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崔歌[1](2021)在《巨噬细胞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的体内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雷帕霉素(rapamycin)早期干预对巨噬细胞极化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纤维化(Retinal Fibroplasias,RF)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研究在雷帕霉素早期干预下 iNOS、CD206、p-mTOR(Ser2448)、p-Akt(Ser473)、p-s6(ser235/236)及 TGF-β1 等因子在 DR 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对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力求为发掘DR早诊断的有效指标,探寻DR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一定的初步理论依据。[方法]c57/BL6健康成年雄性小鼠共90只,随机分为3组,即为:正常9周对照(normal control for 9 week,NC)组20只;糖尿病3周+生理盐水灌胃 6 周对照(diabetes mellitus control for 3 week were irrigation stomach with saline for 6 weeks,DM)组 40 只;糖尿病 3 周+雷帕霉素1mg/kg6 周灌胃(diabetes mellitus for 3 week were irrigation stomach with rapamycin 1mg/kg for 6 weeks,DM Rapa)组 30 只。所有 DM 小鼠(DM;DMRapa)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大剂量(15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1型DM模型,正常9w组小鼠在相同条件下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糖尿病生理盐水组小鼠(DM)诱导成模3周后分别进行生理盐水灌胃至9周,糖尿病雷帕霉素组小鼠(DMRapa)诱导成模3周后分别进行灌胃至9周,与糖尿病9周后取组织样本,其中各组随机取3~4只小鼠经多聚甲醛灌注内固定后取眼球进行石蜡包埋,用于做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double-label immunofluorescence,DIF)。其余每组小鼠取视网膜新鲜组织,提取蛋白后用于做p-mTOR(Ser2448)、p-Akt(Ser473)、p-s6(ser235/236)、TGF-β1、CTGF及I型胶原等的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条件敲除小鼠模型(TSC1 floxed小鼠,The Jackson Lab#005680)与髓系特异性表达Cre(主要为单核/巨噬细胞)小鼠(Lys-M Cre,Jackson Lab#004871)杂交构建巨噬细胞内特异性敲除TSC1小鼠(TSC1Lyz(-/-)),即为TSC1 KO小鼠。并选取同窝小鼠(TSC1Flox(-/-))即WT小鼠,进行对照,其中各组随机取1只小鼠经多聚甲醛灌注内固定后取眼球进行石蜡包埋,用于做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double-label immunofluorescence,DIF)进行鉴定。其余每组小鼠取视网膜新鲜组织,提取蛋白后用于做iNOS、CD206、p-mTOR(Ser2448)、p-s6(ser235/236)及Ⅰ型胶原等的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野生型小鼠视觉行为学结果显示,NC组评分较D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 Rapa组评分较D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HE染色切片显示,NC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组织完整连续,结构清晰,形态较正常,轮廓清晰排列整齐。DM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与NC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比较,各层组织排列疏松,内网层增厚,内界膜和神经纤维层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DMRapa组神经纤维层及内网层较DM组厚度减小、排列稍整齐,细胞外基质明显减少。免疫荧光双标实验结果:①TSC1蛋白转基因小鼠视网膜巨噬细胞表达变化情况:TSC1 KO组较WT组TSC1与F4/80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NOS蛋白在野生型小鼠视网膜巨噬细胞表达变化情况:DM组较NC组的iN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Rapa组较NC组iNOS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DM组i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NOS蛋白在转基因小鼠视网膜巨噬细胞表达变化情况:TSC1 KO组较WT组TSC1与F4/80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D206蛋白在野生型小鼠视网膜巨噬细胞表达变化情况:DM组较NC组的CD206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 Rapa组与NC组CD206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Rapa组较DM组CD206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CD206蛋白在转基因小鼠视网膜巨噬细胞表达变化情况:TSC1 KO组较WT组CD206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College type I蛋白在野生型小鼠视网膜表达变化情况:DM组较NC组蛋白Collagen type I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 Rapa组较NC组Collagen type I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Rapa组较DM组Collagen type I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①p-mTOR(Ser2448)蛋白野生型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DM组较NC组p-mTOR(Ser2448)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DM组p-mTOR(Ser2448)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Rapa组较NC组p-mTOR(Ser2448)蛋白表达稍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Akt(Ser473)蛋白野生型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DM组较NC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DM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NC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稍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s6(ser235/236)蛋白野生型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DM组较NC组p-s6(ser235/236)蛋白表达稍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 Rapa组较DM组p-s6(ser235/236)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Rapa组较NC组p-S6(ser235/236)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6(ser235/236)蛋白转基因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TSC1 KO组较WT组p-S6(ser235/236)蛋白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iNOS蛋白野生型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DM组较NC组iNOS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DM组iNOS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Rapa组较NC组iNOS蛋白表达稍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OS蛋白转基因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TSC1 KO组较WT组CD206蛋白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CD206蛋白野生型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DM组较NC组CD206蛋白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DM组CD206 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NC组CD206蛋白表达稍有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6蛋白转基因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TSC1 KO组较WT组CD206蛋白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TGFβ1蛋白野生型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DM组较NC组TGFβ1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DM组TGFβ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 Rapa组较NC组TGFβ1蛋白表达稍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CTGF蛋白野生型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DM组较NC组CTGF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DM组CTGF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NC组CTGF蛋白表达稍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Collagen type Ⅰ蛋白野生型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情况变化:DM组较NC组Collagen type Ⅰ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 Rapa组较DM组Collagen type Ⅰ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Rapa组较NC组Collagen type Ⅰ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⑨[结论]1.糖尿病早期进行雷帕霉素干预,可有效缓解DR。2.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视网膜组织中高血糖引起的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NOS、CD206表达关系密切。3.推测巨噬细胞极化与与 p-mTOR(Ser2448)、p-s6(ser235/236)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治疗的新方案。
