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工龄护士职业紧张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浪[1](2021)在《广州市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职业紧张是劳动者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状态,我国医务人员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和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与其他职业相比,更易产生职业紧张,目前国内关于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较少,现有调查设计普遍存在样本小等缺陷。2.了解广州市三家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的现状,分析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分析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关系之间的作用。3.通过研究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与医务人员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相关关系,探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水平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改变的指示作用,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三家医院的1545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应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职业倦怠通用量表》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对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水平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以职业紧张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为中介,抑郁症状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的关系。2.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测定在征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集217名医务人员的血液样品5ml,以相应试剂盒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向竞争法检测其血清IL-6与IL-2浓度水平。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和职业特征组间IL-6与IL-2浓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职业紧张问卷不同维度得分、抑郁症状得分与IL-6与IL-2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1.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1545名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得分分别为(3.0±0.8)分、(3.9±0.6)分、(2.5±0.8)分,付出–回报失衡指数为0.8±0.4,检出付出–回报失衡模式高职业紧张308人,检出率为19.9%;35<45岁组ERI指数高于<25岁组(P<0.05);丧偶组ERI指数均高于其他4组(P<0.05);护士组、管理、后勤组ERI指数均低于临床医生组(P<0.05);现岗位工龄<5年组ERI指数均低于其他3组(P<0.05);周工作时间>70 h组ERI指数均高于其他四组(P<0.05);有轮班+夜班组ERI指数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2.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1545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得分为(1.8±1.1)分,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工作成就感各维度得分分别为(2.2±1.6)分、(1.5±1.4)分、(4.4±1.5)分;检出疑似职业倦怠者742人,检出率为48.0%(742/1545);有职业倦怠感133人,检出率为8.6%(391/1545)。≥45岁组职业倦怠得分均低于其他3组(P<0.05);丧偶组职业倦怠得分均高于已婚同居、已婚分居、离婚组(P<0.05);月收入≥11000元组职业倦怠得分均低于30004999组(P<0.05);现岗位工龄10<15年组、≥15年组职业倦怠得分均低于5<10年组(P<0.05);周工作时间≤40h组均低于其他4组(P<0.05);有轮班+夜班组职业倦怠得分均高于其他2组(P<0.05)。3.医务人员抑郁症状情况及影响因素1545名医务人员抑郁症状得分为(7.8±4.5分);检出有抑郁症状者391人,检出率为25.3%。≥45岁组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25岁、25<35岁组(P<0.05);丧偶组抑郁症状得分均高于其他4组(P<0.05);管理、后勤组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其他3组(P<0.05);周工作时间≤40h组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其他3组(P<0.05);有轮班+夜班组抑郁症状得分均高于其他2组(P<0.05)。4.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IL-6、IL-2水平217名医务人员IL-6与IL2浓度范围分别在1.02-32.31pg/ml、6.26-65.58pg/ml,IL-6平均浓度为(4.52±3.27)pg/ml,IL-2平均浓度为(11.46±6.78)pg/ml。不同职业紧张程度的医务人员IL-6、IL-2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17、t=9.175,P<0.01),高度职业紧张组医务人员IL-6浓度水平高于非高度职业紧张组医务人员,高度职业紧张组医务人员IL-2浓度水平低于非高度职业紧张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IL-6水平与付出、内在投入维度呈正相关(rs=0.401、rs=0.412,P<0.01),与回报维度呈负相关(rs=-0.655,P<0.01);医务人员IL-2水平与付出、内在投入维度呈负相关(rs=-0.616、rs=-0.414,P<0.01),与回报维度呈正相关(rs=0.542,P<0.01)。5.医务人员抑郁症状与血清中IL-6、IL-2水平不同抑郁症状组间医务人员IL-6、IL-2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度职业紧张组医务人员IL-6浓度水平高于非高度职业紧张组医务人员(t=3.988,P<0.001),高度职业紧张组医务人员IL-2浓度水平低于非高度职业紧张组医务人员(t=3.426,P<0.01),医务人员抑郁症状得分与IL-6、IL-2浓度水平没有相关性(rs=0.074,rs=0.042,P>0.05)。6.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得分与职业紧张的付出、内在投入维度以及抑郁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rs=0.412、0.542、0.667,P<0.01),抑郁症状得分与职业紧张的付出、内在投入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s=0.436、0.542,P<0.01),与职业紧张的回报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s=-0.514,P<0.01),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具有某些中介作用,即研究对象职业紧张既可以直接预测抑郁症状,也可以通过职业倦怠间接作用于抑郁症状。【结论】1.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现工作岗位、现岗位工龄、周工作时间和轮班情况是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现工作岗位、现岗位工龄、周工作时间和轮班状况是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年龄与周工作时间是医务人员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2.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既可以直接预测抑郁症状,也可以通过职业倦怠间接作用于抑郁症状。3.医务人员IL-6、IL-2水平受职业紧张的影响,有望作为职业紧张的预示指标,进而早期预测医务人员所受的职业紧张损害,但需做进一步研究。
