统的测量误差,系统软件依靠图像处理算法,实现智能捕捉光电系统激光辐射在靶板散射出现的光斑位置与形态,形成标定红外靶点及激光散射光斑质心的像素坐标及偏差的测试方法,用于机载光电观瞄系统红外瞄准线与激光辐射轴的视轴偏差角测试,并指导现场光学工艺装配的不平行度调校。
辛琦[3](2019)在《激光红外双波段系统平行性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电系统在军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对多波段的光电跟踪测量设备、机载瞄准吊舱、机载光电雷达等光电军事武器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今光电设备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军用光电系统中经常采用多光轴系统作为侦察平台,光电系统中的可见光光轴、红外光轴和激光光轴的一致性直接决定了对目标信息的探测和获取的精准度,所以为了提高系统的侦察能力,对多光轴的平行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光轴平行性的检测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多光轴同轴检测方法大致分为投影靶法、分口径检测法和大口径平行光管法。除了受环境影响之外,投影靶法只能在夜晚或者阴天的条件下进行光轴调整;分口径检测法检测系统的结构复杂,安装和调试过程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差;大口径平行光管法检测系统的机体较大、不宜制作且笨重,不适合野外测量。为解决以上问题,对于光轴平行度调校技术,本文提出了楔形棱镜光轴微调法并通过四楔形棱镜组合的宽波段消色差结构形式,在实现光轴调整的同时,使楔形棱镜引入的系统色散达到最小。设计了红外发射和激光接收系统,通过实验对所提出的棱镜检测方法来调校多光轴的同轴度进行了验证,实现红外激光的光轴平行度的调校。本文最终得到光轴的一致性误差为24.39μrad,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该方案可以简化光学系统的设计,结构紧凑,减小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同时可以在小空间内完成大范围的光轴调整工作。
张健[4](2019)在《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环境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野外光轴平行性测试过程中,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的性能受到运输条件与野外温度环境的影响。在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的设计阶段,通过对系统进行力学分析与热光学分析,能够在野外复杂环境下掌握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的性能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利用接触建模的方式对测试系统进行力学分析与热光学分析。首先,由力学分析结果得出,测试系统的一阶固有频率为71.658Hz,大于三级道路运输要求的50Hz,在运输途中不会产生共振现象,满足运输条件;其次,对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进行热光学分析,分析了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的主次镜在温度变化下的面型与间距变化,计算得出系统的温度适应性区间为-44℃84℃;然后,对系统进行光线追迹,得出系统出射光束偏转角θ=2.628″<10″,满足系统出射光束平行性的要求;最后,对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进行高低温试验,测出在60℃温差下出射光束平行性在4″以内,进一步说明了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为野外环境下使用的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提供了参考建议。
王东阳[5](2019)在《基于连通域判别的光轴一致性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航天和国防军事等探测、侦查领域中,以制导、红外成像、雷达探测为主要功能的军事武器,都装配有半导体激光发射装置、可见光成像仪器等富含远红外、激光、近红外等多种波段的光电系统。武器系统各光轴平行性越好,则在现代以及未来可能突发的全数字化战争中,越具有主动性优势,可以快速掌握战时情报,实现精确打击与灵活机动。由于某些光电武器的特殊性能要求,为其装备了多种光电单元,使得武器设备整体尺寸较大,造成光电单元间的跨距较大,不仅安装困难,同时各光电单元的光轴精度也无法保证。当武器装备实际侦查使用时,若各光电设备的光轴平行性不一致,会造成跟踪对象位置偏离,实际打击中则可能误伤无辜。故多光轴一致性检测与提高光轴平行性精度,始终是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影响光电设备各光轴平行性精度的因素较多,如实际加工误差、恶劣环境中使用、使用时间较长等等,都会造成光轴间平行性精度降低。故在光电设备的使用前和使用中的各个阶段,都要不定期的进行精度检测调节,根据具体设备自身实际情况,将光轴偏角调节到工作许可范围内。