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测定镀铑溶液中的铑

快速测定镀铑溶液中的铑

一、镀铑溶液中铑的快速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晏家俊[1](2021)在《毕赤酵母表面展示铑金属肽用于废水中铑的吸附研究》文中指出铑,作为一种贵金属,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殊性能,广泛地应用于医学、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电子和石油化工等行业。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金属铑的用量显着增加,然而我国的贵金属天然产出较少,质量较差,使得铑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代工业生产伴随着大量含铑废水、废料,所以对含铑废物的回收利用是重要的铑产出资源。传统的物理化学工艺常用来进行铑回收,然而普遍存在能耗及成本高、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生物吸附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处理含贵金属废水的方法,因具有高效、廉价、安全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一方面,毕赤酵母作为发酵工业的废弃生物菌体,用来处理含有贵金属的废水,可以极大地降低生物吸附剂的成本,也是对毕赤酵母的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由于其能够显着提高微生物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常常被用来构建新型微生物吸附剂。本研究中,分别利用毕赤酵母和构建的重组酵母作为吸附剂,进行铑吸附的考察。主要研究如下:(1)利用毕赤酵母作为吸附剂,以酿酒酵母作为对照组,采用静态摇瓶实验,考察菌体投加量、吸附时间、初始p H、温度和共存金属离子对酵母吸附Rh3+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菌体投加量为0.25 g·L-1,最佳p H小于等于1.2,最佳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2 h以上即可达到最大吸附率,此时平衡吸附率为55.69%,平衡吸附量为110.1mg·g-1。吸附过程更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毕赤酵母对Rh3+的吸附是属于自发吸热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过程。在电镀废水中,最佳条件下的毕赤酵母最大吸附量为53.8 mg·g-1。(2)选择铑金属肽作为目的蛋白,搜索Genebank数据库,合成编码铑金属肽的DNA序列Rh;提取酿酒酵母EBY100基因组,PCR扩增得到编码锚定蛋白的pir1p序列。利用表达质粒p PIC9k,融合两段基因得到重组质粒p PIC9K-flag-Rh-pir1p,用电转法将线性p PIC9K-flag-Rh-pir1p导入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中,构建得到毕赤酵母表面展示重组菌P.pastoris GS115/p PIC9K-flag-Rh-pir1p。将重组酵母在BMMY培养基中诱导表达,经免疫荧光检测证明了铑金属肽成功展示在毕赤酵母的细胞表面。(3)考察重组酵母对Rh3+的吸附性能,并与毕赤酵母的吸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重组酵母的最佳吸附条件与毕赤酵母的相同,当吸附效率达到最大时,为75.03%,此时平衡吸附量达到142.11 mg·g-1。重组酵母对Rh3+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Temkin模型。在模拟废水和电镀废水中,重组酵母吸附性能比毕赤酵母分别提升了34.72%和74.99%,同时表面展示还提高了重组酵母的吸附选择性。FESEM和EDS结合分析表明,吸附Rh3+后,重组酵母表面生成了大量的纳米铑颗粒。FTIR分析表明,羟基、氨基、酰胺基、羧基、磷酸基、糖醇基团共同对重组酵母吸附Rh3+发挥作用。解吸附研究表明,1 mol·L-1 HNO3的解吸附效果最好,在菌体破碎的辅助下,解吸附率可达到21.56%。

