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循证医学

脊髓损伤的循证医学

一、脊髓损伤的循证医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刚,王凤怡,张嘉祺,余佳丹,杨永红[1](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月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版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6个,研究对象共98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D=-0.74,95% CI(-2.41,0.93),P=0.39]。结论尚无足够证据支持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改善作用,其长期效应同样尚待研究。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2](2021)在《过伸性颈脊髓损伤诊疗临床循证指南》文中研究表明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损伤结构的隐匿性,容易漏诊或误诊,错失挽救脊髓神经功能的最佳时机,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争议性,缺少相关规范。为及时反映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治疗及康复新理念、规范其治疗,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与实用性,制订了《过伸性颈脊髓损伤诊疗临床循证指南》。本指南针对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治疗中最为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及分型、药物治疗、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康复7个问题提出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

葛淑琦[3](2021)在《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针灸疗法在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表以探讨针刺的疗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针刺领域有哪些疗效确切的病种,针刺对哪些病种治疗潜力较大但目前仍欠缺高质量的证据支持。针对前者需要进一步推广疗效确切的病种应用针刺治疗,针对后者应大力支持相关针刺潜力病种的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证据。因此有必要应用科学的理念及方法,对目前针刺领域海量的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本研究的目的:1.完善Epistemonikos系统评价数据库中针灸系统评价,以扩大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为本次研究做好数据库的前期准备工作。2.通过对针刺临床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一方面以明确目前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以加大针刺疗法在该领域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总结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病种,以进一步加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3.明确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将来进一步完善针刺证据体系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Epistemonikos数据库开发团队建立合作,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初步对不同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进行分类筛选,“链接”系统评价纳入的原始研究。2.采用证据图谱的证据整合方法,明确研究问题、建立纳入及排除标准、全面地检索文献、规范地提取数据、以可视化的方法展示研究结果,科学归纳和评价针刺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证据群,明确目前针刺领域证据现状,包括证据的PICO(疾病类型、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分布特征,针刺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中最新的治疗效果以及证据质量等。应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评价证据体的质量,AMST 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3.对多年从事针灸临床及学术工作的针灸医师展开问卷调查,明确目前缺乏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针刺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结果:1.全面完善了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完成了 20个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筛选,系统评价的数量总体较筛选前增加了 545篇。成功对332篇针灸系统评价完成了“链接”原始研究的工作。结果可供全球用户免费使用。2.研究纳入了 80篇针刺系统评价,涉及12个疾病领域,80种疾病。研究数据包括来自1427个随机对照试验的223个结局指标。神经系统疾病(n=26,32.5%)、结缔组织疾病(n=9,11.3%)、精神类疾病(n=8,10%)、妇科疾病(n=8,10%)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多。耳鼻喉疾病(n=2,2.5%)、眼科疾病(n=1,1.3%)、营养和代谢类疾病(n=1,1.3%)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少。将较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共涉及20种疾病,总结如下: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SMD:-1.21,95%CI:-1.72 to-0.71)、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语言交流功能(SMD:1.01,95%CI:0.81 to 1.2)、缓解抽动障碍患者抽搐的严重程度(SMD:-1.29,95%CI:-1.87 to-0.7)、缓解肌筋膜疼痛(SMD:-1,95%CI:-1.43 to-0.57)、降低泌尿系感染复发(R R:0.39,95%CI:0.26 to 0.58;ARR:322 fewer per 1,000;95%CI:from 391 f ewer to 222 fewer)、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SMD:1.11,95%CI:0.67 to 1.56)、提高产后 24h 有效泌乳率(RR:2.24,95%CI:1.58 to 3.17;ARR:380 more per 1,000;95%CI:from 178 more to 666 more)、提高不孕症患者妊娠率(RR:2.63,95%CI:1.6 to 4.32;ARR:464 more per 1,000;95%CI:from 112 more to 1,000 more)、缓解颈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肩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非特异性腰痛(SMD:-0.42;95%CI:-0.62,-0.22)、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SMD:-0.42;95%CI:-0.62,-0.22)、改善慢性疼痛引起的情绪障碍(SMD:-0.42;95%CI:-0.62,-0.22)、缩短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住院时长(SMD:-0.5;95%CI:-0.69,-0.32)、改善乳腺癌术后潮热(SMD:-0.44;95%CI:-0.73,-0.15)、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SMD:-0.47;95%CI:-0.87,-0.08)、提高髋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SMD:-0.56;95%CI:-1.07,-0.05)、缓解纤维肌痛(SM D:-0.49;95%CI:-0.79,-0.2)、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SMD:-0.33;95%CI:-0.45,-0.21)、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SMD:-0.47;95%CI:-0.67,-0.27)。