本文通过对小口径平行光管法的研究,针对中航工业某机载雷达武器系统的光电单元,开发了一套组装方便、操作便捷、高精度的光轴一致性检测系统。采用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结构,在满足视场角的要求下,将内部光路多次折叠反射,极大缩小了设备自身体积。本系统装配有红外、激光、可见三种不同波段光源发生装置,结合机器视觉实现目标光轴位置采集。本文通过建立光路传播数学模型,得出光源位置与光斑位置具有一致性的结论,同时分析了光轴偏角检测原理。采用图像处理及目标识别算法实现光斑质心的快速定位。本文通过分析机载雷达系统的光斑特点,提出了基于连通域判别的光斑定位方法。通过改进的自适应阈值算法缩小目标区域,利用连通域标记识别出所有前景,根据连通域尺寸剔除大量噪声及无关区域,最终得到目标光斑轮廓信息。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自适应阈值法结合连通域判别法可有效抑制机载雷达系统中激光光斑的背景噪声,快速定位激光光斑能量中心。本系统可适用于室内及外场环境中,可检测原位或离位设备。根据系统结构组成分析了本系统不确定度小于10秒。通过实验,检测了系统初始状态各光轴间偏角。同时检测出激光光轴的最大调节范围为21分。
陈华[6](2019)在《基于裂隙灯显微镜转鼓的数字化装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在光学领域光学设计相较以前已方便许多,而光学加工工艺越来越成为光学领域研究发展的难点,光学装校技术更是光学加工工艺的研究重点。传统的光学装校技术依赖人的主观经验对光学系统不断地调试来满足要求,这样的方法主观性强、装调效率低下且不能满足高精度光学设备的要求。本文基于裂隙灯显微镜转鼓装校研究,研究了一种将装校位置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数字化装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阐述了光轴误差来源和定义,分析了裂隙灯转鼓中存在的光轴误差问题,研究了常见的光轴一致性装校方法和光轴平行性装校方法,并根据转鼓存在的装校问题,提出了使用双十字线的转鼓光轴误差检测方案。2.研究了图像十字中心获取方法,提出了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Hough变换求出直线,最后利用直线相交求得中心的方法。研究了典型的图像清晰度评价算法,并使用标准图像库和十字图片对相关算法进行算法评估,得到改进的图像梯度的清晰度评价算法更适于十字图片清晰度的评价。3.研究了转鼓检测装校系统的光学系统和软件系统,光学系统包括使用LED灯进行的科勒照明光路,利用双十字线的光学检测主光路,并介绍了装校方法;软件系统是基于OpenCV视觉库和图像处理算法设计的,对检测光路中CCD相机摄取的视频图像进行实时处理的数字化检测装校软件。4.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转鼓装校系统,并研究了装校光路的搭建方法和搭建步骤。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确定了该装校系统光轴误差应小于7.3像素点,并且确立了各个倍率图像下的清晰度合格区间,作为装校的依据。
谢国兵,薛永刚,晁格平,杜子亮,袁博,李刘晨[7](2018)在《基于LABVIEW的多光轴平行性测试方法》文中指出针对现代光电武器系统中多种传感器光轴平行性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高精度多光轴平行性检测方法。该方法以离轴式大口径抛物镜面平行光管法原理为硬件设计基础。利用LABVIEW的高效率模块化功能和LABVIEW-Vision的强大图像处理功能实现该检测方法的软件设计。经试验验证,该测试方法误差小于5″,满足光电武器系统多光轴平行性测试要求。
赵玮,昌明,刘虎,赵红军,姜峰,李玉喜,张向明,杨晓强[8](2018)在《空间旋转多光轴平行性校准技术》文中认为空间旋转多光轴系统光轴平行性影响系统指向精度且校准难度高、耗时。基于空间旋转多光轴系统光轴校准原理,获得了校准理论模型;结合实验研究,建立了高精度光轴校准方案;以机械回转轴为基准,粗调准和精调准结合,以调整传感器安装面为粗调,借助双光楔实现光学量级的精校准;先校正可见光光轴与机械回转轴的平行性,再保证激光光轴与机械回转轴的平行性,最终保证可见光光轴与激光光轴的平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校准方案精度高,指标优于0.1mrad,可用于实际工程装调。
贾雪涛[9](2018)在《新型车长观瞄跟踪镜装调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车长观瞄跟踪系统是现代战争中车载武器的重要设备,是实现战场搜寻、识别、跟踪目标的主要装备,具备昼/夜等全天候作战功能。本车长观瞄跟踪镜主体采用了挑担式和潜望式光学平台相结合的综合光电结构型式,在可见光直瞄通道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感器成像通道,将电视探测器、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机,分别置于可见光通道的旁侧。多传感器之间的平行性由高精密俯仰回转轴系保证。围绕某新型车长观瞄跟踪镜,总结该型车长镜光学系统以及结构系统在装配与调校过程的工艺和检测方法。对光学系统的定中心、多传感器光学窗口粘接、轴系动密封性、可见光通道与传感器通道的光轴同步一致性和消像旋光学系统等技术难点进行分析,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对关键技术及要求进行攻关,通过装调实验研究,对于新旧装调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最佳的装调技术方案。