朱佳欣[2](2019)在《电化学体系用于对氟苯酚还原脱氟的研究》文中认为对氟苯酚(4-FP)是氟代芳烃中典型代表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用化学品中间体的生产,同时也普遍具有环境持久性,对人类和生物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有效去除水中的4-FP对减轻环境污染很重要。电化学还原方法可以在较温和且易于操作的条件下将4-FP中的氟原子脱除,降低其化学和生物稳定性,有利于后续通过化学氧化或生物降解方法进一步降解。本研究应用电化学体系对以4-FP为目标污染物的还原脱氟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电极制备、电化学反应体系的构建与优选、反应影响因素考察和反应过程探究。首先,经过预实验初选出以泡沫镍为基底,以铑、钯为镀层金属的复合电极为反应电极。通过电极对4-FP的电化学还原脱氟效果考察和电极微观特性表征,进一步优选出电沉积载铑泡沫镍(Rh/Ni)电极。该电极具有较好还原脱氟效果和电化学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吸脱附性能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电极表面铑原子含量较高,主要为Rh(111)晶型,呈零价态,在电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电催化性能。其后,研究了较优的电化学反应体系并考察了各反应条件对4-FP电化学还原脱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电沉积载铑泡沫镍电极,使用两相电解槽、铂片阳极和Nafion117质子交换膜的电化学反应体系对4-FP在3 h内去除率达100%,脱氟率大于95%。实现4-FP还原脱氟的电化学反应恒电压电解电位应在-3~-6 V。镀铑沉积液浓度选择0.5 mmol/L。4-FP还原脱氟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效果均较好,溶液p H=3时去除效果和脱氟率最好;中性条件下去除效果和脱氟率较差。4-FP的去除率和脱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电化学对4-FP的脱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对4-FP电化学还原脱氟反应过程的探究表明,4-FP电化学还原反应是一系列加氢和脱氟过程,首先4-FP和氢吸附在电极表面形成其吸附态,之后二者反应并脱去一个氟生成苯酚负离子和氟离子,从而实现4-FP电化学加氢脱氟过程。电化学还原产物主要为苯酚、环己酮、环己醇和氟离子,反应路径为对氟苯酚→苯酚→环己醇→环己酮。

胡明月[3](2019)在《用于全氟辛酸还原脱氟的电化学体系构建》文中提出全氟辛酸(PFOA)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良好的疏水疏油性和高的表面活性,被广泛用于工业和民用生产领域。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向环境中释放,而且已在水体、土壤等介质中检出。由于PFOA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亟需寻找一种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降解。PFOA分子中的氟电负性很强,易接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而电化学还原技术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反应体系输入电子。同时电化学处理技术无需额外的设备,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电化学还原技术对PFOA的还原去除效果。PFOA还原脱氟的实质是在电极表面区域进行的非均相接触反应,电极决定着反应能否发生,因此首先需制备一个能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的电极。通过对比铑/镍、铑/铜、铑/银、钯/镍、钯/铜、钯/银等所制备电极对PFOA的还原去除效果,发现铑/镍电极对浓度为100 mg/L的PFOA还原去除效果最好。然后研究了铑的负载形态、不同的镍基材和负载方法对铑/镍电极制备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还原效果分析、稳定性分析、微观形貌表征和电化学特性研究选择更适合PFOA还原的铑/镍电极制备条件。以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为电源、三口H型电解槽为电解池、所制备的铑/镍电极为工作电极,从溶剂、支持电解质、电子传递媒介、电解形式和电解强度、搅拌速度等方面探求用于PFOA还原脱氟的体系。结果显示,以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十甲基二茂铁作为电子传递媒介,恒电压电解可对PFOA有较好的还原去除效果。并且构建的该电化学体系对短链全氟羧酸有机物、短链全氟磺酸有机物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均可获得较好的还原去除效果。通过对构建的电化学体系进行反应能力和动力学研究,发现构建的电化学体系对浓度低于100 mg/L的PFOA有很好的还原去除效果,该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从还原过程中脱氟形式、降解产物、氟元素质量平衡分析,推断PFOA电化学还原过程中主要以脱氟加氢的方式进行脱氟,产物以氟离子、氢取代的氟化合物和短链羧酸有机物为主,并且短链羧酸有机物是PFOA逐步脱除CF2单元形成的。

韩守礼,王金营,赵雨,贺小塘,吴喜龙,王欢,李勇,李红梅[4](2017)在《难溶铑粉的溶解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氯金酸法溶解铑的工艺,探索了液固比、金的浓度、盐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铑粉溶解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10∶1、溶液中金浓度250g/L、盐酸浓度11mol/L、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18h、搅拌速率50r/min,此条件下铑的一次溶解率可达98.74%。

