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护理专业实施双语教育的构想

新职业护理专业实施双语教育的构想

一、新高职护理专业实行双语教育之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吴际军[1](2018)在《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初步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分析论证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知识能力、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的影响。3.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最佳教学和实践模式,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提高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1.调查论证法: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小组讨论、问卷调研等方法,根据我国高职护理教育发展规律、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初步形成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通过两轮专家论证,构建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标准。2.试验比较研究法:选取四川某职业学院2016级自主招生对口高职护理学生(已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中专毕业护理学生)92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班和对照班各46名。试验班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过程培养,对照班按照常规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于入学时(培养前)、入学第三学期末(培养中期)采用临床沟通能力量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自我导向学习能力量表、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评价两班学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采用护理综合能力量表从教师角度评价学生护理综合能力。同时,通过理论与技能考核比较两班学生护理核心课程理论成绩与技能操作成绩。结果1.构建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确定的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参考高职护理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及学徒制培养的结构和构成要素而成,由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校院“双导师”教学运行及监管机制、多维学生评价体系5个主要板块内容构成。2.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结果两班学生在入学时一般资料、入学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培养中期后,试验班学生已学护理核心课程中,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理论考核优于对照班,外科护理学技能、内科护理学技能、基础护理技术技能、健康评估技能考核优于对照班,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培养后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评分均高于对照班(P<0.05)。班级自身培养前、后比较,试验班培养后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评分均优于培养前(P<0.05);对照班培养后,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优于培养前(P<0.05),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专业自我概念虽有提高,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试验班学生护理综合能力考评优于对照班,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知识能力及技能水平有显着提升作用。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岗位胜任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我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效规避了传统中职升高职护理教育的弊端,提高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

黄婷婷[2](2015)在《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考察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现状和课程国际化水平,比较分析两国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接轨的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和建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网络资源调查法、院校合作,搜集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相关资料,描述各自的课程发展现状与趋势。2.按地域分布,通过网络资源调查法、院校合作获取所选比较院校的课程相关资料,对资料内容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法,按照比较框架比较分析两国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异同点,描述两国课程差异及价值取向。3.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思考我国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提炼可借鉴的课程建设经验和课程资源,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构建我国国际化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研究结果1.描述了中美院校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特点。2.比较分析了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各比较要素上的相同及相异之处。相同之处:①课程设置理念及依据:课程设置均紧贴实际护理工作需要,强调岗位胜任力;均强调整体护理和人文素养方面要求。②课程设置模式:美国院校临床实践贯穿于理论课中,国内院校在理论教学中也逐步融入临床实践,并也试行了生命周期课程模式。③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突出现代护理理念,均包括了必修课、选修课,课程知识体系基本相同,均重视临床实践。④核心课程内容体系:核心课程均强调对学生整体护理观及护理程序应用、解决问题等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均涉及临床与社区、个体与群体相关疾病的预防、评估、护理,护理伦理与法律、护理理论、评判性思维、循证护理等。⑤教学形式与策略方法:教学策略上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双方互动,教学形式上均采用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临床教学,教学方法都采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作业法等。⑥教学评价与考核:均采取过程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都采用了课堂讨论、阶段性测验、作业法等评价方法。相异之处:①课程设置理念及依据:美国各院校的课程设置理念及依据多样化,且与知识、能力要求结合,还强调具体的教育结局,及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国内院校课程设置缺乏理念的指导,未体现具体的教育结局及毕业生要求。②课程设置模式:美国院校临床实习与理论课并行,课程按“人的生命周期”或“健康”为核心的模式设置,部分院校课程按“进阶式”设计;国内院校多采用“2+1”课程运行模式、学科课程设置模式,课程按“三段式”编排。③课程体系结构:国内院校课程分类细致,但涉及领域狭窄;基础课程所占比例更高,课目更多,但专业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比例低于美国院校;各院校专业课程较一致,多按临床分科设置,多为传统课程。美国院校课程分类简单,涉及领域广阔;更侧重专业教学,同时注重人文教育;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但几乎都为整合课程,且开设更多专业发展性课程。④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国内院校核心课程重视医院和社区护理,以疾病相关知识为主,聚焦针对患者的照护及共性的健康需求,侧重生理及心理护理,围绕熟练实施护理操作的培养要求,强调护理在病人恢复中的作用。美国院校核心课程提供不同卫生保健场所中的护理实践知识,强调家庭护理,围绕安全、有效、高质量护理的培养要求,强调多元文化护理、领导、循证实践等多种能力及高层次认知技能、现代护士专业角色的培养;以健康为中心,强调全人口健康、整体健康、全方位护理、个性化健康需求、最佳健康水平,护理与多元化角色协作、持续性照护。强调患者安全目标及护理质量改善,贯穿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及循证护理与研究、护理理论的应用,融合护理领导、职业指导、专业发展新知识,国内核心课程中这些内容较为薄弱。⑤教学策略与方法:美国院校较国内院校更注重在实际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课前准备,关注学生需求、提倡个性化教学。⑥教学评价与考核:美国院校突出过程评价,强调个体化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小组学习项目等多样化评价方法应用更普遍,还更重视对总体及远期教学质量的综合考评。国内院校在实际实施中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评价占比重小,以教师评价为主。3.综合思考比较分析结果,提出构建我国国际化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①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②改革课程设置模式,与国际护理课程对接。③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其国际化水平。④调整核心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体系。⑤优化课程实施过程,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⑥建立基于教育结局和事实表现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结论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异同点,并基于此提出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为国内高职护理院校课程改革提供重要指导,为加快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吕霞,谭翠,贺生,孙亚男[3](2014)在《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教育的形式,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实践教学及考核等方面分析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制订和完善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性意见及建议。