刘斌[2](2021)在《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职业紧张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危害因素,正威胁着职业人群的职业生命质量。我国职业紧张研究起步较晚,从理论研究到评价方法与欧美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的研究成果仍不足以满足当前职业紧张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有限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一些个体特征、职业特征可能是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但并未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职业紧张可能的影响因素。且目前大部分研究关注的人群主要是医护人员、警察、教师等,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职业人群尚存在疑问。因此本研究结合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了解供电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现况,分析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对职业紧张的影响,系统地探讨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为更有针对性开展职业紧张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对某电网企业各变电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51名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内容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测量研究对象JDC和ERI模式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职业倦怠情况。(2)测定研究对象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水平,分析代谢异常对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3)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分析氧化应激、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对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结果:(1)在JDC模式中月收入、运动情况、高温高空作业和VDT作业对职业紧张有影响;在ERI模式中年龄、工种、睡眠时间、VDT作业是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2)工作要求、付出、内在投入程度越高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得分及检出率和职业倦怠检出率越高,自主程度、社会支持、回报程度越高,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得分及检出率和职业倦怠检出率越低。(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ERI模式职业紧张是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JDC职业紧张是抑郁症状和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4)代谢异常指标数量越多,付出、内在投入得分及E/R比值越高,回报得分越低。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代谢异常对D/C比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对ERI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ERI模式中,高职业紧张组T-AOC水平低于低职业紧张组,5-HT水平高于低职业紧张组。JDC模式中的工作要求维度与MDA水平呈负相关。T-AOC与TG水平呈负相关,SBP、DPB与SOD水平呈负相关。(6)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代谢异常对职业紧张的总效应显着,对中介变量T-AOC的效应显着,控制代谢异常后T-AOC对职业紧张效应不显着,bootstrap法检验显示T-AOC的中介效应不显着。结论:(1)供电企业职工两种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较高,高温高空作业、VDT作业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会增加职业紧张发生的风险。(2)职业紧张会增加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职业倦怠发生的风险。(3)代谢指标异常数量上升会增加ERI模式职业紧张程度,但对JDC模式职业紧张影响不明显。(4)低T-AOC水平可能与高职业紧张有关联,5-HT水平上升会增加ERI模式职业紧张发生的风险,MDA水平与工作要求呈负相关。(5)T-AOC在代谢异常与职业紧张中的中介效应不显着,代谢异常对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尚不能认为是通过影响抗氧化能力介导的。
雍娴婷[3](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张哲[4](2021)在《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放射诊疗机构、放射设备、放射防护用品、放射质量控制设备及放射工作人员的分布、配置公平性和职业卫生监护现况进行调查,获得新疆地区现有医疗放射资源及利用现况,以期为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研究新疆地区不同放射工种的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状况,分析探讨影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有关因素,根据职业心理健康因素探索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并进行干预效果评价,最终为改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及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调查新疆地区14个地州768个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资源分布及职业卫生现状,使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评价配置公平性;2)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新疆地区75个放射诊疗机构共计3372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089份,剔除填写内容不足90%的或连续勾选相同选项超过10项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2992份,有效率为88.73%;3)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中式职业倦怠量表(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MB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工作能力指数问卷(Work Ability Index,WAI),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和行为习惯特征(吸烟、饮酒)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获得一般人口学特征和行为习惯特征基线一致的研究对象,调查职业特征(岗位类别、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视觉损害)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4)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3个三级放射诊疗机构的625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干预对象,分为无干预组(140人)、健康教育干预组(126人)、工作场所干预组(161人)和健康教育+工作场所干预组(198人)。实施干预8个月后再次使用ERI、CMBI、SDS和WAI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调查区域内768个放射诊疗机构均可开展放射诊断项目,42家开展介入放射项目,12家开展放射治疗项目,8家开展核医学项目;2018年共计开展常规X射线诊断686.76万人次,CT诊断249.46万人次,其他X射线诊断21.89万人次,介入治疗7.22万人次,放射治疗9.05万人,核医学诊断10.68万人次,核医学治疗4560人;2)调查区域内每万平方千米放射诊疗机构拥有量为4.63个,每百万人口放射诊疗机构拥有量为35.28个,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放射诊疗机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和0.43;每万人口医用放射设备拥有量为0.87台,设备类型主要以DR和口内牙片机居多;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放射诊断类设备和CT的基尼系数小于0.30,基于人口数量的介入放射类设备和DSA的基尼系数在0.30~0.40之间,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核医学类和放射诊疗类设备的基尼系数大于0.50;3)调查区域内每台放射诊断类设备平均配有3.82件放射防护用品,介入放射类设备为23.89件/台,核医学类设备为13.97件/台;除阿克苏地区外,其他地区每家放射诊疗机构配置的放射质控设备远低于1台;4)本次调查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共计5038人,每万人口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拥有量为2.31人,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基尼系数分别是0.29和0.22;2018年职业健康体检率为92.28%,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7.41%,放射防护培训率为94.27%;5)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0%,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婚姻状态、糖尿病、饮酒、工作岗位、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职业紧张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30岁及以上、男性、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离异或丧偶、患糖尿病、护士、介入放射学、放射工龄5年及以上、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水平较高(P<0.05);护士、技师和其他岗位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医师的1.623倍、1.421倍和1.643倍,介入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种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1.444倍、0.193倍、0.484倍和0.716倍,5~9年放射工龄和10~20年放射工龄的职业紧张风险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