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不同全血凝固时间下抗凝和去凝药物剂量的确定

体外循环不同全血凝固时间下抗凝和去凝药物剂量的确定

一、体外循环不同全血凝固时间条件下抗凝解凝药物剂量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晨[1](2021)在《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动脉端(滤器前)及静脉壶两处分段式输入枸橼酸钠,以减少静脉壶凝血发生率,检验其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分组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时间选取为2020年2月-2020年1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枸橼酸钠抗凝的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患者,共计120例,其中男性68人,女性52人,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8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2.干预措施:试验组:采取分段式枸橼酸钠抗凝,既在动脉端(滤器前)及静脉壶两处以10:1的速度输入4%的枸橼酸钠。对照组:采用常规4%的枸橼酸钠动脉端(滤器前)输入。两组置换液均采用含钙置换液(钙离子含量1.5mmol/L)以后稀释方法输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从滤器后补充钙离子,从置换液处调节其它离子水平。3.基线资料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4.结局指标:在第一次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两组滤器及静脉壶的凝血情况、是否有出血、碱中毒以及高钠血症等并发症;采集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中及治疗结束时的生化、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跨膜压(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回输压力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法上指标的差异,以检验试验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主要结局指标为:静脉壶凝血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安全性指标:并发症发生率、PH值、剩余碱、钙离子、钠离子、FIB、APTT、PT;有效性指标为:滤器使用时间、TMP、回输压力、枸橼酸钠使用剂量、血SCr水平。结果:1.基线资料: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结局指标:试验组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出现8例次静脉壶凝血情况,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为13.3%。试验组降低了静脉壶凝血的发生率。3.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出血、碱中毒以及高钠血症、血压下降及心率失常、低钙等并发症;试验组PH值及剩余碱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动脉钙离子浓度(a 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也在安全范围。而两组的静脉钙离子(v 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滤器静脉端血液的FIB、APTT、PT和动脉端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P>0.05),应用枸橼酸钠抗凝是未影响体内凝血功能。4.有效性指标:试验组滤器实际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小时枸橼酸钠剂量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每小时枸橼酸钠剂量为271.52±21.47ml,对照组为295.16±18.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MP及回输压力在行CVVHDF期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血清肌酐的清除,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段式枸橼酸钠抗凝对于血清肌酐清除没有影响。结论: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应用于含钙置换液的CVVHDF中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的减少枸橼酸钠的使用剂量,降低静脉壶的凝血率,延长了血液滤过管路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2枸橼酸钠的分段式抗凝方法,能够在大于2L/h置换液的含钙CVVHDF血液滤过中安全应用,且能够避免因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而造成的碱中毒与高钠血症并发症的出现。

周宸旭[2](2021)在《ACT指导下不同BMI患者PCI术中肝素合理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当前,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发展,针对术中球囊、支架等对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胶原暴露和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途径)以及导管、球囊、支架等器械对内源性凝血的激活,普通肝素(以下简称肝素)成为围术期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它可以有效预防PCI术中早期血栓形成、无复流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术中使用肝素抗凝成为极其重要的一环。PCI术中可以通过床旁快速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检测来指导肝素的使用。ACT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术中普通肝素的抗凝效果,相较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它具有快捷、灵活等特点,可以及时快速的反映PCI术中普通肝素的抗凝效果。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关于NSTE-ACS患者的管理指南中推荐PCI术中若患者不接受GPI治疗,则一次性给予肝素70-100IU/kg,术中维持ACT在250-350秒范围内。而按照指南推荐的肝素剂量范围,在实际PCI治疗中仍存在较多早期血栓形成及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多大的肝素剂量是更为合理的,目前尚缺乏此方面的研究。而指南推荐的按照体重给予肝素剂量的方案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对于肥胖的患者来说,这种给药方式或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对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越高的患者,其肝素超量应用的风险越大。不同BMI患者PCI术中接受不同剂量肝素治疗后,其术中ACT及预后究竟有何差异,目前尚缺乏这一方面的证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指南推荐的剂量范围内,PCI术中不同剂量肝素对于不同BMI患者的ACT及预后的影响。通过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初步了解不同BMI患者,为了达到PCI术中更好的抗凝效果及更好的预后,是否需要给予不同剂量的肝素,以为PCI术中更合理应用肝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确诊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接受PCI治疗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7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PCI治疗时,接受了指南推荐的肝素用量范围内的不同剂量的肝素治疗,有的患者PCI术前按照70U/kg给予肝素用量,有的患者PCI术前按照100U/kg给予肝素用量。将患者按BMI分组,BMI<18.5的分为体重过低组,18.5≤BMI≤23.9的分为体重正常组,24.0≤BMI≤27.9的分为超重组,BMI≥28的分为肥胖组。测量了每个患者PCI术前ACT、给予普通肝素5分钟后的ACT、给予普通肝素30分钟后的ACT,若手术时间超过30分钟,每隔30分钟测ACT,补充肝素后5分钟测ACT。术后对每个患者观察12小时,观察患者PCI术中早期血栓形成、冠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及术后12小时内出血事件的发生。