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蒙达尼派与勤工派的争论(论文文献综述)
冉敏[1](2021)在《赵世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思达[2](2021)在《党的早期组织·巴黎 在万里之外找寻救国真理》文中认为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谈及中共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情况,在介绍完国内情况后,专门提到了欧洲:"同时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他们几乎是同中国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有周恩来、李立三和蔡和森的妻子向警予。罗迈(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在德国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只是时间稍后一些;其成员有高语罕、朱德和张申府。在莫斯科,支部的创始人有瞿秋白等。"
张世甲[3](2020)在《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指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人”,即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救国救民的真理,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为“化物”,即这些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解释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并加以实践。“化人”与“化物”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化物”能够更多地“化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它的科学性,说服更多中国人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化人”得以更好地“化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凝聚成整体并成立了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地理空间上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具备极大的跨度。其中,留法勤工俭学进步分子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非凡。他们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法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法国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内因在于他们始终背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这一群体内部生根发芽的精神土壤。外因在于法国社会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为这一群体接触、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便利与契机。而他们在法国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式,可谓是殊途同归。一方面,少数人率先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国情结合,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最终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一批先进分子率先在法国组织进步团体,践行勤工俭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最终完成了意识形态的质变,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便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他们一是通过翻译、解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争取或培养更多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二是逐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探索并宣传开展中国革命的科学方法。同时,他们也在法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同客观实际相结合,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领导或参与了数次具有标志性的革命行动,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当然,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在早期马克思主义化的探索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困难与挫折:他们需要直面法帝国主义的政治打压和舆论冲击,同时也要时刻提防华人内部敌对势力的攻击与破坏。这证明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曲折,却也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成熟。总之,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导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主体之一,他们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法国路径。同时,他们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彰显的优秀品质,对构建历史话语权、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张世甲[4](2020)在《“蒙达尼派”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中认为蒙达尔纪独一无二的客观因素使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最早在这里团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集体——"蒙达尼派"。他们或在宏观上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从实践中体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殊途同归逐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扩大马克思主义受众,加强与国内马克思主义者的交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欧洲路径;他们领导或参与了三次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展现出反帝反封、毫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收获了重要的革命经验。
张世甲[5](2020)在《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建构》文中提出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报刊报道和往来书信,在共时记忆下建构蒙达尔纪的红色形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终止后,人们通过名人文载记忆、伟人口述历史和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历时记忆下建构蒙达尔纪的红色形象。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建构,肯定了蒙达尔纪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贡献,肯定了他们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同时对维系和巩固中法友谊,促进和拓宽文化交流,加强留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朱晨曦[6](2019)在《近代中国留法大学女教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子都被局限于家庭范围内,并以“贤妻良母”的身份为最终鹄的。近代以来,女子得以突破个体发展的性别限制,接受新式学校的专业训练,通过求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近代留学女子,先后共万余人,但已有研究中忽视了对留学人数仅次于留美的留法女性群体的研究。而在这些人当中,留法大学女教师因其鲜明的群体特征凸显出来。她们深受法国革命文化影响,呈现出女性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和强大能力,对女子解放运动和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做出重要贡献。