针对此类有较高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扩大针刺在该系列疾病中的传播。将仅有低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疾病,共计46种,例如: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SMD:-1.01,95%C I:-1.38 to-0.65)、缓解神经性疼痛(SMD:-0.96,95%CI:-1.27 to-0.64)、改善儿童自闭症症状(SMD:-1.87,95%CI:-3.21 to-0.53)、缓解腕管综合征疼痛症状(SMD:-1.14,95%CI:-1.98 to-0.3)、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命质量(S MD:1.19,95%CI:0.88 to 1.5)、减轻慢性前列腺炎排尿症状(SMD:-0.87,95%C I:-1.10 to-0.64)、降低对阿片类物质的渴望(SMD:-1.26,95%CI:-1.73 to-0.78)、缓解痛经(SMD:-0.93,95%CI:-1.39 to-0.47)等。针刺治疗此类疾病有进一步明确疗效的潜力,应进行高质量的证据研究。3.问卷发放给16位专家后,有15位专家填写了有效的问卷,专家的整体积极系数较高。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没有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疾病中,有多种疾病被专家选择为针刺临床适应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涉及的疾病较多。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下颌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肱骨内上髁炎、冈下肌综合征、小关节紊乱症、肩胛肋骨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腓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正中神经麻痹、臀上皮神经疾患、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麻痹)、运动神经元病、视神经脊髓炎。结论:针对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进一步增加传播力度,扩大针刺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对于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有潜力的领域,未来值得投入更多研究。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弥补差距。

杨珂璐[4](2021)在《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内容分析及实施情况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的推荐意见进行内容分析及一致性比较,并评估其与临床护理常规的相符程度,再进一步探究循证护理实践的障碍因素,从而为PI护理CPG的实施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1)CPGs评价与内容分析:系统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指南数据库和PI协会/学会网站获取PI护理CPGs;分别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I,AGREE II)和临床实践指南报告工具(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评价CPGs,并从推荐意见中提取目标人群和干预措施进行推荐意见内容分析和一致性比较。(2)PI护理CPG临床实施情况及循证实践障碍因素调查:调查西安、新郑和兰州3市7所医院PI高发科室的护理常规与一致的CPGs主要推荐意见的符合程度;并使用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评估量表(Clinic Readiness to Evidence-based Nursing Assessment,CREBNA)和中文版循证信念、实施量表(Evidence-Based Practice Belief Scale,Evidence-Based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Scale,EBP Belief Scale,EBP Implementation Scale)对护士进行调查,评价基于CPG的循证实践准备度及护士循证信念水平和实施水平,最终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索影响量表得分的因素。结果:(1)CPGs评价与内容分析:共纳入19部CPGs,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5个国际组织;其中18部CPGs报告了证据等级分级,13部CPGs报告了推荐意见强度。同时,CPGs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总体不高,AGREE II得分中位数为53.3%(最高分为78.6%,最低分为38.5%),其中“应用性”(领域5)得分中位数最低(37.5%);RIGHT平均报告率为64.7%,其中纳入CPGs均未完整报告“评审和质量保证”(领域5)。19部CPGs中共提取49条主要推荐意见,其中46条推荐意见的内容基本一致;其他细节推荐意见分别涉及护理评估、敷料、局部用药、支撑面、体位改变和其他疗法等。(2)PI护理CPGs临床实施情况及循证实践障碍因素调查:共调查上述3市7所医院17个临床科室,收回289份问卷;在46条一致的CPGs主要推荐意见中15条推荐意见符合率为100%(17/17),3条推荐意见无科室符合。CREBNA量表的平均总分为120.78±20.07,其中证据分量表、组织环境分量表和促进因素分量表平均分分别为47.51±8.52、36.42±6.47和36.85±7.87;单因素分析发现仅上白班的护理人员CREBNA量表总分和3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白夜倒班的护理人员,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护理人员的CREBNA量表总分和证据分量表得分高于专科,且职称较高的护理人员、参加过循证培训和已发表论文的护理人员的证据分量表得分也较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仅上白班和发表过论文的护理人员证据分量表得分较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循证信念量表和实施量表平均分分别为3.52±0.44和1.76±0.8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仅上白班、参加过循证培训、已发表论文的护理人员的信念量表得分较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暂未发现对实施量表的得分有影响的因素。结论:当前针对PI护理CPGs的主要推荐意见内容一致性较好,但仍存在强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存在内容相反,且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常规与一致的CPGs主要推荐意见符合度较好;当前针对PI护理CPGs的循证实践准备度尚可,并且护理人员循证信念水平较高,但循证实施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田亚君,周丽,王学红,张红艳[5](2020)在《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推拿按揉预防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推拿按揉预防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推拿按揉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2组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足部皮肤压疮发生率,并观察2组干预前后下肢肌力、步行能力、踝关节背伸与外翻活动度(ROM)、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胫前肌及腓肠肌肌电图情况。结果观察组足下垂、足内翻、足部皮肤压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下肢肌力分级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肌力改善情况较为明显(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踝关节背伸与外翻ROM、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均有明显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着(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胫前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明显增加,腓肠肌iMEG、踝背伸协同收缩率(CR)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推拿按揉可有效预防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足下垂及内翻畸形的发生,改善踝关节、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其机制可能与缓解下肢相关肌肉痉挛,提高相关肌肉收缩力和肌力有关。