席晓婷[2](2020)在《miR-130a通过TNF-α/SOD1信号通路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我国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且其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给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DR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受多因素、多基因、多分子通路的影响,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发现,DR可能与多元醇的代谢通路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堆积、蛋白激酶C(PKC)的活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系统的作用有关,在这些传统通路的上游途径又发现了共同启动因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据报道,在DR发病机制的上游,高血糖作为起始因素导致ROS合成增加,ROS又作为一个共同启动因子瀑布式启动相关致病分子通路,而各种通路的激活又可正反馈调节ROS的合成,导致ROS合成增加,这种逐步放大的形式则导致了 DR的发生发展。因此,高糖导致的ROS合成增加是DR发病的中心环节,阻断这一中心环节可以阻断DR的发生和病理进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由单层紧密连接的六边形细胞组成,构成了血-视网膜外屏障。RPE细胞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功能使其易受到血糖波动的影响,发生病理和功能的改变。在DR早期,高血糖影响RPE细胞结构,损害血-视网膜外屏障,导致RPE细胞死亡、患者视力丧失。同样,高糖可以导致RPE细胞分泌异常,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增多,血管渗透性增加,微血管瘤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形成DR。DR的RPE细胞损害与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探究其中的具体机制有助于DR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细胞焦亡(pyroptosis)又称细胞炎性坏死,是由gasdermin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表现为细胞不断胀大直至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内容物的释放进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有研究发现,ROS可以诱导细胞焦亡,导致细胞膜孔隙形成、膜破裂以及IL-1β和IL-18的释放。此外,细胞焦亡标志蛋白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OD-like receptors,NLRP3)、cleaved-caspase-1 及 IL-1β已被报道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大鼠视网膜、糖尿病性增生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的玻璃体中表达增加。这表明,焦亡对于DR的发展尤为重要,可能是导致视网膜细胞死亡和视网膜功能丧失的重要因素,研究DR中ROS诱导的细胞焦亡有助于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DR发病机制,甚至能帮助我们找到防治DR的新突破点。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进化高度保守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广泛表达于人体多种细胞,可通过介导mRNA降解和/或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上负调控基因的表达,以此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侵袭、迁移、凋亡、胰岛素分泌、器官形成、造血等生物学过程的调控。miR-130a已被证实在细胞增殖、凋亡、ROS产生和细胞焦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在DR中的作用还尚未被报道。据文献报道,TNF-α/SOD1/ROS信号通路是高糖处理的MPC5足细胞中miR-130a的下游靶标,且TNF-α和SOD1均被证实参与细胞焦亡、氧化应激等过程。因此,miR-130a可能会通过调控TNF-α/SOD1/ROS信号通路来调节视网膜细胞焦亡过程,进而调节DR发展进程。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采用CCK-8、RT-q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形成实验、DHE染色、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HE染色、视网膜铺片等试验方法,以miR-130a为研究重点,在细胞、动物及临床三个方面,证实miR-130a通过TNF-α/SOD1信号通路抑制DR的作用机制。[目的](1)检测miR-130a在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DR小鼠模型以及DR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2)寻找并证实TNF-α是miR-130a的靶基因,并验证它们的靶向关系;(3)检测高糖对TNF-α和SOD1表达的影响;(4)探究高糖条件下过表达miR-130a对ARPE-19细胞增殖活力、凋亡、克隆形成能力、氧化应激、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5)明确过表达miR-130a对DR小鼠模型视网膜病变的影响;(6)明确miR-130a、TNF-α和SOD1在DR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线性关系;(7)明确miR-130a表达与DR的相关性。[方法](1)取对数生长期的ARPE-19细胞分别用正常糖(5.5 mM)和高糖(50 mM)培养0h、24 h、48 h、72 h、96 h,在高糖条件下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法改变ARPE-19 细胞中 miR-130a、TNF-α和 SOD1 表达;CCK-8 检测 ARPE-19 细胞增殖活;流式细胞术检测ARPE-19细胞凋亡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RPE-19细胞克隆形成能力;DHE染色检测ARPE-19细胞中ROS水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试剂盒检测 ARPE-19 细胞中 MDA 表达;L-012 染色检测细胞外NADPH氧化酶衍生的超氧化物水平;RT-qPCR检测ARPE-19细胞中 miR-130a、TNF-α mRNA、SOD1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ARPE-19细胞中TNF-α、SOD1、增殖相关蛋白、凋亡相关蛋白、焦亡相关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30a和TNF-α的靶向关系。(2)通过给小鼠腹腔注射STZ诱导建立DR小鼠模型,待成模后通过慢病毒眼内注射过表达miR-130a,在第14天后检测小鼠体重和血糖变化,并处死小鼠,取出右眼,经固定、石蜡包埋后,HE染色进行组织学分析,视网膜铺片检测小鼠视网膜血管病变;取出左眼视网膜组织,采用RT-qPCR检测miR-130a、TNF-α、SOD1 的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TNF-α、SOD1、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ROS水平;MDA试剂盒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DA含量。(3)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集3例正常人、30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Diabetic non-retinopathy,NO DR)患者、30例DR患者外周血,将血样在8℃下以3000 g离心10 min,收集上清,RT-qPCR检测外周血中miR-130a、TNF-α mRNA、SOD1 mRNA 表达,并分析 miR-130a 与 TNF-α以及 miR-130a 与SOD1的线性关系。[结果](1)细胞实验部分①高糖以时间依赖性显着抑制ARPE-19细胞增殖活力、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克隆形成,过表达miR-130a可以缓解高糖对ARPE-19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同时,过表达miR-130a也能缓解高糖诱导的ARPE-19细胞凋亡。同时过表达TNF-α或敲降SOD1可恢复以上作用。②高糖以时间依赖性促进ARPE-19细胞发生氧化应激。高糖能显着上调ARPE-19细胞中ROS和MDA水平,而用ROS清除剂NAC或焦亡抑制剂NSA分别处理ARPE-19细胞后,发现NAC显着抑制高糖诱导的ROS和MDA水平,而NSA对ROS和MDA水平无显着影响,同时,过表达miR-130a显着抑制高糖诱导的ROS和MDA水平,而过表达TNF-α或敲降SOD1恢复了过表达miR-130a的该作用。③高糖可下调miR-130a的表达、上调TNF-α的表达,抑制SOD1表达。且miR-130a靶向下调TNF-α的表达。高糖抑制miR-130a和SOD1mRNA的表达,上调TNF-αmRNA表达,而过表达miR-130a恢复了高糖对miR-130a、TNF-αmRNA和SOD1 mRNA表达的作用,过表达TNF-α或敲降SOD1又可恢复过表达miR-130a的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130a靶向下调TNF-α表达。④miR-130a通过TNF-α/SOD1/ROS信号通路抑制ARPE-19细胞焦亡。高糖显着上调 TNF-α、Caspase-3、Bax、P27、Caspase-1、Gasdermin D、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抑制Bcl-2和SOD 1表达,过表达miR-130a缓解了高糖对TNF-α、Caspase-3、Bax、P27、Caspase-1、Gasdermin D、NLRP3、IL-1β、IL-18、Bcl-2和SOD1表达的作用,而过表达TNF-α或敲降SOD1恢复了过表达miR-130a的作用。(2)动物实验部分:与对照组相比,DR组、DR+Ctrl-mimic组及DR+miR-130a mimic组小鼠体重显着降低,血糖浓度显着增加;DR组中miR-130a和SOD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降低,TNF-α mRNA表达显着增加,而DR+miR-130 a mimic部分恢复了该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R组中TNF-α、Caspase-1、Gasdermin D、NLRP3、IL-1β和 IL-18 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上调,SOD1表达显着下调,而DR+miR-130a mimic部分恢复了该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R组小鼠的视网膜组织中RPE层厚度降低,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而DR+miR-130a mimic组部分缓解了 DR组的改变;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DR组小鼠血管末端可见微血管瘤及多个无灌注区,而DR+miR-130a mimic部分恢复了该作用;流式细胞术和MDA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DR组中ROS和MDA水平较Ctrl组显着增加,而DR+miR-130a mimic部分恢复了该作用。(3)临床样本分析结果显示:DR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脏病病史以及高血压病史无关,而与患者的DM病史时间显着相关。RT-qPCR检测DR患者外周血中 miR-130a、TNF-α mRNA 及 SOD1 mRNA 的表达,结果显示,miR-130a和SOD1 mRNA在NO DR患者外周血中异常低表达,在DR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更低,TNF-α mRNA在NODR患者外周血中异常高表达,在DR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更高;且miR-130a和TNF-α mRNA表达呈负相关,TNF-α mRNA与SOD1 mRNA表达呈负相关,miR-130a与SOD1 mRNA呈正相关。[结论](1)高糖刺激可抑制ARPE-19细胞增殖活力、抗凋亡力、克隆形成能力,并促进ARPE-19细胞中氧化应激和焦亡的发生。(2)高糖可抑制ARPE-19细胞中miR-130a和SOD1表达,上调TNF-α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3)miR-130a靶向下调TNF-α表达;(4)miR-130a通过TNF-α/SOD1/ROS信号通路抑制ARPE-19细胞焦亡(5)在STZ诱导的DR小鼠模型视网膜组织中miR-130a表达显着下调,TNF-α和SOD1表达显着上调,且过表达miR-130a可显着抑制DR模型中氧化应激和细胞焦亡;(6)DR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脏病病史以及高血压病史无关,而与患者的DM病史时间显着相关。miR-130a和SOD1 mRNA在NO DR患者外周血中异常低表达,且在DR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更低,TNF-α mRNA表达在NODR患者外周血中异常高表达,且在DR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更高。
陈水龄[3](2020)在《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目的采用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为CNV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模型参考。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分别在光凝后1d、3d、5d、7d、14d、21d采用眼底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 CNV 的变化情况。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眼组织中CD105因子表达的情况。结果1.光凝后1d光斑处无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d、5d仅有少量光斑处有荧光素渗漏。光凝后7d CNV生成率为70.18%,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为128.30±11.21。光凝后14d CNV生成率为78.18%,平均光密度值为182.12±6.59,与光凝后7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1d,CNV生成率和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光凝后时间的增加,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光凝后7d CNV厚度为48.92±2.81μm,较光凝后1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14d CNV厚度为61.98±5.06μm,较光凝后7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 CNV厚度为61.78±4.03μm,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1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视网膜组织CD105表达呈阴性,光凝后1d、3d、5d组光斑处可见少量棕黄色反应物表达,光凝后7d组光斑处棕黄色反应物逐渐增多(P<0.05),光凝后14d组较光凝后7d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组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532nm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建立BN大鼠实验性CNV动物模型。