本研究以留法大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留法大学女教师形成的社会背景;其次,概括了留法大学女教师的群体概况;再次,阐述了大学女教师前往法国留学的三种途径;从次,描述她们在法国的学习和各项社会活动;最后,从教学、学术研究、学校管理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阐明留法大学女教师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的独特贡献。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郑毓秀、潘玉良、冯沅君三个个案的剖析,突出留法大学女教师的独特性。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论述了近代中国女性留学法国的背景。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子留学法国提供了基础和平台,而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局限促使女性向外寻求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受法国革命文化的影响,“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促进以及中法政府的推动,留法大学女教师群体逐渐形成。二、从地域、家庭、学历和专业四个方面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群体概况。留法大学女教师的地域分布呈现从东南沿海向内陆推进,并且,受各地勤工俭学运动影响较大的特点;家庭结构大多由官宦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和商贾家庭构成,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留法前的学历结构总体而言由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留法回国后,大学女教师大多获得博士学位;专业结构主要以人文社会学科和艺术科为主。三、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克服重重困难,分别通过“勤工俭学”运动、官费留法、自费留法三种途径前往法国留学。以郑毓秀为个案,描述了郑毓秀在留法前与封建礼教、旧制度、旧统治阶级的不懈斗争,最后赴法留学寻求理想真谛。四、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在法国刻苦的学习生活和丰富的社会活动。在法国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中,她们开阔了视野,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重点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们受法国革命性的影响,积极勇敢地参加了多项革命活动。以潘玉良为个案,描述了潘玉良在留学法国期间,凭借自身的努力,重新塑造自我,走出身份泥潭。五、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回国后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成就。受法国教育经历的影响,留法大学女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新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吸引力和直观性;在学术研究中,她们往往注意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在学校管理中,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革命性、政治性强。以冯沅君为个案。六、分析总结。留法大学女教师群体的形成是家国命运与女性解放综合作用的结果,她们在多重文化冲突中艰难完成了现代女性身份重构,积极投入到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中并做出重要贡献,推动近代女性角色建构和女子解放运动,唤醒了近代女子参政意识,架起了中法教育、文化交往的桥梁。
彭兴万[7](2018)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三条主要渠道之一。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切入,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厘清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历史过程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同样是明晰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源流的客观要求,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价值。总体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较多的,但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界针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热度一直呈现起伏的态势,也存在着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的现实情况。鉴于此,本文力图通过拓展研究视角,并结合相关史料的利用,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加以研究,以期在丰富相关研究成果上做出努力。总的来说,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一、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概况。该部分首先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从国内、国外两个视角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成因进行探究,论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对留法学生的主要来源地、经济状况以及赴法前的思想水平进行考察,力图呈现留法学生出发前的思想现状;最后,重点分析运动的发展历程,并以时间为据,将运动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真实地再现运动从酝酿准备到逐渐衰退的全过程。二、关于留法学生在法国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接受以及传播的过程。首先,考察了留法学生受益于法国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在亲身实践和理论鉴别中,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主动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其次,论述留法学生从国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华工和学生为重点传播对象、以报刊《少年》和《赤光》为重要传播载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为主要传播内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的事实。同时分析了在传播过程中,留法学生与非马克思主义博弈,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最后,论述留法学生以投寄政论文章和邮寄书信等方式,面向国内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展现了他们与当时国内同志相比具有的传播优势。三、关于留法学生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续传播与实践。当时的留法学生归国后便立即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中国革命对象、革命性质、革命领导力量、革命动力的理论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同时,以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以及李立三等人为代表的留法学生,更是开始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组织发动了包括南昌起义、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以及收回汉口英租界等革命活动,成为为后期大规模革命运动的开端。四、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在传播方面,体现为国内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以及一批革命和建设人才的成功培育;二是在实践方面,体现为促进中共的创建、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现以及加速当时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
