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养老保险 为千家万户排忧解难(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敏[1](2020)在《快递员生存现状与社会支持研究 ——以T市快递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广泛普及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快递行业高速前进,同时快递员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笔者以S省T市快递员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T市494名快递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第一,T市快递员构成呈现男性群体多、青年群体多、农村户籍人数多、本省人口多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五多一低”的特征;第二,快递员劳动负担重,高强度的工作使其难以平衡好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业一段时间后大多选择改行,导致快递行业流动性大;第三,工作过程中安全隐患大,饮食与住房整体质量较差,且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大降低;第四,快递员的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劳动合同的缺失是导致快递员权益受到侵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其自我维权意识薄弱,快递员社会保险参与率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第五,快递员还面临社会交往与参与程度低,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来自家人、朋友等的非正式支持,来自政府以及正式组织等的正式支持较为欠缺;第六,快递员认为此职业并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形成身处社会底层的自我身份认同,缺乏社会的理解与尊重,社会对快递员工作的认同感偏低,同时也使得快递员的自我身份认同感随之降低;最后,如果不加以重视,长此以往,该群体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针对快递员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首先,应以政府部门为先导,加强与快递企业、快递员的沟通,通过制定政策来完善快递员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其次,以基层团组织为依托,通过系列团建活动更好地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快递员;最后,以社会资源为补充,通过宣传和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来改善快递员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支持情况,从而促进快递行业的发展,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林哲[2](2020)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研究——基于福州市的经验》文中认为本文从我国社区建设发展的历程切入,以具体案例为抓手,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社区治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范帅[3](2018)在《天津市和平区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是现代社会管理和运作的基础所在。它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是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市民主体性与自觉性培养与发挥的场所。社区工作者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内居民主体性与自觉性的培养与发挥,因此培训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需要。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社区居委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治理结构下,社区居民不断扩大的各种需求。2000年以后,随着相关工作逐步开展,我国很多地方,如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了社区社会工作站。社会工作者正是伴随着逐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而形成的。本文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深入分析社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和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包括过于强调行政性事务,而未能有效服务于居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整体素质依旧偏低,缺乏规范化的专业培训;工作负担沉重,待遇偏低,社区留不住人才等现象。并根据和平区的一些探索与实践,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首先以和平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结合工作特征模型法的相关核心理论,通过对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满意度的调查,从队伍基本情况、岗位职责、薪酬福利、社会认知方面,分析了天津市和平区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现状;然后,总结出了和平区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工作群体配置不合理、自身职业认知不明确、工资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低、党政任务繁杂等;最后,针对现存问题,对和平区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满意度的提升提出了建议和保障措施。
刘增明[4](2013)在《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为例,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大汶口镇的5个协会和5个合作社,分别就协会的运作模式、管理决策程序、提供服务、信贷支持和合作社的经费来源、活动方式、权债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分析和概括。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大汶口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和活动方式对比分析显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同虚设,只是一个空壳,尽管制定了组织的章程、制度等,但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数量上有增加,但能正常开展工作、有实力的仅占1/3;缺乏生机和活力,勉强支撑的约占1/3;另外1/3基本有名无实,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甚至挂牌后未开展过活动。个别组织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组织机构等不健全,还有近47%的组织未注册登记,并且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制约机制,没能够做好农户在遭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的保护;服务内容存在单一问题。