张凯[10](2016)在《大温差环境下多轴一致性测试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光电技术的不断进步,融合了激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等传感器武器设备逐渐发展起来。这类设备集成了多种光电传感器于一体,光谱范围覆盖了可见到红外的全部波段,各光轴之间的一致性成为了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性问题。因此,针对武器平台上的多光轴光电设备光轴间的一致性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光轴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基于温差变化以及大范围检测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了一种宽光谱多光轴一致性检测系统。针对光学系统设计结果,提出了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光机结构设计方案,针对系统的温度稳定性需求,对系统进行无热化结构分析,并针对系统的扩径功能需求进行结构设计。本文论证选取了系统的主要功能部件,并对设计完成的系统进行了精度分析和实验检测。系统的检测波段覆盖可见光、红外光以及激光,可实现0.4μm12μm的宽谱段测量,基础检测口径为270mm,拓展口径达1200mm,可在°°-C55C40温度下稳定工作。经过误差分析以及试验检测,系统的可见、红外和激光光学瞄准一致性优于指标要求的12",光学系统瞄准轴与火炮机械轴的测试精度优于指标要求的40"。
二、多光谱多光轴自动校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光谱多光轴自动校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遥感点光源辐射标校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辐射定标与在轨MTF检测 |
1.2.2 点光源定标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3 点光源标校方法发展现状 |
1.2.4 文献调研小结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辐射定标及在轨检测原理 |
2.1 光学辐射度量与传递函数 |
2.1.1 光学辐射度量 |
2.1.2 光学传递函数 |
2.2 场地定标原理 |
2.2.1 场地定标方法 |
2.2.2 辐射传输过程 |
2.2.3 遥感数据定标 |
2.3 镜反射原理 |
2.4 点光源MTF检测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点光源辐射定标原理与系统研究 |
3.1 点光源辐射定标原理 |
3.1.1 点源阵列在轨辐射定标理论 |
3.1.2 点光源等效辐亮度物理意义 |
3.1.3 点光源反射镜组合设计原理 |
3.1.4 点光源阵列定标系数解算 |
3.2 点光源定标系统总体方案 |
3.2.1 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 |
3.2.2 主要性能参数 |
3.3 点光源定标系统硬件设计 |
3.3.1 光机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3.3.2 电子学系统硬件设计 |
3.3.3 多设备网络架构 |
3.3.4 光机系统装调 |
3.4 点光源定标系统软件设计 |
3.4.1 电子学系统软件方案 |
3.4.2 上位机软件设计及网络通信 |
3.4.3 标校控制算法与标校验证方法 |
3.4.4 反射镜法向矢量控制算法 |
3.5 性能测试与分析 |
3.5.1 凸面镜多角度光谱反射率性能测试与分析 |
3.5.2 太阳敏感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
3.5.3 系统低频驱动性能测试与分析 |
3.5.4 运动控制性能测试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点光源定标系统标校建模研究 |
4.1 概述 |
4.2 几何误差描述及坐标系的建立与变换 |
4.2.1 空间参考坐标系 |
4.2.2 空间坐标系变换 |
4.3 点光源标校建模原理 |
4.4 基于太阳矢量的点光源标校模型的建立 |
4.4.1 标校模型的建立 |
4.4.2 模型的验证与解算 |
4.5 基于相机的反射镜法向标校模型的建立 |
4.5.1 反射镜法向标校模型的建立 |
4.5.2 模型已知参数求解算法 |
4.6 基于相机的高精度自动化标校模型的建立 |
4.6.1 基本标校模型的建立 |
4.6.2 高精度标校模型的建立 |
4.6.3 标校模型的解算与反解目标值算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点光源定标系统跟踪能力实验与分析 |
5.1 概述 |
5.2 模型的实验验证分析 |
5.2.1 基于太阳矢量的标校模型实验验证分析 |
5.2.2 反射镜法向标校模型实验验证分析 |
5.2.3 高精度自动化标校模型的验证分析 |
5.3 系统精度分析 |