杨晓滔,王应进,马媛,杨梅英,李青,方卫[5](2015)在《ICP-AES法测定碘化铑中的铑含量》文中研究说明采用HNO3-HClO4消解样品除碘,王水溶解铑,以钇为内标,ICP-AES准确测定碘化铑中的铑含量。考察了样品消解处理和测定的最佳条件,并与硝酸六氨合钴重量法进行了比较,两者测定结果基本相符。方法精密度(RSD)<1%(n=11),加标回收率99.00%101.14%。方法快速、简便。

李继霞,蒋凌云,李俊,于海斌,李晨[6](2014)在《含铑物料中铑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铑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而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广泛应用于环保材料、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领域。铑的含量直接影响含铑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因此,对含铑化合物中铑含量的准确测定尤为重要。综合论述了不同类型铑催化剂及其铑含量范围适用的测定方法。

王芝元,李耀威,黎志刚,杨明珠[7](2013)在《释放剂对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对溶液中铑(Rh)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用CuSO4-LaCl3体系作为释放剂,能有效提高测定铑的灵敏度,消除常见无机酸和多种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实验量为每5 mL Rh溶液加入5 mg/mL CuSO4和5 mg/mL LaCl3各1 mL,加标回收率在99.85%105.05%之间,释放剂添加量少,操作简便、快速、可靠.

孙巍[8](2013)在《难溶贵金属铑的电化学溶解规律及工艺条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和精细化工的发展,对铑基础化合物特别是三氯化铑的需求急剧的增加,而市场上铑一般以铑粉的形式进行交易,因此溶解是制备铑化合物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步骤。铑属于难溶解的金属,目前一般采用的溶解方法如氯化焙烧、硫酸氢盐熔融和氧化碱熔等这些方法均有很多的缺点,如反应条件苛刻、溶解效率低、引入杂质金属、对设备的腐蚀大等等。现今迫切的需要寻求一种高效、经济的溶铑制备三氯化铑的方法。电化学溶解铑是一种与高温或高压截然不同的方法,它能在不引入其他金属杂质离子的情况下,直接溶解金属铑,制取水合三氯化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盐酸为电解质,分别对直流电化溶解和交流电化溶解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各种因素对于铑粉溶解行为的影响。直流电化学溶解部分重点考察了电流密度、电解温度、盐酸浓度、电解时间、氧化剂用量及铑粉粒径等因素对铑粉溶解速率的影响,以得到电化学溶解铑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溶解速率随电流密度、电解温度、盐酸浓度、氧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加快,但在达到一定值后不会继续增加甚至会下降;粒径较小的颗粒更容易溶解。交流电化学溶解部分重点考察了电流密度、电解温度、盐酸装量、电解时间等与溶解速度的关系,试图寻找到最佳的溶解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佳溶解条件为,温度50℃60℃,电流密度35A/cm、两相接触面积(cm)与盐酸体积(ml)之比为1:250300,在该条件下,溶解速度可以达到1.82.0g/h· cm,制得的三氯化铑纯度高,达到分析纯的要求。

刘志强,牛飞,白晓军,向雄志,汤有正,陶鸿波[9](2011)在《X射线荧光光谱滤片法测定镀铑液中铑含量》文中提出采用可调移液枪移取样品溶液,制成溶液滤片,以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直接测定了铑镀液中铑的含量。实验表明,利用溶液滤片法绘制的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与传统方法制得的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相一致,且不同体积的溶液在纸片上的扩散不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该方法样品用量少,消除了基体效应,且校准曲线能够保证长期使用。方法的检出限为11.52μg。对实际镀铑液样品进行测试,结果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2.1%。

牛飞,白晓军,向雄志,汤有正,张苏嫚[10](2011)在《贵金属铑电镀液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贵金属铑电镀液的组分、制备、应用方向、镀覆条件及镀铑废液回收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影响镀液性质的主要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得到性能更好的铑镀层。