杨一玲[6](2020)在《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原发疾病(带状疱疹)消除后病变部位仍存在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或者数年、乃至终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0%的患者对传统止痛药物治疗反应差。已有的研究表明,(1)疼痛中枢敏化后的脑可塑性变化所诱发的疼痛记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所在;(2)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运动皮层兴奋性)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3)电针作为周围电刺激的一种形式,是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提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脑可塑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治疗作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通过检测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为人体大脑皮层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一种精确、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因此,在经过meta研究观察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影响的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应用了TMS的多种检测模式,观察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皮层兴奋性的特点、电针治疗PH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兴奋性的变化,初步探讨电针治疗PHN的脑可塑性机制,为针灸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内容与方法本项研究中Meta研究在PROSPERO网站注册(注册编号:CRD42019121546),临床研究内容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伦理编号NO.Y2017-066-01,注册号NO.AMCTR-IOR-16000138)。具体分为三个内容:1.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检索内容:因应用TMS检测电针调节脑皮层兴奋性效应的临床研究较少,故搜索包括了电针在内的关于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人脑可塑性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具体检索词包括:electroacupuncture、periph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等。(2)检索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all Cochrane databases、EMBASE、Scopus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式使用OR、AND、NOT等连接运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用stata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性较高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等,探索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志愿者的脑可塑性改变的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研究对象:基础研究已发现慢性长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诱发皮层可塑性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拟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精准无创的观察PHN患者的皮层可塑性变化。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0位PHN患者和18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2)研究方法:采用TMS单刺激模式分别测量PHN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双侧运动皮层的皮层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MEPs),静息运动阈值和活动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皮质静息期(silent period,SP)等;其次应用双脉冲TMS刺激模式检测不同刺激条件下大脑运动皮层的皮层内抑制和易化效应(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and/or 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SICI/SICF)的变化。(3)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临床症状与脑可塑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研究方案:对符合胸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2Hz电针以及假电针治疗,主穴为夹脊穴和阿是穴。每周完成3次治疗,隔日一次,6次/疗程,总计治疗8周(四个疗程),治疗完成后随访1个月。(2)评估内容:主要结局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疼痛评分,6个评估时点,分别为治疗前1次,治疗期内2周评估一次(共4次),随访期完成后1次。次要结局指标为简式疼痛量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三种维度量表评分、压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治疗后自我感觉评估,此外应用配对联合刺激技术(PAS)观察治疗前后PHN患者脑可塑性变化,具体指标包括运动阈值,诱发电位的评价波幅及PAS25所诱发的长时程可塑性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的波幅比变化,次要结局指标的评估分为3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完成后。(3)统计方法:针对以上多个时点的定量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譬如次要指标分析时使用3个时点*2种治疗方法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去探索不同治疗措施(电针、假针组)随着时间的变化(三个检测时间)对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Meta分析部分最终纳入31项临床研究,所纳入文献皆符合疗效评定标准,基本遵守循证医学的原则,研究结果较为可靠;2.周围电刺激可对脑皮层可塑性产生影响[MD=0.41,95%CI(0.05,0.78),P=0.000],电刺激亦可对皮层内抑制效应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MD=1.53,95%CI(0.83,2.23),P=0.000];3.