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压缩式塑料喷雾器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1](2020)在《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智能技术的进步带动多个行业领域的联动发展,农业现代化趋势日渐显着。农业植保作为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农户对其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农业植保产品类型多样,分为背负式、自走式、植保无人机、环保式、其他式五种类型,其特征各异。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多样化,因此,各地农业植保产品的应用与当地地形、作物有极大关系。通过对农业植保产品的调查,得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未形成系统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型,因此,急需研究出适合农业植保产品的设计体系,为农业植保产品的设计发展提供新思路。人类工效学作为较成熟的设计指导理论,发展历史较长,研究领域广,含农业、林业、工业、作业空间等。同时,该理论已有成熟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农业植保产品作为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人类工效学可作为设计理论对其进行设计指导。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对农业植保产品与人类工效学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得出农业植保产品与人类工效学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现状、两者关系;其次,梳理出人类工效学理论要点,根据要点对农业植保产品进行产品分析、用户研究,输出不同类型产品设计点;而后根据痛点及需求点从人体视觉、人体尺寸、人体触觉、听觉、环境分析五个方面内容,进而构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设计要素模型、设计方法模型,用于指导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最后,根据农业4.0智能化发展方向,选取农业植保无人机进行设计实践,着重设计农业植保无人机产品与服务平台,再运用可用性测试分析设置核心任务与用户场景,验证设计策略及设计模型的可行性与延展性,以期为农业植保产品领域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设计指导。综上所述,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人类工效学在农业植保产品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构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型,为现有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提供思考角度,促进该领域设计进步与发展,最终设计出符合人-机-环境系统的最佳产品。
高宇剑[2](2020)在《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农林业的发展迅速,蔬菜水果种植和苗木移植市场不断地扩大。2018年农林业总产值61452.6亿元,相较于2017年增长6.1%。非织造布的很多性能在农业上都具备优势,然而农用非织造布的发展仅30年左右的历史,而且以纺粘布为主,尤其在我国农用非织造布的用量还很少,仅为发达国家的10%左右。市面上常见的农用非织造材料存在的问题有湿强力不高、难以降解、污染环境等。因此,研究和开发符合实际使用、环保要求并且具有经济效益的农用非织造材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课题就将针对水稻育秧膜和种植袋两种农用非织造材料进行研究。针对于育秧膜,为了验证麻育秧膜对于水稻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福建省中龙红麻籽贸易有限公司所建立的育秧膜制备方法制备了100片规格为35×35cm的育秧膜,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进行了对照种植实验。通过育秧后根系生长情况、水稻千粒重和亩产对比,对麻育秧膜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种植试验表明,使用麻育秧膜育秧后,水稻秧苗的根系发育更好,白根明显更多更粗壮,盘根力更强,但是苗高稍低一些。并且,使用麻育秧膜育秧对于水稻的千粒重影响不大,但是能明显地提升亩产。对于麻类种植袋,本文利用两种不同的工艺制备了无基布种植袋材料和含基布种植袋材料。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制备,首先采用聚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作为粘合剂,利用喷洒粘合法将粘合剂喷洒在麻纤维网上,最后进行热风烘燥;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制备步骤是将一层麻纤维网覆盖在平纹机织基布上,针刺加固得到复合纤维网,接着单面涂覆1.5%羧甲基淀粉溶液,进行热风烘燥。而后采用棉缝纫线、锁式线迹来对种植袋材料进行缝合,制得麻类种植袋。根据行业标准估算出种植袋的强力要求范围,并建立了麻类种植袋的性能评价方法,分别是拉伸断裂强力、顶破强力、吸水性能、厚度克重以及老化降解性能。通过探索不同工艺参数对种植袋材料性能的影响,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力受粘合剂类型、浓度、上浆率及1%浓度环氧氯丙烷树脂(PAE)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酸溶液作为粘合剂相较于聚醋酸乙烯酯更合适,且PAE能有效增加湿强;含基布种植袋材料拉伸断裂强力、厚度受基布种类、经纬密大小的影响,实验发现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强力主要来自于基布,针刺会使强力略微的下降,使用棉基布制备得到种植袋材料更轻薄,有利于降解以及降低成本。随后将实验制备出的麻类种植袋与市面上常见的聚丙烯非织造布种植袋进行对比。本课题所制备的种植袋顶破强力较低,但能符合标准中规定规格种植袋的正常使用要求;且吸水性能更好,吸水重量有明显提升,且能有效延缓水分流出。根据设定的老化降解试验,将含基布种植袋材料在露天环境下放置180天,其强力下降并不明显,仍能符合种植袋材料强力的要求。并且,材料在土壤中的降解失重率与时间呈正相关,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15天降解失重率达到27.0%;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15天降解失重率达到37.0%,且其强力先快速下降,后趋于平缓。因此,材料可降解,且具有快速降解的能力。本课题所制备的麻育秧膜对水稻的根系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可以增加亩产。相较于市面上的聚丙烯非织造布种植袋,本课题所制备的麻类种植袋吸水性能、耐光老化更好,且可降解。