2.CNV在光凝后7d至14d生长迅速,至21d逐渐稳定,此模型具有成模速度快,成模率高、重复性好、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CNV基础研究的动物模型。3.眼底照、FFA、ICGA、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动态观察CNV的变化。第二章目的观察中药单体姜黄素对BN大鼠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AKT/p-AKT/HIF-1 α/VEGF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为姜黄素治疗CNV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CNV模型,造模后的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在光凝后14d进行眼底照、FFA与ICGA检查。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组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组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RT-qPCR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正常组未打激光,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CNV生成率分别为78.18%、73.21%、77.19%、75.86%、7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82.12±6.59、119.22±8.03、166.45±8.33、164.34±5.69、149.22±6.4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光凝后14d,雷珠单抗组CNV中央厚度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中AKT、p-AKT、HIF-1α、VEGF因子表达呈阴性,未见棕黄色反应物。光凝后14d,模型组光斑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4.mRNA结果显示:光凝后14d,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光凝后14d,AKT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高剂量姜黄素(400mg/Kg/d)对激光诱导的BN大鼠实验性CNV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姜黄素抑制BN大鼠实验性CNV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第三章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19(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 AKT、HIF-1 α 和VEGF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应用CCK-8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的浓度,同时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RT-qPCR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量的影响。3.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p-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CCK-8细胞活性检测: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ARPE-19细胞活性呈现先增长后抑制,当CoCl2终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终浓度在0-100μM时,ARPE-19细胞活性未见异常;当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雷珠单抗在终浓度为2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浓度为40μg/mL、8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和正常组均显着降低(P<0.05)。因此,我们选择终浓度100μM的CoCl2作为造模浓度;终浓度6.25μM、25μM、100μM的姜黄素作为低、中、高剂量组浓度;终浓度为20μg/mL的雷珠单抗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浓度。2.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结果显示: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CoCl2可成功建立APR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在终浓度为100μM时可增加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3.高剂量姜黄素(100μM)可降低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 VEGF mRNA 及 p-AKT、HIF-1α 和 VEGF 蛋白的表达。4.姜黄素(100μM)对CoCl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第四章目的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1.将ARPE-19细胞条件培养液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作用于HUVEC细胞;采用CCK-8法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2.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水平迁移的影响。3.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垂直迁移的影响。4.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侵袭的影响。5.采用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1.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UVEC细胞水平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水平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水平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水平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UVEC细胞垂直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垂直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垂直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垂直迁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垂直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UVEC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侵袭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细胞侵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较模型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管腔形成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管腔形成较模型组显着较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RPE-19细胞姜黄素低(6.25μM)、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水平迁移;其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垂直迁移。2.ARPE-19细胞姜黄素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侵袭。3.ARPE-19细胞姜黄素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4.姜黄素可在细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谢俪君[4](2020)在《黄芪注射液联合PDGF-B对体外高糖培养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逐渐损伤视网膜微血管,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最终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是目前世界致盲性眼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DR病情复杂,治疗困难,大部分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尤其是疾病进展到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阶段,患者致盲风险增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因此,探索有效延缓或阻止DR发生和发展的治疗手段,一直是眼科工作者重点研究的领域。DR发病机制复杂,仍有不少的发病机制尚在探索中,但已有的大量研究证实了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retinal micro vascular pericytes,RMPs)的凋亡和功能异常是DR的早期标志性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特征。那么探索有效保护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延缓其凋亡的治疗药物是否可以成为防治DR的突破点?有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PDGF-B)作为周细胞重要的生长因子之一,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结合可以维持周细胞的密度和数量;中药黄芪的有效成分具有促进血管修复再生、改善微循环灌注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DR的治疗。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着眼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及黄芪注射液,拟以高糖环境诱发周细胞凋亡,在此环境下观察加入不同剂量PDGF-B、黄芪注射液以及两者合用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生长的影响,评估其各自对周细胞促增殖效果,同时观察高剂量是否存在的致细胞变异的风险,为促进周细胞生长以延缓视网膜微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取体外培养第3代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饥饿培养24h后,分为空白组(含5.5 mmol/L葡萄糖的低糖DMEM)、对照组(含50 mmol/L葡萄糖的高糖DMEM),不同浓度 PDGF-B 组(0.25 ng/ml、0.50ng/ml、1.00ng/ml+高糖 DMEM)、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组(0.2、2、20、200 mg/ml+高糖DMEM)和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PDGF-B组(1.00 ng/ml PDGF-B+0.2、2、20、200 mg/ml 黄芪注射液+高糖 DMEM)培养 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增殖情况,并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增殖后的细胞。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GF-B(1、2、3组)、黄芪(2、3、4组)及PDGF-B+黄芪(2、3、4组)均能促进体外高糖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增殖,并在一定浓度内呈剂量-效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用1 ng/ml PDGF-B或200 mg/ml黄芪注射液促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增殖情况均优于1 ng/ml PDGF-B+200 mg/ml黄芪注射液对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促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药培养后各组细胞表达周细胞标志物α-SMA及PDGFR-β,不表达vWF,几乎不表达GFAP。研究结论PDGF-B及黄芪注射液均对体外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短期内未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发生变异。但实验发现,合用PDGF-B及黄芪注射液干预体外高糖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其促生长效果反不如单用PDGF-B或黄芪注射液好,可能是黄芪有效成分在促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生长的同时,还可能调控PDGF-B的促生长作用,避免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过度生长,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冯闯[5](2020)在《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因素,在早期就有显着的神经组织病变。