大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第二,所调查的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费来源和权债关系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大多都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这直接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另外,还缺乏一定的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由于缺乏资金,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功能的发挥和组织活动的开展,不能为会员有效地提供服务。个别组织存在活动萎缩的征兆,影响力不足,较规范运作的合作组织在运作中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即使有信贷扶持政策,但可贷款额度十分有限,导致使运行不顺,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再就是必要的硬件设施缺乏。如电脑、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性质不一,给规范建设造成一定困难。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法律地位等还没有从法律上进行完全明确,在宏观上存在许多严重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包括:竞争机制、组织法律地位等。向民政部门进行社团登记的专业合作协会,只能从事非盈利性的服务活动。向工商部门登记的专业合作社,又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合作社登记的经济性质规定为“合作社”领取《企业法人执照》,但在合作社法实施前办理工商登记时其“经济性质”很多,有“合伙企业”、“集体”、“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合作制”等。“经济性质”不一,造成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完全不一样,因此,如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规范其经济性质,急需探讨研究。第四,个人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是一个培育发展的过程,这期间要突破多重障碍,为此,要从政府、组织、农民三方面入手,做到规范化发展。因此建议:提高政府部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创新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构建“企业化”的职能机构,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要逐步改变组织规模小的缺陷,改善组织内部的经费来源;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入社积极性,并不断优化服务,有目的为农民提供教育和培训。
李月英[5](2011)在《带着感情做好企业社保工作》文中指出社保工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收入分配的"调节器",作为企业社保工作人员,必须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这项工作。而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树立大局观念、换位思考和树立"三心"。
王清平,徐炜[6](2010)在《官场姊妹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部家族启示录女性仕途导航仪她是与世无争的孩子王,却为何放下教鞭闯入官场?她是一身正气的副县长,却为何步履维艰屡遭诽谤?她是呼声很高的新厅官,却为何阴差阳错失意彷徨?她是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却为何委曲求全服务奸商?都说官场是男人的世界,处处暗藏玄机;都说官术是智慧的博弈,招招处心积虑;都说官道是人心的延伸,步步欲壑难填。在这个男人、智慧与人心的战场上,她像一个伶俐的渔家姑娘精心织网,左右逢源而又四处受伤;她像一只误入丛林的小鹿跌跌撞撞,却最终凤凰涅口、百炼成钢!摒弃所有捕风捉影的官场传闻,《官场姊妹花》还原官场的最真实图景!
刘蓓[7](2009)在《TP保险公司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保险业获得快速发展,保费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伴随着保险业特别是个人寿险业的发展,寿险代理人群体迅速壮大,成为推动保险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行业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寿险代理人营销模式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代理人夸大产品保障功能、不讲诚信、误导甚至欺诈客户的报道曾见诸报端,严重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究其原因,保险公司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双方的信息非对称性,也导致了代理人营销模式的“副产品”——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在当前保险业的发展阶段,既要推动代理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又要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保险公司就必须在代理人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方面下功夫。本文运用有关激励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TP保险公司进行个案研究,对其现行激励体系中代理人员结构、培训发展、薪酬福利、绩效考核以及隐性激励因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TP公司代理人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介绍和分析了公司在代理人激励机制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在代理人员结构方面,分析了营销团队的组成结构和不足;培训发展方面分析了制式培训与专题培训体系,并重点介绍了专题培训中的创新;薪酬福利方面主要对现行佣金和福利制度做了研究,探讨佣金制度改革的可行性;绩效考核方面除简要介绍了目前的考核标准外,还提出了为业务高手设计新的发展通路的设想。关于代理人佣金制度改革、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代理人市场声誉机制等问题,虽然因种种原因目前在实践中尚未获得完全解决,但本文还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期望其能够促进这些问题在未来逐步得以解决。在分析研究TP保险公司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从行业角度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发挥隐性激励对寿险代理人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代理人数量与品质、短期与长期、业务规模与效益这三对关系;社会宏观环境怎样从正面积极引导寿险代理人群体的健康发展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对寿险代理人更高层次的激励。