孙兴超[3](2019)在《压气水预混自旋转细水雾灭火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哈龙灭火剂禁用以后,细水雾灭火技术开始走向工程应用,目前采用较多的细水雾灭火技术有高压细水雾、两相流细水雾以及含添加剂细水雾。本文通过对现有细水雾灭火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自行设计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系统。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的雾化性能和灭火特性进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对压气水喷雾性能及灭火有效性进行验证,并总结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雾化和灭火机理。在雾化性能实验中,通过粒径分析仪和测量工具对不同类型的混合器、不同类型和孔径的喷嘴以及不同的喷杆角度组合进行雾化性能测试,主要的测量参数包括雾滴粒径、有效射程、喷雾有效半径以及雾滴粒径均匀度等。通过对比确定喷雾系统最优结构参数,并进行水、气流量配比,分析水、气流量变化对雾化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喷雾性能的工况后,与相近水流量的高压水喷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雾化性能明显优于高压水喷雾。在数值模拟过程中,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19.0建立三维实心锥体喷嘴模型,对比压气水和高压水喷雾雾化效果,发现压气水喷雾在粒径大小和速度分布均优于高压水喷雾,与喷雾性能实验结论一致。然后,根据喷雾模拟结果,利用火灾模拟软件FDS建立火灾模型,对比两种喷雾方式灭火效果,结果显示:压气水喷雾较高压水灭火迅速有效。最后,利用压气水喷雾对不同相对位置火源进行熄灭,发现:压气水喷雾有效灭火距离为2.5m,将压气水喷雾固定在火源上方2.2m,火源径向距离越大,灭火效果越差。在标准受限空间内进行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熄灭汽油火实验中,喷嘴孔径为3.0mm时灭火效果最佳。水流量递增过程中,灭火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其中水流量为9L/min时灭火效果最佳。与相近水流量的高压水喷雾灭火对比中,压气水喷雾灭火耗时短、灭火范围大,与数值模拟的结论基本一致,验证了压气水预混自旋转细水雾灭火的有效性。通过上述研究,充分说明压气水预混自旋转细水雾高效灭火特性,喷雾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适合灭火实际工程应用。
陈登[4](2019)在《三种灭螺药物与除草剂复配灭螺效果观察与成本效益分析》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浙江省曾是我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后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分别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自1996年转入巩固监测阶段后至今20余年间,我省血吸虫病始终保持“三无”状态(即无本地急感病人、无新发病例(畜)、无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得以持续巩固和发展。然而,我省仍有较大面积残存钉螺,且部分有螺地区抛荒严重,灭螺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加之来自省外流行区的输入性血吸虫病人时有发现,因此不能消除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可能性。本文从浙江省近五年的查灭螺情况、螺情变化趋势和有螺原因分析等方面开展相关调查和研究,再通过观察三种灭螺药(WPN、SCN和MNSC)及其与除草剂复配后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比较现场喷洒灭螺不同方案的成本效益,以期找到既经济节约又快速高效的控制和消灭钉螺的方式,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第一部分浙江省近五年螺情监测结果及有螺原因分析目的分析浙江省2014-2018年查灭螺情况、螺情变化趋势及有螺原因,为控制和消灭钉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统收集浙江省2014-2018年血吸虫病螺情监测资料,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2014-2018年全省查螺结果显示,五年间全省每年查螺投工在10.50万工到14.17万工范围内变化,2014-2015年、2016-2018全省查螺面积分别在6 200 hm2左右和5 700 hm2左右,但五年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查出钉螺面积和钉螺复现面积均呈现总体徘徊且微弱上升的趋势。近五年来全省部分地区如兰溪市、嵊州市等地实有钉螺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和压缩,然而常山县和婺城区实有钉螺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江山市、长兴县和临安区2014-2016年间有螺面积均出现过较大幅度的增加。2014-2018年全省灭螺结果显示,五年间全省每年灭螺投工量在10万工左右,反复扩大灭螺面积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实际药物灭螺面积自2015年后基本在96 hm2上下波动。灭螺不彻底、历史有螺地区钉螺复现、钉螺分布环境复杂、基层查灭螺人员青黄不接等均为浙江省仍有较大面积残存钉螺的原因。结论浙江省仍存在较大面积残存钉螺,且各有螺地区螺情总体控制效果参差不齐,加大各地区查灭螺力度、寻找高效、经济的现场灭螺方法、加强血吸虫病防治队伍的建设等问题亟待解决。第二部分三种灭螺药物与除草剂复配灭螺效果观察与成本效益分析目的对传统灭螺药物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50%Wettable Powder of 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WPN)、新型灭螺药物25%杀螺胺悬浮剂(25%Suspension Concentrate of Niclosamide,SCN)和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26%Metaldehyde and Niclosamide Suspension Concentrate,MNSC)及三种药物与草甘膦复配药在室内和现场中的灭螺效果进行观察,同时计算各种灭螺措施所需成本,以综合评价不同灭螺方式在现场灭螺中的应用价值,为制定灭螺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将实验药物SCN用脱氯水配制成0.06 ul/L、0.13 ul/L、0.25 ul/L、0.50 ul/L、1.00 ul/L、2.00 ul/L等6个浓度组,对照药物WPN用脱氯水配制成0.06 mg/L、0.13 mg/L、0.25mg/L、0.50 mg/L、1.00 mg/L、2.00 mg/L等6个浓度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对SCN与WPN不同时间点的半数致死浓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灭螺效果观察实验中,采用浸杀法与喷洒法,设WPN复配草甘膦、SCN复配草甘膦、MNSC复配草甘膦、SCN、MNSC为实验组,同时设WPN、草甘膦、清水3个对照组,评价不同时段实验室和现场应用SCN、MNSC、SCN复配草甘膦、MNSC复配草甘膦、WPN复配草甘膦等药物对钉螺的杀灭效果。并结合三种灭螺药物及其复配药现场喷洒灭螺总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SCN浸杀24 h、48 h、72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36 ul/L、0.26 ul/L、0.24 ul/L,WPN组24 h、48 h和72 h的钉螺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26 mg/L、0.20 mg/L、0.17 mg/L,且当浸杀浓度为2 ul/L或2 mg/L时,两者浸杀24 h钉螺死亡率均可达100%。室内浸杀实验:实验组和WPN对照组剂量为2 ul/L或2 mg/L时,除SCN复配草甘膦实验组外,浸杀≥1d钉螺死亡率均达100%。室内喷洒实验:实验组和WPN对照组剂量为2 ml/m2或2 g/m2时,喷洒≥3 d各组钉螺死亡率均≥95.