亚组分析研究显示,电激强度为阈上刺激[MD=0.36,95%CI(0.15,0.56),P=0.000],刺激频率小于30Hz[MD=0.34,95%CI(0.23,0.44),P=0.000],刺激时长30-120min[MD=0.27,95%CI(0.16,0.38),P=0.000]均可对脑可塑性产生影响。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PHN组患者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的静息运动阈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HN组患者的双侧皮层的活动运动阈值和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组比较,PHN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运动皮层静息期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健康组比较,70%的刺激强度下PHN患者的患侧支配区的运动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内易化效应(SIC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皮层兴奋性指标运动阈值,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和临床相关变量如病程、疼痛强度、疼痛频率进行相关性检验,SICI与PHN患者的每日疼痛频率具有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3244,P<0.05)。对侧皮层的RMT与PHN患者临床疼痛的相关变量如病程和疼痛强度以及疼痛频率无相关性,而皮层的SICI与病程和疼痛强度无相关性。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本研究最终纳入34例胸段PHN患者,两组受试者在人口学数据和PHN疼痛病史等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各观察指标基线评分比较,基线特征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与假针组比较,治疗过程中(四个疗程期间)电针组均可明显降低PHN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对简式疼痛量表(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量表评分发现,SF-MPQAS评分在电针组的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可改善PHN患者的PPI评分,电针组在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PHN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PHN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同治疗对压痛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PHN患者的压痛阈值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干预措施对RMT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措施对MEPs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电针治疗可对PAS诱导的LTP效应产生影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LTP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电针对PAS25诱导的LTP效应可产生影响,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治疗期间皮层兴奋性指标LTP样可塑性改变和临床相关变量VAS的变化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相关分析发现随着LTP波幅比的减少,VAS评分也随之降低,有显着的相关性(R2=0.37,P=0.015<0.05)。结论:1.包括电针在内的外周电刺激可明显影响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与刺激强度(运动阈值以上)、刺激频率(不超过30Hz),治疗时长(30-120min)密切相关。2.PHN患者皮层内抑制减弱(去抑制),可能是PHN患者脑可塑性改变的特征之一。3.电针通过调节PHN的脑可塑性(抑制运动皮层长时程增强效应)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郭佳宝[7](2020)在《miR-145-5p在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一般人群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约为7%10%,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病因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可能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内源性非编码微小RNA,长度约23个核苷酸,研究发现miRNA可能通过调控疼痛相关靶基因从而实现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是痛觉传入通路中的第一级神经元,其功能异常能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目前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运动干预后DRG适应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尚未有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系统地探索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运动干预后DRG组织出现的miRNA、mRNA变化及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变化。基于此,本研究目的:1.探索运动改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循证医学证据。2.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运动干预后DRG组织转录组学中miRNA、mRNA变化,差异性表达基因相关生物学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3.寻找参与运动改善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miRNA及其靶基因。4.探索特定miRNA/mRNA信号途径在运动缓解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本论文包括四个研究,研究一中,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运动与不运动或安慰性运动相比较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实验研究。选取疼痛行为学测试作为结局指标,连续性数据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s,MD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表示,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中,选用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建立CC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CCI组(n=6)和运动组(n=6)。运动组进行4周游泳训练,其余两组常规饲养。术前及术后3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进行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测试评估坐骨神经损伤后痛觉过敏情况。4周后取结扎侧坐骨神经作HE染色以进一步确认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取结扎同侧L4-L6 DRG进行RNA-seq,经标准化分析确定差异性表达基因,然后对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定量即时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对关键性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三中,首先通过计算机生物信息学软件RNAhybrid预测关键性基因miR-145-5p与Cacna2d1的结合序列。