蒋颖[4](2011)在《护理专业校本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护理专业逐渐集中体现在对人、健康、环境、护理、教育和学习等概念的理解上,护理人员也正面对着日益扩大而复杂的工作领域,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广泛的边缘学科知识的护理专业人才才能应对当今护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这就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在迅速地兴起,从而给护理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实施护理教育的改革,其核心就是课程改革,因为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将宏观的教育思想与微观的教学实际联系的桥梁,它对于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以及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上有关护理专业的课程基本可分为3种类型,即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课程、综合性护理课程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课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大多采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课程,全部课程按学科分设。本研究以上海Z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出发点,立足于当前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背景,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校本课程设置的现状,并借鉴国内外护理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同时参考护理专业教师与毕业生、医院护理管理者及临床带教老师的建议,提出了对校本课程改革的设想和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上海Z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护理特色,同时存在课程设置模式较陈旧、理论课程比重过大、人文社会学科教育较为薄弱等问题,并且与中专等其他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不清,缺乏优势。本文提出在明确高职层次的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本着突出护理、强化实践、增加人文、体现社区的特点,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补充,通过改变课程设置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调整各类课程比例等途径,重新构建护理课程体系,以提高护理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黄华[5](2010)在《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1980年沿海中心城市的短期职业大学起步,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后发外生型的高职教育从诞生起就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了为产业界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加入WTO,教育服务贸易在各国的兴起更为这种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新的动力;同时,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的作用。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没有得到理论界的足够重视,较少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程,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准确把握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从而为推动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可操作的建议。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专门研究,以“历史回顾——国际比较——现状分析——个案研究——对策建议”为研究路径和逻辑线路展开。论文首先从历史的视角较为详细地回顾、梳理了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三十年来所经历的政府完全主导,政府为主、民间为辅和官民并举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分析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点和经验。论文从资源利用、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特色发展、内涵建设、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维度明确指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紧接着,论文就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论问题进行阐述,重点介绍理论界对于院校层面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制订、国际化策略及发展路径的理论框架,为后文个案研究提供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论文从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三个层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动力机制,同时分析了七个影响因素。重点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技术引进吸引利用外资的需要、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等四个角度指出政府是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主要推动力量。论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新加坡、印度、中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当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促进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具体举措。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实践中都得出了若干可供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效仿或借鉴的做法及经验。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院校机构设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意义、现状评价、前景展望和中外合作办学情况等几个方面全面勾勒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数据显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因素中,领导观念和政策法规分别是影响最大的内外部因素,访谈结果进一步将领导分成创新型、适应型、跟随型和攀比型四类。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调研出人意料,“新建紧缺专业”、“引进原版教材”、“改进原有专业”、“培养锻炼师资”本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本意,但是实际运行中,却收效甚微。论文通过搜集整理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丰富实践,总结了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概括了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所处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起步、交流、参与、合作、主导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的典型行为及目标。论文选择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为个案,深入剖析了三所地域不同、区域经济结构不同、学校性质不同、专业覆盖不同、自身资源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特色实践和典型经验,运用国际理论界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分析对比了三所高职院校在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策略、具体发展路径的异同。对于三个成功个案的剖析发现,领导作用、国际化项目的持续跟进、寻找双赢的合作基础、资源整合的力度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实效的关键。这些共性和个性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备不同内外部资源条件的高职院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帮助不同院校做出更加的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最后,论文就如何有效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政府层面、高职院校层面和各方联动机制层面,提出了诸多建议。其中,政府层面重在提供制度支持,重点解决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与国际惯例不接轨的阻碍国际交流与合作顺利开展的体制障碍,加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支持、政策扶持和质量监控。院校层面重在确立组织发展战略,明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校情的发展路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整合各方资源,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学院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修炼内功,提升合作能力。联动机制层面重在发挥区域、校际、职教集团、民间组织的互动作用,提高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和实效性。