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浸杀实验:当剂量为2 ml/m3或2 g/m3时,除SCN复配草甘膦复配实验组外,各实验组和WPN对照组浸杀≥1 d钉螺死亡率均达100%,且以上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喷洒实验:当剂量为2 ml/m2或2 g/m2时,MNSC复配草甘膦实验组喷洒第1 d、3 d、7 d钉螺死亡率均为100%,且均高于WPN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实验组与WPN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灭螺中,先除草再应用3种灭螺药物(SCN、MNSC和WPN)灭螺的总成本分别为每100 m2 101.0元、101.8元、103.9元,而应用3种灭螺药物的复配药每100 m2灭螺的总成本分别是69.5元、70.3元、72.4元,均低于先除草、再应用相应原药灭螺的成本。结论先除草、再应用MNSC(SCN或WPN)原药和应用相应复配药物均有良好的灭螺效果,但如果将灭螺的成本-效益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则推荐在现场喷洒灭螺中应用浓度为2 g/m2或2 ml/m2的MNSC(SCN或WPN)复配草甘膦药。
孙彪[5](2018)在《综采面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采面产尘量约占矿井产尘总量的45%~80%,其中截割与移架是主要尘源。随着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普遍推广且煤层开采强度日益增加,现有的煤尘污染特性相关理论与防治技术已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试以及现场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综采面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技术进行研究。在综采面煤尘污染的相关研究中,滚筒截割时形成湍流风对煤尘逸散的影响常被忽略,从而导致研究结论不能够反映现场煤尘污染的实际情况。因此针对截割湍流风扰动前、后的综采面污染特性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截割湍流风对煤尘逸散的扰动影响。截割湍流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且截割湍流风扰动下的偏移风流是致使煤尘侧向逸散并污染人行道区域的主要原因。在截割湍流风扰动下,呼吸带范围中的煤尘污染区域沿工作面通风反方向超前11.3 m且污染尺度延长约7.2 m,同时人行道中分布的峰值浓度增大约1倍。雾滴粒径与速度是影响雾滴捕尘效率与雾流封闭效果的主导因素,亦应该是选择喷雾降尘用喷嘴的主要依据。针对5类15种喷嘴进行雾化特性实验,不仅测定了喷嘴雾化角、有效射程以及流量等宏观雾化参数,而且测定了风流扰动下的雾滴粒径、速度等细观雾化参数并得到了雾滴粒径与速度在风流扰动下的分布规律。选择孔径为2.4 mm且含“X”导流芯的旋转式实心圆锥形广角喷嘴用于采煤机内喷雾;选择孔径为2.0 mm且含射流稳定器的直射式扇形喷嘴用于采煤机外喷雾;选择孔径为2.0 mm且含“X”导流芯的旋转式实心圆锥形广角喷嘴用于液压支架喷雾并对其布置方式进行了优化改进。基于截割湍流风扰动下的综采面煤尘污染特性与不同类型喷嘴的雾化特性,提出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技术,并研发了与之配套的文氏负压二次降尘装置与采煤机湿式除尘器。在6 MPa喷雾压力下,文氏负压二次降尘装置喷射雾滴的平均粒径约为50.59 μm,且所形成的负压流场对附近空气的卷吸流量约为11.57 m3/min。采煤机湿式除尘器的喷雾组包括10个喷嘴,在4 MPa喷雾水压下的雾流封闭尺寸能够完全覆盖滚筒;为了满足不同的现场应用条件,研制了电动机与液压马达驱动的除尘器,流量分别为190 m3/min与220 m3/min。为了考察综采面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技术的降尘效果,分别在枣庄矿业(集团)付村煤业有限公司1001,1007综采面以及蒋庄煤矿905综采面进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完整应用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技术能够有效缓解工作面中的煤尘污染状况:蒋庄煤矿905工作面各采样点处的平均降尘率约53.0%,移架工与前、后滚筒司机作业处的煤尘浓度分别为73.7、80.3、85.2 mg/m3;较工作面原有的喷雾降尘设施,降尘率平均提高约36.7%。
王作娟[6](2018)在《温室喷药机设计及其变量施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并且作物的种类繁多,而我国现有的植保机械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古至今病、虫、草害一直危害着作物生长,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尤其是温室大棚喷药机械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这些农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仅要求棚内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值,还要防止病、虫、草害的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防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提高植保机械的安全性、节能性、可靠性和便捷性;二是能有效防治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病、虫、草害的危害;三是减少浪费,能将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剂均匀的喷洒到所要防治的作物上,避免出现药物飘移和残留;四是要求降低环境污染,保证操作人员施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针对我国温室大棚喷药机械面临的现状,设计出一种新型温室喷药机。本文温室喷药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详细了解自走式喷药机机械结构和温室大棚结构类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温室大棚喷药机的机械结构。设计出该温室喷药机各机械结构,并对各结构之间的尺寸进行计算。对伸缩机构中的曲柄滑块机构进行运动特性计算和仿真分析。其次,针对变量施药系统,设计出一种以PLC为控制器、触摸屏为人机操作界面的喷药控制系统。构建出药箱系统控制模型,采用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对本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并对药箱控制系统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再次,根据温室喷药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绘制出系统液压原理图,并对各液压回路进行具体说明。着重对升降液压缸和旋转液压马达进行了设计和计算,利用MATL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对液压马达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最后,设计温室喷药机的控制系统。对喷药机电气控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进行设计说明。编写控制程序,PLC程序采用梯形图进行运行。