560倍和2.226倍,视觉损害的职业紧张风险是无损害的2.233倍;6)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57.2%,其中29.6%为轻度职业倦怠,22.6%为中度职业倦怠,5.0%为重度职业倦怠;不同年龄、学历、糖尿病、工作岗位、放射工种、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职业倦怠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30~39岁、本科学历、患糖尿病、护士、诊断放射学、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种职业倦怠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0.532倍、0.578倍和0.655倍,5~9年放射工龄的职业倦怠风险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278倍,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风险是未患病者的1.553倍和2.233倍;7)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不同水平的抑郁(63.17%),51.70%为轻度抑郁,10.23%为中度抑郁,1.24%为重度抑郁;患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抑郁水平高于未患病人群(P<0.05);患甲状腺疾病者的抑郁风险是未患病的1.429倍;8)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中下的占比为42.08%,工作能力优良的占比为57.92%;不同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状态、糖尿病、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工作能力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30岁以下、男性、初级及以下职称、研究生学历、未婚、牙科放射学、放射工龄小于5年、无甲状腺疾病和无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最好(P<0.05);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和其他放射工种工作能力中下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0.449倍、0.603倍、0.611倍和0.697倍,10~20年放射工龄和大于20年放射工龄的工作能力中下的风险分别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373倍和0.676倍;9)不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等级间的工作能力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职业紧张的放射人员工作能力低下的风险是无职业紧张者的1.855倍;轻度、中度和重度倦怠的医务放射人员工作能力低下的风险分别是无倦怠者的2.225倍、3.734倍和13.355倍;(10)不同干预组间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抑郁和工作能力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学历、工作岗位、放射工种和放射工龄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对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不同(P<0.05);工作场所干预和健康教育干预对缓解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抑郁和提高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效,且以同时实施工作场所干预和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职业紧张和抑郁水平、提高工作能力的效果最佳。结论:1)新疆地区的放射诊疗资源在服务区域面积和服务人口数量的分布均较不公平,整体以北疆在数量和结构上优于南疆为主要特点,其中乌鲁木齐市的放射医疗资源明显优于其他地州;放射诊断类设备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达到绝对公平,介入放射类设备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达到基本公平,核医学类和放射治疗类设备因费用、操作要求高,难以实现配置的相对公平;放射防护用品配置基本达到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基本要求,但放射质量控制设备配置明显不足;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测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职业病防治监测相关标准;2)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水平较高;工作岗位、放射工种、放射工龄和职业暴露敏感器官疾病和机能改变等因素均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有影响,工作岗位护士、放射工种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龄5年及以上、患甲状腺疾病和有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风险较高,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水平的加剧严重影响了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建议用人单位在持续做好职业健康监测的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管理工作,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等措施,缓解不良职业心理情绪,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3)工作场所的管理重点为放射场所防护性能、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电离辐射警示标识,职业健康教育的重点为放射防护基础知识、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及法规概述、各放射工种放射防护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需根据职业特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地制定工作场所安全促进和职业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案有利于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
张柔[5](2021)在《环卫工人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与心理资本和焦虑倾向间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的现况调查方法,对环卫工人的人口学资料、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焦虑倾向进行总体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环卫工人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焦虑倾向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对环卫工人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焦虑倾向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对焦虑倾向是否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探究环卫工人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与焦虑和组织支持感与焦虑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对降低环卫工人的职业紧张和焦虑倾向以及提高其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丰富了我国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为环卫工人的管理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理论假设1-4:假设1:环卫工人职业紧张(付出-回报比、内在投入)对焦虑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假设2:环卫工人组织支持感(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关心利益)对焦虑倾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假设3:环卫工人的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在职业紧张(付出-回报比、内在投入)与焦虑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假设4:环卫工人的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在组织支持感(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关心利益)与焦虑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对象与方法根据研究目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铁西区,抚顺市顺城区、望花区,铁岭市银州区的主要负责街道卫生清扫的一线环卫工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00份。采用环卫工人人口学情况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量表(ERI)、组织支持感量表(POS)、心理资本量表(PCQ)以及焦虑倾向自评量表(SAS)分别测量环卫工人的人口统计学情况、职业紧张情况、组织支持感情况、心理资本水平以及焦虑倾向水平。