比较不同BMI组患者中70IU/kg组与100IU/kg组PCI术中ACT的差异,以及PCI术中早期血栓形成、冠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以及PCI术后12小时内出血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不同BMI和肝素剂量分组患者之间在年龄、身高、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和PCI围术期使用的抗栓药物等方面的基线资料的差异大多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MI<18.5的患者中,70IU/kg组中ACT低于目标范围的比例高于100IU/kg组(56.5%vs18.2%),两组患者ACT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BMI≤27.9患者中,70IU/kg组和100IU/kg组间患者术中ACT无显着差异(P>0.05);在24≤BMI≤27.9患者中,70IU/kg组和100IU/kg组间患者术中ACT无显着差异(P>0.05);在BMI≥28的患者中,70IU/kg组ACT超过目标范围的比例小于100IU/kg组(7.4%vs54.8%),两组患者ACT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MI<18.5的患者中,100IU/kg组早期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低于70IU/kg组,OR值为0.023,P<0.05,肝素剂量是BMI<18.5的患者早期血栓相关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0.001-0.404)。在BMI≥28的患者中,100IU/kg组出血事件的发生高于70IU/kg组,OR值为8.696,P<0.05,肝素剂量是BMI≥28的患者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008-74.995)。结论:1.在指南推荐的肝素剂量范围内,对于BMI<18.5(体重过低)的患者,按照100IU/kg给予肝素剂量是更合理的选择;2.对于18.5≤BMI≤23.9(体重正常)和24≤BMI≤27.9(超重)的患者,未发现按100IU/kg和70IU/kg给予肝素对患者有显着差异;3.对于BMI≥28(肥胖)的患者,按照70IU/kg计算给予肝素剂量是更合理的选择;对于存在严重血管病变的ACS患者,PCI术中通过多次测ACT对肝素抗凝效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PCI术中ACT不达标的时间越长,术中早期血栓形成及相关事件的风险可能越大,若PCI术中ACT多次不达标,应尽快补充肝素并反复测ACT使ACT达标。

李佳真[3](2021)在《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肝脏是凝血系统最重要的器官,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凝血和抗凝物质合成减少、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血小板减少等均可导致人体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或血栓风险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常用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分级的标准。然而这些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了解患者凝血全貌的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体内复杂的凝血状态的检测方法。但目前TEG指标与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无详细的研究说明,TEG对肝硬化患者的输血治疗指导也没有明确的指导。目的1.通过对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了解TEG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不同进展期肝硬化患者的TEG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索其在肝硬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2.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诊断中的预测价值,了解TEG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指导意义;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中的预测价值,了解其对肝硬化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汕头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于感染科、消化内科的346名诊断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已知凝血障碍、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使用血制品或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MELD评分分为A、B、C、D 4组,观察4组不同进展期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R、K、α、MA、CI)、常规凝血功能五项(包括PT、APTT、FIB、TT、D-D)、凝血因子Ⅹ、抗凝血酶Ⅲ、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肌酐、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等指标,分析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及相关指标在肝硬化进展中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佳临界值了解TEG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预测作用;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TEG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1.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EG参数中的K值与FIB、ATⅢ、FⅩ、PLT成负相关(r=-0.421、-0.578、-0.505、-0.512,P<0.05);α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7、0.574、0.582、0.445,P<0.05);MA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593、0.663、0.522、0.716,P<0.05);CI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0、0.636、0.605、0.517,P<0.05)。2.TEG参数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1)随着肝硬化进展,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D-二聚体均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加(P<0.05);FIB、PLT、ATⅢ、FX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降低(P<0.05);在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中,总胆红素、肌酐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高(P<0.05);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2)随着肝硬化进展,TEG参数中R值在肝硬化进展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P>0.05);K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延长(P<0.05);α值、MA值、CI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3)TEG参数中,R值与MELD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K值与MELD评分成正相关(r=0.413,P<0.05);α值、MA值、CI值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323、-0.515、-0.384,P<0.05)。3.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相比非凝血障碍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MA值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AUC值(AUC=0.712,P<0.05)最高,其次是CI值(AUC=0.620,P<0.05)。TEG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最佳临界值分别是R>5.1min,K>5.6min,α<43.5°,MA<37.2mm,CI<-6.5。当MA<37.2时,MA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60.3%,特异度是80.8%,阳性预测值是65.0%,阴性预测值是76.9%(P<0.05);当CI<-6.5时,CI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37.4%,特异度是91.5%,阳性预测值是72.1%,阴性预测值是69.9%(P<0.05)。