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且对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Sal对DR神经组织病变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Sal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作用机制,期望本研究能进一步揭示DR发病机制,为Sal用于DR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SD大鼠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溶液(50mg/kg),72h后检测尾静脉血糖大于16.7mmol/L即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Sal低剂量组、Sal中剂量组、Sal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阳性对照)。其中Sal低剂量组为糖尿病大鼠灌胃50mg·kg-1·d-1,Sal中剂量组100mg·kg-1·d-1,Sal高剂量组200mg·kg-1·d-1,二甲双胍组为糖尿病大鼠灌胃20mg·kg-1·d-1,对照组及糖尿病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12w后,检测大鼠体重及血糖,HE染色检测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密度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密度。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中的动物饲养、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等与第一部分实验相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Sal治疗组和Sal+LY294002组。其中Sal治疗组糖尿病大鼠灌胃100mg·kg-1·d-1,Sal+LY294002组除灌胃100mg·kg-1·d-1外,玻璃体内注射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剂量为5μl,浓度为80ng·m L-1,每4w一次,共3次。对照组及糖尿病组给予等剂量PBS平衡盐溶液。12w后,检测大鼠体重及血糖,HE染色检测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密度及RGC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p-Akt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视网膜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蛋白(Glutamic acid/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GFAP、GLAST、Akt、p-Akt相对表达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视网膜谷氨酸(glutamate,Glu)含量。第三部分:以DMEM+10%FBS培养Müller细胞,细胞培养24小时贴壁后给予不同处理因素,进行分组培养分为对照组、高糖组(30mmol/L葡萄糖)、Sal治疗组(30mmol/L葡萄糖+120μg/m L Sal)及Sal+LY294002组(30mmol/L葡萄糖+120μg/m L Sal+25μmol/L LY294002),并于培养的第3d检测指标。甲基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Müller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检测Müller细胞GLAST、GS表达,TUNEL染色检测Müller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üller细胞中GLAST、GS、Akt、p-Akt、Bcl-2、Bax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 Sal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体重的影响: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在本研究过程中不断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Sal低剂量组、Sal中剂量组、Sal高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体重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Sal低剂量组、Sal中剂量组、Sal高剂量组血糖均大于16.7mmol/L(P<0.01),而二甲双胍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Sal低剂量组(P<0.05)、Sal中剂量组、Sal高剂量组血糖有所降低(P<0.01),但均高于糖尿病大鼠模型临界值16.7mmol/L。2 Sal对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密度及RGC密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内核层细胞密度及RGC密度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Sal中剂量组、Sal高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细胞密度有所升高(P<0.01),而Sal中剂量组与Sal高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第二部分1 Sal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体重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Sal治疗组及Sal+LY294002组体重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均大于16.7mmol/L(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及Sal+LY294002组血糖有所降低但均高于糖尿病大鼠模型临界值16.7mmol/L(P<0.01)。2 Sal对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密度及RGC密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内核层细胞密度及RGC密度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及Sal+LY294002组细胞密度有所升高(P<0.01),且Sal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3 Sal对视网膜p-Akt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p-Akt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p-Akt表达明显升高(P<0.01),Sal+LY294002组有所下降(P<0.05)。4 Sal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GFAP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GFAP大量表达,贯穿视网膜全层(P<0.01)。而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Sal+LY294002组GFAP表达有所下降,且Sal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5 Sal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GLAST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GLAST表达明显下降(P<0.01),而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Sal+LY294002组GLAST表达有所升高,且Sal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1)。6 Sal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GS、GFAP、GLAST、Akt、p-Akt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1),GS、GLAST、p-Akt表达明显下降(P<0.01),Ak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GFAP表达明显降低(P<0.01),GS、GLAST、p-Akt表达明显增加(P<0.01),Ak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LY294002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Sal的干预作用。7 Sal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Glu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Glu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Sal+LY294002组Glu含量有所下降,且Sal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第三部分1 Sal对各组Müller细胞形态及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通过显微镜简单观察可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生长缓慢,胞体肿胀,细胞边缘折光性增强,细胞突起数目少,突起萎缩。与高糖组相比,Sal治疗组、Sal+LY294002组上述状态有所改善且Sal治疗组改善更明显。2 Sal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1)。而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Sal+LY294002组细胞活力有所增加,且Sal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0.01)。3 Sal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GLAST、GS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GLAST、GS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Sal+LY294002组GLAST、GS表达有所增加,且Sal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0.01)。4 Sal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GLAST、GS、Akt、p-Akt、Bcl-2、Bax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Bax表达明显增加(P<0.01),GS、GLAST、p-Akt、Bcl-2表达明显下降(P<0.01),Ak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Bax表达明显降低(P<0.01),GS、GLAST、p-Akt、Bcl-2表达明显增加(P<0.01),Ak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LY294002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Sal的干预作用。5 Sal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而与糖尿病组相比,Sal治疗组及Sal+LY29400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且Sal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1 Sal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及RGC数量的减少。2 Sal可上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GLAST、GS表达、下调GFAP表达,降低视网膜内Glu含量,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3 Sal可上调高糖状态下Müller细胞株GLAST、GS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减少高糖诱导的Müller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张紫森[6](2019)在《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脓毒症是ICU中常见的危重病症,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00万脓毒症患者,约100万人死于脓毒症。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后期会出现血管功能障碍,即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ICU中30%-40%的病人死亡与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有关。针对脓毒症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但这些措施在纠正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过程中存在矛盾现象,如用缩血管药物增加血管反应性的同时,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收缩,加重血管渗漏。目前临床上缺乏协同治疗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的措施。