调查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的内部一致性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t检验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有效资料用Epidata3.1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1.0和AMOS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付出-回报失衡量表(ERI)、组织支持感量表(POS)、心理资本量表(PCQ)以及焦虑倾向自评量表(SAS)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人口学资料对四个变量的影响:月收入对职业紧张的三个维度(外在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组织支持感的三个维度(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关心利益)、心理资本的三个维度(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以及焦虑倾向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对职业紧张的两个维度(外在付出、回报)、组织支持感的三个维度(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关心利益)以及心理资本的乐观维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婚姻状况对组织支持感的三个维度(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关心利益)以及心理资本的乐观维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卫工人职业紧张的外在付出和内在投入维度与焦虑倾向呈正相关关系(P<0.05);组织支持感的三个维度(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关心利益)与焦虑倾向呈负相关关系(P<0.05)。环卫工人的职业紧张对心理资本具有负向影响,心理资本对焦虑倾向具有负向影响,职业紧张对焦虑倾向具有直接影响,且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和焦虑倾向间存在间接效应,因此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和焦虑倾向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环卫工人的组织支持感对心理资本具有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对焦虑倾向具有直接影响,且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和焦虑倾向间存在间接效应,故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和焦虑倾向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口学资料月收入、工龄和婚姻状况可影响环卫工人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焦虑倾向水平。环卫工人职业紧张和组织支持感均对焦虑倾向具有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在环卫工人职业紧张和焦虑倾向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在环卫工人组织支持感和焦虑倾向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任广超[6](2021)在《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将对石化企业职工进行问卷调查,描述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和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职业紧张的健康效应,探讨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来源,为减轻职业紧张、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某石化企业不同工作车间的1888名职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感知的工作环境问卷(PWE)、抑郁自评量表(CES-D)以及健康检查等对职工的职业紧张、职业环境、抑郁现状、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患病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将职业紧张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组,分析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结果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交互作用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共计发放并回收1888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521份,有效回收率为80.56%。全部调查对象中男性1284人(84.4%),女性237人(15.6%);平均年龄为(42.9±9.1)岁;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检出率为22.7%(346/1521);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3.7%(969/1521);高血压患病率为33.5%(510/1521);糖尿病患病率为10.6%(161/1521);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10.6%(161/152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22%(334/1521);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25.1%(382/1521);低密度脂蛋白异常患病率为16.0%(244/1521)。2、信度效度检验结果:付出回报失衡问卷、感知的工作环境问卷以及抑郁自评量表的Cronbach’sα分别为0.854、0.803和0.935。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分别为0.756、0.875和0.787。且都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3、单因素分析结果:1)付出回报比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教育水平、BMI分类、每周工作时间、工种、夜班、固定班、睡眠质量及职业环境因素(P<0.05);2)内在投入得分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水平、职务、每周工作时间、工种、夜班、睡眠质量及职业环境因素(P<0.05);3)职业紧张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教育水平、BMI分类、每周工作时间、工龄、工种、夜班、固定班、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及职业环境因素(P<0.05);4)职业紧张分型的影响因素包括:婚姻状况、月收入、职务、每周工作时间、工种、夜班、固定班、睡眠质量及职业环境因素(P<0.05)。4、多因素分析Logistic结果:BMI分类(OR=1.966,95%CI=1.254~3.084)、职务(OR=0.630,95%CI=0.422~0.939)、每周工作时间(OR=1.404,95%CI=1.078~1.829)、工种(OR=1.952,95%CI=1.221~3.112)、夜班(OR=2.452,95%CI=1.642~3.662)、睡眠质量(OR=2.016,95%CI=1.487~2.731)、噪声暴露(OR=2.452,95%CI=1.565~3.814)、高温作业(OR=1.968,95%CI=1.285~3.013)和危险性作业(OR=2.522,95%CI=1.535~4.144)是石化企业职工高职业紧张的独立影响因素。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年龄<35岁和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616,95%CI=1.122~2.328);年龄<35岁和非固定班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2.083,95%CI=1.494~2.906);年龄<35岁和强光线暴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2.847,95%CI=1.916~4.233);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和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0.759,95%CI=0.593~0.971);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和工龄小于10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572,95%CI=1.175~2.103);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和非固定班之间在交互作用(OR=1.452,95%CI=1.138~1.852);工龄小于10年和非固定班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734,95%CI=1.260~2.387);强光线暴露和高粉尘暴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3.830,95%CI=2.631~5.576);高粉尘暴露和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2.875,95%CI=2.131~3.878)。6、职业紧张的健康效应分析结果:高水平职业紧张组职工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血压患病率、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低水平职业紧张组。结论:1、体质指数(BMI)、职务、每周工作时间、工种、夜班、睡眠质量、噪声暴露、高温作业以及危险性作业是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2、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中,年龄与婚姻状况、非固定班、强光线暴露;婚姻状况与教育水平、工龄、非固定班;工龄与非固定班;强光线暴露与高粉尘暴露以及高粉尘暴露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间存在交互作用。3、高职业紧张增加了石化企业职工的抑郁症状、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