4.肝硬化凝血障碍输血组患者相比非输血组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所有参数均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是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影响因素,并可解释总变异的56.3%(P=0.015),其中CI的回归系数(B)最大(B=-1.257,95%CI:-2.003~-0.511,P=0.009);TEG中R、α、MA、CI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注血小板的影响因素(P<0.05),并可解释总变异的47.4%(P=0.003),其中MA的回归系数(B)最大(B=-0.853%CI:-1.065~-0.641,P=0.029)。结论TEG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肝硬化进展的标志;TEG可联合相关凝血功能试验、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对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MA、CI在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有较大价值,MA<37.2、CI<-6.5可作为肝硬化凝血障碍诊断的阈值。CI对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MA对血小板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

张严[4](2021)在《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20年1月-2020年8月期间,114名行体外循环下开放性心脏手术的患者,年龄在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4级。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将病人分成aPRP组,non-aPRP组。aPRP组术前进行血小板分离,室温下保存,中和鱼精蛋白后回输患者,non-aPRP组为空白对照组。记录并评估患者术中,术后异体血产品的输入量,术中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30天死亡率,肾功能,肝功能指标,肺部感染。结果两组之间凝血功能,术后引流量,急性肾损伤,肝功能指标,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与non-aPRP组相比,aPRP组术中红细胞,血浆输入减少,分别为(0.57±1.0)U vs(1.56±1.8)U(P<0.000),(203.6±212.5)ml vs(365.2±177.3)ml(P<0.000),围术期总的红细胞输入率显着减少,(3.1±2.1)U vs(5.1±3.2)U(P<0.000);aPRP组24小时内拔管率较对照组增加,57.9%vs 38.6%(P=0.039);与non-aPRP相比,术后ICU住院时间减少(1.8±1.1)天vs(3.7±5.0)天(P=0.007);实验组谷草转氨酶较对照组降低(P=0.020);aPRP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5.3%vs 29.8%(P<0.050)。结论aPRP可以减少心脏手术的异体血输入量,增加了24小时拔管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策略,减少术后并发症。

张耀良[5](2021)在《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假设在考虑单肺移植患者是否需要ECMO支持时,有一些术前变量可能有助于临床决策。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本中心单肺移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尝试确定与单肺移植手术患者术中行ECMO支持相关的因素,并评估ECMO支持后单肺移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8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肺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术中接受或不接受ECMO治疗将患者分成两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变量等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移植过程中与术中体外膜氧合支持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行单肺移植术的患者共110例。83例患者在不进行ECMO辅助支持的情况下安全顺利完成手术,27例患者术中则需要进行ECMO辅助支持,并最终完成手术。本次纳入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7.93±10.42岁,BMI为20.06±3.27kg/m2,男性患者97例(88%),女性患者13例(12%),108例患者为ASAⅣ级(98.2%),ASAⅢ级和ASAⅤ级各1例患者(0.9%)。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并存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移植患者的原发疾病类型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8)。ECMO组中行左肺移植术的患者更多,而非ECMO组中右肺移植术更多(P=0.046)。ECMO组患者的肺动脉压(PAP)明显高于非ECMO组的(P=0.01),两组的肺毛细血管楔压、肺血管阻力及全肺血管阻力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SPECT检查方面,非ECMO组的非手术侧肺通气灌注比例要高于ECMO组(P=0.012),而术侧肺通气灌注比例则明显低于ECMO组的(P=0.012);两组之间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术前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双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患者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术中使用ECMO支持,并且年龄每增长1岁,使用ECMO的几率增加1.191倍(P=0.003,OR=1.191);(2)需行肺移植的原发疾病不同,ECMO的使用几率也不同(P=0.011),COPD的患者与间质性肺病的患者相比术中更少会用到ECMO支持(P=0.003);(3)术前中性粒细胞比率越高使用ECMO几率越大(P=0.005,OR=1.128);(4)术前Pa CO2越高,术中越可能需要ECMO辅助,Pa CO2每增长一个单位,几率增大1.183倍(P=0.021,OR=1.183);(5)术前PAP越高,术中越需要行ECMO辅助支持,PAP每增大一个单位,几率会增大1.130倍(P=0.018,OR=1.183);(6)诱导后CVP越高,术中越需要行ECMO辅助支持,CVP每增大一个单位,几率会增大1.292倍(P=0.023,OR=1.292);(7)非术侧肺灌注比例越高,术中使用ECMO可能性越小(P=0.018,OR=0.911)。结论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接受单肺移植术患者的年龄、需行肺移植的原发疾病、术前中性粒细胞比率、术前Pa CO2、术前PAP、诱导后CVP、非术侧肺灌注比例可能影响肺移植过程中需要术中ECMO支持的可能性,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围术期做出决策,同时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杨建业[6](2021)在《血栓弹力图评估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髋关节翻修患者围术期凝血变化》文中指出目的:使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估髋关节翻修术术后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方法:回顾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75例髋关节翻修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后12h内开始服用利伐沙班10mg预防血栓,频率为每日一次。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进行TEG测定。比较患者TEG参数的变化及不同时间点高凝状态的比例差异。结果:术后第1、3、5、7天的平均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time,R)较术前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5、7天的平均凝血指数(clotindex,CI)较术前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7天的平均最大振幅(maximumamplitude,MA)较术前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有34.67%的患者呈高凝状态,且以混合性高凝为主。结论:髋关节翻修术后使用常规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患者仍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且血液高凝以混合性高凝为主。现有的髋关节翻修术后血栓预防方案可能存在不足,探究个体化的抗凝方案是未来髋关节翻修术后血栓预防的研究方向。