赵健[8](2015)在《留法勤工俭学主流群体心路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整个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些仁人志士积极探索各种救国救民之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即其中之一。本文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主线,着重考察留法勤工俭学主流群体的心路变迁历程。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之前,无论是运动的发起者还是后来的参与者,他们的理想信念应该说都各有不同。但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来挽救中华民族,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这一共同目标上,大家并无太大分歧。在当时绝大多数学生心目中,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是真正的天堂所在,它象征着“富强、文明、民主和自由”。广大知识青年对救国救民之路的积极探索,以及他们对法国资本主义文明的向往与憧憬,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地理空间的隔膜和信息的严重闭塞,使得留法勤工俭学生们对法国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当他们真正踏上这片曾经让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之时,特别是亲身体会留法勤工俭学的真实状况时,他们无不失望与悲愤。他们感受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特别是领教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贪婪剥削。由于经济危机及其他诸多原因,留法勤工俭学生们深陷困境,“勤以工作,俭以求学”的旅法初衷难以实现。法国政府的蛮横处置以及华法教育会的抛弃更使留法勤工俭学生们处境艰难,残酷的现实让他们彻底认清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真面目,更迫使他们对资本主义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加上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勤工俭学生摒弃了此前模糊乃至错误的理念和信仰,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并转向与黑暗现实的勇敢抗争。
郑华[9](2015)在《蔡和森是法国方面中共早期组织的实际创建人》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各地共有八个共产主义小组,分别在上海、北京、广东、湖北、湖南、山东、日本、法国,其中法国方面的巴黎小组因周恩来而受到推崇。然而参加"一大"的各地代表仅来自七处,唯法国方面未有代表出席,长期以来对此现象少有说明,偶有提及,也是以"路途遥远""信息不畅"之类的推测一带而过。但是作为巴黎小组发起会的"五人会议"上张申府通报过国内正在组建党组织的情况,现在的研究也表明那时国内的陈独秀与法国的张申府
李永春,李蓓[10](2014)在《李立三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中指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五四时期一场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留学运动,李立三参与这场运动,并且是其中一个具有影响的人物,留法勤工俭学对李立三后来成长为工人运动领袖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术界关于李立三与留法勤工俭学的关系尚无专题研究,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详细探讨。一、李立三留法勤工俭学的动机和准备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生于湖南醴陵县。1906年萍浏
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蒙达尼派与勤工派的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蒙达尼派与勤工派的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2)党的早期组织·巴黎 在万里之外找寻救国真理(论文提纲范文)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
系统提出建党理论的急先锋 |
斗争中创建“旅欧少年共产党” |
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
汇入中国革命的浩荡洪流中 |
(3)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留法青年中传播的原因 |
第一节 内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
第二节 外因:法国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 |
第二章 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
第一节 先锋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
一、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纵向研究 |
二、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横向比较 |
第二节 进步团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质变 |
一、“蒙达尼派”:在勤工中转变思想 |
二、勤工派:在挫折中及时觉悟 |
第三章 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
第一节 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中国传播的欧洲路径 |
一、旅欧中国共产主义党团组织成立前的个体贡献 |
二、旅欧中国共产主义党团组织成立后的集体行动 |
第二节 开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的探索 |
一、学习苏俄,寻找中国革命的阶级力量 |
二、注重团结,开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建设与宣传工作 |
三、耕耘《赤光》,全面阐释中国革命的方法 |
第四章 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辨明矛盾,强化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意识 |
第二节 实事求是,领导组织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
第三节 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高潮 |
第五章 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的困难 |
第一节 法帝国主义的政治打压和舆论冲击 |
一、法国政府的极力打压 |
二、法国舆论的极限施压 |
第二节 华人敌对势力对进步分子的仇视与打击 |
一、中国封建官僚对进步分子的敌视与打压 |
二、中国青年党人对统一战线的攻讦与破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蒙达尼派”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蒙达尼派”诞生的客观因素 |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欧洲路径 |
四、开展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 |
五、结语 |
(5)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共时记忆下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建构 |
二 历时记忆下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建构 |
三 建构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历史意义 |
四 建构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现实价值 |
(6)近代中国留法大学女教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1.问题提出 |
2.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1.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研究 |
2.留法女性研究 |
3.留法学生研究 |
4.女子留学研究 |
5.留学教育研究 |
6.女子教育研究 |
(三)概念厘定 |
1.大学 |
2.大学教师 |
3.留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研究法 |
3.个案分析法 |
一、留法背景 |
(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
(二)法国革命文化对女子留学法国的影响 |
1.法国革命文化与新文化运动中妇女解放诉求的契合 |
2.法国革命崇拜的发生与确立推动知识女性留学法国 |