周细胞(Pericyte,PC)是位于小血管、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围、基底膜内的一群具有收缩、分泌和多项分化潜能的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周细胞参与炎症、免疫紊乱、血管异常增生等病理生理过程,在多种疾病如癫痫、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心肌缺血、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周细胞能否协同调控和保护脓毒症后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及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据此,本研究利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及静脉注射LPS复制SD大鼠和转基因小鼠脓毒症模型,以及LPS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分别从整体及离体水平研究了周细胞对脓毒症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脓毒症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与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关系利用CLP及静脉注射LPS复制脓毒症大鼠及小鼠(周细胞荧光标记)模型,观察脓毒症后不同时相点(6h、12h、24h)肠系膜血管周细胞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观察肠系膜血管舒缩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其相关调节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脓毒症后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间的关系。第二部分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的协同保护作用利用脓毒症大鼠模型,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和功能增强的周细胞(poly(i:C)预刺激),观察周细胞在肠系膜微静脉上的定植情况,以及输注周细胞后对脓毒症大鼠肠系膜血管舒缩反应性、血管通透性及存活率的影响,以明确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功能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第三部分周细胞敲减大鼠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血管舒缩功能和屏障功能的回复作用用CP-673451(PDGFR-β抑制剂)建立周细胞敲减大鼠模型(药物敲减模型),观察周细胞敲减大鼠在脓毒症后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情况,以及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回复作用,以进一步明确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协同保护作用。第四部分周细胞协同调节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1.周细胞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直接作用利用培养的VSMC和VEC,观察正常和LPS刺激下周细胞与VSMC和VEC间直接接触的情况,以及对VSMC舒缩功能和VEC屏障功能的直接调节作用。2.周细胞微囊泡(PCMV)协同调节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利用培养的周细胞:(1)观察周细胞和功能增强周细胞分泌微囊泡数量的变化;(2)观察PCMV在VSMC和VEC中的吸收情况;(3)观察PCMV对整体动物和离体细胞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4)观察PCMV及Poly(i:C)PCMV所含生长因子、microRNA的数量、种类的变化,观察这些活性物质对VSMC收缩功能和VEC屏障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脓毒症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与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关系1.大鼠CLP和LPS致脓毒症后,肠系膜微血管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脱落;肠系膜微动脉舒缩反应性降低、血流速度逐渐减慢、肠系膜上动脉p-MLC20表达降低,肠系膜微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内皮连续性结构破坏、紧密连接明显开放同时伴有红细胞渗出、肠系膜上静脉ZO-1和VE-cadherin表达降低。结果提示脓毒症后周细胞的脱落与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密切相关。2.周细胞荧光标记的小鼠脓毒症后,肠系膜微静脉及毛细血管PDGFR-β荧光表达降低,微血管周细胞脱落;肠系膜微动脉舒缩反应性降低,血管渗漏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血管内皮结构破坏。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脓毒症后周细胞的脱落与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密切相关。第二部分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的协同保护作用输注周细胞可定植于肠系膜微静脉上,在输注后24h定植最多。周细胞输注后可明显提升脓毒症大鼠72h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血管反应性、血管流速及肠系膜上动脉p-MLC20的表达;改善肠系膜血管屏障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增加连接蛋白表达,功能增强(Poly(i:c)预处理)的周细胞效果更好。提示外源性周细胞对脓毒症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具有协同保护作用。第三部分周细胞敲减大鼠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血管舒缩功能和屏障功能的回复作用周细胞敲减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周细胞数量减少、覆盖率明显降低,血管舒缩反应性明显降低,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紧密连接明显开放、血管内皮连接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周细胞输注后可恢复周细胞减少导致的血管舒缩功能和屏障功能的破坏。脓毒症会加重周细胞敲减大鼠的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可明显改善周细胞敲减大鼠脓毒症后血管反应性、血流速度和肠系膜上动脉p-MLC20表达,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加连接蛋白的表达;功能增强(Poly(i:c)预处理)的周细胞效果更好。提示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对周细胞敲减大鼠的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具有回复作用。第四部分周细胞协同调节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1.周细胞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直接作用周细胞与VSMC和VEC可直接接触形成连接,直接调节VSMC的收缩功能和VEC的屏障功能。2.周细胞微囊泡协同调节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周细胞可通过产生微囊泡(PCMV)协同改善VSMC舒缩功能和VEC屏障功能。机制研究发现,PCMV可通过携带Ang-1、miR-145和miR-132来发挥对VSMC收缩功能和VEC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miR-145主要作用于VSMC,抑制Sphk2和S1PR1表达,增加S1PR2和p-MLC20的表达,改善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miR-132主要作用于VEC,抑制Sphk2和S1PR2的表达,增加S1PR1、ZO-1和VE-cadherin的表达,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提示周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微囊泡携带Ang-1、miR-145和miR-132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实现对脓毒症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的协同调控和保护作用。结论:1.脓毒症后肠系膜微血管周细胞结构破坏、数量减少、覆盖率降低,在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中发挥重要作用。2.输注外源性周细胞可协同改善脓毒症血管低反应性和血管渗漏。3.周细胞敲减大鼠肠系膜微动脉收缩和舒张反应性明显下降,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输注周细胞后可明显恢复周细胞减少导致的血管舒缩功能和内皮屏障功能损伤。4.周细胞可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泌微囊泡协同保护脓毒症血管反应性和血管通透性。直接作用主要是周细胞与VSMC和VEC直接接触形成紧密和缝隙连接,产生物理覆盖和调节作用。旁分泌作用主要是周细胞分泌内含多种活性物质的微囊泡来发挥作用,如Ang-1、miR-145和miR-132。一方面周细胞分泌携带Ang-1的微囊泡,传递至VSMC和VEC,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另一方面,周细胞通过分泌携带miR-145和miR-132的微囊泡来发挥协同保护作用,其中miR-145主要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起作用,它主要是通过降低Sphk2和S1PR1的表达,增加S1PR2和p-MLC20的表达来发挥作用;miR-132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起作用,它主要是通过降低Sphk2和S1PR2的表达,增加S1PR1、ZO-1和VE-cadherin的表达来发挥作用。
吴绵绵[7](2019)在《α-MSH经lncRNA TSIX/NCOA5拮抗Ⅱ型糖尿病视网膜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体内及体外模型共同探究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Ⅱ型糖尿病所导致的视网膜血管渗漏、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的拮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8周龄II型糖尿病模型小鼠(BKS db/db)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b/db),糖尿病+α-MSH组(db/db+α-MSH);同时以野生型小鼠(BKS+/+)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动物。连续4周监测各组小鼠的代谢指标。在小鼠10、12周龄时,db/db+α-MSH组小鼠经右眼玻璃体腔注射α-MSH(1?l,3.3?g/?l),db/db组及野生型BKS+/+小鼠组注射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3周后,各组小鼠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视网膜血管外白蛋白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二氢溴化乙锭(DHE)染色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检测α-MSH对II型糖尿病视网膜损伤的拮抗作用。体外实验中,将经高糖高脂联合刺激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进行CM-H2DCFDA染色,检测0.1μM、0.5μM、1μM浓度α-MSH的抗氧化能力,确定α-MSH的最佳工作浓度。随后,将RF/6A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孔板的上层小室中,构建视网膜内层BRB的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模型组(PAM+HG):用棕榈酸钠(PAM)和高糖(HG)共同处理细胞,分别模拟II型糖尿病下的高血脂和高血糖环境;以及α-MSH处理组和α-MSH联合黑皮质素受体亚型4(MC4R)的特异性阻断剂HS024组:α-MSH或α-MSH联合HS024预处理后,再用PAM及HG处理细胞。8小时后检测各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葡聚糖漏过Transwell小室的程度,及各组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随后,收集前3组细胞,进行高通量RNA测序(RNA-seq),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所筛选的α-MSH受体MC4R的下游分子靶点。结果生理指标监测显示,db/db小鼠表现出典型的II型糖尿病症状,例如多食、多饮、高血糖、脂质异常(均P<0.001)。ERG检测显示α-MSH恢复糖尿病小鼠部分视网膜电生理功能(P<0.05)。H&E染色显示α-MSH注射改善db/db小鼠视网膜除外核层之外的各层及视网膜全层厚度(P<0.05)。此外,α-MSH正常化白蛋白的血管渗漏并显着抑制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均P<0.001)。DHE和TUNEL染色分别显示α-MSH显着抑制db/db小鼠视网膜的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均P<0.001)。体外实验中,高糖联合高脂刺激下,α-MSH的最佳作用浓度为0.5μM,并按该浓度进行后继实验。细胞模型中,FITC标记的葡聚糖在PAM联合HG的刺激下,渗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α-MSH则显着降低了PAM及HG诱导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P<0.01)。而α-MSH的抗渗漏作用被MC4R特异性阻断剂HS024所抵消。相反地,高糖高脂降低了内皮细胞的TEER(P<0.05),α-MSH增加TEER到正常水平,而HS024抵消了α-MSH对内皮细胞TEER的增强作用(P<0.001)。RNA-Seq的结果显示,与PAM联合HG刺激组相比,α-MSH处理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lncRNA TSIX(P=1.59×10-6)及转录共调节因子NCOA5(P=0.004)表达上调最显着,并经qPCR验证二者的上调表达。结论经玻璃体腔注射α-MSH可显着改善Ⅱ型糖尿病中视网膜的形态及电生理功能,抑制视网膜血管渗漏,并抑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此外,α-MSH在糖尿病视网膜中的抗血管渗漏作用可能是通过MC4R介导的新型反义lncRNA TSIX及下游共调节因子NCOA5的上调而实现的。