中国保险业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因起步晚、基础薄弱,现仍处于粗放型的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真诚希望本文能给寿险营销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文红[8](2008)在《农村改革30年安徽农民收入增长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省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改革开放30年来,该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联合课题组,张忠法,赵树凯,崔传义,吴小华,张岩松,徐小青,李海鸥,褚利明,沈和,李屹[9](2006)在《我国走出城乡二元结构战略研究(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及城镇化有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康永久[10](2004)在《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文中认为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度同质的文化环境中,又缺乏强有力的外来文化的威胁和竞争,传统中国的政治重心不是处理异质文化的相互关系,或团结本土的全部力量对抗外来威胁,而是对财富聚敛和封建割据进行打压,以清除地方自发势力对传统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权力结构的政治挑战。其结果,是中国社会长期缺乏公共生活及其相关的知识储备,又长期以天朝自居,对日益临近的外来威胁懵然不觉,只是到近代中国走向衰落而西方列强又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之际,才被迫发展一种新的政治文化,以求维护中华民族的气节和老大帝国的尊严。 但新的政治文化显然不能在这样一种危机四伏、盛世不再的氛围下顺利面世。官方和民间共同对财富集中和利益分化的长期打压,又使中国在多次历史紧要关头缺少中产阶级这样一支能支持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因而严重妨碍了传统中国向近现代社会的自发过渡。由天朝心态和现实反差所造成的浮躁焦虑,以及由内忧外患所带来的政治紧迫,又共同导致了思想启蒙运动的短暂,这使得那种从学术渠道对中国社会内在的知识不足加以弥补的做法也难以成功。而那些相互冲突的思想未及充分交流、融合和争锋就进入民主革命现场的结果,就是使一种强知识输入的体制取得了对革命后社会的控制权。 新中国奉行的是一种高速工业化的现代化战略,为的是建立一个人间天堂。新中国的公立学校制度,就直接内生于这一发展战略,其作用一方面在于为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输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大军,另一方面则控制教育实践中的自发倾向,排除对这一发展战略的教育干扰,尤其是排除教育对经济剩余的侵蚀。然而,新中国为实现赶超目标而在教育中采取的强知识输入立场,严重低估了知识问题的复杂性,不但没有带来知识问题的缓解,反而导致了对理性知识及其明确主体的长期屈从。但是,即便在强知识输入的体制下,知识的内生也不可遏止。这种知识输入体制下的知识内生,最终促使中国公立学校在文革后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教育社会的知识状况,尤其是理性教育知识开始出现分化,多知识源头的教育改革也开始表现出巨大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教育中的知识压力。但知识之间的等级还在,并且受制于新的封锁(条块分割)。在这里,依然内隐着一种理性主义的教育知识观与认识论,它无视教育知识的主观性、多样性和散在性,信奉理性能力的等级制,满足于大规模的知识输入,企图借助理性个人的“自由平衡理智”克服各种认知风险,最终却导致将知识孤立化、绝对化、人格化。政府对教育的过度管制、条块分割的封闭探索、脱离生活情境的改革目标、基于繁琐规则的科学管理、对教师观念的强制改造、单边主义的实践概念,都体现了这种改革的强制性。 然而,2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留给我们的,不单纯是一大堆孤零零的教育问题。某些初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组织条件,以及向开放性的竞争制度秩序迈进的内在需求,正在不断被催生。由此激发的制度博弈实践,也正在现实地将改革推向深入。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公立学校制度,已极有可能借助统一教育市场,走上一条向公共教育制度转型的道路,并引发公立学校治理结构的深刻变化。当前最为紧迫的,就是重新定位和改革教育改革本身,通过优先进行制度重建来解除对一线实践者的行政管制和逻辑困扰,促使他们直面真实的教育需求和市场竞争,从而内生出一种自主学习的持续动机,并在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基础之上,努力营造一种作为价值共同体的特色学校。
二、绿色养老保险 为千家万户排忧解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养老保险 为千家万户排忧解难(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递员生存现状与社会支持研究 ——以T市快递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于快递员群体的研究 |
1.2.2 社会支持理论的应用 |
1.3 理论基础 |
1.3.1 社会支持理论 |
1.3.2 身份认同理论 |
1.3.3 社会资本理论 |
1.4 相关概念 |
1.4.1 快递员 |
1.4.2 社会支持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2 研究过程 |
1.5.3 样本特征 |
第二章 快递员生存现状分析 |
2.1 快递员工作现状 |
2.1.1 入职门槛及原因 |
2.1.2 工作年限及流动性 |
2.1.3 岗位培训 |
2.1.4 劳动时间及工具 |
2.1.5 奖惩制度 |
2.1.6 薪酬及福利待遇 |
2.2 快递员生活现状 |
2.2.1 饮食住房情况 |
2.2.2 休息休假情况 |
2.3 快递员情绪、品质与工作的关系 |
2.3.1 私人情绪与工作的关系 |
2.3.2 个人品质与工作的关系 |
第三章 快递员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
3.1 快递员的社会支持现状 |
3.1.1 最主要的支持来源 |
3.1.2 次要的支持来源 |
3.2 快递员的身份认同现状 |
3.2.1 底层的职业认同 |
3.2.2 缺位的社会认同 |
3.2.3 乐观的行业前景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与讨论 |
4.1.1 快递员构成呈“五多一低”,流动性大 |
4.1.2 快递员工作负担重,社交网络狭小 |
4.1.3 快递员权益保障严重缺失,维权意识弱 |
4.1.4 快递员正式社会支持不足,社会认同缺位 |
4.2 研究建议 |
4.2.1 以政府部门为先导,实现“强沟通、出政策、促和谐”的目标方向 |
4.2.2 以基层团组织为依托,做好“促团建、强归属、助发展”的基础工作 |
4.2.3 以社会组织为补充,形成“创文化、助融入、共推进”的良好氛围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研究——基于福州市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社区建设的新历程 |
二、福州社区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新情况 |
(二)群众的美好愿景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
(三)社会信息不对等导致基层干部“被污名化” |
三、加强福州社区治理的新举措 |
四、福州市社区治理的新经验 |
(3)天津市和平区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满意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社区 |
2.1.2 社区工作者 |
2.1.3 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 |
2.2 社区工作者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对社区工作者素质的研究 |
2.2.2 对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研究 |
2.2.3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 |