崔林仙[7](2021)在《基于透明质酸的多功能涂层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人体和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质,在医用材料领域常用于构建具有抗污能力的水化涂层,有研究提示其还具有抗凝血、抗炎以及抗组织增生等生物学功能,但因其表面固定存在相当难度,目前尚缺乏对其上述作用的系统评价。本研究拟在血液接触材料表面构建能充分接枝HA的涂层,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接枝不同分子量HA的涂层在抗凝血、抗炎、抗组织增生方面的作用。方法:利用酚-胺化反应,构建出富氨基的聚酚-胺基底涂层(PPAC),以此为过渡涂层,通过PPAC的氨基和HA的羧基的酰胺化反应,实现在PPAC上不同分子量HA(Molecular Weight,MW:5 k、38 k、300 k、1800 k)的接枝。采用酸性橙染色法、甲苯胺蓝染色法等定量氨基和羧基,采用实时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HA的接枝量。在316L不锈钢材料表面构建不同分子量HA-PPAC涂层,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评价涂层改性后的血液接触材料表面的理化性质,以及对血小板/纤维蛋白粘附激活(抗凝血)、巨噬细胞粘附激活(抗炎症)、内皮/平滑肌细胞粘附、迁移(抗组织增生)的影响。对临床常用的聚氯乙烯(PVC)管道内部进行PPAC、HA-PPAC处理后,进行半体内抗凝血动物实验,评价改性后的PVC导管的抗凝效果。结果:酸性橙染色法确定了PPAC表面大量的氨基存在,甲苯胺蓝染色法确定了HA含有的羧基在PPAC成功固定,固定的HA接枝量为1122ng/cm2。和未接枝HA的材料表面相比,接枝了不同分子量HA的材料表面,具有明显抑制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粘附、增殖的作用,以及抑制血小板激活和纤维蛋白粘附的作用。在不同分子量HA中,以分子量最高的1800 k Da的HA效果最佳。将1800k Da的HA-PPAC涂层用于动物半体内循环实验,结果发现:经2h的循环后,未经HA改性的PVC通路血栓的总重量为284.8±16.1mg,PPAC改性的PVC通路血栓总重量为318.2±10.7mg,HA-PPAC的血栓总重量为67.3±8.9mg(P<0.001)。相比于PVC、PPAC组的血栓堵塞率(分别为83%、92%),HA-PPAC改性管道的血栓堵塞率约为13%(P<0.001),显示了HA-PPAC良好的抗凝血作用。结论:HA可以通过和PPAC的酰胺化反应,实现稳定接枝。HA-PPAC涂层具有抑制细胞粘附、增殖以及抗炎、抑制血小板激活和纤维蛋白粘附的作用,且以1800k分子量HA更优。HA-PPAC涂层显示了抗炎、抗凝、抗增生的潜力,有望进一步改进血液接触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

王澍[8](2020)在《富血小板血浆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 PRP)制备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与术后转归影响。比较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对富血小板血浆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富血小板血浆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68例患者,根据是否制备a PRP将患者随机分为富血小板血浆分离组(实验组,n=32)和传统血液管理组(对照组,n=36)。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0例,BMI17.2~39.4kg/m2。实验组在术前进行a PRP分离制备,对照组不进行a PRP分离制备。两组均采用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收。检测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实验组为麻醉诱导后分离全血前)(T1);鱼精蛋白中和且实验组回输PRP之后10min(T2);术后1h(T3);术后24h(T4)共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记录术中两组患者输注的血制品计数(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输入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第二部分:选择2019年5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9例手术患者,进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抽取血液保存袋末端病人无法回输的富血小板血浆3ml,将抽取的3ml分为三份,每个试管内1ml,放置在不同温度下(4℃、22℃、37℃)进行保存,全程保持无菌操作。在分离即刻(t1)、放置2h(t2)、放置4h(t3)、放置8h(t4)四个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多种指标,包括P-选择素(CD62P)、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的浓度。在4℃组、22℃组、37℃组进行不同保存时间组的组内比较以及相同保存时间下不同温度组的组间比较。结果第一部分:(1)一般资料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术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1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无显着差异(P>0.05);在T2、T3、T4,两组的血小板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术中使用的同种异体红细胞输入量较对照组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以及冷沉淀输入量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输入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引流量上,实验组引流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急性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死亡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1)组内比较:在4℃、22℃、37℃三个组组内不同时间点t2、t3、t4分别与t1进行比较,二者的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在同一保存时间点三个温度组相比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凝血因子Ⅴ、Ⅷ(1)组内比较:在4℃、22℃、37℃三组样本中,t4时间点测得数值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t2、t3三个温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4时刻4℃组和22℃组分别与37℃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刻4℃组和22℃两组间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组内比较:在4℃、22℃、37℃三个组组内不同时间点t2、t3、t4与t1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三个温度组在同一保存时间点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以减少术中异体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输入量,减少术后引流量,具有血液保护作用,对于术后并发症,术后预后无明显差异。2、富血小板血浆离体保存时间在4h以内,不同的保存温度4℃、22℃、37℃下,血小板、凝血因子活性和功能无显着差异。3、富血小板血浆离体保存时间在8h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无明显差异,在凝血因子Ⅴ、Ⅷ数量上保存温度4℃、22℃优于37℃。