5.3.1 系统精度评估方法 |
5.3.2 系统运动控制精度评估 |
5.3.3 图像质心算法精度分析 |
5.3.4 相机标校精度分析 |
5.3.5 系统标校不确定度分析 |
5.4 点光源在轨辐射定标实验设计 |
5.4.1 大气透过率 |
5.4.2 镜面反射率 |
5.4.3 系统PSF检测 |
5.4.4 反射镜响应DN值 |
5.4.5 辐射定标理论精度评估 |
5.4.6 MTF数据处理算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多光谱光电观瞄系统视轴一致性测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视轴一致性测试方法 |
2 视轴一致性光学测量系统设计 |
2.1 光学测试原理 |
2.2 测量误差分析 |
3 软件设计 |
3.1 算法设计思路 |
3.2 梯形校正 |
3.3 图像预处理 |
3.4 光斑中心定位 |
3.5 视轴一致性测试 |
4 结论 |
(3)激光红外双波段系统平行性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光源使用分类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同轴度检测工作原理及指标分析 |
2.1 同轴度检测工作原理 |
2.2 总体技术指标分析与计算 |
2.2.1 激光接收光学指标分析 |
2.2.2 红外点目标角分辨率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红外楔形棱镜组消色散优化设计 |
3.1 红外楔形棱镜基本工作原理 |
3.2 红外楔形棱镜色散分析 |
3.2.1 红外材料组合分析 |
3.2.2 楔形棱镜组合类型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同轴检测光机系统研制 |
4.1 激光接收光路设计 |
4.2 红外发射光路设计 |
4.3 激光接收结构设计 |
4.4 红外发射结构设计 |
4.5 红外四楔形棱镜设计 |
4.6 小结 |
第5章 系统装调检测与误差分析 |
5.1 系统装调分析 |
5.1.1 红外系统主次镜装调及焦面的确定 |
5.1.2 红外、激光同轴度检测 |
5.2 误差分析 |
5.2.1 平行光管自准直误差 |
5.2.2 标定误差 |
5.2.3 调整误差 |
5.2.4 结构稳定性误差 |
5.2.5 总误差 |
5.3 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内容总结 |
6.2 创新性工作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4)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环境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总体技术指标 |
2.1 光学系统技术指标要求及设计 |
2.2 机械结构技术要求及设计 |
2.3 环境要求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接触在光机结构中的应用 |
3.1 相关理论 |
3.1.1 接触相关理论 |
3.1.2 接触类型 |
3.1.3 接触方式 |
3.1.4 接触状态 |
3.2 案例分析 |
3.2.1 光学设计 |
3.2.2 结构设计 |
3.2.3 有限元建模 |
3.3 实验验证 |
3.3.1 光路搭建 |
3.3.2 MTF值的测量 |
3.4 模型精度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环境适应性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模态分析 |
4.2.1 模态相关理论 |
4.2.2 系统模态分析 |
4.3 热光学分析 |
4.3.1 温度对光机系统的影响 |
4.3.2 热分析理论 |
4.3.3 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热光学分析 |
4.4 光束平行性计算与检测 |
4.4.1 光线追迹 |
4.4.2 光束平行性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5)基于连通域判别的光轴一致性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轴一致性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光斑定位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光路测量设计与数学建模 |
2.1 系统模型设计分析 |
2.2 分析验证平行汇聚原理 |
2.3 建立光路传递数学模型 |
2.4 平行性测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连通域判别的光斑定位方法 |
3.1 CCD采集光斑图像的分析 |
3.2 阈值分割算法的应用分析 |
3.2.1 最大类间方差法 |
3.2.2 差分法 |
3.2.3 改进的自适应阈值法 |
3.3 光斑质心定位算法的优化 |
3.3.1 光斑质心定位算法的分析 |
3.3.2 基于连通域的光斑定位算法 |
3.4 光斑质心定位仿真实验 |
3.4.1 不同阈值时连通域判别实验 |
3.4.2 改进自适应阈值法结合连通域判别实验 |
3.4.3 光斑质心检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光轴一致性检测系统设计 |