梁泽玉[8](2019)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体外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microvesicles,hUCMSCs-MVs)并观察hUCMSCs-MVs对糖尿病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神经损伤(diabetic 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DRN)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实验分3部分,第1部分进行hUCMSCs传代培养,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hUCMSCs-MVs,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等研究方法对hUCMSCs-MVs进行形态学及免疫学表型鉴定;第2部分为体外实验,实验分为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高糖培养组(RGCs培养基内含浓度为33 mmol/L葡萄糖),C组为正常RGCs与hUCMSC-MVs共培养组,D组为高糖环境下RGCs与hUCMSC-MVs共培养组。通过免疫抗体包被筛选法及免疫荧光双染法对原代SD大鼠视网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进行分离及鉴定,观察hUCMSCs-MVs与RGCs的内化过程,CCK-8法、膜联蛋白-碘化丙啶(AnnexinV-PI)法、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time-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WB)等测定hUCMSCs-MVs对各组RGCs的活性及凋亡的影响及各组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2,Bcl-2)、Bax、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3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第3部分为体内实验,实验分为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DM对照组、C组为正常对照+hUCMSCs-MVs玻璃体腔注射组、D组为DM+hUCMSCs-MVs玻璃体腔注射组。实验方法为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8周各组行玻璃体腔内注射hUCMSCs-MVs,注射后观察时间为4周。利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内层视网膜结构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观察DR大鼠内层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双染法定性及定位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在视网膜内的表达情况,WB法测量目的蛋白JNK、p-JNK、c-Jun、p-c-Jun、Bcl-2、Bax、裂解Caspase-3(Cleaved 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成功提取hUCMSCs-MV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对hUCMSCs-MVs进行形态及免疫学鉴定,观察到hUCMSCs-MVs直径介于102-103nm,为圆形膜性囊泡样结构,高表达hUCMSCs特异性蛋白CD44、CD29、CD73、CD105,阴性表达整合素(integrin,CD49f)、HLA class II(HLA-DR)及造血干细胞特异标记蛋白CD34、CD45。hUCMSCs-MVs的分泌效率为接种密度约1×105/ml、第2代-第4代(P2-P4)hUCMSCs培养上清液约300ml可提取蛋白质量约342.65?1.32μg的hUCMSCs-MVs。成功完成原代SD大鼠RGCs体外培养及鉴定,证明体外RGCs可与hUCMSCs-MVs良好内化。CCK-8及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B组细胞活性低于A、C、D组,B组细胞凋亡率高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及WB检测结果显示,B、D组RGCs、Bcl-2、Bax、Caspase-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q组间比较结果显示D组RGCs内Bcl-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B组,B组Bax、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TZ诱导建立DM大鼠模型,建模成功8周后大鼠视网膜切片HE染色可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注射hUCMSCs-MVs后4周,观察4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厚度改变,4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q检验示B组内层视网膜厚度低于其余3组,D组视网膜厚度高于B组。4组大鼠内层视网膜TUNEL染色阳性(TUNEL+)细胞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q检验分析结果显示B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内TUNEL+细胞表达率高于其余各组,D组内层视网膜内TUNEL+细胞表达率低于B组。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早期DR大鼠视网膜内JNK的活化主要内层视网膜GCL,merge荧光融合后可见表达于RGCs胞浆内。4组间视网膜p-JNK阳性(p-JNK+)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q检验结果显示B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内p-JNK+表达率高于其余各组,D组GCL内的p-JNK+表达率低于B组。WB结果显示4组间目标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q检验结果显示B组Bcl-2相对表达量低于其余3组,B组JNK、p-JNK、c-Jun、p-c-Jun、Bax、Cleaved Caspase-3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余3组,D组JNK、p-JNK、c-Jun、p-c-Jun、Bax、Cleaved Caspase-3相对表达量高于D组。结论:体外hUCMSCs-MVs可通过降低高糖环境下RGCs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对高糖环境下RGCs损伤的保护作用;玻璃体腔注射hUCMSCs-MVs可通过增加视网膜内Bcl-2表达、降低JNK/Bax/Caspase-3的表达及活化,降低早期DR大鼠RGCs凋亡及内层视网膜萎缩,发挥对DRN的保护作用。
章余兰[9](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全球性失明的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微血管病变及神经退行性病变是其病理学基础,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是微血管病变,经典治疗如视网膜光凝、抗VEGF等都是围绕微血管病变、减少视网膜无灌注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临床及实验观察到在出现微血管病变之前或在经上述治疗后无新的血管病变出现,视功能损伤已经出现或仍在进展。近来研究认为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病变,并影响着血管病变。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是2003年Ji等首先发现,目前认为它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控及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已有报道MALAT1参与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调控,并认为它是糖尿病视网膜炎症病变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暂无MALAT1在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方面的研究报道。故本研究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的作用。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scrambled-siRNA对照组和糖尿病MALAT1-siRNA组,每组9只小鼠共18眼,所有小鼠均为8周龄大小。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在糖尿病MALAT1-siRNA组小鼠的玻璃体内注射1μL的MALAT1-siRNA,糖尿病scrambled-siRNA组玻璃体腔内注射1μL scrambled-siRNA。糖尿病小鼠模型建立16周时进行明适应及暗适应视网膜电图检查了解光感受器细胞功能;RT-PCR检测MALAT1及其下游靶TNFα在各组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使用Image-Pro Plus测量距视神经头上下缘0.48mm、0.96mm、1.44mm及1.92 mm处外核层厚度;免疫荧光共定位法检测视锥细胞的密度和形态变化。结果:MALAT1在糖尿病对照组和糖尿病scrambled siRNA组的视网膜中表达上调,在糖尿病MALAT1-siRNA组中表达下调,与糖尿病对照组和糖尿病scrambled-siRNA组相比,糖尿病MALAT1-siRNA组的MALAT1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91.48%和91.1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5)。TNFα在糖尿病模型组中表达上调,但MALAT1 siRNA组的表达低于糖尿病对照组及scrambled-siR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视网膜电图检查中,糖尿病模型组的a、b波振幅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中,MALAT1-siRNA组波幅值大于糖尿病对照组和scrambled siRNA组。形态学检查显示糖尿病模型组的外核层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变薄,但是糖尿病MALAT1 siRNA组的外核层厚度厚于糖尿病scrambled-siRNA和糖尿病对照组。与糖尿病MALAT1-siRNA组相比,糖尿病对照组和糖尿病scrambled siRNA组视锥细胞排列更稀疏,外段形态较短。结论:靶向抑制视网膜LncRNA MALAT1减轻了光感受器细胞功能和形态的损伤,从而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通过目前治疗未能获得显着的视觉功能改善,DR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为了找到更好的治疗DR的方法,深入研究DR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糖尿病的不同啮齿动物模型中参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R)的加权的基因。方法:我们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GSE19122数据集,找到两种糖尿病小鼠的原始基因表达谱。我们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了基因共表达分析,以确定在不同的啮齿动物模型中差异表达的功能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模块。我们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构建无向网络,在最相关的模块中筛选了30个基因。利用相互作用基因检索工具(STRING),为最相关模块中的基因构建了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对30个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KEGG)途径富集分析。结果:5个视觉感知相关基因(Pde6g、Guca1a、Rho、Sag、Prph2)显着上调。基于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假说,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构建了长链非编RNA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MALAT1)与视觉感知相关m RNA之间的联系。我们筛选了6个潜在的micro RNAs(mi R-155-5p,mi R-1a-3p,mi R-122-5p,mi R-223-3p,mi R-125b-5p和mi R-124-3p)。结论:MALAT1可能通过mi R-124-3p调节Sag和Guca1a,通过m i R-1 2 5 b-5 p调控P d e 6 g在糖尿病视网膜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冉[10](2019)在《眼房水及外周血PDGF-B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是一类可刺激组织细胞增长的肽类调节因子[1],具有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功能[2-4],还可以通过招募周细胞维持血管结构的完整性[5-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常见的糖尿病致盲性眼底并发症,其主要的致盲机制是由于眼底微循环障碍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形成无灌注区,引起视网膜缺血,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而导致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目前的研究公认了DR的发展与视网膜内各种生长因子过度合成和抑制因子过度抑制,导致形成新生血管和细胞增殖有关。