二、镀铑溶液中铑的快速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镀铑溶液中铑的快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毕赤酵母表面展示铑金属肽用于废水中铑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铑
        1.1.1 铑的概述
        1.1.2 铑回收
    1.2 微生物吸附
        1.2.1 微生物吸附简介
        1.2.2 微生物吸附剂种类
        1.2.3 微生物吸附性能影响因素
        1.2.4 微生物吸附模型
    1.3 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
        1.3.1 表面展示技术概述
        1.3.2 表面展示技术用于微生物吸附
    1.4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与溶液
    2.2 重组酵母的构建
        2.2.1 基因合成及引物设计
        2.2.2 大肠杆菌及毕赤酵母的感受态制备
        2.2.3 质粒T-pir1p的构建
        2.2.4 质粒T-flag-Rh-pir1p的构建
        2.2.5 质粒pPIC9K-flag-Rh-pir1p的构建
        2.2.6 电转毕赤酵母GS115
        2.2.7 重组酵母高拷贝转化子筛选及鉴定
        2.2.8 重组酵母的诱导培养
        2.2.9 免疫荧光分析
    2.3 吸附实验
        2.3.1 吸附剂的制备
        2.3.2 模拟废水的吸附实验
        2.3.3 实际废水的吸附实验
        2.3.4 重组酵母吸附Rh~(3+)后的解吸附实验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谱(EDS)分析
    2.4 分析与计算方法
        2.4.1 菌体干重测定
        2.4.2 甲醇含量测定
        2.4.3 pH测定
        2.4.4 铑离子的测定
        2.4.5 吸附量及吸附率计算
        2.4.6 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2.4.7 吸附等温模型拟合
        2.4.8 热力学参数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毕赤酵母和酿酒酵母对Rh~(3+)的吸附研究
        3.1.1 菌体投加量的影响
        3.1.2 pH的影响
        3.1.3 吸附动力学
        3.1.4 吸附等温模型
        3.1.5 温度的影响
        3.1.6 共存离子的影响
        3.1.7 毕赤酵母对电镀废水中铑的吸附
    3.2 重组酵母的构建及鉴定
        3.2.1 质粒T-pir1p的构建与鉴定
        3.2.2 质粒T-flag-Rh-pir1p的构建与鉴定
        3.2.3 质粒p PIC9K-flag-Rh-pir1p的构建与鉴定
        3.2.4 重组酵母的筛选与鉴定
        3.2.5 免疫荧光分析
    3.3 重组酵母对Rh~(3+)的吸附研究
        3.3.1 重组酵母的诱导培养及吸附剂制备
        3.3.2 不同因素对重组酵母吸附Rh~(3+)的影响
        3.3.3 吸附模型分析
        3.3.4 重组酵母对电镀废水中铑的吸附
        3.3.5 FESEM和EDS结合分析
        3.3.6 FTIR分析
        3.3.7 重组酵母吸附Rh~(3+)后的解吸附研究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目的基因及锚定基因序列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电化学体系用于对氟苯酚还原脱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化学还原卤代有机物研究现状
        1.2.1 电化学还原降解机理
        1.2.2 电化学反应体系
        1.2.3 电化学还原卤代芳香有机物研究进展
    1.3 修饰电极材料在电化学脱卤的应用
        1.3.1 载钯修饰电极的应用
        1.3.2 载铑修饰电极的应用
        1.3.3 基底材料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2.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2.2 实验试剂
        2.2.1 沉积液
        2.2.2 4-FP溶液
    2.3 实验方法
        2.3.1 电极基底材料的预处理
        2.3.2 电极的制备
        2.3.3 电极的表征
        2.3.4 电解实验
    2.4 检测指标
        2.4.1 污染物的检测