骆素素[9](2020)在《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颅底肿瘤手术中止血效果的比较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颅底肿瘤是神经外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开颅手术切除是这类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颅脑手术部位特殊,血液供应丰富,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中失血潜能较大是其主要特点,大量失血导致患者高并发症和高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转归。因此,手术过程中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减少失血极为重要。止血药是常见的药物干预方式,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作用机制不同,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临床上得到证实,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麻醉过程中。但两者药物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总体相对较少,目前多用于颅脑外伤的围术期止血。本研究拟探讨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择期颅底肿瘤切除手术患者中的止血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拟行择期开颅颅底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氨甲环酸组(T组)、尖吻蝮蛇血凝酶组(H组)与空白对照组(N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及动静脉穿刺完成后,经中心静脉导管抽取2ml不凝血,使用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即时凝血功能分析。在手术医生开始切皮前20分钟分别予以氨甲环酸20mg/kg静脉滴注或尖吻蝮蛇血凝酶2U静脉注射,空白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手术开始即连接上自体血回收装置回收术中丢失血,手术结束后再次使用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监测患者此时的凝血功能。三组患者手术麻醉医生均为同一组,手术过程中补液包括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量、补偿性扩容量(5ml/kg)、术中失血量,生理需要量采用4-2-1法则,输液种类选择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和琥珀酰明胶,按照晶胶比2:1输注,随时根据尿量和失血量调整输液速度,维持心率和血压平稳。术中间断进行血气分析,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异体输血原则遵循输血指南。每一例患者均记录术前及术后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计数(Hb)。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分析仪监测指标凝血激活时间(ACT)和凝血速率(CR)。记录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入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血量、尿量、输液量)及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做好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24小时并发症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传统凝血指标PT、APTT、FIB、TT及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监测指标ACT、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计数(Hb)均较术前减少(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组和H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及术后24小时引流量均较N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组和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H组的异体血输血率均较N组低,其中H组和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N组、T组和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术后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癫痫、急性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1、单次负荷剂量给药法的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止血效果相似,二者并未增加术后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也没有影响。不同药物剂量及使用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需扩大临床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比较。2、止血药联合自体血回输技术可减少颅脑肿瘤手术围术期输血率,二者都是现在血液保护策略中常用的手段,安全性和可行性都得到相关证实,值得临床推广使用。3、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操作简单,耗时少,可及时反映围术期患者的凝血状态,不仅可用于围术期出血管理,还可指导临床药物及输血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任静[10](2019)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文中认为在生理情况下,血液中的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等多个系统间的动态平衡是防止血管内发生血栓的关键,而凝血紊乱在本质上则是各个系统间发生多维度的功能异常和失衡,最终形成大量纤维蛋白,堵塞血管,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另一方面,罹患变应性炎症或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同样会发生凝血紊乱,不但加重病情、影响生存质量,还会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目前,临床逐渐利用生物标志物对发生凝血紊乱的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和疗效预测,为药物治疗和长期预防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既往临床研究不足,医生们对在不同类型凝血紊乱时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与主要病理因素、临床结局的关联性缺乏了解,常出现不合理使用或错误使用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对多种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时通过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借助队列研究阐释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而增高,其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存在同样的趋势,但诊断敏感性随年龄而降低(从100%降至73.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人,其中STEMI、多支病变血管以及左前降支(LAD)堵塞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为显着,并且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后,恢复不良病人D-二聚体在手术后第14天达到峰值,此时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能反映90天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但不能预测手术后1年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2、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Ag水平,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ROC、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Kaplan-Meier曲线、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与OPCAB病人多种病理因素相关,在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Ag临界值可预测OPCAB手术后1年内的严重心血管缺血事件的风险。发现了vWF:Ag与冠脉介入(PCI)病人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将临界值设定为312.0%时,血浆vWF:Ag预测PCI术后病人发生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诊断敏感性为94.4%,并能反映抗栓治疗后的凝血紊乱的缓解状态。3、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PC:A),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利用方差分析、q检验、ROC、χ2检验、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哮喘病人的PC: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病情未得到控制病人血浆中PC:A水平高于病情被控制的患者,利用PC:A评价病情是否得到完全控制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0.7%。