吕悦华[7](2020)在《员工工作压力与其睡眠质量的关系》文中指出现如今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增长,大中小型企业都在蓬勃发展中,跟随企业发展的步伐节奏不断加快,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对生活、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直接触发到的就是睡眠质量问题。企业员工如何面对工作压力,给员工造成压力的原因来自工作本身还是领导,还是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如同事),当员工感知到压力时,如何排解压力带来的影响,或大或小的工作压力是如何影响员工睡眠质量的,这都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员工(国企、外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员工工作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到的量表是职业压力量表修订版(OSI-R)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本研究在正式施测时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20份,其中删除胡乱答题、有明显连续排列规律答题和漏答等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05份,使用SPSS24.0和AMOS21.0进行了信效度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人口学变量分析。结果如下:1.职业压力量表中,男性员工均值高于女性员工均值的维度有:社会支持、休闲、任务模糊和任务不足;男性均值低于女性均值的维度有:躯体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业务紧张反应、工作环境、责任、任务界限、任务过重;2.职业压力量表中,短工龄员工均值高于长工龄员工均值的维度有:躯体紧张反应、工作环境;短工龄员工均值低于长工龄员工均值的维度有:理性处事、社会支持、自我保健、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任务模糊和任务不足;3.职业压力量表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成正相关的维度有:躯体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业务紧张反应;成负相关的维度有:理性处事、社会支持、休闲、工作环境和自我保健;4.职业压力量表中,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的维度有工作环境、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的维度有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
常楠,闫燕,周亚菲,刘雯[8](2020)在《心理韧性在呼吸科护士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11月—2020年2月选取青岛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04名呼吸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韧性量表、职业紧张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得分为68.34±15.46,职业紧张得分为342.56±76.14,职业倦怠得分为60.23±11.52。不同年龄、工龄、学历、职称、月收入、夜班情况的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工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月收入、编制情况、夜班情况的呼吸科护士职业紧张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工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月收入、夜班情况的呼吸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与职业紧张呈负相关(r=-0.539,P<0.01),心理韧性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614,P<0.01),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r=0.569,P<0.01);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在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成立,且部分中介效应为0.17,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48%。结论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在职业紧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有助于降低其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
杜娟[9](2020)在《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生态学视角》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调查护士职业紧张和失眠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护士职业紧张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生态学和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心理资本、组织支持感、家庭支持感在护士职业紧张与睡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选取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以内、外、妇产、儿、急诊、手术室、ICU科室为单位进行分层抽样,对720名护理人员进行了自填式问卷调查并取得知情同意,研究回收有效问卷658份。调查采用的工具包括:基本信息问卷、工作内容问卷、心理资本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家庭支持感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13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显着性检验水平为P<0.05,应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层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PROCESS 3.4 Model 4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职业紧张影响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职称(χ2=11.977)、周工作时长(χ2=4.235)、工龄(χ2=7.981)、月收入(χ2=6.080)、负性生活事件(χ2=12.530)以及体育运动(χ2=6.504)是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过去一年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护士发生职业紧张的危险性是无负性生活事件护士的1.757倍,中度体育运动的护士相对于轻度体育运动的护士不容易发生职业紧张(P<0.05)。2.对失眠影响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聘用形式(F=2.762)、工作科室(F=3.077)、职务(T=2.322)、周工作时长(r=-2.027)、慢性病患病(T=-2.825)、血压水平(F=4.309)、负性生活事件(T=-5.340)、吸烟行为(F=4.312)以及是否值夜班(T=3.663)均对失眠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失眠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发现,仅以人口学特征为自变量(模型1),科室、职务、聘用形式、周工作时长、慢性病患病、负性生活事件对失眠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可解释13.8%的方差变异,引入职业紧张变量后(模型2),除科室、职务、聘用形式、周工作时长、负性生活事件有影响外,工作自主、工作要求及社会支持对失眠均有影响(P<0.05),且工作要求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β>0,工作自主和社会支持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β<0。3.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心理资本四维度(效能、希望、韧性、乐观)与工作自主(r=0.352,r=0.309,r=0.255,r=0.251,P<0.01)、社会支持(r=0.363,r=0.359,r=0.294,r=0.346,P<0.01)均呈正相关,与失眠(r=-0.343,r=-0.366,r=-0.300,r=-0.414,P<0.01)均呈负相关,除了韧性与工作要求不相关外(r=-0.038,P>0.05),其他三维度(效能、希望、乐观)与工作要求(r=-0.104,r=-0.145,r=-0.104,P<0.01)均呈负相关;组织支持与工作自主、社会支持(r=0.319,r=0.510,P<0.01)呈正相关,与工作要求、失眠(r=-0.214,r=-0.358,P<0.01)呈负相关;家庭支持感与工作自主、社会支持(r=0.119,r=0.158,P<0.01;)呈正相关,与工作要求(r=-0.005,P>0.05)不相关,与失眠(r=-0.126,P‘<0.01;)呈负相关;工作自主、社会支持与失眠均呈负相关(r=-0.246,r=-0.311,P<0.01),工作要求与失眠得分呈正相关(r=0.152,P<0.01),其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1)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各维度(工作自主、工作要求、社会支持)与失眠关系中均有中介效应,在工作自主-心理资本-失眠模型中,中介效应(-0.032)和直接效应(-0.035)分别占总效应(-0.067)的47.8%、52.2%;在工作要求-心理资本-失眠模型中,中介效应(0.029)和直接效应(0.086)分别占总效应(0.115)的25.2%、74.8%;在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失眠模型中,中介效应(-0.093)和直接效应(-0.172)分别占总效应(-0.265)的35.1%、64.9%。