本研究通过测定和分析DR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和房水中PDGF-BB水平,探讨外周血和房水中PDGF-BB的水平与DR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DR的发展规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在应急总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根据2014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DR的临床分期标准[8]将病例分为4组:对照组;NDR(no diabetic retinopathy)组;NP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组;P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组。对照组:无除高血压、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无白内障以外其他眼部疾病的白内障手术患者75例。NDR组:有2型糖尿病但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手术患者25例。NPDR组:患有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手术患者25例。PDR组:患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手术患者25例。收集所有纳入患者部分血清及房水,使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对PDGF-BB质量浓度进行测定。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统计软件对所有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记录形式为: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LSD-t检验。各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清PDGF-BB浓度组间差异显着(P<0.01)。LSD-t检验,对照组、NDR间,NPDR组、PDR组间P>0.05,其余各组间P<0.01,血清PDGF-BB浓度均值NPDR组、PDR组间>对照组、NDR组。2房水PDGF-BB浓度组间差异显着(P<0.01)。LSD-t检验,对照组、NDR间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房水PDGF-BB浓度均值PDR组间>NPDR组间>对照组、NDR组。3PDR组血清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其余对照组、NDR组、NPDR组血清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4NPDR组、PDR组房水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对照组、NDR组房水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5除NPDR组以外(P<0.05),各组内血清、房水PDGF-BB浓度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6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DGF-BB浓度与空腹血糖(FPS)、甘油三酯(TG)、糖尿病病程有相关性(P<0.05);房水PDGF-BB浓度与糖尿病病程有相关性(P<0.05)。结论1病程:房水PDGF-BB水平仅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关性,血清中PDGF-BB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均具有相关性,且各组内血清、房水PDGF-BB浓度间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血清PDGF-BB水平受全身影响更大,用房水PDGF-BB水平评估糖尿病的发展或许更加准确。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中PDGF-BB浓度均值NPDR组、PDR组间>对照组、NDR组,仅说明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高于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房水PDGF-BB浓度均值PDR组间>NPDR组间>对照组、NDR组,说明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房水PDGF-BB浓度开始增加,且伴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进一步增加。但血清和房水PDGF-BB浓度在NPDR期有相关性,说明房水PDGF-BB浓度评估PDR期DR的发展或许更有意义。3黄斑水肿:血清PDGF-BB浓度仅与PDR组黄斑厚度相关,房水PDGF-BB浓度与NPDR组、PDR组黄斑厚度相关,但在NPDR组血清PDGF-BB浓度与房水PDGF-BB浓度存在相关性,说明用房水PDGF-BB水平反应NPDR期DR并不准确。在PDR期,用血清、房水PDGF-BB水平均可反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4房水PDGF-BB水平随着DR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与黄斑水肿存在相关性,并与糖尿病病程显着相关,由于房水PDGF-BB水平在NPDR期受血清PDGF-BB影响,或许可以考虑将其作为PDR期DR的生物学标志物。图12幅;表7个;参133篇。
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巨噬细胞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的体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TGF-β/Smad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miR-130a通过TNF-α/SOD1信号通路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miR-130a通过调控TNF-α/SOD1缓解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 |
1 前言 |
2 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章 miR-130a通过调控TNF-α/SOD1对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三章 miR-130a在D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对DR病变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引言 |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对RPE细胞的屏障功能的影响 |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对RPE细胞的分泌功能的影响 |
三、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CNV模型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2.4 制备病理学标本 |
2.5 HE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眼底照、FFA及ICGA图像 |
3.2 HE染色图像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4.2 HE染色结果 |
4.3 CD105免疫组化结果 |
5. 讨论 |
5.1 CNV模型建立的方法 |
5.2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的机制 |
5.3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的评价 |
6. 结论 |
第二章 姜黄素通过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BN大鼠CNV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0 实验药物配制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CNV模型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2.4 病理学标本制备 |
2.5 HE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7 RT-qPCR检测mRNA表达 |
2.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眼底照、FFA与ICGA图像 |
3.2 HE染色图像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3.4 RT-qPCR结果分析 |
3.5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3.6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4.2 HE染色结果 |
4.3 免疫组化结果 |
4.4 RT-qPCR结果 |
4.5 Westernblot结果 |
5. 讨论 |
5.1 新生血管与中药单体 |
5.2 姜黄与姜黄素 |
5.3 姜黄素与眼部新生血管 |
5.4 CNV的中医认识 |
5.5 姜黄素抑制CNV的机制 |
6. 结论 |
第三章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AKT、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细胞、试剂、药物及仪器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物及溶液的配制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ARPE-19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
2.2 造模试剂CoCl_2、实验药物姜黄素及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浓度的筛选 |
2.3 实验分组与干预 |
2.4 CCK-8法检测实验各组ARPE-19细胞的活性 |
2.5 RT-qPCR检测 |
2.6 Westernblot检测 |
3.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3.1 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分析 |
3.2 RT-qPCR结果分析 |
3.3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3.4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正常ARPE-19细胞形态 |
4.2 CoCl_2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姜黄素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 雷珠单抗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4.5 RT-qPCR结果 |
4.6 Westernblot结果 |
5. 讨论 |
5.1 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
5.2 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模型的机制 |
5.3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 |
6. 结论 |
第四章 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观察ARPE-19细胞姜黄素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细胞、药物、试剂及仪器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HUVEC细胞株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2.2 CCK-8检测 |
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水平迁移 |
2.4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垂直迁移 |
2.5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 |
2.6 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正常HUVEC细胞形态 |
4.2 CCK-8结果 |
4.3 划痕实验细胞水平迁移结果 |
4.4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垂直迁移结果 |
4.5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侵袭结果 |
4.6 Matrigel基质胶实验细胞管腔形成结果 |
5. 讨论 |
5.1 细胞迁移 |
5.2 细胞侵袭 |
5.3 细胞管腔形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综述一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姜黄素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术表现 |
致谢 |
附: 查新报告 |
(4)黄芪注射液联合PDGF-B对体外高糖培养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 |
1 周细胞的特性与功能 |
2 有关周细胞增殖、募集、迁移和功能调控的信号通路 |