洪津[6](2001)在《新高职护理专业实行双语教育之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我国护理教育现状以及目前和将来对双语护士的需要 ,提出在新高职护理专业开展双语教育的构想。双语护理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把英汉两种语言都作为教学媒体 ;必要条件是有精通护理专业的英语国家的教师和了解外国护理信息的本国教师 ,并选用适当的英语和汉语护理教材 ;可行性是把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单独组班 ,经过一段英语强化训练和基础护理课程之后再安排双语课程和临床实习

余剑珍[7](2008)在《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等护理教育起始于1920年北京协和医院高等护士学校,到1950年解放初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上决定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等专业,从而停止了高等护理教育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对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全由中专学校培养护理人才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1979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和发展护理教育。”并对护理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大力加强和整顿现有护理教育,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等系列指示。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1980年首先在上海、南京恢复了高等护理(专科)教育。高等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培养能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从事保障人民健康工作的应用型护理人才的教育类型。它受卫生与教育发展的双重影响,当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时,卫生服务模式也随之改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职护理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什么样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能适时适量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等职业护理教育为研究对象,以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切入口,采取文献检索、历史研究、现状调研、国外比较、理论分析等途径,系统深入地研究目前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通过理论指导,重构了高职护理教育模式。论文正文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研究背景,提出与卫生体系改革、健康服务模式改变、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护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对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体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并进行研究。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国内外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分析,从历史的回顾到国内外比较和现状分析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揭示护理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关系,医学护理模式转变与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历程。通过对四国护理教育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和主要模式及共同特征。通过对上海6所护理院校、护理学会、医院的专家、教师、护士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国内部分地区教改的成果分析,揭示了现行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科性的、缺乏护理特色的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仍未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素质人才的特色。因此,提出了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为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奠定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第五章是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分析了高职护理教育的核心内涵、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揭示了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本质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对护理教育改革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若干理论,为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六章,是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重构研究,按照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针对现行护理教育模式的弊端,借鉴国外培养的共性,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按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重建了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情感行为培养的专业素质人才教育模式,并提出了若干保障条件。

李惠娥[8](2005)在《北京市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文中指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因为专业课程设置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近些年来,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在护理专业人员培养中逐渐兴起,并占较大比例。作者在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下,探索怎样的课程设置结构才能符合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合我国的国情。参阅国内外教育有关资料,对北京市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中主要存在的传统的三阶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和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本的新的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设置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目前的现状、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阶梯型高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有关构想。本文立足于当前护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护理教育研究中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归结北京市多年来在护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在作理论和实践几方面上的再探索和新拓展,逐步形成系列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张娟利,韩文霆,师帅兵,陈大林[9](2004)在《《拖拉机汽车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探讨》文中指出在分析《拖拉机汽车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本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可行性,并重点探讨了本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方法。