2.3 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理论 |
2.3.1 员工满意度的概念 |
2.3.2 员工满意度的测量 |
2.3.3 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天津市和平区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现状 |
3.1 基本情况 |
3.2 岗位职责分析 |
3.3 薪酬福利 |
3.4 社会认知情况 |
第四章 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满意度调研与结果分析 |
4.1 样本选取与工具 |
4.2 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满意度的构成因素 |
4.3 问卷设计 |
4.4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 |
4.5 满意度调查结果 |
4.5.1 工作群体配置不合理 |
4.5.2 自身职业认知不明确 |
4.5.3 工资待遇低 |
4.5.4 社会认可度低 |
4.6 满意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
4.6.1 区级党政原因 |
4.6.2 社区工作者自身原因 |
4.6.3 公众方面原因 |
第五章 和平区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满意度的提升建议 |
5.1 多元渠道改善社区工作者的队伍结构 |
5.2 加强社区工作者培训与专业教育 |
5.2.1 加大专业化教育培训力度 |
5.2.2 强化服务创新意识 |
5.3 优化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薪资待遇 |
5.4 加强社区与公众的紧密衔接提升社会认知度 |
5.4.1 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社会认同 |
5.4.2 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知 |
5.4.3 提升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4)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的演进 |
1.3.2 国外合作社理论发展及实践研究 |
1.3.3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1.4.2 农民专业协会 |
1.4.3 农民专业合作社 |
1.4.4 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同 |
1.5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本文的创新点 |
1.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
2.1 大汶口镇概况 |
2.2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
2.2.1 多主体领办带动 |
2.2.2 多领域协调发展 |
2.2.3 高标准规范建设 |
2.3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点 |
2.4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的成绩 |
2.5 小结 |
3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协会发展研究 |
3.1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协会发展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主要特点 |
3.2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协会案例分析 |
3.2.1 协会的功能 |
3.2.2 协会运作模式 |
3.2.3 协会管理及决策程序 |
3.2.4 协会提供的服务 |
3.2.5 协会收入来源及利益分配 |
3.2.6 信贷支持 |
3.3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协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协会的发展刻意追逐大规模 |
3.3.2 协会内部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
3.3.3 协会身份法律定位不明确 |
3.3.4 协会为会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不够 |
3.3.5 协会的发展计划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
3.4 小结 |
4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
4.1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
4.1.1 基本情况 |
4.1.2 主要特点 |
4.2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分析 |
4.2.1 主导力量 |
4.2.2 运作方式 |
4.2.3 合作内容 |
4.2.4 权责关系 |
4.2.5 合作社建设与政府职能关系 |
4.3 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1 人才资金缺乏 |
4.3.2 数量和质量不高 |
4.3.3 政府扶持不到位 |
4.3.4 自身建设不规范 |
4.4 小结 |
5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
5.1 制约发展的问题分析 |
5.1.1 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
5.1.2 自身能力建设薄弱 |
5.1.3 经济性质未定性 |
5.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
5.2.1 注重氛围创建 |
5.2.2 规范内部管理 |
5.2.3 加强支持体系建设 |
5.2.4 抓好典型示范引导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带着感情做好企业社保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局观念取决于对企业社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二、换位思考才能增强做好企业社保工作的自觉性 |
三、做到“三心”才能把做好企业社保工作落到实处 |
1. 企业社保工作要做到超前性。 |
2. 企业退管人员要坚持做到“三心”。 |
(7)TP保险公司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激励理论 |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一、委托-代理的概念及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 |
三、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三章 TP保险公司简介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一、公司背景 |
二、公司经营状况 |
第二节 TP公司个人寿险业务简介 |
一、建设"三高"团队 |
二、个险业务经营成果 |
第三节 公司文化 |
第四章 TP保险公司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代理人人员结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一、人员结构分析 |
二、现有人员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培训体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培训体系 |
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薪酬体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佣金 |
二、其他收益 |