        2.4.2 中间产物的检测
        2.4.3 氟离子检测
    2.5 测试方法
第3章 电极的优选与表征
    3.1 不同电极用于电化学还原脱氟效果初探
    3.2 电极的稳定性分析
    3.3 电极的表征
        3.3.1 电极表面形貌表征
        3.3.2 电极晶体类型分析
        3.3.3 电极元素价态分析
        3.3.4 电极比表面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化学还原4-FP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电化学还原4-FP体系的构建
    4.2 电化学还原4-FP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恒电压电解电位
        4.2.2 电极载铑量
        4.2.3 电解液初始pH
        4.2.4 反应温度
        4.2.5 底物初始浓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化学对4-FP还原脱氟过程的研究
    5.1 降解路径的研究
        5.1.1 中间产物的检测
        5.1.2 碳元素质量平衡
        5.1.3 氟元素质量平衡
    5.2 电化学还原4-FP加氢脱氟机理的探究
        5.2.1 铑修饰电极的阴极行为
        5.2.2 电化学红外光谱研究
        5.2.3 电化学拉曼光谱研究
        5.2.4 加氢脱氟反应路径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用于全氟辛酸还原脱氟的电化学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全氟辛酸的性质及污染现状
        1.2.1 全氟辛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全氟辛酸的毒性
        1.2.3 全氟辛酸的污染现状
    1.3 全氟辛酸的污染控制技术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4 全氟辛酸电化学还原降解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药品与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电极制备方法
        2.2.2 全氟辛酸电化学还原方法
    2.3 检测指标
        2.3.1 全氟有机酸的检测
        2.3.2 氟离子浓度检测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
        2.3.4 核磁共振氢谱
    2.4 电极表征
        2.4.1 电化学还原效果分析
        2.4.2 电极稳定性分析
        2.4.3 微观表征
        2.4.4 电化学性能表征
第3章 电极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3.1 电极比选
    3.2 铑/镍电极的制备
        3.2.1 电极制备工艺
        3.2.2 基底材料的预处理
        3.2.3 负载方法
    3.3 铑/镍电极表征
        3.3.1 电化学还原效果分析
        3.3.2 稳定性分析
        3.3.3 微观形貌表征
        3.3.4 电化学测试
    3.4 小结
第4章 电化学还原全氟辛酸体系的构建
    4.1 反应体系的构建
        4.1.1 溶剂
        4.1.2 支持电解质
        4.1.3 电子传递媒介
        4.1.4 电解形式及电解强度
        4.1.5 搅拌转速
    4.2 构建体系对短链全氟有机酸的还原脱氟
        4.2.1 体系对短链全氟羧酸类有机物的还原脱氟
        4.2.2 体系对短链全氟磺酸类有机物的还原脱氟
    4.3 小结
第5章 电化学还原全氟辛酸体系的研究
    5.1 体系反应能力及动力学研究
        5.1.1 体系反应能力研究
        5.1.2 反应过程动力学研究
    5.2 降解路径的研究
        5.2.1 还原脱氟形式
        5.2.2 还原产物分析
        5.2.3 氟元素质量平衡
        5.2.4 降解路径的探讨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难溶铑粉的溶解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和设备
    1.2 试验原理
    1.3 试验方法及工艺流程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液固比对铑溶解率的影响
    2.2 溶液中金浓度对铑溶解率的影响
    2.3 盐酸浓度对铑的溶解率的影响
    2.4 温度对铑溶解率的影响
    2.5 反应时间对铑溶解率的影响
    2.6 搅拌速率对铑溶解率的影响
    2.7 验证试验
3 结论