李芩旭[10](2021)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文中认为

二、新高职护理专业实行双语教育之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高职护理专业实行双语教育之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对口高职护理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三)国家要求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改革
        (四)现代学徒制为对口高职护理教育改革提供契机
    二、文献研究回顾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六、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对口高职教育
        (四)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践教学
        (六)教育评价
第二部分 现代学徒制认知及对口高职护理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质量控制
    二、调查结果
        (一)医疗及相关机构一般情况
        (二)现代学徒制认知现状
        (三)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专业知识需求
        (四)对口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需求
    三、讨论
        (一)医疗及相关机构基本情况
        (二)现代学徒制的认知情况分析
        (三)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专业知识需求
        (四)卫生行业对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能力需求
第三部分 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三、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二)合作教育理论
        (三)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四、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一)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
        (二)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三)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四)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可行性
    五、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途径构建要素与维度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分析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维度
    六、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与内容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
第四部分 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培养前基线资料比较
        (二)培养后两班护生综合能力评价
    三、讨论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一、构建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一)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二)本研究仅局限于培养中期评价,缺乏培养完成及远期效果评价
    二、研究展望
        (一)加强“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水平
        (二)开发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配套的专业教材
        (三)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四)加强培养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价及反馈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2)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案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描述与解释
    一、中美所选比较院校的基本情况
    二、中美院校的课程资料
    三、中美院校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描述与解释
第三部分 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列与比较
    一、课程设置理念及依据的比较
    二、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
    三、课程体系结构的比较
    四、护理核心课程的比较
    五、课程实施的比较
    六、课程评价与考核方法的比较
第四部分 对构建我国中美对接的高职护理课程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二、改革课程设置模式,与国际护理课程对接
    三、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其国际化水平
    四、调整核心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体系
    五、优化课程实施过程,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六、建立基于教育结局和事实表现的课程评价体系
小结
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概念及招生特点
    1.1 相关概念
    1.2 招生特点
2 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展分析
    2.1 培养目标
    2.2 课程设置
        2.2.1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2.2 课程设置研究进展
        2.2.3 课程体系的构建
    2.3 教学方法
    2.4 师资队伍建设
    2.5 教材选择
    2.6 实践教学及考核