酆磊[7](2017)在《绿色节能免烧结粉煤灰陶粒的研制与吸音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一种工业废渣,其大量排放和堆放形成了一种新的污染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将粉煤灰作为一种矿物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已经迫在眉睫。当前我国的粉煤灰陶粒主要是以烧结法生产,其生产过程不但要消耗大量能源,对环境会造成污染,而且也相应的增加了生产成本,严重限制了粉煤灰陶粒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以上所述情况,结合我国比较丰富的粉煤灰资源,本文以粉煤灰,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钠,石膏和生石灰混合作为粉料,膨胀珍珠岩为骨核,水玻璃作为界面处理剂,通过配料、制球、养护等步骤,获得一种筒压强度高、用灰量大、粒径较一致的绿色节能免烧结粉煤灰陶粒。并对该种陶粒的技术指标、微观数据和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本实验制备的免烧结粉煤灰陶粒为主要原材料,水泥作为胶凝材料,辅以减水剂和聚丙烯纤维,经一系列工艺过程,研制出一种绿色环保水泥基陶粒吸音材料。一方面该自制陶粒能较好解决粉煤灰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水泥基陶粒吸音材料对降低噪音也有较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免烧结粉煤灰陶粒进行了配合比设计,经过陶粒制备方法的试验,技术指标测试,得出最优的制备方案;利用X射线衍射和SEM,分析了该种陶粒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并相应的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其次,采用驻波管法对以该种陶粒为主要骨料制备的吸音材料,进行了吸音性能的测试,分析了自制陶粒粒径、材料厚度、压缩比、表面不同形态以及背腔对吸音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绿色节能免烧结粉煤灰陶粒小批量试制进行了研究,提高了小批量制备效率。
张巍旖[8](2017)在《运城市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及推广》文中研究指明运城是山西的主要棉花种植大市,1984年,种植棉花14万hm2,2016年调减至7万hm2左右。解放前,该市棉花生产水平低,亩产皮棉只有15~20kg,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最高亩产棉达到80~100kg。近年来,在棉花生产技术上,除了剥芽、打顶、采摘外,该市在其他环节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机械化程度达95%左右。在耕作环节,推广了深耕、深松、旋耕、耙耱保墒等技术。在施肥播种环节,先后推广了机播、机械深施化肥、播种铺膜复式作业等技术,示范推广了棉苗围土机。在棉田管理环节,先后推广了手动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行走式喷雾机等机具,将果园喷药泵和喷药管道用于棉田喷药。推广高地隙拖拉机、微耕机进行棉田中耕、追肥。在棉花收获环节,试制了棉花剥壳机和小型采棉机,但不太成功。该市临猗县农民宋铁增研制的棉花剥壳机,效果较好。永济市个体户研制的手持式棉花采摘器,效率低,没有推广开。2013年,该市首次引进1台大型棉花采摘机,成功采棉200hm2。还成功研制出棉柴收获机。今后,运城市一是要重点攻克棉花采摘机械化。研制棉花打顶、剥壳机械以及适合机械采摘的棉花品种。二是研制或引进降解地膜。三是要加大培育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促进棉花生产向规模化发展。
赵佩瑶[9](2017)在《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农业以及相关科技发展,省力化、高工效的农药施用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农用无人机植保是新兴的农业技术之一,是机械化植保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安全性高,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广等优点。但是目前无人机施药使用的农药大多数仍旧为乳油、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等这些传统剂型,而目前使用这些传统剂型的无人机施药防效不佳的报道陆续出现,考虑到无人机载药量有限,在兑水使用时稀释倍数会很低,而有些制剂在低倍稀释时可能会出现的稳定性问题,我们对目前市场上的44种药剂进行了低倍稀释下稳定性、挥发率和悬浮率的测定。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制了两种不同配方的微乳剂,同时在超低容量剂概念的基础上,创制出了一种适用于无人机施药的全新农药剂型——水基化超低容量剂。1、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本研究对市购的44种农药商品制剂测定了 6.25倍-200倍稀释范围内不同倍数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挥发率、悬浮率指标。测定的农药商品剂型包括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可溶液剂、水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常用剂型。就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来看,所测定的26种液体制剂中有3个产品在6.25-200倍范围内所有稀释乳液稳定性均不合格,说明这些产品稳定性不合格;有7个产品在25倍以上(包括200倍)的稀释倍数下乳液稳定性合格,但在25倍稀释以下乳液稳定性并不合格,其余16种产品在各种稀释倍数下乳液稳定性合格。低倍稀释下乳液不稳定产品当运用于无人机作业时可能影响防效。在挥发率测定中,仅1个产品稀释乳液的挥发率低于30%,其余产品的稀释乳液挥发率均大于30%,无人机作业时雾滴的挥发性较高,可能会影响雾滴漂移与沉降。在悬浮率测定中,有部分商品制剂在某些稀释倍数下的乳液悬浮率低于国家标准。这些结果说明了部分常规剂型产品直接运用在无人机植保作业时可能会出现问题。2、微乳剂的研制本研究筛选了 12%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和25%毒死蜱·甲维盐微乳剂的配方,并对试制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针对这2种混剂微乳剂的研制,分别就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的品种选择与比例进行了优化筛选,根据溶剂的溶解状态、制剂外观、稳定性、透明温度区间等指标,确定了 2种微乳剂的配方分别为:12%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微乳剂:高效氯氰菊酯1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5%;溶剂:环己酮15%;表面活性剂:农乳500号8%、农乳603号12%;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4%;去离子水补足至100%。25%毒死蜱·甲维盐微乳剂:毒死蜱2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溶剂:二甲苯4.5%、环己酮0.5%;表面活性剂:EL-606%、农乳603号6%、农乳500号6%;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4%;去离子水补足至 100%。根据优化配方试制的产品,经过pH、持久起泡性、稀释乳液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的测定,所有指标均满国家足质量标准要求。并且在低倍稀释下乳液稳定性也合格。3、水基化超低容量剂的研制针对超低容量剂不能直接用于无人机喷药的问题,本研究尝试用水取代有机溶剂,开发水基化超低容量剂,该新剂型的创制在水乳剂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制剂外观、稳定性等特性开展了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防冻剂的品种与配比的筛选,尤其是筛选出能防雾滴挥发的长链醇,经配方优化得到的配方为:高效氯氰菊酯5.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75%;溶剂:150号溶剂油18%、环己酮2%;表面活性剂:农乳601号4.5%、LAS-30 5.5%、表面活性剂A0.24%;防冻剂:丙三醇2%;长链醇A 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通过比较3种加工方式,确定使用D相乳化法来加工该剂型产品。由于水基化超低容量剂是一种全新的新剂型,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相似剂型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参照水乳剂和超低容量剂的质量指标,我们进行了 pH、倾倒性、持久起泡性、稀释乳液稳定性、冷贮以及热贮的测定,结果均满足国家质量标准。低倍稀释乳液稳定性合格,并且乳液挥发率均低于30%,适用于无人机施药。