哮喘病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TNF-α、IL-8和ECP水平高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均显着降低,可敏感反映治疗效果,对病人疾病发展和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4、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颗粒过滤法和Acu Star发光分析仪测定不同类型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HIT-Ab),用U检验、ROC、χ2检验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诊断HIT的敏感性均为100%,上调临界值均可提高两个试验的诊断特异性。合并血栓栓塞的HIT病人的IgG型HIT-Ab水平显着高于孤立性HIT病人,以2.32 U/ml为临界值,高于此水平的病人在15天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概率显着增高(Log-rankχ2=56.577,P<0.001),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0.0%。在HIT高风险病人中,混合HIT-Ab(定性)阳性率>混合HIT-Ab(定量)>IgG型HIT-Ab;在非HIT病人中,IgG型HIT-Ab的特异性优于混合HIT-Ab(定量),混合HIT-Ab(定量)优于混合HIT-Ab(定性)。5、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检测各项止血指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用U检验、ROC、Kruskal-Wallis H检验、Kaplan-Meier曲线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肝癌病人抗凝血蛋白质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t-PA:A、PAI:A、vWF:Ag、FⅧ:A、FIB、PT和APTT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肝癌病人存在多系统失衡。在临床监测中,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可作为监测肝癌疗效的敏感指标;血浆D-二聚体预测肝癌病人发生门静脉血栓(PVT)风险的临界值为549.5μg/L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67.1%,可用于对门静脉血栓风险做排除诊断。

二、体外循环不同全血凝固时间条件下抗凝解凝药物剂量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循环不同全血凝固时间条件下抗凝解凝药物剂量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2 枸橼酸抗凝的应用研究
        1.2.3 枸橼酸局部抗凝效果评估
        1.2.4 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研究
        1.2.5 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血浆置换研究
        1.2.6 枸橼酸抗凝在含钙置换液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抗凝方法研究
        1.2.7 枸橼酸局部抗凝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指标
    2.4 计算公式
    2.5 治疗仪器、药品与材料
    2.6 预实验
    2.7 质量控制
    2.8 研究相关伦理学
    2.9 统计分析
    2.10 研究流程图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脱落病例分析
    3.2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枸橼酸抗凝使用剂量比较
    3.4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安全性监测
        3.4.1 不同时间段动脉端离子钙的监测
        3.4.2 不同时间段静脉脉端离子钙的监测
        3.4.3 试验组钠离子浓度监测
        3.4.4 酸碱平衡受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影响
        3.4.5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过程中的出血并发症
        3.4.6 凝血指标受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影响
    3.5 患者体外循环受分段式枸橼酸钠的影响
        3.5.1 体外循环钙离子受分段式枸橼酸钠的影响
        3.5.2 体外循环PH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5.3 体外循环剩余碱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6 体外循环凝血指标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6.1 PT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6.2 APTT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6.3 FIB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分析
    3.7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有效性检测
        3.7.1 血滤器的使用期限
        3.7.2 静脉壶凝血
        3.7.3 两组患者跨膜压(TMP)水平变化比较
        3.7.4 两组患者回输压力水平的波动
        3.7.5 患者动脉端血SCr水平的波动
第4章 讨论
    4.1 抗凝是确保CBP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4.1.1 分段式枸橼酸输入速度
        4.1.2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方法
        4.1.3 正确计算与置换液配置是保障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安全治疗的重要基础
    4.2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关键是安全监测
    4.3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主要禁忌症
    4.4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对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4.5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进行含钙置换液CVVHDF血液滤过的应用
        4.5.1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机理与特点
        4.5.2 基本方法
        4.5.3 钙离子的补充速度
        4.5.4 抗凝效果监测
        4.5.5 安全性的监测
    4.6 总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ACT指导下不同BMI患者PCI术中肝素合理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
        2.1.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2.1.2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2.2 普通肝素在PCI中的应用
    2.3 普通肝素与其它抗凝药物的比较
        2.3.1 普通肝素与比伐芦丁的比较
        2.3.2 普通肝素与依诺肝素的比较
    2.4 ACT在 PCI中的应用
    2.5 ACT与 APTT及肝素抗凝效果的相关性
        2.5.1 ACT与 APTT之间的相关性
        2.5.2 ACT与肝素抗凝效果之间的相关性
    2.6 肝素剂量、ACT与患者PCI术后临床结局的关系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入选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分组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临床结果
        4.2.1 不同BMI患者接受不同肝素剂量治疗后PCI术中ACT的比较
        4.2.2 肝素剂量对不同BMI患者PCI术中及术后终点事件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肝硬化概述
    1.2 肝硬化的凝血问题
    1.3 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1.4 TEG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1.5 肝硬化患者的输血问题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3.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第四章 讨论