(4)护理专业校本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护理、护理学
        1.1.2 职业教育
        1.1.3 培养目标
        1.1.4 课程、课程设置
    1.2 护理教育的历史沿革
    1.3 研究背景
        1.3.1 人类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的变化
        1.3.2 医学模式与健康观的转变
        1.3.3 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1.3.4 各国、各地区护理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文献研究
        1.3.5 我国对护理高等教育的要求
        1.3.6 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护理专业校本高职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3.1 护理专业校本高职课程设置的现状
    3.2 有关护理专业校本高职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
        3.2.1 专业教师对高职课程设置现状的评价
        3.2.2 高职毕业生对高职课程设置现状的评价
        3.2.3 临床带教老师对高职课程设置的建议
        3.2.4 对医院护理管理者的访谈
    3.3 现有护理专业校本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护理专业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
        3.3.2 与护理专业中职课程设置的比较
第四章 护理专业校本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4.1 明确护理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
        4.1.1 护理高等职业教育应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层次有所区别
        4.1.2 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岗位需求及培养目标
    4.2 对校本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4.2.1 调整公共基础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2.2 综合专业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4.2.3 调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突出护理特色
        4.2.4 强化社区、家庭护理,满足社会需求
        4.2.5 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宣教能力
        4.2.6 引入医院感染学,填补课程空白
        4.2.7 课程设置弹性化,充分发挥自主性
        4.2.8 定向培养,体现“能力本位”
        4.2.9 提高实践课时的比例,边做边学
        4.2.10 拓展实习内容,穿插安排实习
        4.2.11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新的课程设置
        4.2.1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五章 校本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中需兼顾的问题
    5.1 人群需要与生源特点
    5.2 师资存在的问题
    5.3 班级的设置
    5.4 临床实习基地建立
    5.5 统筹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
    5.6 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制定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成
    第一节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
    第二节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点与经验
第二章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中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新加坡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印度理工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绩、问题及趋势
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个案研究
    第一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三所个案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建议
    第二节 高职院校层面的建议
    第三节 联动机制层面的建议
结语
附录一:高职高专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二:专家、院校长、国际交流合作部门负责人、教师等访谈提纲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内容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内容安排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护理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护理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护理教育的孕育与起步
        二、我国护理教育的形成
        三、护理教育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护理模式及其护理教育
        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及其护理教育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及其护理教育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及其护理教育模式(健康医学模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高等护理教育的起步(1921——1950年)
        二、高等护理教育的停办(1950——1980年)
        三、高等护理教育的恢复与探索(1980——1995年)
        四、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5——目前)
第三章 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际视野中的护理教育模式
        一、英国的护理教育模式
        二、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模式
        三、新西兰的护理教育模式
    第二节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
        一、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概况
        二、美国盐湖社区学院护理教育模式
        三、美国的护理教育评估
    第三节 国际高等护理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一、护理教育理念明确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培养方式重视对学生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护理课程体系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五、教学方法多样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六、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第四章 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剖析
    第一节 国内高职护理教育培养模式的面面观
        一、"三、一制"医学护理教育模式
        二、"2+1"学校—医院合作护理教育模式
        三、"两段制"护理教育模式
        四、3+2分段制及五年一贯制护理教育模式
    第二节 上海市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类型与实施
        二、6所高校护理教育模式的调研结果
        三、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结果描述
    第三节 高职护理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行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对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
第五章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内涵、基本特征及构成要素
        一、高职护理教育的内涵
        二、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与规律
        一、护理职业特征
        二、护理人才培养本质特征
        三、护理人才培养的主要规律
    第三节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通识教育
        二、职业专业教育
        三、素质教育
第六章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重建研究
    第一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重建
        一、构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二、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原则
        三、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二、护理教育培养制度
        三、课程体系
        四、护理教育人才培养途径
        五、质量评价
    第三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推行的保障条件
        一、转变思想、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二、护理教育改革的政策保障
        三、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北京市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引言
    (一) 概念界定
        1.职业教育
        2.课程设置
    (二) 我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护理课程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三) 现阶段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国际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方法
三、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二) 课程结构不合理
    (三) 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两种课程体系在各自学校中的优势和不足
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构
    (一) 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重构的理论思考
        1.课程设置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
        2.课程设置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 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与系统性原则
        2.职业性与理论性并重的原则
        3.以学为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4.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 高职护理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四)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重构的意义
        1.护理课程设置重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护理课程设置重构是护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重构的影响因素
        1.学科本位因素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2.师资队伍本身对课程结构重组的影响
    (六)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1.综合化趋势
        2.职业化趋势
        3.实践化趋势
        4.个性化趋势
        5.国际化趋势
六、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重构的实践构想
    1.比较传统的课程设置和协和的课程设置,吸取二者的优势
    2.突出实践能力
    3.在阶梯型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与模块结合的结构设置课程
    4.模块是体现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教育特色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北京市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调查方案

(9)《拖拉机汽车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拖拉机汽车学》的教学现状
2《拖拉机汽车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
3《拖拉机汽车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4《拖拉机汽车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方法
    4.1 有选择分层次地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4.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3 用英语备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4.4 根据不同班级的英语水平确定考题
5 结束语

四、新高职护理专业实行双语教育之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吴际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中美护理学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 黄婷婷.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5)
  • [3]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进展[J]. 吕霞,谭翠,贺生,孙亚男. 卫生职业教育, 2014(24)
  • [4]护理专业校本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D]. 蒋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
  • [5]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 黄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6]新高职护理专业实行双语教育之构想[J]. 洪津. 继续医学教育, 2001(04)
  • [7]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D]. 余剑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8]北京市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D]. 李惠娥. 首都师范大学, 2005(12)
  • [9]《拖拉机汽车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探讨[J]. 张娟利,韩文霆,师帅兵,陈大林. 农机化研究, 2004(02)
  • [10]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D]. 李芩旭.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新职业护理专业实施双语教育的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