马亮羽[10](2016)在《A公司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主流营销理论认为销售不仅限于“满足需求”,企业如果想要获得竞争优势,进入消费者的心智以赢得选择才是王道,即准确的定位是现代企业经营的要诀。中国的喷雾器市场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晚,国民消费习惯和使用习惯与欧美和日本等喷雾器消费主要市场的差距很大,且中国市场销售的喷雾器应用面相对狭窄。然而,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的急速增长,国内喷雾器市场容量及发展前景非常乐观。A公司作为有着50年喷雾器发展史的行业标杆企业,拥有雄厚的市场资源和成熟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在中国目前尚未成熟并规范化的喷雾器市场中不断寻求机会。本文笔者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新产品推出一年内营销业绩不佳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根据相关市场营销策略理论,从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角度介绍中国喷雾器市场,揭示了造成当前中国喷雾器市场无序竞争状态产生的原因,并就市场对产品创新技术的需求性进行分析。同时,笔者介绍了A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以及市场地位,以企业的内部环境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深入探讨A公司新产品推广的实际案例。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诊断影响营销业绩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行业资深人士的访谈成果进行梳理,为A公司实现创新技术价值提供有效建议。最终明确A公司创新喷雾器的卖点和基于指标赋值的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加强流通经销商的协调的观点。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同类型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营造中国喷雾器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环境给予助力。
二、两种压缩式塑料喷雾器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压缩式塑料喷雾器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三农”问题持续关注 |
1.1.2 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 |
1.1.3 农业植保产品重视度欠佳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人类工效学研究现状 |
1.2.2 农业植保产品研究现状 |
1.2.3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产品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流程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流程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2.1 人类工效学概述 |
2.1.1 人类工效学概念 |
2.1.2 人类工效学方法与流程 |
2.1.3 人类工效学与产品设计关系 |
2.2 农业植保产品概述 |
2.2.1 农业植保产品概念 |
2.2.2 农业植保产品分类 |
2.3 人类工效学介入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探析 |
2.3.1 关键设计要素 |
2.3.2 产品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及用户因素分析 |
3.1 调研框架与方法 |
3.2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分析 |
3.2.1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分析 |
3.2.2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点提取 |
3.3 用户因素分析 |
3.3.1 用户心理及生理特征研究 |
3.3.2 用户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
3.4 问题归纳与设计要素汇总 |
3.4.1 问题归纳 |
3.4.2 设计要素汇总 |
3.5 农业植保产品人类工效学评价体系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与模型构建 |
4.1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构建 |
4.1.1 背负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
4.1.2 自走式与其他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
4.1.3 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策略 |
4.1.4 环保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
4.2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模型构建 |
4.2.1 设计要素模型 |
4.2.2 设计方法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实践 |
5.1 背景与定位 |
5.1.1 设计背景 |
5.1.2 设计定位 |
5.2 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要素析出 |
5.2.1 产品调研与用户调研 |
5.2.2 关键要素析出 |
5.3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方案 |
5.3.1 设计对应点 |
5.3.2 产品设计方案 |
5.3.3 服务平台设计方案 |
5.3.4 设计评价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表)录 |
附录B 各地区农业植保产品使用情况及问题调查 |
附录C 农业植保产品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D 农业植保产品专家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E 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植保无人机情况了解用户访谈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