    4.1 血栓弹力图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4.2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4.3 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预测诊断
    4.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麻醉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体外循环
    2.6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
    2.7 血液回输
    2.8 ICU 管理
    2.9 定义
    2.10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心脏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数据收集
        2.1 数据收集工具
        2.1.1 东软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2.1.2 麦迪斯顿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3.麻醉方法
        3.1 麻醉前准备
        3.1.1 麻醉药品
        3.1.2 麻醉设备及耗材
        3.2 麻醉诱导
        3.3 麻醉维持及术中管理
    4.ECMO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1 ECMO的适应证
        4.2 ECMO的禁忌证
    5.ECMO设备
    6.ECMO的管理
    7.统计分析
结果
    1.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1.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1.2 两组患者术前疾病诊断
        1.3 两组患者手术类型
        1.4 两组患者术前检查结果
        1.4.1 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1.4.2 两组患者术前右心导管检查结果
        1.4.3 两组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
    2.术中资料
        2.1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
        2.2 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3.术后早期临床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3.2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
        3.3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转归
        3.4 两组患者术后短期生存率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肺移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血栓弹力图评估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髋关节翻修患者围术期凝血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透明质酸的多功能涂层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器械表面功能化改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1.2.2 表面改性分子的选择
        1.2.3 用于高效固定透明质酸的仿生聚胺酚涂层构建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PPAC接枝透明质酸涂层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PAC富胺基的制备
        2.3.2 透明质酸在PPAC涂层的接枝
    2.4 涂层改性后的表征
        2.4.1 表面胺基定量分析
        2.4.2 表面羧基定量分析
        2.4.3 QCM-D实时检测表面透明质酸的接枝量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5 X射线能谱仪
        2.4.6 扫描电镜形貌观察
        2.4.7 水接触角的测定
        2.4.8 数据分析
    2.5 实验结果及讨论
        2.5.1 涂层表面氨基定量分析
        2.5.2 涂层表面羧基定量分析
        2.5.3 QCM-D实时检测表面HA的接枝量
        2.5.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5.5 X射线能谱仪
        2.5.6 扫描电镜形貌观察
        2.5.7 水接触角测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A-PPAC涂层对细胞生物学的影响评价
    3.1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细胞粘附与增殖
        3.3.3 细胞的迁移
        3.3.4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1 内皮细胞粘附、增殖及迁移
        3.4.2 平滑肌细胞粘附、增殖及迁移
        3.4.3 巨噬细胞的粘附与增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A-PPAC涂层对血液相容性的影响评价
    4.1 实验试剂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血小板形貌
        4.3.2 血小板粘附率
        4.3.3 血小板激活率
        4.3.4 纤维蛋白原粘附率
        4.3.5 纤维蛋白原激活率
        4.3.6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血小板形貌与血小板粘附和激活率
        4.4.2 纤维蛋白原粘附及激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体内及动物实验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半体内实验
        5.3.2 血液分析检测
        5.3.3 数据统计及分析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富血小板血浆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主要仪器及试剂
        1.1.5 麻醉方法
        1.1.6 血液分离方法
        1.1.7 手术方法与体外循环方法
        1.1.8 输血原则
        1.1.9 观察指标
        1.1.10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患者一般资料
        1.2.2 术中情况比较
        1.2.3 术中输血情况比较
        1.2.4 术后情况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不同温度、保存时间对富血小板血浆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1.2 标本采集和保存
        2.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1.4 试剂盒组成
        2.1.5 ELISA法原理
        2.1.6 实验步骤
        2.1.7 统计处理
    2.2 结果
        2.2.1 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PAC-1 水平变化的比较
        2.2.2 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水平变化的比较
        2.2.3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2.5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富血小板血浆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颅底肿瘤手术中止血效果的比较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意义
    1.2 凝血紊乱相关生物标志物
        1.2.1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2.2 主要的生物标志物类型
    1.3 临床研究方法
        1.3.1 病例对照研究
        1.3.2 队列研究
    1.4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发展前景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血浆D-二聚体的基线水平与血栓诊断临界值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D-二聚体的健康人基线水平