(2)组织支持感在职业紧张各维度(工作自主、工作要求、社会支持)与失眠关系中均有中介效应,在工作自主-组织支持感-失眠模型中,中介效应(-0.025)和直接效应(-0.042)分别占总效应(-0.067)的37.3%、62.7%;在工作要求-组织支持感-失眠模型中,中介效应(0.047)和直接效应(0.068)分别占总效应(0.115)的40.9%、59.1%;在社会支持-组织支持感-失眠模型中,中介效应(-0.097)和直接效应(-0.168)分别占总效应(-0.265)的36.6%、63.4%。(3)家庭支持感在职业紧张各维度(工作自主、工作要求、社会支持)与失眠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家庭支持感在工作自主、工作要求和社会支持与失眠关系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包含0,同时进行Sobel检验,发现家庭支持感在三个模型中的中介效应也均不显着(Z=-1.425,P>0.05;Z=0.382,P>0.05;Z=-1.444,P>0.05),表明家庭支持感在在职业紧张各维度(工作自主、工作要求、社会支持)和失眠关系中不具有中介作用。结论:1.本研究发现,护士职业紧张和失眠发生率与以往相关研究相比处于中高水平,证明近年来护士的职业紧张和失眠发生率都呈上升趋势。2.职称、周工作时长、工龄、月收入、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体育运动是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过去一年经历负性生活事件、运动缺乏是护士职业紧张的主要危险因素。3.工作科室、职务、聘用形式、周工作时长、慢性病患病、过去一年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工作自主、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4.护士职业紧张、心理资本和失眠两两相关,且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各维度与失眠关系中均起中介作用。5.护士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和失眠两两相关,且组织支持感在护士职业紧张各维度与失眠关系中均具有中介作用6.家庭支持感在护士职业紧张和失眠关系中不具有中介作用,但家庭支持感与失眠得分呈显着负相关。
王阳[10](2020)在《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现况和职业倦怠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铁路建设是国家发展大计中的基础建设,众多铁路系统劳动者参与其中,线路工程人员属于基层工作者,承担着铁路安全运转的重要责任。本研究通过调查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工作特征的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反应差异,了解职业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探索多个职业倦怠评估模型并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预测该人群职业倦怠阳性情况,筛出重点人群进行“三级预防”,为减缓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发生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奠定科学依据,实现理论研究的实践应用。方法:随机抽取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水疾控站管辖的线路工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获得1034份有效样本量,通过职业紧张测量工具调查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因素、紧张调节因素和职业紧张反应,包括职业倦怠状况。使用Excel工作表建立职业紧张数据库,SPSS 23.0、Clementine 12.0和Rstudio3.5.1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间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反应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职业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决策树CART算法构建职业倦怠评估模型并评价。结果:1.本次调查使用量表克朗巴赫系数在0.804~0.980之间,分半信度在0.652~0.964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一致性。2.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因素中角色紧张得分(54.26±6.09)最高,职业紧张调节因素中心理弹性得分(66.17±19.73)最高、紧张反应中工作满意感得分(47.47±14.97)最高,职业倦怠阳性率为64.89%。3.不同特征的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反应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不同人口学特征:(1)男性的躯体抱怨、每日紧张感、特质焦虑、职业倦怠得分高于女性(P<0.05),工作满意感得分低于女性(P<0.05);(2)<30岁年龄组的线路工程人员特质焦虑得分高于≥50岁年龄组(P<0.05);(3)不同学历的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未婚组和已婚组的线路工程人员每日紧张感得分均低于离婚或丧偶组(P<0.05),未婚组的线路工程人员特质焦虑得分高于已婚组(P<0.05)。(2)不同行为特征:(1)从不饮酒组的线路工程人员躯体抱怨、每日紧张感和特质焦虑得分低于经常饮酒组(P<0.05),职业倦怠得分分别低于偶尔饮酒组和经常饮酒组(P<0.05);(2)不吸烟组的线路工程人员躯体抱怨和每日紧张感得分均低于≤10支/天组和>10支/天组(P<0.05),职业倦怠得分低于>10支/天组(P<0.05)。(3)不同工作特征:(1)工龄<5年的线路工程人员特质焦虑得分低于≥25年(P<0.05),5-15年和25-25年的线路工程人员每日紧张感得分低于工龄≥25年(P<0.05);(2)在天水市工作的线路工程人员躯体抱怨、每日紧张感、特质焦虑和职业倦怠得分低于在兰州工作的(P<0.05),在定西市工作的线路工程人员躯体抱怨和职业倦怠得分低于在兰州工作的(P<0.05);(3)线路工躯体抱怨、每日紧张感、特质焦虑和职业倦怠得分高于供电工(P<0.05),工作满意感得分低于供电工(P<0.05),工务工职业倦怠得分低于钢轨工(P<0.05),管桥工特质焦虑得分低于钢轨工(P<0.05),供电工工作满意感得分高于钢轨工(P<0.05),每日紧张感、特质焦虑和职业倦怠得分低于钢轨工(P<0.05),钢轨工职业倦怠得分高于通信工(P<0.05);(4)永久白班的线路工程人员躯体抱怨和每日紧张感得分分别低于永久夜班(P<0.05)。4.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反应影响因素分析显示:(1)躯体抱怨:工作危险、工作需求、工作责任、角色紧张、心理弹性、工作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和A型行为得分高是危险因素(P<0.05),自尊感是保护因素(P<0.05);(2)工作满意感:心理弹性、提升与参与机会和工作控制是危险因素(P<0.05),工作危险、工作心理控制源、工作负荷、工作冲突和工作需求是保护因素(P<0.05);(3)每日紧张感:工作危险、工作需求、心理弹性、工作负荷、工作心理控制源、工作控制和社会支持得分高为危险因素(P<0.05),自尊感和提升与参与机会为保护因素(P<0.05);(4)特质焦虑:工作危险、工作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角色紧张、工作负荷和工作冲突得分高为危险因素(P<0.05),自尊感、心理弹性和工作前景为保护因素(P<0.05);(5)职业倦怠:工作危险、工作冲突、工作需求、工作心理控制源、工作负荷、社会支持、A型行为和角色紧张得分高为危险因素(P<0.05),自尊感、提升与参与机会和心理弹性为保护因素(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判别分析模型和决策树CART模型三种职业倦怠阳性评估模型选入的不同特征、职业紧张因素、紧张调节因素和紧张反应有所差异,其中以决策树CART算法建立的模型较优,适用于本研究中线路工程人员职业倦怠阳性评估,该模型纳入每日紧张感、工作满意感、特质焦虑和角色紧张共4个变量,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9%、72.18%;ROC曲线下面积0.824;误判率为0.185。结论: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工作特征对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反应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职业紧张因素引起的职业紧张反应不同,紧张调节因素能缓解职业紧张反应发生,关键在于降低工作危险、增强职工自尊感和心理弹性三种途径;相比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逐步判别模型,决策树CART模型直观简洁,能较好的预测该人群的职业倦怠阳性情况,可重点针对每日紧张感、工作满意感、特质焦虑和角色紧张四个因素进行预防控制。
二、不同工龄护士职业紧张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工龄护士职业紧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职业紧张对心理健的康影响 |
1.3 职业紧张与代谢异常的关系研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现况及结局相关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人口学特征资料 |
2.3.2 职业紧张调查 |
2.3.3 抑郁症状调查 |
2.3.4 焦虑症状调查 |
2.3.5 职业倦怠调查 |
2.3.6 质量控制 |
2.3.7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电网企业职工一般情况调查 |