致谢 |
(2)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农用非织造材料类型 |
1.3 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加固工艺 |
1.4 农用非织造材料的缝制工艺 |
1.5 农用非织造材料研究现状和前景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育秧膜的制备以及种植试验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室仪器与原料 |
2.3 育秧膜的制备方法 |
2.4 育秧膜性能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
2.5 结果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种植袋制备方法的探索及性能评价方法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与原料 |
3.3 种植袋材料的制备方法 |
3.4 种植袋材料性能测试 |
3.5 种植袋材料拉伸强力的估算 |
3.6 本章小结 |
4 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
4.3 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
4.4 种植袋材料性能对比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创新点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压气水预混自旋转细水雾灭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2.1 高压单向流细水雾灭火技术 |
1.2.2 两相流细水雾灭火技术 |
1.2.3 细水雾添加剂灭火研究 |
1.2.4 细水雾灭火数值模拟 |
1.2.5 细水雾灭火系统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技术路线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灭火理论研究 |
2.1 关于细水雾 |
2.1.1 细水雾定义及分级 |
2.1.2 细水雾的雾化参数 |
2.2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雾化机理 |
2.2.1 细水雾的主要雾化方式 |
2.2.2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雾化机理 |
2.3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灭火机理 |
2.3.1 吸收热量 |
2.3.2 稀释氧气浓度 |
2.3.3 衰减热辐射 |
2.3.4 动力学作用 |
2.3.5 乳化作用 |
第三章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雾化性能实验 |
3.1 系统介绍 |
3.1.1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器 |
3.1.2 实验系统 |
3.2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装置选型实验 |
3.2.1 水气混合器选型 |
3.2.2 气水喷嘴类型及孔径的选择 |
3.2.3 喷雾器喷杆结构的优化 |
3.3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雾化特性实验 |
3.3.1 实验方案 |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与高压水喷雾对比实验 |
3.4.1 高压水喷雾系统 |
3.4.2 两种喷雾方式对比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气水预混细水雾灭火性能模拟研究 |
4.1 基于FLUENT的压气水喷雾性能数值模拟 |
4.1.1 关于FLUENT |
4.1.2 网格划分和参数设定 |
4.1.3 喷雾性能模拟结果与分析 |
4.2 基于FDS灭火特性数值模拟 |
4.2.1 FDS软件简介及模拟流程 |
4.2.2 建立模型 |
4.2.3 灭火特性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细水雾灭火特性研究 |
5.1 实验系统 |
5.2 实验测量仪器与方案 |
5.3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灭火优化实验 |
5.3.1 不同孔径气水喷嘴对灭火效果影响 |
5.3.2 不同气流量对灭火效果影响 |
5.3.3 不同水流量对灭火效果影响 |
5.4 压气水预混自旋转喷雾灭火特性实验 |
5.4.1 不同喷雾高度灭火实验 |
5.4.2 喷雾灭火范围的确定 |
5.4.3 与高压水喷雾对比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三种灭螺药物与除草剂复配灭螺效果观察与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浙江省近五年螺情监测结果及有螺原因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螺情调查方法 |
1.3 灭螺方法 |
1.4 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 |
2.监测结果分析 |
2.1 近五年全省查螺结果与分析 |
2.2 近五年全省灭螺情况与分析 |
3.有螺原因分析 |
第二部分 三种灭螺药物与除草剂复配灭螺效果观察与成本效益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方法和要求 |
1.2.1 基本术语 |
1.2.2 仪器设备 |
1.2.3 试剂和材料 |
1.2.4 方法 |
1.2.4.1 复配方法 |
1.2.4.2 实验(药物)分组 |
1.2.4.3 SCN与WPN LC50(半数致死浓度)比较 |
1.2.4.4 室内杀螺实验 |
1.2.4.5 现场杀螺实验 |
1.2.5 率的计算与校正 |
1.3 效果评价 |
1.4 成本计算 |
1.5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SCN与WPN的LC50比较 |
2.2.1 室内杀螺实验 |
2.2.1 室内浸杀实验 |
2.2.2 室内喷洒实验 |
2.3 现场杀螺实验 |
2.3.1 现场浸杀实验 |
2.3.2 现场喷洒实验 |
2.4 灭螺成本分析 |
3.讨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编着作目录 |
附件2 参编着作 |
(5)综采面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煤尘颗粒运动与雾化射流基础理论 |
2.1 煤尘颗粒基本理化特性 |
2.2 煤尘空气动力基本特性 |
2.3 水射流基本理论 |
2.4 尘雾凝并基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综采面多尘源作业环境下风流-煤尘运移数值模拟 |
3.1 湍流与离散相数学模型 |
3.2 综采面产尘环境基本假设 |
3.3 综采面计算域与边界条件 |
3.4 综采面风流-煤尘运移特性分析与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多因素扰动条件下喷嘴雾化特性实验研究 |
4.1 相位多普勒喷雾降尘仿真实验平台 |
4.2 多因素扰动条件下喷嘴雾化特性实验 |
4.3 不同类型喷嘴宏观雾化特性分析 |
4.4 风流扰动条件下细观雾化参数分布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综采面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技术 |
5.1 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机理 |
5.2 采煤机与液支架喷雾优化研究 |
5.3 文氏负压二次降尘装置研发 |
5.4 采煤机湿式除尘器研发 |
5.5 本章小结 |
6 工程应用与效果评价 |