然后进行细胞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两者的靶向关系,设计合成Cacna2d1 3’-UTR序列和突变后Cacna2d1 3’-UTR序列,将两种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Cacna2d1野生型(psiCHECK-Cacna2d1)和突变型(psiCHECK-Cacna2d1-mut)重组载体质粒。将这两种重组载体质粒与miR-145-5p模拟物(mimics)或miR-145-5p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共转染至人肾上皮(293T)细胞中,最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和海肾荧光素酶活性。研究四中,将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5)、假手术组(n=15)、假手术+运动组(n=15)、CCI组(n=15)和CCI组+运动组(n=15)。运动组进行4周游泳训练,其余组常规饲养。术前及术后进行MWT和TWL测试。HE染色观察结扎侧坐骨神经及DRG形态变化;免疫荧光双染评价Cacna2d1的表达变化及位置;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DRG组织中miR-145-5p和Cacna2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情况。研究结果:研究一中,共纳入14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运动可以显着增加造模后1周[MD=0.91,95%CI(0.11,1.71),P=0.03]、2周[MD=3.11,95%CI(1.56,4.66),P<0.001]、3周[MD=3.48,95%CI(2.70,4.26),P<0.001]、4周[MD=4.16,95%CI(2.53,5.79),P<0.001]和5周[MD=5.58,95%CI(3.44,7.7 3),P<0.001]时的MWT;同时显着增加造模后1周[MD=2.48,95%CI(0.59,4.38),P=0.01],2周[MD=3.57,95%CI(2.10,5.05),P<0.001],3周[MD=3.92,95%CI(2.82,5.03),P<0.001]和4周[MD=2.84,95%CI(1.29,4.39),P<0.001]时的TWL。研究二中,CCI组和运动组造模侧MWT在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时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第21天和第28天时,运动组造模侧MWT较CCI组明显升高(P<0.01);CCI组和运动组造模侧TWL在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时,运动组造模侧TWL水平较CCI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CCI组坐骨神经神经纤维散乱,髓鞘空泡化,施万细胞增殖,外周炎症细胞浸润,提示造模成功。在两个比较组合中(假手术组与CCI组、CCI组与运动组)共发现4个共同差异性表达miRNAs(P<0.05)和186个共同差异性表达mRNAs(P<0.05)。通过检索大鼠基因数据库及比对疾病注释,发现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mRNAs共14个。最后miR-145-5p、miR-341、miR-300-5p、miR-653-5p、Atf3、Cacna2d1、Gal和Ctss经qRT-PCR验证(P<0.01或P<0.05)。假手术组与CCI组比较,主要在炎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NF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富集(P<0.05);运动4周后,主要在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富集(P<0.05)。研究三中,RNAhybrid2.2软件预测Cacna2d1 3’-UTR的第3809–3836碱基位置与miR-145-5p存在完全或不完全互补配对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与miR-145-5p NC和psiCHECK-Cacna2d1组相比,共转染miR-145-5p和psiCHECK-Cacna2d1实验组相对荧光显着减少(P<0.05)。与miR-145-5p NC和psiCHECK-Cacna2d1-mut组相比,共转染miR-145-5p和psiCHECK-Cacna2d1-mut组相对荧光无显着变化(P>0.05)。研究四中,在术后第21天和第28天时,CCI+运动组MWT较CCI组明显升高(P<0.01);在术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时,CCI+运动组TWL水平较CCI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CCI组坐骨神经神经纤维散乱,髓鞘空泡化,施万细胞增殖,外周炎症细胞浸润,运动后有明显改善;CCI组DRG神经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空泡样变性,尼氏体数量减少,神经纤维形态不完整,运动后有明显改善。免疫荧光双染显示CCI组Cacna2d1表达水平在DRG神经元胞体中显着增加,运动后明显改善(P<0.01)。qRT-PCR和WB检测显示,CCI组miR-145-5p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Cacna2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1)。运动4周后,CCI+运动组miR-145-5p表达水平较CCI组比较显着提高(P<0.05),Cacna2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CI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研究结论:1.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运动能够改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疼痛,提示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结果受到偏移风险的影响等,需进一步验证。2.CCI大鼠DRG组织对运动的适应机制可能与多个差异性表达基因相关,它们是miR-145-5p、miR-341、miR-300-5p、miR-653-5p、Atf3、Cacna2d1、Gal和Ctss。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可能成为研究运动干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机制新的靶点。3.细胞实验证实Cacna2d1是miR-145-5p的靶基因,miR-145-5p可以通过与Cacna2d1 3’-UTR的结合在转录后水平抑制Cacna2d1的表达。4.在体实验发现miR-145-5p可能通过靶向抑制Cacna2d1表达参与运动改善CCI大鼠疼觉过敏的疗效机制。

贺宝荣,郑博隆[8](2020)在《中国脊髓损伤规范化治疗和修复机制研究概况》文中认为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多、预后差、致残率高,是医学研究的难点。目前,如何完善脊髓损伤注册登记系统、规范目前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并转化为临床研究等问题仍未能解决。为了解中国在颈胸椎脊柱脊髓损伤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笔者总结中国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研究、规范化治疗和修复机制研究概况,为脊髓损伤研究提供参考。