三、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绩效考核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绩效考核状况 |
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隐性激励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重显性激励,轻隐性激励 |
二、代理人声誉机制弱化 |
第五章 完善TP保险公司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策略与措施 |
第一节 培训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
一、加强制式培训中的辅导部分 |
二、专题培训的设计与规划 |
三、外训 |
第二节 代理人薪酬制度改革 |
一、薪酬制度设计改革 |
二、寿险代理人佣金制度改革的设想 |
第三节 绩效考核制度改革的思考 |
一、为业务高手设计新的发展通路 |
二、适时缓解业务压力,营造良性发展氛围 |
三、有效执行绩效考核 |
第四节 隐性激励机制的建立 |
一、公司文化激励 |
二、市场声誉激励 |
三、外界高端社交激励 |
四、旅游闲暇激励 |
五、自我实现激励 |
第五节 约束监督机制的建立与执行 |
一、内部约束与监督 |
二、社会监督 |
第六章 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改革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
第一节 隐性激励对寿险代理人的重要作用 |
一、公司文化 |
二、市场声誉机制 |
第二节 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几个关系 |
一、代理人数量与品质的关系 |
二、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
三、业务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
第三节 社会宏观环境对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8)农村改革30年安徽农民收入增长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纯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点 |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
三、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
四、下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
(9)我国走出城乡二元结构战略研究(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及城镇化有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
一、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
二、加快“三化”进程, 减少农村, 富裕农民 |
(一) “三农”对我国现代化的需求。 |
(二) 充分发挥“三化”的组合效应。 |
(三) 实现“三化带三农”需要掌握的原则。 |
(四) 实施信息化带动农村工业化的战略创新。 |
(五) 整体推进发展农业, 实施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
(六) 新型工业化布局战略性调整。 |
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
四、建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引导—优选项目—配足资金—市场运作向新农村倾斜”的机制 |
五、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事业 |
二元结构转换中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十大亮点 |
一、三大合作社创造新型农民增收机制 |
二、“八大保障”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
1.就业保障。 |
2.征地换保障。 |
3.土地资产股份经营收益保障。 |
4.拆迁换农民新家园保障。 |
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 |
6.养老保障。 |
7.最低生活保障。 |
8.农业政策保险。 |
三、城乡统筹利用外资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 |
四、先进的规划理念引领新农村建设高效发展 |
五、开发区村企挂钩, 发展民营经济,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新路子 |
六、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
七、把和谐社区建设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 |
八、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九、构建农民工全方位服务体系 |
十、实施“五有工程”, 构筑“十五道保障线” |
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体系 |
一、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
1.关于信息技术。 |
2.关于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 |
3.关于工厂化种养技术。 |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一) 总体思路。 |
(二) 对策。 |
1.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
2.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 |
3.发挥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 |
4.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 发展新型金融主体。 |
5.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手段。 |
6.加快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
7.规范发展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策略选择。 |
三、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
1.宏观调控体系。 |
2.建立城乡消费网络体系。 |
3.市场管理体系。 |
4.信息服务体系。 |
5.中介组织体系。 |
四、农产品标准化服务体系 |
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六、国家食品安全服务体系 |
1.尽快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整合。 |
2.建立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控制手段。 |
3.增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力, 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 |
4.尽早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战略, 合理规划国家食品安全行动计划。 |
5.建立并完善兽医官检验检疫制度。 |
6.建立确保中国食品安全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 |
七、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 |
八、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
九、劳动力流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