4.1 检测调节过程 |
4.2 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4.3 硬件系统搭建与设计 |
4.3.1 图像采集系统 |
4.3.2 控制系统 |
4.3.3 便携式控制箱设计 |
4.3.4 机械箱体设计 |
4.4 嵌入式软件设计 |
4.4.1 主要功能要求 |
4.4.2 软件结构设计 |
4.4.3 自检界面设计 |
4.4.4 检测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
5.1 搭建检测系统 |
5.2 系统检测误差分析 |
5.3 系统可靠性分析 |
5.4 实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裂隙灯显微镜转鼓的数字化装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裂隙灯转鼓装校技术 |
1.2.1 转鼓的基本结构 |
1.2.2 转鼓装校 |
1.3 光学装校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光轴装校技术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2 计算机辅助装校技术国内外研究情况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层次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层次 |
第二章 光轴检测与装校技术 |
2.1 光轴一致性误差 |
2.1.1 光轴误差来源 |
2.1.2 光轴一致性误差定义 |
2.1.3 转鼓的光轴误差问题 |
2.2 光轴一致性装校方法及原理 |
2.2.1 激光器光轴自准直装校法 |
2.2.2 透射式光轴一致性装校法 |
2.2.3 反射式光轴一致性装校法 |
2.3 光轴平行性装校方法及原理 |
2.3.1 远距离投影法 |
2.3.2 大口径平行光管法 |
2.3.3 小口径平行光管法 |
2.3.4 五棱镜法 |
2.4 转鼓的光轴检测与装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检测与装校的图像处理技术 |
3.1 图像十字中心获取技术 |
3.1.1 图像去噪 |
3.1.2 十字中心获取 |
3.1.3 十字中心获取结果 |
3.2 图像清晰度评价算法 |
3.2.1 图像清晰度评价分类 |
3.2.2 评价性能 |
3.3 典型的图像清晰度评价算法 |
3.3.1 基于图像梯度的评价算法 |
3.3.2 基于图像变换的评价算法 |
3.3.3 基于图像统计的评价算法 |
3.3.4 基于图像信息熵的评价算法 |
3.3.5 基于BP神经网络评价算法 |
3.3.6 改进的图像梯度的清晰度评价算法 |
3.4 清晰度评价算法性能比较 |
3.4.1 标准图像库 |
3.4.2 使用标准图像库评估算法 |
3.4.3 使用十字图片评估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鼓数字化检测装校系统 |
4.1 数字化检测装校总体方案 |
4.2 检测装校光学系统 |
4.2.1 检测装校照明光路 |
4.2.2 检测装校主光路 |
4.2.3 装校流程 |
4.3 检测装校软件系统 |
4.3.1 软件结构 |
4.3.2 软件功能 |
4.3.3 软件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鼓装校系统搭建与数字化 |
5.1 装校光路搭建 |
5.1.1 装校光路搭建原则与步骤 |
5.1.2 装校光路搭建方法 |
5.1.3 装校器材与光路 |
5.2 装校信息数字化 |
5.2.1 光轴误差合格值 |
5.2.2 图像清晰度清晰区间 |
5.2.3 数字化信息 |
5.3 装校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LABVIEW的多光轴平行性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外多光轴平行性测试研究现状 |
2 目前常用多光轴平行性测试方法 |
2.1 大口径平行光管法 |
2.2 小口径平行光管法 |
3 基于LABVIEW的多光轴平行性测试方法 |
3.2 LABVIEW软件系统设计 |
4 关键技术研究 |
4.1 激光光斑图像处理 |
4.2 十字像中心坐标的标定 |
4.3 大口径长焦离轴抛物面焦距的标定 |
5 试验验证与结论 |
(8)空间旋转多光轴平行性校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组成 |
2 空间旋转多光轴平行性校准技术 |
2.1 空间多光轴平行性校准原理分析 |
2.2 双光楔精调 |
3 光轴平行性校准技术方案 |
3.1 校正可见光光轴与转台机械回转轴平行 |
3.2 校正激光器光轴与机械回转轴的平行 |
3.3 环境试验后对系统光轴一致性检测 |
4 实验验证 |
5 结束语 |
(9)新型车长观瞄跟踪镜装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观瞄镜技术的发展情况 |
1.1.2 国内车载观瞄跟踪镜的发展情况 |
1.1.3 国内外车载武器光电系统对比 |
1.2 车载光电系统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工程背景和目标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工艺方案的制定 |
1.4.2 检测方案的制定 |