3 周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 |
4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DR中周细胞的认识及中药防治其凋亡的研究现状 |
1 中医对消渴目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周细胞的认识:“玄府司使” |
3 中药防治周细胞凋亡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细胞株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细胞鉴定与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葡萄糖DMEM培养基分组培养RMPs增殖情况 |
3.2 加药分组培养RMPs增殖情况 |
3.3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
4 讨论 |
4.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在DR中的研究 |
4.2 中药黄芪在DR中的研究 |
4.3 实验研究结果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研究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红景天苷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Sal 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 PI3K/Akt 通路及Müller 细胞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Sal 通过 PI3K/Akt 信号通路参与葡萄糖诱导的 Müller 细胞凋亡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 Müller 细胞胶质增生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 |
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3.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周细胞在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α-MSH经lncRNA TSIX/NCOA5拮抗Ⅱ型糖尿病视网膜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α-MSH对 Ⅱ型糖尿病小鼠视网膜损伤的拮抗作用 |
1.1 对象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生理指标监测 |
1.2.2 玻璃体腔注射 |
1.2.3 视网膜电图检测 |
1.2.4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1.2.5 视网膜血管外白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
1.2.6 胶质细胞活化检测(GFAP染色) |
1.2.7 二氢溴化乙锭染色(DHE染色) |
1.2.8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
1.2.9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3.1 db/db小鼠表现出典型的II型糖尿病症状 |
1.3.2 α-MSH恢复部分视网膜电生理功能 |
1.3.3 α-MSH改善视网膜厚度 |
1.3.4 α-MSH正常化视网膜血管渗漏 |
1.3.5 α-MSH抑制视网膜胶质细胞增生 |
1.3.6 α-MSH减轻视网膜氧化应激 |
1.3.7 α-MSH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 |
1.4 讨论 |
1.4.1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BKS db/db) |
1.4.2 注射α-MSH恢复db/db小鼠的电生理并改善视网膜形态 |
1.4.3 注射α-MSH抑制血管渗漏和胶质细胞活化、增生 |
1.4.4 α-MSH减轻视网膜氧化应激、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 |
1.5 小结 |
二、BRB体外模型中,α-MSH拮抗糖尿病坏境下细胞通透性增高的机制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2 Ⅱ型糖尿病视网膜内层BRB的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
2.1.3 CM-H2DCFDA染色确定α-MSH的最佳工作浓度 |
2.1.4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渗漏指标检测 |
2.1.5 跨细胞膜电位(TEER)检测 |
2.1.6 高通量RNA测序(RNA-seq) |
2.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8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α-MSH在高脂高糖条件下的最佳工作浓度 |
2.2.2 α-MSH通过MC4R降低内皮细胞通透性并增强TEER |
2.2.3 RNA-seq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4 下游靶点的筛选及验证 |
2.3 讨论 |
2.3.1 糖尿病环境下视网膜内层BRB的体外模型 |
2.3.2 α-MSH拮抗BRB破坏的潜在机制 |
2.4 小结 |
结论 |
1、α-MSH拮抗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视网膜损伤 |
2、α-MSH对体外BRB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综述 α-MSH在视网膜生理及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hUCMSCs培养及hUCMSCs-MVs提取及鉴定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及配置 |
1.1.4 实验方法 |
1.1.5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hUCMSCs的形态学观察 |
1.2.2 绘制hUCMSCs细胞生长动力曲线 |
1.2.3 hUCMSCs-MVs形态学鉴定 |
1.2.4 hUCMSCs-MVs免疫学鉴定 |
1.2.5 hUCMSCs-MVs蛋白含量测定 |
1.3 讨论 |
1.3.1 EVs的分类 |
1.3.2 EVs的形成及释放 |
1.3.3 EVs的鉴定及分离 |
1.3.4 EVs与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
1.3.5 MSCs的特点及应用 |
1.4 小结 |
二、hUCMSCs-MVs对高糖诱导下大鼠RGCs损伤作用及机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原代SD大鼠RGCs形态学观察 |
2.2.2 原代SD大鼠RGCs免疫学鉴定 |
2.2.3 原代SD大鼠RGCs与 hUCMSCs-MVs内化过程 |
2.2.4 hUCMSCs-MVs对高糖诱导下SD大鼠RGCs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
2.2.5 RT-PCR检测各组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 |
2.2.6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蛋白相对表达量 |
2.3 讨论 |
2.3.1 原代大鼠RGCs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2.3.2 hUCMSCs-MVs对高糖RGCs的作用及机制 |
2.3.3 MSCs-EVs与细胞的作用机制 |
2.4 小结 |
三、hUCMSCs-MVs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及配置 |
3.1.4 实验分组 |
3.1.5 实验方法 |
3.1.6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DM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
3.2.2 STZ诱导DM大鼠8 周后HE染色观察视网膜 |
3.2.3 各组HE染色观察内层视网膜及厚度分析 |
3.2.4 各组视网膜TUNEL染色观察内层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 |
3.2.5 各组内层视网膜p-JNK定性及定量表达结果 |
3.2.6 WB法检测各组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 |
3.3 讨论 |
3.3.1 DR动物模型诱导与早期DRN的病理改变 |
3.3.2 玻璃体腔注射hUCMSCs-MVs对 DR大鼠DRN保护作用的机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 |
1.3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1.2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糖尿病模型的制备以及体重和血糖水平 |
2.2.2 各组小鼠视网膜中MALAT1及TNF-α的表达情况 |
2.2.3 视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权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前言 |
3.2 资料和数据 |
3.2.1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3.2.2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与分析 |
3.2.3 基因功能分析 |
3.2.4 miRNA/mRNA/lncRNA相互作用的预测 |
3.3 结果 |
3.3.1 共表达网络与PPI网络的构建 |
3.3.2 对所选mRNA进行GO和 KEGG富集分析 |
3.3.3 构建MALAT1-miRNA-mRNA调控网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10)眼房水及外周血PDGF-B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仪器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实验分组 |
1.1.4 实验标本采集 |
1.1.5 统计学分析 |
1.1.6 技术路线 |
1.1.7 伦理学原则 |
1.1.8 实验条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1.2.2 血清、房水PDGF-BB浓度与各组一般资料指标相关性分析 |
1.2.3 各组血清PDGF-BB浓度比较、房水PDGF-BB浓度比较 |
1.2.4 各组血清、房水之间PDGF-BB浓度的相关性 |
1.2.5 各组血清中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
1.2.6 各组房水中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研究背景 |
1.3.2 不同糖尿病病程的血清PDGF-BB水平 |
1.3.3 不同糖尿病病程的房水PDGF-BB水平 |
1.3.4 血清PDGF-BB水平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相关性分析 |
1.3.5 房水PDGF-BB水平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相关性分析 |
1.3.6 小结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PDGF-BB对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疾病的影响 |
2.1.1 PDGF-BB及其受体 |
2.1.2 PDGF-BB的分布和生理作用 |
2.1.3 PDGF-BB和细胞信号通路 |
2.1.4 PDGF-BB在眼科疾病中的相关研究 |
2.1.5 PDGF-BB治疗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典型病例检查结果图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巨噬细胞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的体内研究[D]. 崔歌.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miR-130a通过TNF-α/SOD1信号通路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D]. 席晓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3]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D]. 陈水龄.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黄芪注射液联合PDGF-B对体外高糖培养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影响[D]. 谢俪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冯闯.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周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血管舒缩和屏障功能的协同保护作用及机制[D]. 张紫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α-MSH经lncRNA TSIX/NCOA5拮抗Ⅱ型糖尿病视网膜损伤的机制研究[D]. 吴绵绵.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梁泽玉.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中的作用研究[D]. 章余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10]眼房水及外周血PDGF-B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D]. 陈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糖尿病论文; 视网膜论文;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脓毒症论文; 成纤维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