袁涛,李浩冉,魏莉莉,王子君,周奇,黄嘉骏,谢朝晖,石秀娥,陈耀龙,杨克虎[9](2020)在《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订康复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医脉通、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苏格兰校际指南协作网(SIGN)、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数据库和指南相关网站,搜索国内外已发布的康复临床实践指南,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月11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指南的发表年代、国家、期刊、发布机构、涉及的健康问题和制订方法等数据,并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康复临床实践指南84篇,其中中文17篇,英文67篇。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发表量位于前4位的国家是美国(19篇)、中国(17篇)、英国(12篇)和加拿大(11篇),制订指南的机构主要是各医学专业学会和协会(49篇)。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发表量位于前5位的疾病为脑卒中(12篇)、心血管疾病(9篇)、肩关节损伤(5篇)、肺部疾病(5篇)和脊髓损伤(5篇)。35篇(42%)指南的推荐意见有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22篇(26%)指南指出会定期更新推荐意见。结论康复临床实践指南数量较少,纳入指南聚焦的健康问题主要为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以及心肺功能障碍康复。多数指南的推荐意见以文献综述或专家意见为主,少数指南基于循证方法系统制订,康复指南的制订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方政[10](2020)在《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现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系统评价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ercutaneous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PTNS)治疗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的疗效,并综合分析PTNS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和推广PTNS治疗中枢性经源性膀胱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词设置为“胫神经”、“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过度活动”、“下尿路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中英文医学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之日起至2019年8月。文献的筛选由两位研究者,严格遵循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的进行筛选,并依据纳入文献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数据提取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提取的数据内容包括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实验的方法学、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措施,以及试验的结果。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采用Cochrane手册(5.0.1)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质量评价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提供的质量评价量表。结局数据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主要关注的主要结局指标为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次要结局指标为残余尿以及膀胱日记。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脊髓损伤3项,多发性硬化3项,脑卒中1项,帕金森1项,共涉及314例患者)。纳入研究的PEDro评分从6分到10分不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TNS在治疗膀胱容量(SMD=0.67,95%CI:0.291.05,P=0.0005),残余尿(MD=-39.89,95%CI:-40.73-39.05,P<0.00001),尿频(OR=10.31,95%CI:2.2547.15,P=0.003),尿急(OR=2.93,95%CI:1.097.84,P=0.03),尿失禁(OR=3.25,95%CI:1.089.76,P=0.04)疗效更佳。而对于最大逼尿肌压力(MD=2.83,95%CI:-0.285.94,P=0.07),PTNS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PTNS作为一种无创的外周神经电刺激疗法,其改善膀胱功能的机制可能为影响骶髓排尿中枢神经调节、隐神经共激活、影响自主神经调节、皮层网络可塑性重组等。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有证据表明PTNS在改善膀胱容量、残余尿、尿频、尿急、尿失禁等方面有更好的疗效,而没有证据表明PTNS在降低最大逼尿肌压力时比对照组更有效。在本研究的纳入的RCT基础上,PTNS安全、操作方便、容易被患者接受,并且适用于社区及家庭康复治疗,值得推广。因此,推荐将PTNS作为临床上神经源性膀胱的常规康复治疗。为了系统全面的了解PTNS的治疗机制、疗效及安全性,今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

二、脊髓损伤的循证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损伤的循证医学(论文提纲范文)

(3)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及证据研究现状
        1.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
        1.1.2 针灸临床试验证据现状
        1.1.3 针灸系统评价证据现状
    1.2 证据图谱
        1.2.1 证据图谱的定义与起源
        1.2.2 中医药领域开展证据图谱研究的必要性
        1.2.3 严谨的制作步骤确保了证据图谱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1.2.4 与系统评价等其他证据整合方法的对比
        1.2.5 小结
    1.3 Epistemonikos数据库
        1.3.1 专业系统评价数据库诞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1.3.2 Epistemonikos数据库介绍
        1.3.3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与同类数据库相比较的优势
第二章 Epistemonikos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库中与针灸疗法相关的系统评价
    2.1 人员筹备与分工合作
    2.2 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
    2.3 针灸疗法系统评价的筛选
        2.3.1 针灸系统评价的筛选标准
        2.3.2 计算机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2.3.3 人工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2.4 “链接”原始研究
        2.4.1 “链接”的步骤和方法
        2.4.2 链接的结果
    2.5 讨论
        2.5.1 本项工作的必要性
        2.5.2 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章 针刺系统评价的证据图谱与质量评估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2 文献检索
        3.1.3 文献筛选
        3.1.4 文献的补充与更新
        3.1.5 数据提取与更新
        3.1.6 质量评价
        3.1.7 结果可视化展示方法
        3.1.8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3.2.2 更新系统评价
        3.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3.2.5 证据图谱
        3.2.6 针刺优势病种推荐
        3.2.7 针刺有治疗潜力的疾病
        3.2.8 针刺的安全性
    3.3 讨论
        3.3.1 研究结果概况
        3.3.2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
        3.3.3 纳入文献的质量对结果的影响
        3.3.4 针刺的不良反应
        3.3.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3.3.6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证据与实践的差距——专家问卷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专家遴选