2.4.2 JDC模式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分析 |
2.4.2.1 不同个体特征JDC职业紧张检出率比较 |
2.4.2.2 JDC模式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3 ERI模式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分析 |
2.4.3.1 不同个体特征ERI职业紧张检出率比较 |
2.4.3.2 ERI模式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4 职业紧张与焦虑症状相关分析 |
2.4.4.1 不同个体特征焦虑症状得分与检出率比较 |
2.4.4.2 职业紧张各维度焦虑症状得分和检出率比较 |
2.4.4.3 两种职业紧张模式下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5 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相关分析 |
2.4.5.1 不同个体特征抑郁症状得分与检出率比较 |
2.4.5.2 职业紧张各维度抑郁症状得分和检出率比较 |
2.4.5.3 两种职业紧张模式下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6 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
2.4.6.1 不同个体特征职业倦怠检出情况比较 |
2.4.6.2 职业紧张各维度的职业倦怠得分与检出率比较 |
2.4.6.3 两种职业紧张模式下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讨论 |
2.5.1 两种模式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2 职业紧张对焦虑症状的影响 |
2.5.3 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
2.5.4 职业紧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代谢异常对职业紧张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代谢指标测量与检测 |
3.3.2 质量控制 |
3.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不同个体特征代谢组分水平比较 |
3.4.2 代谢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4.3 不同代谢异常情况的职业紧张水平比较 |
3.4.4 代谢异常对JDC模式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分析 |
3.4.5 代谢异常对ERI模式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分析 |
3.5 讨论 |
3.5.1 代谢健康的影响因素 |
3.5.2 职业紧张与代谢异常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业紧张与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3.2 氧化抗氧化指标检测 |
4.3.2.1 丙二醛MDA水平检测 |
4.3.2.2 总抗氧化能力(T-AOC)检测 |
4.3.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 |
4.3.3 神经免疫因子水平检测 |
4.3.4 实验室质量控制 |
4.3.5 统计方法 |
4.4 结果 |
4.4.1 不同个体特征氧化抗氧化指标水平比较 |
4.4.2 不同职业紧张程度氧化抗氧化指标水平比较 |
4.4.3 职业紧张各维度与氧化抗氧化指标偏相关分析 |
4.4.4 氧化抗氧化标志物对职业紧张的影响分析 |
4.4.5 不同代谢健康情况的氧化抗氧化标志物水平比较 |
4.4.6 代谢指标与氧化抗氧化标志物的偏相关分析 |
4.4.7 氧化抗氧化标志物对代谢异常的影响分析 |
4.4.8 不同个体特征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4.4.9 不同职业紧张程度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4.4.10 职业紧张各维度与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偏相关分析 |
4.4.11 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对职业紧张的影响分析 |
4.4.12 不同代谢健康情况的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4.4.13 代谢指标与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
4.4.14 代谢指标与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对代谢异常的影响分析 |
4.4.15 职业紧张与代谢健康的中介效应分析 |
4.5 讨论 |
4.5.1 职业紧张与氧化应激标志物、神经免疫因子的关系 |
4.5.2 氧化应激标志物、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在职业紧张与代谢健康中的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生理健康检查 |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4 干预方法 |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4)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放射诊疗资源及职业卫生现况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现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放射诊疗工作者职业健康调查问卷 |
综述 低剂量暴露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及健康管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环卫工人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与心理资本和焦虑倾向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环卫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6)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内容及方法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石化企业职工的基本情况调查 |
2.2.3 职业紧张水平的测量 |
2.2.4 职业环境的测量 |
2.2.5 抑郁症状的测量 |
2.2.6 生化指标的测量 |
2.3 质量控制 |
2.3.1 设计阶段 |
2.3.2 调查阶段 |
2.3.3 数据整理阶段 |
2.4 数据分析 |
2.5 伦理学知情同意 |
3 结果 |
3.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评价 |
3.1.1 信度检验 |
3.1.2 效度检验 |
3.2 石化企业职工的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
3.2.1 石化企业职工的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及生活方式情况 |
3.2.2 石化企业职工的不同职业环境暴露情况 |
3.2.3 石化企业职工的不同疾病患病情况 |
3.3 石化企业职工付出回报比的单因素分析 |
3.3.1 不同人口学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付出回报比比较 |
3.3.2 不同职业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付出回报比比较 |
3.3.3 不同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付出回报比比较 |
3.3.4 不同职业环境石化企业职工的付出回报比比较 |
3.4 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的单因素分析 |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得分比较 |
3.4.2 不同职业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得分比较 |
3.4.3 不同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得分比较 |
3.4.4 不同职业环境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得分比较 |
3.5 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
3.5.1 不同人口学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比较 |
3.5.2 不同职业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比较 |
3.5.3 不同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比较 |
3.5.4 不同职业环境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比较 |
3.6 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的单因素分析 |
3.6.1 不同人口学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 |
3.6.2 不同职业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 |
3.6.3 不同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 |
3.6.4 不同职业环境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 |
3.7 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8 影响因素联合作用对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 |
3.9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健康效应的影响 |
3.9.1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抑郁症状的影响 |
3.9.2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高血压的影响 |