    2.4 D-二聚体对VTE的排除诊断
    2.5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5.1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
        2.5.2 D-二聚体诊断各型心肌缺血的ROC
        2.5.3 D-二聚体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预后
    2.6 冠脉搭桥病人D-二聚体变化特征与血栓复发风险
        2.6.1 冠脉搭桥病人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
        2.6.2 D-二聚体诊断术后31~90天心血管缺血事件的ROC
        2.6.3 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6.4 D-二聚体评估术后1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
    2.7 小结
        2.7.1 健康人参考区间与静脉血栓排除诊断临界值初探
        2.7.2 D-二聚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7.3 D-二聚体反映冠脉搭桥术后90天内病情发展的趋势
第3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预测冠心病病人血栓风险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用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3.1 病人在冠脉搭桥围手术期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3.2 血浆vWF:Ag诊断缺血性事件的ROC
        3.3.3 评估vWF:Ag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3.4 用vWF:Ag评估冠脉搭桥术后1 年内缺血事件风险
    3.4 血浆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3.4.1 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4.2 用vWF:Ag预测冠脉介入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的ROC
        3.4.3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后房颤相关卒中的生存分析
        3.4.4 评估vWF:Ag水平与房颤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5 不同抗凝药物治疗7天时房颤病人vWF:Ag测定结果
    3.5 小结
        3.5.1 血浆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5.2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第4章 用蛋白C、TNF-α和IL-8 监测变应性炎症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学方法
    4.3 血浆PC:A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4.3.1 哮喘病人和对照组血浆PC:A水平
        4.3.2 治疗6个月后的PC:A水平
        4.3.3 治疗6个月后的ROC
        4.3.4 哮喘病人PC:A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4.3.5 PC:A评估病人在随访期哮喘急性发作风险
        4.3.6 PC:A预测哮喘发作的风险分析
    4.4 用TNF-α、IL-8、ECP监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4.5 小结
        4.5.1 用PC:A评估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
        4.5.2 用TNF-α、IL-8、ECP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
第5章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5.3 HIT的主要检测技术
        5.3.1 主要的HIT功能试验
        5.3.2 主要的HIT-Ab检测方法
    5.4 研究对象与方法
        5.4.1 研究对象
        5.4.2 实验方法
        5.4.3 统计学方法
    5.5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5.1 肝素暴露病人的HIT-Ab检测结果
        5.5.2 两种HIT-Ab诊断HIT的ROC
        5.5.3 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的阳性率
        5.5.4 孤立性HIT和HITT病人两种HIT-Ab血浆浓度的比较
        5.5.5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风险的ROC
        5.5.6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事件的生存分析
    5.7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方法学比较
        5.7.1 中、高度临床可能性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2 不同治疗分组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3 三种HIT-Ab检测方法的阳性特征比较
    5.8 小结
        5.8.1 两种HIT-Ab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8.2 三种HIT-Ab的诊断性能研究
第6章 凝血-炎性标志物在肝癌诊疗中的监测价值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实验方法
        6.2.3 统计学方法
    6.3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4 用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的体外试验
    6.5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相关门静脉血栓
    6.6 小结
        6.6.1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6.2 体外试验验证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
        6.6.3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病人的门静脉血栓风险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体外循环不同全血凝固时间条件下抗凝解凝药物剂量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 杨晓晨. 吉林大学, 2021(01)
  • [2]ACT指导下不同BMI患者PCI术中肝素合理用量的临床研究[D]. 周宸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3]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D]. 李佳真. 汕头大学, 2021(02)
  • [4]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D]. 张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耀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血栓弹力图评估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髋关节翻修患者围术期凝血变化[D]. 杨建业.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透明质酸的多功能涂层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评价[D]. 崔林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富血小板血浆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D]. 王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氨甲环酸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在颅底肿瘤手术中止血效果的比较观察[D]. 骆素素.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10]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D]. 任静.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体外循环不同全血凝固时间下抗凝和去凝药物剂量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