1.4.3 关键装调方案的制定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某车长观瞄跟踪镜的系统构成及性能指标 |
2.1 该型车长观瞄跟踪镜的原理及构成 |
2.1.1 光电综合转台的原理 |
2.1.2 T型“挑担式”结构的介绍 |
2.1.3 该型车长观瞄跟踪镜的系统构成 |
2.1.4 车长观瞄跟踪镜的主要功能 |
2.1.5 车长观瞄跟踪镜的可见光光路原理 |
2.2 主要设计性能指标 |
第三章 车长观瞄镜系统装调技术分析及检测方案制定 |
3.1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的工艺分析 |
3.1.1 影响产品光学性能的技术分析 |
3.1.2 产品定中心的分析 |
3.1.3 对影响整机正交性的因素分析 |
3.1.4 影响光轴平行性的分析 |
3.1.5 影响气密性的分析 |
3.1.6 别汉棱镜的光学特性分析 |
3.1.7 复杂多轴系的一致性精密装调技术分析 |
3.2 对整机在交付使用后的可预见问题分析 |
3.2.1 产品更换维修各光学系统后光轴平行性的保证 |
3.2.2 产品轴系在使用时的水密保护 |
3.3 产品总工艺方案的制定 |
3.4 产品主要性能的检测方案制定 |
3.4.1 车长观瞄跟踪镜的正交性的装调以及检测方案 |
3.4.2 各光学系统光轴同轴性的装调以及检测方案 |
3.4.3 车长观瞄跟踪镜零位走动检测 |
第四章 系统关键装调技术研究 |
4.1 光学系统的定中心技术研究 |
4.2 多传感器光学窗口粘接关键技术研究 |
4.2.1 光学窗口的受力分析 |
4.2.2 粘接应力的分析及解决 |
4.2.3 压圈应力的分析及解决 |
4.2.4 镜框应力的分析及解决 |
4.2.5 光学玻璃倾斜的装配 |
4.3 车长观瞄跟踪镜轴系动密封性的技术研究 |
4.4 保证可见光通道与传感器通道的光轴同步一致性研究 |
4.4.1 1/2钢带传动机构装调与预紧 |
4.4.2 空间回转轴的可视化标定 |
4.5 消象旋组件系统误差的调节的技术分析 |
4.5.1 别汉棱镜组的装调技术 |
4.5.2 整机的消像旋装调技术 |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产品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大温差环境下多轴一致性测试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系统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多轴一致性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工作与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总体方案选定 |
2.1 系统技术要求概述 |
2.2 系统的总体方案 |
2.3 系统工作方式的具体选型 |
2.4 系统测试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光机结构设计 |
3.1 平行光管结构设计 |
3.2 平行光管无热化结构分析 |
3.3 系统扩径组件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装调与检定 |
4.1 平行光管的安装与检定 |
4.2 扩径组件的调整与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精度分析与实测指标 |
5.1 系统精度分析 |
5.2 系统试验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多光谱多光轴自动校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遥感点光源辐射标校方法与系统研究[D]. 李瑞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多光谱光电观瞄系统视轴一致性测试技术[J]. 张洋.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0(06)
- [3]激光红外双波段系统平行性检测技术研究[D]. 辛琦.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4]多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环境适应性分析[D]. 张健.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5]基于连通域判别的光轴一致性检测技术研究[D]. 王东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裂隙灯显微镜转鼓的数字化装校技术研究[D]. 陈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基于LABVIEW的多光轴平行性测试方法[J]. 谢国兵,薛永刚,晁格平,杜子亮,袁博,李刘晨. 应用光学, 2018(06)
- [8]空间旋转多光轴平行性校准技术[J]. 赵玮,昌明,刘虎,赵红军,姜峰,李玉喜,张向明,杨晓强. 应用光学, 2018(05)
- [9]新型车长观瞄跟踪镜装调技术研究[D]. 贾雪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10]大温差环境下多轴一致性测试的关键问题研究[D]. 张凯. 长春理工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