        4.2.2 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4.2.3 调查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调查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专家积极系数
        4.3.3 调查问卷结果
    4.4 讨论
        4.4.1 研究意义
        4.4.2 研究的不足
        4.4.3 未来研究方向
        4.4.4 研究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内容分析及实施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压力性损伤现状
        1.1.1 压力性损伤定义及起源
        1.1.2 压力性损伤流行病学现状
        1.1.3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1.2 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现状
    1.3 循证实践障碍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对比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2 文献检索策略
        2.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2.4 质量评价
        2.2.5 推荐意见及推荐意见强度提取及一致性分析
        2.2.6 统计分析
        2.2.7 结果呈现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3.2 基本特征
        2.3.3 质量评价
        2.3.4 推荐意见一致性分析
        2.3.5 推荐意见内容分析
    2.4 讨论
        2.4.1 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均应进一步提高
        2.4.2 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等级系统不同
        2.4.3 推荐强度一致性及推荐内容细节化有待加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实施情况及循证实践障碍因素调查
    3.1 研究背景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伦理审查
    3.3 结果
        3.3.1 基本情况
        3.3.2 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实施情况
        3.3.3 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得分情况
        3.3.4 循证护理信念及实施水平得分情况
    3.4 讨论
        3.4.1 护理常规与临床实践指南主要推荐意见集较符合
        3.4.2 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尚可
        3.4.3 循证护理信念较好而实施水平有待提高
    3.5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Ⅰ 检索策略
附件 Ⅱ 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推拿按揉预防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足下垂、足内翻、足部皮肤压疮发生率比较
    2.2 2组干预前后MAS评分比较
    2.3 2组干预前后下肢肌力分级比较
    2.4 2组干预前后FAC分级比较
    2.5 2组踝关节背伸和外翻ROM、BBS评分、FMA评分比较
    2.6 2组下肢肌电图参数比较
3 讨 论

(6)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经典理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2.2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2.3 电针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3.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
        3.1 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基础研究
        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分期特点
        3.3 临床常用的皮层可塑性检测方法
        3.4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试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一 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
        1.3.1 检索内容
        1.3.2 检索策略
        1.3.4 文献补充整理
        1.3.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1.4 研究结果
        1.4.1 纳入文献结果
        1.4.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1.4.3 Meta分析结果
        1.4.4 偏倚风险评估
        1.4.5 发表偏倚
        1.5 小结
        1.6 问题和展望
    2. 研究内容二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流程
        2.2.1 操作环境
        2.2.2 研究设备
        2.2.3 检测指标
        2.2.4 具体检测流程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研究结果
        2.5.1 一般资料比较
        2.5.2 应用单脉冲TMS检测的脑皮层兴奋性指标比较
        2.5.3 双脉冲TMS检测运动皮层内抑制/易化(SICI/ICF)
        2.5.4 皮层兴奋性指标和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检测
        2.6 小结
    3. 研究内容三 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量计算
        3.2.2 随机化、分配隐藏和盲法
        3.2.3 研究流程
        3.2.4 治疗方案
        3.2.5 评价指标
        3.3 统计学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一般资料比较
        3.4.2 临床疗效评价
        3.4.3 针刺前后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
        3.4.4 相关性分析
        3.4.5 脱落病例分析
        3.4.6 不良发生情况汇总
        3.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部分
    1.针灸治疗PHN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选穴依据
        1.2 针刺方法
        1.3 针刺“调神”
    2.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
        2.1 周围神经电刺激诱发的皮层兴奋性改变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皮层兴奋性变化
        2.3 电针对PHN患者的脑可塑性影响
    3.结论
    4.创新点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miR-145-5p在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思路
    4 技术路线图
文献综述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
        1.1 定义及临床分类
        1.2 病理生理基础
        1.3 治疗现状
    2 miRNA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2.1 miRNA的概述
        2.2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导miRNA在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表达