3.9.3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糖尿病的影响 |
3.9.4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职业紧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员工工作压力与其睡眠质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工作压力 |
2.1.1 压力的定义 |
2.1.2 工作压力的定义 |
2.1.3 工作压力源的定义 |
2.1.4 工作压力的测量 |
2.1.5 关于工作压力的相关研究 |
2.2 睡眠质量 |
2.2.1 睡眠质量的研究 |
2.2.2 睡眠质量的测量 |
2.3 工作压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2.1 职业压力量表(OSI-R) |
3.2.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量表信效度检验 |
4.1.1 效度 |
4.1.2 信度 |
4.2 量表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检验结果 |
4.3.1 职业压力量表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
4.3.2 职业压力量表各维度在工龄上的差异检验 |
4.4 各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
4.4.1 相关分析一 |
4.4.2 相关分析二 |
4.4.3 相关分析三 |
4.5 回归分析 |
4.5.1 共线性诊断 |
4.5.2 回归分析 |
5 讨论 |
5.1 各研究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5.2 各研究变量在工龄上的差异分析 |
5.3 职业压力量表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预测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心理韧性在呼吸科护士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调查工具 |
1.2.1.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1.2.1.2心理韧性量表 |
1.2.1.3职业紧张量表 |
1.2.1. 4 职业倦怠量表 |
1.2.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得分情况 |
2.3 不同个体特征组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得分情况 |
2.4 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
2.5 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2.6 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模型 |
3 讨论 |
3.1 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状况 |
3.2 呼吸科护士心理韧性、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 |
3.3 心理韧性在呼吸科护士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
(9)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生态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护士的失眠问题值得关注 |
1.1.2 积极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改善职业紧张和失眠的重要因素 |
1.1.3 心理资本、组织支持、家庭支持可能是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的中介变量 |
1.2 研究理论依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综述 |
2.1 失眠的影响、概念、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失眠与职业紧张之间的联系 |
2.3 职业紧张的概念及理论模型 |
2.4 职业紧张对健康的影响 |
2.5 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的关系 |
2.6 目前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调查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补进之处 |
2.6.1 研究工具、统计分析方法的不同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
2.6.2 缺少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研究 |
2.7 心理资本、组织支持感、家庭支持感对职业紧张和失眠关系的中介作用探索性分析 |
2.7.1 心理资本中介效应的可行性分析 |
2.7.2 组织支持感中介效应的可行性分析 |
2.7.3 家庭支持感中介效应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2.3 样本量的计算 |
3.3 研究方法 |
3.3.1 测量工具 |
3.3.2 研究步骤 |
3.4 质量控制 |
3.5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
3.6 伦理原则 |
3.7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 职业紧张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行为因素对职业紧张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2.2 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行为因素对职业紧张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3 职业紧张对失眠的影响 |
4.3.1 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行为因素对失眠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3.2 职业紧张与失眠的相关性分析 |
4.3.3 职业紧张对失眠症状影响的回归分析 |
4.4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4.5 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的实证研究 |
4.5.1 职业紧张与失眠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模型检验 |
4.5.2 职业紧张与失眠的关系:组织支持感的中介模型检验 |
4.5.3 职业紧张与失眠的关系:家庭支持感的中介模型检验 |
第五章 讨论 |
5.1 护士职业紧张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5.2 护士失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3 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
5.3.1 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 |
5.3.2 组织支持感的中介效应 |
5.3.3 家庭支持感对失眠的直接效应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网及答辩情况表 |
(10)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现况和职业倦怠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前言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二、结果 |
(一)问卷信度分析 |
(二)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现况 |
1.线路工程人员一般情况 |
2.不同特征的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反应得分比较 |
3.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线路工程人员职业倦怠评估模型构建及评价 |
1.三种职业倦怠评估模型的构建 |
2.不同职业倦怠评估模型评价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研究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铁路职工职业紧张与健康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不同工龄护士职业紧张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关系研究[D]. 黄浪.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斌.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D]. 张哲.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环卫工人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与心理资本和焦虑倾向间关系的研究[D]. 张柔.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6]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D]. 任广超.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员工工作压力与其睡眠质量的关系[D]. 吕悦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8]心理韧性在呼吸科护士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 常楠,闫燕,周亚菲,刘雯. 职业与健康, 2020(24)
- [9]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生态学视角[D]. 杜娟. 山东大学, 2020(10)
- [10]线路工程人员职业紧张现况和职业倦怠评估研究[D]. 王阳.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