6.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6.2 工程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
6.3 工程应用与效果考察 |
6.4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温室喷药机设计及其变量施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植保机械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1 植保机械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2 温室喷药机械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温室喷药机整体结构设计 |
2.1 温室喷药机的工作过程 |
2.1.1 喷药机具备的功能 |
2.1.2 喷药机的工作过程 |
2.2 温室喷药机整体结构设计 |
2.2.1 喷药机整体结构设计 |
2.2.2 喷药机各结构设计说明 |
2.3 温室喷药机各结构之间的尺寸关系 |
2.4 运动特性分析与仿真 |
2.4.1 运动特性分析 |
2.4.2 喷药机曲柄滑块机构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量施药系统研究 |
3.1 药箱控制系统结构及原理 |
3.1.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2 药箱各装置设计 |
3.2 药箱控制模型及算法 |
3.2.1 喷药量控制原理 |
3.2.2 系统控制模型构建 |
3.2.3 系统控制算法 |
3.3 药箱控制系统设计 |
3.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室喷药机液压系统设计 |
4.1 液压与气动系统概述比较 |
4.1.1 液压系统概述 |
4.1.2 液压与气动系统比较 |
4.2 温室大棚喷药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 |
4.2.1 喷药机液压系统特点 |
4.2.2 喷药机各液压回路的设计 |
4.3 喷药机液压控制阀 |
4.3.1 液压阀及辅助装置 |
4.3.2 电磁换向阀 |
4.4 系统液压原理图 |
4.5 液压马达与液压缸的设计和计算 |
4.6 变量泵控液压马达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4.6.1 基本方程 |
4.6.2 传递函数推导 |
4.6.3 传递函数计算 |
4.6.4 PID控制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温室喷药机PLC系统设计 |
5.1 电气控制技术与PLC技术概述 |
5.1.1 电气控制技术 |
5.1.2 PLC技术 |
5.2 温室大棚喷药机电气控制电路设计 |
5.2.1 电路中各元件的选择 |
5.2.2 电路控制情况 |
5.2.3 电气保护和故障分析 |
5.3 喷药机PLC控制系统设计 |
5.3.1 PLC的选择 |
5.3.2 PLC控制系统I/O地址分配 |
5.3.3 PLC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7)绿色节能免烧结粉煤灰陶粒的研制与吸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3 粉煤灰的形成、物理化学特性、环境危害及开发应用 |
1.3.1 粉煤灰的形成 |
1.3.2 粉煤灰的物理化学特性 |
1.3.3 粉煤灰的环境危害 |
1.3.4 粉煤灰的开发应用 |
1.4 粉煤灰陶粒的国内外生产及研究现状 |
1.4.1 粉煤灰陶粒的国外生产及研究现状 |
1.4.2 粉煤灰陶粒的国内生产及研究现状 |
1.5 免烧结粉煤灰陶粒的开发及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6.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6.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免烧结粉煤灰陶粒的制备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 |
2.2.1 粉煤灰 |
2.2.2 水泥 |
2.2.3 生石灰 |
2.2.4 石膏 |
2.2.5 膨胀珍珠岩 |
2.2.6 水玻璃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免烧结粉煤灰陶粒的制备方法 |
2.4.1 试验原理 |
2.4.2 膨胀珍珠岩界面处理 |
2.4.3 陶粒制备工艺 |
2.4.4 造粒养护工艺 |
2.4.5 激发剂的激发作用 |
2.4.6 造粒机工作原理 |
2.4.7 影响陶粒制备的主要因素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免烧结粉煤灰陶粒技术指标研究 |
3.1 引言 |
3.2 陶粒测试试验 |
3.2.1 筒压强度 |
3.2.2 堆积密度 |
3.2.3 吸水率 |
3.3 陶粒性能分析 |
3.3.1 水泥添加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
3.3.2 硅酸钠添加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
3.3.3 膨胀珍珠岩添加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
3.3.4 激发剂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
3.3.5 多因素试验分析 |
3.3.6 免烧结粉煤灰陶粒的微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陶粒吸音材料的制备及吸音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原材料 |
4.2.1 陶粒 |
4.2.2 水泥 |
4.2.3 聚丙烯纤维 |
4.2.4 减水剂 |
4.2.5 水 |
4.3 试验配合比设计及制备工艺 |
4.3.1 配合比设计 |
4.3.2 制备工艺 |
4.4 降噪原理及吸音性能指标 |
4.4.1 吸音材料的降噪原理 |
4.4.2 吸音材料的吸音性能指标 |
4.5 驻波管法的测试实验 |
4.5.1 驻波管法的测试原理 |
4.5.2 测试试件的制备 |
4.5.3 驻波管法测试系统 |
4.6 驻波管法试验结果及分析 |
4.6.1 不同粒径对吸音性能的影响 |
4.6.2 不同厚度对吸音性能的影响 |
4.6.3 压缩比对吸音性能的影响 |
4.6.4 表面不同形态对吸音性能的影响 |
4.6.5 背腔对吸音性能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免烧结粉煤灰陶粒小批量试制研究 |
5.1 工艺研究的背景 |
5.2 试验生产设备 |
5.2.1 陶粒造粒机 |
5.2.2 空气压缩机 |
5.2.3 气割割炬 |
5.3 陶粒造粒机的成球原理 |
5.4 陶粒小批量试制工艺 |
5.4.1 调节倾角 |
5.4.2 粉料制备 |
5.4.3 试制工艺 |
5.4.4 小批量陶粒养护 |
5.4.5 分级筛选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运城市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运城市棉花生产基本情况 |
1.1 棉花种植及自然气候资源情况 |
1.2 农业机械化状况 |
1.3 棉花生产状况 |
2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与推广 |
2.1 耕整地机械化技术 |
2.1.1 作用意义 |
2.1.2 使用机具 |
2.1.3 作业技术要点 |
2.1.4 作业质量要求 |
2.1.5 技术创新点 |
2.1.6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
2.2 机械深施化肥技术 |
2.2.1 化肥深施的作用和意义 |
2.2.2 化肥深施的定义 |
2.2.3 化肥深施机械化作业技术要点 |
2.2.4 主要机具 |
2.2.5 作业质量要求 |
2.2.6 施肥环节技术创新点 |
2.3 棉花机械播种铺膜技术 |
2.3.1 由单一播种向施肥播种铺膜复式作业发展 |