        2.3 miRNA参与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
    3 运动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3.1 运动在改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3.2 miRNA参与运动改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4 总结与展望
第一部分 :运动对大鼠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1.2 纳入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数据收集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信息
        2.2 文献质量评估
        2.3 运动干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的Meta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
        2.6 运动干预的可能机制
    3 讨论
        3.1 运动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
        3.2 运动改善CCI大鼠痛觉过敏的可能机制
    4 小结
第二部分 :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转录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技术路线
        1.3 主要设备及试剂
        1.4 手术方法
        1.5 运动训练方案
        1.6 疼痛行为学评价
        1.7 标本获取
        1.8 坐骨神经HE染色
        1.9 DRG转录组测序
        1.10 逆转录和qRT-PCR
        1.11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手术情况及体重变化
        2.2 疼痛行为学检测结果
        2.3 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
        2.4 样本总RNA质量
        2.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2.6 比对结果
        2.7 miRNA和 mRNA差异性表达分析结果
        2.8 GO功能富集分析
        2.9 KEGG通路分析
        2.10 qRT-PCR验证
    3 讨论
        3.1 运动方案选择
        3.2 运动对CCI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3.3 运动对CCI大鼠DRG组织中miRNA和 mRNA的影响
        3.4 运动对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45-5p和 Cacna2d1 的靶向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设备及试剂
        1.2 生物信息学预测
        1.3 重组质粒制备
        1.4 细胞转染
        1.5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2.2 重组质粒双酶切电泳结果
        2.3 阳性克隆测序结果
        2.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活性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miR-145-5p/Cacna2d1 在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技术路线
        1.3 主要设备及试剂
        1.4 手术方法
        1.5 运动训练方案
        1.6 疼痛行为学评价
        1.7 标本获取
        1.8 HE染色
        1.9 免疫荧光染色
        1.10 RNA提取、浓度测定、鉴定、反转和qRT-PCR
        1.11 蛋白免疫印迹
        1.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手术情况及体重变化
        2.2 运动对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影响
        2.3 运动对坐骨神经和DRG组织形态的影响
        2.4 运动对DRG中 Cacna2d1 免疫荧光染色的影响
        2.5 运动对DRG中 miR-145-5p和 Cacna2d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6 运动对DRG中 Cacna2d1 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3 讨论
        3.1 运动对CCI诱导的miR-145-5p和 Cacna2d1 表达的影响
        3.2 Cacna2d1 参与痛觉过敏的分子机制
        3.3 miR-145-5p抑制Cacna2d1 参与运动改善CCI诱导痛觉过敏的机制
    4 小结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检索策略
    附录二 :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附录三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9)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文献筛选结果
    1.5 数据处理及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发文量
    2.2 期刊/网站机构
    2.3 主题
    2.4 国家/机构
    2.5 推荐意见形式及更新情况
3 讨论
4 小结

(10)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操作性定义
    1.4 研究内容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个人简介
附件2 致谢
综述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四、脊髓损伤的循证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的系统评价[J]. 张仁刚,王凤怡,张嘉祺,余佳丹,杨永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07)
  • [2]过伸性颈脊髓损伤诊疗临床循证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7)
  • [3]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D]. 葛淑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内容分析及实施情况研究[D]. 杨珂璐. 兰州大学, 2021(09)
  • [5]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推拿按揉预防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的效果研究[J]. 田亚君,周丽,王学红,张红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34)
  • [6]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D]. 杨一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miR-145-5p在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D]. 郭佳宝.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8]中国脊髓损伤规范化治疗和修复机制研究概况[J]. 贺宝荣,郑博隆. 中华创伤杂志, 2020(04)
  • [9]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发展现状研究[J]. 袁涛,李浩冉,魏莉莉,王子君,周奇,黄嘉骏,谢朝晖,石秀娥,陈耀龙,杨克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02)
  • [10]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Meta分析[D]. 方政.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脊髓损伤的循证医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