(5)ICP-AES法测定碘化铑中的铑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试剂
    1.2 仪器及工作条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消解方式选择
    2.2 HNO3-HCl O4样品消解条件
        2.2.1 温度的选择
        2.2.2 HCl O4用量的选择
    2.3 测定条件的选择
        2.3.1 分析线的选择
        2.3.2 校准曲线的线性
        2.3.3 加内标与不加内标的精密度对比
    2.4 加标回收实验
    2.5 ICP-AES法与硝酸六氨合钴重量法结果比较
3 结论

(6)含铑物料中铑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法测定铑含量
    1.1 酸碱滴定法
    1.2 硝酸六氨合钴重量法
    1.3 还原重量法
        1.3.1 氢气还原测定铑
        1.3.2 硼氢化钠还原测定铑
2 仪器法测定铑含量
    2.1 X射线荧光光谱 (XRF) 滤片法
    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
    2.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AS)
    2.5 紫外分光光度法
    2.6 催化光度法
3 结语

(7)释放剂对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释放剂的影响
    2.2 释放剂存在下对铑测定各种条件的影响
    2.3 加入释放剂对铑测定方法的精密度
3 结论

(8)难溶贵金属铑的电化学溶解规律及工艺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1.2 铑的主要溶解技术的简介及优缺点分析
        1.2.1 溶液化学溶解法
        1.2.2 中温熔融法
        1.2.3 高温熔炼法
        1.2.4 电化学溶解法
        1.2.5 其他溶解方法
    1.3 电化学溶解
        1.3.1 电解的概念
        1.3.2 电化学溶解概述
        1.3.3 电化学溶解的应用
        1.3.4 电化学溶解铑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实验仪器和装置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绘制铑浓度标准曲线
        2.2.2 电化学溶解
        2.2.3 溶解量及溶解速度的测定
        2.2.4 氯铑酸产物的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直流电化学溶解铑
    3.1 条件与分析
        3.1.1 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3.1.2 时间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3.1.3 电流密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3.1.4 盐酸浓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3.1.5 氧化剂H_2O_2)添加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3.1.6 铑粉粒径对溶解的影响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流电化学溶解铑
    4.1 条件与分析
        4.1.1 电流密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4.1.2 电解时间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4.1.3 盐酸装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4.1.4 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X射线荧光光谱滤片法测定镀铑液中铑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及其测试条件
    1.2 试剂
    1.3 溶液滤片法测定原理
    1.4 溶液滤片的制备
    1.5 校准曲线的绘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检出限与测试范围
    2.2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2.3 不同滤光片的影响
    2.4 移液枪的影响
    2.5 校准曲线
    2.6 测量精度
3 样品分析
4 结论

(10)贵金属铑电镀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镀铑液的组分与制备
    1.1 镀液类型
    1.2 铑盐的制备及性质
    1.3 镀铑液添加剂
2 镀铑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
    2.1 工艺流程
    2.2 镀层的影响因素
        1) 铑的质量浓度。
        2) 硫酸的加入量。
        3) 添加剂。
        4) 温度。
        5) 电流密度。
        6) 杂质。
3 镀液检测方法
    3.1 电流效率
    3.2 镀液稳定性
    3.3 霍尔槽电镀试验
    3.4 铑质量浓度的测定方法
4 镀铑液的维护及回收
5 镀铑液研究的展望

四、镀铑溶液中铑的快速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毕赤酵母表面展示铑金属肽用于废水中铑的吸附研究[D]. 晏家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2]电化学体系用于对氟苯酚还原脱氟的研究[D]. 朱佳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用于全氟辛酸还原脱氟的电化学体系构建[D]. 胡明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难溶铑粉的溶解工艺研究[J]. 韩守礼,王金营,赵雨,贺小塘,吴喜龙,王欢,李勇,李红梅.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7(03)
  • [5]ICP-AES法测定碘化铑中的铑含量[J]. 杨晓滔,王应进,马媛,杨梅英,李青,方卫. 贵金属, 2015(04)
  • [6]含铑物料中铑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李继霞,蒋凌云,李俊,于海斌,李晨. 贵金属, 2014(04)
  • [7]释放剂对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铑的影响[J]. 王芝元,李耀威,黎志刚,杨明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8]难溶贵金属铑的电化学溶解规律及工艺条件研究[D]. 孙巍.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2013(03)
  • [9]X射线荧光光谱滤片法测定镀铑液中铑含量[J]. 刘志强,牛飞,白晓军,向雄志,汤有正,陶鸿波. 冶金分析, 2011(12)
  • [10]贵金属铑电镀液的研究进展[J]. 牛飞,白晓军,向雄志,汤有正,张苏嫚. 黄金, 2011(07)

标签:;  ;  ;  ;  ;  

快速测定镀铑溶液中的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