2.3.2 棉花机械化播种技术 |
2.3.3 棉田机械化铺膜技术 |
2.3.4 棉苗围土机 |
2.3.5 播种铺膜环节技术特点及建议 |
2.4 棉田管理机械化 |
2.4.1 中耕机械化 |
2.4.2 棉田喷药机械化 |
2.4.3 剥芽、打顶机械化现状 |
2.4.4 棉田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及建议 |
2.5 棉花收获机械化 |
2.5.1 棉花分段收获机械化现状 |
2.5.2 棉花采摘机械化现状 |
2.5.3 运城市采棉机械化发展的有利环境 |
2.5.4 运城市采棉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2.5.5 加快运城采棉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2.5.6 棉柴收获机械化 |
3 棉花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 |
3.1 棉花生产机械化试验研究 |
3.2 棉花中低产田增产机械化技术 |
4 结论和讨论 |
4.1 进一步试验示范大型棉花采摘机 |
4.2 研发种棉机械,降低劳动强度 |
4.3 强化科技种棉,实现单产突破 |
4.4 加大降解地膜的研制力度 |
4.5 采取政策支持、项目扶持,促进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成长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药剂型概述 |
1.2 农药新剂型发展方向 |
1.2.1 悬浮剂 |
1.2.2 水分散粒剂 |
1.2.3 可溶性粉剂 |
1.2.4 水乳剂 |
1.2.5 微乳剂 |
1.3 无人机植保与剂型发展 |
1.3.1 无人机植保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无人机植保中使用的农药剂型 |
1.3.3 无人机植保农药剂型的研发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2.1.2 乳液稳定性测定 |
2.1.3 挥发率测定 |
2.1.4 悬浮率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及挥发率 |
2.2.2 农药制剂稀释乳液的悬浮率 |
2.3 讨论 |
第三章 微乳剂的研制 |
3.1 |
3.1.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3.1.2 溶剂筛选 |
3.1.3 表面活性剂筛选 |
3.1.4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
3.1.5 配制方法 |
3.1.6 稳定性测定 |
3.1.7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溶剂筛选 |
3.2.2 表面活性剂筛选 |
3.2.3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
3.2.4 稳定性测定 |
3.2.5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
3.2.6 配方确定 |
3.3 讨论 |
第四章 水基化超低容量剂的研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和仪器 |
4.1.2 溶剂筛选 |
4.1.3 表面活性剂筛选 |
4.1.4 共乳化剂和防冻剂筛选 |
4.1.5 长链醇筛选及稀释乳液挥发率测定 |
4.1.6 加工方式选择 |
4.1.7 稳定性测定 |
4.1.8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溶剂筛选 |
4.2.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4.2.3 防冻剂的筛选 |
4.2.4 长链醇的筛选和稀释乳液挥发率 |
4.2.5 加工方式的选择 |
4.2.6 稳定性测定 |
4.2.7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
4.2.8 配方确定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A公司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 |
2.1.1 STP理论 |
2.1.2 4P营销策略及其发展 |
2.1.3 SWOT分析及五力模型 |
2.2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
第3章 A公司喷雾器产品发展概况 |
3.1 中国喷雾器市场概况 |
3.1.1 喷雾器市场发展历史与现状 |
3.1.2 喷雾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2 A公司情况介绍 |
3.2.1 A公司发展历史 |
3.2.2 A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3.2.3 A公司的传统喷雾器业务现状 |
3.2.4 A公司的营销团队架构 |
3.2.5 A公司经营情况的SWOT分析 |
3.2.6 A公司经营情况的五力模型分析 |
3.3 公司新产品推广现状 |
第4章 A公司新产品推广案例诊断 |
4.1 产品市场适应性分析 |
4.1.1 产品因素 |
4.1.2 营销支持因素 |
4.1.3 技术支持因素 |
4.2 A公司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4.2.1 卖点未清晰体现产品特性 |
4.2.2 目标市场选择偏离公司实际 |
4.2.3 流通经销商协调性较差 |
第5章 A公司新产品FL营销优化策略的制定 |
5.1 新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
5.2 新产品卖点的重新设计 |
5.3 发展多样化的传播途径 |
5.4 新产品渠道策略优化 |
5.4.1 优化分销渠道,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 |
5.4.2 建立直销模式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经销商调查问卷 |
附录2 个人护理品行业访谈提纲 |
附录3 专业空气护理品行业访谈提纲 |
附录4 汽车护理品行业访谈提纲 |
附录5 客户调查问卷 |
附件 |
四、两种压缩式塑料喷雾器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D]. 李春. 西华大学, 2020(01)
- [2]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宇剑. 东华大学, 2020(01)
- [3]压气水预混自旋转细水雾灭火特性研究[D]. 孙兴超. 江苏大学, 2019(02)
- [4]三种灭螺药物与除草剂复配灭螺效果观察与成本效益分析[D]. 陈登.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2019(01)
- [5]综采面尘源局部雾化封闭控除尘技术[D]. 孙彪.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温室喷药机设计及其变量施药系统研究[D]. 王作娟.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4)
- [7]绿色节能免烧结粉煤灰陶粒的研制与吸音性能研究[D]. 酆磊.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8]运城市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及推广[D]. 张巍旖.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9]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D]. 赵佩瑶.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4)
- [10]A公司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马亮羽.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