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十一、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1.加快农业市场化, 要充分发展现代流通体系。 |
2.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
十二、农牧产业的风险保障体系 |
十三、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
一、深化改革, 制度创新, 有序推进 |
(一)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
(二) 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 |
(三) 不断创新体制,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
(四) 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
(五)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
(六) 推进城乡户籍改革。 |
二、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措施 |
三、林业生态建设政策措施 |
1.充分运用我国建立长期投融资机制的机遇建设“绿色银行”工程。 |
2.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
3.加强信贷、资金支持。 |
4.税费政策优惠。 |
5.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 |
6.大力实施林业品牌战略。 |
7.强化科技支撑, 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
8.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 |
(1) 建立社会补偿机制。 |
(2) 国家补偿。 |
四、农村水利建设政策措施 |
(一) 建立综合治理水利发展长效机制思路。 |
(二) 为确保地区粮食安全必须下决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
五、农村人力资源建设政策措施 |
(一) 综合开发农村各类人力资源。 |
(二) 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政策。 |
六、完善农村流通政策措施 |
1.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 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
2.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 |
3.提升农村商贸服务业。 |
4.健全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 |
5.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
6.规范市场秩序。 |
7.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 |
8.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
七、要以三大合作社为载体, 创新新型农民增收政策措施 |
1.鼓励社区创办资产股份合作社。 |
2.鼓励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 |
3.鼓励投资性的物业股份合作社。 |
八、统筹国家发展要素, 加快外来农民工市民化, 提高城市化率的质量和水平 |
九、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政策 |
十、农村物流服务政策 |
本课题组成员 |
(10)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研究的基础与框架 |
一、制度作为问题域 |
二、探究的历程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西方研究点评 |
国内相关研究解读 |
现实问题与出路 |
四、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新制度分析 |
认识论视野 |
复杂性思维 |
五、篇章结构与主题词 |
上篇 公校制度的社会建构 |
一、精神支柱与制度特性 |
公立学校的三大支柱 |
公立学校的制度特性 |
二、新中国的公立学校构想 |
公立学校的中国语境 |
新中国公校的精神特质 |
公立学校制度的修辞 |
三、内在的制度性冲突 |
错综复杂的矛盾演化 |
单位制度与公立学校 |
新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 |
四、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缺陷 |
探索教育新秩序的尝试 |
对简政放权式改革的解读 |
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努力 |
五、公立学校的制度情境 |
公立学校的制度框架 |
五类现实的制度空间 |
中篇 教育改革的制度瓶颈 |
一、新中国教改的内生逻辑 |
初始的主知主义偏向 |
日益繁重的思想政治任务 |
教育问题的二元制度解 |
二、当代教改的混合结构 |
教改的压力与冲动 |
多元的教育改革取向 |
结构重组的新契机? |
三、教改的“新瓶旧酒” |
与日常生活的二分 |
强制在改革中的复制 |
改革的方法论缺陷 |
四、改革漩涡中的公立学校 |
学校目标的繁杂性 |
面临挑战的公校公共性 |
有效内部激励的缺位 |
五、三重的制度瓶颈 |
教育实践的体制性障碍 |
学校制度安排的系统错位 |
改革自身的制度瓶颈 |
下篇 公立学校的制度重建 |
一、教育知识与教育认识论 |
教育知识及其价值 |
教育中的“无知问题” |
超主体的教育认识论 |
二、知识问题的教育制度解 |
知识过程与制度实践 |
多元制度文化的关键意义 |
公立学校制度的再定义 |
三、新公立学校的治理结构 |
从统一学校到统一市场 |
国家教育权责的转换 |
学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 |
四、再造以人为本的优质学校 |
对学校教育哲学的依赖 |
教师专业化及其组织激励 |
选择教育的必要与限度 |
五、教育改革的方法论重建 |
制度重建及其优先性 |
一线实践者的主体地位 |
不同教育知识的共存对话 |
参考文献 |
四、绿色养老保险 为千家万户排忧解难(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递员生存现状与社会支持研究 ——以T市快递员为例[D]. 刘志敏. 山西大学, 2020(04)
- [2]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研究——基于福州市的经验[J]. 林哲. 海峡教育研究, 2020(01)
- [3]天津市和平区非事业编社区工作者满意度调查研究[D]. 范帅.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4]大汶口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问题研究[D]. 刘增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5]带着感情做好企业社保工作[J]. 李月英. 人才资源开发, 2011(07)
- [6]官场姊妹花[J]. 王清平,徐炜.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10(06)
- [7]TP保险公司寿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研究[D]. 刘蓓.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8)
- [8]农村改革30年安徽农民收入增长回顾与思考[J]. 方文红. 中国农业信息, 2008(12)
- [9]我国走出城乡二元结构战略研究(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及城镇化有关问题研究[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联合课题组,张忠法,赵树凯,崔传义,吴小华,张岩松,徐小青,李海鸥,褚利明,沈和,李屹. 经济研究参考, 2006(70)
- [10]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D]. 康永久. 华东师范大学,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