(三)“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 |
(四)中国政府对女子留学的规制 |
1.中国政府留学政策演变 |
2.大学教员资格规定对女子留学的推动 |
(五)法国政府对留法教育的支持 |
二、群体概况 |
(一)地域结构 |
1.从东南沿海向内陆推进 |
2.各地勤工俭学运动的影响 |
(二)家庭结构 |
(三)学历结构 |
1.留学前的学历 |
2.留法回国后学历 |
(四)专业结构 |
三、积极赴法 |
(一)投身勤工俭学浪潮 |
(二)积极争取官费留法名额 |
(三)筹措川资自费留法 |
(四)走出困境——郑毓秀 |
1.退婚求学拒绝旧式人生 |
2.初涉革命打破性别传统 |
3.理想破灭赴法求真 |
四、在法剪影 |
(一)刻苦的学习 |
1.法语学习 |
2.专业学习 |
(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
1.社会交往 |
2.撰文 |
3.学生社团与学生自治 |
(三)积极勇敢的革命活动 |
1.法国革命氛围的影响 |
2.学习革命理论 |
3.参与革命活动 |
(四)重塑自我——潘玉良 |
1.潘玉良在法国的学校生活 |
2.潘玉良在法国的社会交往 |
五、学成报国 |
(一)从事教学 |
1.采用新式教学方法 |
2.教学态度认真负责 |
(二)学术研究 |
1.文科 |
2.理工科 |
3.艺术科 |
(三)学校管理 |
(四)社会服务 |
1.以文字推动社会发展 |
2.支援革命战争 |
3.支持妇女解放 |
4.参加并创办社会团体 |
5.中法交流的使者 |
(五)深造自得——冯沅君 |
1.教书育人 |
2.着书立说 |
3.支持革命 |
六、分析总结 |
(一)家国命运与女性解放综合作用的结果 |
(二)在多重文化冲突中艰难完成现代女性身份重构 |
(三)积极投入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并做出重要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重难点 |
1.3.3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概况 |
2.1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之成因 |
2.1.1 国内因素 |
2.1.2 国外因素 |
2.2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学生情况 |
2.2.1 学生的来源地及人数 |
2.2.2 学生赴法前的思想水平 |
2.2.3 学生的经济状况 |
2.3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历程 |
2.3.1 运动准备阶段(1912—1919) |
2.3.2 运动高潮阶段(1919—1921) |
2.3.3 运动逐渐衰退阶段(1921—1928) |
第3章 留法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程 |
3.1 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环境 |
3.1.1 外部传播环境宽松 |
3.1.2 马克思主义思想繁盛 |
3.2 留法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3.2.1 理论鉴别中选择马克思主义 |
3.2.2 工余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 |
3.2.3 实践中认清资本主义本质 |
第4章 留法学生在法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1 立足国外的传播情况 |
4.1.1 传播对象 |
4.1.2 传播载体 |
4.1.3 传播内容 |
4.1.4 传播结果 |
4.1.5 传播中的博弈 |
4.2 面向国内的传播情况 |
4.2.1 投稿进步报刊 |
4.2.2 友人书信通讯 |
4.2.3 传播优势 |
第5章 留法学生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继续传播与实践 |
5.1 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继续传播 |
5.1.1 宣传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
5.1.2 论证中国革命的对象 |
5.1.3 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 |
5.1.4 重视党的建设问题 |
5.1.5 研判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革命动力 |
5.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
5.2.1 周恩来领导指挥南昌起义 |
5.2.2 蔡和森参与领导五卅运动 |
5.2.3 李立三指挥收回汉口英租界 |
5.2.4 赵世炎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
第6章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实践的贡献 |
6.1 对传播方面的主要贡献 |
6.1.1 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6.1.2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6.1.3 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 |
6.2 对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 |
6.2.1 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
6.2.2 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现 |
6.2.3 加速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 |
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课题情况 |
(8)留法勤工俭学主流群体心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 |
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的背景 |
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
第二章 留法勤工俭学主流群体心路变迁的原因 |
一、留法期间的艰难生存状况 |
二、法国当局的处置 |
三、华法教育会的应对 |
第三章 留法勤工俭学主流群体思想的转向 |
一、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
二、与工读主义的决裂 |
三、转向马克思主义和建党活动 |
(一) 引进科学社会主义 |
(二) 与国内同步创立共产党 |
(三) 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了大批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蔡和森是法国方面中共早期组织的实际创建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国方面中共早期组织的存在迹象 |
二、蒙达尼派是1920年法国留学生中唯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团体 |
三、蔡和森创建中共早期组织思想的形成 |
四、蔡和森在法国创建中共早期组织的实际活动 |
五、蔡和森为首领导的三次学生运动 |
六、蔡和森领导的法国早期组织未有其名的原因 |
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蒙达尼派与勤工派的争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赵世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研究[D]. 冉敏. 西南大学, 2021
- [2]党的早期组织·巴黎 在万里之外找寻救国真理[J]. 李思达. 国家人文历史, 2021(09)
- [3]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张世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蒙达尼派”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张世甲. 湖南社会科学, 2020(03)
- [5]蒙达尔纪红色形象的建构[J]. 张世甲. 求索, 2020(02)
- [6]近代中国留法大学女教师研究[D]. 朱晨曦.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践研究[D]. 彭兴万. 重庆工商大学, 2018(07)
- [8]留法勤工俭学主流群体心路历程研究[D]. 赵健. 河南大学, 2015(08)
- [9]蔡和森是法国方面中共早期组织的实际创建人[J]. 郑华. 湘潮(下半月), 2015(03)
- [10]李立三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J]. 李永春,李蓓. 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2014(00)
标签:李立三论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论文; 中国法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蔡和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